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海上花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作品的生产与发展有时受一种文学气候的影响,文学气候某种程度上是由一个时代的文学杂志和文学创作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期刊需要文学,文学也离不开期刊。一份文学期刊的编辑方针、眼光、气度、趣味能制约一个时期文学生产的格调,影响文学创作与研究,这种情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明显,在新时期文学生产与发展中文学期刊同样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学期刊对文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作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第四次文代会的相继召开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始。许多文学期刊纷纷复刊,并创刊了大量新刊。具有不可否认的全国影响的《上海文学》于1977年复刊,它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在文艺战线配合着思想解放的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与繁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批判“四人帮”的错误文艺政策,倡导并建立正确的文艺思想,做了大量复兴文学的“破冰”工作。
     《上海文学》自创刊以来,就以严肃的办刊精神赢得读者的青睐。复刊后,它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繁荣荒芜的文学园地,努力实施并且成功打造品牌文学期刊,为同仁界和广大读者所刮目。《上海文学》曾发表过不少有艺术创新的文学作品和精彩的评论文章,它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广泛团结作家,扶掖文学新人,鼓励开拓创新,不遗余力。“为文艺正名”、“百家诗会”、“当代诗会”、“万字内短篇小说荟萃”、“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批评家俱乐部”、“新市民小说联展”等栏目在同类期刊中出类拔萃;《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大坂》、《棋王》、《小城之恋》、《烦恼人生》、《不谈爱情》、《首席》、《环境戏剧人》、《分享艰难》等作品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文本而进入文学选本;它极为重视文学理论的建设,培养出一大批至今活跃的具有一定思想的批评家,《上海文学》理论版就是他们的主阵地,因此,《上海文学》曾被香港《经济日报》评为“十本必读大陆杂志”之一,真正成为新时期文学品牌期刊。
     19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市场迅速发展,文学期刊被全面推向市场,面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文学期刊一时无所适从,发行量持续走低,遭遇读者冷漠,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从中管窥出文学的危机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许多文学期刊为了自身生存,争相“变脸”而文学性丧失殆尽。尽管《上海文学》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它一如既往坚持高品位文学期刊的定位,一如既往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为文学界和文学期刊界所尊崇。
     《上海文学》在新时期与九十年代通过小说、诗歌和理论等主要栏目来影响文坛风气、形成创作潮流、扶植培养文学新人、倡导文学理论建设等方面所作的杰出成绩有目共睹,成为新时期以来不可或缺的影响较大的文学阵地之一。所以,无论从它的价值层面、审美层面抑或是功能层面上来说,《上海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都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The literary work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ometimes receive the influence of some literature climate, the literature climate , in some kind of degree, is mutually affects by a time literature magazine and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completes together. The periodical needs the literatures, the literatures also cannot leave the periodical. A literature periodical edition policy, the judgment, the bearing, the interest can restrict the literature production the style in a time, affect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the research,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s extremely obvious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ime, similarly played in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hinese study periodical the vital role which cannot be substituted. The literature periodical influence the health development to the literature continuously, to a writer's important obviously spot.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ended, 3 sessions of 11th CCP conferences, the fourth Wendaihui one after another conventions symbolize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start. Many literatures periodicals resume publication in abundance, and newly publications have massively been published. The national influence which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in 1977 to resume publication, it was complying with the time tidal current, is coordinating the ideological liberation mainstream ideology impetus and the prosperity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the criticism in the literary front, the critique "the Gang of Four" the wrong literary policy, the initiative and the establishment correct literary arts thought, has made the massive revivals literature "the broken ice" the work.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since has been begun publication, by serious manages the publication spirit to win reader' s favor. After resumes publication, in literature field which goes out of cultivation by the intense sense of mission, 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prosperity, diligently implements and the success makes the brand literature periodical, and the reading public blows item for the colleague.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once published many has had the literary work and the splendid review article which art innovated, it for the prosperity socialism literature, widely united the writer, the help literature new person, encouraged th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makes extremely effort."Rectifies names" , "hundred verse clubs for the literary arts" , "the contemporary verse club", "Wan zinai the short story gathers together","the humanities spirit big discussion" , "the critic club" , "the new residential novels show on" and so on, the column stands out in the similar periodical; Quoin Which Is forgotten by Love, High Woman And Her Short Husband, Daban, Chess King, Xiaocheng Loves, Worry Life, Do not discuss Love, the Seat of honor, Environment Plays Person, Share Is difficult and so on the works become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 classical text to enter the literature anthology; It extremely takes the literature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trains critic which one large quantities of until now enlivens has the certain thought,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s theory version is their battle position, therefore,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was been once evaluated "ten to have to read the mainland magazine" one by Economics Daily of Hong Kong , truly becomes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brand periodical.
