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学秩序是一个常用的语汇,在学校内外被广泛使用,但往往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较少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相关的学术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课堂纪律”、“课堂管理”等主题,而作为一个教学领域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教学秩序”与上述主题之间的区分度尚不够清晰,很容易被混淆。
     博士论文研究期间,笔者曾选择“教学秩序”为关键词,对中小学教学秩序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描摹了中小学生教学秩序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管理言行。基于上述的基础,本研究的重心从对教学秩序现象的描述性研究,转向对现象背后事理的学理性探究,追问教学秩序诸现象的合理性、有效性,探求师生秩序生存的行事依据等理论问题。研究重点探讨“教学秩序”的教育价值,定位于“教学中的学生自由”,其中“自由”主要指向儿童的精神自由,即教学之所以需要秩序,是为了保障学生在精神、思想等层面得到更为舒展、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而评价某种教学秩序状态的优劣,其价值标准应该是能否保障学生在教学中的精神自由,最终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自由地发展。
     论文除引论外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探讨什么是教学秩序、教学中的学生自由、教学秩序的“向自由性”、学生自由的“合秩序性”等问题。其中,重点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自由形态,从田野考察中搜集的多种教学秩序现象出发,探究学生身体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自由、交往自由、思想自由和道德自由的保障和促进,并对中小学教学秩序建设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学生自由价值观观照下的审视。
As a common term, "teaching order" is widely used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chool. However, the usage of the term often stay in daily life, hardly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field. Since the present literatures on the subject are concentrated on some topics, such as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difference of "teaching order" with those topics are not very clear. "Teaching order" still can't be easily distinguished despite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esearch field.
     When preparing for doctoral dissertation, I have made a lot of field observations on the state of teaching order in som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 "teaching order" as the key word, my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s describe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order, as well as teachers' words and deeds on teaching management. Based on those researche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shifts from description to rational inquiry, which try to solve theore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order, and the conduct cod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exist. Focus on students' freedom in teaching, especially on their spirits' freedom, the thesis stresses 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eaching order. That means, teaching order is to protect students to gain more exten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in their spirits and minds,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eaching order is that it should protect students' spirit freedom,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and freely.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 with each part focus on "what is teaching order", "students' freedom in teaching", "freedom-orientation of teaching order", and "students' freedom accordance with order". Based on the presentations of teaching order in field observations, the thesi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rms of students' freedom, explores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students' freedom of body, choice, expression, communication, mind and moral, and surveys some specific issues of teaching order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 the light of values of students' freedom.
引文
1 任冠军,王鹏.辱师视频引发现实声讨.京华时报.2007-5-29(4)
    2 任冠军,王鹏.辱师视频引发现实声讨.京华时报.2007-5-29(4)
    1 参见王丽琴.秩序校园--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第十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75
    1[美]唐娜·伊·玛茜,帕特里克·杰·麦奎兰.学校和课堂中的改革与抗拒--基础学校联合体的一项人种志考察.白芸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
    1 蔡方,王丽琴.一位民办学校校长办学历程的个案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5(3)B.89-97
    2 参见王丽琴.秩序校园--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前言之选题缘由.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
    1 参见王丽琴.秩序校园--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前言之研究方法,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3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0-74
    2 转引自邢建国,汪青松,吴鹏森.秩序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3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705-4706
    1 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91
    2 黄拨樵.德华标准大字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882
    3 转引自潘忠岐.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
    4 沈湘平.理性与秩序--在人学的视野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1 王兆强.两大科学疑案--序和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3
    2[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6-157
    1 转引自田润锋.论秩序.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3
    2 田润锋.论秩序.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1
    3 邢建国,汪青松,吴鹏森.秩序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2
    4 有研究者认为“自发秩序”这个概念是由与哈耶克同时代的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最早提出并做了更为清晰的界定,曾分别提出“活力秩序”与“计划秩序”、“指挥的秩序”与“多中心秩序”及“合作秩序”与“自发秩序”等多对概念。参见王雅静.秩序·自由·信仰--波兰尼论自发秩序.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5
    1[德]格尔哈德帕普克.知识、自由与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2
    2 王雪峰,里赞.秩序微言.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版).2000(4).108-112
    3 沈湘平.理性与秩序--在人学的视野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41
    1 王丽琴.秩序校园--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8
    1 邢建国,汪青松,吴鹏森.秩序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31
    1 邢建国,汪青松,吴鹏森.秩序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36
    2 转引自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17
    1 田润锋.论秩序.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4-21
    2 田润锋.论秩序.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4
    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29
    2 转引自张华金.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11页。
    4[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第58页。
    1 转引自吴艳茹.以课堂秩序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9
    2 哈耶克.自由宪章.133.转引自[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64
    3 哈耶克.自由宪章.134.转引自[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64
    4 哈耶克.自由宪章.139.转引自[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64
    5[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07(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1[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09.(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2[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10.(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3 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8
    4 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39
    5 参见尼采.偶像的黄昏.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第41节.
