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模式·策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湖北作家刘醒龙的小说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试图从多个角度考察刘醒龙小说的叙事特征与叙事艺术。第一章从叙事主题方面考察。刘醒龙笔下的苦难叙事既有对苦难的客观书写,又有对苦难根源的反思,还有对苦难的拯救。他笔下的权力叙事,在官本位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主要体现为政治权力、家族权力、文化权力和革命权力等。他写出了权力对人性的异化。革命叙事建构了“小历史”,淡化了意识形态,消解了革命的神圣性,质疑了革命的意义。爱情叙事既写到了对古典爱情的追求,也写到在欲望面前对现代爱情的迷惘,并以此表现“传统人性”向“现代人性”的嬗变。第二章从叙事模式方面考察。“离乡—归乡”模式揭示了当代农民的两难困境,也表现了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沉沦与救赎”模式中,沉沦者要么自救,要么等待女性救赎,要么等待神性救赎。“二元对立”模式支撑着故事的结构,存在着城乡的对立、善恶的对立、美丑的对立和刚柔的对立等等。“类才子佳人”模式是对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一种延续或改写。女性往往被理想化,“才子”往往得到多位“佳人”的爱情。第三章从叙事策略方面考察。刘醒龙运用多变的叙事视角来减少或增加信息,既有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又有视角的变异。在时序关系的安排上采取“逆时序”,大量运用到“闪回”、“闪前”和“交错”的叙事技巧,使小说呈现史今同构的场景。叙事频率方面,作家大量运用重复叙事,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加强了形式的审美和主题的深邃。作家还借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大量运用非叙事话语,发表隐蔽的评论。
This paper sets Liu Xinglong as the specific object, who is from Hubei province, aiming to study on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narrative art of his novels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 first part aims at themes. It was from Liu Xinglong's writing skills that hardship were described subjectively and objectively, origin of hardship were reflected on, and hardship were rescued. Power-narrating of his writ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fficial-oriented traditional culture were mainly reflected on political power, cultural power and power narration. He described the dissimilation caused by power. Revolutionary narration structured a "small history", desalted ideology, removed sanctity of revolution, and questioned the essence of revolution. Love narration was not only mentioned about chase of classical love, but confusion of modern love after lust was studied, with both of which transmutations of human essence from old times to modern were embodied. The second part aims at narrative model. Away from home-retuning home model showed the dilemma of modern peasants as well the expectation to a certain spiritual home of modern people. In degeneration-redemption model, the degenerating either saved themselves, or were saved by women or God. Dualistic-expositing model structured the story, which contained opposition of town to village, alms deeds to vicious deeds, beauty to ugliness , firmness to softness and so on. Of gifted scholars and beautiful ladies model was a continue or revision of the tradition edition, of which women were idealized and gifted scholars always welcomed several beautiful ladies. The third part aims at strategy. Liu Xinglong applied fickle narrative angle for a add or decrease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fickleness of non-focus, inner-focus and transmitting of angle. Reversed time order were adopted on time arrangement, including "Flashback","pre-flash" and "staggering" of the narrative skills, which were introduced to make sure a scene similar with the historical one. On narrative frequency, narrative repetition were extensively applied to push forward the storyline as well as strengthen aesthetic forms and depth of theme. Besides, author passed on secluded opinion by means of conversation, psychological activity, and plenty of non-narrative dialogue.
