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作家语言创作中的功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语与其它语言尤其是印欧语的区别,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上来看,在于一个是“文”本位的方式,一个是“言”本位的方式。
     作为将“有声语言”编译为“无声汉字”的基本符码,汉字因其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独特性,在作家的语言创作中具有制造陌生化的多种可能性,这在小说修辞中的词语层面表现尤为突出。本文对现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品进行筛选,得到新异、优美的词语组合、特殊四字格、叠音词以及人、事物命名近千条,经过筛选分出其中的书面语,按照形成的方式或在文本中的功能梳理归类,并对汉字的特点在追求陌生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了详尽地论述。
     全文分为八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总述和相关分述;第二部分是对研究理论、目的、对象和方法的说明,接下来四部分是有关特定语言形式的功能及其与汉字特点关系的分析和阐述,主要分为小说构词及运用、特殊格式、叠音词和人物、事物命名四个方面,都有概述、语料、分析三个部分,有的还有与印欧语的比较;第七部分是结论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后是附录,包括语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One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especially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ir written language and spoken language, which are character-oriented and speech-oriented respectively.
     The 3 main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enable a writer to create the effect of defamiliarization, which has great impact in the rhetoric of words in the novels. This thesis has selected hundreds of words which are novel and fine from dozens of famous Chinese writers' works. Written words are separated from spoken words, divid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way they were created in the novels. The special features which help the realization of these functions would be fully explained. The thesis has 8 parts, first com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n is the introduction to this research, and the following 4 chapters will analyze the corpus in 4 special linguistic forms, and then is the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at last, the corpus resource and the literature cited would be listed as appendix for reference.
引文
1 李敖.尼姑思凡--李敖复旦演讲文字稿[R].上海: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2005
    2 余华.《许三关卖血记》意大利文版自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0
    3 傅雷.傅雷家书(增订第五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3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
    1[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98.
    2 申小龙.中国文学之语言底蕴[J].文艺争鸣,1993(2).
    3 申小龙.中国古典诗歌之语言天赋[J].学术研究,1993(5).
    4 董学文,卢楠楠.试论汉语特征对汉语文学的影响[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6(3):67-72.
    5 江南.形式意味的强化--漫议新潮作家对语言形式的探索[J].当代文坛,2001(1):3-6.
    1[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99.
    1 殷树林.莫言作品语言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3.
    2 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
    3 原文为“文字看待它所表达的语言的方式,即言文关系方式”。
    1 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9.
    2 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2
    3 转引自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第一章
    1[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02.
    2 王永生等5人.贾平凹的语言世界[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3 殷树林.莫言作品语言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3.
    4 刘金先.毕飞宇小说语言论[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王卫英.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陌生化效果[J].文艺理论研究,2008(1):P68-71.
    1 王蒙.道是词典还小说[J].读书,1997(1),转引自《毕飞宇小说语言论》。
    2 有的虽然也查得到,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比较陌生。
    3 所分类型参考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并作了些细化。
    1 数据引自殷树林.莫言作品语言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3.
    1 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0.
    1 姜德梧.汉字四字格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前言.
    2 吕宁.论英译汉中汉语四字格的使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2,19(4).
    3 李宁.英译汉中“四字格”美学价值试析[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增刊).
    4 徐国庆.试谈四字格的语用差别[J].语文建设,1999(2).
    1 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9.
    2 王德春,许宝华.大辞海·语言学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62.
    1 于连江.汉英叠音词对比及翻译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 黎抱昌.英汉叠音词的特点与翻译[J].台州师专学报,1998,20(2)
    1 张拱贵,王聚元,汉语叠音词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439
    1 《留情》、《心经》、《多少恨》、《十八春》、《创世纪》、《秧歌》、《相见欢》、《封锁》
    2 事实上莫言的小说中有大量的AAB式叠音词,但是其新异效果不如张爱玲小说中明显,故举例很少。
    1 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56.
    2 黎抱昌.英汉叠音词的特点与翻译[J].台州师专学报,1998,20(2).
    1 郭昭第.汉语文学的人物命名策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23(1):39-42.
    2 钟钦,汉语姓名与汉语小说人物命名[J].闽江学院学报,2006,27(3):32-35.
    3 同本页注释1.
    1 钱钟书.《钱钟书选集·小说诗歌卷》[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1:230.
    1 小说作者在开篇就借卡索之口说“我的名字在幻术法典上的意思是黑色之城”,可见原义跟“城堡”相关。
    2 郭敬明.幻城[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247
    1 郭敬明.幻城[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248
    2 郭敬明.幻城[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100-101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3-123
    2 引自谭书旺(邮箱地址:swtan@gingdaonews.com)的博客。
    1 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56
    1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19-360.
    2[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01.
    3 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
    1.郭敬明.幻城[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2.钱钟书.《钱钟书选集·小说诗歌卷》[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1
    3.张爱玲.张爱玲全集·传奇(小说卷上中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莫言.食草家族[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5.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格非.人面桃花[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7.严歌苓.少女小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苏童.碧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9.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0.毕淑敏.血玲珑[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
    1.[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申小龙,宋永培.新文化古代汉语第二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5.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1.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3.罗维扬.非常语文[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5.周有光.字母的故事(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
    16.王永生等5人.贾平凹的语言世界[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17.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8.慧缘.姓名学(珍藏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19.张拱贵,王聚元.汉语叠音词词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0.姜德梧.汉语四字格词典[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1.王均熙.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