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1919-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虽然第一次出现,但其实践却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因而,研究1919-1949年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含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本文第二章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和人民性是否得到彰显,是衡量党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成员是否实现马克思主义化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示范、制度、权力等的力量,使更多的人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逐渐认同、支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政治制度、政治秩序,认同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建立的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认同、支持和实践无产阶级专政体系所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行为标准、道德要求,并在实践中把这种制度化、政策化、道德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和社会运行的内在秩序,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社会主义的政治行为、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以建设巩固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
     本文第三章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主题高度契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求解放的时代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根本前提;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广泛传播的语言前提;将以西文的话语结构叙述的马克思主义翻译转换成符合中文表达方式的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化前提。本章从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的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知识界、理论界如何得到广泛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清末以来先后被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介绍进中国,但直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才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五四运动后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和信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在战胜了各种关于社会发展、变革和前途的主张,在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后,确立起唯物史观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主流地位;唯物辩证法也在批驳了各种反动哲学思想后确立了自己的主流地位,充分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社会科学运动的兴起,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建立,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渗透进了中国的知识界。
     本文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层面来探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结果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化不是天然和自然形成的,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员成分多为农民的时代背景下更是如此。对党员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经常性的工作,与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作斗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是必要的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是中心的内容,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作坚决斗争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支配地位是重要的内容。军队是完成无产阶级政党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军队内部的民主主义制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而要长期保持党和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使其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依靠系统而有力的政治工作。
     本文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革命旗帜和精神武器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在以乡村为中心开展武装革命的过程中,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对工农群众的政治动员,在政权建设中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权利放在首位,特别是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政策切实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开展阶级斗争的政治热情,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以对共产主义生活理想的美好向往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朴素的政治信仰。党高度重视了文化战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唤醒民众阶级意识参加阶级斗争和对新生活的美好描述为内容的革命文学兴起,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解放文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化。
     本文第六章总结了1919-1949年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休戚相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在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此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实现方法。党的政治实践的效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其中能否增进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因而,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合法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前提;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内容。
     本文第七章作为结语部分,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On the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resident Hu Jintao presented that weare supposed to make every effort to carry ou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give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distinct characters of practice, featuring with ethnic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we will publicize the theories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ake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to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is process the topic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Marxism was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appearance, however the practice of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was start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sequently doing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icalexperien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from1919to1949are of great referencevalue for advanc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is the foundation of doing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an issue 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nature, the scientific nature, revolutionary natureand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which are on 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of Marxismwhether can be realized is the measurement criteria on the Marxism whether can berealized by members of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practice. The popularizationof Marxism means that the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is supposed to make more andmore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views and ideas of the thoughts ofMarxism via all kinds of education, publicity, demonstrations, institutions andauthorities, and make the people approve and support the political domination of theproletaria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order, acknowledge that the socialismwhich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l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make thepeople acknowledge, support and carry out the outlines, routes, guiding principles,behavior standards and moral requirements made by the proletariat, and try to turn thesocial criterion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policy realization and ethical principlerealization into self-conscious behaviors and the internal order of the society in thepractice to formulate the point views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 to consolidate theauthority of the proletari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o some extent is the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ideology of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In chapter3, the revolutionary theme of human emancipation in Marxism hasbeen the theme of our era of Chinese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xtensivetransmission that the Marxism is in China; the writing mode of using the vernacularChinese instead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asserted by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movement is the linguistic premise of extensive transmission that the Marxist theorytext is in China; making Marxism narrated in western language translated into theMarxism of Chinese expression that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i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nationalization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ubsequently the dissertationdiscusses that how Marxism can be very widely shared by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andtheory circle. Marx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by the reformers of the landlordclass, the bourgeois reformists and anarchists, and then had been widely shared inChina till the victo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Russia. Then Marxism wasaccepted by th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in China after May fourth movement whoeventually set up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Marxists in China formed themainstream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different kinds of trend of thoughts after thedemonstrations of social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established its mainstream 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iticizing different kinds ofreactionary philosophical ideologies and showed its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m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The social science movement which was guided by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philosophical social science made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penetrating theintelligentsia of China.