    6 尼采.尼采全集(第8卷).149.
    7[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90
    8 哈耶克.自由宪章.153页。转引自[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65
    9[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08.(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1 转引自狄白瑞.中国的自由传统.李弘祺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8-9
    2 吴根友.自由的表演与魅力--中国人的自由观.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7
    3 景天成认为,自由的本义在英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脱离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成为自由;另一种是本来自由无碍的状况。或者说,自由有两个概念,一是消极的,无外面的一切拘束;二是积极的,所谓自由的本物,随自身法则而活动的力,本来具足的状况。笔者认为,这两层意思,其实质就是伯林提出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4 转引自吴根友.自由的表演与魅力--中国人的自由观.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19
    1 吴根友.自由的表演与魅力--中国人的自由观.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01-103
    1 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19
    2 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2-33
    3[德]叔本华.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0
    4[德]叔本华.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1
    1[德]叔本华.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6
    2[德]叔本华.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3 殷海光.自由人的反省与再建.转引自吴根友.自由的表演与魅力--中国人的自由观.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27
    4 霍布斯在其《利维坦》中给自由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这一语词,按照其确切的意义说来,就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用伯林的两种概念来分析,更接近消极自由的含义。
    1 通常认为,自觉是理性的品格,而自愿是意志的品格,它们互不相同,又互有影响,自由应该是二者的统一。自愿是自由的基础,而真正要达到自由,人必须进入既自愿又自觉的状态。
    2 张华金.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5-36
    3 论语.为政
    4 吴根友.自由的表演与魅力--中国人的自由观.自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 汪才明.自由何以可能--对马克思规定自由概念的方法论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3(5-10)
    2[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5
    3[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09
    4[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4
    1[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4
    2[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12.(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3[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12.(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4[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13.(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5[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学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25
    6[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
    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
    2 转引自张华金.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22
    3 笔者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入学时的情形,8岁时的他是非常渴望上小学的,理由是终于可以逃离每天要强制睡午觉的幼儿园了,而入学没过多久,他便意识到,小学在很多地方,比幼儿园更不自由。
    4 Tower of Babel,引申为混乱的意思,典出《圣经》,译者注。参见[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16.(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1[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18.(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2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华东师范大学级博士学位论文.2004.19-31
    3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华东师范大学级博士学位论文.2004.5
    4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华东师范大学级博士学位论文.2004.2-3
    1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7-28
    2 黑格尔.历史哲学,第55、114页。
    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29
    1 Junyi.我们有自由精神或精神自由吗7.Junyi的个人博客空间“自由动力”.发表时间:2007年6月4日18:39.http://wjy1973.spaces.live.com/blog/cns!9edb2f4c77471a09!123.entry
    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34。
    1[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代序:我思想中的诸多矛盾.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
    2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华东师范大学级博士学位论文.2004
    3 杨跃.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第三章.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 许明.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展望.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5(6-11)
    1 任一明.我国普通中学早期实行选课制的历史反思.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6(62-65)
    2 蔡元培.全国教育联合会所议决之学制系统草案评.新教育.4卷2期
    1 曾毅夫.中学教育之理论与实践(全一册).教育编译馆,1936.73
    2 姜琦.中学分科制商榷.教育杂志.20卷9号
    3[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103(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1 程红兵.充分选择:中学教改的必由之路--兼评澳大利亚的中学教学与高考方式.教育发展研究2000.6(54-56)
    2 任一明.我国普通中学早期实行选课制的历史反思.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6(62-65)
    1 程红兵.充分选择:中学教改的必由之路--兼评澳大利亚的中学教学与高考方式.教育发展研究2000.6(54-56)
    2 西方国家的课堂也有类似的规定,如《铁的纪律》(Assertive Discipline Programme)中强调了数条小学生的行为规则,其中就有“开口前要举手,等教师允许才讲话。”转引自[美]F·戴维.课堂管理技巧.李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0
    3 甄树青.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9
    1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57
    1 尤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145
    2 尤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155
    3 童世骏.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新考察--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给我们的一些启发.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49-57)
    1 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36
    2 王德志.论思想自由权.当代法学.1998.2(28-31)
    3[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49.
