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表达:一元国家意志VS.多元社会诉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经历着由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总体性社会结构向分化性社会结构的转变,具体说来,主要包括社会资源的分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分化三个方面。而这一变化,直接给中国的新闻媒体带来了紧迫而突出的时代新使命。
     鉴于媒体的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体在不断趋于分化的社会形势前面临着两大不可偏废的重要任务:一是贯彻国家一元意志,维护社会稳定,以促进社会整合的实现;二是满足社会多元需求,适应社会分化趋势,以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这其中,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媒体必须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统一的社会价值目标与行动目标,而商品属性则意味着媒体必须面对、适应分化与多元的社会现实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于是,一个显见的问题便在于,当国家的一元意志与社会的多元诉求都具备某种现实必须性的情况下,中国的媒介表达究竟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貌?
     基于以上,本文试图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两个层面来完成对转型中国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现实观照。具体而言,一方面对大众媒介外在的呈现主体和话语空间进行分辨与定位,另一方面对大众媒介内在的表达规则与话语逻辑进行判断与反思。由此,本文以案例研究法和批判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路径,将多元利益主体呈现相对可观的房地产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属性相对较强的《人民日报》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代表中国房地产产业化发展高潮期的1998年至2008年作为时间跨度来展开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和研究。
     通过对房地产报道中以政府意志、资本意志、社会意志为代表的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系统梳理,本文发现由现实社会中强势利益集团与弱势利益集团博弈而引起的利益失衡同样反映在了大众媒介的表达呈现之上,并且表现出强意志强表达、强意志弱表达以及弱意志强表达、弱意志弱表达的多重媒介表达形态。本文认为,从1998年至2008年这十一年间,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多元利益表达经历了从以一元利益表达为主体向以一元利益表达为主导、多元利益表达为主体的外在话语空间和内在话语逻辑的转变,并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多元的释放”与“一元的坚守”并存的大众媒介利益表达格局。
     因此,本文在最后对于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抽象的规定性”提出了几点参照,即对于“利益多元”与“政治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体多元”之下媒介表达在保持社会稳定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度”,以及应当将社会公正作为媒介表达的框选标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当下多元利益表达的主体、机制和宗旨等现实状貌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实践指导。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is experiencing the changes from integral social structure to differential social structure by system reform. Specifically, this includ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social classes and social values. Furthermore, the three aspects above have brought urgent and brand-new time mission to Chinese mass media directly since then.
     In view of the dual attributes of mass media, that is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 and product attribute, the Chinese media under social transition is facing two important tasks:to implement the unified national will and to satisfy the diverse social needs. Among these,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 requests the media must provide unified social value and action target to the nation and society while the product attribute requests the media must provide adaptive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the differential social needs. Then, an obvious question is that what kind of the Chinese media expression ever showing when the unified national will and the diverse social needs must be realize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get a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media expression of multiple interest subjects under transitional China from the fact judgment and the value judgment. Specifically, on the one hand, to distinguish the external media expression spac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o analyze the inner media expression rule. Thus,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case study and critical research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akes the real estate report of People's Da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sample, selects the period from1998to2008which represents the climax period of Chinese real estate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the research time span, in ord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ve.
     Through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of media expression of real estate report, among which the government will, capital will and social will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ultiple interest subjects, this article gets a conclusion that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powerful interest groups and the disadvantaged interest group in real society also reflects in the mass media which is showing a multiple media expression form by strong will of strong expression, strong will of weak expression, weak will of strong expression, and weak will of weak express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uring the eleven years from1998to2008, the People's Dail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ultiple interests" expression of media has been experiencing an external and inner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unified interest expression as the main body to the reality that the unified interest expression is dominant but the multiple interests is the mai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everal points of "abstract rules" as reference for the multiple interests' expression of media in the end, namely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luralistic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the "degree" of media expression and the justice as a medium for media expression, in order to make a reasonable value judgment and practice guidance to the present subject, mechanism and purpose of the multiple interests' expression of media.
引文
1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7.
    2社会转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形态之间的质变,而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局部量变。本文所指均为狄义的社会转型。
    3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
    5姜梅,危显宝.改革开放30年: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
    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8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
    9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7.
    10(法)雷米·里埃菲尔.传媒是什么:新实践·新特质·新影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9.
    1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1.
    1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3.
    13玛雅.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158.
    14李友梅、孙立平、沈原.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和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
    15转引自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78;Castells,M. End of Millennium. Malden,Mass. Blackwell.1998:289.
    16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三版)[M].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10:130.
    17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80.
    18(法)雷米·埃菲尔.传媒是什么:新实践·新特质·新影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9.
    19杨帆等.利益集团[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59.