引文
[1][美]浦安迪教授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7页。
    [3]参见周志雄:《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齐鲁书社 2006年5月第1版。
    [1]李遇春:《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二部长篇新作说起》,《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2]张志忠:《宏大叙事、革命反省与圣教质询——<平天门口>简评》,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3]程世洲:《现代审美视野中的新景观——刘醒龙“新乡土话语”的叙事分析》,《当代文坛》,2000年第5期。
    [4]曹赟:《论刘醒龙小说的叙事艺术》,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沈嘉达:《现实主义品格·乡村情怀·生命意义——刘醒龙小说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汪北泉:《新时期英山政治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度硕士论文。
    [1]刘川鄂:《鄂地乡村的苦难叙事——以刘醒龙、陈应松为例》,《文学评论》2007年第8期。
    [2]刘醒龙:《刘醒龙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第8页。
    [3]刘川鄂:《鄂地乡村的苦难叙事——以刘醒龙、陈应松为例》,《文学评论》2007年第8期。
    [1]刘川鄂:《鄂地乡村的苦难叙事——以刘醒龙、陈应松为例》,《文学评论》2007年第8期。
    [2]刘醒龙:《圣天门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51页。
    [1]程世州:《“父亲”形象的文化意味》,《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李正武:《对乡土中国的深切忧患——作家刘醒龙印象》,《出版科学》,2001年,第3期。
    [1]何平:《革命地方志·日常性宗教·语言——关于<圣天门口>的几个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9期。
    [2]孟繁华:《苦难的叙事与功能》,《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26日
    [3]刘川鄂:《鄂地乡村的苦难叙事——以刘醒龙、陈应松为例》,《文学评论》,2007年第8期。
    [4]张云:《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权力叙事》,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费孝通:《无为政治》,《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6版,61页。
    [2]张云:《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权力叙事》,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张云:《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权力叙事》,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张云:《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权力叙事》,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刘醒龙:《生命是劳动和仁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第271页。
    [3]刘醒龙:《刘醒龙文集·无树菩提》,群众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93面。
    [1]刘醒龙:《刘醒龙文集·疼痛温柔》群众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8页。
    [1]陶东风:《论后革命时代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2]於可训:《读<圣天门口>(修汀版)断想》,《南方文坛》,2008年第4期。
    [1]何平:《革命地方志·日常性宗教·语言——关于《圣天门口》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9期。
    [2]於可训:《读<圣天门口>(修订版)断想》,《南方文坛》,2008年第4期。
    [3]樊敏:《谈中国长篇小说写作的新突破——读刘醒龙小说<圣天门口>》,《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雷鸣:《一场革命的哗变——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的革命叙事比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周新民 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
    [2]王春林:《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消解与重构——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小说评论》,2005年第6期。
    [3]刘醒龙:《圣天门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51页。
    [1]刘醒龙:《圣天门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84页。
    [2]周新民:《<圣天门口>:对激进主义文化的多维反思》,《当代文坛》,2007年第6期。
    [1]郭学军:《刘醒龙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度硕士论文
    [2]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第101页。
    [3]郭学军:《刘醒龙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度硕士论文
    [1]郭学军:《刘醒龙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度硕士论文
    [2]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
    [1]叶君:《农村·乡土·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郭学军:《刘醒龙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度硕士论文
    [3]郭学军:《刘醒龙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度硕士论文
    [1]郭学军:《刘醒龙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度硕士论文
    [2]刘醒龙:《生命是劳动和仁慈》群众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457页。
    [1]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群众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429页。
    [1]於可训:《读<圣天门口>(修订版)断想》,《南方文坛》,2008年第4期。
    [1]罗纲:《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8页。
    [1]雨果:《论文学》,柳鸣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2]刘醒龙:《圣天门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3页。
    [1]汪北泉:《新时期英山政治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度硕士论文。
    [2]朱伟明:《<西厢记>与才子佳人模式》,《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1]朱伟明:《<西厢记>与才子佳人模式》,《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2]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第110页。
    [1]曹赟:《论刘醒龙小说的叙事艺术》,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5页
    [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5页
    [1]刘醒龙:《异香》,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275页。
    [1]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7页
    [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34页。
    [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64页。
    [1]刘醒龙:《刘醒龙文集·疼痛温柔》群众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9页。
    [2]刘醒龙:《刘醒龙文集·疼痛温柔》群众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211页。
