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影响力并非深远的作家,萧红却以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与弥漫哲学韵味的作品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地将萧红与生命哲学相联系,系统地对萧红与作品的“哲学味”进行阐释。文章适当借鉴西方生命哲学理论,结合本土经验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探讨萧红对生命、生存的理解。本文以生命哲学切入萧红创作,并对萧红生命类型进行个案考察,力求理清萧红创作与多重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逼近萧红的精神世界,展示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精神范型与人格样式,从而对萧红创作实践、萧红那一代人的精神历程做一有益的探索。
     基于萧红研究的特点,本文在行文上包括作家论与作品论。
     “作家论”中将萧红人生经历作为文本进行个案考察,通过萧红所承担的以“反叛”为核心的“娜拉”角色和在命运、性格、时代、人性诸方面所呈现的生命悖论进行阐释,展现萧红作为现代中国一个存在者的生命形象。并且从时代、文化、个人多重角度剖析萧红与生命哲学的遇合。
     “作品论”以时间、空间、人的结构模式剖视萧红的世界观、人生观。空间作为存在展开的场所、参与人生的文化行为、心灵世界的外在象征三种角色营造了一个沉浸于空间梦魇、丧失自我的乡土世界。在时间的角度上,文章通过创作文本对历史时间的有意消弭、循环式传统时间观的阐释和对个体时间意识的呼唤,进一步强调了人与时空的对立,从而渲染了以奴性的服从和自欺为内容的荒原境界。而处在荒原世界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是寂寞的。“寂寞”是萧红的一种哲学语言、萧红生命个体的标识,也是萧红生命哲学的发生和存在语境。萧红的生命哲思简而言之是在时空经纬中叩寂寞以求音,探寻人类的救赎之路。
     萧红生命哲学的要旨在于敬重生命、重视生存困境、强调自为人生。萧红的生命哲学在精神上是“五四”人的主题的继承与发展,在形式上并没有系统的哲学体系。它始终带着本土的浓浓气息,带着感性的新鲜、诗化的散漫。萧红的生命哲学提升了萧红作品的格调,是萧红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内在支撑。同时萧红的成功创作经验也为后世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Xiao Hong, a writer who had a little influence in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attracted researchers' eyes by her legendary life that was full of ups and downs and her works that was full of "philosophical flavor". On the basis of study achievements of the seniors, the paper associated clearly Xiao Hong with Life Philosoph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writer and writing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philosophical flavor" in Xiao Hong's writings. By means of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 Life Philosophy in the west and national cultur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Xiao Hong's viewpoint of life and existence i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lso, by means of Life Philosophy Xiao Hong's life was regarded as a case to be studied. And furthermore this paper tried to clear the relations between Xiao Hong's writings and multi-historical contexts, close to Xiao Hong's spirit world, reveal a kind of spirit mode and personality pattern. All those can help us inquire into Xiao Hong's wr
    itings and spirit course of one generation of Xiao Ho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Xiao Hong's study, this paper divided into two parts:"0n writer" and "On writings".
    In "On writer" Xiao Hong's life was regarded as text to be study.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Nala" in which "revolt" was the core as well as Xiao Hong's life contradiction that was revealed by destiny, character, times and human nature, this paper show Xiao Hong's image as a exister of Chinese modern society. And in the view of times,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the author expounded the relation between Xiao Hong and Life Philosophy.
    In "On writings" this paper analyzed Xiao Hong's viewpoint about world and life with the structure mode that consists of time, space and human. Space was regarded as a place of existence, a kind of cultural behavior that took part in living course and a kind of symbol of hearts. The three roles together built a native world where people was steeped in nightmare of space and lost themselves. In the viewpoint of time, the author expounded the desalting of historical time in Xiao Hong's writings, the viewpoint of traditional "circulate time", and individual time consciousness. All that emphasize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human and time, and show a wild world which were full of slave obey and cheating by themselves. However, people who live in the wild world were lonely. "Loneliness" is a kind of philosophical language of Xiao Hong, a symbol of Xiao Hong, and also is the context of Xiao Hong's Life Philosophy. In short, Xiao Hong's Life Philosophy tried to find voice in a lonely world by means of a specific analys
    is of "time" and "space", and furthermore inquired into the human road of salvation.