    1 金生铉.论教育自由.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6(65-70)
    2[意]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译.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44
    3 值得注意的是,埃尔菲·艾恩并不重在批判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而是旨在评判通俗行为主义(如当今劳动场所里按工付酬策略,或小孩子每次服从父母亲的命令,他的成绩表就会加上一枚金星等做法)。参见[美]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9
    4 埃尔菲·艾恩显然对斯金纳学说保持着足够的敬畏,他虽然不大赞同许多行为主义的观点,但承认“读他的著作时你首先会认识到,要想不公平地讽刺此君的观点并非易事,要用反证论法来挑战他的那些观点也同样很难。”参见[美]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4
    5[美]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5
    1[美]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6
    1 夏湘远.义务·良心·自由:道德需要三层次.求索.2000.3(83-86)
    2[意]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单中惠译.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65
    3[美]Raymond M.Nakamura.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与纪律.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30
    1 参见[美]F·戴维.课堂管理技巧.李彦译.第八章 教师的自我形象与自我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2..172-184
    2 孔慧玲.论道德自由的真实含义.求是学刊.1997.3(29-31)
    3 转引自伊·谢·科恩.自我论.佟景韩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484-485
    1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53
    2 泥土.泥土设计的一道高考应试模拟题.教育在线网站.新教育读写月报论坛.发表时间:2008-5-222:22:08 http://bbs.eduol.cn/2008-5/2/22135178569.html
    1 泥土.泥土设计的一道高考应试模拟题.教育在线网站.新教育读写月报论坛.发表时间:2008-5-323:36:49 http://bbs.eduol.cn/2008-5/2/22135178569.html
    1 法学公子.萧瀚的课堂:一个本科生的亲历.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2(78)
    1 法学公子.萧瀚的课堂:一个本科生的亲历.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2(79)
    1 胡适.容忍与自由:胡适演讲录.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2 这一语汇取自国内学者韦森的思考,他坚持把英文的“institution”一词一律翻译为“制序”,并结合《牛津英语大辞典》的定义将它理解成“由制度规则调节着的秩序”。本研究较少涉及秩序的制度层面之思考,引用“制序”主要是取其“形成过程”的含义,从教育者角度看就是关注“秩序是怎样制成的”。
    3 “孩子”,是笔者在田野考察中发现的一个本土概念,许多老师习惯于用这个词汇称呼自己的学生,即使是他们已经进入了大学以后。“孩子”的称呼与“学生”相比,一方面体现出教师潜意识中的“替代父母”之角色定位,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学生在“秩序形成”过程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不少教师、家长有意识或下意识地认为,中小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来学知识,学技能,也要学规矩,学“眼头见识”。当然,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直到考上大学或走向社会的那一刻,他们都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孩子”,而承载起某种特定角色的要求,即要表现出“学生”的样子。
    1[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39
    1 毛曙阳.儿童游戏观刍议.学前教育研究.1997.2(7-10)
    2 Liebeiman,J.N.Playfulness;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ety.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7-
    3 何梦焱,刘焱.面向21世纪,培养儿童的游戏性.学前教育研究.1999.1(20-23)
    1[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6-293
    1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1[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
    1 许新海.澳洲课程故事--一位中国著名校长的域外教育体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348-349
    1 许新海.澳洲课程故事--一位中国著名校长的域外教育体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349
    2 参见王辉.论学校教育惩戒的价值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18)
    1 参见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二章,自然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06-332
    1[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
    1 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福柯创造的一个词,其含义与特征参见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第三章 全景敞视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
    1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2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3[美]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规则的动态演变--成文组织规则的变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4[美]Joyce Mcleod,Jan Fisher,Ginny Hoover.赵丽译.课堂管理要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93
    1[美]Joyce Mcleod,Jan Fisher,Ginny Hoover.赵丽译.课堂管理要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93-94
    2[美]Joyce Mcleod,Jan Fisher,Ginny Hoover.赵丽译.课堂管理要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95
    3 这些词条的具体解释参见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 这是笔者听来的一则故事,一位大巴司机夸沪上某私立学校校风好,理由是春游时车上也能做到鸦雀无声,转述这个故事的学生家长则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孩子被管傻了。
    1[美]Joyce Mcleod,Jan Fisher,Ginny Hoover.赵丽译.课堂管理要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01-102。
    2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4-195
    1[美]Joyce Mcleod,Jan Fisher,Ginny Hoover.赵丽译.课堂管理要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95
    2[美]Joyce Mcleod,Jan Fisher,Ginny Hoover.赵丽译.课堂管理要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96-99
    1[美]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规则的动态演变--成文组织规则的变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2[美]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规则的动态演变--成文组织规则的变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3 参见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中也用了类似的概念,称为程序合理性(形式)、实质合理性(内容),认为以程序合理性去回避或掩盖实质合理性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这种现象在法律、管理制度、教育体制、考试标准/审查制度中比比皆是。参见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1 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届博士学位论文.2005.21-25。
    2 参见[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56-157.注[9]
    1 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届博士学位论文.2005.29
    2 这是发生在2005年4月4日星期一的一次班会实录,主题由年级统一命题,主要任务是落实年级组推出的一些新常规,班会上学生们的抵触情绪明显,师生双方(准确地说是生、校双方)的分歧也很大。
    1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150
    2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80
    3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8.26
    1.[英]A.S.尼尔.夏山学校.周德译.京华出版社,2002.
