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习惯法理论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际习惯法是国际法最重要的渊源之一,但在当代国际法理论体系中,国际习惯法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理论争议也非常之多。为了能够把握国际习惯法的本质特征,本文从法哲学、国际社会和分析实证的角度对国际习惯法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多维的考察,以期构筑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国际习惯法理论体系。
     全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考察一些与国际习惯法相关的基本概念性问题,包括:第一,国际习惯法概念的形成问题。主要从国内习惯法理论的影响和国际法理论自我演变两个角度做了分析;第二,国际习惯法的定义问题。目的是给出关于国际习惯法的一般描述,并对国际习惯法与国际习惯两个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分;第三,国际习惯法从传统到现代的简单发展过程问题。意在获得对国际习惯法宏观发展史的整体的清晰认识;第四,国际习惯法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功能与定位问题。主旨在于指出当代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忽视了国际习惯法之重要性这一点,以表明开展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从法哲学角度考察了正义与国际习惯法的关系。这是着眼于对国际习惯法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工作,即揭示正义之法哲学和国际习惯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及正义对于国际习惯法的指导作用。本章首先考察了对国际习惯法进行法哲学考察之必要性问题;之后,集中讨论了正义价值的内涵问题,澄清了“正义理念”概念的独立地位,并指出了作为法哲学思想的正义理念能够适用于国家层面;最后,在前述讨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国际正义对国际习惯法的构成作用,即国际正义能提供国际习惯法是否为“良法”的评价工具和标准,并能促进国际习惯法的发展。
     第三章从国际社会的角度考察国际习惯法的形成和效力问题,试图给出一个国际习惯法形成和效力问题的社会解释。为此,本章首先介绍了法的社会学研究进路,并对国际社会的本质特征做出了考察,同时剖析了国际社会对国际习惯法的构成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章对国际习惯法在国际社会中如何形成问题进行了微观探析,目的在于揭开长期以来笼罩在国际习惯法形成问题上的“神秘面
The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But in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status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has been awkward with a lot of theoretical disputes. In order to grasp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the author makes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n its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from aspects of legal philosophy,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analytical positivism, as is expected to build a comparatively full and objectiv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preface, text and epilogue. The text includes five chapters:
     The Chapter one mainly discusses some basic concepts related with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First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from two aspects, i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rom the theories of internal customary law and the self-evolvement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Second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with aim to giv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it and makes a necessary discrimination between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custom. Thirdly,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from traditional stage to modern stage. With this description, the whole developing hist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will be showed clearly before further study on the entities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is made. Lastly, the author makes a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with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is to point out that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has neglected the importance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tudy.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This is the first work which one has to do before making systematic study on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s to disclose the intrinsic and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legal philosophy. First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making a study on the
引文
① 费尔萨姆. 外交手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17.
    ② 参见张文彬. 论私法对国际法的影响[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
    ①“法律命令说”是分析法学坚持的核心观点之一。在西方法理学中,分析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实证主义等概念经常可以通用。但分析法学更多是指边沁和奥斯汀在 19 世纪创立的法律命令说。而实证主义法学是指源于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法律研究方法,它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所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应该是两者结合的产物。从内涵上讲,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泛指奥斯汀、凯尔森、哈特、拉兹等人的法律理论。李桂林、徐爱国.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2;吕世伦主编.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59-160.
    ② 吕世伦主编.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44-145.
    ③ 关于自然法背后存在国家默示的命令的说法受到了哈特的批判。哈特认为,把习惯归因于主权者的默示命令构成了对奥斯汀实证主义法学的根本批评。参见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49.
    ④ 李桂林、徐爱国.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9-70.
    ⑤ 表现在立法实践上的一元化,即将习惯法和制定法置于同等地位,明确习惯法效力的国家承认性。但法律理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得越来越多学者主张独立于制定法的单独习惯法的存在。参见高其才.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7.
    ⑥ 吕世伦主编.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3.
    ⑦ 同上,第 8-10 页。
    ① 实在法思想和分析实证主义研究进路是一脉相承的,但笔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关于“实在主义国际法学者”或“分析实证主义国际法学者”的表述,均指受实在法思想或分析实证主义思想影响的国际法学者(也有称其为“实定国际法学者”)。这些国际法学者比较注重对国际法进行分析实证研究(即进行规范和具体制度的分析研究),一般不考虑国际法哲学层面上的问题。然而,这并不表明他们不接受国际习惯法的特殊性和抽象的心理要素。
    ② 必须看到,在两大法学理论流派中,虽然习惯法被公认为法律的一个渊源,但并不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渊源,在立法机构可以通过法律剥夺习惯规则法律地位的意义上,习惯法通常是一个附属的和次要的渊源。这也决定了习惯法理论在主流法学理论中受关注有限。
    
    ① 王铁崖先生将其翻译为“热尼”。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3.
    ② 吕世伦主编.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9-20.
    ③ V. D. Degan,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 1997. 145.
    ① 一般认为萨维尼的《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是历史法学派的奠基之作,它奠定了历史法学派的思想框架。参见[爱尔兰] J﹒M﹒凯利.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 王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07.
    ② [德]萨维尼. 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M]. 许章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7.
    ③ [德]施罗德. 萨维尼的生平及其学说[A]. 许兰译,许章润主编. 萨维尼与历史法学派[C].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95.
    ④ 它是萨维尼在法律效力基础之表达上早期使用的概念,后来被“民族精神”概念所继受。参见同上,第295 页。
    ⑤ [德]司丹木拉(现通译为斯塔姆勒). 现代法学之根本趋势[M]. 张季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5.
    ⑥ [日]牧野英一. 法律上之进化与进步[M]. 朱广文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4-45.
    ① 格老秀斯认为实在国际法就是国际习惯法,即万国法(条约作为国际法渊源是后来的实在国际法学派提出的),因为在格氏奠基国际法理论时,国际法实践非常缺乏,正的国际条约也几乎没有,所以国际习惯被作为国际法渊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最早的一些习惯规则就是基于格氏的学说发展起来的。
    ② 如以萨缪尔?普芬道夫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否认有实在国际法的存在,并认为国际法是自然法的组成部分。参见劳特派特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上卷 第一分册)[M]. 石蒂、陈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1. 67.
    ③ 引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9.
    ④ 王铁崖、朱荔荪等编. 战争法文献集[Z].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9-10.
    ⑤ 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2.
    ① 迪斯康的建议稿中关于国际习惯的定义原文是:“International custom, being practice between nations accepted by them as law.”这一定义对文本最后采纳的定义影响最大。
    ② See G. M. Danilenko, Law-ma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76.
    ③ 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 [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3-5.
    ④ See G. M. Danilenko, Law-ma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77.
    ① League of Nations, 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Action Taken by the Council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nder Article 14 of the Covenant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Statute of the Permanent Court[C]. 170. 转引自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 [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5.
    ② 汉斯?凯尔森. 国际法原理[M]. 王铁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56-257.
    ③ See Bin Che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7. 135-137. 郑斌关于“即时国际习惯法”的论文最早发表于 1965 年《印度国际法杂志》(Indian JIL,第 23-48 页)。
    ④ See Robert Kolb, Selected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3. 127.
    ⑤ 国际法院的司法实践回避了这一定义中的矛盾。为此,国际法院虽然经常援用国际习惯规则,但几乎从没直接引用过规约对于国际习惯的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国际法院事实上接受了习惯是为通例证明而不是证明通例之存在的观点。
    ① 在早期国际法理论中,国际习惯法被认为是国际法的唯一实在渊源;而稍后由英国国际法学者苏支开创实在法学派虽然认为,国际习惯法是和国际条约并列的国际法的渊源,但很多实在法学派学者认为,国际习惯法是国际法的第一渊源,条约的效力终究也是建立在国际习惯的基础之上,是国际法的第二渊源。这些理论实际上都赋予了国际习惯法作为国际法存在和生效的基础地位,而这种对国际习惯法的倚重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对国际习惯法定义的困难。
    ② 本文出现的“条约法”或“国际条约法”均在国际法渊源意义上使用,是和国际习惯法并列之国际法渊源体系。
    ③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XXI.
    ④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并形成了诸多理论。详细的论述可以参见后文第三章第三节第一部分的内容。
    
    
    ① 杨泽伟. 宏观国际法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02.
    ② 劳特派特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上卷 第一分册)[M]. 石蒂、陈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49-52.
    ③ 同上,第 53 页。
    ① 意大利法学家,很多国际法学者认为,使国际法成为目前这样的国际法的第一步,不是由格老秀斯,而是由真提利斯完成的。参见劳特派特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上卷 第一分册)[M]. 石蒂、陈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62.
    ② 法国的雷彻尔(Rachel)和德国的特克斯特(Textor)是主要代表。参见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24-325.
    ① Sheila Weinberger, Comment: The Winbledon Paradox and The World Court: Confronting Inevitable Conflicts Between Convention and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1996,(10): 435.
    ② 参见王铁崖. 国际法当今的动向[A]. 邓正来编. 王铁崖文选[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泽伟. 宏观国际法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87.
    ① 詹宁斯、瓦茨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M]. 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8.
    ② 同上,第 50 页。
    ③ See Lauterpacht’s Collected Papers. Vol. I , p.112-113.转引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0-41.
    ④ 比如凯尔森等。参见阿·菲德罗斯等. 国际法[M]. 李浩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90.
    ⑤ 正如菲德罗斯认为那样,条约的产生甚至早于国际习惯法,实际上,自有国家起就已有国家间的各种协议,然而,几千年来,这种协议的存在并未促成国际法的产生,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国际法产生与国际习惯法理论的奠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见阿·菲德罗斯等. 国际法[M]. 李浩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0.)。
    ① [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 国际法[M]. 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98.
    ② 安其洛蒂甚至认为,“约定必须遵守原则”是国际法最高原则。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2.
    ③ 转引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7.
    ④ See C. G. Weeramantry, Universalising Interna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4. 219-220.
     ① 对国际法院受理和裁判的涉国际习惯规则的比较详细之案件,参见本文第五章第二节表一的内容。 ② See I.C.J. Reports, 1969. 42.
    ①See Phillip R. Trimble, a Revisionist View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aw Review, 1986,(33): 689-708.
    ② See Joseph Keller, Sovereignty vs. Internationalism and Where United States Courts Should Find International Law[J]. Penn Stat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5,(24): 355.
    ③ [英]M. 阿库斯特著. 现代国际法概论[M]. 汪渲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3.
    ④ 参见周忠海主编. 皮诺切特案析[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⑤ 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立法是值得商榷的,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际法在国内的效力之做法不同,我国宪法没有涉及到国际法(包括国际条约和习惯)在国内适用问题,只有在《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等中稍有涉及,这与我国一贯主张各国应该遵守国际法的立场是相悖的。别的国家可能籍此认为我们并非国际社会中“守法良民”,从而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崇尚法治的和平大国的形象,进而削弱我国“软实力”,结果显然是得不偿失。
    ① 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67.
