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城市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期以来,国内城市研究多以上海为对象,有意无意遮蔽了中国城市现代性问题的复杂内涵。与上海相比,北京这座有着悠久建城历史的城市显然更能呈现出中国传统城市文明与西方现代性发生碰撞时的现实困境与突围可能。尤其在1949年之后,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在社会主义现代性作用下发生了更为深刻的空间改造和意义改写,以其独特地位更具代表性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在一个典型中国城市的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留下印记。因此,本文以1949年以后的北京为研究对象,探讨建国之后的文学作品如何想象北京,其实也是希望开拓以社会主义现代性为视野观察中国城市的新的可能。
     建国之后以北京为题材的政治抒情诗与抒情散文将北京塑造成为一个极具政治意义的超级文学意象,建构起“北京-中国-人民-政权“的话语结构。而以老舍经典话剧《龙须沟》为代表的叙事文学作品,在讲述城市改造故事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将个人询唤到新中国的话语结构当中,使“北京”这一象征符号最终完成,并成为想象一个全新意义的现代民族国家的依据。然而对于久离城市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城市依然是一个充满危险的空间,这种危险来自于城市的消费性与社会主义理想之间天然存在的抵牾,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使得新中国语境下城市日常生活的书写成为禁区。正缘于此种书写困境,有必要建构出封闭性的生产空间,容纳社会主义理想和现代工业化的双重诉求,并进而改造城市空间意义,在这一视野下重新思考几乎没有任何经典作品传世的工业题材小说,或许能够理解它的重要价值。而与此同时,为安置进京的国家机关与军事、文化单位在北京兴建的大院群落,则重新分割了北京城市地图,隐隐构成国家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对峙与隔膜。这种城市现实层面的文化分裂其实也意味着“北京-中国-人民-政权”话语结构的内在分裂,直到很久之后,王朔开启的“大院文艺”写作才真正将这种内在分裂揭示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现代性对于北京城市空间与文化的长久影响。实际上,后来繁荣一时的“京味文学”尽管始终致力于想象一个文化北京,但是只有将之放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视野当中,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在诉求。
Urban research has long focused on Shanghai in China,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obscuring the complex conation of Chinese modernity issue Compared to Shanghai, Beijing, a city with long history,can obviously better show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the possibility of breaking out it when Chinese traditional urban civilization collide with western modernity. Especially after1949, when Beijing become the capital city of PRC. Under the action of socialism modernity, the city experienced more profound space transformation and significance rewrite, constructed its unique position,and revealed how socialist culture leave its mark on a typical city in mater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Beijing since1949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es how literary works image Beijing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and also wishes to exploit a new kind of possibility to research Chinese cities in the vision of socialist modernity.
     Political lyrics and lyrical prose of Beijing theme shaped Beijing as a super literary image full of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fter1949,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tructure of'Beijing-China-People-Regime'. Taking Lao She's classic drama " Dragon Beard Ditch " as a represent, narrative literature not only narrate city renewal stories, but also interrelate individual to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New China more intensively,.So that the " Beijing " symbol finalized, and become the basis of imaging a new modern nation-state. Whereas for Chinese Communist which away form city for a long time, city is still seen as a dangerous space.This danger arises from the contradiction naturally existed between the city's expendability and socialist ideals. The criticism of'Between a couple'makes city daily writing become a restricted area in the new China context. Because of this writing predica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closed production space, which can accommodate dual demands of socialist ideals and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n What comes further is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space significance. Meanwhile, Compound communities, which is constructed for settle down government offices, military branches or culture units, redistricted Beijing city map, and formed faint confrontation and barrier between national space and urban space. Cultural fragmentation on city practical aspect actually means internal split of Beijing-China-People-Regime'discourse structure. After a long time,'Compound Literature' originated from Wangshuo uncovered the internal split. we can also find that socialist modernity have a long-tern effect on Beijing city space and culture. In fact, even though later flourished'Beijing style literature'always work at imaging a culture Beijing, we can not really understand its internal appeal only until we place it in socialist modernity vision.