     Chapter4discusses how Marxism can be realiz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and its ar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Period,the Chinese Communists who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were putting the Marxism stand, viewpoints and methods to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forming the first grea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Mao Zedong Thought. The result of the popularizationof Mao Zedong Thought is the victory of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Marxism inChina was not formed naturally and natively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Marxist theoretical education for the members of the party andpeople is a regular work. Advancing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viaagainst different kinds of wrong thoughts is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education of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is the central content. It is important to oppose and rejectall kinds of trend of thoughts against Marxism for the purpose of keeping the status ofMarxism. Army is a military group of accomplishing political tasks of proletariatparty and has to be led by the party while sticking on democracy and politicaldirection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Keeping the nature of proletariat classand sticking on the communist ideals,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reallydepend on the political work which is systematic and powerful.
     Chapter5discusses the people l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ok part in the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struggl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sesall kinds of methods to make politics arouses to the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armedrevolution which was regarding country as center, sticking on the historicalmaterialism that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re the creator of the history and put thepolitical rights, economical rights and cultural rights on the first place. Especially thepolicies which centered upon the land problem increas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ople on class struggling. The part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front Marxistideology of penetration to awaken people to the class struggle and classconsciousness of new and better life described as the revolution literaturedevelopment content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formed the base to theliberation of the vocal literature, promoting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Marxist ideology.
     Chapter6conclud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from1919to1949.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Marxism, CCP and socialism are thetrinity and closely related. The scientific nature, revolutionary nature of Marxism and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are the external power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e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Marxism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and the Marxist sanitizations of Marxism and The Times of Marxism is the reality ofthe content and Marxist stand viewpoint and the methods of Marxism are the essentialcont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our daily life the practice of the party'soutlines principle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is the basic method. The party's political practice effects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Marxism are inner powers, and whether can improving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peopl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the basic power.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party's ruling position legitimacy is the necessary premise of popularization ofMarxism; Keeping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ideological style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body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Chapter7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optional level on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asthe conclusion
引文
①弗兰西斯·福山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
    ①时代周刊.2008-1-17.参考消息第16版.2008-1-24.
    ②参考消息第3版[J].2008-1-27.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2007-10-1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②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2008-12-18.人民日报第2版.2008-12-19.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2007-10-1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④李国忠.新中国六十年意识形态建设简论.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13.
    ①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①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①王伟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1).
    ②张博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1(4).
    ①陈德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2(1).
    ②杨谦,李萍.苏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教训[J].河北学刊.2010(6).
    ③杨谦,杨文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①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9(2).
    ②张博颖等.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4).
    ③韩艳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的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1(4).
    ④谢建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及其启示[J].齐鲁学刊.2011(6).
    ①孙谦.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J].安徽史学.2010(5).
    ②罗会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理论导刊.2009(3).
    ③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1.
    ④魏继昆,田福宁,王亚妮.延安时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索论析[J].2011(6).
    ⑤孟献丽,冯颜利.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社会科学战线.2011(9).
    ⑥李新芝,刘文芳.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群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J].2011(7).
    ①高放.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什么时代[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1).
    ①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①逄锦聚,李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②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5(3).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①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6.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3.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7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7.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⑤[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12.
    ①[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12.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44.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⑥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 The Penguin Press,1969.231.
    ①[美]莫里斯·迈斯纳.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J].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4.
    ②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2.
    ①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2.
    ②史伯德.实际工作中的卡尔·马克思[J].高敏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4).
    ①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9.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55.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⑤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①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8.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①杨谦.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
    ②何继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②杨谦.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2-1.
    ②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9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2.
    ③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④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
    ⑤且介亭杂文·答曹聚仁先生信
    ⑥二心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①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5.
    ②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8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
    ③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100.
    ④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91.
    ①杨谦.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9.
    ②[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和作用(前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①艾思奇.哲学讲话[M].读书生活社.1936.1.
