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10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的研究,逐渐汇聚为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的研究。对“红色资源”的研究是近10年来学界兴起的新课题。但是,对于如何将我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存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却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在今天我们面临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深入研究这个重大课题对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研究如何把红色资源中的精神特质加以发掘、凝练,并科学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路径。
     概念是逻辑思考的起点。近10年来,学术界就什么是“红色资源”?对“红色资源”的定位与科学内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红色资源”的定位与科学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从“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入手,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红色资源”的再认识。认为“红色资源”的概念应界定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这个概念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从“红色资源”的创造主体来说,它肯定了“红色资源”是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二是从“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来说,它指出了“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是保证。三是从“红色资源”的核心词来说,它强调了“资源”的这一核心词的地位。四是从“转化”在红色资源中的核心作用来说,它突出了“红色资源”要得到良好的利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通过一定方式方法加以转化。
     究竟什么是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的含义及其现状如何?这是我们研究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方式与路径首先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对什么是教育教学资源?学术界目前还有着很多的争议,但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资源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地区开发配置不均;二是源头有效供给不足;三是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四是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多数学者认为:红色资源是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红色资源为什么必须要转化?红色资源为什么只有经过转化后才能成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红色资源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在于其面对的广大受众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总的来说,不外乎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两种,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利弊,在现实操作中,要有所取舍,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在转化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证转化的正确方向;要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增强转化的思想认识;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动转化工作常态化;要落实“以人为本”,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
     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要在加强党的领导保证红色资源转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要从制度上、方式上、方法上等方面来探讨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本文具体提出了六条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一是建立公祭制度、二是实行群体感化、三是开发红色网络、四是发展红色旅游、五是举办红歌会、六是改编“红色经典”。提出了四条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路径,一是营造红色教学环境、二是建设红色教学基地、三是编纂红色教材、四是开发红色课件。
     由于红色资源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虽然到目前为止它还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理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坚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红色资源的研究必然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而立志于此项研究的学者们,必然大有作为。
The past 10 years has witness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researches gradually focused on "Red Resource" concerning revolutionary spirits and revolutionary culture ever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Researches are even more recent on how to transform revolutionary spirits and revolutionary heritages of our Party into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ource. In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s, how to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develop and utilize "Red Resource" becomes a major subject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depth study of this subjec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cial progr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itizenship improvement.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studies ways to discover, condense and integrate specialty of the spirits of the "Red resource" in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on such basis, explores way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o educate the mass population, the youth in particular, with ambitions and belief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patriotism.
     What on earth is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ource? What is its significance and what is its present situation like? These fundamental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study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d Resource" into educational resource. There has been heated debate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n what educational resource is. At the moment in educational resource are presented such shortages as imbalan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lack of effective supply, uneven level of quality, and big waste.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believe that the "Red Resource" is quality resource for education.
     Why does the "Red Resource" need to be changed? Why only through transformation will it become the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The reasons lie in the features of the "red resource" itself and the great changes having taken place in the mass audience it serves and the social setting it exists in.
     Generally the two ways of transforming "Red Resource" into educational resource are direct and indirect. Either of them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exploit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avoid those unfavorable in specific work situations
     Conceptualiz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logic thinking.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effective researches conducted on what "Red Resource" is and wha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Red Resource" i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Pitifully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defining "Red Resource", proceeds to re-understand "Red Resourc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proposes "Red Resource" be defined as:the collective sum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s and their carriers, which were creat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starting from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ill Socialist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which still can be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oday and through transformation can demonstrate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This definition clarifies the following points: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ors for "Red Resource", it affirms that it is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 of the CPC) who have created the "Red Resource";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otation of "Red Resource", it points out that "Red Resource" is the great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arriers created by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mong which CPC makes the premise and the guarantee;
     Thir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key word "Red Resource", it reiterates the status of the word "Resource"
     And fourth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role played by "transformation" in "Red Resource", it highlights that "Red Resource" has to be transformed in some way if it is fully utilized thus to produce good effects. As to ways to transform "Red Resource" into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ource,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explored in terms of systems, modes and method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 with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being the premise, thus to guarantee that "Red Resource" will develop in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For such conside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s six ways:First,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for public memorial; second,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reformation for the collective; third, to develop a "red" network; fourth, to develop "red" tourism; fifth, to perform "Red-Song" Concerts; sixth, to edit the "Red Classics".and four paths of teaching resources, First,create the red teaching environment;second,create the Red teaching base, third, compiling the Red teaching materials, fourth,development of red coursewares.