引文
1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二》,《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这本目前为止北京研究最具学术价值的论文集当中,多篇论文都表述了同样的研究现状。
    2陈平原:《“五方杂处”说北京》,《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2页。
    3贺桂梅:《时空流转现代》,《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2页。
    4贺桂梅:《时空流转现代》,《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2页。
    5陈平原:《“五方杂处”说北京》,《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7页。
    6张英进在《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中谈及他的研究理路时说:“本书研究的不是‘城市文学’本身(那是一种具体的文学),而是‘文学中的城市’即文学与电影文本中想象中的城市。”参见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秦立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页。
    7陈平原:《“五方杂处”说北京》,《北京:都市记忆与文化想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2页。
    8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lackwell,1991, p.86.
    9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包亚明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页,第20页。
    10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北京失去首都地位,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尽管自1912年4月起,北京成为北洋军阀政权机关所在地,但当时南北分裂交战的情况下,很难将之视为全国性的首都。因此,虽然蒋介石1927年4月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才真正使南京成为全国首都,但北京并非从此时起才脱去首都光环,而应从1912年算起。参见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0-41页。
    11张鸿声:《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5期。
    12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13张鸿声:《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5期。
    14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人民文学》1949年10月(创刊号)。
    15郁达夫:《住所的话》,《文学》1935年第5卷第1期。
    16邹荻帆:《北京》,《人民文学》1949年12月。
    17[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18邹荻帆:《天安门赋》,《北京文艺》1961年7月。
    19安宏林:《幸福篇》,《北京文艺》1964年1月。
    20倪伟:《空间的生产与权力敞视》,《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工晓明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2-103页。
    21[法]福柯:《空间、知识、权力》,《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包亚明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14页。
    22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关于龙须沟》,《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6页。
    23李伯钊:《看<龙须沟>》,《人民日报》1951年2月4日。
    24参见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关于龙须沟》,《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工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9-420页。
    25老舍:《<龙须沟>写作经过》,《人民口报》1951年2月4日。
    26老舍:《龙须沟》,《老舍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39页。
    27老舍:《龙须沟》,《老舍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49页。
    28老舍:《我热爱新北京》,《人民日报》1951年1月25日。
    29老舍:《龙须沟》,《老舍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46页。
    30老舍:《宝地》,《老舍全集(第十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31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关于龙须沟》,《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5页。
    32老舍:《我热爱新北京》,《人民日报》1951年1月25日。
    33金受中:《美丽的北京》,《北京文艺》1955年6月。李审言:《北京的景山》,《北京文艺》1955年10月。李审言:《天坛》,《北京文艺》1956年1月。萧离:《北京的动物园》,《北京文艺》1956年3月。张恨水:《春游颐和园》,《北京文艺》1956年4月。杨织如:《西山八大处》,《北京文艺》1956年5月。孙福熙: 《游陶然亭》,《北京文艺》1956年6月。汪曾祺:《国子监》,《北京文艺》1957年3月。杨织如:《西直门,英雄的城楼》,《北京文艺》1957年5月。吴祖光:《雍和宫的青春》,《北京文艺》1957年6月。云壑:《漫游太液话琼华——记北海公园》,《北京文艺》1957年7月。孙福熙:《化低地为公园——紫竹院和龙潭游记》,《北京文艺》1957年9月。金受申:《香山看红叶》,《北京文艺》1957年10月。金受申:《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北京文艺》1958年4月。高峰:《戒台寺,气象万千!》,《北京文艺》1958年5月。习明:《瑰丽的宫殿,伟大的史诗》,《北京文艺》1960年2月。金受申:《北京的新花朵——北京体育馆》,《北京文艺》1961年3月。杨惠儒:《历史的见证——火神庙》,《北京文艺》1961年6月。武冀平:《林海花丛中的乐章——杂话京西百花山》,《北京文艺》1961年11月。黎先耀:《首都生活画卷》,《北京文艺》1962年2月。董善元:《老店新貌——瑞蚨徉绸布店散记》,《北京文艺》1964年10月。
    34李审言:《北京的景山》,《北京文艺》1955年10月。
    35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关于龙须沟》,《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5页。
    36徐刚:《<龙须沟>与北京城市改造的文学表述》,《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第11卷第1期。
    38老舍:《龙须沟》,《老舍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78页。
    39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人民日报》1951年3月4日。
    40老舍:《龙须沟》,《老舍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51页。
    41老舍:《<龙须沟>的人物》,《老舍全集(第十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51页。
    42邹荻帆《北京》,《人民文学》1949年12月。
    43郁洁:《北京的早晨》,《北京文艺》1955年4-5月(创刊号)。
    44中国青年报记者:《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1960年2月28日。
    45中国青年报记者:《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1960年2月28日。
    46中国青年报记者:《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1960年2月28日。
    47中国青年报记者:《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1960年2月28日。