     After 1990 ages, along with society' s reforming, the cultural market rapid development, the literature periodical is comprehensively pushed to the market, facing market this "the invisible hand" , the literature periodical is at a loss how to proceed for a while, The issue measures continues lowly, the bitter experience reader is indifferent, falls into the unprecedented difficult position, has a limited 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crisis and humanities spirit losing. Many literatures periodicals for own survival, struggle "change face" but the literature disappear. Although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also encounters the unprecedented difficult position, however, it persisted as always the high grade literature periodical the localization, pursues own literature to be ideal as always, venerates for the literary world and the literature periodical.
     Since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in the new time with the 90' s through the novel column, the poetry column and the theory column and so on . the main column has affected the literary arena atmosphere, forms theout standing result which the creation tidal current, the prop raise literature new person, aspect and so on , literature theory construction does to be obvious to all, becomes the new time one of indispensable influence bigger literature positions . Therefore, regardless of from its measure of value, the esthetic criterion or its the function criterion,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in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has all played the vital role which nobody may substitute.
引文
① 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4页。
    ② 同上,第54页。
    ③ 注:新时期文学是指1976年10月彻底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始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但是,这个文学历史的新时期,实际上是从1978年11月至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开始。新时期文学以批判“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批判“左”倾文艺思潮,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恢复“五四”以来、毛泽东“讲话”发表以来和建国之后社会主义文学传统为基础的文学,创作手法上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文学主潮。参见丁尔纲《新时期文学思潮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另,关于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分期,目前学术界尚未定论,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以1978年始,到80年代末止的一段文学。
    ④ 王朝垠:《读<窟窿>并致上海文学编辑部信》,《上海文学》,1993年第3期。
    ⑤ 同上。
    ① 雷达:《活着的介人》,《上海文学》,1998年第11期。
    ② 参见《香港经济日报·阅读版》2006年5月3日。
    ③ 注:《上海文学》在八十年代后期不要国家一分钱补贴,包下了全体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各项繁重开支,创造了纯文学期刊的神话。参见雷达《活着的介人》,《上海文学》,1998年第11期。另,《上海文学》到九三年就不靠政府养活了。参见《茹志鹃致深絮云》,《上海文学》,1993年第1期。
    ④ 陈思和:《多元格局下的小说文体实验》,《谈虎谈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46页。
    ① 吴强:《衷心的希望》,《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
    ② 参见黄屏《<上海文学>新时期办刊前后》,《上海文学》,1987年第10期。
    ③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① 参见黄屏《<上海文学>新时期办刊前后》,《上海文学》,1987年第10期。
    ②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181—182页。
    ③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38页。
    ④ 参见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86页。
    ⑤ 《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
    ① 杨扬:《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转引自陈思和《<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序》,《谈虎谈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362页。
    ② 《关于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1981年中国出版年鉴》,第386页。
