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所出战国文字辑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世紀初中国开始有了以发掘为基礎的近代考古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考古发掘中,河南地区出土的戰国文字材料数量多、品类齊全。系统梳理這些材料,封研究河南地區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学術价值。本文盡可能全面搜集這些文字材料,並對這些材料做了綜合分析研究。
     論文分爲上、下雨编。上编按戰國文字分域研究的五系說進行分系封論,共六章。分别封河南地匾出土的晉系、楚系、秦系、齊系、燕系文字從銘文内容、器物形制、涉及的歷史文化信息等方面作綜合研究。
     緒論部分主要描述了今河南地區在戰國峙期的状熊,介绍了河南地匾戟國文字的研究现狀,闡明選题的意羲和研究價值。
     在晉系文字研究中,本文封河南地區出土的韓、趟、魏、中山、束西周的铜器、兵器、货幣、璽印、陶器、漆器、玉器文字选行辑錄整理的同畴,又封每件器物盡可能做了祥细的考證。其中,封八年赐城令戈的年代、商水扶蘇城出土的“夫疋=司工”陶文的國別做了明確的界定。封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見到的一批戟國陶文新材料也做了相關考释。
     在楚系文字研究中,本文封河南地匾出土的楚國的铜器、兵器、石器、货幣、璽印文字做了全面研究。通過对器物的形制、铭文字體、内容各方面的研究,判定“郑(?)戈”、“子孔戈”的國別都應屬楚。另外,本文封河南地區出土的曾、吴、越、蔡、許、宋等國的銅器文字也進行了討输研究。
     在秦系文字研究中,重点研究了河南地區出土的秦系铜器、兵器、货幣、璽印文字的状沉。
     在齊系、燕系文字研究中,則分别分析了河南地匾出土的齊系、燕系的铜器、货幣、璽印文字。
     最後一章描述了河南行政匾劃範圍内各匾系戰國文字的分怖及呈现的狀熊,進一步探討了這種分怖與戟國時期的雁史沿革燮遷之同的關保,即河南出土的戰國文字材料的雁史文化價值;總结了河南地區出土的戰國晋系和楚系文字的特點。
     除了封上述河南地區出土的戟國各系文字進行分析外,在输文的附錄中,選编排了河南出上戟國有銘銅禮、兵器銘文的分國目錄,便於了解戰國時期各系文字在河南地匾的分怖。
     下编是河南地區出土的戰國文字的图版及器物的國别、形制、著錄、出土地等相关情况。
Since the early 20th-century,the current archeology founded on excavation arose in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There are wealth of warring-states characters materials discovered in Henan province, which have import academic value to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paper try to collect the material as well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analyse them comprehensively.
     The paper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which consists of six sub-parts, is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Jin, Chu, Qin, Qi, Yan-system wordage unearthed in Henan.
     In the first sub-parts, We described the situation of Hena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make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warring-states characters materials.
     In the research of Jin-system wordage, we systemize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bronzes, weapons, currency, seals, potteries, lacquerwork, jadeware of Han, Zhao, Wei, Zhongshan countries unearthed in Henan. And make the definition of time to banianyangchengling-weapon and the country of the fuxusigong potteries found in Shangshui. Then make some explorations about the new materials found in Xinzheng.
     In the research of Chu-system wordage, we make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warring-states characters materials. Define the country of fu(?) and zikong weapons. In addition, we make the discussion of the materials of Zeng, Wu, Yue, Cai, Xu and Song.
     In the research of Qin-system wordage, we make the primary study of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bronzes, weapons, currency, seals.
     In the research of Qi and Yan-system wordage, we discuss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bronzes, currency, seals in Qi and Yan-system respectively.
     In the last sub-part, we describe the state of the warring-states characters unearthed in Henan, make the deep discussion between this state and 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then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Jin and Chu-system wordage unearthed in Henan.
     In addition to the research showed above, we complied the catalogu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bronzes, weap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arring-States Characters in Hena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picture, the state, the appearance, the record and the land of the Warring-States Characters unearthed in Henan.
引文
①楊寬:《戰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79页。
    ②李毕勤主编:《戰國史舆戰國文明》,上海科學技術文献出版社,2007年,15页。
    ①李學勤主編:《戰國史舆戰國文明》,上海科學技術文献出版社,2007年,15页。
    ②李學勤主编:《戰國史舆戰國文明》,上海科學技術文献出版社,2007年,18页。
    ③李學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3頁。
    ④李學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8頁。
    ⑤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12頁。
    ①安徽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①郝本性:《新鄭“鄭斡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4頁。
    ①吳其昌:《(?)羌鐘補考》,國立北平圖書馆館刊,5卷6號,1931年,43頁,後收入劉慶柱段志宏冯時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29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隙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01-405頁;劉節:《跋(?)羌鐘考釋》,劉慶柱 段志宏 馮時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29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05-406页:唐蔺:《(?)羌鐘考釋》,《唐蘭先生金文渝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5页;溫廷敬:《(?)羌鐘銘释》,《中山大學史學專刊》第1卷第1期,1935年,195-200页;朱德熙:《關於(?)羌 鐘銘文的断句問题》,《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170页:于省开:《雙劍誃吉金文選》,中華書局,2009年,12頁:徐中舒:《(?)氏编鐘考釋》,《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中華書局,1998年,205-224頁:楊樹逹:《(?)羌鐘跋》,《積微居金文說》,科學出版社,1952年,161-162页。
    ①孫稚鄒:《(?)羌鐘銘文彙釋》,《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華書局,1992年,102-114页。
    ②陳雙新:《两周青铜樂器銘辞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225-234页,後收入劉慶柱 段志宏 馮时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29册),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21-422页;王子超:《說“楚京”——<(?)羌鐘>銘文釋義補释》,《河南文物考古論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376-378页。
    ③郭沫若:《信陽墓的年代與國别》,《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6卷《金文丛考補錄》,科學出版社,2002年,139-150页;朱德熙:《(?)屈(?)解》,《方言》,1979年第4期,後收入《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务印書馆,1999年,113-114页;郝本性:《信陽楚墓出土编鐘新读》,《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37-542页:张光裕:《新見楚氏青铜器器銘試释》,《文物》2008年第1期,79-80页;赵诚:《<(?)鐘>新解》,《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67页;趙世纲:《信陽长台关一號墓的年代與國别》,《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4期,56-59页;顧鐡符:《信陽一號墓的地望和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76-80頁;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88年;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41页:鄒芙都:《楚系铭文綜合研究》,四川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76页。
    ④顧鐡符:《關於河南淅川楚墓的若干参考意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79-90页;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31頁;李零:《論東周時期的楚国典型銅器群》,《古文字研究》第19辑,1992年,138页;張亚初:《淅川下寺二號墓的墓主、年代與一號墓编鐘的名稱問题》,《文物》1985年第4期,54-58页:趙世綱:《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銅器銘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58页;伍土謙:《王子午鼎、王孫誥鐘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九輯,中華書局,1984年,283页;李家浩:《(?)鐘銘文考释》,《著名中青年語言学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9-70页;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13页;吳振武:《釋(?)》,《文物研究》第六輯,黄山書社,1990年,21823页;陳雙新:《两周青銅樂器辞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239-240页。
    ⑤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释》,《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58-364页。
    ⑥趙世綱:《(?)子受鐘與鄂國史迹》《江漢考古》1995年第1期,48頁;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铭文研究》,《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5页。
    ⑦趙平安:《河南淅川和尚嶺所出镇墓獸銘文和秦漢簡中的“宛奇”》,《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2期,72页。
    ①李學勤:《渝包山簡中一楚祖先名》,《李學勤自遴集》,黑能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263頁:曾憲通:《再說“(?)”符》,《古文字研究》25輯,中華書局,2004年,243-247页;黄德宽:《新蔡葛陵楚簡所见“穴熊”及相關問题》,《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270页。
    ②黄茂琳(黄盛璋):《新鄭出十戰国兵器中的一些问題》,《考古》1973年第6期,379頁。
    ③郝本性:《新鄭出土戰國銅兵器部分銘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19輯,119页。
    ④井中伟:《先秦時期青銅戈—戟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⑤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董珊:《論陽城之戰舆秦上郡戈的断代》,《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350-357。
    ①牛濟普:《“亳丘”印陶考》,《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41-44頁:劉蕙孫:《從古文字“亳”字探討鄭州商城問题》,《考古》1983年第5期,452-454頁;楊育彬:《鄭州商城出土的陶文證明東周時期鄭州商城名亳、亳城或亳丘》,《鄭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1-93页。
    ②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遗址出土的陶文簡释》,《古文字研究》第7辑,中華害局,1986年,207-231页。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蔡全发執筆《新鄭鄭國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
    ④挪衡執筆:《晉豫鄂三省考古調查簡报》,《文物》1982年第7期,1-16页。
    ⑤裘錫圭:《古文字释讀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纪念論文集》,巴蜀書社,1990年,12页:何琳儀:《韓國方足布四考》,《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99頁。
    ⑥张松林:《鄭州市西北郊匾考古调查筒報》,《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1-9页;徐在国:《<戰国古文字典>所錄陶文研究》,《中國文字學報》第三辑,商務印書館,2010年,109页;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24页。
    ⑦張頷:《魏幣(?)布考释》,《張頷學術文集》,中華書局,1995年,116-121页。
    ⑧裘锡尘:《戰国文字中的“市”》,《古文字論集》,中華害局,1992年,456页。
    ①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2頁。
    ①李毕勤:《信陽楚墓中發现最早的戰國竹書》,《光明日报》1957年11月27日第3版。 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05-406页;唐蘭:《(?)羌鐘考釋》,《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5頁;徐中舒:《(?)氏编鐘考释》,《徐中舒歷史输文遴集》,中華書局,1998年,205-224页;楊樹连:《(?)羌鐘跋》,《稹微居金文說》,科學出版社,1952年,161-162页。以下引述皆出於這些文中。
    ①孫稚雛:《(?)羌鐘銘文彙釋》,《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華書局,1992年,102-114页,以下引述皆出於此。
    ②郭沫若:《(?)羌鐘銘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5卷《金文装考》,科學出版社,2002年,727-756頁,以下引述皆出於此。
    ③溫廷敬:《(?)羌鐘銘释》,《中山大學史學專刊》第1卷第1期,1935年,195200頁。轉引自孫稚雛:《(?)羌鐘銘文彙釋》,《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華書局,1992年,105页。
    ④唐蘭:《智君子鑑考》,《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47頁。
    ①唐蘭:《智君子鑑考》,《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48页。
    ②白川静:《(?)羌鐘》,《金文通释》,劉慶柱 段志宏 馮时主编:《金文文獻集成》(第45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7-49页。
    ③孫稚鄒:《(?)羌鐘銘文彙釋》,《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華書局,1992年,106页。
    ①何琳儀:《戰国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16页。
    ②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249页。
    ③秦晓華:《東周晉系文字资料研究》,中山大毕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44頁。
    ④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216页。
    ①陳連慶:《<(?)羌鐘>銘“征秦迮齊”新釋》,《吉林师範大學學報》1979年第3期,81頁。
    ②吳其昌:《(?)羌鐘補考》,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5卷6號,1931年,43頁,後收入劉慶柱 段志宏 馮時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29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01-405頁。
    ③轉引自:孫稚鄒:《(?)羌鐘銘文彙釋》,《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華書局,1992年,111页。
    ④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中華書局,2009,年,12页:孫稚鄒:《(?)羌鐘铭文彙釋》,《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華書局,1992年,111頁。
    ⑤王子超:《說“楚京”——<(?)羌鐘>銘文释義補释》,《河南文物考古論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376-378页。
    ①這些编號是郝本性文章中的编號。
    ②郝本性:《新鄭“鄭斡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6頁。
    ③黄茂林(黄盛璋):《新鄭出土戰國兵器中的一些問題》,《考古》1973年第6期,376页。
    ④郝本性:《新郊“鄭斡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6頁。
    ⑤黄茂林(黄盛璋):《新鄭出土戰国兵器中的一些問题》,《考古》1973年第6期,374頁。
    ①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5页。
    ②黄盛璋:《寺工新考》,《考古》1983年第9期,832頁。
    ③张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171页。
    ④何琳儀:《戰國兵器銘文選釋》,《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5期,90-91頁。
    ⑤裘踢圭:《戰國文字中的“市”》,《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63页。
    ⑥陳偉武:《簡帛兵毕文献探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130頁。
    ⑦郝本性:《新鄭出土戰國銅兵器部分铭文考釋》,《古文字研究》19輯,中華書局,1992年8月,115頁。
    ①郝本性:《新鄭“鄭斡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7页。
    ②郭沫若:《說戟》,《殷周青铜器銘文研究》,科學出版社,1961年,192页。
    ③黄茂琳(黄盛璋):《新鄭出土戰国兵器中的一些問题》,《考古》1973年第6期,378頁。
    ④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5頁。
    ⑤劉餘力 褚衛紅:《洛陽宜陽縣城角村发现戰國有銘銅戈》,《文物》2004年第9期。88页。
    ⑥劉餘力 褚衛紅:《洛陽宜踢縣城角村發现戰國有銘銅戈》,《文物》2004年第9期。88-89页。
    ①李家浩:《戰国官印考釋(两篇)》,《文物研究》第7期,1991年,346页。
    ②劉釗:《上皋落戈考釋》,《考古》2005年第6期,95页。
    ③蔡運章 楊海欽:《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關問题》,《考古》1991年第5期,414页。
    ④李家浩:《十一年臯落戈铭文释文商榷》《考古》,1993年第8期,758頁。
    ⑤蔡運章 楊海欽:《十一年臯落戈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05年第5期,414页。
    ⑥李家浩:《十一年臯落戈銘文釋文商榷》,《考古》1993年第8期,758页。
    ⑦劉釗:《上皋落戈考釋》,《考古》2005年第6期,96页。
    ⑧蔡運章 楊海欽:《十一年臯落戈及其相關问題》,《考古》1905年第5期,415頁。
    ⑨吳振武:《谈戰国货幣銘文中的“曲”字》,《中國錢幣》1993年第2期,16-21頁。
    ⑩施谢捷:《十一年臯落戈銘文補釋》,《文教资料》1994年第4期,110頁。
    11李家浩:《十一年臯落戈銘文釋文商榷》,《考古》1993年第8期,758页。
    12劉釗:《上皋落戈考释》,《考古》2005年第6期,96页。
    ①蔡迎章楊海欽:《十一年皐落戈及其相關問题》,《考古》1905年第5期,415页。
    ②施谢捷:《十一年臯落戈銘文補釋》,1994年第4期,111页;李家浩:《十一年臯落戈銘文释文商榷》,《考古》1993年第8期,759页。
    ③字樣選自:湯餘惠主编,赖丙偉副主編,徐在国、吳良寶編纂:《戰国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410-411页。
    ④劉釗:《古文字構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23-324;何琳儀:《古璽雜識續》,《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478480頁;陳漢平:《金文編订補》,中国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58-360頁。
    ⑤蔡迎章楊海敛《十一年臯落戈及其相關問题》《考古》,1995年第5期,413页。
    ⑥蘇輝:《秦三晉纪年兵器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硕士學位論文,25页。
    ⑦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发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6页。
    ⑧蔡運章:《渝新發现的一件宜陽銅戈》,《文物》2000年第10期,77页。
    ①黄錫全:《新見宜赐銅戈考論》,《考古舆文物》2002年第2期,69页。(本段涉及到的黄锡全的觀點皆?自此文,不再贅注)。
    ②戰國文字“市”的祥細考释,見:裘錫圭:《戰国文字中的“市”》,《考古學报》1980年第3期,又,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54-468頁。
    ③《集成》11316四年斡訷令戈,蔡運章:《論新發现的一件宜陽銅戈》,《文物》2000年第10期,黄錫全:《新见宜陽銅戈考論》,《考古舆文物》2002年第2期。
    ④吳振武:《東周兵器铭文考释五篇》,《容庚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554页
    ⑤秦曉华:《东周晉系文字资料研究》,中山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66-67頁。
    ⑥蔡運章:《論新发现的一件宜陽銅戈》,《文物》2000年第10期,78页。
    ①何琳儀、焦智勤:《八年陽城令戈考》,《古文字研究》26輯,中華書局,2006年,215頁。
    ②蘇輝:《秦三晉纪年兵器研究》,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碩士學位論文,26頁。
    ③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戰国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6页。
    ④黄茂琳(黄盛璋):《新鄭出十戰國銅兵器中的一些問题》,《考古》1973年第6期,377頁。
    ⑤祥細考證過程見本文“八年陽城令戈”(12)下。
    ⑥何琳儀、焦智勤:《八年陽城令戈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213-218页。爲了與“鄭韓故城”“八年陽城令戈”區別,何、焦文中所見之戈我们稱为“A八年陽城令戈”。
    ⑦何琳儀、焦智勤:《八年陽城令戈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華書局,2006年,215頁。
    ①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戰国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6頁。
    ②黄茂琳(黄盛璋):《新鄭出土戰国銅兵器中的一些問题》,《考古》1973年第6期,377页。
    ③何琳儀、焦智勤:《八年陽城令戈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華書局,2006年,216页。
    ④從何琳儀、焦智勤:《八年陽城令戈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華書局,2006年,216頁所釋。
    ⑤銘辞格式参:黄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报》1974年第1期,14页。
    ①黄德寬主编:《古文字措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044页。
    ②秦曉華:《東周晉系文字资料研究》,中山大学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157頁。
    ③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5頁。
    ④黄茂琳(黄盛璋):《新鄭出土戰國銅兵器中的一些問題》,《考古》1973年第6期,377页。
    ⑤黄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别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题》,《考古學报》1974年第1期,15頁。
    ①吳振武:《新兑十八年冢子韓矰戈研究——兼渝戰國“冢子”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之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2007年,310頁。
    ②吳振武:《新见十八年冢了韓矰戈研究——兼論戰國“冢了”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會議渝文之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2007年,321页。
    ③蘇輝:《秦三晉纪年兵器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硕士学位論文,25页。
    ①吳振武:《新见十八年冢子斡矰戈研究——兼論戳國“冢了”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會議論文之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2007年,322页。
    ②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5頁。
    ③黃茂琳(黄盛璋):《新鄭出土戰国兵器中的一些問題》,《考古》1973年第6期,380页。
    ④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171页。
    ⑤李零:《包山楚簡研究》,《中国典籍舆文化論叢》第一輯,中華書局,1993年,426-448页。
    ⑥李家浩:《包山卜筮筒218-219號研究》,《長沙三国吳簡暨百年来筒帛發现與研究国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185页。
    ⑦吳振武:《新見十八年冢子斡矰戈研究——兼論戰国“冢子”一官的城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會議論文之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2007年,313页。
    ⑧朱京葛:《河南長葛出土一件戰国銅鈹》,《文物》1992年第4期,81页。
    ⑨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上篇),線装书局,2008年,343頁。
    ①李家浩:《戰國時代的“冢”字》,《著名中青年语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②李學勤:《馬王堆帛書(邢德)中的軍吏》,《簡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159页。
    ③吳振武:《新見十八年冢了斡矰戈研究——兼論戰國“冢子”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會議論文之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2007年,327,328页。
    ④蘇輝:《秦三晉纪年兵器研究》,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硕士學位論文,25頁。
    ⑤吳振武:《新見十八年冢了韓矰戈研究——兼論戰國“冢了”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之七——古文字舆古代史》第一辑,2007年,318頁。
    ⑥裘錫圭:《尚夫初探》,《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450页。
    ⑦吳振武:《新见十八年冢了斡矰戈研究——兼論戰国“冢子”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會議論文之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2007年,310页。
    ①裘锡圭《尚夫初探》,《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451頁。
    ②董珊《戰国題名舆工官制度》,北京大毕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52页。
    ③吳振武:《新見十八年冢子斡矰戈研究——兼論戰國“冢子”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禽議論文之七——古文字舆古代史》第一辑,2007年,319页。
    ④朱京葛:《河南長葛出土一件戰國銅铍》,《文物》1992年第4期,81頁。
    ⑤朱德熙:《古文字考釋四篇》,《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154页。
    ①郝本性:《新鄭出土戰國铜兵器部分銘文考释》,《古文字研究》19辑,中華書局,1992年,118頁。
    ②陳偉武:《簡帛兵學文献探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123页。
    ③林清源:《從“造”字看春秋戰国文字異形现象》,《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国隙學衍研讨會論文集》,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年。
    ①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戰国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5頁。
    ②郝本性:《新鄭出土戰国銅兵器部分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19輯,中華書局,1992年,115頁。
    ③朱德熙:《戰国記容銅器刻辭考釋四篇》,《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25页。
    ④裘錫圭、李家浩:《谈曾侯乙墓鐘磬铭文中的幾個字》,裘錫圭:《古文字输集》,中華書局,1992年,423页。
    ⑤郝本性:《新鄭出土戰國銅兵器部分铭文考釋》,《古文字研究》19辑,中革書局,1992年,118頁。
    ①吳振武:《新見十八年冢子韓矰戈研究——兼論戰国“冢子”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之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2007年,320頁。
    ②黄茂琳(黄盛璋):《新鄭出土戰國兵器中的一些問題》,《考古》1973年第6期,379页。
    ③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4頁。
    ①趙新來陳娟:《鄭州市郊满趙鄉出土一批戰国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1頁。
    ②趙新來陳娟:《鄭州市郊满趙鄉出土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4页。
    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戰國墓葬發掘簡报》,《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20頁圖13:2
    ④趙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1。
    ⑤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髮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1页图9、10。
    ⑥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8页圖九:3。
    ⑦張懷銀等:《三门峡焦作錢幣發現與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80頁圖一:2。
    ⑧劉開國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爵局,2001年,32页圖四。
    ⑨趙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溝趙鄉出土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1页。
    ①李家浩:《戰國於疋布考》,《中國錢幣》1986年第4期,55-57页。
    ②趙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满趟鄉出土一批微国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2页。
    ③呈良宵:《戰國金文考釋两篇》.《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第2期,21-22頁。
    ④趙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頁圖9。
    ⑤張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頁圖一:10
    ⑥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0頁圖1、2、3、4、5
    ⑦洛陽博物館:《洛陽戰国糧倉试掘紀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頁圖八:1
    ⑧黄德寬:《(?)及相關字的再讨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古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323頁。
    ⑨吳良寶:《中國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82页。
    ⑩趙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溝趙鄉出土一批战国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2页。
    11何琳儀:《三晉方足布匯釋》,《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03頁。
    12張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頁圖一:1、2
    ①趟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溝趙鄉出土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2页。
    ②洛陽博物館:《洛陽戰国糧含試掘纪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頁圖八:13。
    ③馬俊才:《新鄭“鄭斡故城”新出十東周錢範》《中國錢幣論文集》第4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85頁圖十
    ④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革書局,2005年,40頁圖1、2、3、4、5
    ⑤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89页。
    ⑥童鹿生:《许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革書局,2005年,41頁圖11
    ⑦轉引自吳良寶:《中国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毕文献出版社,2005年,187頁。
    ⑧趙新來陳娟:《鄭州市郊溝趙鄉出土一批戳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4页。
    ⑨曾庸:《若十戰國布幣地名之辨释》,《考古》1980年第1期,86頁。
    ⑩张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页圖一:14
    11吳良寶:《中国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85页。
    12趙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国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14。
    23张懷银等:《三门峡焦作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80頁圖一:1
    ①何琳儀:《三晉方足布匯釋》,《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07页。
    ②吴良宝:《戰國金文考釋两篇》,《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第2期,21-22页。
    ③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发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6頁圖七:1。
    ④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编·附古文雜釋》,中華書局,2009年,339页。
    ⑤裘錫圭:《戰国货幣考(十二篇)》,《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41頁。
    ⑥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1頁圖9、10。
    ⑦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戰國墓葬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20页圖13:2
    ⑧趟丙煥:《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国貨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图4。
    ⑨洛陽博物馆:《洛陽戰国糧倉試掘纪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頁圖八:14