    48陈森:《北京——人们都在想念你!》,《北京文艺》1956年1月。
    49李恒瑞:《边防寄音》,《北京文艺》1965年8月。
    50商文健(搜集整理):《颂歌向着北京唱(藏族新民歌)》,《北京文艺》1963年7月。孟广臣:《放羊大伯望北京》,《北京文艺》1966年1月。
    51钟宽洪:《北京——我心中的故乡》,《北京文艺》1957年9月。
    52毛泽东:《给秦邦宪的信》,《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7页。
    53毛泽东:《各地应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3页。
    54毛泽东:《把军队变为工作队》,《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1343-1344页。
    55[德]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及其现实基础》,中央编译局译,《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一卷)》,薛毅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9页。
    56[德]马克斯·韦伯:《城市的概念》,康乐等译,《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一卷)》,薛毅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7[美]布莱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顾朝林、汪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9页。
    58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4页。
    5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洋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1365页。
    60戴锦华:《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电影艺术》2010年第1期。
    61[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修订译本)》,张旭东、魏文生译,张旭东校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4-65页。
    62易飞:《传书递简》,《人民文学》1956年8月,第59页。
    6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1376页。
    64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人民文学》1950年1月。
    65萧也牧:《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6日。
    66石湾:《萧也牧悲剧实录》,《江南》2009年第3期,第135页。
    67李定中(冯雪峰):《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文艺报》1951年6月25日。
    68张鸿声:《<我们夫妇之间>及其批判在当代城市文学中的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
    69参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
    70绪明等:《跳舞迷》,《北京文艺》1956年1月。
    71[法]亨利·勒菲佛:《空间与政治(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页。
    72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2页。
    73周立波:《铁水奔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第3页。
    74周立波:《铁水奔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第30页。
    75周立波:《铁水奔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第71页。
    76周立波:《铁水奔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第39页。
    77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0页。
    78参见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6-300页。
    79高延昌:《我的朋友》,《北京文艺》1955年4-5月(创刊号)。
    80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9页。
    81周立波:《铁水奔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第127-128页。
    82孟宪启、赵坚:《信》,《北京文艺》1955年7月。
    83费枝:《胡同里的笑声》,《北京文艺》1960年5月,第22页。
    84费枝:《胡同里的笑声》,《北京文艺》1960年5月,第22页。
    85丁力:《胡同口上挂红榜》,《北京文艺》1960年4月。黎先耀:《太阳从胡同里升起》,《北京文艺》1960年6月。颜一烟:《皮尺车问访问记》,《北京文艺》1960年11月。
    86丁力:《胡同口上挂红榜》,《北京文艺》1960年4月。
    87林斤谰:《跃进》,《北京文艺》1958年5月。
    88老舍:《女店员》,《老舍文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89董善元:《六访岳中光》,《北京文艺》1958年4月。李岳南:《天桥商场一店员》,《北京文艺》1958年4月。董善元:《同行》,《北京文艺》1958年5月。董善元:《扎根》,《北京文艺》1961年8月。
    90老舍:《女店员》,《老舍文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443-444页。
    91萧离:《首都新建的百货大楼》,《北京文艺》1955年10月。
    92[法]福柯:《全景敞视主义》,刘北成、杨远婴译,《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薛毅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93[法]福柯:《全景敞视主义》,刘北成、杨远婴译,《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薛毅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94[法]福柯:《全景敞视主义》,刘北成、杨远婴译,《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薛毅主编,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95[法]福柯:《全景敞视主义》,刘北成、杨远婴译,《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薛毅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96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72页。
    97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73页。
    98萨苏:《片警故事》,《京味九侃:一个北京侃爷的真实经历》,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19页。
    99徐敏:《王朔与文革后期的城市游荡者——以<动物凶猛>为例》,《上海文化》,2009年第1期。
    100李劼:《王朔小说和市民文学》,《上海文学》,1996年第4期。
    101王朔:《自序——现在就开始回忆》,《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102乔永学:《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华中建筑》,2004年10月。
    103参见乔永学:《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华中建筑》,2004年10月。
    104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73页。
    105转引自乔永学:《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华中建筑》,2004年10月。
    106费枝:《胡同里的笑声》,《北京文艺》1960年5月。
    107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108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109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5页。