    ③ 参见冯牧《新的年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对文学期刊的一点希望》,《北京文学》,1981年第1期。
    ④ 分别参见《1985年中国出版年鉴》、《1986年中国出版年鉴》。
    ⑤ 参见1978~1988年《中国出版年鉴》。
    ① 参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40页。
    ② 冯牧:《关于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主流及其它》,《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
    ③ 张弦,刊《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
    ④ 雷达:《深度与容量》,《上海文学》,1980年第8期。
    ⑤ 同上。
    ⑥ 曹玉模,刊《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
    ⑦ 冬澜:《为何不能唱“唉”调?——与旭东同志商榷》,《上海文学》,1980年第6期。
    ⑧ 周克家:《不要欣赏这类文章》,《上海文学》,1980年第6期。
    ① 刊《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
    ② 程德培:《邓刚的“两个世界”》,《小说家的世界》,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5年第一版,第38页。
    ③ 殷晋培:《<芦花虾>和邓刚的海》,《鸭绿江》,1983年第9期。
    ① 刊《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
    ② 郑兴万:《慧眼和匠心—读<黑娃照相>有感》,《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
    ③ 《上海文学》,1981年第1期首次推出。
    ① 《上海文学》,1981年第1期。
    ② 雷抒雁:《春神·题记》。《上海文学》,1982年第1期。
    ③ 沙白:《芦荻与红蓼·题记》,同上。
    ④ 李老乡:《从沙海打捞的绿荫·题记》,同上。
    ⑤ 李霁宇:《清晨,我谛听着鸟鸣·题记》,同上。
    ⑥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130页。
    ⑦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转引自洪子诚、刘登翰著《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177页。
    ① 关于“朦胧派”代表诗人看法各异,此处采用洪子诚、刘登翰的《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和陈仲义的《中国朦胧诗人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的观点。
    ② 周政保:《大漠风度天山气魄——读<百家诗会>中三位新疆诗人的诗》,《文学报》,1981年11月26日。
    ③ 《上海文学》,1981年第9期“女性专辑”。
    ④ 《上海文学·编者的话》,1981年第12期。
    ⑤ 《上海文学》,1981年第5期。
    ① 吴强:《衷心的希望》,《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
    ② 陈俊涛:《关于首届<上海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通信》,《上海文学》,1983年第8期。
    ③ 参见《上海文学》1979年第6、7、8、9、10、11期。
    ① 徐文华:《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封二。
    ② 艾轩:《上海文学》,1981年第3期封二。
    ③ 分别参见1978~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
    ④ 分别参见1980—1984年《短篇小说选》。
    ① 《上海文学》,1981年第11期。
    ② 宋耀良:《作家、批评家和编辑部》,《上海文学》,1981年第9期。
    ① 《上海文学》,1988年第12期。
    ② 同上。
    ③ 《上海文学》,1989年第1期。
    ① 杨咏鸣,刊《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
    ② 丰晓梅,刊《上海文学》,1987年第6期。
    ③ 张关林,刊《上海文学》,1987年第9期。
    ④ 蒋韵,分别刊《上海文学》,1988年第6期,1989年第5期,1990年第11期。
    ⑤ 许辉,分别刊《上海文学》,1990年第12期,1989年第3期,1990年第6期。
    ⑥ 常捍江,分别刊《上海文学》,1991年第10期,1992年第5期,1992年第11期。
    ⑦ 高晓声,刊《上海文学》,1989年第9期。
    ⑧ 刘以林,刊《上海文学》,1989年第12期。
    ⑨ 余曦,刊《上海文学》,1989年第12期。
    ⑩ 储福金,刊《上海文学》,1991年第2期。
    ①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277页。
    ② 刊《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
    ③ 刊《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
    ④ 分别刊《上海文学》,1985年第6期、1986年第5期。
    ① 钟本康:《新笔记小说选·导论》,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第7页。
    ② 钟本康:《新笔记小说选·导论》,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第3页。
    ③ 刊《上海文学》1985年第4期。
    ④ 刊《上海文学》1985年第12期。
    ⑤ 钟本康:《新笔记小说选·导论》,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第5页。
    ⑥ 贾平凹,刊《上海文学》1989年第9期。
    ⑦ 金土双:《<太白山记>阅读密码》,《上海文学》,1989年第9期。
    ⑧ 李庆西:《文学的当代性》,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63页。
    ① 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② 陈晓明:《反抗危机:“新写实论”》,《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③ 《钟山·新写实小说大联展》,1989年第3期。
    ④ 陈晓明:《反抗危机:“新写实论”》,《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序》,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页。
    ⑤ 池莉,分别刊《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1989年第1期。
    ⑥ 《上海文学·编者的话》,1987年第8期。
    ① 《上海文学》,1987年第11期。
