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与草根的交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打城戏,作为闽南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蒙着一层比梨园戏、高甲戏等其他剧种更神秘的面纱。一则它具有脱胎于宗教法事的特殊“身世”,二则它长期背负着“封建迷信”的骂名,默默隐藏在其他剧种的光环之下。然而,打城戏又是最能揭示中国宗教与民间戏曲不解之缘的特殊剧种,它从孕育到形成的过程是民间传统文化最生动的注脚。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城戏的历史文化价值甚至超越了其单纯的艺术价值。
     本文以打城戏的形成历史为研究对象,将剧种本体研究纳入戏剧人类学、戏曲生态学视野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一,在重新梳理典籍史料的基础上对打城戏形成轨迹进行探讨;第二,在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打城戏的艺术特质及其形成历史进行推断;第三,在深入学习和分析闽南民间戏曲形成历史的基础上,按其一般规律,分析影响打城戏形成的文化因素。从法事表演到独立剧种,打城戏的形成仰仗于两大因素:闽南民间信仰和闽南民间艺术。闽南民间“敬天法祖”的信仰观念促进了打城戏演出市场的形成,而闽南的戏曲、武术、百戏等诸多民间艺术又丰富和充实了打城戏的剧种特征。正是在闽南特殊的文化大环境中,宗教与戏曲达到了融合,形成独特魅力的打城戏。
     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一是对新史料的重新挖掘和考证;二是进行了数次田野调查,尝试以田野手段弥补史料研究的不足;三是根据戏剧形成的一般规律,对打城戏形成的生态环境进行考察。
As the special local sort of opera, Dacheng opera has been always covered with a more mystery veil than other opera sorts such as Liyuan opera and Gaojia opera. On one hand, it is specially born by religious ceremony. On the other hand, it used to be criticized as blind worship and concealed under other operas’brightness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Dacheng Opera is the very one which can reveal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religion and folk opera best. As one of the rare cultural legacies, Dacheng opera has mor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rather than pure artistic one.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study Dacheng opera’s forming history by three parts.
     First of all, Dacheng opera’s developing history is hackled from the foundation of earnest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Secondly, its history and character are concluded through several times of campestral research. Thirdly, the factors which act on Dacheng opera’s forming are analyzed according common rule. The author will also convince that from ritual playing to independent opera, Dacheng opera has been improved by two essential factors as local religion and folk arts of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For the local religion of southern Fujian, the concept of worshiping heaven and ancestor improved the creation of Dacheng opera’s playing market. Also, various arts of southern Fujian such as puppet, wushu and acrobatism enriched the features of Dacheng opera. In a word, with the spe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southern Fujian , religion made an excellent amalgamation with opera and finally created the specially charming Dacheng opera.
     There are three innovations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several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found and concluded. Furthermore, campestral researches are used to enrich history study. Another innovation is that the surrounding which acts on Dacheng opera’s forming is reviewed.
引文
①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第 94 页“打城戏”辞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年 12月 1 版
    ②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修改稿第 104 页“打城戏”辞条,1989 年内部流通版
    ① 黄锡钧:《龙腾虎跃话“打城”》,见《南戏遗响》第 217 页,朱展华、施子清、郑国权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年 2 月 1 版
    ② 详见吴天乙:《闽南宗教戏剧的遗存——打城戏》第 30-44 页,尚未出版参其手稿
    ③ 详见陈雷、刘湘如、林瑞武:《福建地方戏剧》第 56-57 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 7 月 1 版
    ④ 详见庄长江:《晋江民间戏曲漫录》第 17-18 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年 10 月 1 版
    ① 两则材料均见于 [英]龙彼得:《关于漳泉目连戏》,傅希瞻翻译,《民俗曲艺》78 期,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主编
    ② 详见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戏曲志》第 34 页,方志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 1 版
    ③ 详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打城戏》,该申报书由吴天乙先生提供,2005 年 7 月
    ① 黄锡钧:《龙腾虎跃话“打城”》,见《南戏遗响》第 217 页,朱展华、施子清、郑国权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年 2 月 1 版
    ② 曲六乙:《泉州打城戏的复兴与迷惘——从打城戏荣获伊朗金小丑奖说起》,《中国戏剧》2003 年 12 期第 52 页
    