    ⑩馬俊才:《新鄭“鄭韓故城”新出土東周錢範》,《中國錢幣論文集》第4辑,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87頁圖一三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鄭國祭祀遺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539页圖370:3。
    12張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页圖一:1、2。
    ①裘錫圭:《戰國货幣考(十二篇)》,《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50頁。
    ②何琳儀:《銳角布幣考》,《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82-85頁。
    ③吳良寶:《中國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70頁。
    ④黄錫全:《銳角布国別漫议》,《中國錢幣》1997年第2期,9-10頁。
    ⑤何琳儀:《锐角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90-91頁。
    ⑥吳良寶:《中国東周时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73-174页。
    ⑦馬俊才:《河南新鄭新发现的戰国錢範》,《華夏考古》1994年第4期,15頁圖2:4。
    ①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文集》,商務印書館,1999年,94页。
    ②吳榮曾:《戰國布幣地名考釋三則》,《中國錢幣》1992年第2期,4-5、55頁。
    ③黄锡全:《銳角布國別漫議》,《中國錢幣》1997年第2期,11-12页。
    ④湯餘惠:《戰国文字中的繁陽和繁氏》,《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草書局,1992年,504頁。
    ⑤何琳儀:《銳角布幣考》,《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89-90页。
    ⑥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72页。
    ⑦樊温泉:《鄭斡故城發现东周錢窖》,《中國錢幣》2006年第2期,42頁圖10。
    ⑧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革書局,2005年,41頁圖28、29。
    ⑨鄭家相:《中国古代货幣发展史》,三聯書店,1958年,63頁。
    ⑩何琳儀:《锐角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87-89页。
    11黄錫全:《锐角布國別漫议》,《中国錢幣》1997年第2期,10-11頁。
    12吳良寶:《中国束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72-174頁。
    ①樊溫泉:《鄭韓故城發现東周錢窖》,《中国錢幣》2006年第2期,42页圖9。
    ②童鹿生:《許昌漯河线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1页圖26、27。
    ③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8页圖九:6。
    ④洛陽博物馆:《洛踢戰国糧倉試掘纪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頁圖八:17
    ⑤馬俊才:《河南新鄭新發现的戰國錢範》,《華夏考古》1994年第4期,15页圖2:1、3
    ⑥馬俊才:《新鄭“鄭韓故城”新出土東周錢範》,《中國錢幣論文集》第4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86頁圖一一
    ⑦吳良寶:《中国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74页。
    ⑧吳良宝:《中国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49页。
    ⑨洛陽博物馆:《洛陽戰国糧倉試掘纪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頁圖八:1。
    ⑩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革書局,2005年,432页圖三·2。
    11趟安杰 张懷銀:《河南宜陽花莊村出十一批空首布》《文物》1986年第10期83页圖四。
    12李紅岳梅:《洛陽小屯村發现東周空首布》,《文物》1998年第12期,143页图二:13。
    13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陈:《洛陽史家屯發现空首布和圜錢》,《文物》2002年第9期,94页圖9。
    14张銀倉 蔡運章:《洛踢线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26页圖七①:32、33、34。
    15趟安杰 张懷银:《河南宜陽花莊村出十一批空首布》《文物》1986年第10期83頁圖三。
    16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32页圖四·1
    ①李紅 岳梅:《洛陽小屯村發现東周空首布》,《文物》1998年第12期,143页圖::11、12。
    ②張銀倉 蔡迎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26頁圖七①:35、36。
    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鄭州商城宫殿區發掘收穫》,《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现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07页圖一○:27。
    ④牛濟普:《河南陶文概述》,《中原文物》1989年第4期,95页图22。
    ⑤《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现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36頁图三八:5。
    ⑥牛濟普:《鄭州、滎陽两地新出戰國陶文介紹》,《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14頁圖1-9。
    ⑦河南省文化局文物T作隧第一隊:《鄭州白家莊遗址發掘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4期,8頁插圖28。
    ⑧张松林:《鄭州市西北郊區考古調查簡報》,《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9頁圖八:8。
    ⑨湯餘惠:《略論徽国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中華書局,1986年,59頁。
    ⑩朱德熙裘錫圭:《信陽楚筒考释(五篇)》,《朱德熙文集》,商務印書馆,1999年,68、69頁。
    11轉引自:黄錫全:《楚簡“(?)”字簡釋》,《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範大毕出版社,2001年,13页注
    ⑧。裘錫圭:《也谈了犯编鐘》,《文物月刊》149期,1995年。
    ①张松林:《鄭州市西北郊區考古調查簡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9页圖八:13。
    ②《鄭州金水河南岸工地發现許多带字的戰国陶片》,文物参考資料》1956年第3期,85页圖1。
    ③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遗址出土的陶文簡释》,《古文字研究》第7輯,中華書局,1986年,212页。
    ④牛濟普:《鄭州、滎陽两地新出戰国陶文介紹》,《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14頁圖10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鄭州商城宫殿區發掘收穫》,《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现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07頁。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工作站:《近年来郑州商代遗址发掘收获》.《中原文物》1984年第1期11页图二:4。
    ②商志(?):《說商亳及其它》,《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203頁。
    ③高明编著:《古陶文彙编》,中華书局,1990年,素引91頁。
    ④王恩田:《陶文圖錄》,齊再書社,2006年,1772页。
    ⑤王恩田:《陶文字典》,齊魯書社,2007年,557頁。
    ⑥周寶宏:《古陶文形體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2年,203頁。
    ⑦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554页。
    ⑧張松林:《鄭州文物考古舆研究》,科學出版社,2005年,695页,圖五:20。
    ⑨湯餘惠:《略論戰国文字形艘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華書局,1986年,14頁。
    ①張松林:《鄭州市西北郊區考古調查簡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9頁。
    ②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260頁。
    ③张松林:《鄭州市西北郊匾考古調查簡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9頁。
    ④湯志彪:《三晉文字编》,吉林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252頁。
    ①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遗址出土陶文簡释》,《古文字研究》第7辑,中華書局,1982年,208頁。
    ②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遺址出土陶文簡释》,《古文字研究》第7輯,中華書局,1982年,211頁。
    ③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遺址出土陶文簡释》,《古文字研究》第7輯,中華書局,1982年,216页。
    ④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遺址出土陶文簡釋》,《古文字研究》第7輯,中華書局,1982年,211頁。
    ⑤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遗址出土的陶文簡釋》,《古文字研究》第7輯,中華書局,1986年,215頁。
    ⑥湯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吳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3頁。
    ⑦王恩田:《陶文圖錄》,齊魯書社,2006年,1764页。
    ⑧湯志彪:《三晉文字编》,吉林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94頁。
    ⑨朱德熙:《戰國記容銅器刻辞考釋四篇》,《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27頁。
    ①黄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1129頁。
    ②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86页。
    ③華珊定名。
    ④黄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诸器綜考》,《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45頁。
    ⑤李學勤:《考古發现舆束周王都》,《歐華學报》1983年,第1期:後收入《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243頁。
    ⑥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陈:《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62页注554。
    ⑦董珊:《戰国题銘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167頁。
    ①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13頁。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蔡全發執筆《新鄭鄭國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584頁。
    ③字樣選自:湯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吳良寶编纂:《戰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589页。
    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蔡全髮執筆《新鄭鄭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584頁。
    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蔡全發執竿《新鄭鄭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584页。
    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纺織機械廠戰国墓葬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25頁。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蔡全發執筆《新鄭鄭国祭祀遺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619页。
    ②何琳儀:《戰國古文典》,中華書局,1998年,26页。
    ③徐在國:《<戳国古文字典>所錄陶文研究》,《中國文字學報》第三輯,商捞印書馆,2010年,109页。
    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蔡全发執竿:《新鄭鄭國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645頁。
    ⑤徐在国:《河南出土成语類陶文考释三則》,2009年11月18日,中國文字博物館开幕式學術讨論會上宣讀。
    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蔡全發執筆:《新鄭鄭國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645页。
    ⑦徐在國:《河南出土成語類陶文考释三则》,2009年11月18日,中国文字博物馆阴幕式學術讨論會上宣讀。
    ①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058頁。
    ②周寶宏:《古陶文形體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2年,33页。
    ③字樣選自:徐在國:《傳抄古文文字编》,線装書局,2006年,1024页。
    ④字檬選自:徐在國:《傳抄古文文字编》,線装書局,2006年,1033页。
    ⑤字樣選自:徐在國:《傳抄古文文字编》,線装書局,2006年,1034頁。
    ⑥字樣選自:徐在國:《傳抄古文文字编》,線装書局,2006年,1398頁。
    ①何琳儀焦智勤:《八年陽城令戈考》,《古文字研究》26辑,中華書局,2006年,217页。
    ②字樣選自: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吉林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591頁。
    ③字樣選自:湯餘惠主编,賴丙伟副主编,徐在国、吳良寶編纂:《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636页。
    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蔡全发執筆《新鄭鄭國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583頁圖403·6。
    ①字樣選自: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馆,2007年,385頁。
    ②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905页。
    ③參湯餘惠主編,賴丙伟副主編,徐在國、吳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288、35頁。
    ④字樣選自:渴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吳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223页。
    ①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现象研究》,復旦大毕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36页。
    ②注:以往所見古文字工具書中,“箸”字頭下只有楚系和秦系的字例,未见晉系窟法。
    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韓故城裂骨遗址的發掘》,《苹夏考古》1990年第2期,53頁。
    ④轉引自:周寶宏:《古陶文形體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2年,156页。
    ⑤陳劍:《說慎》,《簡帛研究二○○一》,廣西师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211-212页;又收入《甲骨金文考釋渝集》,錢裝書局,2007。第43-44頁。
    ⑥王恩田:《陶文圖錄》,齊魯書社,2006年,1805頁。
    ⑦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吉林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70頁。
    ①《陶彙》6·192:《陶錄》5·15·2
    ②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中華書局,1998年,385页。
    ③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3页。
    ①字檬選自:徐在國:《傳抄古文文字编》,線状書局,2006年,888頁。
    ①劉釗:《古文字構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24頁。
    ②字樣選自:渴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吳良宵编纂:《戰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84頁。
    ③挪衡執筆:《晉豫鄂三省考古調查簡報》,《文物》1982年第7期,8頁。
    ④牛濟普:《河南陶文概述》,《中原文物》1989年第4期,91页。
    ⑤裘錫圭:《古文字釋讀三则》,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397页。
    ①何琳儀:《斡国方足布四考》,《古幣叢考》,安徽大毕出版社,2002年,99頁。
    ②何琳儀:《戰国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0页。
    ③唐蘭:《智君了端考》,《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45頁。
    ④陳英僳:《金文中“君”字之意義及其相關問题探析》,《中國文字》新33期,藝文印書館2007年。
    ⑤唐蘭:《智君子鑑考》,《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45頁。
    ⑥张亚初:《殷周青銅鼎器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8輯,中華書局,1992年,289、290頁。
    ⑦唐蔺:《智君了鑑考》,《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45頁。
    ①姑射:《太原金勝村251號墓墓主及年代》,《北方文物》1992年第1期,28頁。
    ②陳夢家:《禺邗王壺考釋》,《燕京學報》1937年第21期,後收入劉慶柱 段志宏 馮時主編:《金文文献集成》(第29冊),香港明石文化国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86-192頁;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學社,1941年,61頁:董楚平:《吳越徐舒金文集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7678頁。
    ③吳聿明:《禺邗王壺銘再辨》,《東南文化》1992年第1期,196-197頁。
    ④唐蘭《趙孟庎壺跋》《考古社刊》,第六期。後收入故宫博物院主编:《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43-45页。
    ⑤楊樹逹:《趙孟庎壺跋》,《積微居金文說》,中革书局,1997,170-171頁。
    ⑥馬承源:《商周青铜器銘文選》(第4卷),文物出版社,1990年,588-589頁。
    ⑦王暉:《西周春秋吳都遷徙考》,《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69-75頁。
    ①吳毅強:《趙孟庎壺新研》,《考古舆文物》2010年第1期,63-68页。
    ②陳萝家:《禺邗王壺考释》,《燕京學报》1937年第21期:後收入劉慶 柱段志宏 馮時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29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隙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86-192页;
    ③唐蘭:《趟孟庎壺跋》,《考古社刊》,第六期。後收入故宫博物院主编:《唐蘭先生金文渝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43、44页。
    ④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4卷),文物出版社,1990年,588-589;何琳儀:《戰国文字通渝》(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0页。
    ⑤王文清:《“禺邗王”銘辨》,《東南文化》,1991年第1期,160-161頁。
    ⑥吳毅強:《趙孟庎壺新研》,《考古舆文物》2010年第1期,63-68页。
    ⑦王文清:《“禺邗王”銘辨》,《東南文化》,1991年第1期,160-161页:吳毅強:《趟孟庎壺新研》,《考古舆文物》2010年第1期,63-68页。
    ⑧唐蘭:《趙孟庎壺跋》,《考古社刊》,第六期。後收入故宮博物院主编:《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44页。
    ⑨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7頁。
    ①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77頁。
    ②趟新來隙娟:《鄭州市郊溝趙鄉出土一批战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1页。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陽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216頁圖121:3。
    ④趟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11。
    ⑤樊温泉:《鄭韩故城發现東周錢窖》,《中國錢幣》2006年第2期,42頁圖11。
    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鄭國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539頁圖370:1、4。
    ⑦张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页圖一:1、2
    ⑧童鹿生:《许昌漯河錢幣發现与研究》,中苹書局,2005年,42頁圖15、16、17、18,43頁圖19、20、21。
    ⑨童鹿生:《许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6页圖七:5、6。
    ⑩洛陽博物馆:《洛陽戰国糧倉試掘紀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頁圖八:16
    11趙曉軍 吳業恒:《洛陽新發现的戰國錢幣及相關问题》,《中国錢幣》2007年第2期,31頁圖5。
    12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2頁圖十:1。
    13劉紹明 等:《南陽平顶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51頁圖二:2。
    14《中国錢幣大辭典》编纂委員會:《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编》,中華書局,1995年,277頁。
    15吳良寶:《古幣三辨》,《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332頁。
    16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中革書局,1982年,494頁。
    ①轉引自張頷:《“貝丘”布文字辨正》,《张颁學術文集》,中華書局,1995年,123页。
    ②彭信威:《中國货幣史》,轉引自張領:《“貝丘”布文字辨正》,《張頷學術文集》,中華書局,1995年,123頁。
    ③張頷:《“貝丘”布文字辨正》,《張頷學術文集》,中華書局,1995年,122-127页。
    ④何琳儀:《貝地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35-144頁。
    ⑤張頷:《“貝丘”布文字辨正》,《張頷學術文集》,中擎書局,1995年,122-127页。
    ⑥吳良寶:《戰國金文考釋兩篇》,《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2期,23-24页。
    ⑦秦曉華:《東周晉系文字资料研究》,中山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54頁。
    ⑧河南省文物工作陈第一陈:《鄭州崗杜附近古墓葬發掘簡报》,《文物参考資料》1955年第10期,15页圖18:3
    ⑨趟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满趙鄉出土一批戳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1页。
    ⑩趙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頁图18。
    11张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页圖一:8
    12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60贞圖2。
    13洛陽博物馆:《洛陽戰國糧含試掘纪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頁圖八:15
    14趙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溝趟鄉出土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1頁。
    ①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80页。
    ②彭信威在《中國货幣史》中将货幣中“平陽”的“陽”的寫法,按“日”字的不同寫法给出不同名稱。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图版二十四“說明”。
    ③趙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戟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7。
    ④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6页圖七:2、3、4。
    ⑤到開國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32页圖二、三。
    ⑥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书局,2005年,40页图1、2、3、4、5
    ⑦樊温泉:《鄭韓故城發现東周錢窖》,《中國錢幣》2006年第2期,43页圖13。
    ⑧樊溫泉:《鄭韓故城發现柬周錢窖》,《中國錢幣》2006年第2期,43頁圖12。
    ⑨趙新来隙娟:《鄭州市郊满趟鄉出土一批戟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1页。
    ⑩吴良寶:《中國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80頁。
    11榻伯峻:《春秋左傅注》,中華書局,1990年,1037頁。
    ①張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頁圖一:4
    ②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60頁圖1。
    ③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7页圖八:5。
    ④张頷:《“貝丘”布文字辨正》,《张颁學術文集》,中華書局,1995年,125页。
    ⑤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戰国墓葬發掘簡报》,《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20頁图13:5。
    ⑥趙丙煥:《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15。
    ⑦張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页圖一:12
    ⑧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現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1頁圖8、9。
    ⑨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8页圖九:1。
    ⑩洛踢博物館:《洛陽戰國糧倉試掘纪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页圖八:12。
    11馬俊才:《河南新鄭新發现的戰国錢範》,《華夏考古》1994年第4期,16頁圖3:5;17页圖4:1:
    12趙新来 陳娟:《鄭州市郊满趙鄉出十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2页。
    13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毕文献出版社,2005年,181頁。
    14楊伯峻:《春秋左傅注》,中革書局,1990年,76页。
    ①樊温泉:《鄭韓故城發现束周錢窖》,《中国錢幣》2006年第2期,43頁圖15。
    ②张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頁圖一:11
    ③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60頁圖1。
    ④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7頁圖八:1、2。
    ⑤張懷銀 等:《三门峡焦作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80頁圖一:3。
    ⑥楊伯峻:《春秋左傅注》,中華書局,1990年,240頁。
    ⑦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戰國墓葬發掘簡报》,《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20頁圖13:7
    ⑧张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页圖一:9
    ⑨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7頁圖八:6。
    ⑩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属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85頁。
    11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戰國墓葬發掘簡报》,《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20頁图13:6
    13趙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1。
    13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0页圖6、41 页圖7。
    14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5页圖六:3。
    15趙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溝趙鄉出土一批戳国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4页。
    ①何琳儀:《橋形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73-174页。
    ②黄錫全:《古幣六考》,《先秦货幣研究》,中華書局,2991年,108页。
    ③何琳儀:《尖足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17页。
    ④吳良寶:《中国東周时期金属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11-212頁。
    ⑤黄錫全:《圓足布新議》,《先秦貨幣研究》,中華書局,2991年,172頁。
    ⑥馬俊才:《新鄭“鄭韓故城”新出土東周錢范》,《中国錢幣論文集》第四輯,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92頁。
    ①吳良宵:《中国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11-213页。
    ②裘錫圭:《战国货幣考(十二篇)》,《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35頁。
    ③何琳儀:《三孔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62页。
    ④吳良寶:《中国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17页。
    ①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属货幣研究》,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1页。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科學出版社,1962年,134頁。
    ③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239页。
    ④唐蘭:《洛踢金村古墓为東周墓非韓墓考》,《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399頁。
    ⑤曹淑琴:《記我們看到的一批傅世商周銅器》,《考古》1986年第9期,839页。
    ⑥陳英傑:《金文中“君”字之意義及其相关問題探析》,《中國文字》新33期,2007年12月。
    ①渴餘惠:《戰国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1页。
    ②郭沫若:《兩周金文辞大系圖錄考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239页。
    ③于省吾:《厚子壺銘》,《雙劍誃吉金文選》,中革書局,1998年,156页。
    ④伍士謙:《王子午鼎與王孫(?)鐘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9輯,中華書局,2005年,281、282页。
    ⑤張亞初:《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7輯,中華書局,1989年,241頁。
    ⑥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999頁。
    ⑦黄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840頁。
    ⑧见於淅川下寺出十的“王子午鼎”(编號569)銘文中。
    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科學出版社,1962年,134頁。
    ①同①
    ②李學勤:《滎陽上官皿與安邑下官鐘》,《文物》2003年第10期,78頁。
    ③朱德熙裘锡圭:《戰國铜器銘文中的食官》,《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83-88頁。
    ④李學勤:《滎陽上官皿與安邑下官鐘》,《文物》2003年第10期,78页。
    ⑤曹锦炎吳振武:《释胾》,《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年第2期,24-25页。
    ⑥蔡迎章趟曉軍:《三年垣上官鼎銘考略》,《文物》2005年08月,92页。
    ⑦吳振武:《關於新見垣上官鼎銘文的釋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报》,2005年第6期,6页。
    ⑧李學勤:《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計算》,《文物》2005年10期,93页。
    ⑨裘锡圭:《谈谈三年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銘文》,《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277页。
    ⑩蔡運章趟曉军:《三年垣上官鼎銘考略》,《文物》,2005年08月,92页。
    11吳振武:《關於新兑垣上官鼎銘文的釋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6期,6頁。
    12李學勤:《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計算》,《文物》2005年10期,93页。
    ①李學勤:《荥陽上官皿與安邑下官锺》,《文物》2004年第9期,79-80頁。
    ②蔡運章 趟晓軍:《三年垣上官鼎銘考略》,《文物》2005年08月,92页。
    ③蔡運章 趙曉军:《三年垣上官鼎銘考略》,《文物》2005年08月,92页。
    ④吳振武:《關於新見垣上官鼎銘文的釋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6期,8頁。
    ⑤朱德熙:《戰國記容銅器刻辭考釋四篇》,《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务印書馆,1999年,29頁。
    ⑥李學勤:《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計算》,《文物》2005年10期,93頁。
    ⑦程鹏萬:《(?)半灷量新考》,《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3期,76頁。
    ①裘锡圭:《谈谈三年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銘文》,《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華書局,2008年,279页。
    ②裘锡圭:《談谈三年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銘文》,《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281頁。
    ③裘锡圭:《谈談三年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銘文》,《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281頁。
    ④蔡運章趟曉军戴霖:《論右學鼎銘及其相關問题》,《文物》2004年第9期,81页。
    ⑤李家浩:《戰國時代的“冢”字》,《著名中青年语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7頁。
    ⑥郭沫若:《金文叢考》.《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5卷《金文装考》,科學出版社,2002年,455-462页。
    ⑦黃盛璋:《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與相關制度》,《古文字研究》17輯,中革書局,1989年,65页。
    ⑧王人聰:《戰國記容銅器刻銘“赓”字試释》,《江漢考古》1991年第1期,71页。
    ①李家浩:《談春成侯盉舆少府盉的銘文及其容量》,《華毕》第五輯,中山大毕出版社,2001年,156页。
    ②蔡迎章、趟曉軍、戴霖:《输右孠鼎銘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4年第9期,83页。
    ③李刚:《三晉系记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释》,吉林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5頁。
    ④朱德熙裘錫圭:《戰國峙代的“料”和秦漢時代的“半”》,《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115118頁。
    ⑤蔡運章趟曉军戴霖:《論右孠鼎銘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4年第9期,83 頁。
    ⑥黄盛璋:《献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题》,《考古學报》1974第1期,38页。
    ⑦秦曉華:《東周晉系文字资料研究》,中山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81页。
    ⑧董珊:《戰國題銘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论文,2002年6月,169页。
    ⑨駐焉店地區文管會、泌陽縣文教局:《河南泌陽秦墓》,《文物》1980年第9期,17页。
    ①黄盛璋:《新出信安君鼎、、平安君鼎的國别年代舆有關制度》,《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2期,60頁。
    ②朱德熙、裘锡圭:《戰國峙代的“(?)”和秦漢峙代的“半”》,《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118页。
    ③吳振武:《新见十八年冢了韓矰戈研究——兼論戳國“冢了”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输文之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2007年,323页腳注33。