    20(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
    21韩振峰.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天津师大学报[J].1986,5:
    22马雍州.多元论浅析.新疆社科论坛[J].1992,2:
    23刘春.“多元论”评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2:
    24刘春.“多元论”评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2:
    25刘春.“多元论”评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2:
    26万俊人.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哲学研究[J].1990:
    27代峰.理论和现实二维中的价值——“多元“一元”[D].泉州:华侨大学,2003:
    28林少敏.价值多元论及其悖论——对自由主义理论前提的一种检讨[J].哲学研究.2008,9:
    29宫睿.价值多元论与进步[J].哲学研究.2009,6
    30王艳秀.价值多元论与伦理学的政治哲学转向——兼论政治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的相容性[J].伦理学研究,2010,3:
    31葛娟.自由与价值多元——伯林政治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2蒋柳萍.多元主义与自由:伯林的自由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复口.大学,2005:
    33林振兴.现代西方经济哲学多元论的依据和问题[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4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5毛翼鹏.张东荪的“多元交互主义”方法论及其时代贡献[J].江淮论坛.2002,1
    36胡啸.张东荪的架构论宇宙观和多元认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
    37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8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9赵平俊、贺新元.论利益主体[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
    40高中建,孟利艳.利益主体行为关系的属性与社会和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24(2):
    41姜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运行中利益主体的变动[J].经济研究参考.1998,21:
    40高岸起.论叔本华的利益主体性思想[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
    43高岸起.论马尔库塞的利益的主体性思想[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
    44高岸起.论萨特的利益的主体性思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
    45高岸起.论马尔库塞的利益的主体性思想[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
    46赵平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主体观[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20(9):
    47高岸起.论萨特的利益的主体性思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
    48方同义.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6,6:
    49文力.多元利益集团下的社会均衡[J].中国改革.2005,11:
    50邵华.多元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
    51冯继康.我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初探[J].理论学刊.1992,4:
    52魏树发,苏雪.利益主体多元化与人民内部矛盾[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53刘淑君,杨平.利益主体多元化与人民代表的代表性[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1:
    54党国英.利益主体多元化与中国未来走向[J].同舟共进.2007,9:
    55王关义、孙海宁.多元利益角逐下的出版社改革[J].中国出版.2006,5:
    56王蓉.略论利益多元格局下的权力走向——权力的交叠和分散[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3,5:
    57蒋红军.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多元利益关系的整合与矛盾化解[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58董超,任泽平、邢伟.房地产价格分析与预测——从利益主体博弈角度出发[J].中国物价.2006,11:
    59董超,任泽平、邢伟.房地产价格分析与预测——从利益主体博弈角度出发[J].中国物价.2006,11:
    60秋风.让十地相关利益主体公平博弈[N].新京报.2006,11:农村·农业·农民(A版).
    61易宪容.当前我国楼市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2):
    62项桂娥.房地产热:利益主体的理性选择[J].池州帅专学报.2007,21(1):
    63项桂娥.“房地产热”背后利益主体的透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10:
    64周绍新,钟日成.房地产经济中三类利益主体关系研究[J].建筑与文化.2009,9:
    65殷少美,叶卫东,周寅康,李纪军.试论房地产市场中不同利益主体扮演的角色、关系及定位[Jl.中国物价.2006,9:
    66殷少美,叶卫东,周寅康,李纪军.试论房地产市场中不同利益主体扮演的角色、关系及定位fJ].中国物价.2006,9:
    67周绍新,钟日成.房地产经济中三类利益主体关系研究[J].建筑与文化.2009,9:
    68贾彦乐.我国开征新房地产税对各利益主体的影响[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69王蔚.理性光芒和民生关照——谈宏观调控时期的房地产报道[J].新闻记者.2007,7:
    70李晓东.房地产报道的创新和突破[J].记者摇篮.2008,6:
    71项迪亚.浅析中国房地产报道[J].时代经贸.2007,5(81)
    72乐缨.为房地产报道把方向[J].新闻记者.2005,4:
    73陆剑.公信力:房地产报道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6,8:
    74刘晓明.刍议房地产新闻宣传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
    75刘励.试论中国房地产报道[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76汪晓霞.以“民生视角”观照房地产报道的思[J].新闻界.2009,2
    77程少华.专业性·引导力·责任心——以<人民日报>为例谈房地产新闻报道质量的提升[J].今传媒.2010,8:
    78柳毓.房地产报道中的媒体责任[J].记者摇篮.2009,2:
    79刘洪恩.房地产报道中的媒体立场[J].中国记者.2006,8:
    80胡军华,刘烨.房地产新闻的迷失[J].新闻记者.2006,12:
    81陈珠还.房地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困境[J].新闻爱好者.2008,12(下):
    82张之花,王丰芳.房地产新闻报道的误区浅析[J].中国报业.2008,6:
    83刘晓莹.论房地产报道中百姓话语权的缺失[j].新闻传播.2010,9:
    84崔佳.报纸媒体房地产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南方周末>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8:
    85杨晶晶.新闻专业主义语境下房地产报道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86牛耀红.当前我国房地产新闻消息来源偏向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87赵曙光.报纸是否为房地产商所“俘虏”[J].传媒观察.2005,7:
    88徐井伍.关于房地产报道的理性思考——兼说媒体与政府、开发商的关系[J].青年记者.2008,11(下)
    89王嘉维.房地产报道中的媒体社会角色问题研究——以广州三家报纸2009年相关报道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10:
    90黄有.媒介融合时代重大新闻的多媒体表达[J].记者摇篮.2008,5:
    91王娟,刘在胜.媒体表达弱势群体利益的途径及实现——以<南方都市报>禁摩报道为例[J].科技广场.2007,4:
