制度德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德育也面临着严重地挑战。为了摆脱目前的德育困境,就必须在德育的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德育理论。工程德育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工程德育就是用工程思维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和处理德育中的问题,探索性地研究以“工程”思维中量化的方法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方法论德育,其理论还不是很成熟,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还需要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对本学科的理论不断地加以创新和完善,真正的发挥工程德育的效用。
     工程德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真正的实践开始于9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作为方法论德育,其体系的根基还很不稳,还有很多工作要作。制度德育作为工程德育体系中的一员,担负着解决德育问题和促进德育理论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使命;同时也是构建工程德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制度德育以“工程”思维的方法来研究德育中的问题,其思想是在德育中引进制度,与其说是一种创新,实为对已有德育方法的再认识和再运用。学校教育中的制度,是制度德育的一种实践性探索。但制度德育却不止于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制度对个体的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个体意识的形成的意义,以及制度德育作为一种方法论,应该研究制度德育对个体的德性的促进作用机理,及制度德育对社会道德风尚形成的促进作用;在理解制度对人的教育作用的同时,充分地利用制度对德育的功用。
     制度德育作为工程德育的一个研究内容,体现了工程德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探索德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德育方法论研究拓宽了思路,使人们的思维不停留在就方法找方法的圈子里。
     总之,制度德育吸纳、引进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对于构建工程德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德育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With our country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expanding constantl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way people thinking is becoming more complicated, the moral is challenged seriously too. In order to break away from this kind of Predicament, we should find some innovated moral methods, to develop the moral theories. Moral Project is put forward under this background. Moral Project is to deal with the moral problems with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Project thinking, deeply study the promoting of moral from project thinking. Regarded as a method moral, the theories aren't mature, jus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still need absorbing the theories from other course, in order to develop moral, realizing its needs.
    Moral Project has begun in the 1980s, but the real research of it has started since 1990s, in fact, it just in its childhood. As a method moral, the basement isn't steady, a lot researches are needed to be done. System Moral is a family member of Moral Project, under the mission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moral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what's more, is a needed part of Moral Project.
    System Moral use the project thinking to solve moral problems, it plus system into moral, not a creation, in fact, it is to renew the moral method which has already existed. The system in school is first teacher of System Moral. But is not all, we should deeply study the promoting of somebody's behavior and its thought, the promoting of society's moral from system moral.
    System Moral as a researching part of Moral Project, respect the basic theories and thoughts of Moral Project, study the practice method of moral, enlarging the method of moral.
    In a word, System Moral has brought in and referred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build the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引文
①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② 蔡春:《德行培养与制度教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③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1期
    ①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第3页
    ②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中译本,第139页
    ③ 张博树:《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期
    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253页
    ①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② 辛明:《制度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③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江苏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④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 (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5页
    ② (美)布罗姆利:《绛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3页
    ① 黄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暨南学报,1998年第1期
    ①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5页
    ①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2页
    ②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页
    ①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① 檀传杰:《论道德建设与制度安排的互补关系》,《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
    ① 檀传杰:《论道德建设与制度安排的互补关系》,《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
    ①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② 储培君:《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③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① 唐凯麟,曹刚:《论道德的法律支持及其限度》,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① 刘稳丰:《论德育的制度支持及其限度》,理论之窗,2001年第9期
    ① 何士青:《德教、法治与行为塑造》,《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①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高教探索》,2002年版,第4期
    ② 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③ 蒋景萍:《传统思想中的“礼”和“礼仪”》,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523页
    ①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① 李鸿义、田官贵,《三性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3] 张耀灿,陈乃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鸿义,田官贵.《三性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5] 申来津.《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 辛明.《制度论》.人民出版社,2005
    [7]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9]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 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1]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
    [13] 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4]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 鲁杰.《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
    [16]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17] 储培君:《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18] 檀传杰.《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9] 薛晓阳.《希望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 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 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2] 杨昌勇,郑准.《教育社会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3]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二联书店,1987
    [2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5] 张博树.《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上海三联书店,1994(3)
    [26] 张宁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7] 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8]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中译本
    [29]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
    [30]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1] 龚群.《道德乌牦邦的重构》.商务印书馆,2005
    [32] 李蜀人.《道德王国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3]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4] (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
    [35]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6]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3
    [37]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上海三联书店,1988
    [38]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9]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高教探索,2002(4)
    [40]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7)
    [41] 李鸿义.多样化与“网”理论.面向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方略,2001(10)
    [42] 田官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江汉论坛,1998(3)
    [43] 申来津.《精神激励: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桂子山论坛,2003
    [44] 董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暨南学报,1998.1
    [45] 梁禹祥.《制度伦理与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2000(3)
    [46] 杨清荣.《略论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道德与文明,2001(6)
    [47] 俞世伟.《论“规范—德性—德行”动态伦理道德体系的实践价值》.社会科学,2005 (9)
    [48] 李建军.《关于构建高校制度德育体系的探讨》.邵阳学院学报,2004.8
    [49] 冯军.《管理的规制:关于制度伦理的研究》.伦理学,2005.2
    [50] 陈纯仁.《论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安排》.理论探讨,2005(1)
    [51] 唐凯麟,曹刚.《论道德的法律支持及其限度》.哲学研究,2000(4)
    [52] 唐热风.《亚里十多德伦理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伦理学,2003(3)
    [53] 邹吉忠.《试论制度研究的大学纬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4)
    [54] 冯海龙.《从他律到自律我国道德重建的理论同归》.教学与研究,2000(9)
    [55] 郭本禹.《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5)
    [56] 吴海江,张瑞芳.《道德实践的两个维度:自律与他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 (3)
    [57] 蔡春.《德性培养与制度教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58] 任德新.《论个体道德意识辩证发展中的自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4)
    [59] 檀传宝.《制度缺失与制度伦理》.中国教育学刊,2005.10
    [60] 檀传杰.《论道德建设与制度安排的互补关系》.现代哲学,2001(1)
    [61] 梁其贵.《制度生活与道德教育》.探索与争鸣,2002(6)
    [62] 张光勤.《浅析道德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辩证关系》.华北水利水电学报,1995(1)
    [63] 彭柏林.《从规律的视角看道德内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4.11
    [64] 吕耀怀.《道德建设:从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到德性伦理》.学习与探索,2000(1)
    [65] 肖士英.《道德他律合理性的确证与道德建设路径的创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
    [66] 屈陆,冯全文.《制度实效:在制度与生活中》.思想理论教育,2005(2)
    [67] 刘超良.《德育:寻求学校制度的德性变革》.现代教育科学,2005(3)
    [68] 黄寅梅.《关于道德制度化的社会学探讨》.社会学研究,2000(8)
    [69] 王海明.《关于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现代哲学,2004(3)
    [70] 辛鸣.《和而不同,相辅相成》.伦理学研究,2005.9
    [71] 沈晓阳.《论道德的人格化与制度化》.华南理工大学学,2002(4)
    [72] 刘超良.《论制度德性》.江西教育科研,2004(10)
    [73] 邓才彪.《漫谈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问题》.山东师大学报,1997(1)
    [74] 何士青.《德教、法治与行为塑造》.湖北大学学报,1999(5)
    [75] 郑膺予.《试论道德的强制性》.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76] 刘超良.《制度:德育的环境支持》.教育科学,2004(8)
    [77] 黄成华,左伟.《制度伦理是以德治国得实践基础》.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5)
    [78] 钱广荣.《中国传统道德的制度化特质及其意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
    [79] 张成岗,鲍曼.《论“后现代伦理危机”与“后现代伦理学”》.哲学动态,200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