    ④朱德熙裘錫圭:《戰國峙代的“料”和秦漢峙代的“半”》,《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115-118页。
    ⑤裘锡圭:《<武功縣出土平安君鼎>讀後記》,《考古舆文物》1982年第2期,54页。
    ⑥黄盛璋:《新出信安君鼎、平安君鼎的國別年代舆有關制度》,《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2期。
    ⑦郭沫若:《金文装考》,《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5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230页。
    ⑧朱德熙、裘錫圭:《戰國记容銅器刻辞考释四篇》,《米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27页。
    ⑨黄盛璋《新出信安君鼎、平安君鼎的國别年代與有关制度》,《考古典文物》1982年第2期。
    ①裘锡圭:《<武功縣出土平安君鼎>讀後記》,《考古舆文物》1982年第2期,54頁。
    ②李學勤:《論新發现的魏信安君鼎》,《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212页。
    ③李家浩:《戰國峙代的“冢”字》,《著名中青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页。
    ④李刚:《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古林大毕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132页。
    ⑤裘錫圭:《<武功縣出土平安君鼎>讀後記》,《考古舆文物》1982年第2期,54頁。
    ⑥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42頁。
    ⑦朱德熙、裘錫圭:《戰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83-88頁。
    ⑧朱德熙、 裘锡圭:《戰國峙代的“(?)”和秦漢時代的“半”》,《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118頁。
    ①駐馬店地區文管會、泌陽縣文教局:《河南泌陽秦墓》,《文物》1980年9期,21頁。
    ②李學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280-281页。
    ③李毕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280-281页;何琳儀:《平安君鼎國別補證》,《考古舆文物》,1986年第5期,81-83页。
    ④李家浩:《戰國峙代的“冢”字》,《著名中青年语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7页下腳註2。
    ⑤何弩:《泌陽平安君夫婦墓所出器物纪年及國别的再考證》,《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59頁。
    ①吴良寶:《平安君鼎国别研究评议》,《吉林大學社會科学毕報》第4期,2009年7月,81-86页。
    ②吳良寶:《平安君鼎国别研究评議》,《吉林大学社會科學學报》第4期,2009年7月,86页。
    ③李學勤:《秦国文物的新認识》,《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280頁。
    ①李學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280页。
    ②吳良寶:《戰國魏“合陽鼎”新考》,《考古》2009年第7期,62页。
    ③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铭文整理與研究(上編)》,線裝書局,2008年,329頁。
    ④申青云:《河南出土戰國青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安徽大學2010年硕士學位論文,71頁。
    ⑤吳良寶:《戰國魏“合陽鼎”新考》,《考古》2009年第7期,62頁。
    ⑥陳英傑:《金文中“君”字之意義及相關問題探析》,《中國文字》新33期,藝文印書館2007年12月。
    ⑦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30頁。
    ⑧余偉趙:《周代用鼎制度研究》,《先秦两漢考古學論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⑨劉绪:《晉乎?衛乎?——琉璃閣大墓的國屬》,《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
    ①劉雄:《山彪鎮與琉璃閣再研究》,首都师範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21页。
    ②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戰國墓葬發掘簡报》,《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20頁圖13:1
    ③趙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17。
    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鄭国祭祀遺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539頁圖370:1、606页圖419:1、4。
    ⑤张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页圖:1、2
    ⑥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0页圖1、2、3、4、5、6。
    ⑦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7页圖八:3、4。
    ⑧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240頁。
    ⑨趙丙焕:《新鄭縣發現一批戰国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16。
    ①樊溫泉:《鄭斡故城发现東周錢窖》,《中國錢幣》2006年第2期,43頁圖16。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鄭國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606頁圖419:1。
    ③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1頁圖11。
    ④趟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满趙鄉出土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3頁。
    ⑤呈良寶:《中国束周時期金属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89頁。
    ⑥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現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1頁圖10。
    ⑦朱德熙:《古文字考釋四篇》,《古文字研究》第8辑,中華書局,1983年,16頁。
    ⑧何琳儀:《橘形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79頁。
    ⑨吳良寶:《中國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87页。
    ⑩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60页圖5。
    11趙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满趙鄉出土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3頁。
    12張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101頁圖一:7
    ①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1頁圖7。
    ②于省吾:《雙劍移殷契駢枝三编·附古文雜釋》,中華書局,2009年,339頁。
    ③曾庸:《若干戰國布錢地名之辨釋》,《考古》1980年第1期,85-86頁。
    ④何琳儀:《三晉方足布匯釋》,《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12頁。
    ⑤吳良寶:《中國束周時期金属貨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89頁。
    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鄭國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539頁圖370:5。
    ⑦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47、155页。
    ⑧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现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18頁圖23:2,鄭州市回民中毕遺存91M7:10-1。
    ⑨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2页剐12、13、14。
    ⑩張堯成:《河南漯河市出土魏国货幣》,《中國錢幣》2008年第2期封二圖1。
    11胡天意 王勇 張瑞生 邵寶升 白秦川:《通許縣出土魏國錢幣整理報告》,《中州錢幣》總第11期,75頁 2號、77頁32號、33號、37號。
    12白秦川:《開封商丘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40頁圖1-2-2。
    13蔡運章 侯鸿軍:《洛陽附近出十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页圖20。
    14 張懷銀等:《三門峡焦作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80頁圖一:6。
    ①樊溫泉:《鄭斡故城發现東周钱窖》,《中國錢幣》2006年第2期,42页圖1、2、3。
    ②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3页圖16、17。
    ③童鹿生:《許昌漯河钱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1页圖二:1、2、3。
    ④胡天意 王勇 张瑞生 邵寶升 白秦川:《通許縣出土魏国錢幣整理报告》,《中州錢幣》總第11期,75頁7號、14號。
    ⑤白秦川:《阴封商丘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40页圖1-2-3。
    ⑥蔡運章 侯鴻军:《洛陽附近出十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页圖21。
    ⑦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2页圖十:2、3。
    ⑧劉紹明 等:《南陽平頂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50頁圖一:1、2;51页图二:1。
    ⑨张颁:《魏幣(?)布考釋》,《张頷學街文集》,中苹書局,1995年,116-121页。
    ⑩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考古新髮现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鄭州市回民中學遺存,118頁圖23:3。
    11樊溫泉:《鄭斡故城發现東周錢窖》,《中国錢幣》2006年第2期,42页圖1、2、3。
    12胡天意 王勇 张瑞生 邵寶升 白秦川:《通许縣出土魏国錢幣整理报告》,《中州錢幣》總第11期,76页4號。
    13白秦川:《開封商丘钱幣發现與研究》,中苹書局.2003年40頁圖1-2-5。
    14蔡運章 侯鸿军:《洛陽附近出土的兩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页圖22。
    15張懷銀 等:《三门峡焦作錢幣發现舆研究》,中革書局,2008年,80页圖一:5。
    16李家浩:《戰国货幣中的“(?)”和“比”》,《中國語文》1980年第5期,373-376页。
    17吳良寶:《中国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51页。
    1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现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18頁圖23:1,鄭州市回民中學遗存91M7:10-2。
    19趙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25。
    ①樊温泉:《鄭韓故城發现東周錢窖》,《中國錢幣》2006年第2期,42頁圖8。
    ②趙曉軍 吳業恒:《洛陽新發现的戰國錢幣及相關问題》,《中國錢幣》2007年第2期,31頁圖1、2、3、4。
    ③童鹿生:《扑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4頁圖22、23,55页24、25、26。
    ④张堯成:《河南漯河市出土魏國货幣》,《中国錢幣》2008年第2期封二圖5。
    ⑤胡天意 王勇 张瑞生 邵寶升 白秦川:《通許縣出土魏國錢幣整理报告》,《中州錢幣》總第11期,75页圖3、18號,76頁19號、23唬
    ⑥白秦川:《开封商丘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40页圖1-2-19。
    ⑦蔡運章 侯鴻军:《洛陽附近出土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頁图23、24。
    ⑧馬俊才:《新鄭“鄭韓故城”新出土東周錢範》《中國發幣論文集》第4辑,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82頁圖五、六
    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國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539頁圖370:6。
    ⑩參见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下冊),中華書局,1982年,1210-1214頁,2162-2163頁。
    11吳振武:《說梁重釿布》,《中國錢幣》1991年第2期,21-25頁。
    12吳良寶:《續說“梁冢釿”橋形布》,《中国錢幣論文集》(第五輯),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年,30-36頁。
    ①陳劍:《試說戰国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從“亢”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2010年10月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76。
    ②樊溫泉:《鄭韓故城發现東周錢窖》,《中国錢幣》2006年第2期,42页圖7。
    ③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4頁圖20、21,55頁圖27。
    ④张亮成:《河南漯河市出土魏国货幣》,《中国錢幣》2008年第2期封二圖3。
    ⑤白秦川:《開封商丘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40页圖1-2-22。
    ⑥劉開国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3頁圖十:5-12。
    ⑦劉紹明 等:《南陽平頂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草書局,2006年,52頁图三:1。
    ⑧张堯成:《河南漯河市出土魏国货幣》,《中國錢幣》2008年第2期封二图2。
    ⑨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2頁圖十:4。
    ⑩劉紹明 等:《南陽平顶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革書局,2006年,52页圖三:2、3。
    11何琳儀:《橘形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80頁。
    12吳良寶:《古幣考释两篇》,《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2期,9-12頁。
    13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6頁圖28、29。
    14吳良寶:《中国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毕文献出版社,2005年,147頁。
    15白秦川:《開封商丘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40页圖1-2-16。
    ①蔡運章 侯鴻军:《洛陽附近出土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頁圖15。
    ②胡天意 王勇 張瑞生 邵寶升 白秦川:《通许縣出土魏國錢幣整理報告》,《中州錢幣》總第11期,75頁圖1
    ③蔡運章 侯鴻军:《洛陽附近出十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頁圖19。
    ④丁福保:《古錢大辞典》(下编),中華書局,1982年,11页。
    ⑤《先秦货幣文编》265、267
    ⑥何琳儀:《橋形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73-174頁。
    ⑦吳良宵:《中国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49页。
    ⑧白秦川:《開封商丘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40頁圖1-2-6。
    ⑨蔡迎章侯鸿軍:《洛陽附近出土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頁圖17。
    ⑩吳良寶:《中国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47页。
    11張懷银 等:《三门峡焦作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80页圖一:4。
    12裘錫圭:《戰国货幣考(十二篇)》,《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43-444頁。
    13吳良寶:《中国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49頁。
    ①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57頁圖32、33、34、35。
    ②平顶山市錢幣學會裸題組:《臨颖縣出十圜錢探析》,《中州錢幣》總第11期,81、82页图2-9。
    ③蔡運章侯鴻军:《洛陽附近出土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页圖2:1、2。
    ④趟振苹:《河南洛陽新發现随葬錢幣的東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516页圖七:12。
    ⑤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史家屯發现空首布和圜錢》,《文物》2002年第9期,94页圖10。
    ⑥趟曉軍 吳桨恒:《洛陽新發现的戰國錢幣及相關問題》,《中國錢幣》2007年第2期,31頁圖6、7。
    ⑦张懷银 等:《三門峡焦作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87页圖一:1-6;88页圖二:1-4。
    ⑧平頂山市錢幣學會裸题組:《臨颖縣出土圜线探析》,《中州錢幣》總第11期,81页图1。
    ⑨蔡運章侯鴻军:《洛陽附近出土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页圖2:3。
    ⑩駐馬店地匾文管會、泌陽縣文教局:《河南泌陽秦墓》,《文物》1980年第9期,20頁。
    ①施谢捷:《古文字零释四則》,《古文字研究》22辑,中華書局,2000年,157-158頁。
    ②駐馬店地區文管會、泌陽縣文教局:《河南泌陽秦墓》,《文物》1980年第9期,18-19頁。
    ③何弩:《泌陽平安君夫婦墓所出器物纪年及國別的再考證》,《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59頁。
    ④渴餘惠:《關於(?)字的再探討》,《古文字研究》第17輯中華書局,1989年,218-222頁。
    ⑤轉引自: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下编,中華書局,1982年,66页。
    ①裘錫圭:《谈谈“成白”刀》,《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89-91页。
    ②何琳儀:《成白刀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25-226页。
    ③轉引自裘錫圭:《談谈“成白”刀》,《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辑,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87頁。
    ④裘錫圭:《谈談“成白”刀》,《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辑,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87頁。
    ①黄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諸器綜考》,《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46頁:黄盛璋:《試渝戰國秦漢铭刻中從“酉”诸奇字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華書局,1983年,221226頁。
    ②董珊:《戰國题銘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168页。
    ③朱德熙裘锡圭:《戰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米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83-88頁。
    ④李家浩:《戰國時代的“冢”字》,《著名中青年语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14页。
    ⑤董珊:《戰國題銘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167页。
    ⑥唐蘭:《洛陽金村古墓为東周墓非韩墓考》,《唐蔺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400頁;黄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诸器综考》,《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40页。
    ⑦李學勤:《<中日歐美澳纽所见所拓所墓金文彙编>選释》,《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304頁。
    ⑧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37页。
    ①董珊:《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2年6月,167页。
    ②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時代的“(?)”和秦漢時代的“半”》,《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118页。
    ③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166页。
    ④吳振武:《新見十八年冢子韓矰戈研究——兼論戰國“冢子”一官的職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之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2007年,323頁脚注33。
    ①朱德熙:《洛陽金村出十方壺之校量》,《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19-23頁。
    ②黄盛璋:《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舆相關制度》,《古文字研究》第17輯,中華書局,1989年,34頁。
    ③董珊:《戰國题銘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167頁。
    ④董珊:《戰國題銘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論文,2002年6月,169页。
    ①裘錫圭朱德熙:《戰國文字研究(六種)》:《戰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分別见《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52页注37,86页。
    ②黄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諸器綜考》,《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40頁。
    ③裘錫圭 朱德熙:戰國銅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害館,1999年,86页。
    ④黄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諸器綜考》,《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44頁。
    ⑤董珊:《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164页。
    ⑥張光裕:《萍廬藏公朱右官鼎跋》,《中國文字》新廿三期,1997年,75頁。
    ⑦黄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褚器綜考》,《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44頁。
    ⑧董珊:《戰國题銘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164頁。
    ⑨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銘文整理舆研究》(上篇),線装書局,2008年,120頁。
    ①董珊:《戰國題铭與工官制度》,北京大毕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159頁。
    ②蔡運章:《戰國成君鼎銘及其相关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4期,44頁。
    ③蔡運章:《戰國成君鼎銘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4期,45页。
    ④王其秀:《成君鼎銘補正》,《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5期,19页。郭水秉:《讀<戰國成君鼎銘及其相關問题>小記》,《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3期,74页。
    ⑤蔡運章:《戰國成君鼎銘及其相關問题》,《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4期,46頁。
    ⑥郭永秉:《談<戰國成君鼎銘及其相關問题>小記》,《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3期,75頁。
    ①蔡迎章:《戰國成君鼎銘及其相開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4期,44-45頁。
    ②楊伯峻:《春秋左傅注》,中華書局,1990年,587页。
    ③郭永秉:《谈<戰國成君鼎銘及其相關問題>小记》,《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3期,74頁。
    ④轉引自:陳昭容:《論山彪镇一唬墓的年代及國別》,《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62頁。
    ⑤高明:《略論汲縣山彪镇一號墓的年代》,《考古》,1962年第4期,214页。
    ⑥陳昭容:《渝山彪镇一號墓的年代及國別》,《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63页。
    ①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时代青銅礼器研究》(上),《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75页。
    ②陳昭容:《論山彪镇一號墓的年代及國别》,《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63頁。
    ③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547頁。
    ④李學勤:《東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44页
    ⑤刘雄:《山彪镇舆琉璃阁再研究》,首都師範大學2009年硕士学位論文,30頁。
    ⑥井中偉:《先秦時期青銅戈·戟研究》,吉林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08頁。
    ⑦董珊:《戰國题名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渝文,163页。
    ⑧陈昭容:《論山彪镇一號墓的年代及國别》,《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65页。
    ①董珊:《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157页。
    ②字樣選自:容庚编著,张振林、焉國權摹袖:《金文编》,中華書局,1985年,911頁。
    ③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38頁。
    ④陳偉武:《簡帛兵學文献探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123頁。
    ⑤潘付生:《洛陽東周王城佈局研究》,鄭州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35页。
    ①張銀倉蔡迎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①:3、4。
    ②蔡迎章 侯鴻军:《洛陽附近出土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页圖1。
    ③蔡迎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8頁图三:13。
    ④張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①:2。
    ⑤張銀仓蔡巡章:《洛陽錢幣與河洛义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15頁圖一:1。
    ⑥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8页圖三:18。
    ⑦蔡迎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页圖六:87。
    ⑧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页圖一:8。
    ⑨李紅岳梅:《洛陽小屯村發现東周空首布》,《文物》1998年第12期,143頁圖二:2。
    ⑩张银倉蔡迎章:《洛陽袋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①:10。
    11蔡迎章 侯鴻军:《洛陽附近出土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页圖10。
    12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0页圖五:64。
    13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頁圖一:13。
    14张銀倉蔡迎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①:15。
    15米士誡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页圖4。
    16蔡迎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页圖六:89。
    17邢建洛,梁锋:《洛陽聶灣發现束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页圖一:15。
    18陳宏焱:《河南汝州出土的空首布》,《中國錢幣》1996年第2期,39頁圖8。
    ①曹锦炎:《讀<中國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劄記》,《中國錢幣》1992年第2期,59頁。
    ②蔡運章 侯鴻军:《洛陽附近出土的两批東周貨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頁圖6。
    ③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9頁圖四:34。
    ④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4頁圖一:9。
    ⑤李紅 岳梅:《洛陽小屯村發现東周空首布》,《文物》1998年第12期,142页图一:6。
    ⑥张银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学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②:28。
    ⑦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4页圖一:19。
    ⑧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9页圖四:47。
    ⑨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4頁圖一:1。
    ⑩趙振華:《河南洛陽新發现随葬錢幣的東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516頁圖七:4。
    11張銀倉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②:37、38。
    12米士誡 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頁圖3。
    13黄錫全:《先秦货幣中的地名》,《先秦货幣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361页。
    14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0頁图五:59、60。
    15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4頁圖一:4。
    16张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③:50。
    17张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③:45。
    18米士诫 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頁圖2。
    ①李家浩:《戰國货幣考(七篇)》,《著名中青年语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68-169頁。
    ②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十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页圖六:94。
    ③米士诫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页圖6。
    ④蔡迎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問,11頁圖六:88。
    ⑤张銀倉蔡迎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毕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③:44。
    ⑥张銀倉蔡迎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毕出版社,2008年,118頁圖三:3。
    ⑦吳良寶:《平肩空首布釋地五则》,《中國文字》新二十九期,藝文印書館,2003年,113頁。
    ⑧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30页圖二:1。
    ⑨蔡迎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页圖六:82。
    ⑩邢建洛 梁鋒:《洛陽聶潜發现束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頁圖一:7。
    11曹锦炎:《讀<中國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劄記》,《中國錢幣》1992年第2期,58页。
    ①张银倉 蔡迎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①:20。
    ②陳宏焱:《河南汝州出土的空首布》,《中國錢幣》1996年第2期,38頁圖4。
    ③張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①:6。
    ④张银倉 蔡迎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3頁圖一六④:67。
    ⑤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29页。
    ⑥洛陽博物馆蔡迎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0 页圖五:50
    ⑦米士诫 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页图16。
    ⑧李紅岳梅:《洛陽小屯村發现東周空首布》,《文物》1998年第12期,143页圖二:1。
    ⑨趟振華:《河南洛陽新發现随葬錢幣的東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516页圖七:9。
    ⑩張银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毕出版社,2008年,125頁圖七①:8。
    11張銀倉 蔡迎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15頁圖一:2、3。
    12米士诫 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十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页圖13、14、15。
    13黄錫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釋文校訂》,《第二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讨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59页。
    ①吳良寶:《平肩空首布釋地五则》,《中國文章》新廿九期,藝文印書館,2003年,115页。
    ②邢建洛 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束周空首布》,《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4页圖一:12。
    ③洛陽博物馆 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0页圖五:70。
    ④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頁圖:16。
    ⑤张银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①:9。
    ⑥洛陽博物館 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頁圖六:97。
    ⑦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页图一:5。
    ⑧李紅 岳梅:《洛陽小屯村发現東周空首布》,《文物》1998年第12期,142頁圖一:2
    ⑨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5頁圖二:25。
    ⑩蔡運章 侯鴻軍:《洛陽附近出土的两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頁圖12。
    ①洛陽博物馆蔡迎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頁圖六:97。
    ②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5頁图二:24。
    ③张银倉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毕出版社,2008年,116页圖二:4。
    ④吳良寶:《平肩空首布四考》,《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2004年,166頁。
    ⑤邢建洛,梁鋒:《洛陽聶潜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頁圖一:6。
    ⑥张銀倉 蔡迎章:《洛陽钱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①:17、18。
    ⑦张銀倉蔡運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18页圖三:4。
    ⑧趙振華:《河南洛陽新發现随葬錢幣的束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516頁图七:3。
    ⑨黄錫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释文校订》,《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讨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62頁。
    ①何琳儀:《空首布選釋》,《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58-59页。
    ②黄錫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釋文校訂》,《第二届國隙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60页。
    ③吳良寶:《平肩空首布“(?)”字考》,《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害局,2004年,397-398页。
