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选择与微观运行机制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和自身成长的轨迹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管理能力,改善运行机制,提高竞争力,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中,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化经营面临着许多问题,对它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首先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经典的国际化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中小企业缺少市场经验、资源、和决策支持体系,内部决策更多的是凭借直觉,由此,导自于大型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结论与中小企业特征并不相符,不能应用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与市场的特殊性及产业升级等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比起传统的跨国投资理论分析得更为细致,但仍难以解释转型经济中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投资行为。其次,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既有来自于出于转型经济的我国政策的不完善、法律体制的不健全等宏观因素制约,更有来自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运行机制的限制。而当中小企业实施跨国投资决策后,企业自身的运行机制对国际化的成功与否影响更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现有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中存在的不足,在判断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拓展的可供选择的路径,然后侧重于微观层面,即从中小企业自身运行机制方面(包括信息机制、管理模式、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营销机制等)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的对策。
SMB's contribution to continuous increasing of China's economy cannot be ignored since opening and reform. Its contribution and growing track indicate that S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important as a way of SMB's growing.
    However, China's SMB are faced with a lot of problem du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First, lack of theoretic basis. The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ies are difficult to explains the China SMB's FDI. Second, there are a lot of restrict not only from macroeconomic politics and law, but also from, enterprise itself operation mechanism.
    But after SMB carry out its FDI decisi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is more important. So the paper tries to point out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ies and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to micro-operation mechanism in analysis how China's SMB are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引文
1 转引自陈乃醒主编,《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 组织成本是指企业组织和协调生产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和组织管理费用。
    3 交易成本是指与生产无关的纯粹因交易而发生的费用。
    4 “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这一概念最早由W·Beckerman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欧洲内部贸易的距离和形式》中使用,分析解释海外市场的先后次序。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妨碍或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系、教育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
    5 《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我国人均GDP7078人民币。
    6 按照经济学界的一般理解,所谓全球化是指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全球一体化。90年代以来,正是全球化进程,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
    7 在1997年全球3746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供应中,发达国家占了93%,98年该比例进一步上升。
    8 跨国化指数从经济角度衡量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反映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活动的经济强度,是衡量海外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地位的重要指标。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使用的跨国化指数由3个指标构成(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88):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总销售+国外雇员数/雇员总数)÷3×100%。
    9 (美)托马斯·彼得斯著,朱葆琛、陈守双等译,《乱中取胜——美国管理革命通鉴》,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
    10 案例来源:李钢主编,《“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6月
    11 70年代末期开始,一种不同于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受到部分学者关注的新的资本形式。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出现在一些国际组织文献中,自1993年以来,被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广泛采用。社会资本对经济的影响吸引了不少学者的注意力。社会资本虽然已被公认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但就象所有的新概念在现之初都会出现争议一样,目前对于社会资本的定义也多种多样。本文采用的定义是帕特曼提出的。
    12 Putnam,R. D., Leonardi, R.,Nanetti, R.Y, 1992: Make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53年
    [3]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4] (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杨.跨国企业经济学.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
    [5] (美)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第一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6]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7] (美)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企业.第一版.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
    [8] (美)路丝·斯坦纳,(英)克里斯·韦斯特.走向全球化.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9] (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一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10] (日)菊池英雄.小企业能干大事.第一版.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 叶刚.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 陈西露.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13] 毛蕴诗.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第一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 袁纲明.跨国投资与中国.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15] 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第一版.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
    [16] 陈乃醒.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17] 张小蒂.国际投资导论.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 陈小平.小企业经营之道.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 项润,高媛.中小企业竞争与发展.第一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
    [20] 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第一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
    [21] 李刚.“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
    [22] 徐二明,杨开峰.中小企业生存战略.企业管理.1998年;第11期;第22~23页
    [23] 周天勇.发展中小企业:未来社会稳定最重大的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7期;第5~11页
    [24] 袁礼斌.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期;第4~19页
    [25] 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第3期;第9~17页
    [26] 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2000年;第4期;第3~7页
    [27] 曾忠禄.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战略分析.企业管理.2001年:第6期;第5~11页
    [28] 钱颖一.激励与约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第7~12页
    [29] 黄慧群.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第41~47页
    [3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课题组.西方七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11期;第~页
    [31] 张纪康.企业经营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理论、发展和现状.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第35~42页
    [32] 张琦.西方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103~105页
    [33] 顾乃康.转轨经济中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行为与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9年
    
    
    [34] 张国有.企业国际化发展比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9年
    [35] 徐晓.企业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组织与管理.世界经济文汇.1998年:第5期;第~页
    [36] 付春.国际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经贸探索.2001年;第2期:第64~68页
    [37] 童利忠.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版.2000年;第1期:第12~16页
    [38] 熊小奇.我国跨国经营若干问题探讨.经济问题.2001年:第4期;第10~14页
    [39] 冼国明,刘翼.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南亚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11~16页
    [40] 毛蕴诗,程艳萍.跨国公司的进入与中国企业的战略反应.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第25~31页
    [41] Dunning, J. The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8, (Spring): 1-31
    [42] Boter, H.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in small firm.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6,11
    [43] Haahti, A. J.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uropea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