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服务——大学生主体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学术界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主体性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范围内,大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没有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教教育出现了一些产业化的特征,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当代中国面临着新的形式、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大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主体性问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理论问题,而是与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
     本文以当代高等教育中教育与服务的关系为基本切入点,运用人学的方法论原则,探讨和回答了如何处理好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关系,如何在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问题。作者提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解决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的关系的关键。教育学生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并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的过程。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要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要解决好教育与服务的关系,通过为学生生活和成长提供好的教育服务去教育学生。在此,服务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手段,是为了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是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创造人性化的条件,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无可置疑,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大学教育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这个矛盾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受教之间的矛盾。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以灌输的方式实施教育就会压制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以服务的方式实施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主体性与教育之间矛盾的基本途径,因为服务能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可以使教育手段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能够促进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办让
    
    学生满意、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式大学。
     当然,也应该看到现代高等教育带有服务产业的一些特征,但它不同于一
    般的服务业。其服务形式和服务对象都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的“产品”就是
    高等学校通过高等教育活动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
     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服务式的大学
    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为此就要把大学建成一种旨在发挥大学
    生主体性的服务体系。这就需要实现几个转变:大学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
    工作模式的转变,学校与学生权利义务关系的转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理念的
    转变,目的是让学生满意,让人民满意。
     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还对大学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首先,
    它要求大学领导应当具有办高水平服务式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次,它要求大学
    的教师要具有高度的主体性人格和深厚的学术涵养;再次,它要求大学行政后
    勤人员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The studying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n China, begin in the end of 1970s and the beginning of 1980s. The studying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has great development both in theoretic and practice in past 20 years. But the field of the vision of the studying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focus in children, whil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beyond of it. when high education come into the moment of popular, High education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 of industrialization , the issue of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 of university come into being.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is stud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s and serves; the issue of human being is principle method in this studying. Both to respect the student' subject status and to stress the teachers' leading role aim at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 making them su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a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plays a leading role. Serving for the student is a good education method, the aim of it is offering good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eachers always exists. The teacher is the subjectivity of teaching, and student is the subjectivity of learning. If teaching the students by the means of infusing will suppres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the students by the means of serving is a good method to melt the conflict. It will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individuation of education.
    Modem high education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 of industry of serving, but it is 't the same as the industry of serving. Its style and object are especially. The product of high education is serving that high education offers.
    The important duty of modern high education is cultiva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and the method of cultiva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is serving. So the university should construct a kind of serving system. The high education should satisfy the students and the people.
    For the sake of cultiva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and person with good ability, which can meet the need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lead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teachers must be good.
引文
1、段景智,姜守厚:《试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前瞻功能》,《中国高教研究》[J],2000年第一期;
    2、陈志尚:《人学——21世纪的显学》,《北京大学学报》[J],1995年第3期;
    3、冯建军:《走向主体性教育哲学观引论》,《教育理论与实践》[J],第18卷(1998);
    4、金生:《个人主体性的培植与新教育的内涵》,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J],1995.11;
    5、成有信:《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J]1995年第10期;
    6、石中英:《现代教育哲学研究的两个主题》,《内蒙古师大学报》,[J]1999-4;
    7、陈锐:《论杜威教育哲学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基础》,《杭州师范学院学报》,[J]1998年9月;
    8、王坤庆:《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发展概观》,《海军院校教育》[J]:2001,1
    9、朱新梅:《论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哲学与哲学的关系》,《石油大学学报》[J],2001,10;
    10、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哲学研究》,《哲学研究》[J],1993(9);
    11、蔡春:《被忽略的难题——论教育主体性的张扬》,《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1994,4;
    12、张天宝:《主体性:我国当代教育实验的主题》,《上海教育科研》[J]1997,1;
    13、刘平,杜明娥:《由辨证张力走向反抗和自由——尼采教育哲学思想简论》,《哲学研究》[J],2001,2;
    14、傅国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论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J],2001,3;
    15、潘艺林,刘光明:《增强西南高校批判功能的意义和策略》,《重庆邮电学院学报》[J].2001,2;
    16、傅国强:《论当代中国哲学主体性思潮兴起的必然性》,《哲学研究》[J],2003,3;
    17、马廷奇:《冲突与整合,西方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的演变》,《江苏高教》[J],2003,3;
    18、萧诗美:《从“它是”到“我是”:西方哲学主体性转向的内在逻辑》,《江海学刊》[J],2002,4;
    19、刘英:《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和原则》,《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年5月;
    20、尹保华:《教育的主体性及实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J],1997,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第406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5,第5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4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人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8-79页;
    6、李为善、刘奔主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
    7、康德:《实用人类学》[M],重庆出版社,1987.1;
    8、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9、[德]马丁·布伯著:《我与你》[M],陈维刚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10、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M],三联书店1987.31-32;
    1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62.62 24;
    12、詹姆斯:《实用主义》[M],商务印书馆,1994.135;
    13、康内尔:《20世纪世界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2-4;
    15、汪刘生:《创造教育论》[M],当代大教育论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16、王策三:《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17、黄楠森:《人学的足迹》,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8、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0;
    19、肖川:《教育的视界》[M],岳麓书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三联书店,2001-12;
    2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
    23、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4、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河南教育出版杜,1993;
    25、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第199页;
    26、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7、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27、R.S.Peters,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8、Robert E.Sternberg, Diversifying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The Education Forum, Volummer 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