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国际贸易可以从多维的视角来加以研究,本篇论文是从时间的角度即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国际贸易,研究的是明清时期的国际贸易。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本文截取明清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发生了一个“千古巨变”: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面对西方列强,中国人忽然发现,自己已不在世界先进之列。显然,落后不是某一时点突然发生的,它是一个过程。研究这一转变的过程,需要向前追溯。本文将研究的历史时期,限定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时期。尽管我们无法确定中国由先进转而落后的具体始点,但可以肯定地说,明清时期(1368-1840)正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时期,而且在这一时期,中国还有保持先进的机会。
     使中国由先进转而落后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一个为人们所注目的原因是对外关系,所谓“闭关锁国”就是人们用来抨击明清统治者的常用词。对外关系仍然是一个过于宽泛的课题,由于本人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因此,本文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方面。国际贸易分为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显然,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较陆上贸易更为重要,这样本文就侧重研究了海上贸易。
     在研究过程中,本人发现,尽管涉及这一时期海上贸易商品的文献浩如烟海,但详细而系统地直接、完全针对海上商品贸易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上。于是,也就有了本文的标题: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
     以统一的国家而论,中国的国际贸易自秦代开始。但秦朝短命,持久的汉代则成了中国国际贸易真正形成的时期。
     1、中国的海上贸易商路分为东、南、西三个方向或三大航路,明清人分别称之为东洋、南洋、西洋。沿着这些商路向外流出的不仅是丝绸,还有瓷器、茶叶等,而在同样的航路上,反方向流入中国的则是白银、香料等各种商品。
     2、自汉代始,中国的海上贸易是不断发展的。宋元时期只能是以奢侈品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大宗商品海上贸易,是在明代中期,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才发展起来。从原来以奢侈品为主向以大宗商品为主是明清时期海上贸易的一个重大变化,伴随这一变化的自然有贸易量的增长。
     3、明清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大致在明代中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人开始大规模进入东方,中西方直接贸易大规模展开。但在明代以前,甚至在明代前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主要是通过阿拉伯人进行的。当大航海时代来临时,东方的神秘面纱才逐渐揭开。随着进入东方的西方人逐渐增多,中西方海上贸易的地位也逐渐提高,逐渐取代了海上贸易中中国周边国家的贸易地位,成为了中国海上贸易的主要贸易国。自此,中国的海上贸易就分成了二大部分:一是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贸易,二是与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
     4、从贸易方式上,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也可分为二大类:朝贡贸易和民间商业贸易。还应该指出的是,朝贡贸易在全部中国海上贸易中,只是在明代前期居重要地位。明中期之后,朝贡贸易虽然一直持续进行,但相对于民间贸易,其地位已经大大降低。
     民间贸易包括合法贸易和走私贸易。明清政府对民间海上贸易施加了各种限制,最严重的是在某些时期实行的禁海政策。明清政府也因此而被后人批评为闭关锁国,并认为由此而导致了中国后来的落后。客观地说,不够开放确实是阻碍中国走上早发内生型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中国的内部,对当时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就更是如此。事实上,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量大于以前的历代,本文正文中关于各种商品进出数量的描述证明了这一点。明清政府对海上贸易的大多数限制性政策与其对国内商业的限制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与以前历代的限制性政策一脉相承的。而近乎全面的禁海主要在明前期和清初,时间跨度并不是很长,远短于开海或部分开海时期(从来就没有过完全意义上的全面闭关锁国,即使统治者想,也是做不到的)。
     限制海上贸易的严厉政策还有“一口通商”。其中更为著名、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大,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关闭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只保留粤海关通商,变“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直至1840年。一些后人对此项政策的理解常有夸大失实之处。首先,当时以省命名的海关并非只有一个港口,而是下辖多个港口。其次,撤消海关机构不等于完全封港,例如,“一口通商”期间的赴日铜商就仍走宁波。再次,贸易量与通商口岸的数量不存在线性关系,它更多地是使原来通过其他关口的进出口商品改为通过仍允许通商的关口。另外,即使是“四口通商”时,实际上至少还有四口之外的“山海关”,尽管山海关过往的主要是国内贸易。更重要的是,除合法贸易外,还有大量的走私贸易,而且当时的政府,查禁走私的能力远远不如现代政府,走私贸易的比例远远大于现代,与战乱相伴的禁海时期就更是如此。
     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主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要商品出口贸易;第二部分为主要商品进口贸易;第三部分是白银的流入,每部分各有四章。第一与第二部分分别分析各种主要的商品出口和进口贸易。最重要的进出口商品贸易单列一章进行分析,较次要的商品贸易则合为一章,用一节或更少的篇来加以论述。论述每种出(进)口商品贸易的大致内容为:1、简要地介绍该种商品的原产地(发明国)和发展史,2、分析明清时期出(进)口国该种商品的生产和供求情况,3、出(进)口的途径和经营者,出(进)口数量,兴衰的变化过程,4、在出(进)口商品中的地位及对出(进)口国的影响等。第三部分分析白银的进口。白银也可视为一种商品,而且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进口商品,但由于白银在明清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本文将其单独列为一篇来加以论述。
     在明清时代的世界,中国当得起地大物博之说。而且以机器生产出现之前的手工业论,中国的工艺技术不仅普遍高于亚洲周边国家,也比西方国家先进精致,商品成本低、质量高,很多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强悍的竞争力,各国争相购买。因此,在明清时代的大部分时期,一些中国商品的出口量不仅居世界首位,甚至居唯一的地位。出口商品的种类也极为丰富,各种史料所载者已达数百种之多。按大类算,明清时期的全部出口品中,主要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但经过加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占绝大比例,未经任何加工的初级产品只占很小比例。只是到鸦片战争几十年之后,初级产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比例才‘逐渐提高。当然,当时中国出口的制成品和半成品中是手工加工的。就具体出口商品的相对重要性而言,可以有“三皇五帝”之说。丝、瓷、茶可视为“三皇”,布、糖、药、书、钱则可称作“五帝”。
     与出口商品一样,明清时代进口商品的种类也很繁多,并且同样是经过一定加工的商品为多。就具体的商品来说,最著名、数量和影响巨大的输入品无疑是鸦片,当然,是臭名昭著。明清时期,兵器进口数量不一定比棉花等一些商品多,但影响重大。进口兵器主要是日本刀、西洋火器和东亚、东南亚的硫磺。在明清时代,一些香料由奢侈品变成了大宗贸易品。无论中国还是欧洲,进口的香料主要产自东南亚。棉花原产外国,明代时中国已普遍种植,中国棉花和纺织品成为大宗进口商品是在18世纪末之后,其中棉花先于纺织成品变为大宗进口品,而且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棉花进口仍远远大于纺织成品。暹罗、吕宋等地的大米很早就有进口,明代时进口规模已经较大,清代进口更多。此外,锡、铅、水银等金属,东亚与东南亚的海产品,东南亚珍稀木材,奇禽异兽和各种珍宝,日本折扇,亚洲和美国皮货,以及西洋钟表和玻璃制品也在进口品中占有一定地位。
     可以肯定地说,白银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价值量也最大的进口品。但白银不仅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货币,在明清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其进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其他商品的贸易平衡状况。明清时期,中国自产白银不足且减少,国内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财政货币制度演变为银本位,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其他各国对中国商品有巨大需求,却没有合适而充足的商品向中国出口,自16世纪中期后日本、美洲又盛产白银,加之存在通过白银贸易套利的机会,于是大量的日本和美洲白银流入了中国。日本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后期和清前期,流入量约2亿两,其中约三分之一通过中日直接贸易输入,三分之二为转口贸易输入。美洲白银的大规模流入始于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结束。美洲白银的流入量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和经欧洲(或美国)流入中国的各约一半。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6亿两。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的系统研究上,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考虑中国的发展问题,在考虑我国长期发展的时候,把中国在世界上长期领先变为落后那段历史时期的一件事说清楚我感到还是有意义的。本人认为:鸦片战争以后的研究太多,而对明清时期的海上商品贸易缺乏系统研究,甚至对这一段还有很多的误解,尽管涉及到明清海上贸易商品的文献浩如烟海,但在本文的标题下对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的有关文献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通过史料把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的发达程度的轨迹如实反映出来,尽自己所能弥补了以往学者研究的不足,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本文对现实有借鉴、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翅膀,把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的这段历史如实的反映出来,让今人很好的总结历史上对外贸易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目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be research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dissertation, dea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or history, studie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chooses and focuses o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because China experienced a dramatic change in this period:Chinese suddenly realized that China no longer stood among the advanced countries, faced with the strong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Opium War in 1840. Obviously China's lagging behind did not happen suddenly at a certain point of time, instead it is a process.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process, we need to trace back.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is confined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fore the Opium War. Although we are unable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starting point of China's change from an advanced country to a country lagging behind, we can confirm that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840) were the key period in the process. In this period, China still had the opportunity to remain advanced.
