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小说语言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作家毕飞宇在创作中不仅形成了个性化的小说语言,他还以一个作家敏锐而深邃的眼光洞察到“语言”与人生之间种种复杂难解的关系,本文在细致深入地解读毕飞宇小说语言实例的基础上来对上述问题作出剖析。
     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主要从三方面来谈毕飞宇小说语言的个性。首先,从修辞特色看,他擅长于运用一种以植物的某种动态来打比喻的语言方式,产生了诗意的可“视”效果,展现出人物处于特定情境时的瞬间心理状态;其次,毕飞宇小说的语言具有创新与重复并存的特点。作家通过对种种定型话语的变形活用来实现语言上的创新,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与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的不足,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中重复使用了某些雷同的语言方式。再次,毕飞宇小说的语言呈现出一定的苏北水乡色彩,这表现在苏北方言的运用和以生活在水中的各种动物来打比喻两个方面。
     第二章,主要讨论毕飞宇小说中的反讽性语言,这是他“轻盈而凝重”的小说理想的有效实现方式。毕飞宇小说理想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轻写重”,即以轻盈的话语方式来表达厚重的思想内蕴。反讽性语言在毕飞宇小说中具体表现为反语的运用、戏仿定型话语和克制陈述等形态。各种形式的反讽性语言均体现了“以轻写重”的表达效果,因此它成为实现作家小说理想的有效方式。毕飞宇的反思质疑精神是其反讽性语言产生的思想根源。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其反讽性语言可以形成一种较为理想的交流情境。
     第三章,主要分析毕飞宇小说对“语言”与人生之关系的探索。毕飞宇小说中“语言”与人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方面:首先,语言上的差异成为父母子女、夫妻等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沟通的共同障碍;其次,运用“语言”进行的自我叙述与被叙述展现了“语言”给人生带来的种种困境;再次,其作品表现了人在异乡面对陌生的他乡语言时,所做出的种种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或深或浅的心理波动。总之,语言借助于种种外力,最终实现了它对人生的统治。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novelist Bi Feiyu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 in his fictitious writing. His fictitious language has a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He also deeply thin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human life.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se problems by analyzing his fictitious language examples.
     This thesis contains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alks about Bi Feiyu’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of his fictitious language from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First of all, he is good at using some moving mood of plants to show the state of people’s psychology in a certain situation. Secondly, innovation and repetition coexists in Bi Feiyu’s fictitious language. The writer uses various fixed language style in an unusual way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on on language. But at the same time he still repeats some similar discourse in his different works, due to the writer’s thought confine and shortage of life experiences etc. Thirdly, his fictitious language has a flavor that coming from South China because he uses dialect of the north of Jiang Su province and uses some animals which live in rivers to form metaphor.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Bi Feiyu’s ironic fictitious language. Some discourse in his works has a light style and profound meaning expressing his doubtful thoughts about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writer uses ironic discourse to realize his fictitious ideal. Light but dignified is the ideal literary style that Bi Feiyu likes. Ironic language contains three different sorts of discourse style. One is paradox, another is imitating fixed discourse ironically, and the other is understatement. From the readers’view, ironic language can form a kind of perfect intercommunication.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human life in Bi Feiyu’s fictions. Different language can be a common block of family members’emotional communication, such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husband and wife. From the language in self narration and being narrated we can see the survival plight of people. When strangers live in a new environment sometimes they have to change their language and learn a new one. Giving up their old language style may bring harm to them. All in all, language rules the human life through various outer power.
引文
1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40 页。
    2 姜广平:《“我们是一条船上的”—— 毕飞宇访谈录》,《花城》2001 年第 4 期。
    3 郜元宝:《拯救大地》,学林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76 页。
    4 姜广平:《“我们是一条船上的”—— 毕飞宇访谈录》,《花城》2001 年第 4 期。
    5 莫言、杨扬:《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南方文坛》2004 年第 1 期。
    6 莫言:《小说的气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 页。
    7 莫言:《小说的气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5 页。
    8 莫言:《小说的气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 页。
    9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 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北京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317-318 页。
    10 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 页。
    11 余玲:《潮流外的写作——毕飞宇小说论》,《小说评论》2002 年第 2 期。
    13 余玲:《潮流外的写作——毕飞宇小说论》,《小说评论》2002 年第 2 期。
    14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 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北京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47 页。
    15 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长江文艺》2003 年第 12 期。
    16 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长江文艺》2003 年第 12 期。
    17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年版,第 140 页。
    18 姜广平:《“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毕飞宇访谈录》,《花城》2001 年第 4 期。
    19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20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2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1 页。
    22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 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北京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47 页。
    