    ④黄錫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釋文校訂》,《第二届國隙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問学社有限公司,1993年,361页。
    ⑤吳良寶:《平肩空首布“印”字考》,《中國文字研究》第七辑,2006年,180-182頁。
    ⑥張银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2页圖一六③:55。
    ⑦張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毕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①:12、13。
    ⑧陳宏焱:《河南汝州出土的空首布》,《中國錢幣》1996年第2期,39頁图5。
    ⑨張银倉 蔡迎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①:16。
    ⑩張银倉 蔡迎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 頁圖一六③:51。
    ①張银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②:30。
    ②張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①:7。
    ③張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18頁圖三:1。
    ④趟振華:《河南洛陽新髮现随葬錢幣的東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516页图七:6。
    ⑤張银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 页圖一六①:11。
    ⑥张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16页图二:3。
    ⑦黄锡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释文校订》,《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学研討會論文集》,問毕社有限公司,1993年,362頁。
    ⑧黄錫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釋文校订》,《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讨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62頁。
    ⑨趟振革:《河南洛陽新發现随葬錢幣的東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516頁圖七:57。
    ⑩张银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2页图一六③:55。
    11陳宏焱:《河南汝州出土的空首布》,《中國錢幣》1996年第2期,38页图3。
    12米士誡 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頁圖8。
    ①張銀含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3頁圖一六④:71。
    ②張銀倉蔡迎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頁圖一六②:33。
    ③李家浩:《楚王酓璋戈舆楚滅越的年代》,《文史》第24輯,中革書局,1985年,20-21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5、10頁。
    ⑤何琳儀:《空首布選釋》,《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0頁。
    ⑥黄錫全:《<中国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货幣>释文校订》,《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62页。
    ⑦黃錫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释文校订》,《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讨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60页。
    ⑧何琳儀:《空首布選釋》,《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59-60页。
    ⑨米士诫 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面圖12。
    ⑩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页圖一:10。
    ①趙振華:《河南洛陽新發现随葬錢幣的東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516页圖七:1、2
    ②吳振武:《谈戰國货幣銘文中的“曲”’字》,《中國錢幣》1993年第2期,16-21页。
    ③黄錫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釋文校订》,《第二届國隙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問毕社有限公司,1993年,361页。
    ④黄錫全:《先秦货幣中的地名》,《先秦货幣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361页。
    ⑤黄錫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释文校訂》,《第二屆國隙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60页。
    ⑥洛陽博物館 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2页圖七:116、117、118。
    ⑦洛陽博物館:《洛陽戳國糧倉試掘纪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页图八:8。
    ⑧趟振華:《河南洛陽新發现随葬錢幣的東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516页圖七:10、11、13、圖八。
    ⑨廖了中:《洛陽市又發现一座随葬空首布的東周墓》《文物》1992年第3期,82頁圖三
    ⑩李紅岳梅:《洛陽小屯村發现東周空首布》,《文物》1998年第12期,143页图二:8。
    11蔡運章张書良:《洛陽發现的空首布錢範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1998年第3期,59页圖一。
    12程永健:《洛陽東周王畿出土奇特的東周布幣》,《中國錢幣》2002年第2期,38頁图二
    13张銀倉蔡迎章:《洛陽錢幣与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25頁图七①:12-17。
    14黄錫全:《<中国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釋文校订》,《第二屆國隙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63页。
    15趙振華:《河南洛陽新發现随葬錢幣的東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516頁圖七:14。
    16李紅岳梅:《洛陽小屯村發现東周空首布》,《文物》1998年第12期,143页圖二:7。
    ①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阳史家屯發现空首布和圜錢》,《文物》2002年第9期,94頁图4。
    ②張银倉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25页圖七①:19。
    ③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陈:《洛陽史家屯發现空首布和圜錢》,《文物》2002年第9期,94页圖6。
    ④張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25頁圖七①:20。
    ⑤黄錫全:《先秦货幣中的地名》,《先秦货幣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361页。
    ⑥張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毕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③:43。
    ⑦陳宏焱:《河南汝州出土的空首布》,《中国錢幣》1996年第2期,38页圖2。
    ⑧裘锡圭:《戰國文字中的“市”》“補記”,《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67頁。
    ⑨黃錫全:《<中国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货幣>釋文校訂》,《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63頁。
    ⑩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陈:《洛陽史家屯發现空首布和圜錢》,《文物》2002年第9期,94頁圖7。
    11張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26頁圖七①:22、23、24。
    12张銀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科學版社,2008年,125頁圖七①:21。
    13洛陽博物馆:《洛陽戰國糧倉試掘纪略》,《文物》1981年第11期,62页圖八:11。
    14河南省博物館扶溝縣文化館:《河南扶满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銀幣》,《文物》1980年第10期,65頁。
    ①黄盛璋:《新出戰國金銀器銘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2辑,中華書局,1985年,338頁。
    ②董珊:《戰國題銘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169頁。
    ③张亞初《殷周青銅鼎器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華書局,1992年,289、290頁,
    ①趙振華:《哀成叔鼎的銘文與年代》,《文物》1981年第7期,68页;蔡運章:《哀成叔鼎銘考釋》,《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57页。
    ②張政烺:《哀成叔鼎释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中華書局,1979年,30页;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1024頁:劉宗漢《<哀成叔鼎>“君即安專,亦弗其(?)蒦”解》,《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纪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304页。
    ③張政烺:《哀成叔鼎釋文》,《古文字研究》第5辑,中華書局,1979年,30页。
    ④李學勤:《考古发现與東周王都》,《歐華學報》1983年,第1期:後收入《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237頁。
    ⑤趙振華:《哀成叔鼎的銘文與年代》《文物》,1981年第7期,68页。
    ⑥趙平安:《哀成叔鼎“(?)蒦”解》,《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129页。
    ⑦劉宗漢《<哀成叔鼎>“君即安專,亦弗其(?)蒦”解》,《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纪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304页。
    ⑧趙振華:《哀成叔鼎的銘文與年代》,《文物》1981年第7期,68页。
    ⑨同注⑦
    ①蔡迎章:《哀成叔鼎銘考釋》,《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61頁。
    ②何琳儀:《戳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16頁。
    ③张政烺:《哀成叔鼎釋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中華書局,1979年,32-33页。
    ④李學勤:《考古发现與東周王都》,《欧華學報》1983年,第1期:後收入《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237頁。
    ⑤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铜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124页。
    ⑥李学勤:《釋東周器名巵及有关文字》,原載《第四屆國隙中國古文字學研讨會論文集》,後收入《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務印書馆,2008年,330-333页。
    ⑦李學勤:《釋東周器名厄及有關文字》,原載《第四届國隙中國古文字学研讨會論文集》,後收入《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務印書館,2008年,330-333頁。
    ①何景成:《試釋“(?)”》,《中国文字学会第五屆年会暨汉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論文集》,2009年8月,34頁。
    ②李家浩:《關於(?)陵君銅器銘文的幾點意见》,《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85頁。
    ③洛陽市文物工作陈:《洛陽市中州中路東周墓》,《文物》1995年第8期,18页。
    ④井中伟:《先秦時期青銅戈·戟研究》,吉林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01、108頁。
    ⑤井中偉:《先秦時期期青銅戈·戟研究》,吉林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01頁。
    ①劉紹明等:《南陽平顶山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346页。
    ②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页圖六:83。
    ③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3期,4頁图一:3。
    ④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734页。
    ⑤黄锡全:《先秦货幣中的地名》,《先秦货幣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361页。
    ⑥蔡迎章 侯鴻軍:《洛陽附近出十的兩批東周货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0頁圖5。
    ⑦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十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页圖六:79。
    ⑧邢建洛,梁鋒:《洛陽聶灣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頁圖一:2。
    ⑨张银倉 蔡運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①:5。
    ⑩米士诫 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页圖5。
    11蔡運章余扶危:《空首布初探》,《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一辑,中國金融出版社,1985年,93页。
    12黄錫全:《先秦货幣中的地名》,《先秦货幣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361页。
    13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毕文献出版社,2005年,40页。
    14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頁圖六:84。
    15張银含 蔡運章:《洛陽钱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①:8。
    16邢建洛,梁锋:《洛陽聶潜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5页。
    ①何琳儀:《空首布遴释》,《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2-63页。
    ②张跟倉蔡迎章:《洛陽錢幣与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2頁圖一六③:54。
    ③呈良寶:《平肩空首布四考》,《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辑,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65页。
    ④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十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1頁圖六:81。
    ⑤邢建洛,梁鋒:《洛陽聶潜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4页圖一:11。
    ⑥張银倉蔡迎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②:39。
    ⑦米士诫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十空首布幣》,《文物》1990年第7期,96页圖1。
    ⑧楊伯峻:《春秋左傅注》,中華書局,1995年,1190頁。
    ⑨蔡運章:《洛陽附近出土的三批空首布》,《考古》1974年第1期,10頁圖五:48。
    ⑩邢建洛,梁鋒:《洛陽聶潜發现東周空首布》,《考古舆文物》1999年第3期,5页圖二:23。
    11張銀倉蔡運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0页圖一六②:24。
    12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毕文献出版社,2005年,40页。
    ①黃錫全:《先秦货幣中的地名》,《先秦货幣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361頁。
    ②張銀倉蔡迎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学出版社,2008年,133页圖一六④:73、74、75。
    ③黄锡全:《先秦货幣中的地名》,《先秦货幣研究》2001年,361页。
    ④張银倉蔡運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33页圖一六④:62。
    ⑤黄錫全:《先秦货幣通論》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99-102页。
    ⑥吳良寶:《中國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51頁。
    ⑦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49页。
    ⑧张银倉蔡運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学出版社,2008年,127页圖七①:41、42、43。
    ⑨黄盛璋:《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舆相關制度》,《古文字研究》第17輯,中華書局,1989年,8頁
    ⑩张銀含 蔡迎章:《洛陽錢幣舆河洛文明》,科學出版社,2008年,125页圖七①:6。
    11趟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满趟鄉出十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4页。
    ①裘錫圭:《戰國货幣考(十二篇)》,《古文字論集》,中苹書局,1992年,439页。
    ②李家浩:《戳國货幣考(七篇)》,《著名中青年语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76-179页。
    ③何琳儀:《三晉方足布匯释》,《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08頁。
    ④吳良寶:《中國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90页。
    ⑤趙丙焕:《新鄭縣發现一批戰國货幣》,《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12页圖3。
    ⑥趟新來陳娟:《鄭州市郊满趟鄉出十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4页。
    ⑦湯餘惠:《戳國銘文遴》,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116页。
    ⑧何琳儀:《負疋布幣考》,《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94-200頁。
    ⑨李家浩:《戰國官印考释(两篇)》,《文物研究》第七輯,黄山書社,1991年,346353頁。
    ⑩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91页。
    11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60页圖6。
    12张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足布初探》,《中原文物》1995年第5期101頁圖一:6。
    13趙新来陳娟:《鄭州市郊溝趟鄉出土一批戰國布幣》,《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13页。
    14吳良寶:《中國東周峙期金属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94页。
    ①黄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74年第1期,31、40页。
    ②吳良寶:《古幣三辨》,《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335-336页。
    ③吳良寅:《中國東周峙期金属货幣研究》,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93页。
    ④河南省文化局鄭州工作隊:《鄭州二裡岡》,科學出版社,1959年,72頁圖二十八:7。
    ①徐在國:《古陶文字釋叢》,《古文字研究》第23輯,中華書局,2002年,117页。
    ②魏繼印:《輝縣孫村遗址發现的陶器文字》,《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81頁。
    ③徐在國:《河南出土成语類陶文考释三则》,2009年11月18日,中國文字博物館開幕式學術討論會上宣讀。
    ④魏繼印:《輝縣孫村遗址發现的陶器文字》,《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81页。
    ⑤魏繼印:《輝縣孫村遗址發现的陶器文字》,《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82页。
    ⑥湯志彪:《三晉文字编》,吉林大學2009年博士毕位論文,503页,“同”字頭下。
    ⑦魏繼印:《輝縣孫村遗址發现的陶器文字》,《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83頁。
    ①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唐宫路小學C1M5560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4年第7期,35页。
    ②王子揚:《“畢公左徒”玉戈小考》,《中國文字研究》第十辑,2008年1月,57-60頁。
    ①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82頁。
    ②馮勝君:《試說東周文字中部分“嬰”及从“婴”之字的聲符——兼釋甲骨文中的“癭”和“颈”》,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60
    ③王國維:《王子婴次爐跋》,《觀堂集林》(三),中華書局,1996年,899-901頁。
    ④郭沫若:《两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83页。
    ⑤劉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06页。
    ⑥李零:《楚國銅器銘文编年匯釋》,《古文字研究》第13輯,中華書局,1986年,362页。
    ⑦李學勤:《柬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4页。
    ①王國维:《王子婴次爐跋》,《觀堂集林》(三),中華書局,1996年,899-901頁;容庚、张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②馬世之:《也谈王子婴次爐》,《江漢考古》1981年第1期,79頁。
    ③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圖录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83頁;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07頁。
    ④王國维:《王子婴次爐跋》,《觀堂集林》(三),中華書局,1996年,899-901頁。
    ⑤李零:《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匯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華書局,1986年,362頁。
    ⑥李學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8页。
    ①劉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496页。
    ②王恩田:《河南固始“句吳夫人墓”——兼論番國地理位置及吳伐楚路線》,《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62頁。
    ③歐潭生:《固始侯古堆吳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吳文化因素》,《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33-38頁。
    ①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7頁。
    ②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232頁。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附缘四《固始侯古堆出土樂器研究》(赵世纲執笔),大象出版社,2004年,125—133页。
    ②转引自:谢明文:《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编鎛袖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21
    ③谢明文:《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编缚補释》,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21
    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附錄四《固始侯古堆出土樂器研究》(赵世纲執笔),大象出版社,2004年,125—133页。
    ⑤谢明文:《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编缚補释》,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21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附錄四《固始侯古堆出土樂器研究》(趙世纲执笔),大象出版社,2004年,125—133頁。
    ②谢明文:《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编缚补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21
    ③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48頁。
    ④趟彤:方豆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9
    ⑤劉信芳:《楚簡器物释名(下篇)》,《中國文字》新廿三期,1997年,88-89頁。
    ①郭沫若:《信陽墓的年代舆國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6卷《金文叢考補錄》,科學出版社,2002年,139-150頁。
    ②郝本性:《信陽楚基出土编鐘新讀》,《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37-542頁。
    ③趙誠:《<(?)鐘>新解》,《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67頁。
    ④馬承源:《商周青铜器銘文選》,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41頁。鄭芙都:《楚系銘文综合研究》,四川大毕2004年博士學位输文,76页。
    ①趟世綱:《信陽長台關一號墓的年代舆國別》,《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4期,56-59頁。
    ②字樣選自:渴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吳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274-276页。
    ③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62页。
    ④顧鐡符:《信陽一號墓的地學和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
    ①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236-237頁。
    ②朱德熙:《(?)屈(?)解》,《方言》,1979年第4期,後收入《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務印書馆,1999年,1]3-114頁。
    ③张光裕:《新见楚氏青銅器器銘試释》,《文物》2008年第1期,79-80页。
    ④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41頁:李零:《論楚國銅器的颧型》,《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80页。
    ⑤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236页。
    ①陳永正:《西周春秋銅器銘文中的聯結詞》,《古文字研究》,第15輯,中華書局,310页。
    ②趟世綱:《楚子棄疾(?)與“楚子”的稱謂問题》,《文物研究》第7辑,黄山書社,1991年12月,244-249页。
    ③李零:《楚國銅器銘文编年匯釋》,《古文字研究》13輯,中華書局,1986年,360页。
    ④黄錫全:《楚器銘文中“楚子某”之稱謂問题辯證》,《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後又收入氏著:《古文字與古货幣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257-267页。
    ⑤何浩:《“王子某”、“楚子某”舆楚人的名和字》,《江漢論壇》1993年第7期,61-67頁。
    ①劉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20页。
    ②鄒芙都:《楚系銘文綜合研究》,四川大學2004年博士学位論文,58页。
    ③林鹿霞 王鳳劍:《南陽市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銘銅器》,《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8頁。
    ④字樣選自:湯餘惠主編,賴丙偉副主編,徐在國、吳良寶編纂:《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23、763頁。
    ⑤陳英僳:《两周金文“器主曰”開篇銘辞研究》,《革夏考古》,2009年第3期,92-102页。
    ⑥黄德寬主编:《古文字措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275页。
    ⑦李零:《讀九店楚簡》,《考古學报》1999年第2期,143頁。
    ①趙平安:《從语源學的角度看東周時期鼎的一类别名》,《考古》2008年第12期,后又收入氏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務印書馆,2009年,10-19頁。
    ②劉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294页。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隧淅川縣博物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15—326頁。
    ②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47-60頁;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29页。231頁。
    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匾考古發掘陈淅川縣博物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21页。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丹江库區考古發掘陈淅川縣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25页。
    ②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读<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47-60页: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31頁。
    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丹江库區考古發掘陈淅川縣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20页。
    ④颇鐡符:《關於河南淅川楚墓的若幹参考意見》,《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79-90页。
    ⑤李零:《“楚叔之孫倗”究竞是誰——河南淅川下寺二號墓之墓主和年代問题的討論》,《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36-37页: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23-224頁:陳偉:《淅川下寺二號墓墓主及相關問題》,《江漢考古》1983年第1期,32-37頁:张劍:《淅川下寺楚墓的时代及墓主》,《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51-55頁。
    ⑥张亞初:《淅川下寺二號墓的墓主、年代舆一號编鐘的名稻問題》,《文物》1985年第4期,54-58頁。
    ⑦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 淅川縣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25页。
    ⑧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31页。
    ⑨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60頁;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41頁。
    ①趙世綱:《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銅器銘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68页。
    ②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基>》,《文物》1996年第1期,47-60页: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26-227页。
    ③李学勤:《光山黃國墓的幾个問题》,《考古舆文物》1985年第2期,49-52頁。
    ④陳昭容:《两周婚姻關保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份與角色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二部分,2006年,220頁。
    ⑤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47-60頁;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27頁。
    ①黄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2007年,商務印書馆,2360页,
    ②從李零的说法: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47-60页;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28頁。
    ③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47-60页: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28 页。
    ④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30、112页。
    ⑤曹锦炎:《烏蟲書通考》,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17页。
    ⑥李零:《論東周時期的楚國典型銅器群》,《古文字研究》第19輯,1992年,138頁。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 淅川縣博物馆:《浙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25頁。
    ②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32頁。
    ③劉彬徽:《(?)、缶辨正》,《江漢考古》1982年第2期,92-93页。
    ④陳劍:《青铜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1999年,361頁。
    ⑤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80頁。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陈淅川縣博物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79页。
    ②张亞初:《淅川下寺二號墓的墓主、年代舆一號墓编鐘的名稱問题》,《文物》1985年第4期,54-58頁。
    ③楊伯峻:《春秋左傅注》,中華書局,1990年。
    ④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47-60页: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29-238页。
    ①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230页。
    ②趙平安:《從语源學的角度看東周時期鼎的一類別名》,《考古》2008年第12期,後收入氏著:《新出筒帛與古文字考論》,商務印書館,2009年,10-19頁。
    ③劉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32页。
    ④陳劍:《青銅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辑,1999年,344-346页。
    ①吳镇烽:《金文人名彙编》,中華書局,2006年,55页。
    ②各家說詳郭國榷:《河南淅川下寺銘文集释》,吉林大學2008年硕士學位谕文,40-43页。
    ③何琳儀:《吳越徐舒金文選释》,《中國文字》新19輯,1994年,144-145页;劉釗:《釋慍》,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届年會論文(油印本),1994年,後收入氏著:《古文字考释叢稿》,149-152頁。
    ④各家說詳郭國榷:《河南淅川下寺銘文集释》,吉林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40-44页。
    ⑤郭國權:《河南淅川下寺銘文集釋》,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學位論文,47页。
    ①各家說詳郭國權:《河南淅川下寺銘文集釋》,吉林大學2008年硕士學位論文,51-54頁。
    ②黄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425页。
    ③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29页。
    ④李零:《“楚叔之孫倗”究竟是誰——河南淅川下寺二號墓之墓主和年代問題的討論》,《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37頁;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24頁。
    ①陳劍:《青铜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辑,1999年,349頁
    ②张亚初:《浙川下寺二號墓的墓主、年代舆一號墓编鐘的名稱問題》,《文物》1985年第4期,55頁: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13页。
    ③徐中舒:《(?)氏编鐘考释》,《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中華書局,1998年,205-224页。
    ④伍士謙:《王子午鼎、王孫誥鐘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九輯,中華書局,1984年,283页: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13页。
    ⑤趙世綱:《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銘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58页。
    ①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13頁。
