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述宾式“V+VP”结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语言研究中,动词及其相关结构是句法-语义分析的关键,但从宾语的性质出发,关于动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V+NP”结构上。本文着眼于现代汉语述宾式“V+VP”结构,分别从结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作深入分析,以期有些新的挖掘。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述宾式“V+VP”结构的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理论、方法及其相关说明。绪论部分的导入有利于我们对结构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
     第二、三章是从“V+VP”结构内部入手进行分析。其中第二章是对结构中动词V的范围及语义类型进行考察。依据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所形成的语法功能,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基础,确定了动宾动词的范围,并从语义的角度对V进行分类,将动宾动词的语义类型分为六种。
     第三章是对“V+VP”结构中宾语VP的性质判定作了相关探讨。在对词类“典型理论”运用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凸显说”,并对动词集合中的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语义、句法、语用等作了细致描写,最后建立一个关联标记模式。
     第四、五章是从“V+VP”结构外部入手进行分析。其中第四章是对V和VP的选择机制作了研究,具体从音节选择和语义搭配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在音节上,单音节动词能与单音节宾语、双音节宾语组配,双音节动词则大量与双音节宾语组配。在语义上,V和VP的动性选择存在反比关系。
     第五章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V+VP”结构的发展脉络,并从双音化的运作、“有界-无界”的界限特征等方面着重探讨了“V+VP”结构的衍生条件及动因。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构拟出“V+VP”组合形成的“三步曲”。
     第六章是结语部分。这是对论文探讨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说明论文的研究价值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希望能对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In the language study, the verb and related structure are the key in syntax-semantic analysis, but the previous study emphasize the structure of“V+NP”.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of“V+VP”,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separately from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angle in order to have futher research.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nd the main idea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s the preface of the paper.It instruct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our paper.Also,we conclude a comprehensive analyze which abstracts from some linguists and their works.This part will definitely lead u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tter.
     Chapter two and three analyze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structure.And in chapter two we studies on the range and semantic types of verb V.According to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Chinese Verb Usage Dictionary》,we confirm the range of verb V.Then classify the verb into six types from the semantic angle.
     Chapter three we make a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e of“VP”,using the typical theory of part-of-speech and proposing the function highlighted says.Then descripe the semantics、syntax、pragmatics of typical and non-typical member.Finally,establish a mark patten.
     Chapter four and five analyze from the exterior of the structure.And in chapter four we research the selectiveness of V and VP from syllable and semantics. We believe that monosyllabic verb can match with monosyllable and disyllable,but disyllabic verb can match with disyllable largely.At the same time,there is a inverse relation between V and VP in the nature of verb.
     Chapter five we give a description about the reference that record the structure comes into existence.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we give explan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tructure.On basis of the analysis, we conceive three steps about the combination.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We summarize our viewpoint and explain the value、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We hope our research could do some good for the Chinese studies and also for the Teac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引文
① 参见范晓 《语法研究中的十大关系》,载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 1999 《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146 页。
    ① 参见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载《语法研究入门》 2003 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195 页。
    ① 参见马庆株 1998 《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 2 页。
    ① 参见高运莲,傅维贵 1994 对带非名词性宾语的动词研究的一点看法,《松辽学刊》,第 4 期,第 71 页。
    ② 参见范晓 语法研究中的十大关系,载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 1999 《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135 页。
    ③ 参见邵敬敏、周芍 2005 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1 期,第 23 页。
     ① 本章对动词性宾语的考察范围主要是单、双音节动词。
    ② 参见马建忠 1898 《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黎锦熙 1953 中国语法中的“词法”讨论,《汉语 的词类问题》,北京:中华书局。
    ① 参见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47 页。
    ② 参见陈宁萍 1987 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中国语文》第 5 期,第 380 页。
