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长篇小说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刘醒龙是中国当代文坛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他最初以中短篇小说获得广泛声誉,这些作品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底层的窘困处境,冷峻客观地描写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生活,针砭不良现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出了一种直面当下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精神。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刘醒龙开始转而进行长篇小说创作,这些作品迥异于当时文坛沉湎历史碎片虚构、个人身体写作和叙事圈套营构的状况,秉承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返归乡土,显示出与诸多作家不同的姿态和追求,彰显其独特的一面。
     对于刘醒龙作品的研究,表现出中短篇小说较多,长篇小说较少,而系统的长篇小说研究更是缺乏的状况,为此,本论文试图对刘醒龙的长篇小说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力图更全面和深入地解读和分析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对其创作思想和创作特色进行更详细地研究和论述,这也是论文意义之所在。
     本论文拟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梳理刘醒龙长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分析其衍变过程,把握其创作特色;二是通过对刘醒龙长篇小说的文本阐释,探究其主题、情感、艺术等多方面的内涵;三是在当代文坛的背景下,认识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创作。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创作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变迁:在主题上,从侧重对当下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到对历史进程中人类普遍问题关注的变迁;在人物形象上,侧重从“父系”人物形象到“母系”人物形象的衍变;在叙述艺术上,叙事存在着从枝桠式到网状式的变化,体现了从平实到纷繁纤细的特点,也折射出作者的艺术追求。
     而他的小说情感内涵方面也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作者主体意识对现实挪移的吊诡情感,这包括对社会道德拯救的渴望、对影响人类命运不可知因素的疑惧和对大自然“天象”隐喻的惊叹;二是用作者试图“大善”观去僭越现实“恶”的情感,这既包括对“恶”的痛恶,又包括对“爱”的虔诚;三是小说存在着强烈的反现代化的古典情怀。
     我们在肯定刘醒龙创作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某些长篇小说所存在的一些瑕疵:对生活素材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挖掘、不注重艺术表达、模式化等等,这些又构成了其难以掩饰的不足与遗憾。但总的来说,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中,显现了其独特性,特别是近期创作,较好地处理了“史诗性”叙事中的历史解构与建构之间的关系,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些借鉴。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we should not overlook such a name--- Liu Xinglong, a writer who has left certain influence. He gained his wide reputation primly in novellas and short stories. Most of his works objectively describes the reality of the society in the shifting period. Written by the technique of realism, with inten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se novel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hard situation of the bottom estate, reveal the terrible phenomenon, and disclose the conflict of the society. In a word, they show off a kind of realistic spirit which dare to confront the very many social problems at present.From the later period of 1990s, Liu Xinglong began to turn to long novels. His novels are quite far away from the whole situation that the literary world at that time was in, which mainly indulged in fabricating history pieces, body-writing, and constructing narrative traps. By inheriting the skills of Realism, his works return to the rural life, thus display a different posture and pursuit, and as a result, show off their uniqueness.
     Up till now, the study on Liu Xinglong’s work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novellas and short stories. Few articles concerned his long novels, showed a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as well. In this respect, this thesis wants to make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Liu Xinglong’s long novels, with attempt to get a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analysis so as to minutely dissect his literary creating thoughts and artistic style. This, I must say, also is, where the meaning of this paper lies.
     This paper will be carried out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to expla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u Xinglong’s long novels and seek his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s of emotions and themes through textual interpretation; thirdly, to obtain conceptual knowledge of Liu Xinglong’s long novels by putting the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Actually, there are most spheres of transition in Liu Xinglong’s long novels: in terms of themes, there is a transition from placing extra emphasis on realistic present social life to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widespread public concerns i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in terms of characters, there is a shift from the patriarchal characters to the maternal side; in terms of narrative art, there is a change from“twig-like”to“web-like”on narration, so they embody the portraits of vari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thus refract the artistic pursuits of the author.