     It is creative work transforming "Red Resource" into teaching resource, in which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must be upheld to ensure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ransformation; scientific concept of resource must be set up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must be reinforced to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s must be implemented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for the people.
     Considering the "Red Resource" is China-particular, it is still a new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 with its theory still at the starting stage. Nevertheless, I strongly believe: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creasing consolida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status of the CPC, study of "Red Resource" will surely present a vast world and a promising future for those committed researchers.
引文
①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②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①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利学校学报,2006(2)
    ②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③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④郭晓平:“红色资源”的主体是精神[J],中华魂,2005年,(2)
    ①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②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T学刊,2005,(12)
    ③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④王姣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⑤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⑥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J],商业经济,2006(3)
    ⑦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
    ⑧肖发生:定位与提升:“红色资源”的再认识[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1)
    ①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
    ①肖发生:定位与提升:“红色资源”的再认识[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1)
    ①王锐兰:教育资源配置及优化配置初探[J],吉社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5(2)
    ②傅松涛、张扬:论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
    ③范先佐著: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④麦卫国:关于教育资源效益的几点认识[J],江西教育科研,1998(4)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出版,第799贞
    ②胡梦鲸:台湾地区城乡国民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之比较[J],国立中正大学报(社会科学分册),1995(6)
    ③Roe L. Jones et al:The Economics and Financing of Educat ionPrentice-Hall, Inc.1983,第349页
    ④王东升:山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①邵梅:从“最近发腱区”看教育的“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1)
    ①王良举:红色旅游基本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9)
    ①古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J],商业经济,2007(3)
    ①黄贤文:论“中国红歌会”的时代意义[J],党史文苑,2009,(9)
    ①张岚岚,魏代强:深度开发红色资源 丰赡校园红色文化.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6)
    [1]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毛泽东文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2]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江西档案馆.《江西党史资料选集》第二辑[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4]江西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江西档案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江西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1927—1937)》[G].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18]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苏区研究文集》[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20]肖川著.《教育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1]方家良等.《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23]刘云等.《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G].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
    [24]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三、四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5]阎友兵.《旅游线路设计学》[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
    [26]原中共赣州地委党史办编.《赣南人民革命史》[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8年
    [27]余伯流等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廖正本.余伯流.《中央苏区简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
    [29]袁征主编.《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
    [30]董源来等.《中央苏区教育简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
    [31]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王子平等著.《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33]丁季华主编.《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4]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5]肖星,严江平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36]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秦在东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陈万柏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梅萍著.《以德治国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1]王敏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凌步机著.《红色赣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3]卢丽江,陈李龙著.《井冈山红色旅游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4]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
    [45]丹增著.《文化产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6]《赣南红色旅游》编委会.《赣南红色旅游》[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47]张兴军等著.《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8]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0]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王茂胜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毕红梅著.《全球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版
    [53]天海翔著.《中国文化产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4]李小三主编.《让历史告诉现在:毛泽东等在江西革命斗争时期的领导方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5]杨德忠,刘昌明选编.《江西红色文学读本》[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
    [56]卢丽刚,任军利,李红浪著.《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红色旅游资源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吴必虎,余青主编.《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8]骆高远等著.《旅游资源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60]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Z],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61]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2]陈华洲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万美容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因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方世敏,阎友兵主编.《红色旅游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5]周振国等著.《红色旅游丛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6]李小三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简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7]金民卿著.《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68]陈亚联著.《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69]龚云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磨难》[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70]李建国著.《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71]胡国铤主编.《共和国之根》(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72]贾可卿著.《政权—人民共和国的雏形》[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73]黄国华等著.《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4]曾耀荣著.《永恒的光辉—苏区精神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5]凌步机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简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6]刘云等著.《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7]彭光华等著.《中央苏区法制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8]廖明耕等著.《中央苏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9]余伯流著.《中央苏区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0]张孝忠等著.《中央苏区人物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1]徐占权等著.《中央苏区军队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2]蒋伯英等著.《中央苏区政权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3]傅克诚等著.《中央苏区廉政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4]汪幼芳.感化教育简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6(4)