    110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111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112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113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6页。
    114都梁:《血色浪漫》,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115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7页。
    116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117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2页。
    118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119[法]福柯:《全景敞视主义》,刘北成、杨远婴译,《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薛毅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120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121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63-64页。
    122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49页。
    123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64-65页。
    124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101页。
    125壬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212页。
    126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222页。
    127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109-110页
    128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129王朔:《许爷》,《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599-600页。
    130王朔:《许爷》,《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606页。
    131王朔:《许爷》,《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602页。
    132王朔:《许爷》,《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605页。
    133王朔:《许爷》,《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605页。
    134王朔:《许爷》,《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604页。
    135王朔:《许爷》,《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607页。
    136王朔:《许爷》,《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614页。
    137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60页。
    138可参见王军:《城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84页。“当时,各机关为解决办公问题,陆续占用城内空房较多的王府,如卫生部占用了醇亲王府、解放军机关占用了庆亲王府、国务院机关占用了礼亲王府、全国政协占用了顺承郡王府、教育部占用了郑亲王府、国务院侨办占用了理亲王府、国务院机关占用了惠亲王府、外贸部占用了廉亲王府等。’
    139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140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247-248页。
    141陈宇飞:《“地标热”中的文化迷失》,《人民论坛》,2010年第21期。
    142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60页。
    143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264页。
    144王军:《城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84-186页。
    145董光器:《北京规划战略思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转引自王军:《城记》,北京:牛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90页。
    146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147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260页。
    148刘仰东:《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该书此一部分详尽介绍了在六七十年代孩子的心目中,电影的重要位置,在154页中作者总结道:“电影院(或礼堂、露天电影场所)之于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个朋友说:‘小时候进电影院,就跟进了天堂似的。’ 可谓精辟。”
    149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179页。
    150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189贝。
    151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18-190页。
    152王朔:《动物凶猛》,《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529页。
    154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242-243页。
    155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251页。
    156王朔:《动物凶猛》,《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544页。
    157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280-281页。
    158都梁:《血色浪漫》,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159都梁:《血色浪漫》,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160石一枫:《我眼中的“大院文化”》,《艺术评论》,2010年第12期。
    161石一枫:《我眼中的“大院文化”》,《艺术评论》,2010年第12期。
    162王朔:《我看王朔》,《鸟儿问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163参见王朔:《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280页。“城里兴起了很多地痞流氓组织,我们叫‘土晃儿’‘顽主’,专门跟所谓‘老兵儿’——干部子弟为主的过气红卫兵叫板。
    164王朔:《自选集序》,《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4页。
    165王朔:《自选集序》,《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4页。
    166王朔:《自序——现在就开始回忆》,《看上去很美》,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167王朔:《我是王朔》,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第20页。
    168王朔:《自选集序》,《王朔自选集》,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5页。
    170贺桂梅:《时空流转现代——1980-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4页。
    171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lackwell,1991, p.86.