     The reason for China's change from an advanced country to a country lagging behind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among which external relationship is remarkable. People use "closed and isolated" to criticize the empero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equently. External relationship remains a broad theme. The author is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s a result, this paper confines the research scop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is period.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be divided into land-way trade and maritime trade. Obviously, maritime trade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land-way tra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a result, the author emphasizes particularly on maritime trade.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systematically direct literature on maritime trading commodities is rar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on maritime trading commoditi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orts and exports during this period, thus the topic of this dissertation: On the Maritime Commodity Trad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840).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began in the Qin Dynasty if we consider only unified country. However, the Qin Dynasty did not last long. Therefore, the Han Dynasty witnessed China's formation of real international trade.
     First, china's maritime trading rout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rections of east, south and west, or three sailing routes, which were called the East Ocean, the South Ocean and the West Ocean by people liv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econd, China's maritime trade has been developing since the Han Dynasty. Luxuries were the main commodities traded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however, the maritime commodity trade in the real sense first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when the Great Voyage era came. It was a significant change that trading commodities shifted from luxuries to bulk commodi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rade volume increased accompanying the change.
     Third, another significant change of China's maritime trad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the beginning of large-scale direc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ith the Great Voyage era beginning in roughly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and westerners flocking into the east. However,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eve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an countries was mainly conducted through Arabs. With the coming of the Great Voyage era, the mysterious veil of the east disappeared gradually. With more westerners flocking into the east, the maritim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became more important. Western countries substituted the countries around China, becoming the main trading partners of China in maritime trade. Ever since then, Chinese maritime trade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was the traditional trade with countries in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e other the trade with European countries.
     Fourth, the maritime tra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by trading patterns:tributary trade and non-governmental trade. Tributary trade was important onl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fter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although there still was tributary trade, its importance was decreased a lot compared to non-governmental trade.
     Non-governmental trade included legal trade and smuggling trade. The governmen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osed various restrictions on non-governmental maritime trade. They even banned maritime trade in some periods. The Ming and Qing governments were therefore criticiz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s imposing closed and isolated policy, which gave rise to the lagging of China afterwards. Objectively, inadequate opening wa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China did not became an earlier endogenous-typed modern country, but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lied in inner China. It was especially the case for a big country like China at that time. In fact, the volume of maritime tra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receding dynasties, which was proved by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mports and exports of commodities in the dissertation. Most restrictive policies on maritime trade imposed by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me from the restrictions on domestic business as well as the restrictive policies imposed by preceding dynasties. All-around ban on maritime trade, whose interval was not long and far shorter than the period of opening maritime trade, was imposed by government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In fact, there was never a comprehensive closed policy. Even if the rulers wished to do so, they were unable to achieve it.
     Rigorous restrictive policy of maritime trade also included "one trading custom,' among which turning from "four trading customs" to "one trading custom" in 1757 was more famous, lased longer and had greater impacts. The government closed Fujian Custom, Zhejiang Custom and Jiangsu Custom, remaining only Guangdong Custom until 1840. Later generations often exaggerated the policy. First, at that time the customs named after a certain province included more than one ports. Second, revocation of customs did not mean ban on ports. For exam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one trading custom," businessmen dealing in bronze still leave for Japan from Ningbo. Third, the trade volume and trading ports did not exhibit linear relationship. What it meant was that trading commodities through other ports then trade through the remaining ports. What is more, even during the four-trading customs, there was at least "Shanhaiguan Port" besides the four customs although Shanhaiguan Port mainly dealt with domestic trade. More importantly, there was a lot of smuggling except for legal trade. The governments'ability of suppressing smuggling at that time was far poorer than that of the modern governments. The proportion of smuggling was far larger than now,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when war accompanied the ban of maritime trade.
     Except for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ach having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exports of main commodities, while the second par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mports of main commodities. Part Three involves the inflow of silver.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s analyze the exports and imports of main commodities separately. The most important exporting and importing commodities are analyzed in separate chapters, while less important ones were combined into one chapter, using only one section or even less content to describe. The analysis of each exporting (importing) commodity includes roughly the following contents. First, their places of origin (country of invention) and developing history are introduced in brief. Second, the production as well as demand and supply of the commodities in the exporting (importing) countr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analyzed. Third, the exporting (importing) channel and dealers, exporting (importing) quantities as well as their rise and fall are dealt with. Fourth, their positions in the exporting (importing) commoditie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n exporting (importing) countries are discussed.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imports of silver. Silver can be taken a kind of commodity. In fact, i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mporting commod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China.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silver in a separate part because it had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deserved to be a country with vast territory and abundant resources in the worl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ake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before the machine-producing era as an example. China's technology was more advanced not only than the countries around China in Asia, but also than western countries. The commodities were of low cost and high quality. Many commodities had powerfu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market with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purchasing actively. Therefore, in the main period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exporting volume was ranked the first in the world. Sometimes China was even the only producing country. The types of exporting commodities were abundant, with hundreds recorded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Roughly classified, agricultural goods and their products were the main exporting commodities; however, products and semi-products were the vast majority, while primary products took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nly decades after the Opium War, primary goods, especially agricultural primary goods took a larger proportion. Of course, at that time China's products and semi-products were made by hand. If we consider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fic exporting commodities, there were "three kings and five emperors". "Three kings" were silk, china and tea, while "five emperors" were cloth, sugar, medicine, books and currency.
     The importing commodities were of various types, similar to exporting commodities. Products also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For the specific importing commodities, opium was the most famous (of course it was in fact notorious) and its quantity and influence were hug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importing weapons we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lthough its quantity was not as large as that of other commodities, such as cotton. The main importing weapons were Japanese knife, western firearms and sulfur from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me spices changed from luxury goods to bulk of trading goods. The importing spices came mainly from Southeast Asia to China and Europe. Cotton was originally produced in foreign countries; however, it was widely planted in China in the Ming Dynasty. Cotton and textile became the bulk of importing goods after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Cotton became the bulk of importing goods before textile and its trading volume was far larger than that of textile before the Opium War. China began importing rice from Siam and Luzon long ago. The importing scale was large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even more in the Qing Dynasty. Besides, other commodities had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importing commodities, including metals such as tin, lead and azoth, sea food from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rare woods in Southeast Asia, odd birds and animals, jewellery, folding fan from Japan, fur products from Asia and America, clock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s well as glass products.