    ② 《上海文学·编者的话》,1987年第11期。
    ③ 《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首次推出。
    ④ 《上海文学·编者的话》,1987年第2期。
    ⑤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47页。
    ① 《<当代诗会>致读者和诗人》,《上海文学》,1986年第5期。
    ② 沈奇:《秋后算账——1998:中国诗坛备忘录》,《诗探索》,1999第1期。
    ① 《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
    ② 《上海文学》,1989年第10期。
    ③ 《上海文学·编者的话》,1988年第1期。
    ④ 《上海文学》,1988年第1期。
    ⑤ 同上。
    ⑥ 《人民文学》杂志社暨刘心武、周明、崔道怡、王朝垠致《上海文学》杂志社的祝贺信,《上海文学》,1988年第1期。
    ① 王元化:《追求真理,探索创新》,《上海文学》,1988年第1期。
    ② 《上海文学》,1988年第1期。
    ① 萧复兴、朱向前:《短篇小说困境和出路—关于当前小说创作的对话》,《小说选刊》,1997年第11期。
    ① 《上海文学》,1994年第12期。
    ② 《上海文学》,1996年第1期。
    ③ 《上海文学》,1997年第1期。
    ④ 参见中记传媒网:《上海期刊在错位中经营》。
    ① 王晓明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② 王晓明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③ 同上。
    ④ 王鸿生主持的“批判家俱乐部”《现代人文精神的生成》,《上海文学》,1995年第3期。
    ⑤ 殷国明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话说正统文学的消解》,《上海文学》,1993年第11期。
    ⑥ 李洁非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九○年代的文学价值和策略》,《上海文学》,1995年第1期。
    ⑦ 王鸿生主持的“批判家俱乐部”《现代人文精神的生成》,《上海文学》,1995年第3期。
    ① 沈乔生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文学和它所处的时代》,《上海文学》,1993年第10期。
    ② 李洁非:《历史性的尴尬》,《文汇报》,1992年11月25日。
    ③ 此处借用了瓦尔特·本雅明的术语,本雅明在研究中发现诗人波德莱尔笔下的“拾垃圾者”形象,即在历史进入工业文明和商品社会之际,文学及作家命运的不朽预言。参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出版社 1991年版,第37页。
    ④ 陈平原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人文学者的命运及选择》,1993年第9期。
    ⑤ 同上。
    ⑥ 陈思和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规范》,1993年第7期。
    ⑦ 同上。
    ⑧ 同上。
    ⑨ 张颐武:《走向“后寓言”时代》,《上海文学》,1994年第8期。
    ⑩ 同上。
    11 雷达:《九十年代的小说潮流》,《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12 宗仁发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历史意识与文学创作》,《上海文学》,1994年第2期。
    13 王晓明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民间文化·知识分子·文学史》,《上海文学》,1994年第9期。
    14 邹平:《城市化与转型期文学》,《上海文学》,1995年第5期。
    ① 《上海文学·“新市民小说联展”征文暨评奖启事》,1994年第9期。
    ② 周介人:《谈谈“新市民小说”》,《90年代批评文选》,陈思和、杨扬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年版,第453~454页。
    ③ 徐剑艺:《新都市小说选·导论》,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第6页。
    ① 同上,第11页。
    ② 周介人:《谈谈“新市民小说”》,《90年代批评文选》,陈思和、杨扬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453页。
    ③ 邹平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城市化与转型期文学》,《上海文学》,1995年第5期。
    ④ 李劼:《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钟山》,1988年第5期。
    ⑤ 李劼:《王朔小说和市民文学》,《上海文学》,1996年第4期。
    ⑥ 《首席》、《爱又如何》、《你没有理由不疯》,分别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11期、1994年第10期、1997年第6期。
    ⑦ 周介人:《谈谈“新市民小说”》,《90年代批评文选》,陈思和、杨扬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457页。
    ⑧ 分别刊《上海文学》,1995年第1期、1995年第5期。
    ① 周介人:《谈谈“新市民小说”》,《90年代批评文选》,陈思和、杨扬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456页。
    ② 《小说界》,1995年第3期。
    ③ 《上海文学》,1995年第9期。
    ④ 刊《上海文学》,1995年第10期。
    ⑤ 刊《上海文学》,1998年第10期。
    ① 杨斌华:《精神家园:艰难的守望》,《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② 《上海文学》,1985年第8期。
    ① 《上海文学·编者的话》,1995年第1期。
    ① 钱继云:《简评<上海文学>“新市民小说”专栏的特色》,《图书馆建设》,2004年第2期。
    ② 《人民文学》,1996年第1期。
    ③ 《上海文学》,1996年第1期。
    ④ 张颐武:《分享艰难的文学》,《文论报》,1996年5月15日及《社群文学》,《光明日报》,1996年7月18日。
    ⑤ 雷达:《文坛又起现实主义的冲击波》,《文学报》1996年6月27日。
    ⑥ 《上海文学》,1996年第10期。
    ① 《编者的话·文学审美中的公民意识》,《上海文学》,1996年第10期。
    ② 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路上有雪》、《大树还小》,分别刊《上海文学》,1996年第1期、1997年第1期、1998年第1期。
    ③ 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9期。
    ④ 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1期。