    92夏倩芳,景义新.社会转型与工人群休的媒介表达——-<工人日报>1979-2008年工人议题报道之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
    93王晶红,张骏德.谈灾难新闻中的情感因素与媒介表达——以5·12汶川地震为个案[J].新闻记者.2008,7:
    叫张淑华.网络对媒介民意表达结构的变革[J].当代传播.2009,1:
    95董宽.传媒歧视遮蔽利益诉求——透视中国农民工群休的媒介表达[J].新闻三味.2006,12:
    96曲亚洲.大众媒介民意表达的方式探寻[J].会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
    97张涛甫.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J].现代传播.2006,5:
    98郝振宇.司法独立与媒介表达[J].新闻知识.2007,8:
    99王立洲.农民工媒介表达失语现象的经济学透视[J].当代经济.2008,9(上):
    100夏倩芳,景义新.社会转型与工人群体的媒介表达—<工人日报>1979-2008年工人议题报道之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
    101杨敦显.媒介传播和农民工利益表达[J].当代传播.2005,6:
    102董宽.传媒歧视遮蔽利益诉求——透视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媒介表达[J].新闻三味.2006,12:
    103刘锐,靖鸣.从“奥巴马漫画事件”看媒介表达自由的边界[J].新闻记者.2009,4:
    104郑亚楠.公共政策与媒体表达——以<中国青年报>近年来医疗改革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08,1:
    1陈兴发.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利益实现机制的建设[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75.
    3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52.
    4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51.
    5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4.
    6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7.
    7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54.
    8(英)H.K.科尔巴奇.政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72.
    9(英)H.K.科尔巴奇.政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96.
    10高波.转型期中国房地产市场成长:1978-2008[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6.
    1转引自 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4. M. Entman (1993) Framing: 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1 (4):6-27.
    2王玲宁.国内新闻框架研究述评.中州学刊[J].2009,11(6):254.
    3范广根.我国房地产政策宏观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以1998-2009年房地产政策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21(1)
    1张殿元.中国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J].当代传播.2007,2
    2王硕.文化视域下的传媒及其伦理基础[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2)
    3吴治文.我国新闻媒体公共性之新解[J].青年记者.2009,1.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5.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9.
    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4.
    7张琳.公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创新——基于组织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4.
    8洪元朋等.利益关系总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研究的总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15.
    9刘永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65.
    10洪元朋等.利益关系总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研究的总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33.
    11刘永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72.
    12李明海.利益制衡论——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利益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103.
    13刘永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139.
    14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3.
    15刘水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训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84.
    1 (美)罗伯特·达尔.李伯光等译.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0.
    2唐代兴.德谟克利特:功利论伦理的思想源头思想[J].中国学术论坛,2005,(12)
    3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 (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吕应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1.
    5宋桂祝.利益表达与政治整合[D].长春:吉林大学,2009:92.
    6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5.
    7邵华.多元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25(4):36.
    8赵灵敏.利益集团能公开化吗[J].南风窗,2007,(12)
    9李琼英.基于社会分层视野下的利益表达问题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24.
    10邵华.多元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25(4):36.
    11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3.
    12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65.
    13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66.
    14洪元朋等.利益关系总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研究的总报告[M].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11:556.
    15李明海.利益制衡论——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利益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77.
    1孙立平.调整利益格局构建和谐社会[J].企业党建,2005,8:20.
    2洪元朋等.利益关系总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研究的总报告[M].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11:613.
    3同上,696.
    4同上,697.
    5同上,698.
    6同上,700.
    7同上,701.
    8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29.
    9徐海波等.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诊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0.