    ① 《辞海》缩印本第 228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版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分册第 587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年 8 月 1 版
    ③ 马奕主编:《中国戏剧电影辞典》第 38 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年 9 月 1 版
    ①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 2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年版
    ② 曾永义:《中国地方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径路》,见《诗歌与戏曲》第 115 页,曾永义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年 4 月 1 版
    ③ 曾永义:《论说“戏曲剧种”》,见《戏曲源流新论》第 20-21 页,曾永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8 月 1 版
     ①曾永义:《论说“戏曲剧种”》,见《戏曲源流新论》第 21 页,曾永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 8 月1 版
    ① 麻国钧、沈亢、胡薇:《剧种·剧目·剧人——中国传统戏曲知识简介》第 24 页,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年 9 月 1 版
    ② 详见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第 7-12 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6 月 1 版
    ③同上第 11 页
     ①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第 12 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6 月 1 版
    ① [明]杨思谦、黄凤翔:《万历泉州府志》(万历壬子年即 1612 年),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年代不详
    ② [清]刘佑:《康熙南安县志》(康熙壬子年即 1672 年),南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6 年 5 月
    ③ [清]郭赓武、黄任、怀荫布:《乾隆泉州府志》(乾隆二十八年即 1763 年),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 22》,上海书店出版社编,2000 年 10 月
    
    ①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之九“乡约篇·禁邪七条”(明万历三年即 1575 年),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年 9 月 1 版
    ② 同上,《惠安政书》之九“乡约篇·丧八条”
     ① 关于《刘希必金钗记》具体出土情况,详见陈历明:《明初南戏演出本<刘希必金钗记>》,见《潮汕考古文集》,陈历明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1 版
    ② 此处日期空缺,原文如此,应为年代久远笔记模糊所致
     ① [清]刘良璧:乾隆《福建台湾府志》(乾隆六年即 1741 年)卷六“风俗”,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1984 年 10 月
    ② [清]薛起凤:乾隆《鹭江志》(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年)卷十五“风俗”,鹭江出版社,1998 年 4 月 1 版
    ① [清]周凯:道光《厦门志》(道光十年即 1830 年)卷十五“ 风俗·俗尚”,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 2 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 年 10 月
    ②《道光晋江县志》(道光九 1829 年)卷七十二 “风俗志·歌谣”,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5》,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 10 月
     ① 林纾:《畏庐琐记·泉郡人丧礼》,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之《畏庐文集·诗存·论文》第 623 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年
    ② [英]龙彼得:《关于漳泉目连戏》,傅希瞻翻译,《民俗曲艺》78期,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主编
     ① 详见刘远:《龙岩市民间道坛演出的戏剧——师公戏》,《戏剧艺术》2000 年 1 期
    ② 详见叶明生:《道教目连戏孙行者形象与宋元〈目连救母〉杂剧之探讨》,《戏曲研究》第 54 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年 5 月 1 版
     ① 原文翻译如此,笔者疑为翻译疏忽,应为“在河边爬行”
    ② 详见[英]龙彼得:《关于漳泉目连戏》第 57-58 页,傅希瞻翻译,《民俗曲艺》78 期,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主编
    ① [英]龙彼得:《关于漳泉目连戏》,傅希瞻翻译,《民俗曲艺》78 期第 59 页,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主编
    ②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 116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年 1 版
    ③ 陈雷、刘湘如、林瑞武著:《福建地方戏剧》第 55 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 7 月 1 版
    ① 林美容:《台湾民间信仰研究书目》第 7 页,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8 年 3 月 1 版
    ② 同上第 13 页
    ③ 姜彬:《吴越民间信仰民俗》第 4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年 1 版
    ①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第 2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7 月 1 版
    ②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第 13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 月 1 版
    ③ 陈耕:《闽南民间信仰的文化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见《炎黄源流》,2006 年第 1 期
    ④ 刘仲宇:《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第 103 页,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 年 3 月 1 版
    ① 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第 9 页,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1 版
    ② 周凯:道光《厦门志》(道光十年即 1830 年),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 2 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 年 10月 1 版
    ③ [清]吴增(泉州丰州人):《泉俗激刺篇·多淫祠》,转引《福建民间信仰》,林国平、彭文宇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1 版。根据《泉州地方文献联合书目》记录,该书应来自清光绪戊申年(1908年)啸云山房刻本,暂查无原本
    