     It is safe to state that silver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mporting commodity, which had the largest value among all the imported good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China. However, sliver is not only a commodity, but also a currency, which wa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some sense, the import of silver reflect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equilibrium of the other commoditi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had a shortage of self-produced silver, whose production kept decreasing. As domestic economy wa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currency policy turned into Silver Standard, there was a substantial demand for silver. While foreign countries had a large demand of Chinese commodities, they did not have a suitable or sufficient supply of good to export to China. Since the mid 16th century, Japan and America had had a mass production of silver. Moreover, since there was an opportunity for compound interest from the silver trade, a large amount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produced sliver flew into China. The major inflow of Japanese-produced silver took plac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he amount was approximately two hundred million taels, one third of which was direct import from Japan to China, and the rest was indirect import. American-produced silver was massively impor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570s to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he amount was around four hundred million taels, half of which was transferred from Manila, and the other half was from Europe (or America). Thu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otal amount of silver imported to China was approximately six hundred million tael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lies in its systematic study on maritime commodity tra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considers China's developing problems in a long process and articulate one specific thing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when China changed from a long-advanced country to a country lagging behind. In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although the research after the Opium War was sufficient, there lacks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maritime commodity tra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many misunderstandings on this period. Although literature on the maritime commodity tra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vast, this dissertation does a comparatively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carding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maritime commodity tra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mirror technology advancement, opening up and the developing of the exporting and importing trade through historical data, so as to compensate for the possible deficiencies of formers researches.
     This dissertation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fter the 30-year's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ese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fast, with opening-up to be the important impetus. Through mirroring the maritime commodity tra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cholars of today can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historical foreign trade, which is of referenc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hina's current and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引文
①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1页。
    ②《诗经》[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296页。
    ①(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47-73页。
    ②[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③[明]李言恭、郝杰《日本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一版,卷一《倭好》。
    ④[明]徐光启.《徐文定公集》,[M].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1933年,卷四,第91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分册。
    ①王世贞《夷王赏功之优》《皇明异典述》卷九,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
    ②《异国日记》四,转引自木宫泰彦著《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24页
    ③王在晋:《越镌》,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④天启《舟山志》卷2,《山川》[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499页。
    ⑤ 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M], 1959,p.179.
    ⑥藤本实也.《日本蚕丝业史》,1933年版。转见Lillian M.Li:China's silk Trade,1981年版,第64页。
    ①《乾隆二十九年的丝斤出口》,[J].《历史档案》,1983(4)。
    ②范金民.《明清时期中国对日生丝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1)。
    ③日本长崎港.《唐蛮货物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④永积洋子编著.《唐船输出入品数量一览》[M].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⑤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98-300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②朱淑媛.清代琉球国的谢恩与表奏文书[J]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③张廷玉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49-250,1109,2023,2025页。
    ①杨国桢.《十六世纪东南中国与东亚贸易网络》[J],《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②张廷玉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80页。
    ③费信.《星槎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马欢.《瀛涯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⑥张廷玉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966,3976页。
    ①转引自杨国桢.《十六世纪东南中国与东亚贸易网络》[J]《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②林嘉林.《通过明清历史对比,初探中国落后原因》[J]《文化杂志》,1995年第22期,第161-169页。
    ③王之春,《国朝通商始末记》,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2月影印本。
    ④黄启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编:《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1991年版
    ①黄启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编:《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1991年版
    ②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J]《近代史研究》,1981年1期
    ③陈炎.《略论“海上丝绸之路”》[J]《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
    ④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J]《近代史研究》,1981年1期
    ⑤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J]《复旦学报》2003年1期,67-75
    ⑥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① Shichiro Matsui:The History of the Silk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1930年版,页57-58
    ②徐新吾等.《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654页
    ③ Lilliam M.Li:China silk Trade,页85
    ④ W.S.Woytinsky and E.S.Woytinsky:World Commerce and Government,1955年版,第156页
    ⑤资料来源:H.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5卷,各页。转引自汪敬虞:从中国生丝对外贸易的变迁看缫丝业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①参见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②南京博物院.《鸿山越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明]徐光启:《徐光启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②[明]王在晋:《越镌》[M]卷二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③陈万里《宋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J],《文物》1963年第1期。
    ①[清]王之春.《国朝柔远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
    ①马欢.《瀛涯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转引自汤开建、彭蕙:爪哇与中国明朝贸易关系考述[J],《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6期。
    ①[明]张燮:《东西洋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①参见[英]简·迪维斯《欧洲瓷器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
    ②参见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何芳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63页。
    ①冯先铭、冯小琦: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明清瓷器[J],《南方文物》1990年第2期。
    ②马斌: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瓷器,《收藏.拍卖》,2005年第10期。
    ①马斌: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瓷器,《收藏.拍卖》,2005年第10期。
    ②同上。
    ③冯玥.《镜子中看中国》[N]《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1日。
    ④英格丽.阿伦斯伯格:.《瑞典哥德堡号再度扬帆》[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
    ⑤马斌: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瓷器,《收藏.拍卖》,2005年第10期。
    ⑥英格丽.阿伦斯伯格:.《瑞典哥德堡号再度扬帆》[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
    ①[清]兰浦:《景德镇陶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
    ②方李莉.《中国陶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
    ①[英]简·迪维斯《欧洲瓷器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
    ①郭孟良:《中国茶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②《神农本草》又名《神农本草经》、《神农百草经》、《本草经》、《本经》,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者不详,托名“神农”。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大致在战国至汉代之间。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见录于《隋书·经籍志》,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代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代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
    ①汤正良:《日本茶道逸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②陈椽:《茶业通史》[M]农业出版社,1984年;陈珲、吕国利:《中国茶文化寻踪》[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年,第363页;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册[M],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年,第14页。
    ③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M]中华书局,1990年,第98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8页。
    ①Osbert Lancaster, The Story of Tea, in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 Vol.Ⅴ Ⅱ, No.2, June 1938.
    ①张应龙: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②同上。
    ①张应龙: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②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③参见张应龙: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④H.B.Morse op.cit,Vol.Ⅱ,pp.35、40、50.转引自张应龙: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①张应龙: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② H.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vol,1.p.144.Oxford,1926.
    ①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3。
    ② Michael Greenberg,"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1800-1842",p.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1
    ③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
    ④ H.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Vol. Ⅱ, p.119.Oxford,1926.
    ⑤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⑥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3期。
    ①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Ml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第276页。
    ②[清]魏源:《海国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③ Zhuang Guotu,"International Trade in Chinese Tea in 18th Century",p.30-33,A Paper Presented to the 34th Internat ional Congress on the Asian and North Africa Studies,Hong Kong,1993
    ①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②同上。
    ③[清]魏源:《海国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④ Louis Dermigny,"La Chine et l'Occident.Le Commerce a Canton au XVIlIe Siecle,1732-1833",3 vols,vol,2.p.545,Paris,S.E.V.P.E.N.1964.