    ② 主要是以“权力或权力结构界定利益”的现实主义(以汉斯·J·摩根索为代表)和新现实主义(以肯尼斯·沃尔兹为代表)国际关系理论带来的挑战,他们否定国际法的拘束力,认为国际法只不过是国家实施对外政策时可以使用的工具之一;为了国家利益,一国可以违反国际法。参见汉斯. J. 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M]. 杨歧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肯尼斯·沃尔兹(国内也有翻译成肯尼思·华尔兹). 国际政治理论[M]. 胡少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① 凯尔森认为,国际法的效力基础在于处于整个法律规范体系最底层的一些“基本规则”,但是,除了毫无着力的说“各国应当象其习惯地作为那样作为”,或者借助于“约定必须遵守”原则外,凯尔森没有办法解释这些“基本规则”的效力又是来自于哪里。
    ② 如达玛托就认为,国际法院在“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案”中所作出的“禁止使用武力和以武力干涉原则”构成国际习惯法的结论,就没有遵循传统严格的国际习惯法分析进路(See Anthony D’Amato, Trashing Customary Law: The Nicaragua Case[A]. Anthony D’Amato, International Law Sources(Collected Papers Volume Three)[C].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4. 174.)。在笔者看来,达玛托的这一批评显然是盲目坚持分析实证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某种程度上是奥斯汀主张的“恶法亦法”思想的翻版。
    ① 参见[英]M.阿库斯特. 现代国际法概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13;詹宁斯、瓦茨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M]. 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5-8.
    ② 哈特认为,当代国际法正处在一个国际社会接受此种或他种形“承认规则”的过渡阶段,如果“承认规则”最终形成,对国际法的法律“性质”的最后怀疑将成为过眼烟云。到这一阶段来临之时,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类似性就不是形上的,而是功能上和内容上的了。参见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33.
    ① E. 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71.
    ② 同上。
    ③ 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M]. 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35-137.
    ④ 吕世伦.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943.
    ⑤ 同上,第 945 页。
    ⑥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4.
    ⑦ 罗斯科?庞德. 法理学[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序.
     ① E. 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55.
    ①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0-61.
    ② 实际上关于正义这个概念的争论还体现在对应当坚持“实质正义”还是应当坚持“形正义”的争论上。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30-448.
    ④ 如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对于平等正义的追求是对资产阶级压迫的自发反应。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48.
     ① 关于当代国际法价值导向的文章比较多。可以参阅刘志云. 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 厦门:厦门大学,2004. 233-300.
    ②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48.
    ①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8. (实际上,也有很多学者试图将罗尔斯之正义理论与国际法结合起来,但难以自圆其说。)
     ① 参见任羽中. 正义与国际正义——在国际政治领域构建正义原则[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39.
    ① 《联合国宪章》第 2 条第 3 款对国际法的正义理念作了最权威的规定,各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它表明了正义、和平与安全已经并列为当代国际法三大主要价值。
    ② 正如奥本海认为的那样:国际法应当普及,这种普及并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参与,国际法的普及要使得普通民众也能意识到国际法的存在(徐冬根. 国际经济法价值论[A]. 徐冬根. 跨国法评论(1)[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2.)。作为一个实证主义国际法学者,奥本海的现实主义眼光同样看到了全球民众力量对国际法发展的重要性,这不能不说是殊途同归了。
    ① 在我国,国际公法学界多数著作回避了这一问题,而国际经济法学界对正义价值非常重视(可参见陈安主编. 国际经济法专论(上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98;徐冬根. 国际经济法价值论[A]. 徐冬根. 跨国法评论(1)[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2.)。
    ② 如近现代以来西方国际法学者一直坚持传统国际法框架,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当代不公正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秩序进行废改的呼声,并为一些反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不公正的规则作国际习惯法上的辩护(如他们认为存在对个人待遇的“国际最低标准”和对征收的“充分、及时、有效”补偿的国际习惯法),而发展中国家及其学者一直对他们的这种观点提出各种质疑。
    ① See Jack L. Goldsmith and Eric A. Posner, A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1999,(66): 1114.
    ① 在这种思维下,国际法被视为国家外交政策的工具,对本国有利则遵守之,对本国不利则回避甚至公然违反之。
    ②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 [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78.
    ③ Id., p.79.
    ① 这在“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很多持分析实证主义立场的美国学者在评价该案中的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以及法院适用的法律正确与否等问题时,均认为法院判决存在错误。实际上,产生这种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者过分专注于实证主义分析,而忽视了法律的正义法哲学之指导价值。
    ② 《国际法院规约》第 38 条第 2 款规定:前项[指第 38 条第 1 款]规定不妨碍法院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则裁判案件之权。
    ① 类似的包含正义思维过程的案件还有:巴塞罗那电能公司案(比利时在该案中的第二阶段提出了公正考虑的要求)、渔业管辖权案(国际法院提出衡平解决捕鱼权利纠纷)、布基纳法索—马里边界纠纷案(国际法院分庭判决基于法律之下的衡平原则对边界油田进行划分)。参见伊恩?布朗利. 国际公法原理[M]. 曾令良、余敏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8.
    ② 也有法理学者认为,正义之标准构成国内法的非正的独立渊源。参见 E. 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46-453.
    ① [美]本杰明?内森?卡多佐. 法律的生长[M]. 刘培峰、刘晓军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14-17. 从这位先后担任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法官,并且是当代美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法学理论家的话中,也能看到法哲学之重要性和生命力。
    ② E. 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52.
    ① 罗斯科?庞德. 法理学[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06.
    ② 同上,第 308-309 页。
    ③ 法律社会学一般被认为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参见吕世伦主编.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75.);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产生于法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陈明华. 法社会学研究引论[A]. 李楯. 法律社会学[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
    ① 引自罗斯科?庞德. 法理学[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38.
    ② [德]施罗德. 萨维尼的生平及其学说[A]. 许兰译,许章润主编. 萨维尼与历史法学派[C].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98.
    ③ 认为法社会学是介于法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的学者,不作这样的区分。他们认为法社会学亦称法律社会学、社会学法学(参见陈明华. 法社会学研究引论[A]. 李楯. 法律社会学[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实际上,这是一种偏向学科角度的理解,它不同于笔者这里的偏向研究方法的理解。
    ④ 吕世伦主编.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75.
    ① See Daniel M. Bodansky, Book Review: the Concept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5,(16): 669.
    ② 这是构筑国际法法理的努力。这一努力在当代社会法理学理论中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罗斯科?庞德就说:“伴随着经济秩序的统合和扩展,在普遍性和地方性之间达致并维续一种恰当的平衡,便成了法律科学的一个首要问题。”“建构一种关于地方性立法和地方行政与适合于统一化世界的普遍法律原则间关系的理论,有可能会为未来法学家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参见罗斯科?庞德. 法理学[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70-471.
    ① 在国内,法学概念最早就来自于政治学,最早的法学知识就是融于政治学领域中的,只是随着法学的发展,它概念和理论才慢慢独立于政治学之外。鉴于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论界出现了法律政治学和政治法学的提法。参见卓泽渊. 法政治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5.
    ② 比较有影响的是亚历山大?温特的“温和建构主义”理论。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① [英]J.斯塔克. 国际法导论[M]. 赵维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 5.
    ② [韩]柳柄华. 国际法(上卷)[M]. 朴国哲、朴永姬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
    ③ 国内多数国际法著作在对待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同前述著作基本是相同的,这是理论偏重于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这甚至引起了兄弟法律部门资深学者的关注,著名民法学者江平教授就说到:“新合同法出台后,全国各种合同法的书籍不下上百种,而国际法的书籍却寥寥可数,或者是基本教材型的。”(江伟钰. 现代国际法原理解析[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序言)。这证明了国内国际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并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① 阿?菲德罗斯等. 国际法[M]. 李浩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18.
    ② 劳特派特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上卷 第一分册)[M]. 石蒂、陈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7- 8.
    ③ 哈特就认为,当代国际法和国内法只具有形上的类似性(参见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233.)。
    ④ 翻开一些国际法学著作,我们就能看到,国际社会这个概念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多少著作认真分析过国际社会这个概念在整个国际法理论大厦构建中的重要性。从而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纯粹的实证分析,这对国际法理论的发展非常不利。
    ① 参见[美]玛莎?费丽莫.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3.
    ② 在西方学术界,虽然国际法学产生远远早于国际政治学,但从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产生后的很多年来,现实主义就一直在迫使国际法维护它的意义甚至生存,这成了当代国际法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
    ③ 现实主义的挑战最直接表现就是一部分国际法学者受现实主义的影响,以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国际法为国际政治决策过程的学说”。McDougal, in Recueil des cours, Vol. 82, (1953) I,137. 转引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④ [英]赫德利?布尔.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M]. 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8.
    ① [美]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② 同上,第 7-8 页。
    ③ 参见[美]玛莎?费丽莫.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6.
    ④ Brierly, J. L., Law of Nations, 6th edition, by Waldock, 1963. 转引自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
    ① 虽说国际政治理论在很多方面并不认同国际法,然而,其关于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的研究成果却可以作为我们考察国际社会的台阶。正如王铁崖先生说过:国际法既是法律的一个部门,又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部门。国际法研究的主要是国际关系中的规范特征和效力问题(参见王铁崖. 国际法当今的动向[A]. 邓正来编. 王铁崖文选[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8.)。从这个角度说,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国际法理论研究的起点和铺垫。
    ② 刘鸣. 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概念的辨析及评价[J]. 现代国际关系,2003,(12): 55.
    ③ 如赫德利?布尔就认为:当一组国家意识到某些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在它们感觉到它们自己受相互关系中的一套共同准则约束并且分享那些共同机制的运作利益时,才形成一个社会。但布尔同时认为,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并不是全球性国际社会存在的条件;在布尔看来,全球性国际社会的存在关键在于“国家之间形成一个追求社会生活基本目标的共同利益观”。参见赫德利?布尔.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M]. 张小民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0-11,54.
    ④ [美]玛莎?费丽莫.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54-155.
    ⑤ 同上,第 155 页。
    ① [美]玛莎?费丽莫.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55.
    ② 比如,《奥本海国际法》的四特征理解,没有考虑到国际法及秩序的重要性;自由主义理论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说,忽视了国际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实体构成;费丽莫的观点在市场经济和人的平等的论述上不够深入和全面,因为市场经济只是经济因素的一个部分,而平等也只是正义价值体系的一点而已。
    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到:“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生活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2.
    ④ 参见[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M]. 刘德斌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45-255.
    ① 虽然在二十世纪前存在的殖民统治类似于此类秩序,但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正如马丁?怀特认为,“宗主国-国家”体系是区别于基本“国际性国家体系”(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从属的国家体系。参见赫德利?布尔.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M]. 张小民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9.