    ②伍士謙:《王子午鼎、王孫诰鐘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華書局,1984年,284页;趙世綱:《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銅器銘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基》,文物出版社,1991年,359頁;劉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13頁。
    ③伍士谦:《王子午鼎、王孫誥鐘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九輯,中華書局,1984年,278页。
    ①陳劍:《青銅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辑,1999年,344-346页。
    ②各家說詳郭國權:《河南淅川下寺铭文集釋》,吉林大學2008年硕士學位論文,81-84頁。
    ③陳双新:《两周青銅樂器辞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239-240頁。
    ④各家说詳郭國榷:《河南淅川下寺銘文集释》,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學位論文,85-91页。
    ①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整理舆研究》,線裝書局,2008年,93頁。
    ②各家說群郭國權:《河南淅川下寺銘文集釋》,吉林大學2008年硕士學位論文,94-97頁。
    ③胡长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銘文整理舆研究》,線状書局,2008年,80頁。
    ④李家浩:《(?)鐘銘文考釋》,《著名中青年语言學家自遴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9-70页。
    ①李家浩:《(?)鐘銘文考釋》,《著名中青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5页。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发掘陈淅川縣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27页。
    ③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後收入《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39页。
    ④李家浩:《(?)鐘銘文考释》,《著名中青年语言學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78頁。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 淅川縣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27頁。
    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馆编著:《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
    大象出版社,2004年,2-4页。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馆编著:《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120、352页。
    ①賈连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释》,《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3-364页。
    ②李零:《化子瑚典淅川楚墓》,《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29-31頁: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42-244頁。
    ③趙平安:《河南淅川和尚嶺所出镇墓獸铭文和秦漢簡中的“宛奇”》,《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2期,72页。
    ④张昌平:《曾國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345页。
    ⑤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47-60页;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41页。
    ⑥李家浩:《夫跌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俞偉超先生纪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5頁。
    ⑦李零:《化了瑚與淅川楚墓》,《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29-31頁;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43页。
    ①張昌平:《曾國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252页。
    ①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釋》,《淅川和尚嶺舆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58頁。
    ②李零:《楚國銅器類說》,《江漢考古》1987年第4期,69頁。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館编著:《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23、24页。
    ④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30页。
    ⑤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77頁。
    ①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释》,《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59頁。
    ②1933年安徽壽縣米家集出土的銅器铭文中多见“脰”字。
    ③賈運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铭文簡釋》,《淅川和尚嶺舆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59頁。
    ④趙平安:《河南淅川和尚嶺所出鎮墓獸銘文和秦漢簡中的“宛奇”》,《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2期,72頁。
    ⑤陳劍:《青銅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57页。
    ⑥曹锦炎:《岛蟲書通考》,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158页;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俞偉超先生紀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4-245页。
    ①李家浩:《夫跌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5页。
    ②曹桂岑:《淅川和尚嶺春秋楚墓考》,《楚文化研究論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③趙世綱:《(?)子受鐘與鄂國史迹》《江漢考古》1995年第1期,48页。
    ④劉彬徽:《楚系金文订補》(之一),《古文字研究》第23輯,中華書局,2002年,90頁。
    ⑤李家浩:《大(?)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俞偉超先生紀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5页。
    ⑥趙世綱:《(?)子受鐘與鄂國史迹》《江漢考古》1995年第1期,48页。
    ⑦李零:《化子瑚舆淅川楚墓》,《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义物出版社,2004年,243頁。
    ⑧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釋》,《浙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0页。
    ⑨李家浩:《人(?)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铭文研究》,《俞偉超先生纪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5页。
    ⑩趙世纲:《(?)子受鐘與鄂國史迹》《江漢考古》1995年第1期,48頁。
    11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铭文簡釋》,《淅川幾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0頁。
    ①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俞偉超先生纪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8頁。
    ②趙世綱:《(?)子受鐘與鄂國史迹》《江漢考古》1995年第1期,48页;曹锦炎:《岛蟲爵通考》,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160页;李零:《化了瑚舆淅川楚墓》,《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31頁,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44页。
    ③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俞偉超先生纪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5頁。
    ④張政娘:《周厲王胡簋釋文》,《古文字研究》3辑,中華書局,1980年,110页;後收入氏著:《张政娘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535頁。
    ⑤李纯一:《開於歌鐘、行鐘及蔡侯编鐘》,《文物》1973年第7期,19页。
    ⑥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俞偉超先生纪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5頁。
    ⑦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俞偉超先生纪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5頁。
    ①曹锦炎:《北山銅器新考》,《東南文化》1988年第6期,43页。
    ②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俞偉超先生纪念文集·學術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249頁。
    ③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銅器通論》,文物出版社,1984年,100页。
    ①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釋》,《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基》,大象出版社,2004年,361页。
    ②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铜器銘文筒释》,《淅川和尚嶺嶼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1頁。
    ③趙世綱劉笑春:《王子午鼎铭文試釋》,《文物》1980年第10期,27-30頁。
    ④伍士谦:《王子午鼎、王孫(?)鐘銘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9輯,中華書局,1984年,
    ⑤焉承源:《商周青铜器銘文遴》,文物出版社,1987年,424頁。
    ⑥吳振武:《释(?)》,《文物研究》第六辑,黄山書社,1990年,218-23页。
    ⑦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释》,《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2頁。
    ⑧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释》,《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2页。
    ①黄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04页:後收入:《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頁。
    ②黄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3926页。
    ③滕壬生主編:《楚系簡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55页。
    ④趙平安:《釋“(?)”及相關諸字——論两周時代的職官“(?)”》,《古文字研究》24辑,中華書局,2002年,後收入氏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馆,2009年,124-130页。
    ⑤王長豐、郝本性:《河南新出“(?)夫人(?)鼎”銘文纪年考》,《中原文物》2009年第3期,69页。
    ①王長豐、郝本性:《河南新出“(?)夫人(?)鼎”銘文纪年考》,《中原文物》2009年第3期,69-75頁。
    ①器形圖轉引自井中偉:《先秦時期青銅戈·戟研究》,吉林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53頁。
    ②器形图轉引自井中偉:《先秦峙期青铜戈·戟研究》,吉林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55頁。
    ①陳伟:《楚“東國”地理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36页。
    ②洛陽博物馆:《河南洛陽出土“繁陽之金”劍》,《考古》1980年6期,492頁;李毕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81页。
    ③屈萬里:《曾伯(?)簠考釋》,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3本,1962年,334頁。
    ④王子超:《“繁陽之金”補释》,《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265页。
    ⑤甑谢:《重释“繁陽之余”——兼议古人佩劍的人文内涵》,《商丘師範學院學报》2002年第3期,37-40页。
    ⑥冯健:《试從“齊侯銅监”和“繁陽之金”劍谈東周王室與齊楚关係》,《洛陽大學學报(社利·版)》,1995年第3期,63頁。
    ⑦李學勤:《趟文化的興起及其歷史意義》,《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務印書館,2008年,52页。
    ⑧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50页。
    ⑨井中偉:《先秦時期青銅戈·戟研究》,吉林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99頁。
    ①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30頁。
    ②裘錫圭:《谈谈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年第7期,後又收入裘锡圭:《古文字論集》,415頁。又,裘錫圭李家浩:《谈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个字》,裘锡圭:《古文字論集》,420-421页。
    ③裘錫圭李家浩:《谈曾侯乙墓鐘磐銘文中的幾個字》,裘錫圭:《古文字論集》,420421頁。
    ④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37頁。
    ①林麗霞 王鳳劍:《南陽市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銘銅器》,《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90页。
    ②趙世綱:《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銘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75頁。
    ③楊伯峻:《春秋左傅注》,中華書局,1990年,540页。
    ①趟世綱:《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銅器銘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76頁。
    ②郭國權:《河南淅川下寺銘文集釋》,吉林大學2008年硕士學位論文,71页。
    ③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
    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39页下注②。
    ④趙世綱:《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銅器銘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75頁。
    ⑤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32页。
    ①李家浩:《攻敔王姑義(?)劍銘文及其所反映的歷史》,《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304-305页。
    ②陳劍:《楚簡“(?)”字試解》》“中國筒帛學國隙論壇2008”,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2008年10月,http://www.docin.com/p-9440475.html#documentinfo
    ③程燕:《說樊》,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3#_ednl
    ①李零:《化了瑚舆淅川楚墓》,《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29-31頁;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42-244頁。
    ②李学勤:《海外访古續谈》(四),《文物天地》1993年第2期,12-14页。
    ③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釋》,《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1页。
    ④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釋》,《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1頁。
    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館编著:《淅川和尚嶺舆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172页。
    ①朱活:《古錢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203頁。
    ②湯餘惠:《略渝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题》,《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革書局,1989年,17-18頁。
    ③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释》,《江漢考古》1986年第1期,56頁。
    ④何琳儀:《說無》,《江漢考古》1992年第2期,72-75页。
    ⑤何琳儀:《楚幣六考》,《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29-231頁。
    ⑥黄錫全:《<中國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釋文校订》,《第二屆國隙中國古文字學研讨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373页。
    ⑦劉宗漢:《“(?)比堂(?)”布新考》,《中國錢幣》1993年第2期,30-31页。
    ⑧李家浩:《贵将军虎節舆辟大夫虎節》,《中國J歷史文物》,1993年第2期,53页。
    ①吳良寶:《中國東周时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37页。
    ②字樣见: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608-609頁
    ③李家浩:《戰國货幣中的“(?)”和“比”》,《中國语文》1980年第5期,374-375頁。
    ④何琳儀:《楚幣六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30页。
    ⑤李家浩:《試論戰國时期楚國的货幣》,《考古》1973年第3期,194頁。
    ⑥見②
    ⑦陳偉武:《舊释“折”及從“折”之字平议》,《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華書局,2000年,252頁。
    ⑧李天虹:《楚幣文“(?)”’字別解》,《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讨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593頁。
    ①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39-242頁。
    ②单育辰:《燕尾布“(?)”字考》,《中國錢幣》2008年第2期,9-11頁。
    ③李家浩:《关於(?)陵君銅器銘文的几點意见》,《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86页。
    ④李家浩:《關於(?)陵君銅器銘文的幾點意见》,《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86页。
    ⑤陳劍:《释(?)》,《追寻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52-54页。
    ①吳良寶:《中国东周時期金属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44页。
    ②白秦川:《開封商丘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428頁圖1-2-3、4,429 頁图1-2-5、6,430頁圖1-2-7、8,431頁圖1-2-9、10。
    ③李德保 周長運:《河南新鄭斡都發现“枎□常圻”陶範》,《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96页圖一。
    ④李德保 周长運:《河南新鄭韓都發现“枎□常圻”陶範》,《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96頁圖二
    ⑤李零、劉雨:《楚(?)陵君三器》,《文物》1980年第8期,30頁。
    ⑥李家浩:《關於(?)陵君銅器銘文的幾點意见》,《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85頁。
    ⑦渴餘惠:《戰國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127页。
    ⑧黄錫全:《楚幣新探》,《中國錢幣》1994年第2期,12頁。
    ①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64頁圖4、5
    ②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52頁2、3、4、5、6。
    ③彭柏群:《河南淮陽發现楚國銅貝》,《考古》1990年第12期1131页圖一:3、4。
    ④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0页圖四:6-10:271页圖五:7。
    ⑤劉开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45页圖一:3、5-7。
    ⑥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45頁圖一:4。
    ⑦劉紹明 等:《南陽平顶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44页圖三:72-74。
    ⑧驯宇騫:《試釋楚國货幣文字“巽”》,1979年中國古文字學术研究會年論文:後收入《中華文史論叢》增刊《語言文字專輯》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⑨李家浩:《戰國货幣中的“(?)”和“比”》,《中國語文》1980年第5期,376頁。
    ⑩鄭超:《楚國官璽考述》,《文物研究》第2輯,黄山書社,1986年,90页。
    11童鹿生:《许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52页7、8、9、10、11。
    12彭柏群:《河南淮陽發现楚國銅貝》,《考古》1990年第12期1131頁圖一:1、2。
    13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0頁圖四:1-5。
    14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1页圖五:1、2、6:图九。
    15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45頁圖一:14、15、22、23。
    16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45页圖一:16、17、18、19、24-31、34。
    17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45頁圖一:20。
    18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普局,2001年,45頁圖一:21、22。
    19劉紹明 等:《南陽平頂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43 页圖一:1-9。
    20劉紹明 等:《南陽平顶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44頁圖二:1-9。
    21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52頁12、13、14、15。
    22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頁圖五:4。
    23劉開國 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45页圖一:1、2。
    ①劉绍明等:《南陽平顶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44页圖三:75、76。
    ②吴良寅:《中国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73頁。
    ③劉開國等:《信隔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1頁图五:5。
    ④劉開國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45页圖一:9。
    ⑤劉開國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1頁圖五:3;图八。
    ⑥劉開國等:《信陽驻焉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45页圖一:12。
    ⑦劉開國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45頁圖一:10。
    ⑧《中國钱幣》1994年第3期45頁圖一
    ⑨黄錫全:373页。
    ⑩何琳儀:《楚幣六考》,《古幣丛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39页。
    11王克讓 蘇長軍 徐發祥:《河南镇平縣館藏的楚國蟻鼻錢》,《華夏考古》1995年第2期,81頁。
    ①小木德君:《古幣三考》,《陕西金融·錢幣專輯》(24),1996年增刊1。
    ②安志敏:《金版舆金餅——楚、漢金幣及其有關問題》,《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61-90页。
    ③字樣遴自:湯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吴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247、250頁。
    ④朱京葛 喻战勇 王军:《河南长葛出土加盖戳记的楚“郢爱”》,《西安金融》2005年01期,80页圖二:1、2、3
    ⑤朱幟:《河南舞陽縣发现楚國金幣》,《考古》1989年第3期,204页圖一。
    ⑥河南省博物館扶溝縣文化馆:《河南扶满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銀幣》,《文物》1980年第10期,63页圖四。
    ⑦劉開國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0页圖三:1、2、3。
    ⑧歐潭生 黄澤遠:《信陽發现的一塊楚國金幣》,《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14页圖。
    ⑨劉阴國等:《信陽駐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54頁圆一:1。
    ⑩劉開國等:《信陽駐焉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54页圖一:6。
    11劉開國等:《信阳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54页圖一:7、8。
    12劉開國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55頁圖二。
    13劉阴國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54頁圖一:3、4、5。
    14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属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85頁。
    ①河南省博物館扶溝縣文化館:《河南扶溝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銀幣》,《文物》1980年第10期,63页圖三。
    ②李學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48页。
    ③何琳儀:《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33-234页。
    ④黄錫全:《先秦货幣通論》,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353页。
    ⑤趙平安:《談一种结有齊文字的楚國货幣》,《新出筒帛舆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20-26頁。
    ⑥河南省博物馆 扶溝縣文化館:《河南扶溝古城村出十的楚金銀幣》,《文物》1980年第10期,63頁圖五。
    ⑦郭建邦:《河南襄城出土一批古代金幣》,《文物》1986年第10期,90页。
    ⑧何浩:《羕器、羕國舆楚國養縣》,《江漢考古》1989年第2期,64页。
    ⑨黄盛璋:《(?)器與(?)國地望及楚之關保考辨》,《江漢考古》1988年第1期,50页。
    ⑩黄德寬《曾姬無卹壺銘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23辑,中華書局,2002年,105页。
    ①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90頁。
    ②郭建邦:《河南襄城出土一批古代金幣》,《文物》1986年第10期,90頁。
    ③河南省博物館 扶满縣文化馆:《河南扶满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銀幣》,《文物》1980年第10期,65页。
    ④朱活:《古幣三谈》,《中國錢幣》1983年第2期。
    ⑤蔡運章:《(?)爱考》,《中國錢幣》1984年第3期,11、54頁。
    ⑥黄盛璋:《新出戰國金銀器銘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2輯,中苹書局,1985年,339頁。
    ⑦何琳儀:《楚幣六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32页脚註③。
    ⑧何浩:《楚封君封邑地望績考》,《江漢考古》,1991年第4期,64页。
    ⑨徐少華:《包山楚簡釋地則》,《文物》1996年第12期,64页。
    ⑩周曉陸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3頁。
    11周曉陸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3頁。
    12施谢捷:《古里匯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88页。
    ①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4页。
    ②周晓陸 路东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4页。
    ③郝士宏:《睘应讀为縣》,《文物》2006年第11期,67页。
    ④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4页。
    ⑤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4页。
    ⑥施谢捷:《古璽匯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88頁。
    ⑦施谢捷:《古璽匯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88頁。
    ⑧周晓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战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4页。
    ⑨施谢捷:《古璽匯考》,安徽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論文,189頁。
    ⑩周曉陸 路东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5頁。
    ①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5页。
    ②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5页。
    ③施谢捷:《古璽匯考》,安徽大毕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94页。
    ④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5頁。
    ⑤施谢捷:《古堕匯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91页。
    ⑥周晓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5页。
    ⑦同①
    ⑧同④
    ⑨施谢捷:《古璽匯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91页。
    ⑩周晓陸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5頁。
    11施谢捷:《古玺匯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93页。
    12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7页。
    ①周曉陸路束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7页。
    ②施谢捷:《古璽匯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89页。
    ③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7頁。
    ④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7页。
    ⑤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戳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7頁。
    ⑥吳紅松 何琳儀:《古璽印菁華释地三則》,《東南文化》2007年第2期,67页。
    ⑦周曉陸 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60页。
    ⑧郝士宏:《睘應讀爲縣》,《文物》2006年第11期,67页。
    ⑨施谢捷:《古璽匯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194页。
    ①李學勤:《曾國之谜》,原载《光明日報》1978年10月4日,後收入氏著:《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146-148頁。
    ②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289页。
    ③趙平安:《河南淅川和尚嶺所出鎮墓獸銘文和秦漢簡中的“宛奇”》,《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2期,72頁。
    ①朱德熙:《戰國文字研究六楠》,《朱德熙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5年,40-43頁。
    ②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释》,《淅川和尚嶺舆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59 頁。
    ③李零:《化子瑚與淅川楚墓》,《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43-244页。
    ④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筒釋》,《淅川和尚嶺舆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59页。
    ⑤趙平安:《河南淅川和尚嶺所出鎮墓獸铭文和秦漢簡中的“宛奇”》,《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2期,71頁。
    ⑥张.昌平:《曾國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347页。
    ①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释》,《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59页。
    ②轉引自:劉彬徽:《楚系金文订補》(之一),《古文字研究》第23辑,中華書局,2002年,93页。
    ③趙平安:《河南淅川和尚嶺所出镇墓默銘文和秦漢簡中的“宛奇”》,《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2期,73頁。
    ④賈连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释》,《淅川和尚嶺舆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2頁。
    ⑤賈连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释》,《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2页。
    ⑥李学勤:《論包山簡中一楚祖先名》,《李學勤自逃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66页。
    ①曾憲通:《再說“(?)”符》,《古文字研究》25輯,中華書局,2004年,243-247页。
    ②黄德寬:《新蔡葛陵楚筒所见“穴熊”及相关問題》,《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270頁。
    ③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銅器銘文簡釋》,《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362页。
    ④曾憲通:《關於曾侯乙編鐘銘文的釋讀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4輯,中華書局,1986年,5-6頁。
    ⑤张昌平:《曾國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242頁。
    ⑥此字從李學勤释,兑李學勤:《論邢臺葛家莊玄缪戈》,《三代文明研究研究》第一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又《重写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08210页。
    ①李先登:《吳王夫差銅器集錄》,《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104-106页。
    ②李學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21頁。
    ③崔墨林:《河南輝縣發现吳王夫差銅劍》,《文物》1976年第11期,71頁。
    ④詳见本文封南陽出十“玄翏戈”考釋:黄錫全:《“膚鋁”戈銘新考——兼論鑄器所用金屬原料之名稱》,《故宫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臺北1995年,第63-74頁。又,黄锡全《古文字與古货幣論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190-202页。
    ①薛文燦、崔耕:《新鄭縣出土铜劍、铜戈簡报》《中原文物》,1982年第4期。
    ②李學勤:《論邢臺葛家莊玄鏐戈》,《三代文明研究》第一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後收入氏著:《重写學衍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10页。
    ③井中偉:《東周吴越铜戈比较研究》,《柬南文化》2008年第3期,65頁。
    ④李學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1頁。
    ⑤李家浩:《攻五王光斡劍與虡王光(?)戈》,《古文字研究》17辑,中華書局,1989年,142頁。
    ⑥图像來源於:陳昭容:《論山彪镇一號墓的年代及國別》,《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58-66頁,图三。
    ①陳昭容:《渝山彪镇一號墓的年代及國别》,《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58-66页。
    ②容庚:《岛爵考》,《中山大學學報》1964年第1期,容老所釋的“蔡”字形体當同於此器中的(?)