    ②一个哲学家的道路:回忆艾思奇同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54-55.
    ③杨谦.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4.
    ①徐行.试论社会主义思潮在华传播的起始[J].南开学报.1999(2).
    ②李长林.略议两部国人巴黎公社目击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3).
    ③欧阳跃峰.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④杨河,胡海涛,张炳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与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55.
    ⑤全华,张国朝.恩格斯中译名考[J].图书馆论坛.1992(2).
    ⑥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3.
    ⑦王国荣.马克思的最早中译名就是马克思[J].学习与探索.1983(2).
    ⑧大同学.原载万国公报第123期[J],1899年4月.
    ①梁枫.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历史命运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3.
    ②参见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③民报与新民丛报辩论之纲领[J].民报第3号号外.
    ④杨河,胡海涛,张炳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与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62.
    ①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朱执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
    ②社会主义商榷案[J].社会第1期.1911年11月.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①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31.
    ②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2.
    ①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9.
    ②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③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6.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①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第6卷第5号.1919年5月.
    ②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71.
    ①钟家栋,王世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0-61.
    ②无产阶级专政(与黄凌霜的通信)[J].新青年:第9卷第6号.1922年3月.
    ③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93.
    ④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48.
    ①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31.
    ①杨河,胡海涛,张炳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与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30.
    ①李达.我们要怎样干社会革命?[J].共产党月刊:第5号.
    ②刘少奇.五四运动的十二年纪念专辑[J].中国青年:第1卷第2期.
    ①陈独秀.答张君劢及梁任公.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490.
    ②陈独秀.答适之.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379.
    ③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科学与人生观[C].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
    ④陈独秀.答张君劢与梁任公.新青年[J].1924年第3期.
    ⑤邓中夏.中国现在的思想界[N].见:中国青年.1923(6).
    ①谭辅之.最近的中国哲学界[C].见:文化建设:第3卷第6期.
    ①周恩来.托洛茨基反对派在中国发生的原因及其前途.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5.
    ②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61.
    ①严灵峰.再论中国经济问题[J].动力:第1卷第2期.
    ②刘梦云.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的研究[J].读书杂志:第1卷第4、5期合刊.
    ③刘苏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C].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39.
    ④吴亮平.中国土地问题[J].新思潮.第5期.
    ⑤吴亮平.中国土地问题[J].新思潮.第5期.
    ⑥刘梦云.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的研究—评任曙君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71.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0.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7.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6.
    ①张东荪.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唯物辩证法论战[C].民友书局.1934.170.
    ①张东荪.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唯物辩证法论战[C].民友书局.1934.170.
    ②再生:第1卷第5期[J].1932年9月.
    ③沈志远.叶青哲学往何处去[J].读书生活:第4卷第5期.
    ①艾思奇.几个哲学问题.[J].读书生活:第2卷.1935年第12期.
    ②陈伯达.腐败哲学的没落—为批判张东荪编的唯物辩证法论战而作[J].读书生活:第4卷第2期.
    ③艾思奇.论黑格尔哲学的颠倒[J].新中华:第3卷第21期.
    ④艾思奇.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艾思奇全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4.
    ⑤艾思奇.关于内因与外因论.艾思奇全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8—329.
    ①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04.
    ②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42.
    ③庄福龄,杨瑞森,余品华.毛泽东哲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7.
    ①陶希圣.八十自述[M].台湾:食货月刊社.1979.15.
    ②饶鸿兢.创造社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552.
    ③饶鸿兢.创造社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554.
    ①饶鸿兢.创造社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685.
    ②谭辅之.最近的中国哲学界[J].文化建设:第3卷第6期.
    ③君素.一九二九年中国关于社会科学的翻译界[J].新思潮:第2,3期合刊.
    ④君素.一九二九年中国关于社会科学的翻译界[J].新思潮:第2,3期合刊.
    ⑤何兹全.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关系[C].史学论衡:下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0.
    ①向燕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社会科学运动与史学发展的新境界[J].江海学刊.2008(3).