    [85]谭冬发,吴晓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86]杨文健,李瑞琼,庄春辉.依托区位优势整合红色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87]郭向荣等.试析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及其现实意义[J].沧桑,2005(4)
    [88]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89]郭晓平.“红色资源”的主体是精神[J].中华魂,2005(2)
    [90]李忠,罗学谓,晁金典.井冈山红色资源利用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7)
    [91]郭向荣,李韶杰.利用“红色精神资源”,促进“两课”教育教学的发展[J].新余高专学报,2005(1)
    [92]王员,曾绍东.论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党史文苑,2005(2)
    [93]邓泽村.闽西革命旧址的分布特点、保护和开发——兼论闽西红色资源整合及其经济价值[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3)
    [94]罗文斌.长沙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5(6)
    [95]吴东荣.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促进广西旅游经济的发展[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96]王军,陈少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流夫及治理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3)
    [97]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98]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J].商业经济,2006(3)
    [99]王德承,吴晓东,胡水华.老区高校如何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上饶师范学院调查报告[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5)
    [100]王德承,吴晓东,胡水华.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4)
    [101]刘晓霞.试论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02]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103]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04]古卿.丹巴红色文化资源调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105]苏北春.红色旅游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06(7)
    [106]李芳云,张金顺.论桂林旅游圈杠色旅游的资源开发与品位提升[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107]谢雨萍,胡海胜,郑艳萍.论庐山红色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108]刘建平,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6(5)
    [109]武红艳.山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新农村建设,2006(3)
    [110]陈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与开发[J].法制与社会,2006(12)
    [111]彭波,张丽,李江源.整合红色资源,提升江西文化力[J],求实2006(1)
    [112]郭起浪.做大红色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赣南红色资源考察[J].产业经济,2006(3)
    [113]李江源,彭波.江西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理论导报,2006(5)
    [114]杨秀芹.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根源[J].理工高教研究,2006(2)
    [115]申睿,周涵晓.红色网游的崛起之道[J].出版发行研究,2006(2)
    [116]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4)
    [117]盛晓明等.利用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世纪桥,2007(6)
    [118]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119]李美秀等.“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120]刘争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
    [121]周爱平,彭恩仁.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研究[J].黑河学刊,2007(6)
    [122]桂富阳,赖亦明.江西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7(4)
    [123]曾绍东.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3)
    [124]闫萍莉.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125]张德亮.赣南红色资源利用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党史文苑,2007(1)
    [126]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127]张颢.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前沿,2007(7)
    [128]王姣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129]桂富阳,赖亦明.江西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7(4)
    [130]李振东,王姣艳.当前大学生红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7(10)
    [131]谢庐明,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分析评价与开发研究[J].党史文苑,2007(10)
    [132]刘建平,刘琼艳.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1)
    [133]杨志 石丹丹.论延安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J].党史文苑,2007(4)
    [134]陈世润,刘虹.论红色资源真善美的三重化[J].南昌大学学报,2008(4)
    [135]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136]贺建新,龚芸.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J].怀化学院学报,2008(7)
    [137]魏佐国.江西红色资源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略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138]江玉安.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J].沧桑,2008(2)
    [139]周玲.利用浙江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前沿,2008(3)
    [140]刘世涛,张先彬.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141]徐园媛,王延伟.论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142]王世佰.浅谈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J].专家论坛,2008(21)
    [143]徐园媛.依托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专家论坛,2008(5)
    [144]曹开华,王燕荣,刘丽琳.大学德育中红色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现状述评[J].党史文苑,2008(11)
    [145]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3)
    [146]李康平,李正兴.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8)
    [147]廖运生,陈勃.论井冈山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南昌大学学报,2008(4)
    [148]李树生,朱君.论湖南红色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4)
    [149]周旺东,胡佐斌.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3)
    [150]朱君,李树生.湖南红色教育资源的品质评价[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5)
    [151]夏立生,夏雪,郭豫.论井冈山红色音乐资源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的运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1)
    [152]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8(1)
    [153]陈钧.试论红色资源开发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价值[J].政治与法律,2008(9)
    [154]周友,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分析与保护研究[J].科技信息,2008(34)
    [155]魏佐国.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刍议[J].农业考古,2008(6)
    [156]肖先治.论酒文化与红色资源的有机结合——以贵州仁怀为个案[J].理论当代,2008(2)
    [157]邢志勤,田菲,陈新.唐山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8(1)
    [158]余国政,袁本涛.感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159]孙炳芳.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路径选择[J].文教资料,2008(12)
    [160]肖发生.定位与提升.“红色资源”的再认识井冈山学院学报[J].2009(1)
    [161]李康平,张吉雄.论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62]吴清江,戴淑雯.红色资源开发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
    [163]谭虎娃.红色资源深度开发中须处理好几组关系[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5)
    [164]魏本权.传承与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资源学[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
    [165]张颢.论红色资源的社会功能[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