    23 东西:《为野生词语立法》,《南方文坛》2006 年第 2 期。
    24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6 页。
    25 布衣依旧、毕飞宇等:《生于 60 年代》,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75 页。
    26 《青年文学》1996 年第 1 期。
     27 毕飞宇:《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作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9 页。
     28 王蒙:《道是词典还小说》,《读书》1997 年第 1 期。
     29 毕飞宇:《平原》,《收获》2005 年第 4 期,第 163 页,第 177 页。
    
    30 莫言、杨扬:《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南方文坛》2004 年第 1 期。
    31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7 页。
    32 王蒙:《汉语写作与当代文学》,《王蒙新世纪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3 页。
    33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8 页。
    34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35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4 页。
    36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41 页。
    37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0 页。
    38 《毕飞宇:从根子上讲我是一个很爱女性的男性》,《燕赵都市报》2005 年 11 月 30 日。
    39 参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册),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51—1357 页。
    40 陈超、郭宝亮:《“中国形象”和汉语的欢乐——从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说开去》,《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第5 期。
    41 袁晓庆、汤泓:《宏大叙事的既定背景——与毕飞宇谈〈平原〉》,新华网江苏频道。 http://home.jsinfo.net/xinhua/web/zhengfu/xinghua/Html/20051113171941-1.Html
    42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43 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长江文艺》2003 年第 12 期。
    44 莫言、杨扬:《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南方文坛》2004 年第 1 期。
    45 莫言、杨扬:《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南方文坛》2004 年第 1 期
    46 莫言、杨扬:《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南方文坛》2004 年第 1 期。
    47 东西:《为野生词语立法》,《南方文坛》2006 年第 2 期。
    48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年版。
    
    49 施占军:《克制着的激情叙事——毕飞宇论》,《钟山》2001 年第 3 期。
    50 周立波:《文学浅论》,北京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0 页。
    51 冯雪峰:《关于创作与批评》,《冯雪峰论文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66 页。
    52 汪曾祺:《我的家乡》,《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72 页。
    
    5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 页。
    54 韩少功:《语言的表情与命运》,《南方文坛》2006 年第 2 期。
    55 具体论述详见下列论文:赵允芳:《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论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南方文坛》2004 年第 6期;丁智才:《颠覆与挪用:美学的辩证法——〈玉米〉中革命话语的一种解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4 期; 唐迎春:《〈玉米〉系列叙事艺术浅谈》,《德州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祁春风:《文革记忆与后现代叙事——毕飞宇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2 期。
    56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0 页。
    57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0 页。
    58 洪治纲:《谈毕飞宇的小说》,《南方文坛》2004 年第 4 期。
    
    59 [意]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卡尔维诺文集》,吕同六、张洁主编,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18 页。
    60 [意]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卡尔维诺文集》,吕同六、张洁主编,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3 页。
    61 [意]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卡尔维诺文集》,吕同六、张洁主编,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22 页。
    62 克利安思·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袁可嘉译。参见赵毅衡编选的《“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35 页。
    