    172[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173刘颖南、许自强(编):《京味小说八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512页。
    174刘颖南、许自强(编):《京味小说八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页。
    175刘颖南、许自强(编):《京味小说八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510-511页。
    176刘颖南、许自强(编):《京味小说八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177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页。
    178王一川:《京味文学:绝响中换味》,《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79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关于龙须沟》,《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1页。
    180贺桂梅:《时空流转现代——1980-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3页。
    181刘颖南、许自强(编):《京味小说八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4页。
    182刘颖南、许自强(编):《京味小说八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6页。
    183老舍:《想北平——老舍笔下的北京》,舒乙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
    184老舍:《想北平——老舍笔下的北京》,舒乙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27页。
    185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着与批判者》,《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186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总第19期)。
    187老舍:《我怎样写<赵子曰>》,《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9-10页。
    188或许更具代表性的是《猫城记》,这部并不以北京为背景的科幻小说,倒是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上表现出老舍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的关怀,以及他对于国民性批判的热情。而其中对于中国国民性的认识,自然更多得自其自幼对北京市民性格的体察。
    189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0老舍:《我热爱新北京》,《人民日报》,1951年1月25日。
    191刘颖南、许自强(编):《京味小说八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页。
    192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2-93页。
    193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4页。
    194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关于龙须沟》,《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9-422页。
    196老舍:《红大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4页。
    197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0页。
    198林连昆等:《<茶馆>当初险遭禁演的三大罪状》,《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5期。
    199周光凡:《<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00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201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202刘颖南、许自强(编):《京味小说八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508页。
    203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204王一川:《京味文学的含义、要素和特征》,《当代文坛》,2006年第2期。
    205王一川:《京味文学的含义、要素和特征》,《当代文坛》,2006年第2期。
    206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207贺桂梅:《时空流转现代——1980-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3页。
    208参见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三章“跨越文化断裂带——‘寻根’思潮”和第四章“现代化叙事与‘韦伯的幽灵’——‘文化热’”。
    209贺桂梅:《时空流转现代——1980-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4页。
    210转引自韩经太等:《老舍与京味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7-238页。
    211参见宗胜利:《80年代“文化热”研究综述》,《理论前沿》,1996年第16期。
    212参见拙文:《选择与遮蔽:文学史叙事背后的文学现场》,《上海文学》,2012年第8期。
    213邓友梅:《话说陶然亭》,《邓友梅自选集3·寻访画儿韩》,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年,第1页。
    214邓友梅:《话说陶然亭》,《邓友梅自选集3·寻访画儿韩》,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年,第6-7页。
    215邓友梅:《话说陶然亭》,《邓友梅自选集3·寻访画儿韩》,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216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6页。
    217邓发梅:《话说陶然亭》,《邓友梅自选集3·寻访画儿韩》,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年,第1页。
    218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4页。
    219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1页。
    220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221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222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223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224参见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6-230页。
    225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页。
    226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227参见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第329-331页。
    228参见李欧梵:《都市文化与现代性》,《未完成的现代性》,季进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229[美]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黄福海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230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231可参见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232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2、白德懋:《漫步北京城》,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编):《北京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4、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教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7、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8、包亚明:《后现代型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9、包亚明:《上海酒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
    13、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15、陈平原、郑勇(编):《北京读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陈晓兰:《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陈晓兰:《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矛盾为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陈宇飞:《城市文化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20、陈映芳:《城市中国的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21、陈义风:《当代北京四合院史话》,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
    22、[澳]德波拉·史蒂文森:《城市与城市文化(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3、董光器:《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4、[美]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5、[美]大卫·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黄煜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6、杜英:《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上海,1949-1959》,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27、邓云乡:《鲁迅与北京风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8、[美]Edwaed W.Soja:《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29、范希春(主编):《解放:新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变迁》,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
    30、甘海岚、张丽炕(主编):《京味文学散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31、高恒文:《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2、[美]葛瑞:《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黄振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3、高秀芹:《文学的中国城乡》,太原: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34、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5、[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36、洪长泰:《地标:北京的空间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11年。
    37、黄凤祝:《城市与社会》,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8、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9、韩经太等:《老舍与京味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0、[法]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1、[法]亨利·列斐伏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李青宜等,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
    42、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43、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44、蒋述卓:《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5、[法]加斯东·巴拉什:《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46、[法]K.S.卡罗尔:《毛泽东的中国》,刘立仁、贺季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47、[美]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黄福海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48、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49、李洁非:《城市像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50、李欧梵:《上海摩登》,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1、吕晴飞:《刘绍棠和他的乡土文学创作》,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