    ⑤Earl H.Pritchard,"The 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 hinese Relations,1750-1800",p.163, Washigton 1963。
    ①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70-1875》[M],卷1,第2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②陈东有:明末清初的华东市场与海外贸易,[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③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第276-277页。
    ①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①[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②吴承明:《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五集,1983年,也可见于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11-143页。徐新吾:《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李伏明:明清松江府棉布产量与市场销售问题新探,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④朱纨《甓余杂集》卷2《议处夷贼以明典刑以消祸患事疏》。
    ①[明]姚士麟:《见只编》[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
    ②樊树志:《晚明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2-178页。
    ③陈桦:关于中日近代棉纺织品贸易的考察,《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④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33页。
    ⑤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卷第二十一章,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63-364页
    ⑥叶显恩.世界商业扩张时代的广州贸易(1750-1840年)[J]广东社会科学.2005(2)第105-112页
    ⑦彭新雨等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10页。
    ①根据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卷中的数字统计,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②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M]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638-641页
    ③[清]周凯:《道光厦门志》[M]卷五,《船政略·洋船》,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年。
    ④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149页
    ①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97页
    ②《楚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四《饴饧》[M],中华书局,2000年
    ④[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亮传》[M]中华书局,1959年
    ⑤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第286页
    ⑥[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M]中华书局.2003年
    ①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M],海洋出版社.2008年。
    ②岩生成一.《近世日中贸易数量的考察》[J]《史学杂志》,第62卷第11号
    ③陈东有.《明末清初的华东市场与海外贸易》,博士论文
    ④穆素洁:《全球扩张时代中国海上贸易的新网络(1750--1850)》[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⑤叶显恩:世界商业扩张时代的广州贸易(1750-1840年)
    ⑥穆素洁:《全球扩张时代中国海上贸易的新网络(1750--1850)》[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①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33页。
    ②叶显恩:世界商业扩张时代的广州贸易(1750-1840年)[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③徐光启.《徐文定公集》,[M].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1933年,《明经世文编》卷四九一
    ④[日]本庄荣治郎:幕末日本的海外贸易,《经济学评论》(日本京都大学),1939年第14期。
    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②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J],《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1999.6,第296页。
    ①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J]《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95-296页。
    ②王勇:《中日书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③贺宇红:《书籍东渐——宁波“中日海上书籍之路”的传播与交流》,[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5期。
    ①贺宇红:《书籍东渐——宁波“中日海上书籍之路”的传播与交流》,[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5期。
    ②徐明德:《论清代中国东方明珠——浙江乍浦港》,[J]《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③贺宇红:《书籍东渐——宁波“中日海上书籍之路”的传播与交流》,[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5期。
    ①贺宇红:《书籍东渐——宁波“中日海上书籍之路”的传播与交流》,[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5期。
    ②陈文源,吴青:明朝与安南朝贡及民间贸易问题探析,[J].江苏商论,2005年第7期。
    ③许正林:《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与中学西传》[J],《文化中国》(加拿大)2004年第3期。
    ①[清]江日升:《台湾外纪》[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十四,《皇明异典述》
    ②《明宣宗实录》卷一○二,宣德八年五月丙子
    ③《明英宗实录》卷236,景泰四年十二月甲申
    ④《续文献通考》卷11《钱币五》
    ⑤《续文献通考》卷11《钱币五》
    ⑥《善邻国宝记》
    ⑦《明宪宗实录》卷63,成化五年二月甲午。所记元木作玄木
    ⑧《明史》卷322《外国三·日本》
    ⑨《续文献通考》卷11《钱币五》
    ⑩《明宪宗实录》卷127成化十年四月丙辰。
    ①《筹海图编·古文钱》
    ②《善邻国宝记》
    ③《日本一鉴·铜钱》。
    ④[明]马欢:《瀛涯胜览》[M].海洋出版社,2005年。
    ⑤[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卷上,[M]中华书局1982年,第34页。
    ⑥[明]嘉靖本《新宁县志·食货·钱法》。
    ①全汉升:《明代中叶后澳门的海外贸易》,[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卷第1期
    ②贡德·弗兰克(德)《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①荷马著.《奥德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②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①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一版,(下)卷第870页。
    ②[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辑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③[宋]寇宗爽:《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④转引自冼波:《烟毒的历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①[明]王世懋:《学圃杂疏》[M],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内蒙古科学技术.2004年。
    ③[清]方以智:《物理小识》[M],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65年,卷一,第35页。
    ④[明]徐伯龄:《蟫精隽》[M]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①苏智良:《中国毒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周宁:《鸦片帝国》,[M]学苑出版社,2004年。
    ③[清]蒋毓英等纂修:《台湾府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
    ④林淑慧.《黄叔璥及其《台海使槎录》研究》,[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①(明)申时行.《明会典》,[M]中华书局,1989年10月第1版
    ②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卷[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
    ③李圭:《鸦片事略》[M],台北学生书局,1973年版,卷上。
    ①[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第一卷,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②马克思: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6页。
    ①格林堡著、康成译《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19页。
    ②马克思: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聂宝璋:19世纪中叶在华洋行势力的扩张与暴力掠夺,[J]《近代史研究》,1981年2期。
    ①郭德焱:巴斯商人与鸦片贸易,[J]《学术研究》2001年第5期。
    ①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卷[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4-195页。
    ②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卷[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33-234页。
    ①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第3期。
    ②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8页。
    ③李学勤主编:《中国通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①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38页
    ②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1,322页
    ③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6页
    ④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鸦片战争史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0页
    ⑤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卷[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33-234页。
    ⑥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鸦片战争史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6页
    ①苏智良:《中国毒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转引自贺力平: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关系之再检讨,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②转引自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③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④贺力平: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关系之再检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⑤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84页。
    ①艾略特·宾汉(E Bingham)《远征中国纪实》;周宁:《鸦片帝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②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册[M]中华书局,1982年,第82页。
    ①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日本佛教人士来中国“寻宗”,提出要瞻仰当年用日本铜铸造的澉浦铜钟,可惜该钟已毁于文革。2000年,澉浦人集资一百五十万元,重建了澉浦钟楼,重铸了“澉浦神钟”。
    ②[明]陈子龙等选辑,《皇明经世文编》,(066-081)五百八卷。
    ①《明宣宗实录》卷23。
    ②白寿彝:《明代矿业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954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④《清朝文献通考》第4981页上。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
    ⑤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19《户部·钱法·直省鼓铸》,及《清朝文献通考》第4994-5022页,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
    ①黄鉴晖著:《明清山西商人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②[清]张廷玉等:《清朝文献通考》,上海图书集成局1901年铅印线装本,第4984页。
    ③同上,第4984、4985页。
    ④[日]小岛直记、邦光史郎等著:《铜山银坑挣出工业大亨》[M],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
    ①[日]小叶田淳:《中世日中通交贸易史研究》[M],大阪:刀江书院,第236页,1941年。
    ②《皇明宜宗实录》,宣德8年。
    ①《皇明景宗实录》,景泰4年.
    ②细川孝行:《日本历代政权通货发行史概要》[J],《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5期。
    ③尤建设、吴佩军:试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东南亚的朱印船贸易[J],《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①张寿镛:皇朝掌故汇编(内编),卷一九《钱法》。
    ②张廷玉纂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一四。
    ③徐明德:论清代中国的东方明珠——浙江乍浦港[J],《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①冯佐哲:曹寅与日本fJl,《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②《清朝文献通考》卷三三,市籴二。
    ③《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四。
    ④皇朝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七《钱币考》。
    ⑤[清]金安清撰:东倭考,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十二帙》(铅印本)第7册,上海著易堂,清光绪23年。
    ①嵇璜:《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五,<钱币考三>。
    ②《殊批谕旨》第40册,“雍正六年十月十七日,浙江总督管巡抚事李卫奏”。
    ③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④徐明德:论清代中国的东方明珠——浙江乍浦港,《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①《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考四>。
    ②《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七,钱币五;参阅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80-185页。
    ③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J],《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75-318页。
    ④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交通史》[M]下册,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300页。
    ⑤刘序枫:《清康熙—乾隆年间洋铜的进口与流通问题》,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上册,台北: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9年,第111页。
    ⑥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研
    院近史所,1999.6,第275-318页。
    ①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M],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80-681页。
    ②杨煜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J],《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①周纬:《亚洲古兵器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日本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②参见王裕巽、王廷洽:明钱的东流对日本钱币文化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③见小叶田淳:《中世日中通交贸易史研究》,第412页。
    ①[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五篇第二章《足利幕府与明朝的交通贸易》。
    ②[明]郑若曾:《筹海图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①[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4《短器长用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②转引自马明达:《澳门与中日剑刀贸易》,载《中外日关系史论丛》总第五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③[明]张燮:《东西洋考》[M]卷6,《外纪考.日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④[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⑤[明]汤显祖:《汤显祖集》[M]卷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⑥[明]宋懋登《九斋集》[M]卷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⑦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8页。
    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清]黄遵宪:《日本国志.工艺志.刀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③《续文献通考》卷131《兵器》。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M].兵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①[意]艾儒略:《职方外纪校释》,中华书局,1997年。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外国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③[明]郭棐纂修.《广东通志》,山东:齐鲁书社,1997,第577页。
    ④[明]郑若曾:《筹海图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⑤[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①《明会典》卷193。
    ②[明]茅元仪:《武备志·鸟咀铳》,见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鸟铳解》,见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⑤[明]茅元仪:《武备志·鸟咀铳》,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①何良臣:《阵纪·技用》,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郑州:大象出版社,第四章,2004年。
    ③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页。
    ④马建春:明嘉靖、万历朝噜嘧铳的传入、制造及使用[J],《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和兰传》[M].兵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①刘鸿亮: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J],《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②黄一农:欧洲沉船与明末传华的西洋大炮[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3分,2004年9月,第573-634页.