    ② 实际上,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国家间关系很早就有了秩序性的安排,所以找到这种秩序出现和稳定存在的时间以及内在原因,就能够看到国际关系向国际社会演变的开始。
    ③ 对于这两者谁更重要的问题,学界存在争议。布尔强调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作用,而其它一些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学者则更强调社会的规则性。如同是英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布赞等就认为:社会是一个让人感到比较无情的概念,它意味着共同的规则,它并不强调社会亲和力或爱。见巴里?布赞、安娜·冈萨雷斯·佩莱兹. 国际共同体意味着什么?[J]. 史学集刊,2005,(2): 2.
    ④ 赫德利?布尔.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M]. 张小民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
     ① 刘鸣. 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概念的辨析及评价[J]. 现代国际关系,2003,(12):54.
    ② 在一般英国学者看来,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国际体系是条件,是源泉,是最先存在的一种概念;国际社会则是国际体系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结果。如布尔就认为:国际社会以国际体系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国际体系可以在国际社会并没有产生的情况下得以存在(赫德利?布尔.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M]. 张小民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1.)。还有一种支持混合国际社会的英国学者认为,现有的国际社会既有它代表的人类进化发展的新特点,也同时保留和吸收了传统国际体系的内容。传统国际体系表述的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权力争夺的自然状态。它较少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各国关系是不平等的。现有的国际社会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升华,各国开始以共同的价值观、制定的法律、准则来约束自己,强调和平共处与合作发展。因此,可以有国际体系的存在,而没有国际社会的存在;不可能有国际社会的产生,而没有国际体系的先行存在。按照该学派学者布赞(Barry Buzan)的话来说,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的根本分界线是,当最初一种共识成为分别来自于异质性共同体的单位的基础时,当各单位不仅把对方作为同类的实体,而且在平等合法的地位基础上协调制度和发展国际关系时,国际体系就发展为国际社会了(引自刘鸣. 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概念的辨析及评价[J]. 现代国际关系,2003,(12): 55.)。笔者以为,上述学者对于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的界定和划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简单地在两者之间划定一条界限的做法并不科学,因为严格来说,国际社会脱胎于国际体系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所以在两者之间划定一条明确的界限的努力可能是徒劳的。还有当代很多学者经常混用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这两个概念来表达同一个对象,这无形中增加了两个概念之间的混乱。
    ③ 赫德利?布尔.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M]. 张小民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2.
    ④ 梁西. 国际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4.
    ① 如赫德利?布尔就认为,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霍布斯主义和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影响力获得了增强,使得二十世纪国际社会的思想如同十六和十七世纪一样,受到了挑战。赫德利?布尔.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M]. 张小民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0.
    ② 梁西主编. 国际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
    ① 如协议的主体无论是对自身的身份,对协定内容和协定的执行都缺乏共识。这就不可能产生一种所有主体认同的,具备价值理念的,能够得到持续遵守的行为规范。
    ② 比如所谓的美洲国际习惯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在“庇护权案”中提出来的。国际法院在该案及后来的“摩洛哥的美国国民权利案”、“印度领土通行权案”中实际支持了区域习惯的说法。
    ① 在早期国际体系时代(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时),虽然国家也开始在全球层面上发生联系,但主要是一种单方面的殖民征服和掠夺行为,在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没有互动特征。
    ② 这种实践的一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在互动下行为的相互模仿形成的。
    ③ 国际组织的实践促成了有关调整国际组织之国际习惯规则的出现,同时,一些直接适用或执行国际习惯法的国际组织的出现,并通过其实践,对澄清既有国际习惯规则的内容和促进国际习惯规则的发展,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 下文均简称为“争议规则”。
    ② 虽然这一观点被批评为过于偏向自然法,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符合国际社会存在的客观性的。See H. W. A. 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54.
    ③ 这在“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国际法院认为,一些国家的不一致实践并不构成对“禁止使用武力和以武力进行侵略”原则的改变,从而创造出新的规则,相反它们是对这一既已形成的原则的违反。国际法院最终肯定了这一原则主客观构成要件均已满足,从而构成对各国有拘束力的国际习惯规则。
    ① 国际习惯规则产生和存在于国际社会之中,这决定了对国际习惯法形成的考察不能脱离国际社会发展过程——即从简单国家间的联系到国际体系,再到国际社会的发展——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如路易斯?亨金总结的:在国家关系中,文明的发展进程就是从武力向外交,从外交向法律发展的过程。它表明国际习惯法的形成既是国际关系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国际关系文明发展的标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See Louis Henkin, How Nations Behave?(Second Edition )[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1.
    ② 吴征宇.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43.
    ③ [美]小约瑟夫?奈.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 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① 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第一卷)[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18.
    ② 布尔认为,国际体系只是一个特定的国际集合体,即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相互交往与互动关系影响对方的思想和行为,但并没有意识到它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也不认为自己受到一套共同规则的制约或者为构建共同制度而进行国际合作之时,国际体系就形成了(参见赫德利?布尔.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M]. 张小民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1.)。笔者以为这一界定是合理的。按此界定,全球性的国际体系的形成就应该在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后。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19.
    ④ 这是国际社会的早期形
    ⑤ 这种研究方法最早来自于社会学中的结构互动理论,后来被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采用来分析国际政治关系。
    ① 建构主义和建构现实主义都将互动作为国际关系存在的最重要动力,他们(包括布尔、肯尼思?沃尔兹)认为,所有的体系都必须强调单位必须是互动的,以使体系得以存在。参见[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M]. 刘德斌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1.
    ② 朱力、肖萍、翟进煮. 社会学原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1.
    ③ 同上,第 32 页。
    ④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2: 391.
     ① 温和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既有物质因素,但主要内容是共有知识(共同意识、文化和理念等)。参见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4(译者前言).
    ② 同上,第 124-177 页。
     ① See Louis Henkin, How Nations Behave? (Second Edition)[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29-30.
    ①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77.
    ② 同上,第 209 页。
    ③ 哈特在否定来自国内法关于“法是主权者的命令”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法本质研究的重要论断,即“社会压力下的义务感”,而不是“主权者”才是法具有拘束力的效力真正源泉。他否定在法的背后存在“主权者”,认为对于一个“法律规则”来说,其具有的“义务”特征来自于一种社会的压力,而这种社会压力又来自构成社会的“法律规则”本身。哈特将前面义务规则称为“第一性规则”,而将后面的赋予“第一性规则”义务性特征权威性的规则称为“第二性规则”。参见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84-100.
    ④ 这也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理论是关于法的一般理论,而不是专门针对国内法的。
    ⑤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33.
    ⑥ 古祖雪. 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再认识——哈特国际法思想述评[J]. 法学评论,1998,(1):41.
    ⑦ 同上。
    ① 李桂林、徐爱国.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26.
    ② 在哈特的理论中,第二性规则被认为不存在效力问题,它的存在是一种事实,是一个经验性问题,其效力不需要求助于其它法律规则的承认,这种主观的认定实际上恰恰暴露了哈特理论在分析实证立场上的局限性。参见同上,第 232 页。
    ③ 所以,对于哈特的《法律的概念》是提供了一种法律解释的模还是提供了一种分析法律的方法,或两者兼而有之,都是有争论的。参见吕世伦主编.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224.
    ④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84.
    ① 参见吕世伦主编.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448.
    ② 李桂林,徐爱国.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32.
    ③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01, 111.
    ④ 同上,第 96 页。
    ⑤ 同上,第 96、102 页。
    ⑥ 哈特将官方的遵照承认规则对特定第一性规则效力的判断称为“内在陈述”,而将民间的遵照承认规则对特定第一性规则效力的判断称为“外在陈述”。所以,实际上在哈特看来,承认规则只有在被适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存在。参见同上,第 103、106 页。
    ①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12.
    ② 同上,序言。
    ③ 同上,第 96 页。
    ④ 同上,第 116 页。
    ①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96.
    ② 同上,第 233 页。
     ① 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国际规则是否对国家具有拘束力,并不能从该规则自身的特征来推导,而是需要国家在国际社会实践中表明自己的态度。
    ② 严格来说,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因为这个时候国际习惯法的概念和体系都未形成。
     ① See G. M. Danilenko, Law-ma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76.
    ①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10-111.
    ② 实际上,由于在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世界政府,严格意义上的“官方”在国际社会中并不存在。
    ③ 只有在“法律是强制命令”的假定下,最高立法者(维持改变规则)和强力司法机构(维持审判规则)的存在才是非常必要的。
    ① 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6.
    ② 转引自同上。
    ③ 同上。
    ④ Harold Hongju Koh, Why Nations Obey International Law?[J]. Yale Law Journal, 1997,(106): 2618.
    ⑤ 主要代表人物有哈罗德?拉斯维尔(Harold D. Lasswell)、麦尔斯?麦克杜格尔(Myres S. McDougal)和米歇尔?雷斯曼(Michael Reisman)。
    ⑥ 主要代表人物有艾布拉姆?蔡斯(Abram Chayes)、托马斯?埃利希(Thomas Ehrlich)和安德利斯?洛温菲尔德(Andreas Lowenfeld)。
    
    
    ① 白桂梅. 政策定向学说的国际法理论[A]. 王铁崖、李浩培. 中国国际法年刊[C]. 1991. 222-223.
    ② Harold Hongju Koh, Why Nations Obey International Law?[J]. Yale Law Journal, 1997,(106): 2624.
    ③ Thomas M. Franck,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Among Nation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49.
    ④ Id., p. 204-205.
    ① 比如弗兰克认为:“在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案中,国际法院的判决援用的法律正是因为缺乏确定性(determinacy)而受到了美国一些学者的批评。如果这个案件放在美国国内,会被美国法院以“模糊导致无效原则”为理由,拒绝适用作为管辖权基础和决定判决的国际习惯法。”但弗氏的看法显然没有给予国际习惯法特殊性以足够的重视。Thomas M. Franck,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Among Nation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6.
    ② 这可能是很多美国国际法学者,包括路易斯?亨金,屈从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之国家利益的通病。
    ③ 传统国际法理论着眼于国际法律制度实在层面或哲学层面来思考国际法效力问题,前者从国际法主体、规则等角度来阐述国际法的效力来源,后者从自然法、正义等抽象角度来探讨国际法效力依据问题。弗兰克的理论显然属于前者的范畴。
    ④ Harold Hongju Koh, Why Nations Obey International Law?[J]. Yale Law Journal, 1997,(106): 2643.
    ① Harold Hongju Koh, Why Nations Obey International Law?[J]. Yale Law Journal, 1997,(106): 2637-2639.
    ② Triepel, in Recueil des cours, 1923,(1):84. 转引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1.
    ③ 我国的这一学说最早来自周鲠生教授的论述。周鲠生教授在其 1976 年出版的《国际法》中写道: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它代表各国统治阶级的“协调的意志”。这一观点很快为王铁崖 1981 年主编的国际法教科书《国际法》所采纳,该书认为,“各国之间的协议,或者说各国的意志之间的协议,构成了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参见周鲠生. 国际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8;王铁崖主编. 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 9.