    52、李书磊:《都市的迁徙:现代小说与城市文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3年。
    53、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54、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地下文学》,台北:中正书局,1985年。
    55、刘心皇:《抗战时期的文学》,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
    56、刘仰东:《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57、[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58、[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59、卢桢:《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60、吕智敏:《化俗为雅的艺术:京味小说特征论》,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
    61、[美]Micheal Dear:《后现代都市状况》,李小科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62、[美]迈克·戴维斯:《死城》,李钧、许平、傅骏、付代林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63、[德]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捷克]米列娜(编):《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6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66、[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67、[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徐自立、王嗣均、徐松年、马裕祥、王文源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68、舒兰:《抗战时期的新诗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69、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70、[美]萨斯基亚·萨森:《全球化及其不满》,李纯一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71、[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72、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
    73、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4、王彬:《北京微观地理笔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75、王博:《北京:一座失去建筑哲学的城市》,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76、王德威:《如此繁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77、吴福辉:《游走双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78、王宏图:《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9、王军:《城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80、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81、王军:《拾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82、吴建雍等:《北京城市生活史》,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年。
    83、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
    84、汪民安:《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5、汪民安:《身体、空间和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86、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7、王受之:《北京手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88、王永斌:《老北京五十年》,北京:华艺出版社,2012年。
    89、王一川(主编):《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0、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91、许道明:《京派文学的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92、[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93、许纪霖、罗岗等:《城市的记忆——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94、[瑞典]喜仁龙:《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徐永全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年。
    95、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四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96、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
    97、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98、[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99、[美]约翰·汉涅根:《梦幻之城》,张怡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100、[英]约翰·伦尼·肖特:《城市秩序:城市、文化与权力导论》,郑娟、梁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01、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
    102、杨剑龙(主编):《老舍与都市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3、[美]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郑学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04、朱兵:《开拓中前进——新中国三十年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发展概观》,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年。
    105、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见证北京:1919-2004》,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
    106、张鸿声:《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7、张洁宇:《荒原上的丁香:20世纪30年代北平“前线诗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8、周传家、张静文、千嘉:《风雅京华:古都北京的文学艺术》,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09、朱克英:《城市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0、张丽妔:《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
    111、张泉:《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
    112、张泉等:《当代北京文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
    113、周仁政:《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4、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5、曾一果:《想象城市:中国当代文学与媒介中的“城市”》,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116、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7、周一兴:《当代北京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118、查振科:《对话时代的叙述话语——论京派文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1、白帆:《民国北派通俗小说现代性转型论》,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8年。
    2、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位论文,2008年。
    3、郭丽冰:《“万古人间四月天”——试论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8年。
    4、郭艳:《论<四世同堂>对家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位论文,2009年。
    5、黄敏劫:《想象建设与革命的方式——以草明为中心的5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7年。
    6、何爽:《“回不去的家”——30年代京派海派文学的“还乡情结”》,吉林大学文学院学位论文,2011年。
    7、李进:《京派小说的梦幻抒写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10年。
    8、李晓晨:《关于历史的互文性叙述——论<玩笑>与<革命时期的爱情>》,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11年。
    9、李在珉:《老舍与张恨水的北京叙述和想象》,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6年。
    10、鸟谷真由美:《日本记忆与北京生活——周作人的文化理想建构》,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4年。
    11、彭春凌:《“另一个中国”的敞开——抗战前夕大众媒体的西行记(1935-1937)》,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6年。
    12、邱晓明:《刊物、作家、批评构筑的文化审美世界——京派散文略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6年。
    13、宋冰:《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与想象——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位论文,2007年。
    14、孙宏伟:《试论现代乡土文学还乡主题的文化内涵》,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7年。
    15、温泉:《京派小说的现代意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位论文,2007年。
    16、伍施乐:《论现代文学中的北京形象——以四合院与北大为中心》,湖南大学文学院学位论文,2008年。
    17、徐刚:《1950至19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城市叙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11年。
    18、杨晗:《论刘心武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位论文,2009年。
    19、颜浩:《1920年代中后期北京的文人集团和舆论氛围——以(语丝)和(现代评论>为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2年。
    20、禹建湘:《现代性症候的乡土想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位论文,2007年。
    21、杨若虚:《书写不同的现代性:京派与海派(1930-1937)》,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8年。
    22、杨早:《清末民初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5年。
    23、张丽华:《流动的“民间”想象——周作人与民俗》,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4年。
    24、张艳梅:《论京派诗化小说》,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4年。
    25、周英飒:《林徽因创作现代性特征研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位论文,2008年。
    26、庄萱:《京派女作家小说艺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5年。
    27、赵茜琦:《新时期林斤澜小说创作透析》,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11年。
    28、朱晓霞:《现代作家北京叙事的创作主题》,山东大学文学院学位论文,2007年。
    29、郑勇:《社会转型中的文人结社——以南社研究为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1996年。
    30、朱玉兰:《日常生活的审美现代性救赎——波德莱尔的浪荡子形象》,西南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8年。
    31、张逾梦:《民间立场上的城市形象》,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