    63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87-188 页。
    64 [法]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徐继曾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77 页。
    65 施占军:《克制着的激情叙事——毕飞宇论》,《钟山》2001 年第 3 期。
    66 [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8 年版,第 266 页。
    67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1 页。
    68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2 页。
    69 毕飞宇:《怀念妹妹小青》,《毕飞宇文集·黑衣裳》,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5 页。
    70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87 页。
    71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83 页。
    72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6 页。
    73 姜广平:《“我们是一条船上的”—— 毕飞宇访谈录》,《花城》2001 年第 4 期。
    74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75 洪治纲:《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3 页。
    76 昆德拉:《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家出版社 1991 年版“附录”。
    77 王彬彬:《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文学评论》2006 年第 6 期。
    78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4 页。
    79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2 页。
    80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30 页。
    81 贾梦纬:《“睁开眼睛”与“保护嗓子”——毕飞宇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 16 期。
    82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83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3 页。
    84 张均、毕飞宇:《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毕飞宇访谈录》,《小说评论》2006 年第 2 期。
    85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86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1 页。
     87 马云:《铁凝小说与绘画、音乐、舞蹈——兼谈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32 页。
    
    88 汪政、晓华:《毕飞宇的短篇精神》,《上海文学》2000 年第 9 期。
    89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90 毕飞宇:《家里乱了》,《毕飞宇文集·轮子是圆的》,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3 页。
    91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92 毕飞宇:《听老太太聊天》,《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外三篇),《朔方》2000 年第 3 期。
    93 贾梦纬:《“睁开眼睛”与“保护嗓子”——毕飞宇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 16 期。
    94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5 页。
    95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5 页。
    
    96 毕飞宇:《平原》,《收获》2005 年第 4 期,第 161 页。
    97 毕飞宇:《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作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3 页。
    
    98 毕飞宇:《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作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5 页。
    99 毕飞宇:《平原》,《收获》2005 年第 4 期,第 152 页。
     100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年版,第 130 页。
    
