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界的“扬子模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进入战国时代。纵观全国,报业竞争具有五大区域特征,被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①西南以成都为标志。②华南以广州为代表。③华北以北京为门户。④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政府的调控与报业发展高度相关,因此上海报业的竞争格局单独研究。⑤华东以六朝古都——南京为典范,纵观南京的报业市场,在不大的城市里“共生”着七家生活服务类日报,它们想方设法挤占有限的市场空间,一时间两毛钱甚至一毛钱一份的报价大战铺天盖地;而坚持五毛钱一份的扬子晚报,固守本色,坚持创新,发行量在最初的稍降后迅速持续攀升,直至创下全国报业的新标高。
     新华日报集团创办的扬子晚报,18年来实现了两个惊人的跨越:1995年,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创下江苏报业史上的“第一”2002年9月26日,发行量突破200万份,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的一座丰碑。18年来,扬子报人坚持晚报特点,立足于抢发当日新闻和夜间新闻,并在采访和编辑、发行和营销、经营和管理三条线上创造优势,形成了信息密集、服务到位、格调高雅、可读性强的特色,日发行量突破200万份,宣告了报业新纪元的到来。“扬子模式”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业界内外深入的思考。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实证研究为主,以思辨研究为辅,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扬子模式”的基础在于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源自何处?是什么样的动力结构维系着这种竞争力日趋走强?笔者剖析了扬子晚报的竞争力来源,认为它由8个核心部分构成:来源1:营销力——发行为先,网点密布;来源2:扩张力——扩版破界,与时俱进;来源3:凝聚力——众志成城,无坚不摧;来源4:科技力——信息时代,网络为王;来源5:经济力——广告经营,拓展实力;来源6:品牌力——服务社会,拉动
    
    经济;来源7:延展力一一呼叫中心,信息为王;来源8:变革力一一
    变中求胜,青春不老。扬子晚报竞争力动力结构分为:1、基础结
    构(制度层面):三不策略一一扬子可持续发展之本;2、基础结
    构(精神层面):奉献与求实一一“扬子精神”解密:3、核心结
    构(原理层面):开发注意力经济一一扬子发展的枢纽;4、核心
    结构(操作层面):晚与早的搏弈一一打造扬子特色。《扬子晚报》
    建构的核心竞争力使它脱离了价格战的低层次报业竞争,始终把
    握住了中国报业的前进方向。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扬子模式”
    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远不止在报业领域。
In the 1990's,China Press business entered into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Surveying the whole nation, the press competition has five regio nal feature, with bright age mark.1)ChengDu is a symbol of westsouth ern China.2)GuangDong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uth of China.3)Be iJing is a door of northern China.4)ShangHai is called "Paris of the Ori enf'.For its special status,the government's controlin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ress developing level.So, we shall study paper's competitive situation in ShangHai alone.5)NanJing.which is known as an old city o f the Six Dynasties, is a pattern of the China.Taking a general view of paper's market in NanJing, there are seven kinds of daily newspaper ab out life and sevice,which try to rush to occupy the limited market spac e.So,at the same time,so much newspaper's price is failed to two even one jiao each one while YangZi Evening still keep five jiao, and persist
    on its own character and innovation. So its amount of publication kee p to rise to make a new high standard of national press except for little fall at the beginning.
    YangZi Evening, which established by XinHua Daily Group, has two a mazing achievement in 18 years:The amount of publication broke one million in 1995,became "No.l" in the history of JiangShu Press;On Se pt 26,2002,the publication amount broke two million,became one of th e monuments of China press history.During 18 years,staff of YangZi E vening have always keep evening paper's feature,stand a point of sendi ng out news in day and nigh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make advantag es on three linesiinterview and edition, publication and sale,operation a nd management.So it form four characters:information concentrated,se vice attentive,elegant style and better readable.It declaimed that a new
    