    ③王珂:明代的火器制造及管理制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9期。
    ④《明熹宗实录》,卷九,24.
    ①韦庆远:清王朝的缔建与红夷大炮的轰鸣[J],《中国文化》1990年第3期.
    ②刘鸿亮: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J],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①韦庆远:《清王朝的缔建与红夷大炮的轰鸣》,《中国文化》1990年第3期。
    ②[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③[明]唐顺之:《武编》,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宋]曾公亮:《武经总要》,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①[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②[清]魏源:《海国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③[梁]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④[唐]李殉撰:《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
    ②余又荪:《宋元中日关系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第一章。
    ③《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三,《军器军装》。
    ④潘吉星,《宋应星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34页。
    ①小叶田淳:《中世日中通交贸易史研究》,大阪:刀江书院,1941,第236页。
    ②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台湾: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75-318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琉球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④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⑤[明]费信:《星槎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①参见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②[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①陈永华: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考略[J],《求索》,2005年第8期。
    ②庄景辉:《海外交通史迹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0-91页。
    ③[宋]赵汝适:《诸番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④和洪勇: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①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82、85、99页。
    ②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③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J],《福建论坛》,2006年第7期。
    ①万明:郑和下西洋终止相关史实考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②《明实录》卷九七。
    ③[澳]杰克·特纳:《香料传奇》[M],三联书店,2007年。
    ①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M],姚楠、钱江译,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8年,第39页。
    ②转引自杨国桢:十六世纪东南中国与东亚贸易网络[J],《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③苏扎:《1511-1751年澳门的葡萄牙社会与葡越关系》,第87页,转引自张廷茂:《16-18世纪中期澳门海上贸易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第19页。
    ④《林希元与翁见愚书》,载《皇明经世文编》,卷六十五。
    ⑤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J],《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①石坚平:东南亚在早期中英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J],《东南亚》2001年第1期.
    ②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③汤开建、彭蕙:爪哇与中国明朝贸易关系考述[J],《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6期。
    ④[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⑤[明]张燮:《东西洋考》[M]卷七,《饷税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⑥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2页。
    ①石坚平:东南亚在早期中英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J],《东南亚》2001年第1期。
    ②中国历史研究社编:《明武宗外纪》,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第176页。
    ③《明太祖实录》。
    ①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②马士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M],第一、二卷合订本,广州:中山大学出版杜,1994年,第402页。
    ③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219,233,235,286页。
    ④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第一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00页。
    ⑤转引自,严仲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1页。
    ①李伯重:《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J],《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②[清]魏源:《海国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③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J],《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④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九章第1节。
    ⑤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276-277页。
    ①严仲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1页,1955年。
    ②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J],《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③[清]魏源:《海国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④陈训先:樟林古港与泰国澄海人,《泰国澄海同乡会成立五十五周年会刊》2004年。
    ⑤[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
    ①《清高宗实录》卷54,乾隆二年丁巳闰九月辛未,900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福建巡抚周学健请定例分别免征外国贩米商船货税奏折,乾隆八年七月三十日。
    ③转引自林京志:《乾隆年间由泰国进口大米史料选》,《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
    ④(清)梁廷枬:《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1,中华书局1993年版,181页。
    ⑤《清圣祖实录》卷298,康熙六十一年六月壬戌条,884页.
    ⑥前揭《粤道贡国说》卷2,183页.
    ①《清朝文献通考》,卷三三,市籴二.
    ②转引自李鹏年:《略论乾隆年间从暹罗运米进口》.
    ③《明清史料》,中华书局影印本,民国49版,1122页.
    ④广东巡抚王安国为粤米价昂准由暹罗等处进口发卖奏折,乾隆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⑤福建巡抚周学健为办理内地商船运米回闽发粜情形奏折,乾隆九年八月初六日。
    ⑥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中华书局影印本,民国49版,1122页。
    ⑦刘芳辑:《清代澳门中文档案资料汇编》上册之第263、264,268条,澳门基金会1999年版,151、152、154页。
    ①[清]魏源:《海国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②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36-237页。
    ③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④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J],《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75-318页。
    ①严仲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1页,1955年。
    ②[清]魏源:《海国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③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J],《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75-318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第8600页。
    ②李东阳:《怀麓堂集》[M]卷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第178页。
    ③张文德:15世纪后期撒马儿罕使臣海路来华与明廷的反应[J],《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④钱泳:《履园丛话》[M]丛话十二,“艺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0-322页。
    ⑤[清]昭槤:《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①[明]张寿镛:皇朝掌故汇编(内编),求实书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清]赵翼:《陔余丛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③李调元:《淡墨录》[M]卷十六,“考翰林眼镜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239页.
    ④李渔:《十二楼·夏宜楼》[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5页
    ①谢贵安:西器东传与前近代中国社会[J],《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②汤开建、彭蕙:爪哇与中国明朝贸易关系考述[J],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6期。
    ①陈鸿琦:白银在中国的流通[J],《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69期,第58-63页。
    ②转引自全汉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量[J],《中国经济史研究》,台北:新亚,1991年,第601-623页。
    ③《宋史.食货志》。
    ④《元史.食货志》。
    ⑤全汉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量[J],《中国经济史研究》,台北:新亚,1991年,第601-623页。
    ⑥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J],《南洋问题研究》(厦门),1988年第2期。
    ①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J],《中国钱币》2005年第1期。
    ②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26-27页.
    ③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④全汉升:《中国经济史研究》[M],第617-619页,台北:新亚出版社,1991年。
    ⑤梁方仲:《明代银矿考》,见《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第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①全汉升:《中国经济史研究》[M]第一册,第586页,台北:新亚研究所,1991年。
    ②盛观熙:《梁溪集·中国钱币研究丛论》亚洲钱币学会出版,2005年,第103-106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卷八一,食货志、钱钞.
    ①同上,《奸臣传》。
    ②[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明]陈洪谟、[明]张瀚:《治世余闻继世纪闻松窗梦语》[M],中华书局,1997年;[明]田艺蘅:《留青日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③薛福成的《庸庵全集》卷三的《查抄和坤住宅花园清单》,上海:醉六堂,清光绪23年(1897)。
    ①转引自叶显恩:世界商业扩张时代的广州贸易(1750-1840年)[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②[法]布罗代尔著,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一卷第126、538页,第二卷221页。
    ① A. Kobata:"The Production and Uses of Gold and Silver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Japan".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18. No.2.1965. P.248.