    ③ 参见张伯江 1994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第 5 期,第 340 页。
    ④ 参见张国宪 1994 《双音节动词功能增殖探讨》,载邵敬敏主编,《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第 55 页。
    
    ① 下文所讨论的 V 集合中的动词,都是指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动词,是动词性宾语,而非动宾动词。
    ② 参见齐沪扬 2004 《与名词动词相关的短语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 218 页。
     ① 此例参见张国宪 《双音节动词功能增殖探讨》,载邵敬敏主编,《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第 48 页。
    
    ① 此例参见朱斌 真准谓宾动词,《汉语学习》,第 6 期,第 54 页。
    ② 参见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102 页。
     ① 参见沈家煊 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第 282 页。
    ① 参见范晓 1985 谈词语组合的选择性,《汉语学习》第 3 期。
    ② 参见陆俭明 2005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13 页。
    ③ 参见齐沪扬等 2004 《与名词动词相关的短语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 89 页。
    ④ 参见王灿龙 2002 《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北京:语文出版社,第 157 页。
     ① 参见王灿龙 2002 《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北京:语文出版社,第 157 页。
     ① 参见冯胜利 2005 《汉语的韵律、词语与句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26-50 页。王洪君 2000 汉语的韵律词与韵律短语,《中国语文》,第 6 期,第 526 页。
     ① 参见刘月华等 200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153 页。
     ① 下例参见肖莉 1990 谈双音节动词作宾语,《佳木斯师专学报》,第 1 期,第 43 页。
     ① 参见王冬梅 2003 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名物化之间的共变关系 《中国语文》,第 4 期,第 326 页。
     ① 参见张国宪 1994 《双音节动词功能增殖探讨》,载《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第 46 页。
     ① 参见张国宪 1994 《双音节动词功能增殖探讨》,载《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第 46 页。
     ① 参见沈家煊 1999 转指和转喻 《当代语言学》,第 1 期,第 7 页。
    陈爱文 1986 《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昌来 2002 《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学林出版社。
    ——— 2003 《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
    ——— 2005 《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学林出版社。
    陈克炯 1996 《略论先秦动词带谓词性宾语的语法特点》,《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 1 期。
    陈宁萍 1987 《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中国语文》第 5 期。
    陈 忠 2006 《认知语言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蔡文兰 1986 《带非名词性宾语的动词》,《中国语文》第 4 期。
    丁声树等 1961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范开泰 1985 《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第 6 期。
    ——— 1988 《语义分析说略》,《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范 晓 1985 《谈词语组合的选择性》,《汉语学习》第 3 期。
    ——— 1996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范 晓 杜高印 陈光磊 1987 《汉语动词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
    方 梅 2005 《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中国语文》第 6 期。
    冯胜利 1997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运莲 傅维归 1994 《对带非名词性宾语的动词研究的一点看法》,《松辽学刊》第 4 期。
    桂诗春 宁春岩 1997 《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郭凤花 2000 《甲骨文谓宾动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 锐 1997 《论表述功能的类型及相关问题》,载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 19 辑)》,商务印书馆。
    ——— 2002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何乐士 2000 《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 2005 《<史记>语法特点研究》,商务印书馆。
    胡裕树 1981 《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裕树 范 晓 1995 《动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 ——— 1996 《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胡明扬主编 1996 《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胡明扬著 2006 《词类问题考察续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杰弗里·N·利奇 1987 《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亢世勇 1998 《现代汉语谓宾动词分类统计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1期。
    李临定 1991 《“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及其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李铁范 2005 《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宇明 1989 《词性判定能力的测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 1 期。
    廖秋忠 1991 《<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典型>评介》,《国外语言学》第 4 期。
    刘月华等 200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63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第 1 期。
    ———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 1987 《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编,《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
    ———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等著 马庆株编 1999 《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朱德熙 1951 《语法修辞讲话》,开明书店。
    陆俭明 2005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 沈 阳 2003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 彪 1994 《运用统计法进行词类划界的一个尝试》,《中国语文》第 5 期。
    马建忠 1898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马庆株 1998 《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马庆株 2005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 琮 郑怀德 孟庆海 蔡文兰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1999,商务印书馆。