    ③黄錫全:《“膚斛”戈銘新考——兼論结器所用金属原料之名稱》,《故宫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臺北1995年,第63-74頁。又,黄踢全《古文字與古货幣論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194頁。
    ④黄德宽:《蔡侯产劍銘文补釋及其他》,《文物研究》第2辑,1986年,97页。
    ⑤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劍與虡王光(?)戈》,《古文字研究》十七辑,中華書局,1989年,143页。
    ⑥喬保同 柴中慶 郝玉建 王鳳劍:《南陽發现楚國贵族墓》,《文物天地》2009年第3期,83頁。
    ①黄锡全:《“膺鋁”戈銘新考——兼論鑄器所用金屬原料之名稱》,《故宫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臺北1995年,第63-74页。又,黄錫全《古文字舆古货幣論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190-202頁。
    ②黄錫全:《“膚錩”戈銘新考——兼論鑄器所用金属原料之名稱》,《故宫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臺北1995年,第63-74頁。又,黄錫全《古文字與古货幣論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201頁。
    ③井中偉:《柬周吳越銅戈比较研究》,《柬南文化》2008年第3期,66页。
    ④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1页。
    ⑤曹桂岑等:《淮陽縣平糧臺四號墓發掘簡報》,《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1期,34-46页。
    ⑥此劍的相关材料业未公怖,
    ①駱崇禮 张志華:《浅谈淮陽楚墓出土的“越王”劍》,《楚文化研究論文集》,中州書畫社,1983年,188-193頁。
    ②李学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2页。
    ③關於楚滅越的年代,参李学勤:《關於楚滅越的年代》,《江漢論壇》1985年第7期,56-58頁。又,李家浩:《楚王酓璋戈舆楚滅越的時代》,《文史》第24辑,中華書局,1985年4月,20頁。
    ④林沄:《越王者旨於賜考》,《考古》1963年第8期,又《林沄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90-191页。
    ⑤曹锦炎:《浙江省博物館新入藏越王者旨於陽劍筆谈》,《文物》1996年第4期,4頁。
    ①曹锦炎:《烏蟲書通考》,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137頁圖97。
    ②曹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142-148頁。
    ③李學勤:《論漢淮問的春秋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57页;後收入氏著:《新出青銅器研究》。
    ④鄒芙都:《楚系銘文綜合研究》,四川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73頁。
    ⑤陳夢家:《壽縣蔡侯銅器》,《考古學报》1956年第2期;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華書局,1979年,50-51页。裘錫圭、李家浩:《談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個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22-428页。
    ⑥2000年9月在南陽市物資總公司建築工地发掘,材料未发表。
    ⑦喬保同、李長周:《南陽發现蔡侯申(?)》,《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82-84頁。
    ⑧陳昭容:《两周婚姻关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份與角色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二部分,2006年,220頁。
    ①喬保同、李長周:《南陽發现蔡侯申簠》,《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81页。
    ②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读<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後收入《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39页。
    ③趟世綱:《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銅器銘文考索》,《渐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70頁。
    ④陳昭容:《從古文字材料談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問題——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銅水器自名说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4分冊,2000年12月,857-932页。
    ⑤李學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8頁。
    ①周振鹤:《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12页。
    ②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280-283页。
    ③林鹿霞、王鳳建:《南陽市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銘銅器》,《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9頁。
    ①馬國權:《岛蟲書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華書局,1983年,157-159页。
    ②曹锦炎:《岛蟲書通考》,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19頁。
    ①施谢捷:《古璽汇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渝文,153页。
    ②陳劍:《释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132页。
    ③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383頁。又黄德寬主编:《古文字措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1046頁。
    ④李學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5页。
    ⑤王恩田:《河南固始“句吳夫人墓”——兼論番國地理位置及吳伐楚路線》,《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62页。
    ①陳偉:《同盟中的褚侯》,武漢大學簡报綱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
    ②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筒報》,《文物》1981年第1期,7頁。
    ③薛尚功:《歷代鐘鼎款識法帖·卷十五》,“太公簠”器後,見《宋人著錄金文装刊》(初编),中華書局,2005年,394页。
    ④強運開:《說文古籀三補·卷五》,收入劉慶柱 段志宏 馮時主編:《金文文献集成》(第17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隙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94页。
    ⑤高明:《(?)、簠考辨》,《文物》1982年第6期,後收入氏著:《高明論著選集》,科學出版社,2001年,215-225页。
    ①杜迺松:《記洛陽西宫出土的幾件銅器》,《文物》1965年第11期,47頁。
    ②鐘柏生、陳昭容、黄銘崇、袁國華:《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编》,藝文印書馆,2006年,251页,編號366。
    ③馬承源主编:《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56页。
    ④杜迺松:《記洛陽西宮出土的幾件銅器》,《文物》1965年第11期,47頁。
    ⑤陳劍:《青銅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1999年,340頁。
    ①趟曉軍刁淑琴:《洛陽宜陽發现秦銅鍪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5年8期,89頁。
    ②裘錫圭:《談谈三年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銘文》,《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9月,281頁。
    ③趙曉軍刁淑琴:《洛陽宜踢發现秦銅鍪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5年8期,89頁。
    ④裘錫圭:《談談三年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銘文》,《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9月,281頁。
    ⑤裘錫圭:《谈談三年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銘文》,《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華書局,2008年9月,281頁。
    ①趟曉军刁淑琴:《洛陽宜陽发现秦銅鍪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5年8期,89页。
    ②林清源《<殷周金文集成>新收戰國秦戈考释》,《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100頁。
    ③郭沫若:《上郡戈》,《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五卷·金文叢考》,2002年,科學出版社,422页。
    ④张政娘:《秦漢刑徒的考古资料》,原載《北京大學學報》1958年第3期;後收入《张政娘文史渝集》,中華書局,2004年,367页。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縣八方村出土五件銅戈》,《華夏考古》1991年第3期,32页。
    ①董珊:《論陽城之戰舆秦上郡戈的断代》,《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351頁腳註16。
    ②董珊:《戰國题名舆工官制度》,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渝文,233页。
    ③董珊:《論陽城之戰舆秦上郡戈的断代》,《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350页。
    ④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82頁。
    ⑤楊竟:《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77、680页。
    ⑥黄盛璋:《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文博》1988年第6期,39页。
    ⑦王輝:《秦銅器銘文编年集释》,三秦出版社,1990年,42页。
    ①黄盛璋:《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文博》1988年第6期,39页。
    ②黄盛璋:《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文博》1988年第6期,39页。
    ③董珊:《論陽城之戰與秦上郡戈的断代》,《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350頁。
    ④李丁生:《潜山縣出土“二十四年上郡守臧”戈考》,《文物研究》第十二辑,黄山書社,1999年,261页。
    ⑤蘇輝:《秦三晉纪年兵器研究》,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硕士學位論文,32页。
    ⑥公元前256年陽城之戰
    ⑦董珊:《論陽城之戰與秦上郡戈的断代》,《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350頁。
    ⑧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55頁。
    ①张玉芳:《河南盧氏出土秦半兩》,《中國錢幣》1999年第2期,29页圖1-9。
    ②劉阴國等:《信陽駐馬店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275页圖一一:5、6。
    ③吳良寶:《中國東周峙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56页。
    ④劉紹明 等:《南陽平顶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60页图一:1、2、3。
    ⑤劉紹明 等:《南陽平頂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60頁圖一:4-10。
    ⑥周曉陸路東之:《新蔡故城戳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52頁。
    ①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義劫掠的我国殷周銅器集錄》,科學出版社,1962年,60页。
    ②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圖錄考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212頁。
    ③黄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秘印書馆,2007年,2617頁。
    ④徐在國:《(?)甫人匜銘補釋》,《古文字學論稿》,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194页。
    ⑤黃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甜,2007年,212頁。
    ①張劍:《齊侯寶盂肇的年代及其史料价值》,《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63-64頁。
    ②冯峙:《春秋齊侯盂舆(?)鎛铭文封讀》,《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纪念文集》,巴蜀書社,1998年,133-136頁。
    ③陳劍:《青銅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1999年,353頁。
    ④張劍:《齊侯寶盂鑒的年代及其史料价值》,《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64页。
    ⑤陳劍:《青铜器自名代稱、運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1999年,363頁。
    ⑥臧勵酥等编:《中國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務印書館,1931年,446页。
    ①裘錫圭:《戰國文字中的“市”》,《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56頁。
    ②吳振武:《戰國货幣銘文中的“刀”》,《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華書局,1983年,308-310页。
    ③劉紹明 等:《南陽平頂山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53页图四。
    ④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毕文献出版社,2005年,103页。
    ①裘錫圭:《戳國货幣考(十二篇)》“袖耙”,《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44-445頁。
    ②裘锡圭李家浩:《戰國平陽刀幣考》,《中國錢幣》1988年第2期,35-37页。
    ③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中華書局,1982年,81页。
    ④转引自何琳儀:《釋賹》,《古幣装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9页。
    ⑤何琳儀:《释隘》,《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9-22頁。
    ⑥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66-268页。
    ⑦劉東亞:《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微集的一批古代官印》,《中原文物》2007年第11期,111頁。
    ①徐在國:《古陶文字釋叢》,《古文字研究》第23辑,中革書局,2002年,118、119頁。
    ②施谢捷:《古璽匯考》,安徽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43頁。
    ①銘文参:董珊:《戰國題名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109頁。
    ②羅福頣:《古璽文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27页。
    ③蒙李家浩告知。
    ④馮勝君:《戰國燕青銅禮器銘文匯釋》,《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88-189頁。
    ⑤蘇建洲:《戰國燕系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师範大學2001年硕士論文,38页。
    ①董珊:《戰國题銘舆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学位論文,110页。
    ②董珊:《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110頁下注211。
    ③蔡迎章:《太了鼎銘考略》,《文物》2001年第6期,69頁。
    ④蔡迎章:《太了鼎銘考略》,《文物》2001年第6期,70-71頁。
    ⑤馮勝君:《戰國燕青銅禮器铭文匯釋》,《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90页。
    ⑥蔡運章:《太子鼎銘考略》《文物》2001年第6期,71頁。
    ⑦董珊:《戰國題铭舆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109页。
    ①劉餘力 蔡運章:《王太后左私室鼎銘考略》,《文物》2006年第11期,63页。
    ②朱德熙:《戰國記容銅器刻辭考释四篇》,《朱德熙文集》,商務印書馆,1999年,25页。
    ③劉馀力蔡迎章:《王太后左私室鼎銘考略》,《文物》2006年第11期,66頁。
    ④裘锡圭:《戰國货幣考(十二篇)》追記中同意孫貫文的說法,《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52页。
    ⑤吳良寶:《古幣三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333-334页。
    ⑥裘踢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迫記中同意孫貫文的說法,《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42頁。
    ①何琳儀:《燕國布幣考》,《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34-36頁。
    ②吳良寶:《古幣三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334页。
    ③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現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48页圖九:4。
    ④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07页。
    ⑤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468頁圖二:5。
    ⑥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60页圖八。
    ⑦從何琳儀釋,《釋四》,《古幣丛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24-29页。
    ⑧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00頁。
    ①河南省文物工作陈第一陈:《鄭州岗杜附近古墓葬發掘簡报》,《文物參考资料》1955年第10期,15页圖18:2
    ②劉紹明:《南陽平頂山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378页圖1
    ③董留根:《洛陽新安縣發现博山刀》,《中國袋幣》1996年第2期,79页圖五。
    ④张懷银 等:《三门峡焦作錢幣發现與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84页圖一:1。
    ⑤劉紹明 等:《南陽平顶山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54頁圖五:1、2。
    ⑥童鹿生:《許昌漯河錢幣发现舆研究》,中華害局,2005年,463、464页圖九:1、2,圖十:1。
    ⑦张懷银 等:《三门峡焦作錢幣發现舆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84页圖一:2。
    ⑧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08頁;俞紹宏:《關於<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徵集的一批古代官印>中幾個古璽文字的釋讀》,《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112页。
    ①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序言。
    ②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补),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18頁。
    ①秦曉華:《東周晉系文字資料研究》,中山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115页。
    ②李學勤:《馬王堆帛書(邢德)中的軍吏》,《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159頁。
    ③秦曉華:《東周晉系文字资料研究》,中山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115頁。
    ④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0頁。
    ①董珊:《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毕位論文,157页。
    ②字樣選自:容庚编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编》,中華書局,1985年,911頁。
    ③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订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38頁。
    ④裘錫圭:《談孩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第7期,後又收入裘锡圭:《古文字論集》,415頁。又,裘錫圭李家浩:《谈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個字》,裘錫圭:《古文字論集》,420-421頁。
    ①董珊:《输陽城之戰舆秦上郡戈的断代》,《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357页。
    ②董珊:《戰國題銘舆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2002年博士学位論文,109頁。
    ③董珊的《戰國題銘舆工官制度研究》109页提到有6件,還有1件是《文物》2006年第11期公怖的在洛陽的王太后鼎。
    ④张劍:《齊侯寶盂鑒的年代及其史料价值》,《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63-64頁。
    ①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51页。
    ②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4页。
    ①董珊:《論陽城之戰舆秦上郡戈的断代》,《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355叮。
    ②董珊:《输陽城之戰舆秦上郡戈的断代》,《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357頁。
    ③關於楚滅越的年代,參:李學勤:《關於楚滅越的年代》,《江漢論壇》1985年第7期,56-58頁。又,李家浩:《楚王酓璋戈舆楚滅越的時代》,《文史》第24辑,中華書局,1985年4月,20页。
    ④李學勤:《東周舆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1頁。
    ①劉餘力蔡迎章:《王太后左私室鼎銘考略》,《文物》2006年第11期,66页。
    ②陳昭容:《渝山彪鎮一號墓的年代及國別》,《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65页。
    ③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
    ①字形参看:黄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611页。
    ②李蕊:《戟國晋系文字资料地域特徵研究》,中山大學2002年硕士學位論文,33頁。
    ③字樣選自:湯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圃、吴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498頁
    ①字檬選自:黄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385頁。
    ②趙平安:《<說文>小篆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頁。
    ①黄德寬:《古漢字形聲结構論考》,吉林大學1996年博士學位論文,15頁。
    ②諾埃爾·巴納德:《在控制情況下發掘出来的考古文献中反映的秦“文字改革”的性質》,轉引自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異现象研究》,復旦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197頁。
    ①字樣選自:湯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吴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257頁。
    ②陳劍:《青铜器自名代稻、连稱研究》,《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1999年,344-346页。
    ③趟世纲:《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銘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75頁。
    ④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讀<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入山舆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232頁。
    ①馬世之:《河南楚文化的考古發现和研究》,《中原文物》1989年第4期,44页。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區考古發掘陈淅川县博物馆:《渐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136頁。
    ②曾四美:《20世纪以来湖南出土商周古文字资料整理與研究》,安徽大學2010年硕士學位论文,68頁。
    ③黄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77頁。
    ①據曾四美研究,湖南地區迄今未見有燕、齊二系的文字材料:據黄錫全研究,湖北地區未見有燕系文字材料。
    ②正文编號201-237,为新鄭出土陶文,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蔡全髮提供寶物,我們拍照並封陶文做了處理。
    ③正文編號29、30两件銅兵器,出土於新鄭,著錄於:趙子劍主编《文物書庫(二)·黄帝故里·文物精華》,中國文藝出版社,2009年。造兩件兵器舆郝本性在1972年第10期《文物》上公佈的出土於新鄭“鄭韓故城”的銅兵器爲同一批。由新鄭博物馆馆長杜平安不吝提供照片。
    ④正文编號608的一件石磬,1955年,出土於河南省上蔡縣肖里王東窑場的一座古墓,著錄於《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64页图1·5·17b,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冬紅提供资料。
    ①戈援本上端有上蘭。
    ②1987年月河南省登封市八方村出土,編號11。
    ①黄德寬主编:《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058頁。
    ②周寶宏:《古陶文形體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2年,33頁。
    ③字樣選自:徐在國:《傳抄古文文字编》,線装書局,2006年,1024頁。
    ④字樣選自:徐在國:《傳抄古文文字编》,線装書局,2006年,1033頁。
    ⑤字檬選自:徐在國:《傳抄古文文字编》,線装書局,2006年,1034頁。
    ⑥字樣選自:徐在國:《傳抄古文文字编》,線装書局,2006年,1398頁。
    ①字檬選自:湯餘惠主編,赖丙偉副主编,徐在国、吴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223頁。
    ②周波:《戟國畴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现象研究》,復旦大學2008年博士学位論文,36頁。
    ③注:以往所見古文字工具書中,“箸”字頭下只有楚系和秦系的字例,未見晋系寫法。
    ④字檬選自:湯餘惠主编,赖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吴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84頁。
    ⑤商水縣文物管理委具會: 《河南商水縣戟國城址调查記》, 《考古》1983年第9期,848頁。
    ①黄盛璋:《商水扶蘇城出土陶文及其相關问题》,《中原文物》1988年1期,82頁。
    ②何琳儀:《戟国文字通输(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57页。
    ③王恩田:《陶文圖缘》(四),齊鲁害社,2006年,1840頁。
    ①縣敬明蘇兆度: 《十年洱陽令戈考》, 《文物》1990年第7期
    ②湯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吴良寶编纂:《戟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6页。
    ①曹锦炎:《古璽通論》,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157頁。
    ①俞鹿年编著:《中國官制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0頁。
    白秦川,等.開封商丘錢幣發现舆研究(河南出土錢幣叢書之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3.