    
    era of press industry is coming. "YangZi Model"has gained wide attent ions of the press and led to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press further think ing.
    This article will answer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and speculating study:Where is the powerful core competence w hich is the basis of "YangZi Model" from?What is the motive structure which maintains the competence more and more powerful?I think that it consists 8 core parts through analizing the origin of YangZi Evening 's competence. 1)Sale force:Publishing first,covering every where.2)Exp anding force:Expanding space of page and breaking boundary,keeping abreast of the times.3)Cohesive force:All people have a common will, being impregnable.4)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ce:In information time s,net is the king.5)Economic force:Ad management,developing actual strength.6)Trademark force:Serving society,pulling economy develop ment.7)Extending force:Calling center.information is the key.8)Revolu tionary force.-Succeeding while changing, never be old. YangZi Evenin g competence's motive structure includings:l)Basic structure(system la yer):"Three No"strategy-the essence of YangZi's conti
    nuous develop ment.2)Basic structure(spirit layer):Contribution and being pragmatic-telling the secret of "YangZi spirit".3)Core structure(principle layer):O penning up the attrative economy梩he center of YangZi's development. 4)Core structure(operation layer):Contrast between morning and eveni ng-making YangZi's character.The core competence of YangZi Evenin g seperates itself from price war which is a low level newspaper comp etence.It always hold the aheading direction of China Press.In a sense, "YangZi Model" brings us thinking far only being limited to the press field.
引文
1 笔者出席了该届晚报年会
    2 南京市人民政府提供资料
    3 扬子晚报提供资料
    4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指的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在某种意义上,核心竞争力是一类知识,一组经验,乃至一种策略。一般说来,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经营单位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和管理团队的领导力两方面,即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核心团队。
    5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包括原有核心竞争力的丧失。并购之前,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各自依托主营战略建构出了超越其他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这种核心竞争力在并购后由于管理机制的部分失效或运作失灵,以及管理层凝聚力的丧失而逐渐消解。
    6 和计划经济下办报相比,市场经济下办报,发行也成了社会工作的重头戏。发行量上不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受影响。因此,近年来的“发行大战”愈演愈烈。扬子晚报能在创刊之初走自办发行的路,勇气是非常大的,这当然包括一些客观原因。它的近邻《新民晚报》也是如此。
    7 辜晓进,《美国报纸发行机制与体制》,载于《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p61—62
    8 城市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帕克在现代报纸发展的早期就注意到了报纸发展与城市社会发展的联动关系,他说:“报纸必须是印出来的社区之家的日记。”这表明城市报纸应当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的读者群的需求和生活状态,做城市市民的信息公仆,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在当前报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真正为市民服务的报纸才有生存并壮大的可能。
    9 夏文蓉,《作为一种策略的媒体社区——关于都市报社区服务功能的思考》,载于《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p49—51
    10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8版),展江、殷文 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p637
    11 夏文蓉,《作为一种策略的媒体社区——关于都市报社区服务功能的思考》,载于《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p49—51
    12 [英]杰尔·金、尼尔·安德森,《组织创新与变革》,清华大学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2002年6月第1版,p75
    13 见于笔者对朱铭佐总编辑的访谈,2002年11月6曰,扬子晚报社
    14 转引自《媒介管理》,支庭荣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P195—196,其中第(8)条并不适合于我国国情。在单位时间内,我国广播广告的费用低于报纸广告,而且引文中的“媒介”只能理解为狭义的大众媒介,否则,该条理由就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在笔者看来,可以修正为“报纸广告的花费在大众媒介广告的花费中是比较低廉的,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15 企业内涵式成长也叫密集型成长,主要是依靠企业自己的技术、资金力
    