    ⑤ 彭瑞高的《本乡有案》、《多事之村》、《六神无主》,分别刊《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1998年第4期、1999年第1期。
    ① 刊《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
    ② 《上海文学·编者的话》,1994年第5期。
    ③ 刊《上海文学》,1998年第7期。
    ④ 《前往黄村》、《海底村庄》、《腊月谣》、《雇工歌谣》、《鹦鹉》、《谁再来碰我一下》、分别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1994年第2期、1997年第4期、1996年第7期、1998年第4期、1999年第4期。
    ① 刊《上海文学》,1994年第2期。
    ② 《花木季节》、《走出困局》,分别刊《上海文学》,1994年第3期、1993年第1期。
    ③ 《华容道的一种新走法》、《天生我才》、《放飞的希望》、《陈焕义》,分别刊《上海文学》,1995年第3期、1996年第2期、1996年第5期、1999年第8期。
    ④ 刊《上海文学》,1994年第4期。《自家人》,刊《上海文学》,1995年第2期。
    ⑤ 张炜:《沂蒙灵手——读刘玉堂》,《上海文学》,1995年第2期。
    ⑥ 刊《上海文学》,1997年第2期。
    ⑦ 刊《上海文学》,1997年第7期。
    ① 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② 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1期。
    ③ 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3期。
    ④ 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10期。
    ⑤ 刊《上海文学》,1999年第4期。
    ⑥ 参见《文学世界》,1996年第5期。《小说评论》,1996第4期。
    ⑦ 《小说评论》,1996第4期。
    ⑧ 刊《上海文学》,1999年第11期。
    ⑨ 刊《上海文学》,1996年第11期。
    ① 刊《上海文学》,1997年第8期。
    ② 《劳动报》,1997年6月15日。
    ③ 苏童:《赘言》,《新民晚报·文学角》,1997年11月12日。
    ④ 从95年起每年的第6期安排这一专号,一般4~5篇作品。
    ① 参见袁毅《遭遇诗歌》,《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上海文学》,1996年第1期。
    ⑤ 《上海文学》,1997年第2期。
    ⑥ 《上海文学》,1996年第3期。
    ⑦ 《上海文学》,1998年第9期。
    ① 《上海文学》,1996年第5期。
    ② 同上。
    ③ 《上海文学》,1998年第3期。
    ④ 《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
    ⑤ 《上海文学》,1997年第7期。
    ⑥ 《上海文学》,1997年第2期。
    ⑦ 《上海文学》,1997年第5期。
    ⑧ 《上海文学》,1997年第9期。
    ⑨ 《上海文学》,1997年第10期。
    ⑩ 《上海文学》,1998年第2期。
    11 《上海文学》,1997年第3期。
    ① 何西来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上海文学》,1996年第1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何西来主持的“批评家俱乐部”《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上海文学》,1996年第1期。
    [1] 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2] 丁尔纲:《新时期文学思潮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年版。
    [3] 陈思和:《谈虎谈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 《邓小平文选》。
    [7] 陈仲义:《中国朦胧诗人论》,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8]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9] 钟本康:《新笔记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
    [10] 李庆西:《文学的当代性》,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
    [11] 陈晓明:《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12]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出版社 1991年版。
    [13] 陈思和、杨扬编:《90年代批评文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年版。
    [14] 张颐武:《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15]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6] 徐剑艺:《新都市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
    [17] 1978年—1999年《上海文学》。
    [18] 1980—1985年《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1978—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
    [20] 1980、1985、1987、1992、1995年的《小说选刊》、《小说月报》。
    [21] 《人民文学》,1988年。
    [22] 《北京文学》1980、1985、1987、1992、1995年。
    [23] 《文学世界》1996.5。
    [24] 《广州文艺》1980、1981、1983、1985、1988、1992年。
    [25] 《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2001年第5期。
    [26] 《钟山》,1988年第5期,1989年第3期。
    [27] 《图书馆建设》,2004年第2期。
    [28] 《小说评论》1996.4。
    [29] 《西湖》,1984年。
    [30] 《鸭绿江》,1983年第9期。
    [31] 《文学报》,1981年、1996年。
    [32] 《文论报》1996.5.15。
    [33] 《文汇报》1992年11月25日、1996年8月2日。
    [34] 《光明日报》1996.7.1
    [35] 《劳动报》1997.6.15。
    [36] 《新民晚报》1997.11.12。
    [37] 《香港经济日报·阅读版》2006年5月3日。
    [38] 《上海期刊在错位中经营》,中记传媒网。
    [39] 蒲荔子:《中国文学期刊现状调查:遭遇集团困境,仅存几家欢笑》,媒体安都
    [40] 《1978~1990年中国出版年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