    蔡運章,等.洛陽钱幣發现舆研究(河南出上錢幣丛害之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8.
    曹锦炎.烏蟲書通考[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隙初生.金文常川字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C].北京:中國社含科學出版社,1993.
    陳劍.甲骨金文考释論集[C].北京:線装書局,2007.
    隙萝家.美帝國主羲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铜器集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陳雙新.兩周青铜樂器銘辭研究[C].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隙偉.楚“束國”地理研究[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陈偉武.筒帛兵學文献探論[C].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陳煒湛,唐钰明:《古文字學綱要》[M].廣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丁福保.古錢大辞典[M].北京:中華害局,1982.
    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高明.古陶文彙编[M].北京:中華害局,1990.
    高明.高明输著選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郭寶钧.山彪镇與琉璃閣[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何浩.楚滅國研究[C].武漢:武漢出版社,1989.
    何琳儀.戟國古文字典[M].北京:中華害局,1998.
    何琳儀.古幣叢考(增訂本)[C].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何琳儀.戟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河南錢幣學會编委舍.安赐鹤壁钱幣發现舆研究(河南出土錢幣丛書之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信陽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與陽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馆.淅川和尚嶺舆徐家嶺楚墓[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全發.新鄭郸國祭祀遗址[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湖北省莉沙鐡路考古陈.包山楚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胡畏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銘文整理舆研究[M].北京:線装害局,2008.
    黄德寬,陳秉新.漢语文字學史(增訂本)[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黄德寬.漢字理输丛稿[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黄德寬主编.古文字措系疏證[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黄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筒文字考[C].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黄錫全.先秦货幣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黄錫全.先秦货幣研究[C].北京:中華害局,2001.
    黄錫全.古文字舆古货幣論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李家浩.著名中青年语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李零.入山舆出塞[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李學勤.新出青铜器研究[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主编.戰國史舆戰國文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李學勤.束周舆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學勤.李學勤自選集[C].哈雨演: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
    李學勤.重写学術史[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M].北京:商務印書馆,2008年.
    林沄.林法學術文集[C].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劉慶柱,段志宏,馮時主編.金文文献集成[M].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
    劉開國,等.信阳駐馬店錢幣發现與研究(河南出土錢幣丛書之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1.
    劉紹明,等.南陽平頂山錢幣发现與研究(河南出土錢幣丛書之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劉雨,盧岩.近出殷周金文集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劉釗.古文字考釋丛稿[C].畏沙:嶽麓害社,2005.
    羅福颐主编.古璽彙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馬承源主编.商周青銅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馬承源主编.商周青銅器銘文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害(一—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8.
    邱德修.楚王子午鼎與王孫誥鐘銘新探[C].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磅印害銘,1988.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C].北京:中苹害局,1992.
    裘锡圭.出土文献十講[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容庚编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编[M].北京:中華害局,1985.
    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筒[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湯餘惠.戟國銘文選[M].畏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
    湯餘惠主编,賴丙偉副主编,徐在國,吴良寶编纂.戰國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童鹿生等.许昌漯河錢幣發现舆研究(河南出土錢幣装書之五)[M].北京:中華害局,2005.
    童书業.春秋史(校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6.
    汪慶正.中國歷代货幣大系1·先秦货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王恩田.陶文圖錄[M].济南:齊魯書社,2006.
    王恩田.陶文字典[M].濟南:齊魯書社,2007.
    王輝.秦銅器銘文编年集釋[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王蕴智主编.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古文字卷[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吴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属货幣研究[C].北京: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
    吴良寶.先秦货幣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吴良寶.戰國楚簡地名辑證[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吴鎮烽.金文人名彙编[M].北京:中苹书局,2006.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苹書局,1963.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C].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徐在國.傅抄古文文字编[M].北京:線装書局,2006.
    徐在國.戳國文字输著目索引[M].北京:線装害局,2007.
    徐中舒.殷周金文集錄[M].成都:四川辞書出版社,1986.
    嚴志斌.四版<金文编>校補[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
    楊伯峻.春秋左傅注[M].北京:中華害局,1990.
    楊泓.古代兵器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楊寬.戟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樹连.稹微居金文說(增訂本)[C].北京: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59.
    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遗[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于省吾.雙劍移吉金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于省吾.雙劍移殷契駢枝三编·附古文雜释[M].北京:中華書局,2009.
    臧励酥,等.中國古今地名大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1.
    张桂光.漢字學簡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张桂光.古文字論集[C].北京:中苹害局,2004.
    张光裕,黄德寬.古文字學論稿[C].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張懷銀等.三门峡焦作錢幣發现與研究(河南出土錢幣叢書之六)[M].北京:中華書局,2006.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1.
    张政娘.張政娘文史論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4.
    趙平安.<說文>小篆研究[C].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献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馆,2009.
    趙子劍主编.文物書庫(二)·黄帝故里·文物精華[M].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2009.
    中國社含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股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全八冊)[M].北京:中苹書局,2007.
    中国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
    鐘柏生,陳昭容,黄铭崇,袁國苹.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彙编[M].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
    周寶宏.古陶文形體研究[C].北京: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2.
    周振鹤.漢害地理志匪释[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C].北京:中苹害局,1995.
    朱凰瀚.古代中國青铜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蔡麗利.新蔡葛陵楚墓卜筮簡集释[D].长春:吉林大學硕士學位输文,2007.
    董珊.戟國题名與工官制度[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房振三.信陽楚簡文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3.
    郭圃權.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銘文集释[D].長春:吉林大學硕士學位输文,2008.
    井中偉.先秦時期青铜戈·戟研究[D].畏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输文,2006.
    李刚.三晋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释[D].畏春:吉林大學硕士學位输文,2004.
    劉雄.山彪镇舆琉璃閣再研究[D].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硕士學位输文,2009.
    秦曉華.束周晉系文字资料研究[D].魔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蘇辉.秦、三晉紀年兵器研究[D].北京: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學位输文,2002.
    蘇建洲.戰国燕系文字研究[D].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硕士論文,2001.
    单曉偉.新蔡葛陵楚墓竹簡編聯及相关問題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申青云.河南出上戳國青铜器銘文整理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湯志彪.三晋文字編[D].畏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施謝捷.古璽匯考[D].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输文,2006.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输文,2007.
    曾四美.20世纪以来湖南出土商周古文字资料整理與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硕士學位输文,2010.
    张勝波.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编[D].长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张振谦.齊系文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周寶宏.古陶文形體研究,畏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4.
    周波.戟國峙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異现象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朱力偉.束周與秦兵器銘文中所見的地名[D].長春:吉林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4.
    《文物》
    《文物参考资料》
    《考古》
    《考古通訊》
    《考古學報》
    《考古學辑刊》
    《文物资料叢刊》
    《考古舆文物》
    《中原文物》
    《華复考古》
    《江漢考古》
    《文物研究》
    《文物春秋》
    《文物季刊》
    《東南文化》
    《中國錢幣》
    《故宫博物院院刊》
    《中国文字》
    《古文字研究》
    《中國文字學報》
    蔡全發.近年来新鄭“鄭韓故城”出土陶文筒释[J].中原文物,1986(1).
    蔡全發,馬俊才.戰國時代韓國錢範及其鑄幣技術研究[J].中原文物,1996(2).
    蔡全發,馬俊才.新鄭鄭韓故城出土的戟國錢範、有關遗跻及反映的鑄錢工藝[G].
    中國錢幣論文集(三).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蔡運章,侯鸿軍.洛陽附近出土的雨批東周货幣[J].中原文物,1981(3).
    蔡運章.封<洛陽戰國糧倉試掘纪略讀後>的商榷[J].文物,1982(12).
    蔡運章.邮王劍與偪陽國史初探[J].中原文物,1983(3).
    蔡運章.哀成叔鼎銘考釋[J].中原文物,1985(4).
    蔡運章,楊海欽.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1991(5).
    蔡運章.洛陽發现戟國時期有銘铜鏡略論[J].文物,1997(9).
    蔡運章.論新发现的一件宜陽銅戈[J].文物,2000(10).
    蔡運章.太子鼎铭考略[J].文物,2001(6).
    蔡運章,趟曉軍,戴霖.論右孠鼎銘及其相關问题[J].文物,2004(9).
    蔡運章,趟曉軍.三年垣上官鼎銘考略[J].文物,2005(8).
    蔡運章.戟國成君鼎銘及其相關问题[J].中國歷史文物,2007(4).
    曹桂岑等.淮陽縣平糧臺四號墓發掘筒報[J].河南文博通讯,1980(1).
    曹锦炎,吴振武.释胾[J].吉林大學社舍科學學報,1981(2).
    曹锦炎.讀<先秦货幣文編>箚記[J].中國钱幣,1984(2).
    曹锦炎.北山銅器新考[J].東南文化,1988(6).
    曹锦炎.從青銅器銘文論吳國的圆名[J].束南文化,1991(1).
    曹锦炎.關於先秦货幣銘文的若干問題——讀<中國歷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劄記[J].中国錢幣,1992(2).
    曹锦炎.浙江省博物館新入藏越王者旨於睗劍筆谈[J].文物,1996(4).
    曹淑琴.記我们看到的一批傅世商周铜器[J].考古,1986(9).
    陳劍.青铜器自名代稻、連稻研究[G].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辑).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陳劍.試說戟國文字中窟法特殊的“亢”和從“亢”褚字[EB/OL]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76
    陳劍.楚簡“(?)”字試解[EB/OL]http://www.docin.com/p-9440475.html#documentinfo
    陳劍.释(?)[G].追寻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隙萝家.洛陽出土嗣子壺歸國記[J].文物天地,1997(2)
    隙雙新.樂器銘文考释(五篇)[G].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古文字研究(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2000.
    隙雙新.青铜樂器自名研究[J].華夏考古,2001(3).
    隙偉.淅川下寺二號楚墓墓主及相關问題[J].江漢考古,1983(1).
    隙偉.同盟中的褚侯[EB/OL]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
    陳偉.新蔡楚筒零释[J].華學(6).北京:紫荊城出版社,2003.
    隙偉武.舊释“折”及徒“折”之字平議[G].古文字研究(二十二).北京:中苹書局,2000.
    隙英僳.金文中“君”字之意羲及其相關问题探析[G].中國文字(新三十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
    陳英僳.雨周金文“器主曰”阴篇銘辞研究[J].華夏考古,2009(3).
    陳永正.西周春秋銅器铭文中的聊结詞[G].古文字研究(十五).北京:中苹害局,2005.
    陳昭容.從古文字材料談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
    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說起[G].中央研究院雁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一本第四 分),2000.
    陳昭容.两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别、身份與
    角色研究之二[G].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二分),2006.
    陳昭容.論山彪鎮一號墓的年代及國別[J].中原文物.2008(3).
    程峰.侯馬盟書與溫縣盟書[J].殷都學刊,2002(1).
    程鹏萬.(?)半灷量新考[J].中國歷史文物.2007(3).
    程燕.說樊[EB/OL].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3#_ednl.
    崔墨林.河南輝縣發现吳王夫差銅劍[J].文物,1976(11).
    董楚平.越國金文綜述[J].杭州师範學院學報,1993(5).
    董莲池.二十世紀中國學者的青銅器銘文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6).
    董留根.洛陽新安縣發现博山刀[J].中國錢幣,1996(2).
    董珊.二年主父戈與王何立事戈考[J].文物,2004(8).
    董珊.论陽城之战與秦上郡戈的断代[G].古代文明(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董珊.“周公戈”辨僞之翻案[J].华夏考古,2007(3).
    董珊.向壽戈考[J].考古,2006(3).
    董珊.越王差徐戈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4).
    董珊.楚簡簿記與楚國量制研究[J].考古學報,2010(2).
    杜迺松.记洛陽西宫出土的幾件铜器[J].文物,1965(11).
    杜平安.新鄭博物館藏战國带铭青铜器[J].中原文物,1999(3).
    范常喜.战國楚祭禱簡“蒿之”、“百之”补議[J].中國歷史文物,2006(5).
    樊溫泉.鄭韓故城發现東周錢窖[J].中國钱幣,2006(2).
    馮勝君.(?)鐘銘文解释[G].吉林大學古籍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长春:吉林
    大學出版社,1998.
    馮勝君.战國燕青铜禮器銘文匯释[G].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馮勝君.試說东周文字中部分“婴”及从“婴”之字的聲符——兼釋甲骨文中的“癭”和“頸”[EB/OL].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60
    馮時.春秋齊侯盂与(?)镈铭文對讀[G].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巴 蜀書社,1998.
    傅天佑.兵器銘文中的“冶”非“工师”說[J].江漢考古,1984(1).
    高明.略論汲縣山彪鎮一號墓的年代[J].考古,1962(4).
    姑射.太原金勝村251號墓墓主及年代[J].北方文物,1992(1).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1(1).
    郭建邦.河南襄城出士一批古代金幣[J].文物,1986(10).
    郭沫若.信陽墓的年代舆國別[J].文物参考资料,1958(1).
    郭永秉.談<戟國成君鼎銘及其相關问题>小記[J].中國歷史文物,2008(3).
    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现一批戟國铜兵器[J].文物,1972(10).
    郝本性.新鄭出土戰國铜兵器部分銘文考释[G].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苹害局,1992.
    郝本性.信陽楚墓出土屈(?)编鐘新讀[G].楚文化研究論集(四).郸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郝本性.徒温縣盟書谈中國古代盟誓制度[J].華夏考古,2002(2).
    郝士宏.(?)應讀爲縣[J].文物,2006(11).
    何浩.羕器、養國舆楚國養縣[J].江漢考古,1989(2).
    何浩. “王子某”、“楚子某”舆楚人的名和字[J].江漢論壇,1993(7).
    何景成.試释“ (?)”[G].中国文字学会第五届年会暨汉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输文集.2009.
    何琳儀.畏沙帛害通释[J].江漢考古,1986(1).
    何琳儀.平安君鼎國别補證[J].考古舆文物,1986(5).
    何琳儀.古璽雜識續[G].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苹害局,1992.
    何琳儀.說無[J].江漢考古,1992(2).
    何琳儀.信陽楚筒選释[J].文物研究(8).合肥:黄山书社,1993.
    何琳儀.吴越徐舒金文選释[G].中國文字(新十九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
    何琳儀.古兵地名雜释[J].考古與文物,1996(6).
    何琳儀.锐角布幣考[J].中國錢幣,1996(2).
    何琳儀.戟國兵器銘文選释[G].古文字研究(二十).北京:中華書局,2000.
    何琳儀.信陽竹害舆<墨子>佚文[J].安徽大學學報,2001(1).
    何琳儀.新蔡竹簡选釋[J].安徽大學學報,2004(3).
    何琳儀,焦智勤.八年陽城令戈考[G].古文字研究(二十六).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何弩.泌陽平安君夫婦墓所出器物記年及國別的再考證[J].中原文物,1992(2).
    河南省博物館,扶溝縣文化館.河南扶溝古城村出上一大批楚金幣[J].文物,1980(10).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陈第一隊.鄭州碧沙崗發掘簡報[J].文物参考资料,1956(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陈第一隊.鄭州白家庄遣址發掘簡報[J].文物參考資料,1956(4).
    河南省文物工作陈第一隊.鄭州崗杜附近古墓葬發掘簡報[J].文物参考资料,1955(10).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登封戰國陽城貯水愉水投施的發掘[J].中原文物,1982(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工作站.近年來鄭州商代遗址發掘收穫[J].中原文物,1984(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鄉市博物馆.河南新鄉縣丁固城古墓地發掘报告[J].中原文物,1985(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郸韓故城制骨遗址的發掘[J].華夏考古,1990(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縣八方村出土五件銅戈[J].華夏考古,1991(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新鄭鄭韓故城制陶作坊遗跻發掘筒報[J].苹夏考古,1991(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馬俊才.河南新鄭發现的戰國钱範[J].苹夏考古,1994(4).
    黄德寬.蔡侯産劍銘文補释及其他[G].文物研究(二).合肥:黄山害社,1986.
    黄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筒文字考释[G].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
    纪念文集.畏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後收入: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黄德寬.(?)及相關字的再討論[G].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畏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黄德寬.曾姬無卹壺铭文新释[G].古文字研究(二十三).北京:中苹害局,2002.
    黄德宽.新蔡葛陵楚簡所見“穴熊”及相阴問题[G].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黄盛璋.寺工新考[J].考古,1983(9).
    黄茂林(黄盛璋).新鄭出土戳國兵器中的一些問題[J].考古,1973(6).
    黄盛璋.試渝三晉兵器的國别和年代及其相关問题[J].考古學報,1974(1).
    黄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诸器综考[J].中原文物,1981(4).
    黄盛璋.試論戳國秦漢銘刻中從“酉”褚奇字及其相关問题[G].古文字研究(十).北京:中華书局,1983.
    黄盛璋.古越閣所藏商周青铜兵器撷英[G].文物研究(九).合肥:黄山書社,1994.
    黄盛璋.關於加拿大多偷多市安大略博物館所藏三晋兵器及其相關问题[J].考古,1991(1).
    黄盛璋.秦兵器分國、断代舆有關制度研究[G].古文字研究(二十一).北京:中苹害局,2001.
    黄盛璋.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舆相關制度[G].古文字研究(十七).北京:中苹害局,1989.
    黄盛璋.新出信安君鼎、平安君鼎的國別年代與有關制度问题[J].考古舆文物,1982(2).
    黄盛璋.新出戰國金銀器銘文研究(三题)[G].古文字研究(十二).北京:中苹書局,1985.
    黃盛璋.新發现之三晋兵器及其相关的问题[J].文博,1987(2).
    黄盛璋.新出秦兵器铭刻新探[J].文博,1988(6).
    黄盛璋.新发现之戟國銅器與國别[J].文博,1989(2).
    黄盛璋.燕、齊兵器研究[G].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苹害局,1992.
    黄錫全.“(?)比堂(?)”布應是楚幣[J].中國錢幣,1995(2).
    黄錫全.<中國雁代货幣大系·先秦货幣>释文校訂[G].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
    研讨舍输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语言及文學系,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
    黄錫全.銳角布國別漫議[J].中國钱幣,1997(2).
    黄錫全.新見宜陽銅戈考输[J].考古舆文物,2002(2).
    黄錫全.楚簡“(?)”字簡群[G].簡帛研究(2001),桂林:廣西师範大學出版社,2001.
    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筒中的祭禱文書[J].华夏考古,2004(3).
    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钠器銘文簡釋[M].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井中偉.東周吴越銅戈比較研究[J].東南文化,2008(3).
    井中偉.葉縣舊縣四号春秋墓出土青銅兵器研究[J].文物,2009(11).
    孔令遠.王子婴次盧的復原及其国别问题[J].考古典文物,2002(4).
    寇玉海.新鄭發现一件刻款戰國銅矛[J].中原文物,1992(3).
    雷英.小議養器與養國[J].中原文物,2007(1).
    李德保,周長連.河南新鄭韓都發现“枎戋當圻”陶範[J].江漢考古,1993(1).
    李德保,周畏運.試输“枎錢常(?)”布幣的國别和年代問题[G].河南文物考古論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李丁生.潛山縣出土“二十四年上郡守臧”戈考[G].文物研究(十二).合肥:黄山害社,1999.
    李家浩.試输戰國峙期楚國的货幣[J].考古,1973(3).
    李家浩.戟國货幣中的“(?)”和“比”[J].中國语文,1980(5).
    李家浩.信陽楚筒“澮”字及從“失”之字[J].中国語言學報(1).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李家浩.楚王酓璋戈與楚减越的時代[G].文史(二十四).北京;中華害局,1985.
    李家浩.關於(?)陵君铜器铭文的幾點意見[J].江漢考古,1986(4).
    李家浩.戟國於疋布考[J].中國錢幣,1986(4).
    李家浩.攻五王光韓劍與虡王光(?)戈[G].古文字研究(十七).北京:中華害局,1989.
    李家浩.攻敌王光劍铭文考释[J].文物,1990(2).
    李家浩.戟國官印考释(雨篇)[G].文物研究(七).合肥:黄山害社,1991.
    李家浩.十一年皋落戈銘文释文商榷[J].考古,1993(8).
    李家浩.贵将軍虎節舆辟大夫虎節[J].中國歷史文物,1993(2).
    李家浩.信陽楚筒“樂人之器”研究[J].簡帛研究(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李家浩.談春成侯盉與少府盉的銘文及其容量[G].華學(五).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
    李家浩.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G].長沙三國吳筒暨百年来簡帛发现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李家浩.攻敌王姑義(?)劍銘文及其所反映的歷史[G].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
    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鐘與(?)子受鐘銘文研究[G].俞伟超先生紀念文集·學術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李零.楚國铜器铭文编年匯释[G].古文字研究(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
    李零.楚叔之孫倗究竟是誰——河南淅川下寺二號墓之墓主和年代周题的衬输[J].中原文物,1981(4).
    李零.输東周峙期的楚园典型銅器群[G].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苹害局,1992.
    李零.包山楚筒研究[G].中國典籍與文化谕叢(第一辑).北京:中苹害局,1993.
    李零.讀九店楚筒[J].考古學報,1999(8).
    李零.長台關楚筒<申徒狄>研究[C].揖芬集——张政娘先生九十苹诞纪念输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李零.說匵——中國早期的婦女用品:首飾盒、化妝盒和香盒[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3).
