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的象征内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他所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是在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下发展而成的。“印象主义”是德彪西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多体现在器乐创作中;而“象征主义”则是他创作基本准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印象主义音乐与象征主义文学结合的典范,剧情取自比利时象征主义作家梅特林克(Maeterlinck,1862-1949)的同名悲剧。此剧的故事情节不连贯,只是一连串象征性情景的延续;音乐总的情调含蓄、静穆,表现手法简洁、细腻,沉默是剧中常用的表情因素;演唱部分是高度语言化的,没有咏叹调,全部用近似朗诵的音调写成。“象征主义”文学主张朦胧,强调含蓄,用象征、隐喻、联想、暗示以及语言音响效果去创造深远的诗境。德彪西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在创作手法上深刻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美学原则。德彪西在音乐语言与技法革新等方面给后人以很大启迪,他的音乐成为连接19世纪和20世纪最重要的桥梁之一。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主要介绍了德彪西音乐风格形成的背景;印象主义音乐的来源及印象主义绘画的特征;象征主义在音乐中的表现以及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历史学分析。介绍了梅特林克与文学戏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分析了德彪西创作该歌剧的背景、德彪西看重这部戏的缘由、剧情简介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的音乐技术分析。从作曲技术的角度分析作品体现的象征主义内涵,作品使用了散文化的松弛结构、象征性的主导动机和象征性场景的技术分析等手法,深入挖掘了作品内在结构中体现地象征主义美学原则。
     第四章: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的象征主义美学内涵。阐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美学基础、《佩》剧体现的象征主义美学内涵、《佩》剧对20世纪西方歌剧发展的影响。
Claude Debussy(1862-1918)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impressionistic music in France on the last of 19th century and the start of 20th century. Impressionistic music headed by him develops under the double impact of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 and symbolist literature.“Impressionism”is an important part about Debussy’s style, it is largely embodies in instrument creation;“Symbolism”is another important part in creative basic principle.
     Pelleas et Melisande is a paragon of combination of impressionistic music and symbolist literature, the plot of the opera originates from the tragedy writter by the symbolist writer Maeterlinck in Belgium, which holds the same name as the opera. The opera has not a coherent plot, but a serise of symbolic scenes; the general sentiment of the music is implicit, solemn and quiet, its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is plain, fine and smooth, slience is the expression often used in the opera; Singing part of the opera is intensely languagerized and no aria, and is written by tone which is similar to riciting. However,“Symbolism”literature also claims obscure, emphasizes implicit, and it creats profound the mood of the opera by means of symbol, metaphor, imagination, hint and language sound effects. Debussy’s opera Pelleas et Melisande deeply embodies symbolic aesthetics principle. In the respects of musical languag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Debussy’s opera enlightens posterity. His music becomes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idges on 19th centary and 20th century.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whole article:
     The first chapter:Debussy and impressionism music.The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text in which Debussy’s musical style has been formed; impressionistic music’s origination and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s characters; as well as symbolism expression in music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mpressionism and symbolism.
     The second chapter: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opera Pelleas et Melisande.This part introduces Maeterlinck and the literary opera Pelleas et Melisande; analysizes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he created this opera, and the reason for which he emphasized this opera, scenario and the art feature of it.
     The third chapter: musical technical analysis about the opera Pelleas et Melisande. From the composition technics’angle, the artical analizes symbocic intension which is contained in works. The works utilizes the relaxed structure of essay. Symbolic dominant motivation, and the technical analysis of symbolic scene and so on.Therefore, it deely digs out the symbolic escthetic principle which was showed in the structure of works itself.
     The fourth chapter: Symbolcism escthentic intension on the opera Pelleas et Melisande. It expresses escthetic basis of impressionism music, escthetic intension of symbolism which is shown in the opera Pelleas et Melisande, and th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 in 20th century.
引文
① 朱秋华著,《德彪西》[M],东方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 ,第 74 页。
    
    ① 沈旋等著,《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年,第 323 页。
    ② [美]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年,第 10 页。
     ① 佳美兰(Gamelan)是印尼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乐队,佳美兰乐队及其音乐大约在 15 世纪时形成,至今已有 500 年的历史,其音乐分为竹制、青铜制、铁制三种乐器。
    ② [美] 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5 页。
     ① 朱秋华著,《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年 1 月第 1 版,第 28 页。
    
