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神话的构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国内妇女学界就已明确了从有性人角度审视人类与社会,并自觉而又集中地用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视角的方法来探讨妇女发展的情况及其生存境遇。笔者有鉴于此,对明清之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也力图确立女性——性别的视角,微观地剖析男女两性关系,解构作家对女性尤其是佳人一厢情愿的设计与想象,进而思考性别神话的建立与生成。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及余论等部分。
     绪论部分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历程进行了较全面扫描,介绍了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历史与现状,也由此引入社会性别理论。
     正文主要从两大方面来加以论述.一、结合历史背景与文本环境,探讨男性评论家、男性主人公、男性叙述者是怎样对女性的言语、身体多方加以界定,从而使女性在身体上遭到失落与歧视。二、具体分析男性神话的产生,主要从才子崇拜、性遭遇、性惩罚三大点来探讨才子的魅力以及对女性的征服力与召唤力。
     余论是在前文分析论述的基础上,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社会性别视角进行综合评价,也用该视角略评明清其它小说。
After the midst of 1980s', the world of literate woman in China had certainly made a general survey of human being and society from the sexual people. To probing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and existent circumstance of women, they had applied consciously and intently gender theory. Accordingly, I use it to pursuit the caizijiaren stories between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analyzing bisexual relation, collapsing the authors' design and imagine about women in especial Jiaren, considering the foundation of sexual mytholog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an introduction, a two-chapter text and a postscript.
    The introduction presents a survey of an research upon "Caizijiaren stories between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ranging from its past to the present status quo. It also introduces gender theory.
    Chapter One questions why the body of woman didn't belong to herself: how men critics, heroes and authors limit female language and body to discrimination. '
    Chapter Two has three parts : Caizi's worship ,oomph and erotic punish .It analyzes how male mythology shapes and describes how Caizi's fascination and vocation to women represent.
    The postscript,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expositions, evaluates integrally those stories by gender theory and then criticizes other stories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y.
引文
[1] 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98年8月版.
    [2] 顾燕翎主编:《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9月版.
    [3] 马元(?)、康宏锦主编:《社会性别·族裔·社区发展》,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4月版.
    [4]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
    [5] 向楷:《世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6]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7] 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8]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版.
    [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6年5月版.
    [10]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
    [11] 毕治国:《死亡艺术》.黑龙江美丽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2][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3]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法]米歇尔·福柯:《性史》,姬旭升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5][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4月版.
    [16][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7]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版.
    [18]邓志伟、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9]杜芳琴:《发现妇女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
    [20]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5月版.
    [21]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6月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
    [23]李小江:《解读女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4]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性别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94年6月版.
    [25]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6]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7]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8]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卷2,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9]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岳麓书社,1998年9月版.
    [30]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岳麓书社,1998年9月版.
    [31]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2] 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3]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34] 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版.
    [35] 郭洪纪:《颠覆爱欲与文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6] 蔡国梁:《明清小说探幽》,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37] 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8]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
    [39]《明清言情小说大观》.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40] 谭克嫦、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4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2]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5月版.
    [43] 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
    [44][法]克劳婷·苏尔梦:《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颜保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2月版.
    [45]龚见明:《文学本体论——从文学审美语言论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90年2月版.
    
    
    [1] 卢兴基:《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清代人情小说论之一),《阴山学刊》(社科版),1988年2期.
    [2] 周俐:《男人的悲剧小说与妇女之四》.《淮阴师专学院学报》哲社版(苏).1990年1期.
    [3] 陈惠琴:《理想·诗笔·启示》(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方法),《明清小说研究》(南京).1996年3期.
    [4] 雷勇:《明末清初的才女崇拜与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明清小说研究》(南京).1994年2期.
    [5] 朱振武:《论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通俗小说批评的美学特色》,《明清小说研究》(南京),1996年2期.
    [6] 姚旭峰:《试论明清传奇中的“才子佳人”模式》,《上海大学学报》(社哲版).1996年2期.
    [7] 纪德君:《才子佳人小说婚姻模式的特征和成因:兼评其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1期.
    [8] 喻晓红:《明清小说女性形象论略:文化个性研究系列之一》,《求是学刊》(哈尔滨),1995年4期.
    [9] 何仲生:《文化视野里的明清小说女性形象》,《绍兴师专学报》,1989年4期.
    [10] 周建忠《试论才子佳人小说婚姻观念的演变》,《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1988年4期.
    [11] 谢挑坊《论明清艳情小说的文化意义》,《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4年5期.
    [12] 程毅中《略谈才子佳人小说的历史发展》,《明清小说论丛》,1984年1辑.
    [13] 鲍震培:《真实与想象——中国古代易装文化的嬗变与文学表现》,《南开学报》,2001年2期.
    [14] 陈晓兰:《女性主义语言研究与文本分析》,《国外文学季刊》,1999年第2期.
    [15] 马珏坪:《知识、赋权与自由——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3期.
    [16] 周泓:《西方女性主义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12月4期.
    [17] 陈晓兰:《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2期.
    [18] 陈东凤:《妇女写作与女性主义》.《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1期.
    [19] 李小林:《颠覆男权传统的话语——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三大学派》,《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1期.
    [20] 李骞:《试论才子佳人派小说》.《明清小说论丛》,1984年1辑.
    [21] 李鸿俐:《失意·渴慕·梦幻——从创作主体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团圆结局》,《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4期.
    [22] 苏建新:《才子佳人小说艺术世界初探》,《孝感学院学报》,1999年2期。
    [23] 常雪鹰:《才子佳人小说兴起的文化心理阐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4期.
    