    ④ See Anzilotti, ocit.n.6, 68.转引自 Robert Kolb, Selected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3. 141.
    ⑤ 参见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98-100.
     ① 汉斯?凯尔森. 国际法原理[M],王铁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48.
    ① 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4.
    ② 参见李浩培. 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01.
    ③ 如凯尔森和一些法律哲学家们(如哈特)。See Thomas M. Franck,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Among Nation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6.
    ④ 实际上多数持现实主义态度的国际法学者如奥本海、劳特派特等,包括过程理论和合法性力量理论的支持者们,以及我国大多数国际法学者们,他们都承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国际社会不会出现一个超国家的世界政府或具有类似于国内司法机构功能的国际司法机构。
    ⑤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 6th edition, Vol. I, 18. 转引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
    ① Louis Henkin, How Nations Behave?(Second Edition)[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4.
    ② Id., p.30.
    ③ 汉斯?凯尔森. 国际法原理[M],王铁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25.
    ④ 参见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84-100.
     ①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12.
    ① “认同”是一个由社会心理学创立的概念,它是指某行为体所具有和展示出的个性及区别性形象,这类形象是通过与“其它者”的关系而形成的。它表明的主要是个体和社会对身份和利益的识别和承认。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基于此提出了两种认同类型:整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参见倪世雄等.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27)。本文研究表明,“国际社会认同”是一种国际社会范围内的“第二性承认规则”,它是对国际习惯法体系内的“第二性承认规则”的识别和承认,从而处于更加基础的地位。
    ② 建构主义强调“社会认同”,认为“认同”不是社会行为体在单位层次上单纯的自我设定,而很多情况下是社会互动和社会承认的结果,因而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或结构性(参见郭树勇. 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 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4)。
    ③ 有学者认为,第二性规则本身就反映了国家对制定和改变第一性规则的立法途径的一致同意(See Anthony A. D’Amato, The Concept of Custom in International Law[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41)。笔者以为,在国际习惯法领域,“国家的一致同意”是一个无法确定的概念。它最终还是来自于国际社会的整体认同。
     ① 李浩培. 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01.
    ① [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 国际法[M]. 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98.
    ② 同上,第 97 页。
    ③ 对这一点,约斯特?鲍威林做了很好的概括。参见[比]约斯特?鲍威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M]. 周忠海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12-113.
    ④ 如凯尔森、莫雷利和修伊等。参见阿·菲德罗斯等. 国际法[M]. 李浩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90.
    ⑤ 主要是一些受实在法思想和分析实证主义研究进路影响的国际法学者。
    ⑥ 持这一看法的权威学者是劳特派特,他认为“一般法律原则”是那些国内公私法律的原则,并详尽阐述了各国承认的公私法原则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在协定和习惯法之上的社会必要的广泛剩余层,而没有这种社会和法律必要,国际法律是不可想象的(See Lauterpacht’s Collected Papers, Vol. I, p 241-242. 转引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0-91.);一些从自然法的观点对待“一般法律原则”的学者也持这一看法。比如,菲德罗斯和勒·富尔(Le Fur)。参见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1.
    ① 参见李浩培. 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05-114.
    ② 大多数国际法学者认为“一般法律原则”的效力是最低的,因为一般法律原则只是对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未能规定的领域(漏洞)的一个补充。See Malcolm N. Shaw, International Law(Fourth Ed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96.
    ③ 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还可参见丘宏达主编. 现代国际法[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民六十七年[1978]. 65.
    ④ 美国联邦宪法第 6 条规定:在条约和联邦成文法与州法发生冲突时,前者的效力高于后者。这实际上赋予了条约在美国与联邦成文法同等的法律地位。See Eric George Reeves, United States v. Javino: Re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to Domestic Law[J]. Washington & Lee Law Review, 1993,(50): 883.
    ⑤ 在 1900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哈瓦那(The Paquete Habana case)一案的判决意见中写道:“国际法是我国法律的一部分,必须为对“基于国际法提出的权利诉求案件”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所确认和执行。基于此,当不存在国际条约、能够适用的行政和立法法案及司法判决时,必须采用文明国家的习惯和惯例。”基于这一规定,在美国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多数意见认为国际习惯法只有在条约和行政、立法法案缺位时才能够适用,所以前者效力是低于后者的(See, Id. , p.885-886)。以路易斯?亨金为代表的部分国际法学者,尤其是一些关注国际人权法的美国学者则认为,“哈瓦那”案不能被解释为否定国际习惯法与条约及美国联邦法平等的地位。在亨金主持修订的《美国对外关系法重述》(第三版)中,国际习惯法被明确赋予了与国际条约法及美国联邦法律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这一意见还没有被美国联邦和上诉法院采纳。(See Phillip R. Trimble, A Revisionist View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aw Review, 1986,(33): 675-676.)
    ① Sheila Weinberger, Comment: The Winbledon Paradox and The World Court: Confronting Inevitable Conflicts Between Convention and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1996,(10): 435.
    ② 德国是该条约的成员国。该条约第 380 条规定:基尔运河及其进路将保持自由并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向所有与德国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的商船和军舰开放。该案的具体情况参见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主编. 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二专辑:国际法院、国际法庭和国际仲裁的案例)[C].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474-475.
    ③ 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主编. 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二专辑:国际法院、国际法庭和国际仲裁的案例)[C].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476.
    ①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主编. 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二专辑:国际法院、国际法庭和国际仲裁的案例)[C].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477.
    ② Sheila Weinberger, Comment:The Winbledon Paradox and The World Court: Confronting Inevitable Conflicts Between Convention and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1996,(10): 437.
    ③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3.
    ④ 当时的约文是这样的:The Court, Whose function is to decide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such disputes as are submitted to it, shall apply in the order following: 1.……; 2.……; 3.……; 4.……. See Sheila Weinberger, Comment: The Winbledon Paradox and The World Court: Confronting Inevitable Conflicts Between Convention and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1996,(10): 427.
    ① 这里的冲突是指局限于条约成员方之间争议法律适用上的冲突。非成员方之间的争议以及成员方与非成员方之间的争议因为不适用条约的规定,不会导致国际条约与习惯效力上的冲突。
    ② 传统理论关于国际强行法问题争议比较多,但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制定以后,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司法实践开始承认国际强行法的存在。然而,对于国际强行法的内容仍存在很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强行法只能由《联合国宪章》这类多边条约来予以创立;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国际强行法只能以国际习惯法的形创立;也有学者认为,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都是产生国际强行法的渊源。但是基于国际强行法的特征,很多学者都认为国际习惯法是强行法的基本渊源。参见张潇剑. 国际强行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1-74.
    ③ 如《维也纳条约法公约》53 条规定:“条约如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行规则相抵触,是无效的。”
    ④ See Nancy Kontou, The Termination and Revision of Treaties in the Light of New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4. 19.
    ① 比如,对于先存在的特殊条约规则与后形成的一般习惯规则,哪个效力优先,理论上并没有肯定的结论。
    ② [比]约斯特?鲍威林.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M]. 周忠海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83-493.
    ③ Thomas M. Franck,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Among Nation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0-52.
    ④ 1949 年,国际法委员会就为此出版了第一本资料汇编:See Ways and Means of Making the Evidence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More Readily Available: Preparatory work within the purview of article 24 of th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Z]. U. N. General Assembly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Lake Success, New York, 1949.
    ① Sheila Weinberger, Comment:The Winbledon Paradox and The World Court: Confronting Inevitable Conflicts Between Convention and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1996,(10):440-441.
    ② 很多国际法学者都认为《国际法院规约》关于国际习惯的定义存在逻辑上的矛盾,认为它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循环定义(circulus inextricabilis)。See H.W.A.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 [M]. A.W.Sijthoff, 1972. 48.
    ③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53 条规定:就适用本公约而言,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
    ④ 国际法院在 1970 年公布的“巴塞罗那电能公司案”第二阶段诉讼判决中明确提出了“对所有国家义务”之概念。国际法院在判决中写道:(对所有国家的义务)这样的义务来自于禁止侵略、种族屠杀以及有关基本人权的原则和规则,包括防止奴役和种族歧视的原则和规则。See Barcelona Traction, Light and Power Company Limited, Second Phase Judgment, I.C.J. Reports,1970. 32.
    ① See Daniel M. Bodansky, Book Review: the Concept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5,(16 ): 670.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几本很有代表意义的西方国际法学著作中看到该主流理论,诸如,劳特派特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上卷 第一分册)[M]. 石蒂、陈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18; M.阿库斯特. 现代国际法概论[M]. 汪瑄、朱奇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1;伊恩?布朗利. 国际公法原理[M]. 曾令良、余敏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 国际法[M]. 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4.
    ② 1956 年格?伊?童金被前苏联任免为其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代表,标志着以童金为代表的“单一国际法理论”获得了在前苏联的主导地位,并成了前苏联官方的观点,由此童金获得了作为前苏联国际法理论主要代表的地位。See Richard J. Ericks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Revolutionary State[M]. A. W. Sijthoff-Leiden, 1972. 14-15. 另参见刘文宗. 战后苏联国际法学界的争论[A]. 王铁崖、陈体强. 中国国际法年刊[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343.
    ③ 格?伊?童金. 国际法理论问题[M]. 刘慧珊、刘文宗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75-76.
    ① 如伊恩?布朗利认为,国际习惯的形成必须具备 4 个要素:时间的持续性、做法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做法的一般性、法律及必要的确念。参见[英]伊恩?布朗利. 国际公法原理[M]. 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
    ② 1950 I.C.J Re266. 277.转引自 Anthony A. D’Amato, The Concept of Custom in International Law[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54.
    ③ 国际法院的实践并不支持从实践的存在来推导出法律确念的存在。常设国际法院对“荷花号案”的判决及国际法院对“北海大陆架案”、“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案”的判决均明确表明了这种观点。参见 Burns H. Weston, Richard A. Falk, Hilary Charles worth, International Law and World Order: A Problem-oriented Coursebook(Third Edition)[M]. by West Group, 1997. 110-111.
    ④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51.
    ⑤ See Anthony A. D’Amato, The Concept of Custom in International Law[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54.
    ① “矛盾论”的争论直接源自于 1950 年国际法委员会委托 M. O. 赫德逊(Manley O. Hudson)对国际习惯法的构成所作的工作报告,赫德逊在工作稿中对国际习惯法的产生条件做了五点总结,其中的第三点是:(作为惯例的)实践必须是基于主要国际法的要求或与主要国际法保持一致。这一点在委员们审查该报告时受到了最多的质疑。虽然此后赫德逊将这一点修改为“不得违背现行基本国际法规则”,但此后关于法律确念这一概念与国际习惯法实践存在矛盾的观点却为很多国际法学者所坚持。
    ② 格?伊?童金. 国际法理论问题[M]. 刘慧珊、刘文宗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80.