    ① 朱秋华著,《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年 1 月第 1 版,第 25 页。
    ② 李行远,《法兰西文化背景下的印象派》[J],美术学报,2005 年第 3 期,第 59 页。
    ① 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年版。
    ② 吴甲丰著,《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年版。
    ③“似非而是”(paradox ),是象征主义文学常用的写作技巧,是暗示、通感、语言革新的综合运用。
    ④ 傅孝先著,《西洋文学散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年版,第 156 页。
    ① 引自《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中“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范额伦译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1 版,第 106 页。
    
    ① 朱秋华著,《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年 1 月第 1 版。
    ② 沈旋等著,《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年 5 月第 1 版,第 326 页。
    
    ① 朱秋华著,《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年 1 月第 1 版,第 42 页。
    ② 朱秋华著,《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年 1 月第 1 版,第 43 页。
     ① 瑞典科学院终身委员 C·D·奥夫韦尔森 1911 年 12 月 10 日颁奖演说,。引自张志庆著,《欧美文学史论》[M],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① 胡蜜译,《德彪西书简》[J],国外音乐资料。
     ① 朱秋华著,《德彪西》[M],东方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 ,第 74 页。
     ① 静穆(Silence),是象征主义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学意境。
    ① [美]约瑟夫·科尔曼,杨燕迪译,《作为戏剧的歌剧》中第七章《作为咏唱剧的歌剧》[J],歌剧艺术,1992年第 6 期。
    ② 罗曼·罗兰著,冷杉、代红译,《音乐散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版,第 416 页。
    ③ 约瑟夫·科尔曼是美国近现代音乐学家,代表著作有《作为戏剧的歌剧》。
     ① 鲁道夫·雷蒂著,《调性、无调性、泛调性——对 20 世纪音乐中某些趋向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 29-32 页。
     ① Debussy and Theatre Orledge Robe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① [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① 帕里斯卡·格劳特著,注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年版。
     ① [比]梅特林克著,张裕禾译,《梅特林克戏剧选》中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年9 月版。
     ① 主导动机的点状控制指主导动机在戏剧关键部位的运用中,采用多种变化形式来支撑全局的结构框架。
    ② [比]梅特林克著,张裕禾译,《梅特林克戏剧选》中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9 月版。
     ① [比]梅特林克著,张裕禾译,《梅特林克戏剧选》中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9 月版。
     ① 主导动机的调性聚合指全剧始终贯穿在 C——#F 这个对比调性的框架内实现剧情的高度集中。
    ① [比]梅特林克著,张裕禾译,《梅特林克戏剧选》中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9 月版。
    ② [比]梅特林克著,张裕禾译,《梅特林克戏剧选》中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9 月版。
     ① [比]梅特林克著,张裕禾译,《梅特林克戏剧选》中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9 月版。
    ① [比]梅特林克著,张裕禾译,《梅特林克戏剧选》中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年9 月版。
    ② [比]梅特林克著,张裕禾译,《梅特林克戏剧选》中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年9 月版。
    
    
    ① [美]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0 页。
    ② 邢维凯《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 年第 1 期。
    ① 胡蜜译,《德彪西书简》[J],国外音乐资料。
    ② 胡蜜译,《德彪西书简》[J],国外音乐资料。
    ① 胡蜜译,《德彪西书简》[J],国外音乐资料。
    ② 李行远,法兰西文化背景下的印象派[J],美术学报,2005 年第 3 期。
    ③ 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① 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② 戴士和著,《画布上的创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1 版。
     ① 罗曼·罗兰著,冷杉、代红译,《音乐散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版,第 412 页。
    