    ② W. S. Atwell, 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30-1650, Past and Present 95(1982),68-90;A.Reid,The 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Modern Asia Studies 24:4(1990), pp.639-659.
    ③[荷]包乐史(L.Blusse)著,庄国土、程绍刚译:《中荷交往史》[M],路口店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④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⑤源自:Morineau(1985,p.570)。转引自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①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②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中国海外贸易》,载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1993年,第2页.
    ③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④[明]姚士麟:《见只编》[M]卷上.,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
    ①《漳州府志》,转引自后智钢:略论17世纪前后中日贸易及其日本银输入问题[J],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E.H.Blair et al., The Phlippine Island(vol.22),Cleveland:A.H.Clark,1909,p.214,282.
    ③[法]布罗代尔著,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221-223页.
    ①徐学聚:《初报红毛番疏》,载[明]陈子龙等撰辑:《明经世文编》卷433,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第4726页.
    ②[明]张燮:《东西洋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③《文献丛编》第十七辑,福建巡抚常赍奏,雍正五年七日十九日.
    ④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66,375-376页.
    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PP.198-199页.
    ⑥布罗代尔著,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第二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221页.
    ⑦李德霞:近代早期东亚海域中外贸易中的白银问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① Charles R. Boxer:Plata Es Sangre:Sidelights on The Drain ofSpanish-American Silver In the Far East, 1550-1700[J].p.461,转引自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PP.198-199页.
    ③全汉升:《明代中叶后澳门的海外贸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卷第1期.
    ①参见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②同上
    ③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189-190,246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76。
    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3[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③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①《李朝明宗实录》,转引自小叶田淳:《日本货币流通史》,第二章。
    ②[明]李言恭、郝杰:《日本考》卷一,《倭好》,中华书局,1983年。
    ③后智钢:略论17世纪前后中日贸易及其日本银输入问题,载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 Richard Von Glahn: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000-1700. Berkeley, 1996.
    ⑤ K.Yamamura and T. Kamiki,Silver mines and Sung coins:a monetary history of medieval and modern Japa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J.F. Richards ed. Precious Metals in the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World,329-326, Durham: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83.
    ⑥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吴承明是将这一数据作为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全部白银数量而使用的,但根据其计算方法,显然这应该只是中日直接贸易中的白银数量。
    ①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75-318页。
    ②后智钢:略论17世纪前后中日贸易及其日本银输入问题,载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75-318页。
    ④[葡]平托:《平托远游记》,葡萄牙大发现纪念澳门地区委员会,1999,澳门,下册,第408、409页。
    ① C.R.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Macao: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1988,p.7.
    ② A.Kobata:"The Production and Uses of Gold and Silver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Japan".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18. No.2.1965.
    ③ C. R. 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Macao: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1988, pp.169-170.
    ④ Richard Von Glahn: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000-1700.Berkeley, 1996.
    ⑤全汉升:明代中叶后澳门的海外贸易,《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3年,第5卷第1期。
    ⑥倪来恩、夏维中:《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① Albert Hyma, A History of the Dutch in the Far East, Michigan:George Wahr Publishing Co.,1953, pp.140-141,136,138.
    ②转引自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378页。
    ③程绍刚译注:《荷兰人在福尔摩莎》,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第61页。
    ④ Ernst van Veen, Dutch Trade and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17th Century, in Revista de Cultura (RC), International Edition 11, July 2004, p.72.
    ⑤ Richard Von Glahn: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000-1700. Berkeley, 1996.
    ⑥[日]永积洋子著,刘序枫译:《由荷兰史料看十七世纪的台湾贸易》,载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台湾台北,1999年,第55页。
    ① Iwao Seiichi, Japa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in Acta Asiatica,No.30, Tokyo,1976,p.11.
    ② C.R. 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 Lisbon,1959, p.73.
    ③ Richard Von Glahn: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000-1700. Berkeley, 1996.
    ④[日]岩生成一:《16、17世纪日本的海外贸易》,载《ACTA ASIATICA》1976,NO:30。
    ⑤[日]新井白石《白石私记》,转引自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79页。
    ⑥[日]新井白石《本朝宝货通路用史略》,转引自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第176页,中华书局,1989年。
    ⑦ Iwao Seiichi, Japa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in Acta Asiatica, No.30, Tokyo,1976, p.10.
    ⑧ K.Yamamura and T. Kamiki,Silver mines and Sung coins:a monetary history of medieval and modern Japa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J.F. Richards ed. Precious Metals in the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World,329-326, Durham: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83.
    ①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交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336页。
    ②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中国钱币》,2005年第1期。
    ③W.S.阿特韦尔,国际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9期。
    ④R.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 Trade, 1555-1640.Lisboa.1963.
    ⑤ Richard Von Glahn: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000-1700.Berkeley, 1996.
    ⑥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表2.9。
    ⑦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02-208页。
    ⑧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第176页,中华书局,1989年。
    ⑨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中国钱币》2005年第1期。
    ⑩林满红:明清的朝代危机与世界经济萧条,《新史学》一卷四期,1990年12月。
    11 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J],《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12 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75-318页。
    ① E. H. Blair & J. A. Robertson ed., The Philippine Islands,1493-1898,Cleveland:The Arthur H. Clark Co.,1903-09, vol.27, p.150.
    ①[明]何乔远:《闽书》卷一五○,《岛夷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②[明]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
    ③转引自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国经济史论丛》(第1册),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435-446页。
    ④ E. H. Blair & J.A.Robertson ed., The Philippine Islands,1493-1898, Cleveland:The Arthur H. Clark Co.,1903-09, vol.3, p.181.
    ⑤ William Lytle Schurz, The Manila Galleon, New York:E. P. Dutton & Co., INC,1959, p.352.
    ⑥W·S·阿特韦尔,国际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9期。
    ⑦同上。
    ①E.H.Blair & J.A.Robertson,The Philippine Islands,1493-1898,Vol.29,pp71,Clifland,1903.
    ②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 Lisbon,1959,p.170.
    ③W·S·阿特韦尔:国际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9期。
    ④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国经济史论丛》(第1册),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435-446。
    ⑤Rhili.Island,V.10,p.145;Schurz,The Manila Galleon,P.59,NewYork,1939.
    ⑥沙丁、杨典求:《中国和拉丁美洲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⑦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国经济史论丛》(第1册),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435-446。
    ① Richard Von Glahn:Fountain ofFortune. Money and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000-1700. Berkeley, 1996. p.140.
    ②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③ K.Yamamura and T. Kamiki, Silver mines and Sung coins:a monetary history of medieval and modern Japa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J. F. Richards ed. Precious Metals in the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World,329-326, Durham: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83.
    ④转引自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中国海外贸易》,载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1993年,第5页。
    ⑤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2-179页。
    ⑥王士鹤:明代后期中国-马尼拉-墨西哥贸易的发展,《地理集刊》,1964年7号。
    ①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②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国经济史论丛》(第1册),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435-446。
    ③王裕巽:明代国内白银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④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⑤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国经济史论丛》(第1册),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435-446。
    ⑥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⑦沙丁、杨典求:《中国和拉丁美洲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0-71页。
    ⑧钱江:1570-1760年西属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南洋问题研究》,1985年第3期。
    ⑨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⑩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①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② C.R. 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 Lisbon,1959, pp.763-782, note14.
    ③ Anthony Reid,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1450-1680, vol.Ⅱ,Michigan:Edwards Brothers Inc.,1993,p.25.