    ③ 同上,第 87 页。
    ① 早期的古根海姆(Guggenheim)也是坚决反对法律确念的,他和凯尔森一样断言,国际习惯就是国际法的惯例规范,而丝毫不需要法律确念。他认为,接受法律确念或“各国承认国际习惯为国际法规范”的这种观念,会使得国际习惯这一国际法的独立渊源成为多余的,所以必须消除这种“主观因素”。(引自格?伊?童金. 国际法理论问题[M]. 刘慧珊、刘文宗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5. 82.);但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转而支持国际习惯法的传统两要素说。(参见 V. D. Degan. Sources of Internatioanl Law[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144.);另外我国台湾国际法学者沈克勤则认为,“opinion juris”并非国际惯例(即“international custom”,大陆国际法学界通译为国际习惯。)的一个必要因素。(参见沈克勤编著. 国际法[M]. 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民 69 年[1980]. 36.)
    ② 汉斯?凯尔森. 国际法原理[M]. 王铁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56-257..
    ③ 同上,第 257-258 页。
    ① 汉斯?凯尔森. 国际法原理[M]. 王铁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57.
    ② 格?伊?童金. 国际法理论问题[M]. 刘慧珊、刘文宗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76.
    ③ 凯尔森. 国际法原理[M]. 王铁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57.
    ④ 凯尔森对于具体规范的拘束力问题,也还是坚持实在法的传统理解的,即将其归于主体意志上。就正如他认为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只有一国承认对其有拘束力,它才受国际法的拘束,正如可以认为只有一个人承认国内法对其有拘束力,他才受国内法的拘束一样。换句话说,从国家是主权,即最高权威的假定出发,是可以的,正如从个人是自由的因而只受其本人意志的拘束的假定出发是可以的一样。但是,很难有一个作家准备接受这种假定的一切后果。”汉斯?凯尔森. 国际法原理[M]. 王铁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65-266.
    ① 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3.
    ② See H. W. A.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48.
    ③ 该论文于 1965 年发表于《印度国际法杂志》(Indian JIL,p 23-48),后被收入郑斌修订重版的《国际法》以及 1997 年出版的《国际空间法研究》(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中。
    ④ See H.W.A.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W.Sijthoff, 1972. 72.
    ⑤ Bin Che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7. 146.
    ① Bin Che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7. 147.
    ② Id., p.137.
    ③ 在 1950 年的“庇护权案”中,法院在讨论哥伦比亚政府关于拉丁美洲存在有关庇护权的区域习惯的主张时声称,“依靠这种习惯的当事方必须证明这项习惯已经确立而对另一方有拘束力。”换句话说,如果能够证明,那么区域习惯就是存在的;在 1952 年的“摩洛哥的美国国民权利案”中,国际法院在引证了它在上述案件中的观点后声称:“在本案中,没有充分的证据使法院达成结论,认为以习惯为依据的领事裁判权的权利已经确立,从而对摩洛哥有拘束力。”这被有些学者认为国际法院实际上还承认双边国际关系中习惯规则的存在;在 1960 年的“印度领土通行权案”中,葡萄牙主张在印度领土有葡萄牙的被包围的地区,而印度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在两国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地方习惯的。法院支持葡萄牙的主张而否定了印度的意见。这被认为是国际法院明确支持区域或特殊国际习惯存在的明确证据。
    ④ 引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4.
    ⑤ Bin Che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7. 147.
    ① Bin Che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7. 147.
    ② 即 1963 年《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宣言》和 1967 年《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它天体在内外层空间的原则条约》(均由联大通过)。
    ③ Bin Che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7. 147-148.
    ④ 这是源自普通法的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即禁止某人为他先前已经陈述的事实进行否定和辩解。
    ⑤ Bin Che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7. 147-148.
    
    
    
    ① See H.W.A.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72.
    ② 参见本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第(一)点第 3 小点之论述。
    ① 实际上,传统理论对实践的下述四个方面的特征被经常提及:持续性(时间性)、重复性、连续性和普遍性。
    ② See Anthony A. D’Amato, The Concept of Custom in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57-66.
    ③ Id., p.74.
    ① Anthony A. D’Amato, The Concept of Custom in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74-75.
    ② Id., p. 75.
    ③ Id., p. 76-87.
     ① See Anthony A. D’Amato, The Concept of Custom in International Law[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87-98.
    ② See V. D. Degan,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7. 148.
    
    ① See H. W. A. 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51.
    ② 即上文提及的直接源自于 M. O. 赫德逊在国际法委员会所做报告中的“矛盾论”。
    ① 即将“practice”和“usage”等同看待,认为他们都是由“acts”积累形成的。See H. W. A. 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58.
    ② 在西方国际习惯法理论中,这两个概念也是被区别使用的,实践使用的是“practice”,而行为使用的是“action”或“act”。
    ③ See G. M. Danilenko, Law-mai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82.
     ① See I. C. J. Reports, 1986. 97.
    ① 如沃尔夫科就认为,一些私人船舶的船长、渔民和珍珠捕捞者的行为对于传统的公海自由、领海和大陆架等国际习惯规则的形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58.
    ② 比如,当前个人在国际人权法领域的广泛参与,必将对国际人权习惯规则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③ See H. W. A. 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58.
    
    ① 一般必须包含特定的规则内容,即带有一定的造法性质。
    ② See H. W. A. 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58.
    ③ Id., p.58.
    ① Tim Hillier,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Edition)[M]. (杨泽伟编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5.)
    ② Id., p. 26.
    ① 比如,在“西南非洲案”中,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就在起诉书中提到,在联合国大会就非歧视和非隔离原则作出一系列宣言后,这两个原则就已经发展为国际习惯规则了。Statement of E. A. Gross, Agent for The Governments of Ethiopia and Liberia, I.C.J Pleadings, South West Cases 347(Vol. IX). 转引自 G. M. Danilenko, Law-mai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89.
    ② 比如奥斯卡?沙特赫、德露匹思和童金等,都明确反对联大决议所具有的实践和法律确念的证据价值。参见申建明. 联合国与国际法的确定和发展[A]. 王铁崖、李浩培. 中国国际法年刊[C]. 1996. 34-39.
    ③ 如斯塔克就认为,国际组织或政府间国际会议,尤其是联合国大会作出的决定或通过的决议,可能代表着习惯规则演进过程中的中间或最后几个步骤。(J. 斯塔克. 国际法导论[M]. 1989 年英文第 10 版,第 51页。转引自申建明. 联合国与国际法的确定和发展[A]. 王铁崖、李兆杰. 中国国际法年刊[C]. 1996. 34.)
    ④ 在这一点上,申建明博士的观点比较新颖,他虽然也反对将联大决议或宣言等看作成员国的实践之证据,但是认为:“联大通过的决议或采取的其它行动可以构成或反映出联大或联合国本身的实践,而不论这种实践同各会员国自己的实践是否相同或相近。当联合国实践不同于会员国实践时,即使联大决议不具有起码的建议性质和效力,只要联合国实践逐渐为国际法其它主体接受和效仿,这种实践也会最终演变为国际习惯。”参见申建明. 联合国与国际法的确定和发展[A]. 王铁崖、李兆杰. 中国国际法年刊[C],1996.39.
    ⑤ 如 M. N.肖就认为:我们建议承认这样一种观点本质上是正确的,那就是国家实践涵盖任何国家的行为和声明,只要它们对于国际习惯法的推导是有意义的。See Malcolm N. Shaw, International Law(Fourth Ed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6.
    ⑥ See I.C.J. Reports, 1985. 45.
    ① See I.C.J. Reports, 1986. 189.
    ② 主要针对郑斌的心理单要素理论,因为郑斌的理论主要就是建立在联合国大会决议、宣言和公约等抽象实践基础之上,但是这在很多学者看来不符合“习惯法”中“习惯”之法的应有之意,所以,他们认为,郑斌的“即时国际习惯法”就算成立,也只是区别于国际习惯法的一种不成文国际法规范。但在郑斌看来,使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只是一个纯粹的概念使用问题。See H.W.A.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73.
    ① 国际习惯法过于抽象的缺陷使得它始终是被束之高阁,在国际社会实践中,几乎没有几个国家将它当作一个实在的概念——就像条约——那样来对待。就正如有很多国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要遵守本国签署的国际条约,但几乎没有哪部宪法明确写明要遵守国际习惯。
    ② 如《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宣言》所确立的关于国家主权平等、禁止使用武力和以武力侵略等基本原则。
    ③ 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案”中,美国竟然以历史上存在诸多干涉他国主权的事实来否定“不干涉内政”和“禁止武装侵略”等最基本国际法原则已经是国家普遍的一致实践和通例,并形成国际习惯规则的结论。
     ① 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关于“正义理念”的论述。
    ① 由于当代国际法已经以强行法的形否定了侵略战争的合法性,所以关于战争的国际习惯规则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道主义保护;二是具体的战场规则。
    ② 如美国就为每个士兵配备了这样一部手册(Uniti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July 1956),上面分五部分(1.purpose; 2.purpose of the law of war; 3.basic principles; 4.sources; 5.lawmaiking treaties.),记录了美国士兵应当遵守的战场行为规则以及其敌对士兵应该给予的美国士兵的合理待遇。See Gerard J. Mangone, The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Revised Edition)[M]. the Dorsey Press, 1967. 464.
    ③ 秘密外交在二战后基本上已很少出现。
     ① G. M.Danilenko, Law-ma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85.
    ① 多数理论还主要局限于对国家主权构成和地位的客观实在分析上,这似乎始终让我们感觉易见树木,难见森林。这不能不说是国际法理论的一大缺憾。
    ② 现实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单边工具理性,即认为国家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权力)最大化的本质倾向,这种倾向会导致冲突的永恒存在及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而自由主义也强调工具理性,但认为这种理性会导向国际合作,按照博弈论的观点来看,合作有时候是多方利益总和最大化的最好方
    ③ 郭树勇. 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 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前言.
    ① 虽然建构主义深入到了心理学层面,运用了信念和意愿两个概念来证明观念与利益之间的构成关系,但关于国家意识存在的本体问题并没有被触及。见郭树勇. 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 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100.
    ② 实际上只有在国家签订国际条约等少数情况下,国家统一、明确和真实的意识表示是容易获得的。
    ③ [俄]伊·亚·伊林. 法律意识的实质[M]. 徐晓晴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9.
    ④ 同上,第 107 页。
    ① 因为,很多人可能认为法律确念中的意识只是来源于单个国家,但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
    ② 规约认为,国际习惯是通例之证明并被“接受为法律”者。但对于“被接受为法律”的主体,规约并未明确。
    ③ 传统法律确念观整体上就是这样看的。它认为法律确念是实践国在行为是所持的一种法律确信或法律义务感。即行为国必须认为它是按照某种既存的法律之规定来行为的。
    ④ 沃尔夫科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对于国际习惯的主观构成要素来说,它并不是行为国自身的主观状态,而是其它利益国接受实践为法律之意愿表达。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51.