    ① 罗曼·罗兰著,冷杉、代红译,《音乐散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版,第 419 页。
    ② [法]玛丽-克莱尔·缪萨著,《二十世纪音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年 6 月版。
    [1] Marcel Dietschy《A Portrait of Claude Debussy》,clarendon press ·Oxford,1990.
    [2] Roger Nichols and Richard Langham Smith《Pelleas et Mellisan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 M·Emmanuel《Pelleas et Melisa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6。
    [4] L·Gilman《Debussy`s Pelleas et Melisa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7.
    [5] A·Golea《Pelleas et Melisa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2.
    [6] 许常惠著,《杜步西研究》[M],台北市 : 百科文化,1983 年版。
    [7] 沈璇,《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年版。
    [8] [英]戴维·考克斯著,《德彪西的管弦乐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7 年 8 月版。
    [9] 朱秋华编著,《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年版。
    [10] [英]罗德瑞克?都内特著,赵新译,《德彪西》[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版。
    [11] [法] 让?巴拉凯著,《德彪西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10 月版。
    [12] [美]弗兰克?道斯著,《德彪西的钢琴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13] 张晓凌主编,《印象主义时期的大师》[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年12 月版。
    [14] [英]霍尔姆斯著,杨敦惠译,《德彪西》[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5] 朱晓蓉,《德彪西的全部音乐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1990 年。
    [16] [法]德彪西著,张裕禾译,《克罗士先生—— 一个反对“音乐行家”的人》[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 年 1 月版。
    [17] 安德森著,《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家》[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8] 邓尼肯著,《克劳德?德彪西》[M],外文出版社,1998 年版。
    [19] 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年版。
    [20] 沈旋等著,《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年版。
    [21]《Interpreting Discontinuity In the late works of Debussy》 Current Musicology.
    [22] [美]罗纳德?L?伯恩塞德,张安迪译,《音乐的印象主义——该术语的早期历史》[J],《国外音乐资料》,1983 年,第 24 辑。
    [23] [东德]艾?克罗赫,高士彦译,《印象主义音乐》[J],《外国音乐资料》1983 年,第 10 辑。
    [24] 刘霖,《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中的光和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 年第 1 期。
    [25] 刘经树,《炽情的宣泄与静穆的象征——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德彪西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的比较研究》(上、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 年第 1.2 期。
    [26] 王宁,《德彪西管弦乐曲的配器技术分析》(上、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 年第 1.2 期。
    [27] 余丹红,《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的音乐结构》[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 年第 1 期。
    [28] 邬以炜,《“法兰西的克罗德”——德彪西其人其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 年第 1 期。
    [29] 沈璇,《德彪西的音乐语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0 年第 1 期。
    [30] 布鲁克,《德彪西》[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0 年第 2 期。
    [31] 阿尔什万格,《德彪西——评论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0 年第 2 期
    [32]《德彪西的和声语言》[J],上海译报,1959 年第 12 期。
    [33] 姚亚平,《调性的深层结构——德彪西双调性构思浅析》[J],黄钟,1987 年第2 期。
    [34] 崔兵,《黄昏的情境——音乐与绘画中印象主义的内在精神》[J],交响,1988年第 2 期。
    [35] 管谨义,《德彪西的音乐创作》[J],交响,1989 年第 3 期。
    [36] 王恩德译,《德彪西与爪哇加美兰音乐》[J],黄钟,1989 年第 1 期。
    [37] 田园,《德彪西的音乐与中国绘画》[J],黄钟,1997 年第 2 期。
    [38] 陈国权,《论印象结构——德彪西的曲式思维及其结构形态》[J],音乐研究,1990 年第 1 期。
    [39] 强增抗,《德彪西的配器风格特点》[J],交响,1984 年第 2 期。
    [40]熊思音、萧宏欣主编,《外国音乐曲名辞典》[M],台湾:名山出版社,中华 民国,1976 年 7 月版。
    [41] 罗忠镕主编,杨通八副主编,《现代音乐欣赏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年版。
    [42] 钱苑、林华著,《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版。
    [43] [美]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年版。
    [44]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版。
    [45] [东德]艾·克罗赫,《印象主义音乐》,外国音乐资料[J],1983 年第 10 辑。
    [46]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江 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
    [47] 张志庆著《欧美文学史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48]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
    [49] 雷体沛著,《西方文学初步》,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
    [50] 张敢著,《欧洲 19 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51] 崔庆忠著,《现代派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52] 戴士和著,《画布上的创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1 版。
    [53] 邢维凯,《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上、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 2 期。
    [1].Score for Voice and Piano: PELLEAS ET MELISANDE, Paris,A.DURAND and Editeures,1907. 钢琴声乐谱:《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2]. DVD 音响:德彪西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指挥:布列兹;演奏:威尔斯国家剧院乐团与合唱团;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