    [166]魏建克等.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方法论透视[J].沧桑,2009(1)
    [167]姚萍,周伟.红色资源在未成年人德育中的价值与有效运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168]李康平.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169]夏绪仁.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上饶师范学院利用红色资源深化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党史文苑,2009(1)
    [170]周琢虹.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J].党史文苑,2009(2)
    [171]钟久辉.论红色资源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172]刘水芬,刘斌.论井冈山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30)
    [173]王熠珏.略论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重庆市高校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174]乔湘平,李晓翼.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175]王钢.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J].学理论,2009(4)
    [176]孙炳芳,张学军.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功能简析[J].教育研究,2009(8)
    [177]黄骁,胡松.红色资源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优化的特殊价值[J].党史文苑,2009(7)
    [178]周琢虹.利用江西红色资源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79]张泰城,魏本权.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J].求实,2009(4)
    [180]吴时国.浅论红色区域资源教育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10)
    [181]匡胜,陈胜华.拓展红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1)
    [182]张岚岚魏代强.深度开发红色资源丰赡校园红色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2009(12)
    [183]寿思华,陈禹静.开发红色经典资源促进南宁科学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9(6)
    [184]白学锋,罗凯.试论庆阳老区的红色资源[J].法制与经济,2009(9)
    [185]易青松.兴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丝绸之路,2009(8)
    [186]罗俊芳.红色资源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J]沧桑,2009(1)
    [187]余国政.关怀感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支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188]朱小理,杨宇光,胡松.关于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必然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189]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190]张泰城.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10(1)
    [191]郭瑞敏,王戎.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研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以重庆交通大学《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192]李伟民.论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党史文苑,2010(9)
    [193]赖经洪,曾绍东.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194]周炳群.开发和利用白‘色起义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J].百色学院学报,2010(8)
    [195]王家荣,杨宇光,朱小理.转化.“红色资源”从育人困境中突围的关键[J].南昌大学学报,2010(1)
    [196]李哲,朱小理.从目前学校德育的缺陷看“红色资源”转化的必然性[J].理论观察,2010(2)
    [197]吴海昌,朱小理.公祭人民英烈制度: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J].宜春学院学报,2010(5)
    [198]朱小理,胡松,杨宇光.“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5)
    [199]杨宇光,胡松,朱小理.红色资源的功能及其转化的必然性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00]朱小理,胡松.近十年来关于红色资源研究述评[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01]冯东飞,韩琳.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202]肖纯荣.地方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以贵州红色资源为例[J].林区教学,2011年第3期
    [203]肖红.数学教育学教材编写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204]何玲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论[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05]明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06]敖海华.论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07]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08]董秀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09]柳红星.江西红色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10]范玉华.电子课件.推进区域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新手段[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11]毛世英.课件情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12]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13]黄辉.教学资源库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硕上论文,2007年
    [214]项慧萍.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15]石桂名.网络教育系统—课件生成及资源管理[D].大连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16]罗春洪.弘扬红色文化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17]刘丽平.红色文化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18]刘小龙.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途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上论文,2007年.
    [219]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20]刘伟伟.互动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21]杨学卿.课件开发流程规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22]沈霞.区域大学地方化中的教学资源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硕上论文,2008年
    [223]孟祥志.高校教学资源库及其设计与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24]段小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地模式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25]常征.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项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226]金晓名.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应用研究[D].内蒙占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27]王锋娟.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十教学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28]蔡一凡.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29]杨芳.何时真正撑起半边天?[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30]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31]文大稷.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32]吴锦顺.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33]郑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34]刘万里.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35]周宏光.职业中学红色旅游资源教学中德育目标达成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36]黄卫平.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37]李昌贵.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38]张孝辉《中国红歌会》电视选秀的民族精神传承研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年
    [239]马静.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资源配置和使用问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40]刘雪岚.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41]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42]邢江飞.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认同与实践路径[D].江苏大学硕上论文,2010年
    [243]崔燕.浅论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D],吉林大学硕上论文,2010年
    [244]李强.我国课件开发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45]朱晓留.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D].苏州大学硕上论文,2010年
    [246]韩薇.音乐教育专业文献检索及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247]中国红色旅游网:http://www.crt.com.cn/
    [248]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http://www.china-efe.org/
    [249]中国红色文化网:http://www.rp.org.cn/
    [250]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
    [251]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网:http://zysq.gnnu.cn
    [252]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http://depart.jgsu.edu.cn/jgsjs/
    [253]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http://red.jxnu.edu.cn/
    [254]江西红色旅游网:http://www.jxhsly.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