    ⑤ 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 [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47.
    ⑥ 叠加的意志是指所有国家必须表明该项规则被接受为法律的明示或默示的意思,实践中必须考察所有国家的主观意志;抽象的共同意志则是一种对大多数国家相同的心理态度的概括表达,较前述条件宽松。
     ① 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51.
    ① 常设国际法院在“荷花号案”中以及国际法院在“巴塞罗那电能公司案”中,都先后表明了国际法及其渊源来自于当事国的意志的观点。这对很多国际法学者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② 传统国际习惯法理论认为国际习惯具有普遍拘束力,因此,单个国家的反对不能够阻止国际习惯的形成,并应受到该形成的国际习惯规则的拘束;而以前苏联学者童金为代表的持“默示同意说”的学者,则持相反意见。
    ③ 主要建立在自然法思想上,认为存在先验的国际法规则,构成国际习惯的合格实践必须是建立在国家对自身行为符合既有国际法规则认识的基础之上。
    ④ J. Kunz, The Nature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53,(47): 667.
    ⑤ 詹宁斯、瓦茨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M]. 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7.
    
    ① 梁西主编. 国际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30.
    ② 参见沈克勤编著. 国际法[M]. 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民 69 年[1980]. 36.
    ③ I.C.J. Reports, 1969.44. 转自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1.
    ④ 郭树勇. 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 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100-101.
    ⑤ 在这里,是否真的存在某种先验的国际法规则作为国家行为(合法)信念形成的依据似乎已不重要。
    ① J. Kunz, The Nature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53,(47): 667.
    ② 典型代表是格?伊?童金。
    ③ 主要是一些认为国际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又将国际法效力建立在“国家同意”基础上的国际法学者。如特里派尔、斯特鲁普、奥本海、安齐洛蒂等。参见李浩培著. 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97.
    ④ 参见[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 国际法[M]. 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4.
    ② 正如伊林所说,国家的意识是它的所有公民同一的目的和共同的利益观的集合。伊·亚·伊林. 法律意识的实质[M]. 徐晓晴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7.
    
    ① [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 国际法[M]. 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5.
    ② 参见本文本章第二节第一部分关于正义标准对特定实践排除作用的论述。
    ① 原文是:a) concordant practice by a number of States with reference to a type of situation falling within the domai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continuation or repetition of the practice ove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See Burns H.Weston, Richard A. Falk, Hilary Charlesworth, International Law and World Order: a Problem-oriented Coursebook(Third Edition)[M]. by west group, 1997.107.
    ② 正如上文述及,很多国家管理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国际通例形成的合格实践。参见本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第(二)点下关于积极行为实践的论述。
    ③ See See YILC 1950,v. I, 5.转引自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32.
    ④ [英]伊恩?布朗利. 国际公法原理[M]. 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
    ① 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32.
    ② 参见[英]伊恩?布朗利. 国际公法原理[M]. 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7.
    ③ 参见格·伊·童金. 国际法理论问题[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74.
    ④ 周鲠生. 国际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1.
    
    
    ① 王铁崖主编. 国际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 29.
    ② 见梁西主编. 国际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30.
    ③ 王献枢主编. 国际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4.
    ④ 李浩培著. 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90-91.
    ⑤ 邵津主编. 国际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
     ① See YILC 1950,v. I, 5. 转引自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32.
    ① See Malcolm N. Shaw, International Law(Fourth Ed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3.
    ② 如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中就明确表明,国家实践必须达到广泛(extensive)的要求,而纯粹建立在1958 年《大陆架公约》基础之上等距离原则尚达不到这个要求,显然,公约的成约国太少和缺乏代表性是主要原因。See Malcolm N. Shaw, International Law(Fourth Ed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1.
    ③ 沃尔夫刚主编的德国国际法教科书也持此观点。参见[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 国际法[M]. 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5. 另外,《美国对外关系法重述》(第三版)也持这一看法。该重述认为国际习惯源于国家的通常和一致的实践。See Thomas Buergenthal, Sean D. Murphy,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Third Edition)[M](美国法·精要影印本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1.)
    ④ [英]伊恩·布朗利. 国际公法原理[M]. 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
    ⑤ See Robert Kolb, Selected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3:136.
    ① “广泛”是指涉及面广,范围大;普遍(现代汉语辞海[Z]. 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 333.)。因此,“广泛”在意思上是比“通常情况”有更大的范围和余地,而且可以涵盖“代表性”(涉及面)和“地域”(范围)两层意思。
    ② 当然也有学者将“general”理解为普遍性或全球性的。因为在英文里“general”既有普通的、一般的之意思,也有全面的、普遍的等意思。所以,在英文著作里,对于规约中的“general”的理解还是是存在歧义的。
     ① 除了赫德逊以外,支持连续性要求的学者也还是有的,如孔兹。See J. Kunz, The Nature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53,(47): 666.
    ② 参见格·伊·童金. 国际法理论问题[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72.
    ① 如巴西国际法学者阿玛多(Amado)。他在驳斥赫德逊报告时就表明了这一看法。See YILC 1950,v. I, 59-60. 转引自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32.
    ② 不同的是认为短时间内也能形成通例的观点(包括国际法院),并未否定重复性要求。
    ③ 国际法院在 1969 年“北海大陆架案”判决中明确表明,即使时间不长,但如果国家实践,包括那些利益关联国家的实践足够广泛和一致,基于条约的纯粹规则也可以发展成国际习惯规则。See I.C.J. Reports, 1969.43.
    ① 如本章第一节中阐述的“实践单要素说”理论和“变革理论”的支持者。
    ② “Opinio juris”(法律确念)本来是一个罗马法中的概念,它是由德国历史法学派引入现代法学理论的。目前国际法学界实际上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它:一是宽泛意义上的,一般性指代国际习惯主观要件;二是较狭窄意义上的,仅指一种受自然法思想影响的,体现为“信念感”或“法律义务感”的主观要件,又可称为“传统法律确念观”。本文如有特指,则使用后一种理解。
    ③ 如伊恩·布朗利,实际他是在宽泛意义上使用法律确念这个概念。参见[英]伊恩·布朗利. 国际公法原理[M]. 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
     ① 这从国际法院历次之判决中可以看出来。国际法院在分析国际习惯主观要件时,多数情况下只分析“法律义务感”,即国家是否接受或承认某一国际规则具有法律拘束力。
    ② 詹宁斯、瓦茨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M]. 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7.
    ① Robert Kolb, Selected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3. 138.
    ② 参见本章第一节关于当代国际习惯法规范构成理论的述评内容。
    ③ 格·伊·童金. 国际法理论问题[M]. 刘慧珊、刘文宗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76.
    ④ 即否定了传统法律确念的信念论,而代之以意志论。参见本章第二节第二部分第(三)点的详细论述。
    ⑤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50.
    ① 童金显然是希望确立国家在决定是否接受国际法规范约束上的完全自主性,用心良苦,但是太过极端。如果真的可以简单的用国家意志来解释国际法全部渊源效力基础问题的话,那几百年来的国际法理论积淀岂非失去意义了?
    ②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161.
    ③ Robert Kolb, Selected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3. 139.
    ① 不否认,作为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古典自然法思想对当代法律现象同样具有解释力,但是这种解释力毕竟还是有限。
    ②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理论分歧导致国际习惯法构成理论存在太多的“间隙”(gaps),使得国际法庭有时候不得不通过假定或不经深入考察来适用一些特殊的国际习惯规则,这在司法实践中是非常尴尬的。See Robert Kolb, Selected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3: 125.
    ③ 主要源于国家意识“信念论”。
     ① 参见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33.
    ② 虽然我们可能认为前两种理解在理论上存在缺陷,正如上文所说的传统法律确念之固有缺陷一样,但我们追求的只是明确国家承认这些规则具有“拘束性”特征,因此,理论的争议与实践的操作并非一回事。
     ① 詹宁斯、瓦茨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M], 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8.
    ② 目前,对于有些国际习惯法规范来说,这个过程已经通过特定的机构(如国际法院)或组织(如国际法委员会)完成了。此后除非遇到需要改变这一规则的情况,一般就可以直接适用该规则。当然,这并不表明这些机构具有确定先例的作用,而只是基于一种司法经济的原则,即当某一国际习惯规则的判断和推理过程已经由一定的权威机构完成以后,后来者就没有必要继续这一复杂的推理过程了。权威机构在这里并非创造了某一规则,而只是从纷繁复杂的国家实践中发现了某一已经形成了的国际习惯规则。
     ① See G. Schwarzenberger, the Inductive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Law[M]. London, Stevens and Sons, 1965. 35.
    ① See Anthony A. D’Amato, The Concept of Custom in International Law[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74-98.
    ② 如达玛托就认为,法院在确认这一国际习惯规则成立时并没有考虑国家实践和独立的法律确念因素。See Anthony D’Amato, Trashing Customary Law: The Nicaragua Case[A]. Anthony D’Amato, International Law Sources(Collected Papers Volume Three)[C].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4. 174.
    ①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94.
    ② 对此,参见本文第一章第四节第一部分的论述。
    ① 参见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4-85.
    ② See Anthony A.D’Amato, The Concept of Custom in International Law[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234.
    ③ 在当代西方国际法著作中,普遍国际习惯法规范多表述为“general customary law”,也有一些学者将普遍国际习惯法表述为作为普遍国际法存在的国际习惯法规范(customary rules of general international)。对于区域性或特殊性国际习惯法多表述为“regional /particular customary law”。也有将特殊性国际习惯法表述为“special cutomary law”的,甚至还有学者将区域性和特殊性国际习惯法统一表述为“local customary law”。表达虽不完全一样,但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西方国际法学界对国际法和国际习惯法基本理论研究的著作很多。可参见 Louis Henkin, R.Crawford Pugh,O.schacchter,H.Smit, Internatio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Third Edition), Amarican Case Book Series[M].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56; R. Kolb, Selected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3, 136; V.D.Degan,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7, 179.243.
    ④ See M. Akehurst, Custom as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Law, BYIL, 1974。转引自申建明. 关于国际法渊源的若干问题[A]. 王铁崖、李浩培. 中国国际法年刊[C]. 1991. 223.
    ① See R.Kolb, Selected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3. 136.
    ② Id., p.137.
    ③ 申建明. 联合国与国际法的确定和发展[A]. 王铁崖、李兆杰. 中国国际法年刊[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38.
    ④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92-93.
    ⑤ Oscar Schachter, Entangled Treaty and Custom[A]. Y. Dinstein Edi., International Law at a Time of Perplexity, Essays in Honour of S. Rosenne[C]. Dordrecht, 1989. 734.
     ① See V. D. Degan,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7. 217.
    ② 参见张潇剑. 国际强行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16;李浩培. 强行法与国际法[A]. 王铁崖、陈体强. 中国国际法年刊[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39-40.