    The essential points of Xiao Hong's Life Philosophy includes respecting deeply lives; think highly of living straits; emphasizing living-for-itself. In the spirit Xiao Hong's Life Philosophy is the succ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pic of "human" in the May 4 period. In the pattern Xiao Hong's Life Philosophy is short of philosophical system. It,is full of native flavor and it is fresh and poetic. Xiao Hong's Life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level of mentality, and also is the inter prop. Xiao Hong' succeed experience of writing provides simultaneously good reference for writing of posterity in the future.
引文
(1) 参见斯诺1936年4—5月与鲁迅谈话的记录整理稿,翻译家安危1986年9月在美国海伦·斯诺的住所发现。《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
    (2) 赵园:《论小说十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244页。
    (3) 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引自王晓明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4) (韩)李福熙:《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 第3期。
    (5)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版,第4页。
    (6) 周作人:《人的文学》,引自《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张明高、范桥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年版,第122页。
    (7) 萧军:《我与萧红的缘聚缘散》,引自《萧萧落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版,第253页。
    (8) 博凡:《漂泊的爱——当代社会文学趣味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版,第218页。
    (9) 季红真:《萧红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版,第402页。
    (10) 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引自《萧萧落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版,第241页。
    (11) 萧军:《我与萧红的缘聚缘散》,引自《萧萧落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版,第264页。
    (12) 许广平:《追忆萧红》,引自《萧萧落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版,第69页。
    (13) 李洁吾:《萧红在北京的时候》,引自《萧萧落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版,第71页。
    (14) 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引自《萧萧落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版,第226页。
    (15) (19) 见萧红1937年5月4日致萧军的书信,《萧红文集》第三卷,张毓茂、阎志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版,第320页。
    (16) 皇甫晓涛:《萧红的寂寞与寂寞的萧红——萧红与萧红研究再议》,《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17) 冯光廉、刘增人:《中国新文学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版,第82页。
    
    
    (18) 《抗战以后的文艺活动动态和展望——座谈会记录》,《七月》1938年第7期。
    (20) 《辞海》“世界”条目,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21)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空间”条目,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版。
    (22) 罗琼、沈醒东:《萧红小说的“花瓣式”结构》,《江海学刊》1997年第4期。
    (23) 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萧红文集》第一卷,张毓茂、阎志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版,第327页。
    (24) 葛浩文:《萧红评传》,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第144页。
    (25) 茅盾:《〈呼兰河传〉序》,《萧红文集》第二卷,张毓茂、阎志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版,第10页。
    (26) (英)彼得·柯文尼、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妙之科学旅程》,江涛、向守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版,第3、4页。
    (27) (2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8版,第342页。
    (29) 赵园:《乡村荒原——对于中国现当代乡村小说的一种考察》,《上海文学》1991年第2期。
    (30) 茅盾:《〈呼兰河传〉序》,《萧红文集》第二卷,张毓茂、阎志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版,第4页。
    (31) 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第92页。
    (32) 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版,第7页。
    (33) 季红真:《萧红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版,第405页。
    (34) 卡罗·吉里根:《男性生命周期中的女性地位》,张元译,见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97版,第107页。
    (35) 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引自《萧萧落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版,第6页。
    (36) 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引自《萧萧落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版,第6页。
    (37) 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3页。
    (38) (39)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第512页。
    
    
    (1) 张毓茂、阎志安编:《萧红文集》(一、二、三),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版。
    (2) 季红真编选:《萧萧落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版。
    (3) 季红真:《萧红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0版。
    (4) 葛浩文:《萧红评传》,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5年版。