    ①向燕南.新社会科学运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中)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5(4).61.
    ②君素.一九二九年中国关于社会科学的翻译界[J].新思潮:第2、3期合刊.
    ①潘广铭.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序.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C].现代书局:1934年版.
    ②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C].北平:北平人文书店.1936.195-196.
    ③艾思奇.廿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J].中华月报:第2卷第1期.1934年.
    ④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二辑序幕[J].读书杂志:第2卷第2、3期合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7-98.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5.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3.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4.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1.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4.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⑤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2.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3.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3.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3.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7.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7.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8.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9.
    ④参见杨谦,邵新顺:继承,实践和超越:从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1061.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2.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4.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7.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7.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8.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0.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1.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8.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6.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8.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5.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3.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693.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8.
    ⑥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5.
    ⑦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6.
    ⑧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25.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3.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2.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9.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1.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9.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3.
    ②李小三.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31.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72.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74.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16.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12.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3.
    ①延安文艺丛书第1卷·文艺理论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786.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62.
    ①解放日报社论[N].1942-5-9.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402--403.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2.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5.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8-999.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803.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2.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7.
    ②参看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
    ③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801.
    ④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414.
    ①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N].民国日报.1925-7-28.
    ②六大以前[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40.
    ③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25.
    ④恽代英.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恽代英文集下卷[M].1984.837.
    ⑤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37.
    ①陈立夫.生之原理[M].重庆:正中书局.1944.20.
    ②陈立夫:生之原理[M].重庆:正中书局.1944.149.
    ③陈立夫.唯生论:上[M]重庆:正中书局.1939.117.
    ④陈立夫.生之原理[M].重庆:正中书局.1944.197.
    ⑤陈立夫.唯生论:上[M].重庆:正中书局.1939.74.
    ⑥陈立夫.唯生论:上[M].重庆:正中书局.1939.86.
    ⑦陈立夫.唯生论:上[M].重庆:正中书局.1939.62.
    ⑧陈立夫.唯生论:上[M].重庆:正中书局.1933.63.
    ⑨陈立夫.生之原理[M].重庆:正中书局.1944.200.
    ⑩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3集[Z].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研究室印行.1982.101.
    11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64.
    12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66.
    ①参见蒋介石:行的道理[M].重庆:正中书局.1944.
    ②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M].重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43.
    ③张其昀.蒋总统集第1册[M].台湾:“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578.
    ④张其昀.蒋总统集第1册[M].台湾:“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578.
    ①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蒋委员长训词选辑:第4册[M].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印.出版地不详.第378页.
    ②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81.
    ③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83.
    ④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84.
    ⑤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91.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5.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0.
    ②南昌起义资料选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26,25.
    ③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95.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8.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
    ②罗荣桓军事文选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56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9.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4.
    ①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7.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5.269.
    ②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40.
    ①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78-6-5.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9卷[C].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18.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7.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5.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18.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2-774.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6.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
    ①解放日报.1946-7-4.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②黄楠森自选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345.
    ③黄楠森自选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346.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4.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
    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2.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0.
    ②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J].新青年季刊:第1期.1923年6月.
    ①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6.
    ②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14.
    ③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567.
    ④冯乃超.冷静的头脑—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56.
    ⑤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56.
    ⑥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6.
    ⑦郭沫若.革命与文学.“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2.
    ⑧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成仿吾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224.
    ①成仿吾.革命文学的展望.成仿吾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226.
    ②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63.
    ③郭沫若.革命与文学.“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1.
    ④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成仿吾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222.
    ⑤郭沫若.留声机器的回音--文艺青年应该采取的态度的考察.“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16.
    ⑥冯乃超.左联成立的意义和它的任务.世界文化(创刊号)[J].1930-9-10.
    ⑦萧山.给左联的信.文学运动史料选编:第2册[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330.
    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雪峰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27.
    ①郑伯奇.关于文学大众化的问题[J].大众文艺.1930-3-1.
    ②文艺的大众化.见: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49.