    ① 因为强行法概念起源于国内法,并可以追溯到罗马法。参见李浩培. 强行法与国际法[A]. 王铁崖、陈体强. 中国国际法年刊[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37;张潇剑. 国际强行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
    ② 王铁崖、田如萱. 国际法资料选编[Z].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759-760.
    ③ 即对全体国际社会成员均具有拘束力。当然对这一点并不是没有反对者,比如施瓦曾伯格和施图基等,但目前来看,反对的声音影响力非常有限。参见李浩培. 强行法与国际法[A]. 王铁崖、陈体强. 中国国际法年刊[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51.
    ④ See Rozakis, The Concept of Jus Cogens in the Law of Treaties[M]. Amsterdam, 1976. 1-2.
    ① See Lauri Hannikainen, Peremptory Rules(jus cogens) in International Law[M]. Finnish Lawyer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4.
    ② 如阿库斯特就表明了对条约可否产生强行法规则的疑虑。所以,他认为“强行法可以引申自习惯,也许还有条约”。参见阿库斯特. 现代国际法概论[M]. 汪瑄、朱奇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0.
    ③ 但是反对强行法普遍拘束力特征的施瓦曾伯格则认为,效力只及于缔约当事国之间的强行法规则是强行法规则概念可以实现的唯一能想得到的方。参见李浩培. 强行法与国际法[A]. 王铁崖、陈体强. 中国国际法年刊[C]. 1982. 51.
    ④ See Lauri Hannikainen, Peremptory Rules(jus cogens) in International Law[M]. Finnish Lawyer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242.
    ① 参见本文第四章第三节第三部分关于国际习惯法规范构成判断之内容。
    ② See Lauri Hannikainen, Peremptory Rules(jus cogens) in International Law[M]. Finnish Lawyer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240.
    ① 这并非表明这类规则必须获得国际社会每一个国家的接受,正如《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起草委员会主席所说:“(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所有国家都要接受。”(Se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reaties, First Session, 472.转引自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91.);另外,正如前文对国家意识的分析结论表明,要去考察国际社会中每一个国家的主观态度并不现实,对一般国际习惯规则,能够获得一般性认同应该就可以了。而对于强行国际习惯规则,必须获得能够代表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绝对多数国家认同。阿库斯特认为虽然很多规则被推荐为强行法规范,但是真正接近普遍接受这一标准的只有“反对侵略”的原则。(参见阿库斯特. 现代国际法概论[M]. 汪瑄、朱奇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0.)
    ② 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 [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92.
    ③ See I.C.J. Reports, 1970. p. 3, 32.
    ① 包括核试验案、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案、东帝汶岛案以及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案,还有关于纳米比亚的咨询意见案和两个核试验咨询意见案。See Maurizio Ragazzi,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Erga Omnes[M].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7. 12.
    ② See Markus Burgstaller, Theories of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5. 106; Maurizio Ragazzi,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Erga Omnes[M].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7. 189.
    ③ 前者在 1969 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被正确定下来,后者在 1970 年国际法院判决中被提出来。
    ④ See Maurizio Ragazzi,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Erga Omnes[M].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7. 194-203.
    ① See Maurizio Ragazzi,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Erga Omnes[M].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7. 191.
    ② See Barcelona Traction, Light and Power Company , Limited, Second Phase, Judgement. I.C.J. Reports, 1970. 32, 33-34; Maurizio Ragazzi,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Erga Omnes[M].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7. 17.
    ③ See Juan-Antonio Carrillo-Salcedo and Edited by Richard B. Bilder, BOOK REVIEWS AND NOTE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Erga Omnes[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8,(92):794.
     ① 在前苏联时期,受社会主义国际法思想的影响,童金认为国际习惯法是建立在默示同意的基础之上,那种认为多数国家所承认的国际习惯法规范应当被看作对其它国家有拘束力的观点,严重违法了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尤其是国家平等原则。所以,按照童金的理解,就算一国没有在某一国际习惯规则形成时就表明反对意思,但是只要它后来表明了这种不受规则约束的意思,也可以不受该国际习惯法规范的约束。参见格·伊·童金. 国际法理论问题[M]. 刘慧珊、刘文宗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73-84.
    ① See C.I.J. Seris A 10, 16.
    ② See C.I.J. Seris B 14, 28.
    ③ See I.C.J. Reports, 1948. 63.
    ④ 《国际法院规约》第 38 条第 1 款(d)项规定,判例只能是证明国际法渊源存在的辅助资料,从而明确否定了国际法院判决构成先例的可能性。
    ⑤ See I.C.J. Reports, 1949. 182-183.
    ⑥ 这虽然只是一个在国际法庭的诉讼程序规则,但也反映了国际法院判决在确立特定惯例规则上的权威性。See I.C.J. Reports, 1957. 80.
     ① 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39.
    ① 参见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主编. 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二专辑:国际法院、国际法庭和国际仲裁的案例)[C]. 陈治中、李斐南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561.
    ② I.C.J. Reports, 1974. 463.
    ① 也有学者明确反对抽象行为,如否定对特定规则的多边陈述或声明能构成形成通例的实践证据,但认为一国批准和加入公约的行为则是一个例外。See H.W.A.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58-59.
    ② 1958 年订立,1964 年生效的《领海及毗连区公约》。
    ③ 只有那些明确为主流国际法理论所排斥的个人实践,现在还没有出现在国际法院判决中。
    ④ See I.C.J. Reports, 1985. 29-30.
    ⑤ See I.C.J. Reports, 1986. 97-98.
    
    
    ① See I.C.J. Reports,1986. 14.
    ② Id., p. 98.
    ① See I.C.J. Reports, 1969. 231.
    ② 沃尔夫科也认为,要求证明每一个国家都承认“争议规则”构成普遍国际习惯法过于严格,并且几乎是不可能的。See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131.
    ③ 如在“北海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确立了三条从条约规范转化为国际习惯法规范的标准,其中第三条就是:与规则相关的实践虽然不用很长时间,但必须足够广泛和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践的完成必须表明对一种法律规则或普遍义务的承认。See I.C.J. Reports, 1969. 43.
    ④ See Henry J. Steiner, Detler F. vagts, Harold Hongju Kou, Transnational Legal Problems[M]. The Foundation Press, 1994. 243.
    ① 但是由于公约的成员国和适用范围都非常有限,因此一种意见认为,法院缺乏严格的论证就认定 12 海里专属渔区的存在,不符合传统国际习惯法理论以及规约对国际习惯的严格界定,所以结论显然是不严密的;然而,也有些学者则认为:法院的结论仅仅建立在一个公约上,没有考察这一规则在其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形成的关于扩大沿海国管辖权的意见显然是不妥的,这导致法院回避了对冰岛主张的 50 海里专属渔区的合法性问题发表意见。参见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主编. 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二专辑:国际法院、国际法庭和国际仲裁的案例)[C]. 陈治中、李斐南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546.
    ② 从法院的多数判决来看,法院所考察的国家数量都还是比较有限的。多数情况下法院只考察一些大国、在特定领域比较重要的国家以及关联国家的态度。所以,法院的证明和推理过程表现出一种建立在自由意志论基础之上实用主义倾向。
    ③ See C.I.J. Series A 10. 18.
    ① See Macgibbon,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Acquiescence[A]. Br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C]. 1957, (33):115.
    ②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案”。在此案中,国际法院否定了与“争议规则”相背离的大量国家侵略实践对该国际规则主观构成要素的影响。See I.C.J. Reports, 1985. 45.
     ①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Revised Edition)[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120.
    ② 参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第三部分关于达玛托“重构理论”的述评。
    [1] 陈安. 国际经济法专论(上篇 总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吕世伦.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3]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4] 李桂林、徐爱国.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 高其才.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萨维尼. 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M]. 许章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7] 司丹木拉(现通译为斯塔姆勒). 现代法学之根本趋势[M]. 张季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 张文彬. 论私法对国际法的影响[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 J﹒M﹒凯利.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 王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 劳特派特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M]. 石蒂、陈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1.
    [11] 王铁崖. 国际法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 汉斯?凯尔森. 国际法原理[M]. 王铁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3] 杨泽伟. 宏观国际法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4] 詹宁斯、瓦茨修订. 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M]. 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5] 阿·菲德罗斯等. 国际法[M]. 李浩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6] 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 国际法[M]. 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7] M. 阿库斯特著. 现代国际法概论[M]. 汪渲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8] 周忠海. 皮诺切特案析[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9] 肯尼斯·沃尔兹. 国际政治理论[M]. 胡少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20] 汉斯. J. 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M]. 杨歧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1]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2] E. 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3] 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M]. 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4]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5] 罗斯科?庞德. 法理学[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6]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7] 本杰明?内森?卡多佐. 法律的生长[M]. 刘培峰、刘晓军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8] J.斯塔克. 国际法导论[M]. 赵维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
    [29] 柳柄华. 国际法(上卷)[M]. 朴国哲、朴永姬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0] 玛莎?费丽莫.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1] 赫德利?布尔. 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M]. 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2] 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3] 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M]. 刘德斌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4] 李浩培. 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5] 梁西. 国际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36] 小约瑟夫?奈.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 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7]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第一卷)[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38] 朱力、肖萍、翟进煮. 社会学原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9] 格?伊?童金. 国际法理论问题[M]. 刘慧珊、刘文宗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40] 周鲠生. 国际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1] 郭树勇. 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 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4.
    [42] 倪世雄等.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3] 约斯特?鲍威林. 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M]. 周忠海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4] 丘宏达. 现代国际法[M].台北市:台北三民书局,民六十七年[1978].
    [45] 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主编.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二专辑:国际法院、国际法庭和国际仲裁的案例)[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46] 张潇剑. 国际强行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7] 伊恩?布朗利. 国际公法原理[M]. 曾令良、余敏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8] 王献枢. 国际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49] 沈克勤. 国际法[M]. 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民 69 年[1980].
    [50] 卡尔施米特. 政治的概念[M]. 刘宗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1] 邵津主. 国际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2] 赵建文. 国际法新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3] 肖佳灵. 国家主权论[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7] 费尔萨姆. 外交手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8] Charlotte Ku, Paul F. Diehl, International Law: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M].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59] Bin Che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7.
    [60] C. G. Weeramantry, Universalising Interna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4.
    [61] H. W. A. Thirlway,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and Codification[M]. A. W. Sijthoff, 1972.
    [62] Louis Henkin, How Nations Behave?(Second Edition )[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63] Thomas M. Franck,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Among Nation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64] Markus Burgstaller, Theories of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5.
    [65] Anthony A. D’Amato, The Concept of Custom in International Law[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66] Malcolm N. Shaw, International Law(Fourth Ed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96.
    [67] Max Sorensen, Manual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M].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68.166.
    [68] Nancy Kontou, The Termination and Revision of Treaties in the Light of New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M]. Clarendon Press, 1994.