    ④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中国海外贸易》,载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5辑),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台北),1991年,第6页。
    ①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②王士鹤:明代后期中国-马尼拉-墨西哥的贸易发展,《地理集刊》,1964年第7期。
    ①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②同上。
    ③千家驹:东印度公司的解散与鸦片战争,《清华学报》第37卷第9-10期。
    ④陈东有:明末清初的华东市场与海外贸易,《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⑤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①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②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一章。
    ③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④叶显恩:世界商业扩张时代的广州贸易(1750-1840年),《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①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②余捷琼:《1700-1937年中国银货输出入的一个估汁》,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32-34页。
    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④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①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②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③Richard Von Glahn: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000-1700. Berkeley, 1996.
    ④见吴承明: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⑤ Earl J. Hamilton:American Treasure and the Price Revolution in Spa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p.42.
    ⑥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02-203页。
    ⑦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09页。
    ⑧ Morineau(1985,p.570;转引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表2.8从美洲到欧洲的白银贩运量(1500-1800)。
    ①参见,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①布罗代尔著,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539页。
    ①W.S.阿特韦尔:国际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9期。
    ①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Z],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②例如,参见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二卷。
    ③例如,参见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讲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汪敬虞:论清朝前期的禁海闭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2期。
    ①[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55页。
    ②陈尚胜:论清朝前期外贸政策中的内外商待遇不公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网站,2006-03-26。
    [1][意]艾儒略:《职方外纪校释》,中华书局,1997年。
    [2][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日]坂本太郎等:《日本书纪》(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M].东京:岩波书店,1967。
    [4][日]本庄荣治郎:幕末日本的海外贸易,《经济学评论》(日本京都大学),1939年第14期。
    [5][日]日本史丛书·对外关系史[M].东京:山川出版社,1985年。[荷]包乐史:《中荷交往史》[M],荷兰:路口店出版社,1989年。
    [6][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
    [7]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8]白寿彝:明代矿业的发展[J],《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
    [9]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0][日]仓野宪司,武田佑吉:《古事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M],东京:岩波书店,1974。
    [11]陈训先:樟林古港与泰国澄海人,《泰国澄海同乡会成立五十五周年会刊》2004年。
    [12]陈鸿琦:白银在中国的流通[J],《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69期。
    [13]陈珲、吕国利:《中国茶文化寻踪》[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年。
    [14][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5][宋]程大昌.《演繁露》[M],中华书局,2000年。
    [16][明]陈洪谟、[明]张瀚:《治世余闻继世纪闻松窗梦语》[M],中华书局,1997年。
    [17]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辑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18]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
    [19]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M],济南:山东画 报出版社,2006年。
    [20]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8页。
    [21]程绍刚译注:《荷兰人在福尔摩莎》[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
    [22]陈炎:略论“海上丝绸之路”[J],《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
    [23]陈万里《宋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J],《文物》1963年第1期。
    [24]陈东有:明末清初的华东市场与海外贸易[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25]陈桦:关于中日近代棉纺织品贸易的考察[J],《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6]陈文源、吴青:明朝与安南朝贡及民间贸易问题探析[J],《江苏商论》,2005年第7期。
    [27]成艳萍:国际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明清晋商[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28]陈永华: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考略[J],《求索》,2005年第8期。
    [29]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30][日]大庭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1]冯先铭、冯小琦: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明清瓷器[J],《南方文物》1990年第2期。
    [32][明]费信:《星槎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33][清]方以智:《物理小识》[M],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65年。
    [34]方李莉.《中国陶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
    [35]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36]樊树志:《晚明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7]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8]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9]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40]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41]冯玥:镜子中看中国[N],《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1日。
    [42]冯佐哲:曹寅与日本,《中国史研究》[J],1990年第3期。
    [43]傅衣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44]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45]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46][明]郭棐纂修:《广东通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7][明]巩珍:《西洋番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4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49][清]顾炎武:《日知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0]广东省文史研究馆译:《鸦片战争史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1]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52]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53]郭德焱:巴斯商人与鸦片贸易[J],《学术研究》,2001年第5期。
    [54]龚缨晏:1840年前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J],《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55][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6][明]黄佐:《广东通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印,1997年。
    [57][清]黄遵宪:《日本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8][明]何乔远:《闽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59][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1990)。
    [60]黄一农: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J],《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61]黄一农:欧洲沉船与明末传华的西洋大炮[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3分册,2004年9月,第573-634页。
    [62]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J],《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63]黄启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J],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编:《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1991年。
    [64]贺宇红:书籍东渐——宁波“中日海上书籍之路”的传播与交流[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5期。
    [65]贺力平: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关系之再检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66]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67]后智钢:略论17世纪前后中日贸易及其日本银输入问题[J],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8]韩国文化公报部、文化财管理局编:1983-1985《新安海底遗物·资料篇1-3》.[M]。
    [69]何芳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6年。
    [70][清]蒋毓英等纂修:《台湾府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
    [71][清]江日升:《台湾外纪》[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72][英]简·迪维斯《欧洲瓷器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
    [73][澳]杰克·特纳:《香料传奇》[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74]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75]荆晓燕:清顺治十二年前的对日海外贸易政策[J],《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
    [76][宋]寇宗爽:《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77][清]龙文彬撰:《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78][明]李言恭、郝杰:《日本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79][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80][明]李东阳:《怀麓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1][明]罗日耿:《咸宾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82][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83][清]李圭:《鸦片事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4][清]梁廷枬:《海国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85][清]兰浦:《景德镇陶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
    [86][清]李调元:《淡墨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87][清]李渔:《十二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88][唐]李殉撰《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
    [8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90]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91]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92]李伏明:明清松江府棉布产量与市场销售问题新探[J],《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93][唐]陆羽:《茶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94]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
    [95]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商品交易之展开[J],《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M],台湾:中研院近史所,1999.6,第298-300页。
    [96]林嘉林:《通过明清历史对比,初探中国落后原因》[J],《文化杂志》,1995年第22期。
    [97]刘淑敏:胡赤军近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主要利益[J],《长白论丛》,1996年第6期。
    [98]刘旭:明清之际西方火器引进初探[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8期。
    [99]李伯重: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发展的影响[J],《中国经济史 研究》,1986年第2期。
    [100]林京志:乾隆年间由泰国进口大米史料选[J],《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
    [101]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J],《中国钱币》,2005年第1期。
    [102]李德霞:近代早期东亚海域中外贸易中的白银问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03]林满红:明清的朝代危机与世界经济萧条[J],《新史学》一卷四期,1990年12月。
    [104]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05]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06]刘国良编著:《中国工业史》(古代卷)[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107]刘鸿亮: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J],《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08][清]毛奇龄:《明武宗外纪》[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109][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110][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1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2][美]马丁·布思:《鸦片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
    [113][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14][日]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
    [115][明]马欢:《瀛涯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16]毛佩琦:《中国明代军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7]马斌: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瓷器,《收藏.拍卖》,2005年第10期。
    [118]马建春:明嘉靖、万历朝噜嘧铳的传入、制造及使用[J],《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
    [119]穆素洁:全球扩张时代中国海上贸易的新网络(1750-1850)[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20]马明达:《澳门与中日剑刀贸易》,载《中外日关系史论丛》总第五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121]聂宝璋:19世纪中叶在华洋行势力的扩张与暴力掠夺[J],《近代史研究》,1981年2期。
    [122]倪来恩、夏维中: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23]南京博物院:《鸿山越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24][葡]平托:《平托远游记》[M],澳门:葡萄牙大发现纪念澳门地区委员会,1999年。