    量,并结合外部的资源,在企业内部进行发展。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往往采用内涵式成长,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较快地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外延式成长也叫外部成长,指企业通过多种战略手段和联合、并购、参股、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来实现企业的成长。外延式成长多见于企业创建阶段和跳跃式发展阶段。
    16 盱眙县委书记王友富的评价。薄云峰等,《“中国龙虾节”圆满落幕 区域经济与媒体实现“双赢”》,见于2001年7月16日《扬子晚报》A1版。
    17 1、总资产规模及每年净利润均居所在行业前列;2、有较好的发展潜力;3、有优秀的编采队伍和经营管理团队:4、领导者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
    18 2002年,从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传出的信息表明,围绕水乡文化展开的“水乡旅游”目前已是江苏省旅游的拳头产品。
    19 于金富,企业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p156
    20 转引自 刘伟东、尹轲,《经营本质论》,载于《经济学家》,2002年第3期,p34
    21 见于笔者对庾康编委的访谈,2002年11月5日,扬子晚报社
    22 邓拓同志曾对北京晚报的同志指出,报纸必须要有乡土气息。他说:“报纸要注意自己的特点,地方报纸要注意自己的地方特点,要办出乡土气息来,不要以为突出地方特点,只是当地读者爱看,其实外地读者也是爱看的,如果北京晚报办得没有地方特点,和他们那里的报纸也差不多,他们有什么必要一定要看报纸,你们身为北京地区的新闻工作者,北京地区的资料就应该多积累一些,北京地区的各类地方志,郊区的县志要想法看看,北京的地理、历史、民歌、民间习俗等各方面的东西,都要有计划收集整理一些,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北京通,你们熟悉了北京,就可以把报纸办得充满北京的乡土气息,记者熟悉自己所在地区是很重要的,一篇通讯里,如果能够引用一首当地优美的民歌,气氛就不一样,读者会感到分外亲切。如果我们对这些都不管不顾,对当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地的民歌、民俗和风土人情等,一概不了解,我们的文章就会枯燥无味,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报纸也就办不出自己的特点了”
    23 水木,《“扬子”金秋庆“三喜”》,《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10月25日,第2版
    24 版面风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往往是一个主动的、有意识的构建过程。要构建得当和成功,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对报纸的客观因素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对报纸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张扬;第三,对版面语言的灵活运用。自从中国近代出现报纸至今,报纸版面设计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书版阶段、表意阶段、美化阶段、营销阶段。
    25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12月版,p18
    26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赵凯在谈论媒体发展新思路时强调了4点:1、必须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2、必须提高新闻媒体的覆盖面;必须提高新闻媒体的辐射力;4、必须提高新闻媒体的创新力。
    27 这里的社区有两层含义。一是区域的意义,指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二是指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结构。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滕尼
    
    斯认为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一切亲密的,基于情绪、内心倾向的关系是社区的本质。
    28 在这之前,绩效并未成为考评的标准,而是以结果的平等为中心。绩效考核以起点的平等代替了结果的平等,它的唯一指标是信息产品本身,简言之,就是以信息产品的质量、数量决定着被考核者的工资与福利。
    29 文璐,《“惟有变化是永恒的”——广东报业创新之道》,载于《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
    30 Zaltman G, Duncan, R. and Holbek, J. (1973)Innov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Press. P67—126
    31 刘镎,殷俊,《国外媒介教育与我国的素质教育》,载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卷第2期,p124—125
    32 赵超构,《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上海:新民晚报社,1992年8月编,p76
    33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将“注意力经济”理论引入传播领域,他称:传播回收的是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的也正是众的“注意力”,“注意力”是传媒真正能赚钱的终端的产品。
    34 殷俊,《深度报道:地市新闻资源的最优配置》,载于《新闻世界》,2001年第5期,p39—40
    35 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p47—53
    36 吴廷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37 汤莉萍,周啸天,《挺立市场潮头 争当主流传媒——试析<经济观察报>的运营模式》,载于《当代传播》,2003年第1期
    38 赵超构,《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上海:新民晚报社,1992年8月编,p25—40
    39 丁法章,《对新时期晚报工作的思考》,原载于《新闻记者》1997年第10期,转载自《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p556—558
    40 赵超构,《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上海:新民晚报社,1992年8月编,p34
    41 宋玉川,《安岗说:枯燥的报纸是由枯燥的总编辑决定的》,载于《新闻战线》,1986年第12期
    42 见于笔者对扬子晚报副总编辑屈志坚的访谈,2002年11月7日,扬子晚报社
    43 万仕同,《激情“扬子”》,载于《新闻战线》2003年第1期 http://www. snweb. com/gb/xw/2003/01/a0101013.htm
    44 殷俊、汤莉萍,《中国报界的“扬子模式”》,载于《中国记者》,2003年第4期
    45 殷俊、蔡尚伟,《论主流报纸的缺席与发展策略》,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p141—143
    1、辜晓进,《美国报纸发行机制与体制》,载于《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p61—62
    