    
    [24] 刘坎龙:《‘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才子佳人小说系列研究之五》.《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2期.
    [25] 孙霞:《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女性主题》.《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期.
    [26] 曾凡安:《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贞节、讽世与隐逸闯题》,《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1期。
    [27] 李艳梅:《从中国父权制看〈红棱梦〉中的大观园意义》,《红棱梦学刊》.1996年2期.
    [2s] 郑怡、陈鹃:《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文学》.《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3期.
    [29] 陈益源:《越南金云翘的汉文译本》,《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2期。
    [30] 陈喻:《从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社会文化原因看其文化品位》.《殷都学刊》,2002年1期.
    [31] 王永建:《论才子佳人小说》,《明清小说研究》,1985年5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32] 赵兴勤:《“经”与“权”——明末清初言情小说探讨之一》,1985年5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33] 李之鼎:《〈红楼梦〉:男性想象力支配的女性世界》,《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5年6期.
    [34] 夏国美:《论女性主义和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4期.
    [35] 罗萍:《略论女性主义诸流派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学刊》,2000年6期.
    [36] 杜洁:《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分析——社会性别理论在发展中的运用》,《浙江学刊》,2002年2期.
    [37] 邱仁宗:《女性主义哲学述介》,《哲学动态》。2000年1期.
    [38] 施春华:《女性主义者的心理学述评》,《心理学探新》,1999年2期.
    [39] 宋素凤:《后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对话》,《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4期.
    [40]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2期.
    [41] 马睿:《跨越边界: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突破》,《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2期.
    [42] 肖巍:《女性主义对“性生物决定论”的挑战》,《河北学刊》,2001年1期.
    [43] 杜洁:《论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建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1期.
    [44] 唐安:《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季刊),2001年2期.
    [45] 李霞:《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女性的超越》,《江汉论坛》.2001年2期.
    [46] 刘兵:《关怀的伦理意义与女性主义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5期.
    [47] 丁宁:《世纪回首与展望——女性主义在中国》,《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6期.
    [48] 吴小英:《女性主义社会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2期.
    [49] 鲍晓兰:《女性主义和倾听妇女的声音——意义、方法和思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1期.
    [50] 徐辉:《试析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潮》,《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2期.
    [5l] 冯凌云:《现代、后现代与女性主义》,《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
    
    期.
    [52] 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大陆的传播》,《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2期.
    [53] 王玫:《宫体诗现象的女性主义诠释》,《学术月刊》.1999年5期.
    [54] 周怡:《女性主义哲学及其未来——一种方法论的研探》,《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55] 史小玲:《身体、爱欲、女性主义立场——女性文化空间的浮现》.《怀化师专学报》1998年4期.
    [56] 许龙:《男权文化镜城中的美丽囚徒——女性主义阅读策略观照下的唐代爱情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嘉应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5期.
    [57] 伍联群:《浅谈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心理成因》,《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2000年9期.
    [58] 林科吉:《论才子佳人大团圆叙事模式的封建本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0年11期.
    [59] 陆艳清:《合情、合理、才子佳人永团圆——试论中国古典爱情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6期。
    [60] 朱全福:《凡纸上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创作心态窥探》,《铁道师范学报》,1998年3期。
    [61] 程建忠:《也评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2期。
    [62] 王文彬:《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延边大学学报》,1997年4期。
    [63] 王恒柱:《才子佳人小说是构筑心灵理想的文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1期.
    [64] 戴瑶琴:《才子佳人叙述模式在现当代小说中的变革和延续》,《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期.
    [65] 马风华:《古代士人的爱情童话——论才子佳人小说发展及其特质》,《嘉应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1年2期。
    [66] 王晶卉:《古典戏曲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艺术百家》,1998年4期。
    [67] 谢真元:《才子佳人模式及其文化意蕴》,《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4期.
    [68] 王星琦:《怎样看待明清艳情小说》,《古典文学知识》(南京),1995年6期.
    [69] 乔以钢:《中国女性传统命运及其文学选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3期.
    [70] 曹萌:《再论明末言情小说观及其发展段落》,《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6期.
    [71] 李中耀:《论明传奇中的才子佳人婚姻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4期.
    [72] 李惠明:《明清小说创作真实论初探》,《文艺理论研究》(沪).1990年4期.
    [73] 周俐:《男人的悲剧〈小说与妇女之四〉》,《淮阴师专学院》(哲社版).1990年1期.
    [74] 任黄菊:《明清部分小说模式化、说教化倾向浅探》,《人大复印资料》,1987年6期.
    [75] 何满子:《明清小说的美学转化问题》,《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0年4期.
    [76] 杨明品:《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初始动因》,《社会科学辑刊》(沈阳),1988年5期。
    
    
    [77] 唐富龄:明清之际爱情小说的裂变与断层趋向》,《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4期。
    [78] 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美学风貌》,《社会科学辑刊》(沈阳),1986年6期.
    [79] 许建中:《论明清之际通俗文学中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明清小说研究》(南京),1990年3期。
    [80] 雷勇:《明末清初世情小说新探》,《汉中师范学报》(哲社版),《明清小说研究》(南京),1994年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