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语境国家形象片的制作与传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展现国家形象的艺术形式,是对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影像体现。文章立足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历史,对2011年制作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释——在某种程度上,这预示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公关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及国人形象被提升至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的高度,进而形成政府倡导、社会参与的新格局。
     本文运用视觉文化传播理论、影视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传播理论,对《人物篇》进行了影像文本分析,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主题的不集中,普通人的缺失,表现手法的单调等,并从形象宣传片的制作要求入手,提出“‘把关者’要有‘跨文化’视域”、“巧用影像功能给‘受众’一个良性的‘解码’空间”、“减少视觉噪音慎用文化差异大的元素”等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建议。
     本文认为,中国政府在全球传播中塑造良好、全新国际形象的主动出击,让世界关注“我”、了解“我”,这也是提升中宣部工作的主动性和信心的一大表现。针对此点,本文认为国家形象片作为形象外交的载体,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由“塑形”到“造梦”的转变,并从培育国家形象精神内涵、提高公民国家形象意识、掌握树立国家形象话语权、拓宽国家形象传播渠道、增强维护国家形象能力等方面谈了自己对营销国家形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认识。
National promotional video is an art form that uses a variety of performance techniques to present the image of a country, embodying a country's most important intangible asse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history, explain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a promotional video. To some extent, this video indicates a new period of China's public re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image. The image of nation and people has been raised t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ft power",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advocacy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film communication and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xt of the video and proposes my own opinion-the lack of theme and ordinary people, the monotony of expression methods, and etc.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the authorized official must have the cross cultural view, the audience should have a benign decoding space to interpret,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should be cautiously used, and etc.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playing of this video is a great improvemen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our nation's image through the world.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explains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keting nation's image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six aspects:cultivating national spirit; improving citizens'awareness of national image; mastering the right to speak;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of communicating promoting video; build our own brands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image and increase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image.
引文
1刘小南.《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第61页
    2胡晓明.《国家形象》.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3刘小南.《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第61页
    4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2777.htm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黄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新闻传播.2007年.(4).
    7[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12.
    8[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版.第285页.
    9 Eugene D. Jaffe, Israel D. N ebenzah.l 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try Of Orig in Effect[M]. Copenhagen:Copen 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
    10明安香.《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J].对外大传播.2007.(9).
    11潘一禾.《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辩与中国定位探索》《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第1期.
    12[美]R.巴尔特:《影像的修辞学》.陈越译.载《世界电影》.1997年第4期.第182页.
    13黄仁伟、刘杰.《国家主权新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14载《国际先驱导报》,原文为“这或许意味着,以该宣传片制作和推广为标志,中国正在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
    15朱羽君:《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生命状态》http://www.zaozai.com/ourviews/184.html
    16周莹.《纪录影像中的国家形象》.《中国电视(纪录)》.2011年.第06期
    17[德]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9页
    18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http://www.cphoto.net/article-47337-1.html
    19杭迪.《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图像转向》.《社会科学家》.2011年.12期.
    2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2邓烛非.《蒙太奇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23何苏六.《电视画面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24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9页.
    25威廉·B·古迪孔斯特教授.《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综述》.载《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26单三娅.《申奥片是如何放出光彩的》http://www.people.com.cn/GB/wenyu/68/20010725/519775.html
    28《商务部在欧美投放“中国制造”广告》.《信息时报》2011年11月17日A31版
    29潘源.《影视艺术传播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3页
    41 http://bbsl.people.com.cn/posts/06/31/A3/09/A103916297.doc
    42刘雅婧.《总策划:国家形象片首轮100个邀请仅数人回复》.《法治周末》.2011年01月25日.第19版.
    50邢世伟.《国家宣传片应展示现代中国》.《新京报》.2010年09月12日.A03版
    51[苏联]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57司海超.《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年.第03期.
    59王磊《电视话语制码解码的三个阶段——重新解读霍尔的电视话语制码解码理论》《当代传播》2003年02期
    67陈力丹、吴微《突发事件让媒体发言》.载《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Z1期.第105页.