     On the aspect of his novels’emotional connotation, it has also showed some outstanding features: one is the author’s emotional paradox, including the aspiration of social moral salvation, the misgivings of the unknowabl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human destiny, and the shock at the metaphor of natural wonders. Two, the author tries to put“great goodness”above the realistic viciousness, in which includes the abomination of wickedness and the faith in“love”. Three, a kind of intense anti-modernization classical human concernment has been showed in these novels.
     Meanwhile,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flaws in some Liu Xinglong’s long novels. To be specific, the materials lack of profound thinking and deep mining, and somewhat the novels follow a patterned approach, neglecting the art expression techniques, and so on. But in general, it should be noticed that Liu Xinglong’s long novels have revealed a kind of uniqueness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especially his recent works, which have made a fairly good treat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Epic”narration. Thus, these novels provide us some useful and valuable reference.
引文
[1] 程世洲:《刘醒龙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2] 李明全:《文明与愚昧两种“威风”的较量——读刘醒龙长篇小说〈威风凛凛〉》,《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 2 期。
    [3] 何青志:《愚昧对人性任意凌辱的真实记录——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绥化师专学报》,1995 年第 2 期。
    [4] 於可训:《愚昧与野性的悲剧——〈威风凛凛〉漫论》《小说评论》,1996 年第 1 期。
    [5] 徐兆准:《激情·体验·超越——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阅读随想》,《小说评论》,1997 年第 3期。
    [6] 丁帆:《论文化批判的使命——与刘醒龙的通信》《小说评论》,1997 年第 3 期。
    [7] 何言宏:《现世空间的批判与重组——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及相关话题》,《当代作家评论》,1997 年第 5期。
    [8] 温存超:《峡江水与桃叶橙情——评刘醒龙长篇新作〈爱到永远〉》,《河池师专学报》,1998 年第 3 期。
    [9] 刘旭:《民族精神·理想·人文关怀——评刘醒龙的长篇新作〈爱到永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 2 期。
    [10] 何言宏:《现世空间的批判与重组——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及相关话题》,《当代作家评论》,1997 年第 5期。
    [11] 沈义贞:《寻找“新支点”——评刘醒龙的〈寂寞歌唱〉》,《当代作家评论》,1997 年第 5 期。
    [12] 常世举:《县镇官场中的人性悲歌——刘醒龙长篇小说〈痛失〉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 4 期。
    [13] 丁帆:《一个痛失道德与良知的新的艺术雕像——刘醒龙长篇小说〈痛失〉读札》,《小说评论》,2001年第 6 期。
    [14] 杨剑龙:《回溯荒唐年代的弥天大谎》,《弥天·附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年第 4 期。
    [15] 方克强:《性与政治:〈弥天〉的双重叙事策略》,《弥天·附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年第 4 期。
    [16] 李遇春:《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二部长篇新作说起》,《小说评论》,2003年第 2 期。
    [17] 陈思和:《追求历史的还原或建构——〈圣天门口〉座谈会纪要》,《文艺争鸣》,2007 年第 4 期。
    [18] 王春林:《对 20 世纪中国历史的消解与重构——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小说评论》,2005年第 6 期。
    [19] 肖敏:《重建历史叙事的审美努力——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阅读与写作》,2006 年第 8期。
    [20] 宋炳辉:《〈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及其伦理反思》,《文艺争鸣》,2007 年第 4 期。
    [21] http://blog.sina.com.cn/u/46cd54b5010000s2
    [22] 洪治纲:《“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第 6 期。
    [23] 白烨:《历史叙述中的人文思考》,《文学自由谈》,2006 年第 2 期。
    [24] 白烨:《论〈圣天门口〉的史诗性品格》,《安康师专学院》,2006 年第 6 期。
    [25] 施战军:《人文魅性与现代革命交缠的史诗——评刘醒龙小说〈圣天门口〉》《文艺争鸣》,2007 年第 4期。
    [26] http://lib.nwnu.edu.cn/libwindows/openarticle.asp?ID=669
    [27] 王宏图:《追求历史的还原或建构——〈圣天门口〉座谈会纪要》,《文艺争鸣》,2007 年第 4 期。
    [28] 周毅:《追求历史的还原或建构——〈圣天门口〉座谈会纪要》,《文艺争鸣》,2007 年第 4 期。
    [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d54b5010000s3.html
    [30] 樊敏:《谈中国长篇小说写作的新突破——读刘醒龙小说〈圣天门口〉》,《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 期。
    [31] 朱小如、汪政等:《民族叙事与史诗意味的凸显——刘醒龙长篇新作〈圣天门口〉三人谈》,《文学报》,2005 年 9 月 11 日。
    [32] 《一碗油盐饭》:“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33] 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2007 年第 5 期,第 101 页。
    [34] 刘醒龙:《小说应该由谁来写》,《湖北日报》,1995 年 5 月 13 日 。
    [35] 刘醒龙:《作家报》,1997 年 8 月 14 日。
    [36] 刘醒龙:《孤独圣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50 页。
    