    (5) 铁峰:《萧红文学之路》,哈尔滨:哈尔滨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6)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7) (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李健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版。
    (8)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年版。
    (9)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年版。
    (10)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年版。
    (11) 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
    (12) (英)彼得·柯文尼、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妙之科学旅程》,江涛、向守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版。
    (13) 史成芳:《诗学中的时间概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版。
    (14) 沉睡:《灵光乍现——漫游于空间、自由与死亡之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15) 柳鸣九:《“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
    (16) 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版。
    (17)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版。
    (18) 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19) 刘新生:《中国悲剧小说初论》,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年版。
    (20)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版。
    (21) 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
    (22) 丁帆:《文学的玄览》(1979-1997),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年版。
    (23)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
    
    
    (24) 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97版。
    (25)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版。
    (26)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 冯光廉、刘增人:《中国新文学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版。
    (28) 赵园:《论小说十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版。
    (29) 博凡:《漂泊的爱——当代社会文学趣味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版。
    (30) 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 邹午蓉:《新时期萧红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
    (32) 李向辉:《批评的批评:萧红研究回顾》,《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 第4期。
    (33) 曹革成:《无华秋水与波平——萧红研究现状刍议》,《呼兰师专学报》1993年 第4期。
    (34) 皇甫晓涛:《萧红的寂寞与寂寞的萧红——萧红与萧红研究再议》,《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 第4期。
    (35) 徐瑞岳、王艳芳:《萧红研究:望断西天一缕淡淡的霞光》,引自徐瑞岳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 王富仁:《时间·空间·人——鲁迅哲学思想刍议》,《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 第1、2、3、4、5期。
    (37) 何向阳:《文学:人格的投影——文学研究的一个思路》,《文学评论》1993年 第1期。
    (38) 王光东:《五四新文学中的现代生命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 第3期。
    (39) 胡辛:《中国女性文学纵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 第12期。
    (40) 邹广文、常晋芳:《空间与人的文化世界》,《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夏之卷。
    (41) 邹广文、常晋芳:《时间与人的文化生命》,《文史哲》1998年 第5期。
    (42) 王铭铭:《空间阐释的人文精神》,《读书》1997年 第5期。
    (43) 李孝聪:《传统文化与地域空间》,《读书》1997年 第5期。
    (44) 秦林芳:《鲁迅小说传统与萧红的小说创作》,《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 第1期。
    (45) 王金城:《萧红与三毛:跨越时空的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4年 第2期。
    
    
    (46) 柴平:《女性的痛觉:孤独感和死亡意识——萧红与伍尔夫比较》,《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 第4期。
    (47) (韩)李福熙:《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 第3期。
    (48) 刘世楚:《论萧红的文化心理和悲剧根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 第1期。
    (49) 王维国:《“无家情结”与萧红的生活和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4年 第8期。
    (50) 李采娟:《论萧红创作心态的构成》,《兰州学刊》2000年 第2期。
    (51) 姜红:《追求本真地生存——萧红小说的文化哲学意蕴》,《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 第2期。
    (52) 张志平:《悄然吟唱着生命的悲歌——论萧红的艺术个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 第3期。
    (53) 叶振忠:《论萧红香港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 第4期。
    (54) 陈守红:《“诗”与“史”的逆向——评萧红的〈生死场〉兼论女性写作》,《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 秋之卷。
    (55) 王培元;《〈生死场〉的历史感和悲剧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 第2期。
    (56) 王智慧:《〈生死场〉生命荒原的赤裸展现》,《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 第2期。
    (57) 宋晓萍:《萧红的地:封锁和游离——关于〈呼兰河传〉及其女性空间》,《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 第4期。
    (58) 李采章:《〈呼兰河传〉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味》,《求史学刊》1995年 第5期。
    (59) 陈洁仪:《论萧红〈商业街〉四个重要的空间意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 第2期。
    (60) 秦林芳:《三月的悲歌:小说〈小城三月〉赏析》,《名作欣赏》1993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