    68胡晓明.《国家形象》.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74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7349258.html
    75刘雅婧.《总策划人称国家形象片名人方案符合广告冲击力要求》.《法治周末》.2011年01月26日.第19版.
    76李宏、李民.《传媒政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2月版.
    77数据来源:广电总局网站2009年03月19日
    78刘云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求是》.2009年.第1期
    79胡晓明.《国家形象》.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
    80吴旭.《为世界打造“中国梦”:论如何扭转中国的软实力逆差》.
    [1]孙有中.国际政治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5.
    [2]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王晨.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htm,2010.6.1.
    [4]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2.
    [5]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3.
    [6]刘康.如何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新闻理论.2008.3.5.
    [7]段鹏,周积华.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84.
    [8]黄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新闻传播,2007.4.
    [9]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4-35
    [10]曾华国.媒体的扩张[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11]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C]//王永亮等.传媒精神.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
    [12]黄旦,屠正锋.也谈中国的传媒实力---评胡鞍钢、张晓群先生的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J].新闻记者,2006.1.
    [13]张兆利.润物细无声-谈谈申奥宣传片中的民族诉求[J].文史志,2008.3:25-27.
    [14]高鑫.电视艺术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5]胡晓明.国家形象.人民出版社.2011.
    [16]廖杰.用微笑征服世界[EB/OL].金羊网,2001.7.15.
    [17]姚品荣,吴宁兴.北京申奥情牵江苏[J].江苏地方志,2008.03:39-40.
    [18]靖鸣.建构中国的国际传播力量[J].传媒观察,2007.2.
    [19]陈力丹,吴麟.论人民表达权的法治保障[J].新闻大学,2009.2.
    [20]师曾志.北京奥运会媒体公共空间下的国家形象塑造[J].对外传播,2008.9.
    [21]支庭荣.国家形象传播—一个新课题的凸现[J].中国电视广播学刊,1996.7:25-26.
    [22]张昆,徐琼.国家形象刍议[J].国际新闻界,2007.3:11-12
    [23]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2:30-31.
    [24]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9-91.
    [25]杨光鸿.论国家形象[J].国际问题研究,2004.4.:30-31.
    [26]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张云鹏译.视觉文化,艺术及视觉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7]百.J.T.米歇尔:《图像转向》,范静哗译,载《文化研究》第3辑第17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8]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诊释[J].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29]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2001:101.
    [30]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5页.
    [31]潘知常,林玮,曾艳艳.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阐释:传媒作为文本世界—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研究札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6卷第3期.
    [3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3]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46.
    [34]李金锉.中国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话语、市场、科技以及意识形态[J].二十一世纪,2002年12月第74期.
    [35]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21-25.
    [36]陈力丹,吴微.突发事件让媒体发言.载《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Z1期.第105页.
    [37]吴旭.为世界打造“中国梦”.新华出版社,2009.
    [38]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2.
    [39]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285
    [40]明安香.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J].对外大传播.2007.9.
    [40]潘一禾.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辩与中国定位探索.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1]R.巴尔特.影像的修辞学.陈越译,载《世界电影》.1997.4:182.
    [42]刘云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求是[M].2009.1.
    [43]黄仁伟、刘杰.国家主权新论.时事出版社.2004.
    [44]周莹.纪录影像中的国家形象.中国电视(纪录)[M].2011年.第06期
    [45]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899
    [46]杭迪.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图像转向.社会科学家[M].2011.12.
    [47]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8]邓烛非.蒙太奇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78.
    [49]何苏六.电视画面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20.
    [5 0]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79.
    [51]威廉·B·古迪孔斯特.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综述.载《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7.
    [52]施芳周晓荷.中国向世界递出“名片”.人民日报.2010.09.27.
    [53]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54]杨忆.“功夫熊猫2”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经济论坛[M].2011.10.
    [55]司海超.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上半月)[M].2008.03.
    [56]马军.从“宣传”到“传播”.公关世界[M].2010.1 0.
    [57]张昆.重视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与传播.今传媒[M].2005.9.
    [58]李宏、李民.传媒政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2.
    [59]潘源.影视艺术传播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33.
    [60]刘明福.中国梦.中国友谊出版.2010.
    [61]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