    ① 转引李天赐:《晋江宗教文化概览》第 7 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 1 版
    ② 详见陈耕、杨浩存、黄振良:《闽南民系与文化》第 68-215 页,台湾金门县文化局出版,2006 年 9 月
    ① 相关道教历史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知识出版社,1994 年 1 月 1 版
    ②《道光晋江县志》(道光九年即 1829 年)“寺观志”卷,《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 25》,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00 年 10 月
    
    ① 卿希泰:《中国道教》,第 195 页,知识出版社,1994 年 1 月版
    ② 王若君:《道教与闽南戏曲》,见《中国道教》2002 年第 3 期
    ① 刘仲宇:《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第 138 页,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 年 3 月 1 版
    ② 陈耀庭:《论道教仪式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见《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 296 页,陈鼓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6 月 1 版
     ①陈耀庭:《论道教仪式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见《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 308 页,陈鼓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6 月 1 版
    ② 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第 7 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6 月 1 版
     ①详见吴天乙:《闽南宗教戏剧的遗存——打城戏》(尚未出版,参考手稿)
    ① [清]李维钰原本、沈定均续修、吴联熏增纂:《光绪漳州府志》,卷三十八“民风”引“宋郡守朱子谕俗文”,清光绪三年(1877 年)芝山书院刻本影印,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 27》,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 10 月
    ② [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八“风俗”引《清流志》,福建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影印,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地理类》第 724 页,齐鲁书社,年代不详
    ① [明]陈懋仁:《泉南杂志》,据宝颜堂秘笈及学海类编排印,见《丛书集成汇编》分册第 26 页,中华书局出版,1985 年 1 版
    ② [清]王相修,昌天锦、蓝天祝、游宗亨等纂:《康熙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岁时”,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卓廉刻本影印,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3》,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10 月1版
    ③ [清]周凯:道光《厦门志》(道光十年即 1830 年)卷十五“ 风俗·俗尚”,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 2 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 年 10 月 1 版
    ④ 陈耕、林志杰、颜梓和:《厦门歌仔戏生态环境分析》,见《闽南文化研究》,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主编,2004 年 10 月
    ⑤ [清]施鸿保:《闽杂记》,据郭白阳钞本“补遗”,转载《福建戏史录》第 114 页,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1983 年 3 月 1 版
    ⑥ [清]吴增:《泉俗激刺篇·普度》,转引《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 235-236 页,根据《泉州地方文献联合书目》记录,该书应来自清光绪戊申年(1908 年)啸云山房刻本,暂查无原本
     ① 张贞:《民国同安县志》(民国 17 年 1928 年),《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 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 10 月 1 版
    ② 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第 367 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1 版
    ① 此处缺具体日期,原文如此,疑为碑文毁损所致
    ② 该碑文抄录于《福建戏史录》第131-132页,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 月1 版
    ③ 详见庄长江:《泉州戏班》彩页介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 6 月 1 版
    ① [英]龙彼得:《法事戏初探》,《民俗曲艺》84 辑,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主编
    ② 法事戏“妆曾二”按出场角色多寡,又有“大曾二”、“小曾二”之分。“大曾二”先由扮演统裁阴间十殿阎王、洞察人间善恶的“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者高坐莲台,扮目连尊者和灵兽趴地獍者随侍两侧,各以一段引白作为“开台”,俗称“曾二头”。“小曾二”则略去这一场。一开始就是手持钢叉把守奈何桥头的牛头阿旁牛将军出场,与曾二官、曾二娘进行对话,夫妇二人述说在阳间的行孝与曾大娘的恶行,最后牛头马面打开金桥桥门。详细内容见陈健铭:《野台锣鼓》,台湾民间知识丛书系列,稻乡出版社, 1995 年 1 月 2 版
    ① 毛礼镁:《江西道士演出的目连戏》,见《江西傩及目连戏》第 206 页,毛礼镁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9 月 1 版
    ② 蔡丰明:《独特的宗教戏剧——永康醒感戏》,见《民间信仰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第一集第 42-47 页,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学林出版社,1991 年 6 月 1 版
    ③ 详见(1)叶明生、刘远:《师公戏的化妆与脸谱》,《世界宗教文化》2001 年 1 期 (2)刘远:《龙岩市民间道坛演出的戏剧——师公戏》,《戏剧艺术》2000 年 1 期
    