    [37] 刘醒龙:《<威风凛凛>后记》,作家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34 页。
    [38] 刘醒龙:《孤独圣心》,《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450 页。
    [39] 周新民:《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小说评论》,2007 年第 1 期,第 17 页。
     [40] 周新民:《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 第 1 期,第 17 页。
    
    [41] 刘醒龙、葛红兵:《差一步是安宁》,《上海文学》2002 年第 9 期,第 76 页。
    [42] 刘醒龙:《写作史诗是我的梦想》,《新京报》,2005 年 7 月 10 日。
     [43] 刘醒龙:《荒野随风序》,群众出版社,1997 年 ,第 2 页。
     [44] 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 年第 3 期,第 80 页。
     [45]刘醒龙:(《文集·自序》),群众出版社,1997 年 1 月,第 2 页。
    
    [46] 杨剑龙:《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风格》,《复旦学报》,1999 年第 3 期,132-133 页。
    [47] 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1997 年第 5 期,第 101 页。
    
    [48] 韩耀禧:《雅曲乡音凤凰琴——近访作家刘醒龙》,《文学报》,1995 年 9 月 21 日。
    [49] 左拉语,转自丹缅·格兰物等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第 39 页。
    50]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2 月,第 59 页。
     [51] 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 年,第 80 页。
     [52] 蔡翔:《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年 3 月,第 184 页。
    
    [53] 转引自韦勒克:《文学理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 年,第 202 页。
    [54] 韦勒克:《文学理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 年版,201 页。
    [55] 谭正:《三言二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第 215 页。
    [56] 僧伽跋澄 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大正新修大藏经》,1983 年,第 4 册,122 页。
     [57] 殷国明:《漫话狼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年 9 月版,第 182 页。
    [58]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抽象语言与隐喻》,《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6 月,第 251 页、第 255 页。
    [59] 刘醒龙:《痛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年 6 月版,第 9 页。
    [60] 刘醒龙:《寂寞歌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年 8 月版,第 3 页。
    [61] 刘醒龙:《市府警卫》,群众出版社,1998 年 9 月版,第 1 页。
    [62] 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版,第 16 页。
    
    [63] 周新民:《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 年第 2 期,第 80 页。
    [64] 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版,第 457 页。
    
    [65] 刘醒龙:《<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汉江论坛》,1998 年 12 期,第 66 页。
    [66] 刘醒龙 葛红兵:《只差一步是安宁》,《上海文学》,2002 年 9 期,第 75 页。
    [67] 刘醒龙:《孤独圣心》,《刘醒龙文集·序》,群众出版社,1997 年 1 月版,第 3 页。
     [68] 曾军:《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 年第 6 期, 第 60 页。
    [69]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年版,第 92 页。
     [70] 刘醒龙:《现实主义与“现时主义”》,《上海文学》,1997 年第1期,第 78 页。
     [71] 韩耀禧:《雅曲乡音凤凰琴——近访作家刘醒龙》,《文学报》,1995 年 9 月 21 日。
     [72] 刘醒龙:《写作史诗是我的梦想》,《新京报》,2005 年 7 月 10 日。
    