    ③洛扬.论文学的大众化.见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66.
    ①王独清.要制作大众化的文艺.见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8.
    ②林非.鲁迅著作全编第3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12.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②周扬.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周扬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90-391.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0-851.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9.
    ①茅盾.回顾文艺大众化的讨论.见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421-422.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0.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②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上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23.
    ③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初等教育分册(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251.
    ①中国工运史料(总第5号)[M].北京:工人出版社,1960.95.
    ②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
    ①参见袁征: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108-112.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
    ①中共冀中区党委关于土地改革第一阶段几个问题的经验介绍.1946-12-1.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
    [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130.
    ②[美]费正清.中国之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97.
    ①[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第4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130.
    ②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册[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3.
    ③李寿葆,施如璋.斯特朗在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153.
    ④邓颖超.在全国土地会议上关于妇女问题的发言[N].1947-8-26.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5.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40.
    ②转引自李德芳,杨素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2.
    ③转引自袁征: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161-162.
    ④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55.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4.
    ②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8.
    ③毛泽东.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M].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7—18.
    ④毛泽东.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M].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1472.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4.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C].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5.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1.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4.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5.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1.
    ④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5.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3.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4.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4.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③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④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0.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1.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2.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
    ②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46.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①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6.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3.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2-193.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5.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7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页。
    ⑥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8.
    ①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0.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②毛泽东.1957年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①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1.
    ②朱德,聂荣臻.星火燎原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79.53.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44.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86.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8.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①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Global Corruption Report2003-2009,http://www.transparency.org/publications/gcr/download_gcr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2011-7-1.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
    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2011-7-1.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4.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②张剑.近八成大学生将影视剧作为党史学习主要途径[N].南开大学报.2011-11-4.
    ①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文集(第6--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8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2.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2月版.
    [1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12-18.
    [16]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艾思奇.大众哲学.新华出版社,2001.
    [2]曾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廷湘,李慧宇.中国新文化思想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陈亚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语境.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6]陈哲夫,江荣海,吴丕.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7]戴向青,余伯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9]丰子义.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0]高放,李景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耿云志.开放的文化观念及其他---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1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郝斌,欧阳哲生.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4]何继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王怀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8]胡子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9]华岗.中国大革命史(1925—1927).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20]蒋凤波,徐占权.土地革命战争纪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21]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2]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23]李德芳,杨素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4]李辉,许文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5]李敬煊.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6]林家有,禢倩红.国共合作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27]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28]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9]刘景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0]刘林元.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1]钱传水.中国工人运动简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32]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33]刘勇,杨志,李春雨.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34]陆象贤.中国劳动协会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5]罗荣桓,谭震林.回忆井冈山的斗争时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36]欧阳哲生.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37]彭明.五四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8]彭鹏.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1920年前后为中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9]齐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运动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0]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1]王树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19--1949).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42]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3]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史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5卷),2006.
    [44]尚庆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5]庄福龄,杨瑞森,余品华.毛泽东哲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6]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7]孙伯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上下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8]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9]孙建娥.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经验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0]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51]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2]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4]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选(上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55]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6]戴知贤.十年内战时期的革命文化运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7]郭志刚.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58]张天行.三大思潮鼎立格局的形成.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
    [59]王东,陈有进,贾向云.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60]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61]王宗华.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2]温乐群,黄冬娅.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63]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4]熊启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5]徐彬.前进中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66]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7]许启贤,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8]杨菲蓉,江传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9]杨河,胡海涛,张炳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与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70]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1]杨谦.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2]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73]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74]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75]侯惠勤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6]俞圣祺,陈维雄,李冠英.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7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9]袁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简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80]张传鹤.“主义”的较量与中国的命运.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81]张立波.阅读书写和历史意识—对马克思的多重表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2]张天行,徐素华,贾洪莲等.三大思潮鼎立格局的形成---五四后期的思想文化比较.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
    [83]赵铁锁.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8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红军长征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85]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三〇年代的中国(上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四〇年代的中国(上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一〇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易如.“马克思主义”:从符号到大众化----传播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9.