    2.[美]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5.[法]埃得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英]埃瑞克·霍布斯鲍姆.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李立玮,谷晓静.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8.[美]B.F.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第2版.陈维纲,王映桥,栗爱平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9.[美]C.M.查尔斯.建立课堂纪律.李庆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10.[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1.陈时见.课堂管理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达巍,王琛,宋念申.消极自由有什么错.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3.[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杜萍.中小学教学与管理案例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6.[美]F·戴维.课堂管理技巧.李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2.
    17.冯大鸣.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汇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8.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9.[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0.[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1.官鸣.管理哲学.东方出版中心,1993.
    22.[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3.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4.郭华.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美]哈特(Hart,H.C.A.).惩罚与责任.王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6.[德]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3(教育学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7.[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8.[美]霍华德·卡德纳.学习的纪律--所有学习中的人都应该知道的事.鲁燕萍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0.
    29.[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0.贾高建.三维自由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1.[美]Joyce Mcleod,Jan Fisher,Ginny Hoover.赵丽译.课堂管理要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2.[法]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安延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3.[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4.[法]雷蒙·阿隆.论自由.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5.马凤岐.教育:在自由与控制之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36.马凤岐.自由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7.[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8.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9.李德显.课堂秩序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0.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1.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2.刘克苏.大全若缺--全息观纵览与沉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3.[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4.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47.[意]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48.[美]马歇尔·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张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9.[英]米歇尔·D·迈克马斯特。智能优势:组织的复杂性.王浣尘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0.[德]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51.[英]奈杰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何颖怡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3.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4.
    54.[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5.潘庆辉.教室之窗--生活、教育的校园情怀.台北: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
    56.齐红深.学校志概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7.[美]乔尔·斯普林格.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贾晨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8.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9.[美]Raymond M.Nakamura.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与纪律.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0.[美]塞谬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
    61.沈湘平.理性与秩序--在人学的视野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3.[德]叔本华.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4.[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65.[美]唐娜·伊·玛茜,帕特里克·杰·麦奎兰。学校和课堂中的改革与抗拒--基础学校联合体的一项人种志考察.白芸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6.[美]Thomas L.Good、Jere E.Brophy.透视课堂.陶志琼等.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7.[美]托马斯·里克纳(Thomas Lickona).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刘冰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68.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9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0.韦森.文化与制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1.小巫.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72.谢望原.刑罚价值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
    73.邢建国,汪青松,吴鹏森.秩序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4.许新海.美国小学教育考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5.许新海.澳洲课程故事--一位中国著名校长的域外教育体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76.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77.薛瑞萍.薛瑞萍读教育理论.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78.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9.杨跃.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0.[台湾]游乾桂.寻找田园小学.台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
    81.[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2.[美]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4.[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5.曾守得。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
    [美]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规则的动态演变--成文组织规则的变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6.张华金.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87.张新平.教育行政组织的发展与创新--对基层教育行政的个案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8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9.甄树青.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0.[英]R.S.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英文版.黄黎辉译.黄向阳校.(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1966.)