    [3][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页
    [1]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54页。
    [2]参见 美国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刘醒龙:《圣天门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刘醒龙:《刘醒龙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406页。
    [1]罗兴萍:《<黑暗传>与<圣天门口>的互文性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6期。
    [2]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 1981年9月版,第63页。
    [1]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03贝、104页、111页。
    [2]刘醒龙:《圣天门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51页。
    [3]刘醒龙:《圣天门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184页。
    [1]刘醒龙:《圣天门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6页。
    [2]刘醒龙:《刘醒龙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第231页。
    [3]刘醒龙:《生命是劳动和仁慈》群众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457页。
    [1]沈嘉达:《现实主义品格·乡村情怀·生命意义——刘醒龙小说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周新民:《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
    《至爱无情》,群众出版社,1995年出版
    《生命是劳动与仁慈》,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
    《刘醒龙文集 乡村弹唱》,群众出版社 1997年1月第1版
    《刘醒龙文集 疼痛温柔》,群众出版社 1997年1月第1版
    《刘醒龙文集 无树菩提》,群众出版社 1997年1月第1版
    《刘醒龙文集 荒野随风》,群众出版社 1997年1月第1版
    《往事温柔》,漓江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寂寞歌唱》,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年出版
    《爱到永远》,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出版
    《市府警卫》,群众出版社 1998年出版
    《痛失》,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出版
    《弥天》,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年出版
    《圣天门口》,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刘醒龙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8年出版
    1.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
    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
    3.[美]华莱士 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4.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热拉尔.热耐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6.美国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7.雨果:《论文学》,柳鸣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版
    8.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第1版
    9.周志雄:《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齐鲁书社 2006年5月第1版
    10.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1.刘川鄂:《鄂地乡村的苦难叙事——以刘醒龙、陈应松为例》,《文学评论》2007年第8期
    2.刘进军:《历史的“福音”——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小说评论》2007年第2期
    3.宋炳辉:《<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及其伦理反思》,《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4、施战军:《人文魅性与现代革命交缠的史诗——评刘醒龙小说<圣天门口>》,《文艺争鸣》2007第4期
    5.周新民:《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
    6.覃碧卿:《刘醒龙<分享艰难>对时代艰难的良知抒写》,《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张志忠:《宏大叙事、革命反省与圣教质询——<圣天门口>简评》,《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8.洪治纲:《“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9.陈美兰:《对历史意义的追问与承担——从<圣天门口>的创作引发的思考》,《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10.沈嘉达:《女人天然是艺术——刘醒龙女性观解析》,《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
    11.李遇春:《庄严与吊诡——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
    12.周毅:《觉悟——关于<圣天门口>的通信》,《上海文学》2006年第8期
    13.孟繁华:《小说是作家的一个梦——评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中国图书评论》2006第5期
    14.苏晓芳:《文明的质询 自然的挽歌——试论刘醒龙小说中的道家文化意蕴》,《中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5.王春林:《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消解与重构——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小说评论》2005第6期
    16.郭学军:《刘醒龙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度硕士论文
    17.汪北泉:《新时期英山政治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7年度硕士论文
    18.刘会娟:《新时期小说的苦难叙事》,陕西师范大学 2007年度硕士论文
    19.李遇春:《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二部长篇新作说起》,《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20.罗兴萍:《<黑暗传>与<圣天门口>的互文性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6期
    21.於可训:《读<圣天门口>(修订版)断想》,《南方文坛》2008年第4期
    22.曹赟:论刘醒龙小说的叙事艺术,华中师范大学 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3.陶东风:《论后革命时代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24.李正武:《对乡土中国的深切忧患——作家刘醒龙印象》,《出版科学》2001年第3期
    25.张云:《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权力叙事》,郑州大学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6.从友干:《飘落无着的灵魂之旅——论刘醒龙小说中主观浪漫与客观现实的悖离》,《当代文坛》2001年第5期
    27.沈嘉达:《现实主义品格·乡村情怀·生命意义——刘醒龙小说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8.李全明:《文明与愚昧两种威风的较量》,《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2期
    29.乔春雷:《战火中的燕子红——<圣天门口>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0.徐兆淮:《激情 体验 超越——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阅读随想》,《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