    [2]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9.
    [3]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4]曹根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5]王浩彬.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视野[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6]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1.
    [1]曹萍,任泰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索[J].天府新论.2009(6).
    [2]曾令辉,丁莉,吕丹.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其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4]陈方刘,田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8(2).
    [5]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
    [6]陈方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
    [7]陈方刘.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J].岭南学刊,2010(2).
    [8]陈金龙.试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社会传播路径----兼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中共党史研究,2009(5).
    [9]陈晓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新探----以创新扩散论为视角[J].理论探讨,2010(3).
    [10]陈艳玲.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家,2009(5).
    [11]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12]程美东.论党的宣传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5).
    [13]杨谦,李萍.苏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教训[J].河北学刊.2010(6).
    [14]范丹卉.从五四新文化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1).
    [15]方小年,曹根记.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4).
    [16]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9(2).
    [17]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9(7).
    [18]王伟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1).
    [19]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20]张博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1(4).
    [21]何舒.为农村读者写作通俗政治理论读物[N].人民日报,1956-02-17(3).
    [22]胡丰顺,左亚文.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9).
    [23]胡杰华,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J].理论视野,2008(5).
    [24]黄俊,肖东波.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25]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26]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7]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28]陈德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2(1).
    [29]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30]李春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9-6-16(9)
    [31]李国忠.新中国六十年意识形态建设简论[J].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2]李沛武,范天森.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与启示----基于政治合法性视角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
    [33]李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选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7).
    [34]中宣部理论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和建议[J].党建,2009(1).
    [35]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36]刘明钢.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5).
    [37]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
    [38]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39]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08(6).
    [40]罗会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理论导刊,2009(3).
    [41]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30年的回顾与总结.社会主义研究[J],2008(6).
    [42]罗荣泽,龙佳解.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3).
    [43]罗荣泽,龙佳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探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
    [44]孟宪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定位和路径选择[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5).
    [45]宁阳.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甘肃理论学刊,2009(4).
    [46]欧阳康.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与大众化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47]赵国友.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和路径----源于经济学原理的启示[J].长白学刊,2010(2).
    [48]秦岭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理论界,2008(8).
    [49]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50]阮东彪.探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理论界,2010(6).
    [51]邵军.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
    [52]张中文.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0(5).
    [53]宋业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独特贡献[J].理论导刊,2010(2).
    [54]张艳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55]孙熙国,路克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J].探索,2008(6).
    [56]孙熙国,路克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
    [57]张博颖等.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4).
    [58]唐莉.大众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J],理论视野,2009(2).
    [59]唐莉.信息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
    [60]唐晓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路径[J].党政论坛,2010(5).
    [61]王桂兰.主流理论的形态特征与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62]王桂泉,张铁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08(5).
    [63]王国敏,薛一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基本特征到理论路径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
    [64]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65]孙谦.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J].安徽史学.2010(5).
    [66]王文东.提升大众理解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可行性路径[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7]王晓云,时永松.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J].江汉论坛,2008,(4).
    [68]王振民.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J].理论导刊,2009(8).
    [69]魏继坤,田福宁.学哲学用哲学: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力作[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70]熊申英,罗南石.从隐形教育视角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1]徐国民.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求实,2009(5).
    [72]薛金惠.从《大众哲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4).
    [73]杨全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74]杨松.浅议当代中国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J].理论界,2008(12).
    [75]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76]张秋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和启示[J].前沿,2010(6).
    [77]姚桓,苗佳瑛.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条件、路径、方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2).
    [78]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论析[J].河北学刊,2008(3).
    [79]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2).
    [80]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81]张建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结构目的取向和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82]向燕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社会科学运动与史学发展的新境界[J].江海学刊.2008(3).
    [83]向燕南.新社会科学运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中)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5(4).
    [84]杨谦,杨文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1]马克思早期政治著作选(英文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晚期政治著作选(英文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David Leopold, The Young Karl Mar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