    1.陈伟.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研究--以T中学为个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陈志明.校规中惩罚规定的合理性与教师的执行程度及中学生偏差行为关系之探讨.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李远岱.中学教育过程中惩罚现象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刘徽.混沌课堂管理.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8.卢毓清.中学生违规的管理原因探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9.沈丽萍.教育人种志:概念与历史.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田润锋.论秩序.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1.王呈祥.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问题研究--天水市秦城区中小学奖惩问题的调查.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2.王雅静.秩序·自由·信仰--波兰尼论自发秩序.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吴娴兰.控制与服从:赏罚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小学课堂教学生活片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吴艳茹.以课堂秩序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5.肖庆华.论教育学视野的惩罚.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6.易晓明.论秩序感的教育价值及其教育建构.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17.张烨.中学课堂管理中的纪律规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陈桂生.从“上课不举手就发言”谈起--关于学生“自由”与“纪律”的思考.河南教育.2000(8)
    2.陈红燕.课堂管理初探--情境与原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3.陈振华,美国学校的三种课堂管理风格述要.教育评论.2000(4)
    4.程红兵.充分选择:中学教改的必由之路--兼评澳大利亚的中学教学与高考方式.教育发展研究2000(6)
    5.黄斌.论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6.金生铉.论教育自由.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6)
    7.刘家访.课堂管理中纪律的问题与运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8.刘云杉.走入日常生活的教育社会学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2)
    9.秦扬,邹吉忠.试论社会秩序的本质及其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7)
    10.上官子木.是纪律还是枷锁.湖南教育.1999(4)
    11.童世骏.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新考察--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给我们的一些启发.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12.汪才明.自由何以可能--对马克思规定自由概念的方法论研究.阜阳师范 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3)
    13.王德志.论思想自由权.当代法学.1998(2)
    14.王啸.试论自由的教育价值.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6)
    15.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1)
    16.吴晓玲,对我国教学转型期课堂秩序变化的一些思考.教学与管理.2002(11)
    17.吴艳茹.现代课堂管理基本模型初探.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3)
    18.许明.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展望.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5)
    19.阳泽.论新课程引发的教学控制问题.教育研究.2003(2)
    20.叶谰.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5)
    21.叶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22.叶谰.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教育研究.2003(8)
    23.易晓明.秩序感是儿童道德成长中的重要情感资源.学前教育研究.2002(2)
    24.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25.张文喜.对哈耶克的“理性有限观”和“自发秩序”观的解读.社会科学家.1999(1)
    26.郑震.课堂情境中的权利秩序--中小学课堂社会化权力因素的研究.青年研究.1999(9)
    27.朱富强.扩展秩序是如何生生不息的--兼评自发秩序的内在缺陷.江苏社会科学.2002(5)
    1.Allen J.Sheinman:6 Behavior Tips That Really Work./Source:Instructor,Aug2000,Vol.110 Issue 1,p24,1p,1c
    2.Ana Made Cox:The Changed Classroom,Post-September 11./Source: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0/26/2001,Vol.48 Issue 9,p16,3p
    3.Feldman,Sandra:Classroom Management -All Year Long/Source:Teaching PreK-8,Aug/Sep2003,Vol.34 Issue 1,p8,1p
    4.Hutchinson,Linda,Cantillon,Peter,Wood,Diana F,BMJ: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ource:British Medical Journal,09598146,4/12/2003,Vol.326,Issue 7393
    5.Kathryn Brady,Mary Beth Forton,Deborah Porter,and Chip Wood:Everyday Rules that Really Work!/Source:Instructor,Aug2003,Vol.113 Issue 1,p25,3p
    6.Marilyn Miloy:Calming Students with Puppy Love./Source:NEA Today,Apr2003,Vol.21 Issue 7,p23,1p
    7.Patrick L.Traynor:A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five Different Strategies Teachers use to Maintain Order/Source:Education,Spring2002,Vol.122 Issue 3,p493,18p
    8.Sokal,Laura,Smith,Donna G.,Mowat,Heather:Alternative Certificatio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Classroom Management/Source:High School Journal,Feb/Mar2003,Vol.86 Issue 3,p8,9p
    9.Wilkinson,Lee A.:Using Behavioral Consultation to Reduce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Source: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1045988X,Spring2003,Vol.47,Issue 3
    10.William P.Baker;Michael Lang and Anton E.Lawson: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Successful Student Inguiry./ Source:Clearing House,00098655,May/Jun2002,Vol.75,Issue 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