    ① 胡天成:《中国仪式戏剧的形态》,《四川戏剧》2000 年 05 期,第 32 页
    ② 同上 第 28-32 页
    ① [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据宝颜堂秘笈排印,见《丛书集成初编》分册第 35 页,中华书局,1985年 1 版
    ② [唐]杜佑:《通典》卷 146“乐部”,第 764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 月 1 版
    ③ 陈德馨:《泉州提线木偶的传入和发展》,见《泉州木偶艺术》第 10-11 页,陈瑞统编,鹭江出版社,1986年 8 月 1 版
    ④ 黄锡钧:《泉州嘉礼古今谈》,见《泉州木偶艺术》第29-32页,陈瑞统编,鹭江出版社,1986年8 月1 版
    ① 夏敏:《傀儡戏与辟邪巫术》,见《闽南民间艺术散论》第 232 页,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编,2005 年,内部交流刊物
    ②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第 319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年 1 版
    ③ 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第 464 页,台湾银华出版部,1961 年 1 版
    ①夏敏:《傀儡戏与辟邪巫术》,见《闽南民间艺术散论》第 242 页,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编,2005 年内部交流刊物
    ② 同上第 242 页
    ③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上册)第 449 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年 11 月 1 版
    ④吴天乙:《闽南宗教戏剧的遗存——打城戏》下册第 24 页(尚未出版,参考手稿)
     ①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李士彪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年 5 月 1 版
    
    ① 吴天乙:《闽南宗教戏剧的遗存——打城戏》,手稿,尚未出版
    ② 沈继生:《“目连傀儡”中的目连戏》,《民俗曲艺》第 78 期,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
     ① 毛礼镁:《江西道士演出的目连戏》,见《江西傩及目连戏》第 210 页,毛礼镁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9 月 1 版
    
    ① [日]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第 206 页,云贵彬、于允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年 9 月 1 版
    ② 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第 370 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 4 月 1 版
    
    ① 詹石窗:《道教与戏剧》第 181 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月 1 版
    ② 以上介绍参见吴天乙:《闽南宗教戏剧的遗存——打城戏》
     ①黄锡均:《龙腾虎跃话“打城”》,见《南戏遗响》第 220 页,朱展华、施子清、郑国权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年 2 月 1 版
    
    ①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 49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 4 月 1 版
    ② 同上第 50 页
    ③ [唐]魏征等:《隋书·志第十·音乐下》第 381 页,中华书局,1973 年 8 月 1 版
    ①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 31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 4 月 1 版
    ② [宋]钱易:《南部新书》,据学津讨原本排印,见《丛书集成初编》分册第48 页,中华书局,1981版
    ③ [唐]李绰:《故书尚实》,据宝颜堂秘笈及畿辅丛书排印,见《丛书集成初编》分册第 12 页,中华书局,1985 年 1 版
    