    李全立.河南周口市出土雨周铜器初識[J].華夏考古,2006(3).
    李天虹.楚幣文“(?)”字別解[G].第四届國隙中國古文字學研讨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2003.
    李夏廷.“邗王是野戈”雜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6).
    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遗址出土陶文筒释[G].古文字研究(七).北京:中華害局,1982.
    李先登.吴王夫差銅器集錄[J].束南文化,1990(4).
    李先登.荣陽、邢丘出土陶文考釋[G].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92.
    李学勤.戰国題銘概述[J].文物,1959(7、8、9).
    李學勤.光山黄國墓的幾個問題[J].考古與文物,1985(2).
    李学勤.關於楚滅越的年代[J].江漢論壇,1985(7).
    李學勤.長台關竹簡中的<墨子>佚文[C].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纪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
    李學勤.馬王堆帛书(邢德)中的軍吏[G].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李學勤.侯馬、溫縣盟書曆朔的再考察[J].華學(3).北京:紫荊城出版社,1998.
    李學勤.滎陽上官皿與安邑下官鐘[J].文物,2003(10).
    李學勤.输葛陵楚筒的年代[J].文物,2004(7).
    李學勤.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計算[J].文物,2005(10).
    林麗霞,王鳳劍.南陽市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銘铜器[J].中原文物,2006(5).
    林清源.從“造”字看春秋戟國文字異形现象[G].第三届中國文字學國隙學術研讨含输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
    林清源.<殷周金文集成>新收戟國秦戈考释[G].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文集.畏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
    劉彬徽.罍、缶辨正[J].江漢考古,1982(4).
    劉彬徽.楚國有銘銅器編年概述[G].古文字研究(九).北京:中苹害局,1984.
    劉彬徽.楚墓出土铜器的年代略說[J].中原文物,1989(4).
    劉彬徽.楚國、楚系有銘銅器编年補論[G].文物研究(七).合肥:黄山害社,1991.
    劉彬徽.楚系金文訂補(之一)[G].古文字研究(二十三).北京:中苹害局,2002.
    劉彬徽.推勤楚文化研究的一本考古新著<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讀後[J].華夏考古,2006(1).
    劉東亚.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徵集的一批古代官印[J].中原文物,2007(11).
    劉國腾.信陽畏台關楚筒<遣策>编聯二题[J].江漢考古,2001(3).
    劉和惠.蔡器銘與楚蔡关係新探[J].東南文化,1989(3).
    劉翔,劉蜀永.(?)羌鐘銘——我國目前最早和唯一記載長城歷史的金文[J].考古 舆文物,1982(2).
    劉信芳.楚簡器物释名(下篇)[G].中國文字(新廿三期).臺北:藝文印书館,1997.
    劉信芳.楚簡釋字四则[G].古文字研究(二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02.
    劉信芳.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以及相關问题[J].長江大學學報(社会科学版),2004(()1).
    到緒.晉乎?衛乎?——琉璃阁大墓的國属[J].中原文物,2008年(2).
    劉屹華.浅談湯陰發现的一批戰国平首布[G].中州錢幣論叢.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
    劉餘力,褚衛紅.戰國信安君鼎考略[J].文物,2009(11).
    劉餘力,褚衛紅.洛陽宜陽縣城角村發现戰國有銘铜戈[J].文物,2004(9).
    劉雨.信陽楚簡释文舆考释.信陽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劉雨.金文中的王稱[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4).
    到雨.雨周曹國銅器考[J].中原文物,2008(2).
    劉釗.上皋落戈考释[J].考古,2005(6).
    劉宗漢.哀成叔鼎“君既安叀,亦弗其(?)(?)”解[G].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洛陽博物馆,蔡連章.洛陽附近出上的三批空首布[J].考古,1974(1).
    洛陽博物馆.河南洛陽出土“繁陽之金”劍[J].考古,1980(6).
    洛陽博物館.洛赐哀成叔墓清理簡報[J].文物,1981(7).
    洛陽博物館.洛陽戟國糧倉試掘紀略[J].文物,1981(11).
    洛陽市文物工作陈.河南洛陽发掘一座戟國墓[J].考古,1989(5).
    洛陽市文物工作陈.洛陽C1M3352出土吴王夫差劍等文物[J].文物,1992(3).
    洛陽市文物工作陈.洛陽束周王城戰國陶窑遗址發掘報告[J].考古學报,2003(4).
    洛赐市文物工作陈.洛陽唐宫路小學C1 M5560戰国墓發掘筒報[J].文物,2004(7).
    駱崇禮.浅谈淮陽楚墓出土的“越王”劍[G].楚文化研究論文集.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
    馬國權.烏蟲書論稿[G].古文字研究(十).北京:中华書局,1983.
    馬俊才,衡云花.鄭韓故城发现戰國時期大型制陶作坊遣址[J].中原文物,2003(1).
    馬俊才.新鄭“鄭韓故城”新出土東周钱範[G].中國钱幣論文集(四).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馬世之.也谈王子嬰次盧[J].江漢考古,1984(1).
    米士誡,郭鳳娥.河南臨汝出土空首布幣[J].文物,1990(7).
    牛濟普.河南陶文概述[J].中原文物,1989(4).
    牛濟普.五方印陶新释[J].中原文物,1987(1).
    牛濟普.新鄭館藏東周陶文試析[J].中原文物,1989(2).
    牛濟普.泶陽印陶考[J].中原文物,1984(2).
    牛濟普.鄭州、滎陽雨地新出戰國陶文介绍[J].中原文物,1981(1).
    欧潭生,黄澤速.信陽發现的一塊楚國金幣[J].中原文物,1981(3).
    欧潭生.固始侯古堆吴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吴文化因素[J].中原文物,1991(4).
    彭柏群.河南淮陽發现楚國銅具[J].考古,1990(12).
    彭浩.信陽畏台關楚簡補释[J].江漢考古,1984(2).
    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葉縣文化局.河南葉縣蕾縣四號春秋墓發掘筒報[J].文物,2007(9).
    裘锡圭.<武功縣出土平安君鼎>讀後記[J].考古典文物,1982(2).
    裘锡圭.古文字释讀三則[G].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纪念論文集.成都:巴蜀害社,1990.
    裘錫圭.啬夫初探[G].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裘錫圭.也談子犯編鐘[J].文物月刊(149),1995.
    裘錫圭.谈谈“成白”刀[G].中國錢幣論文集(三).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裘錫圭.談談三年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铭文[G].古文字研究(二十七).北京:中華害局,2008.
    裔保同,柴中慶,郝玉建,王凰劍.南陽發现楚國贵族墓[J].文物天地,2009(3).
    裔保同,李畏周.南陽發现蔡侯申簠[J].中原文物,2009(2).
    丘光明.試谕戰國容量制度[J].文物,1981(10).
    屈萬里.曾伯(?)簠考释[G].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本).1962.
    任常中,趙新来.河南臨汝出土一批空首布[J].中原文物,1982(2).
    單育辰.燕尾布(?)字考[J].中國錢幣,2008(2).
    商水縣文物管理委员會.河南商水縣戟國城址調查[J].考古,1983(9).
    商艷濤.<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中存在的幾個问題[J].華夏考古,2008(4).
    商志砷.說商亳及其它[G].古文字研究(七).北京:中華書局,1982.
    施谢捷.“十一年皋落戈”銘文補释[J].文教资料,1994(4).
    施谢捷.古文字零釋四则[G].古文字研究(二十四).北京:中華害局,2000.
    石曉(何琳儀).吴王光劍銘補正[J].文物,1989(7).
    宋國定贾連敏.新蔡“平夜君成”墓舆出土楚筒[C].新出筒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孫稚雛.(?)羌鐘銘文匯释[G].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92.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问题[G].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苹害局,1986.
    唐友波.垣上官鼎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2004(9).
    王長豐,裔保同.河南南陽徐家嶺M11新出(?)夫人嫦鼎[J].中原文物,2009(3).
    王畏豐,郝本性.河南新出“(?)夫人嫦鼎”銘文記年考[J].中原文物,2009(3).
    王恩田.河南固始“句吴夫人墓”——兼論番國地理位置及吴伐楚路線[J].中原文物,1985(2).
    王國維.王子婴次盧跋[G].王國維遗書第2册 觀堂集林.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1983.
    王國維.吴王夫差鑒跋[G].王國維遗書 第2册 觀堂集林.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1983.
    王好羲.郸城縣寧平公社出土一件“郑國”青铜戈[J].中原文物,1984(2).
    王辉,王沛.二年平陶令戈跋[J].考古舆文物,2007(6).
    王暉.西周春秋吴都遷徙考[J].歷史研究,2000(5).
    王寧.者旨於赐鐘銘释讀[G].文物研究(十二).合肥:黄山害社,2000.
    王其秀.成君鼎銘補正[J].中國歷史文物,2007(5).
    王人聰.六年襄城令弋考釋[G].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讨会論文集.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
    王人聰.釋元用與元型[J].考古與文物,1996(3).
    王人聪.戰國記容銅器刻銘“(?)”字试釋[J].江漢考古,1991(1).
    王世民.關於嗣子壺[J].文物天地,1997(2).
    王文清.“禺邗王壺”銘辨[J].東南文化,1991(1).
    王子超.“繁陽之金”補釋[G].古文字研究(二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子超.河南出土商周金銘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4).
    王子超.說“楚京”——<(?)羌鐘>銘文釋羲補释.河南文物考古输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王子揚.“畢公左徒”玉戈小考[G].中國文字研究(十).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8.
    魏繼印.輝縣孫村遗址發现的陶器文字[J].中原文物,2008(1)
    魏克斌.侯馬舆溫縣盟害中的“岳公”[J].文物,2010(10).
    吳紅松,何琳儀.古璽印菁苹释地三則[J].束南文化,2007(2)
    吴良寶.古幣三辨[G].古文字研究(二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02.
    吴良宝.平肩空首布四考[G].中國文字研究(五).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吴良寶.平肩空首布“帜”字考[G].古文字研究(二十四).北京:中華害局,2004.
    吴良寶.古幣考释雨篇[J].中國歷史文物,2005(2).
    吴良寶.<中國雁史地圖集>戟國部份地名校補[G].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1卷第3輯.2006.
    吴良寶.戟國金文考释雨篇[J].中國歷史文物,2006(2).
    吴良寶.平肩空首布“印”字考[G].中國文字研究(七).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
    吴良寶.十七年坪陰鼎蓋新考[J].中國歷史文物,2007(5).
    吴良寶.寧夏彭陽出土“二十七年晋戈”考[J].考古,2007(10).
    吴良寶.平安君鼎國別研究評議[J].吉林大學社舍科學學報,第4期,2009(4).
    吴良寶.新見韓兵屯留令戟考[G].中國文字學會第五屆學術年會暨漢字學國際學術研讨会論文集.2009.
    吴良寶.戰國韓魏铭文考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吴良寶.戰國魏“合陽鼎”新考[J].考古,2009(7).
    吴良宵.绒說“梁冢新”橋形布[J].中國錢幣渝文集(五).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吳興漢.楚蔡吴越有名青銅兵器綜述[G].文物研究(八).合肥:黃山書社,1993.
    吴振武.戟國货幣銘文中的“刀”[G].古文字研究(十).北京:中華害局,1983.
    吴振武.戰國“(?)(廩)”字考察[J].考古舆文物,1984(4)
    吳振武.释(?)[G].文物研究(六).合肥:黄山害社,1990.
    吴振武.說梁重釿布[J].中國錢幣,1991(2).
    吴振武.談戰國货幣銘文中的“曲”字[J].中國钱幣,1993(2).
    吴振武.束周兵器銘文考释五篇[G].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纪念文集.廣州:魔東人民出版社,1998.
    吴振武.關於新見垣上官鼎銘文的释讀[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6).
    吴振武.新見十八年冢子韓矰戈研究——兼输戰國“冢子”一官的職掌[G].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之七——古文字典古代史(第一辑)2007.
    吴镇烽.記新發现的雨把吴王劍[J].江漢考古,2009(3).
    吴聿明.禺邗王壺铭再辨[J].束南文化,1992(1).
    伍仕謙.王子午鼎舆王孫(?)鐘銘文考释[G].古文字研究(九).北京:中華書局,1984.
    谢明文.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编镈补释[EB/OL]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21
    信陽地匾文管會,固始縣文化局.固始白狮子地一號和二號墓清理筒報[J].中原文物,1981(4).
    信應君,張文霞.鄭州戟國墓出土布幣述略[J].中國歷史文物,2006(5).
    徐少苹.邮国历史地理探疑——兼论包山、望山楚墓的年代和史实[J].苹夏考古,1991(3).
    徐少華.许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研究[J].江漢考古,1994(3).
    徐少華.羕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探析[J].考古學報,2008(4).
    徐在國.戰國官璽考釋三則[J].考古與文物,1999(3).
    徐在國.兵器銘文考释(七則)[G].古文字研究(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2000.
    徐在國.古陶文字释叢[G].古文字研究(二十三).北京:中華書局,2002.
    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J].中國文字研究,2004(5).
    徐在國.东周兵器銘文中幾個詞語的训釋[J].古漢語研究,2005(4).
    徐在國.說“喜”兼論古陶文著錄中的倒置[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徐在國.(?)甫人匹銘補释[G].古文字學论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徐在國.河南出土成语類陶文考释三则[R].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2009.
    徐在國.<戰國古文字典>所錄陶文研究[G].中國文字學報(第三辑).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薛文燦,崔耕.新郑縣出土铜劍、铜戈簡報[J].中原文物,1982(4).
    學文,振芳,漢清.固始縣發现楚國金幣——郢爰[J].江汉考古,1985(4).
    楊建軍.三晋东周銅器墓初论[J].中原文物,2005(3).
    楊平.洛陽出土的中胡二穿戈与战國銅鍪[J].中原文物,1994(3).
    楊育彬.楚文化研究又一新成果——<新蔡葛陵楚墓>讀後[J].江漢考古,2005(1).
    楊澤生.长台關竹书的學派性質新探[J].文史,2001(4).
    殷滌非.“者旨於赐”考略[G].古文字研究(十).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余扶危,趙振華.洛陽發现随葬空首布的東周墓葬[J].考古,1987(8).
    余扶危,张劍,趙振華.洛陽出土的空首布[G].张銀倉,蔡運章.洛陽钱幣與河洛文明.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俞绍宏.關於<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徵集的一批古代官印>中幾個古璽文字的释讀[J].中原文物,2008(3).
    俞偉超.周代用鼎制度研究[G].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曾憲通.關於曾侯乙编鐘銘文的释讀问題[G].古文字研究(十四).北京:中華 書局,1986.
    曾憲通.再說“(?)”符[G].古文字研究(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2004.
    曾庸.若干戳國布錢地名之辨釋[J].考古,1980(1).
    甑齋.重释“繁陽之金”——兼議古人佩劍的人文內涵[J].商丘师範学院學报,2002(3).
    詹漢清.固始發现楚國郢爰[J].中原文物,1981(2).
    张昌平.曾國青铜器簡論[J].考古,2008(1).
    张昌平.曾國銅器的分期及其相關問題[J].江漢考古,1992(3).
    张光裕.萍廬藏公朱右官鼎跋[G].中國文字(新廿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张光裕.新見楚式青銅器器銘試释[J].文物,2008(1).
    張頷.侯馬盟書與溫縣盟書[J].考古舆文物,1987(2).
    張頷.“只丘”文字辨正[G].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苹害局,1992.:又
    見《張颁學術文集》,北京:中苹害局,1995.
    张頷.魏幣(?)布考釋[C].张頷學術文集.北京:中華害局,1995.
    張劍.齊侯寶盂鑒的年代及其史料价值[J].中原文物,1985(4).
    张劍.從河南淅川春秋楚墓的发掘談封楚文化的認識[J].文物,1980(10).
    张連航.楚王子王孫器銘考述[G].古文字研究(二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02.
    张松林.鄭州商城區域内出土的東周陶文[J].文物,1985(3).
    张松林.鄭州商城内出土束周陶文筒释[J].中原文物,1986(1).
    张松林.鄭州市西北郊匾考古调查筒報[J].中原文物,1986(4).
    张文芳,吴良寶.二十世紀先秦货幣研究述評[G].中國钱幣論文集(第四輯).北京:金融出版社,2002.
    张聞玉.王子午鼎年代考[J].江漢考古,1987(4).
    张新俊.新蔡葛陵楚墓竹筒文字補正[J].中原文物,2005(3).
    张亚初.淅川下寺二號墓的墓主、年代與一號编鐘的名稻問题[J].文物,1985(4).
    张亚初.古文字分颊考释输稿[G].古文字研究(十八).北京:中苹害局,1989.
    张亚初.蔡國青铜器铭文研究[G].文物研究(七).合肥:黄山害社,1991.
    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G].古文字研究(十八).北京:中苹書局,1992.
    張堯成.河南漯河市出土魏國货幣[J].中國錢幣,2008(2).
    張澤松.河南息縣出土楚國“郢爱”銅戳[J].文物,2004(3).
    張增午.河南林縣發現齊刀[J].中國錢幣,1996(2).
    張照.平顶山市大河磗廠出土的方是布初探[J].中原文物,1995(3).
    张政烺.衷成叔鼎釋文[G].古文字研究(五).北京:中华書局,1981.
    张政娘.秦漢刑徒的考古資料[J].先秦、秦漢史,2001(3).
    張志清.永城縣出土楚国布幣[J].中原文物,1987(1).
    趙安傑.戰咧宜陽故城调查簡報[J].中原文物,1988(3).
    趙丙焕.河南新鄭縣發现的戰國錢幣[J].考古,1989(12).
    趙誠.<(?)(?)鐘>新解[J].江漢考古,1998(2).
    趙平安.哀成叔鼎“(?)蒦”解[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3).
    趙平安.金文考释四篇[J].语言研究,1994(1).
    趙平安.河南淅川和尚嶺所出鎮墓默铭文和秦漢簡中的“宛奇”[J].中國歷史文物,2007(2).
    趙平安.從語源學角度看束周時期鼎的一類别名[J].考古,2008(12).
    趙平安.金文考释五篇[G].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州:魔束人民出版社,1998.
    趙平安.商周時期金屬稻量货幣的自名名稱及其嬗燮[J].苹夏考古,2008(2).
    趙世綱,劉笑春.王子午鼎銘文試释[J].文物,1980(10).
    趙世綱.(?)子受鐘與鄂國史迹[J].江漢考古,1995(1).
    趙世綱.楚子(?)疾(?)與“楚子”的稱謂问題[G].文物研究(七).合肥:黄山害社,1991.
    趙世纲.淅川楚墓王孫誥鐘的分析[J].江漢考古,1986(3).
    趙世綱.信陽畏台關一號墓的年代與國别[J].考古舆文物,1983(4).
    趙彤.方豆考[EB/OL].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9.
    趙曉軍,刁淑琴.洛陽宜陽發现秦銅鍪及其相關问题[J].文物,2005(8).
    趙曉軍,吴業恆.洛陽新發现的戰國錢幣及相關问题[J].中國钱幣,2007(2).
    趙新来.潢川縣出土蔡國銅器補正[J].文物,1981(11).
    趙新來.<洛陽戰國糧倉試掘紀略>读後[J].文物,1982(4).
    趙新來.介紹一批古代官印[J].中原文物,1984(2).
    趙新來,陳娟.鄭州市郊满趙鄉出土一批戰國布幣[J].中原文物,1985(2).
    趙振華.哀成叔鼎的銘文舆年代[J].文物,1981(7).
    趙振華.河南洛陽新發现随葬錢幣的東周墓葬[J].考古,1991(6).
    郸超.楚國官璽考述[G].文物研究(2).合肥:黃山書社,1986.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辦公室,新鄉市文物局,辉縣市文物局.河南輝縣孫村遗址發掘簡報[J].中原文物,2008(1).
    郸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河南新鄉市老道井墓地戰國墓發掘簡報[J].华夏考古,2008(4).
    郸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纺織機械廠戰國墓葬發掘簡報[J].中原文物,1997(3).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雨處戰國墓發掘報告[J].中原文物,1997(3).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戰國墓葬發掘簡報[J].中原文物,2006(3).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调查組,河南省博物馆登封工作站,河南省登封縣文物保
    管所.河南登封陽城遗址的调查舆鑄鐡遗址的試掘[J].文物,1977(12).
    周曉陸,路束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J].文物,2005(1).
    朱京葛,喻戰勇,王軍.河南長葛出土加蓋戰記的楚“郢爰”[.J].西安金融,2005(1).
    朱京葛.河南畏葛出土一件戟國铜铍[J].文物,1992(4).
    朱德熙、裘錫圭的.戟國文字研究(六種)[J].考古學報,1972(1).
    朱德熙.古文字考释四篇[G].古文字研究(八).北京:中苹害局,1983.
    朱德熙.說“屯(純)、镇、衡”爲<唐蘭先生纪念論文集>作[C].朱德熙古文字输集.北京:中苹害局,1995.
    脏馬店地匾文管含,泌陽縣文教局.河南泌陽秦墓[J].文物,1980(9).
    朱幟.河南舞陽縣發现楚國金幣[J].考古,1989(3).
    挪衡執筆.晋豫鄂三省考古調查簡報[J].文物,198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