    [125]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127]彭新雨等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8][明]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29][清]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30][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31][日]青木和夫等:《续日本纪》(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M].东京:岩波书店,1995-1998年。
    [132]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M],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
    [133]全汉升:《中国经济史研究》[M],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6年版。
    [134]全汉升:明代中叶后澳门的海外贸易[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卷第1期。
    [135]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J],《中国经济史论丛》(第1册),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435-446页。
    [136]全汉升:明清时代云南的银课与银产额[J],《新亚学报》,1967年第9期。
    [137]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J],《南洋问题研究》,1988年第2期。
    [138]钱江:1570-1760年西属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J],《南洋问题研究》,1985年第3期。
    [139]千家驹:东印度公司的解散与鸦片战争[J],《清华学报》第37卷第9-10期。
    [140][清]阮元修:道光《广东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41][明]宋懋登《九斋集》[M]卷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42][清]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14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144]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145]苏智良:《中国毒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6]孙文良、李治亨:《明清战争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7]沙丁、杨典求:《中国和拉丁美洲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8]商盾:茶叶,中国古老的出口商品[J],《北京观察》,2006年第9期。
    [149]盛观熙:十六世纪双屿港国际贸易研究[J],浙江省钱币学会《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货币论文集》1996年。
    [150]石坚平:东南亚在早期中英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J],《东南亚》,2001年第1期。
    [151][日]藤原基经:《文德实录》[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8年。
    [152]汤开建、彭蕙:爪哇与中国明朝贸易关系考述[J],《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6期。
    [153]汤开建、田渝:雍乾时期中国与暹罗的大米贸易[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54]汤正良:《日本茶道逸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155][明]田艺蘅:《留青日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56][明]汤显祖:《汤显祖集》[M]卷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157][梁]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58][梁]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59][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60][明]王在晋:《越镌》[M],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161][明]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62][清]王之春:《国朝柔远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63][清]魏源:《海国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64][宋]王磟:《是斋百一选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165][明]王世懋:《学圃杂疏》[M],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166]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67]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8]王勇:《中日书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69]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0]王兆春:《中国火器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171]王裕巽、王廷洽:明钱的东流对日本钱币文化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5年第4期。
    [172]万明:郑和下西洋终止相关史实考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73]王士鹤:明代后期中国-马尼拉-墨西哥贸易的发展[J],《地理集刊》,1964年7号。
    [174]王裕巽:明代国内白银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J],《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175]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M],北京: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年。
    [176]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J],《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177][唐]玄奘:《大唐西域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8][明]徐伯龄:《蟫精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79][明]徐光启:《徐光启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180]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1]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82]余又荪:《宋元中日关系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64年。
    [183]徐新吾:《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184]冼波:《烟毒的历史》[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185]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J],《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186]徐明德:论清代中国东方明珠——浙江乍浦港[J],《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87]细川孝行:日本历代政权通货发行史概要[J],《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5期。
    [188]许正林:《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与中学西传》[J],《文化中国》(加拿大)2004年第3期。
    [189]谢贵安:西器东传与前近代中国社会[J],《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190][日]小叶田淳:《中世日支通交贸易史の研究》[M].东京刀江书院,昭和17年。
    [191][日]小叶田淳:《日本货币流通史》[M].东京,刀江书院,1943年。
    [192][日]小岛直记、邦光史郎等著:《铜山银坑挣出工业大亨》,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
    [193][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94][明]叶权:《贤博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95][清]俞正燮:《癸巳类稿》[M],沈阳: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1年。
    [196]严仲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197]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98]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99]英格丽.阿伦斯伯格:.《瑞典哥德堡号再度扬帆》[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
    [200]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201]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202]余捷琼:《1700-1937年中国银货输出入的一个估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
    [203]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J],《近代史研究》,1981年1期。
    [204]叶显恩:世界商业扩张时代的广州贸易(1750-1840年)[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0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06]岩生成一《近世日中贸易数量的考察》[J],《史学杂志》第62卷第11号。
    [207]尤建设、吴佩军:试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东南亚的朱印船贸易[J],《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208]杨煜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J],《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09][日]岩生成一:16、17世纪日本的海外贸易[J],《ACTA ASIATICA》1976,NO:30。
    [210]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M],海洋出版社.2008年。
    [211][日]永积洋子编著.《唐船输出入品数量一览》[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212][日]永积洋子著,刘序枫译:由荷兰史料看十七世纪的台湾贸易[J],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台北,1999年。
    [213]周宁:《鸦片帝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214]周纬:《亚洲古兵器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年。
    [215]朱淑媛:清代琉球国的谢恩与表奏文书[J],《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16]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17][清]张廷玉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18][明]张寿镛:皇朝掌故汇编(内编),求实书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219][清]周凯:《道光厦门志》[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年。
    [220][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221][宋]赵汝适:《诸番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22][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3][明]郑若曾:《筹海图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24][明]郑若曾:《江南经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25][明]姚士麟:《见只编》[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
    [226][明]张燮:《东西洋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27][清]昭桩:《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28][清]赵翼:《陔余丛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9][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
    [2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8-1990年。
    [231]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
    [232]郑天挺主编:《明清史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233]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34]庄景辉:《海外交通史迹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5]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8年。
    [236]张廷茂:《16-18世纪中期澳门海上贸易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237]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年。
    [238]张应龙: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239]张文德:15世纪后期撒马儿罕使臣海路来华与明廷的反应[J],《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240]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倭变事略》[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241]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J],《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242]A. Kobata:The Production and Uses of Gold and Silver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Japan[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18. No.2.1965.
    [243]Albert Hyma, A History of the Dutch in the Far East[M], Michigan:George Wahr Publishing Co.,1953.
    [244]Anthony Reid,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1450-1680[M], vol. Ⅱ,Michigan:Edwards Brothers Inc.,1993, p.25.
    [245]C.R.Boxer,Fidalgos in the Far East,1550-1770[M],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48.
    [246]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M],1959.
    [247]E. H. Blair & J. A. Robertson ed., The Philippine Islands,1493-1898[J], Cleveland: The Arthur H. Clark Co.,1903-09, vol.27.
    [248]Earl J. Hamilton:American Treasure and the Price Revolution in Spai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nRi19a%xU.
    [249]Earl H.Pritchard,"The 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 hinese Relations,1750-1800", Washigton 1963.
    [250]Ernst van Veen, Dutch Trade and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17th Century[J], in Revista de Cultura (RC), International Edition 11, July 2004.
    [251]Kato Eiichi, The Japanese-Dutch Trade i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the Seclusion Policy, Particularly on the Raw Silk Trade by the Dutch Factory at Hirado 1620-1640[J], in Acta Asiatica, No.30.
    [252]H.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vol,1.p.144.Oxford,1926.
    [253]K.Yamamura and T. Kamiki,Silver mines and Sung coins:a monetary history of medieval and modern Japa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 in J.F. Richards ed. Precious Metals in the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World,329-326,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83.
    [254]Iwao Seiichi, Japa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J], in Acta Asiatica,No.30, Tokyo,1976.
    [255]Louis Dermigny,"La Chine et l'Occident.Le Commerce a Canton au XVIIIe Siecle,1732-1833 ",Paris,S.E.V.P.E.N.1964.
    [256]Maura Rinald, Kraak Porcelain,A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Trade[M],London,1989.
    [257]Michael Greenberg, "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1800- 184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1.
    [258]Osbert Lancaster, The Story of Tea, in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 [J], Vol.Ⅴ Ⅱ, No.2, June 1938.
    [259]Richard Von Glahn: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000-1700. [M] Berkeley,1996.
    [260]W.S.Woytinsky and E.S.Woytinsky:World Commerce and Government[M],1955.
    [261]William Lytle Schurz, The Manila Galleon[M], New York:E. P. Dutton & Co., INC,19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