    [73] 何申:《放松一点写生活》,《中篇小说选刊》,1994 年第 4 期。
    [74] 刘醒龙:《内容与形式》,《小说家》1995 年第 3 期。
    [1] 刘醒龙.至爱无情〔M〕. 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5.
    [2] 刘醒龙.威风凛凛〔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3] 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 刘醒龙.寂寞歌唱〔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5] 刘醒龙.往事温柔〔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6] 刘醒龙.爱到永远〔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7] 刘醒龙.市府警卫〔M〕. 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8] 刘醒龙.痛失〔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9] 刘醒龙.弥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10] 刘醒龙.圣天门口〔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 程世洲.血脉在乡村一侧——刘醒龙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2] 丹缅·格兰物.现实主义·浪漫主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13]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4] 蔡翔.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15] 韦勒克.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6] 谭正.三言二拍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7] 僧伽跋澄.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18] 殷国明.漫话狼文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9]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20] 刘复生.历史的浮桥——世纪之交“主旋律”小说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1] 李明全.文明与愚昧两种“威风”的较量——读刘醒龙长篇小说《威风凛凛》.当代作家评论[J]. 1995(2).
    [22] 何青志.愚昧对人性任意凌辱的真实记录——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绥化师专学报[J]. 1995(2).
    [23] 於可训.愚昧与野性的悲剧——《威风凛凛》漫论.小说评论[J]. 1996(1).
    [24] 徐兆准.激情·体验·超越——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阅读随想.小说评论[J]. 1997(3).
    [25] 丁帆.论文化批判的使命——与刘醒龙的通信.小说评论[J]. 1997(3).
    [26] 何言宏.现世空间的批判与重组——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及相关话题.当代作家评论[J]. 1997(5).
    [27] 温存超.峡江水与桃叶橙情——评刘醒龙长篇新作《爱到永远》.河池师专学报[J]. 1998(3).
    [28] 刘旭.民族精神·理想·人文关怀——评刘醒龙的长篇新作《爱到永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J]. 1998(2).
    [29] 沈义贞.寻找“新支点”——评刘醒龙的《寂寞歌唱》.当代作家评论[J]. 1997(5).
    [30] 常世举.县镇官场中的人性悲歌——刘醒龙长篇小说《痛失》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4(4).
    [31] 丁帆.一个痛失道德与良知的新的艺术雕像——刘醒龙长篇小说《痛失》读札.小说评论[J]. 2001(6).
    [32] 李遇春.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二部长篇新作说起.小说评论[J]. 2003(2).
    [33] 陈思和.追求历史的还原或建构——〈圣天门口〉座谈会纪要.文艺争鸣[J].2007(4).
    [34] 王春林.对 20 世纪中国历史的消解与重构——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小说评论[J].2005(6).
    [35] 肖敏.重建历史叙事的审美努力——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阅读与写作[J].2006(8).
    [36] 宋炳辉.《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及其伦理反思.文艺争鸣[J].2007(4).
    [37] 洪治纲.“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当代作家评论[J].2006(6).
    [38] 白烨.历史叙述中的人文思考.文学自由谈[J].2006(2).
    [39] 白烨.论《圣天门口》的史诗性品格.安康师专学院[J].2006(6).
    [40] 施战军.人文魅性与现代革命交缠的史诗——评刘醒龙小说《圣天门口》.文艺争鸣[J].2007(4).
    [41] 樊敏.谈中国长篇小说写作的新突破——读刘醒龙小说《圣天门口》.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4).
    [42] 朱小如 汪政.民族叙事与史诗意味的凸显——刘醒龙长篇新作《圣天门口》三人谈[N].文学报.2005(9).
    [43] 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J].2007(5).
    [44] 刘醒龙.现实主义与“现时主义”.上海文学[J].1997(1).
    [45] 刘醒龙.内容与形式.小说家[J].1995(3).
    [46] 何申.放松一点写生活.中篇小说选刊[J].1994(4).
    [47] 刘醒龙.小说应该由谁来写[N].湖北日报.1995(5).
    [48] 周新民.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小说评论[J].2007(1).
    [49] 刘醒龙 葛红兵.差一步是安宁.上海文学[J].2002(9).
    [50] 杨剑龙.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风格.复旦学报[J].1999(3).
    [51] 刘醒龙.《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汉江论坛[J].1998(12).
    [52] 曾军.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J].1998(6).
    [53] 韩耀禧.雅曲乡音凤凰琴——近访作家刘醒龙[N].文学报.199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