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性创新的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原始性创新的内涵、意义,并探讨了国内外原始性创新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接着,运用文献检索、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若干典型原始性创新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来探求原始性创新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原始性创新的一般特征,探析影响原始性创新的内外因素,并总结出原始性创新的运行机制模型。然后,在探讨原始性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原始性创新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原始性创新发展途径。最后,通过对福建省原始性创新的现状及其障碍的分析,指出福建省只在局部研究领域内具备了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福建省原始性创新的对策。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describing the meaning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explores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original innovation. Then, through literature searche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e and interview on model cas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monstr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law of origin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mmonly character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original innovation' success, and concludes the system of operation mechanism of original innovation. Afterward,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meaning to district development of district original innovation and mainly characteristic of district original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route of district original innovation. In the e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Fujian province's original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Fujian provin
    ce may carry through original innovation in part field advantage, and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Fujian province's original innovation further.
引文
(1) 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中国软科学,2001(3):2-8。
    (2) 路甬祥。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5):370-377。
    (3) 科技部等。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2002(6)。
    (4) 吴海江。科学原创与科学积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47-50。
    (5) 殷醒民。上海科技原创力提升中的结构型差异。上海经济研究,2002(2):32-34。
    (6) 周辉,张光红,蔡晖,等。原创性研究成果的SCI引用分析。上海经济,2002(2):85-87。
    (7) 王德彦。注重交流 把握方向 勇于创新。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0):6-9。
    (7) 韩宇,赵学文,李正风。基础研究创新概念辨析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国基础科学,2001(3)。
    (8) 束义明,李莉。我国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现状及提高对策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6):71-74。
    (9) 邬贺铨。重视原始性创新,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中国科技产业,2002(9):9-10。
    (10) 刘作仪。基础研究评价若干问题的认识。科学学研究,2003(4):373-377。
    (11) 陈雅兰,韩龙士,王金祥,等。原始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探究。科学学研究,2003(4):433-437。
    (12) 徐冠华。推动原始性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国基础科学,2001(2):4-10。
    (13) 徐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14) 常林朝。我国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
    (15) 何传启。知识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16) 刘大椿等。发现与创新之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0)。
    (17)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
    (18) 孙秋柏等。创新技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3)。
    (19) 周寄中。科技资源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1)。
    (20) 《北京青年报》社等。与诺贝尔大师面对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
    (21) 许冠华。重视基础研究 推动原始性创新。中国科技奖励,2001(9):3-6。
    (22) 梅瑞狄斯等。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8)。
    (23)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1)。
    (24)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1)。
    (25) 周济主编。科技创新院士谈(上、下)。科学出版社。2001(8)。
    (26) 刘助柏等。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3)。
    
    
    (27) 路甬祥。百年科技话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9)。
    (28) Feyerabend P. Comments on Hansons"Is There a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J]. Current 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39.
    (29) Wartofsky M W. Scientific Judgement: Creativity and Discovery in Scientific Thought[A].Scientific Discovery: case Studies[C]. Dordecht. 1980.13.
    (30) Rcalising Our Potential: A Strategy for Science, Engineeing and Technolgy. Cm2250.London. 1993.2.
    (31) Amidon D M. The challenge of fifth generation R&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6, 39(4):33-41.
    (32) 殷醒民。上海增强科技原创力的路径选择。上海经济,2002(8):10-13。
    (33) 许德如等。营造有利于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性的良好氛围。中国基础科学,2000(6)。
    (34) 韩龙士,陈雅兰。原始性创新亟待提高。福建通讯,2003(4):30-31。
    (35) 崔克明。对非共识项目的认识和评审建议。中国科学基金,2001(3):177-180。
    (36) 张志辉,韩宇。关于我国青年科技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状况的初步考察。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61-64。
    (37) 李主其。坚持以人为本,激励和支持原始性创新研究。中国科学基金,2001(5):257-259。
    (38) 李静文。论原始性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人才,2002(4):19-21。
    (39) 卫正勋。青年与诺贝尔科学奖。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2(6):209-211。
    (40) 葛朝阳,陈劲。试论完善基础研究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支撑环境。科研管理,1996(1):33-36。
    (41) 鲁兴启,王琴。创新文化的创造性构建。科学学研究,2003(4):177-180。
    (42) 李真真。我国基础研究问题的探讨与思考。科学学研究,2003(4):367-372。
    (43) 刘风琴等。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我国科技实力。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
    (44) 福建省科技厅。奋起之道和科技战略。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45) 曹伟,朱建业。基础研究导致重大技术创新的类型与规律探讨。科学学研究,2002(8):337-3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