    10(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
    11按照边沁的说法和设计: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环形监狱的中心,足一个了望塔,所有囚室对着中央监视塔,每一个囚室有一前一后两扇窗户,一扇朝着中央塔楼,一扇背对着中央塔楼,作为通光之用。这样的设计使得处社中央塔楼的监视者可以便利地观察到囚室里的罪犯的一举一动,对犯人却了如指掌。同时监视塔有百叶窗,囚徒不知是否被监视以及何时被监视,因此囚徙不敢轻举妄动,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始终处在被监视的状态,时时刻刻迫使自己循规蹈矩。边沁认为,圆形监狱的要点在于认知的不对称性,即监管人知道被监禁者的一切,而被监禁者对监管人却一无所知。这种独立于被监禁者之外和凌驾于之上的关系构成了监管人的自由。自由只存在于监管人和被监禁者之间关系中的一方,同时要求关系中的另一方交出自决权、放弃自身的意愿。
    12 (英)泽格蒙特·鲍曼.自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1.
    13孙立平.利益均衡: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J].发展论坛,2005(3):15
    14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32.
    15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 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1.
    16正义的第一原则——有关公民的政治权利: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去享有与人人享有的类似的自由权体系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总体系;正义的第二原则——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它们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以及在公平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官职和职务联系起来。
    17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1988,24.
    1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恩思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7.
    [1]顾杰善等.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袁惠民,李锦浩,梁世雄.当代中国经济利益结构矛盾新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
    [5]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周国雄.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杨帆等.利益集团[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8]洪元朋 等.利益关系总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研究的总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9]张东荪.思想与社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0]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3]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4]高宣扬.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5]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俞可平,黄平,谢曙光,高健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8]陆晓禾,(南非)G·J·迪恩·罗索夫.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由与责任: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9]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0]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0]潘维主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6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1]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2]李友梅、孙立平、沈原.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和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3]谢立中.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4]谢立中.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5]曹锦消.如何研究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6]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7]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8]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徐海波等.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0]玛雅.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1]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等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房地产产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2]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房地产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3]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等编.中国房地产产业地图:2008—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4]高波等.转型期中国房地产市场成长:1978-2008[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5]徐斌.中国房地产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6]况伟大.房地产与宏观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7]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38]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9]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40]黄口..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05
    [41]黄扬略.党报新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4]邱戈.媒介身份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5]范敬宜,王君超.党报宣传艺术新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6]田秋生.市场化生存的党报新闻生产——《广州日报》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47]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M].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10
    [48]童世骏 主编.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9](英)诺言曼·费尔克拉夫,殷晓蓉 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0](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1](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吴静,黄佩泽.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2](美)约翰·费斯克,许静译.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3](美)詹姆斯·保罗·吉,杨炳钧.话语分析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4](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5](英)吉尔德·德尔逊.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56](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7](英)杰西·洛佩兹,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58](美)约翰·R·赛尔,李步楼译.社会实在的建构[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59](美)杰克·奈特.周伟林泽.制度与社会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0](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1](英)安东尼·吉登斯,李康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3](美)托德·吉特林,张锐译,胡正荣 校.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4](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65](美)迈克尔·舒德森.什么在决定新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6](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7](美)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8](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69](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0](英)格雷姆·伯顿,史安斌主泽.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1](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2](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3](法)雷米·里埃菲尔.传媒是什么:新实践·新特质·新影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74](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75](美)罗伯特·达尔.李伯光等译.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6](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吕应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7](美)D·B·杜鲁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78](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79](英)H.K.科尔巴奇.政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0](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81](美)爱德华·S.赫尔曼.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3](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中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4](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85](英)泽格蒙特·鲍曼.自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6](德)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87](美)查尔斯·J·雅各布斯,任荣荣,张红,卢佳平改编.房地产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88]Drey, H. and Rabinow, P. Michel Foucault. (1983).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M]. Harvester Press.
    [89]Chan, J. M.,& Lee, C. C. (1991).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The Hong Kong press in China's orbit[M]. New York:Guilford.
    [90]Fairclough. N.(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Polity Press.
    [91]H.I. Schiller, (1996). Information Inequality[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92]E. Bailie & D.Winseck (ends).(1997). Democratizing Communication?[M]. Cresskill NJ: Hampton
    [93]E.Comer. (1998). Communication, Commerce, and Power[M]. Basingstoke:Macmillan.
    [94]Hans, J. Morgenthau & Kenneth,W. Thompson & David,C.(2005). Politics Among Nations[M]. New York:McGraw-Hill.
    [95]刘春.“多元论”评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2
    [96]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97]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98]张涛甫.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J].现代传播.2006,5
    [99]李明海.利益制衡论——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利益关系研究[D].上海:复日.大学,2007
    [100]夏倩芳,景义新.社会转型与工人群体的媒介表达——《工人日报》1979-2008年工人议题报道之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
    [101]林振兴.现代西方经济哲学多元论的依据和问题[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02]宋桂祝.利益表达与政治整合[D].长春:吉林大学,2009
    [103]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
    [104]陈兴发.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利益实现机制的建设[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5]刘永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