    莫彭龄 单 青 1985 《三大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 期。
    彭可君 1990 《谓词性宾语补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齐沪扬 1990 《谈区别词的归类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第 2 期。
    ——— 1998 《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附录:论区别词)》,学林出版社。
    齐沪扬等 2004 《与名词动词相关的短语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 1994 《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2007 《汉语语义语法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 周 芍 2005 《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申红玲 1999 《论衡谓宾动词》,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石毓智 2000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 5 期。
    ——— 1999 《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 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 2000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 2006 《“糅合”和“截搭”》,《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沈开木 1991 《名、动、形分类问题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宋玉柱 1991 《关于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世界汉语教学》第 2 期。
    王灿龙 2002 《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
    王冬梅 2003 《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名物化之间的共变关系》,《中国语文》第 4 期。
    王洪君 2000 《汉语的韵律词和韵律短语》,《中国语文》第 6 期。
    王维贤 1997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语文出版社。
    文 炼 1994 《汉语词语的节律问题》,《中国语文》第 1 期。
    文 炼 胡 附 2000 《词类划分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 4 期。
    吴为善 1989 《论汉语后置单音节的黏附性》,《汉语学习》第 1 期。
    ——— 2006 《汉语韵律句法探索》,学林出版社。
    ——— 2007 《同形异构体 V+N 的复合化及其整合效应》,电子文稿。
    吴为章 1981 《与非名词性宾语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 1 期。
    肖 莉 1990 《谈双音节动词作宾语》,《佳木斯师专学报》第 1 期。
    刑福义 1991 《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徐 枢 1985 《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杨成凯 1991 《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的“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 语文出版社。
    ——— 1992 《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第 1 期。
    姚汉铭 1980 《试探复合动词转化成名词的界限》,《河南师大学报》第 5 期。
    ——— 1981《试探符合动词向名词转化的方式》,《青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 4 期。
    姚振武 1996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中国语文》第 1 期。
    ——— 2000 《指称与陈述的兼容性与引申问题》,《中国语文》第 6 期。
    俞士汶 2003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
    袁明军 1996 《试论包含形容词宾语的述宾结构》,载南开大学《语言学论辑》编委会编,《语言学论辑(第 2 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袁毓林 1995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第 1 期。
    张 斌 2002 《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3 《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 斌主编 方绪军著 2000 《现代汉语实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 斌主编 齐沪扬著 2000 《现代汉语短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伯江 1994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第 5 期。
    ——— 1997 《认识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第 2 期。
    张伯江 方 梅 1996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拱贵 1983 《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及有关词类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第 4 期。
    张国宪 1989a 《“动+名”结构中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功能差异初探”》,《中国语文》第 3期。
    ——— 1989b 《单双音节动作动词语用功能差异探索》,《汉语学习》第 6 期。
    ——— 1990 《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 1 期。
    ——— 1994 《双音节动词功能增殖探讨》,载邵敬敏主编《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1995 《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张 静 1980 《新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 敏 1998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学成 1991 《动词名化和动名词》,《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张云秋 2002 《“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中国语文》第 1 期。
    赵艳芳 2000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元任 1979 《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05 《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编 1987 《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 1991 《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邹韶华 1990 《名词性状特征的外化问题》,《语文建设》第 2 期。
    朱 斌 1998 《真准谓宾动词》,《汉语学习》第 6 期。
    朱德熙 1962 《句法结构》,《中国语文》第 8-9 期。
    ——— 198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 1982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 1985 《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1986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1991 《词义和词类》,《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朱德熙 卢甲文 马 真 1961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北京大学学报》第4 期。
    朱曼殊 1990 《心理语言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邹韶华 1990 《名词性状特征的外化问题》,《语文建设》第 2 期。
    Langacker,Ronald W 1991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语言研究中的认知观》,沈家 煊译),《国外语言学》,第 4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