    [69] Ways and Means of Making the Evidence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More Readily Available: Preparatory Work within the Purview of Article 24 of th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Z]. U. N. General Assembly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Lake Success, New York, 1949.
    [70] Richard J. ericks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Revolutionary State[M]. A.W. Sijthoff-Leiden, 1972.
    [71] Burns H. Weston, Richard A.Falk, Hilary Charles worth, International Law and World Order: A Problem-oriented Coursebook(Third Edition)[M]. by West Group, 1997.
    [72] Tim Hillier,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Second Edition)[M](.杨泽伟编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3] Gerard J. Mangone, The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Revised Edition)[M]. the Dorsey Press, 1967.
    [74] Thomas Buergenthal, Sean D. Murphy,Public International Law(Third Edition)[M](美国法·精要影印本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5] G.Schwarzenberger, The Inductive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Law[M]. London, Stevens and Sons, 1965.
    [76] Anthony D’Amato, International Law Sources(Collected Papers Volume Three)[C].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4.
    [77] Louis Henkin, R. Crawford Pugh, O. schacchter, H. Smit, Internatio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Third Edition)[M]. Amarican Case Book Series,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78] Gerhard von Glahn, Law Among Nations: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Sixth Edition)[M].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79] Rozakis, The Concept of Jus Cogens in the Law of Treaties[M]. Amsterdam, 1976.
    [80] Lauri Hannikainen, Peremptory Rules(jus cogens) in International Law[M]. Finnish Lawyer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81] Maurizio Ragazzi,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Erga Omnes[M].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7.
    [82] Henry J. Steiner, Detler F. vagts, Harold Hongju Kou, Transnational Legal Problems[M]. The Foundation Press, 1994.
    [83] M.E.Villiger,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Treaties(Fully Revised Second Edition)[M].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
    [84] V. D. Degan.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 1997.
    [85] Karol Wolfke, Custom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86] Sam Blay, Ryszard Piotrowicz, B. Martin Tsamenyi,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87] Richard J. Ericks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Revolutionary State: A Case Study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M]. A. W. Sijthoff—Leiden, 1972.
    [88] Nancy Kontou, The Termination and Revision of Treaties In the Light of New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M].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4.
    [89] G. M. Danilenko, Law-ma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90] Mark W. Jani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Forth Edition)[M].(法律概论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
    [1] 古祖雪. 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再认识——哈特国际法思想述评[J]. 法学评论,1998,(1).
    [2] 王铁崖. 国际法当今的动向[A]. 邓正来编. 王铁崖文选[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志云. 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 厦门:厦门大学,2004.
    [4] 任羽中. 正义与国际正义——在国际政治领域构建正义原则[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5] 徐冬根. 国际经济法价值论[A]. 徐冬根. 跨国法评论(1)[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施罗德. 萨维尼的生平及其学说[A]. 许兰译,许章润主编. 萨维尼与历史法学派[C].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张逸波. 什么是国际社会?(上)[J].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3,(1).
    [8] 巴里?布赞、安娜·冈萨雷斯·佩莱兹. 国际共同体意味着什么?[J]. 史学集刊,2005,(2).
    [9] 刘鸣. 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概念的辨析及评价[J]. 现代国际关系,2003,(12).
    [10] 李浩培. 强行法与国际法[A]. 王铁崖、陈体强. 中国国际法年刊[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11] 刘文宗. 战后苏联国际法学界的争论[A]. 王铁崖、陈体强. 中国国际法年刊[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12] 沈宗灵. 格老秀斯的自然法和国际法学说[A]. 王铁崖、陈体强. 中国国际法年刊[C]. 1983.
    [13] 申建明. 关于国际法渊源的若干问题[A]. 王铁崖、李浩培. 中国国际法年刊[C]. 1991.
    [14] 秦晓程. 国际法上的国家元首[A]. 王铁崖、李兆杰. 中国国际法年刊[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5] 杨泽伟. 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法中的地位[J]. 法学研究,2000,(4).
    [16] 申建明. 联合国与国际法的确定和发展[A]. 王铁崖、李兆杰. 中国国际法年刊[C]. 1996.
    [17] 王铁崖. 联合国与国际法[A]. 王铁崖、李浩培. 中国国际法年刊[C].1986.
    [18] 童之伟. 用什么方法确定法的本质[J]. 法学,1998,(11).
    [19] 童之伟. 当代中国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法本质观[J]. 法学,1998,(12).
    [20] 梁西. 论国际社会组织化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J]. 法学评论,1997,(4).
    [21] 程卫东、雷京. 一项国际习惯法规则——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中的用尽当地救济规则[J]. 国际贸易,1998,(5).
    [22] 姜文忠. 习惯和条约的国际造法功能比较[J]. 法学,2001,(4).
    [23] 江海平. 现实主义状态下国际法“规范功能”刍议[J]. 现代国际关系,2004,(1).
    [24] 江海平. 试论国家权力对国际立法的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2004,(12).
    [25] 孙萌. 以条约为基础产生的习惯法[J]. 法学,2001,(8).
    [26] 张嵛青. 论国际习惯规则在国际环境立法中的应用[J]. 法学评论,1996,(2).
    [27] 姜文忠. 论国际法向成文化发展之趋势[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8] 曾令良. 从国际习惯法斥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野蛮行径[J].
    [29] 吕芳、殷存毅. 认同政治与国家的衰落——兼评亨廷顿的新作《我们是谁?》[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5).
    [30] 谢华. 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J]. 理论探索,2005,(2).
    [31] 陈岳.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一种“层次分析法”的解读[J]. 外交评论,2005,(6).
    [32] 熊光清.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的削弱[J]. 学术探索,2005,(2).
    [33] 余潇枫. 伦理视域中的国际关系[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
    [34] 蔡拓、刘贞晔. 全球市民社会与当代国际关系(下)[J]. 现代国际关系,2003,(1).
    [35] 胡城军. 关于“国际法”定义的再思考[J]. 时代法学,2003,(1).
    [36] 王艺. 国际惯例与国际习惯之辨析[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7] Macgibbon,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Acquiescence[A]. Br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C]. 1957, (33).
    [38] Joseph Keller, Sovereignty vs. Internationalism and Where United States Courts Should Find International Law[J]. Penn Stat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5,(24).
    [39] Phillip R. Trimble, A Revisionist View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aw Review, 1986,(33).
    [40] Robert Kolb, Selected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3.
    [41] Jack L. Goldsmith and Eric A. Posner, A Theory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1999,(66).
    [42]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2.
    [43] Harold Hongju Koh, Why Do Nations Obey International Law?[J]. Yale Law Journal, 1997,(106).
    [44] Neuhold, The Foreign Policy Cost-Benefit Analysis Revisited[A]. Germa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C]. 1999,(42).
    [45] Eric George Reeves, United States V. Javino: Re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to Domestic Law[J]. Washington & Lee Law Review, 1993,(50).
    [46] Sheila Weinberger, Comment:The Winbledon Paradox and The World Court: Confronting Inevitable Conflicts Between Convention and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1996,(10).
    [47] J. Kunz, The Nature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53,(47).
    [48] Gary L. Scott , CraigL. Carr, Multilateral Trea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Denv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1996,(25).
    [49] Oscar Schachter, Entangled treaty and custom[A]. Y.Dinstein edi., International Law at a Time of Perplexity, Essays in Honour of S.Rosenne[C]. Dordrecht, 1989.
    [50] Juan-Antonio Carrillo-Salcedo and Edited by Richard B. Bilder, BOOK REVIEWS AND NOTE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Erga Omnes[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8,(92).
    [51] Anthony D’Amato, Trashing Customary Law: the Nicaragua Case[A]. International Law Sources(Collected Papers Volume Three)[C].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4.
    [52] Holning Lau, Rethinking the Persistent Objector Doctrine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J]. Chicago International Law, 2005,(6).
    [53] L.Scott, Craigl.Carr, Multilateral Trea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Denv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1996,(25).
    [54] Richard H. Lauwaars, The Relation Between United Nations Law and the Law of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J]. Michigan Law Review, 1984,(82).
    [55] Eric George Reeves, United States V. Javino: Re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to Domestic Law[J]. Washington & Lee Law Review, 1993,(50).
    [56] Michaeld. Ramsey, The Empirical Dilemma of International Law[J]. San Diego Law Review, 2004,(41).
    [57] Theodor Meron, The Geneva Conventions as Customary Law[J]. The American Journal International Law, 1987,(81).
    [58] Steward Macaulay,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Unanswered Questions A Symposium Honor Of Ian R. Macneil: Relational Contracts Floating on A Sea of Custom? Thoughts About the Ideas Of Ian Macneil and Lisa Bernstein[J].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0,(94).
    [59] Edward T. Swaine, Rational Custom[J]. Duke Law Journal, 2002,(52).
    [60] Pierre-Hugues Verdier, Cooperative Stat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at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oblem of Custom[J].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2002,(42).
    [61] Anthony D’Amato, The Limits of Legal Realism[J]. Yale Law Journal, 1978,(87).
    [62] Rudolf Dolzer, New Foundation of The Law of Expropriation of Alien Property[J]. The American Journal International Law, 1981, (75).
    [63] Hurst Hannum, The Status and Future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of Human Rights[J]. The Georg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Fall 1995-Winter 1996,(25).
    [64] Hiram E. Chodosh,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reaty and customary law[J].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1995,(28).
    [65] David J Bederman, The Soul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egal personality and The lighthouse at Cape Spartel[J].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 Law, 1996,(36).
    [66] Michael B. Mcdonough, Privileged Outlaws: Diplomats, Crime and Immunity[J]. Suffolk Transnational Law Review, 1997,(20).
    [67] Daniel M. Bodansky, Book Review: the Concept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5,(16).
    [68] Curtis A. Bradley,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Private Rights of Action[J].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0,(1).
    [69] Holning Lau, Rethinking the Persistent Objector Doctrine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J].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5,(6).
    [70] Joseph Keller, Sovereignty vs. Internationalism and Where United States Courts Should Find International Law[J]. Penn Stat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5,(24).
    [71] Curtis A. Bradley, The Status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In U.S. Courts[J]. Denv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1998,(26).
    [72] Joel R. Paul, 21st Annual Scholarly Programs: The Future of Force: WAGING WAR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Bush Doctrine: Making or Breaking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Hasting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2004,(27).
    [73] Julian G. Ku, Structural Conflict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J]. Santa Clara Law Review, 2005,(45).
    [74] Jost Delbruck, Prospects for a "World (Internal) Law?": Legal Developments in a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ystem[J].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 2002,(9).
    [1] 王铁崖、田如萱. 国际法资料选编[Z].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2] 王铁崖、朱荔荪等编. 战争法文献集[Z].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1] http://www.icj-cij.org/icjwww/icjhome.htm (国际法院网站)
    [2] http://www.un.org/law/ilc/(国际法委员会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