    ①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 48 页,李士彪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年 5 月 1 版
    ② 同上第 59 页
    ③ [宋]吴自牧:《梦梁录》,见《都城纪胜(外八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1 版
     ① [宋]不著撰人《都城纪胜》,见《都城纪胜(外八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1 版
    ② 以上两段史料分别见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 62 页和第 82 页, 李士彪注,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年 5 月 1 版
    ①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第 545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 版
    ② [宋]真德秀:《再守泉州劝农文》,《真西山先生文集》卷七,清代张伯行编,据清嘉庆辛未年(1811 年)留香书室刊本排印,见《丛书集成初编》分册第 126 页,中华书局,1985 年 1 版
    ③ [宋]刘克庄:《田舍即事·又三首》,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后村先生大全集》第 391 页,上海书店,1983 年 3 月 1 版
    ① 转引[清]郭赓武、黄任、怀荫布纂修:《乾隆泉州府志》(乾隆二十八年即 1763 年),《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 22》,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
     ① 吴天乙:《闽南宗教戏剧的遗存——打城戏》,手稿,尚未出版
    ② 陈健铭:《台湾法事戏中的特技表演——弄铙》,见《野台锣鼓》,陈健铭著,台湾民间知识丛书系列,稻乡出版社,1995 年 1 月 2 版
    ①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 752 页“打城戏”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年 6 月 1 版
    ② 胡金焕、孙崇雄:《南拳汇宗》第 2 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③ 同上第 2-3 页
     ① 该史料查无原书,转引《少林寺资料集续编》第 47 页,无谷、姚远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年 1 版
    ② 以上关于南少林历史参见庄昔聪:《泉州武术的历史与现状探究》一文,《体育科学研究》2005 年 03 期,第 24-27 页
     ① 庄长江:《晋江民间戏曲漫录》第 18 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年 10 月 1 版
     ①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 754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年 1 版
    ②黄锡均:《龙腾虎跃话“打城”》,见《南戏遗响》第 223 页,朱展华、施子清、郑国权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年 2 月 1 版
    [1] [明]杨思谦、黄凤翔.万历泉州府志[Z].福建: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年代不详
    [2]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3] [清]刘佑.康熙南安县志[Z].福建:南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
    [4] [清]郭赓武、黄任、怀荫布.乾隆泉州府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5] [清]刘良璧.乾隆福建台湾府志[Z].台湾:大通书局,1984.
    [6] [清]方鼎等修、朱升元.乾隆晋江县志[Z].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
    [7] [清]薛起凤.乾隆鹭江志[Z].福建:鹭江出版社,1998.
    [8] [清]周凯.道光厦门志[Z].台湾:大通书局,1984.
    [9] [清]佚名.道光晋江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0][清]李维钰、沈定均、吴联熏.光绪漳州府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1][清]王相、昌天锦、蓝天祝、游宗亨等.康熙平和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2][民]张贞.民国同安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3][唐]魏征.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3 .
    [14][唐]段安节.乐府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唐]杜佑.通典[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16][唐]李绰.故书尚实[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18][宋]吴自牧.梦梁录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9][宋]不著撰人.都城纪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0][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宋]真德秀.真西山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1 版
    [22][明]何乔远.闽书[M].齐鲁书社,年代不详
    [23][明]陈懋仁.泉南杂志[M].中华书局,1985.
    [24][清]林纾.畏庐文集·诗存·论文[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
    [1] 吴天乙.闽南宗教戏剧的遗存——打城戏[M].尚未出版,据其手稿
    [2] 朱展华、施子清、郑国权、吴捷秋、曾金铮.南戏遗响[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3]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福建卷[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4]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5] 庄长江.晋江民间戏曲漫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6] 陈雷、刘湘如、林瑞武.福建地方戏剧[C].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7] 吴秀玲.泉州打城戏初探[J].民俗曲艺,2003,(139):221-249
    [8] 陈耕.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9] 庄长江.泉州戏班[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0] 周育德.中国戏曲与中国宗教[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11] 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年 8 月
    [12] 郭英德.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3] 龙彼得.关于漳泉目连戏[J] .民俗曲艺,2000,(78):53-60
    [14] 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 .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
    [15]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16] 胡天成.中国仪式戏剧的形态[J] .四川戏剧,2000,(5):28-32
    [17] 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8] 毛礼镁.江西傩及目连戏:宗教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
    [19] 龙彼得.法事戏初探[J] .民俗曲艺,2001,(84):9-30
    [20] 沈继生.“目连傀儡”中的目连戏[J] .民俗曲艺,2000,(78):39-51
    [21] 茆耕茹.目连资料编目概略[M].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3.
    [22]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泉州传统戏曲丛书[Z].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23] 卿希泰.中国道教[C]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24]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5] 李天赐.晋江文化丛书第三辑·晋江宗教文化概览[C] .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26] 郑国栋、林胜利、陈垂成.泉州道教[C] .福建:鹭江出版社,1993.
    [27] 吴幼雄.泉州宗教文化[M] .福建:鹭江出版社,1993.
    [28] 刘仲宇.道教法术[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
    [29]《道藏》编委会.道藏[Z]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30]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
    [31] 詹石窗.道教与戏剧[M] .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2] 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3] 王若君.道教与闽南戏曲[J].中国道教,2002,(3):24-26
    [34] 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M] .四川:巴蜀书社,1999.
    [35] 刘仲宇.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M]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
    [36]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7]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38]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9]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0] 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41] 周明.文化心理与戏曲美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42] 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M].北京:百家出版社,1995.
    [43]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4]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5] 马也.戏剧人类学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46] 陈健铭.野台锣鼓[M].台湾:稻乡出版社,1995.
    [47]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48] 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M].台湾:银华出版社,1961.
    [49] 陈瑞统.泉州木偶艺术[M].福建:鹭江出版社,1986.
    [50] 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51] 胡金焕、孙崇雄.南拳汇宗[C].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52] 无谷、姚远.少林寺资料集续编[C]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53] 庄昔聪.泉州武术的历史与现状探究[J] .体育科学研究,2005,(3):24-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