    
    2、夏文蓉,《作为一种策略的媒体社区——关于都市报社区服务功能的思考》,载于《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p49—51
    3、(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8版),展江、殷文 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p637
    4、(英)杰尔·金、尼尔·安德森,《组织创新与变革》,清华大学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2002年6月第1版,p75
    5、支庭荣,《媒介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P195—196
    6、薄云峰等,《“中国龙虾节”圆满落幕 区域经济与媒体实现“双赢”》,见于2001年7月16日《扬子晚报》A1版
    7、于金富,企业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p156
    8、刘伟东、尹轲,《经营本质论》,载于《经济学家》,2002年第3期,p34
    9、水木,《“扬子”金秋庆“三喜”》,《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10月25日,第2版
    10、(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12月版,p18
    11、文璐,《“惟有变化是永恒的”——广东报业创新之道》,载于《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
    12、Zaltman G, Duncan, R. and Holbek, J. (1973)Innov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Press. P67—126
    13、刘镎,殷俊,《国外媒介教育与我国的素质教育》,载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卷第2期,p124—125
    14、赵超构,《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上海:新民晚报社,1992年8月编
    15、殷俊,《深度报道:地市新闻资源的最优配置》,载于《新闻世界》,2001年第5期,p39—40
    16、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p47—53
    17、吴廷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18、汤莉萍,周啸天,《挺立市场潮头 争当主流传媒——试析<经济观察报>的运营模式》,载于《成都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9、丁法章,《对新时期晚报工作的思考》,原载于《新闻记者》1997年第10期,转载自《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p556—558
    20、宋玉川,《安岗说:枯燥的报纸是由枯燥的总编辑决定的》,载于《新闻战线》,1986年第12期
    21、殷俊、蔡尚伟,《论主流报纸的缺席与发展策略》,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p141—143
    22、曹轲、尹连根,《<南方日报>采编体系改革解析》,载于《中国记者》,2002年第12期,p31—33
    23、赵凯,《新世纪新阶段,媒体发展新思路》,载于《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p13—15
    24、蔡文浩,《商业制度创新论》,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第1
    
    版
    25、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26、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7、(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第4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8、殷俊,《媒介运动的革新——新闻策划初论》,载于《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0年夏季号,p16—26
    29、廖卫民等,《互联网媒体与网络新闻业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30、王岳川,《目击道存——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散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31、端木义万等,《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2、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晚报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3、程颖刚等,《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管理模式》,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34、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35、曹轲,《书生快意南方剑——新闻批评与新闻调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36、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运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37、丁柏铨等,《新闻舆论引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38、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39、殷瑜等,《整而不合,大而不强,缘何?——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案例分析》,载于《声屏世界》,2003年第3期,p8—11
    40、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41、(美)W.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42、(美)W.赛弗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43、(美)M.L.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年5
    
    月第一版
    44、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5、(英)洛特菲·马赫兹,《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9月第一版
    46、(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47、黄升民等,《国际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北京:企业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48、刘富等,《晚报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49、David E. Bell, Walter J. Salmon, Introduction to Retailing, 1996 by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an ITP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50、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51、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52、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53、殷俊,《中国电视与世界传媒携手明天》,载于《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p68—69
    54、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55、(美)曼昆,《经济学》(上、下),北京:三联书店,梁小民 译,2000年1月第一版
    56、胡正荣等,《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中加传播学研讨会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57、姜长云,《变资源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载于《新华文摘》,2002年第7期,p51—54
    58、吕炜,《中国市场认识辨析》,载于《新华文摘》,2002年第12期,p53—56
    59、万仕同,《激情“扬子”》,载于《新闻战线》2003年第1期 http://www. snweb. com/gb/xw/2003/01/a0101013.htm
    60、殷俊等,《中国报界的“扬子模式”——论<扬子晚报>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载于《中国记者》,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