    101 《等待被作品撞到的一刹那——毕飞宇访谈》,《河北日报》2005 年 12 月 2 日,文化周刊 9 版。
    102 毕飞宇、贺仲明:《关于新时期文学现象以及创作的对话》,《西湖》2006 年第 7 期。
    103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1.郭宝亮:《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4.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 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5.马云:《铁凝小说与绘画、音乐、舞蹈——兼谈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6.洪治纲:《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版。
    8.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9.[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8年版。
    10.[意]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卡尔维诺文集》,吕同六、张洁主编,译林出版社 2001年版。
    11.[加拿大]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2.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13.[法]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徐继曾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0 年版。
    14.周立波:《文学浅论》,北京出版社 1959 年版。
    15.冯雪峰:《冯雪峰论文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16.郜元宝:《拯救大地》,学林出版社(上海)1994 年版。
    17.[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等译,作家出版社 1998 年版。
    18.[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19.[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译,作家出版社 1993 年版。
    20.郭宝亮:《洞透人生与历史的迷雾——刘震云的小说世界》,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21.《小说文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22.《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下),丁帆、许志英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3.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1.毕飞宇:《玉米》,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
    2.毕飞宇:《毕飞宇文集》(四卷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版。
    3.毕飞宇:《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长篇),作家出版社 2005 年版。
    4.毕飞宇:《平原》(长篇),《收获》2005 年第 4、5 期。
    5.毕飞宇、何葆国等:《浪漫无过》(新女性小说),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 年版。
    6.毕飞宇:《沿途的秘密》,昆仑出版社 2002 年版。
    7.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
    8.布衣依旧、毕飞宇等:《生于 60 年代》,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年版。
    9.王蒙:《王蒙新世纪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
    10.莫言:《小说的气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
    11.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 年版。
     1.曹忠寿:《先锋与本土的交织——毕飞宇创作十年论》,苏州大学
    2.宋凯果:《轻盈而凝重的飞翔——论毕飞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武汉大学
    3.高秀川:《沉潜与超越——毕飞宇小说嬗变研究》,扬州大学
    4.孙德彪:《论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历史·现实观》,延边大学
    5.倪志峰:《永远的追问与无边的伤痛——毕飞宇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
    6.谢刚:《欲望的历史与宿命的悲剧——毕飞宇小说论》,北京师范大学
    7.刘立莹:《“我只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毕飞宇小说论》,华南师范大学
    8.胡琛琛:《疼痛与恐惧——论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母题》,河南大学
    9.吴朝晖:《叙事与效果的平衡——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艺术》,湖南师范大学
    10.周文慧:《苏童、毕飞宇创作比较论》,武汉大学
    11.田祝:《异乡人的世界——毕飞宇小说论》,华东师范大学
    12.蔡东:《江苏当代青年小说家综论》,山东师范大学
    汪政、晓华:《选择与可能——毕飞宇小说的前风格阶段》,《山花》1996 年第 9 期。
    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当代作家评论》2000 年第 6 期。
    汪政、晓华:《毕飞宇的短篇精神》,《上海文学》2000 年第 9 期。
    施占军:《克制着的激情叙事——毕飞宇论》,《钟山》2001 年第 3 期。
    余玲:《潮流外的写作——毕飞宇小说论》,《小说评论》2002 年第 2 期。
    袁园:《历史话语的弥散及现实话语的文本操作——试析毕飞宇小说话语的滑变轨迹》,《当代文坛》2003 年第 2 期。
    余静芳:《毕飞宇前期小说语言艺术论》,《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 4 期
    洪治纲:《谈毕飞宇的小说》,《南方文坛》2004 年第 4 期。
    汪政:《“热闹”的毕飞宇》,《南方文坛》2004 年第 4 期。
    南帆:《叙事的平衡》,《南方文坛》2004 年第 4 期。
    赵允芳:《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论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南方文坛》2004 年第6 期。
    丁智才:《颠覆与挪用:美学的辩证法——〈玉米〉中革命话语的一种解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唐迎春:《〈玉米〉系列叙事艺术浅谈》,《德州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祁春风:《文革记忆与后现代叙事——毕飞宇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2 期。
    夏文先:《毕飞宇小说研究述评》,《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王彬彬:《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文学评论》2006 年第 6 期。
    毕飞宇:《歌唱》,《青年文学》1996 年第 1 期。
    毕飞宇:《听老太太聊天》,《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外三篇),《朔方》2000 年第 3期。
    贾梦纬:《“睁开眼睛”与“保护嗓子”——毕飞宇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 16 期。
    姜广平:《“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毕飞宇访谈录》,《花城》2001 年第 4 期。
    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南方文坛》2002 年第 4 期。
    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长江文艺》2003 年第 12 期。
    张均、毕飞宇:《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毕飞宇访谈录》,《小说评论》2006 年第2 期。
    毕飞宇、贺仲明:《关于新时期文学现象以及创作的对话》,《西湖》2006 年第 7 期。
    《毕飞宇:从根子上讲我是一个很爱女性的男性》,《燕赵都市报》2005 年 11 月 30 日。
    《等待被作品撞到的一刹那——毕飞宇访谈》,《河北日报》2005 年 12 月 2 日文化周刊。
    袁晓庆、汤泓:《宏大叙事的既定背景——与毕飞宇谈〈平原〉》,新华网江苏频道。 http://home.jsinfo.net/xinhua/web/zhengfu/xinghua/Html/20051113171941-1.Html
    谭学纯、唐跃:《新时期小说语言变异现象描述》(上、下),《小说评论》1988 年第 4期、第 5 期。
    黄浩:《文学失语症——新小说“语言革命”批判》,《文学评论》1990 年第 2 期。
    王蒙:《道是词典还小说》,《读书》1997 年第 1 期。
    洪治纲:《先锋:自由的迷津——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先锋小说所面临的六大障碍》,《小说选刊》2002 年第 12 期。
    莫言、杨扬:《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南方文坛》2004 年第 1 期。
    孙德喜:《地域文化立场的书写与言说——20 世纪后 20 年小说语言论之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1 期。
    东西:《为野生词语立法》,《南方文坛》2006 年第 2 期。
    韩少功:《语言的表情与命运》,《南方文坛》2006 年第 2 期。
    陈超、郭宝亮:《“中国形象”和汉语的欢乐——从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说开去》,《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第 5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