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补语是汉语语法特点的集中体现。述补结构既反映了汉语灵活性的特点,又反映了汉语节约性的特点,其述补组合的灵活性和语义表达的多样性实在使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感到困惑。学汉语学了好多年已经达到了可以交流的目的,但在补语使用上往往出错,中国人听着别扭,也有碍于运用地道的汉语,尤其妨碍了希望达到更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的提高。此外,述补结构是汉语特有的,韩语里没有这种句法结构,因此韩国学生对补语的形式和意义较为生疏,学习汉语补语困难较多,偏误也较多。
     本文的语料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研制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0版”。以补语中偏误最多的结果补语315个句子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对这315个句子进行精细的调查、分析,试图找到韩国学生在结果补语使用上的偏误类型,了解并掌握韩国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句式习得过程中存在偏误的具体情况。同时,挖掘了韩国学生结果补语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着眼于母语负迁移对韩国学生学习结果补语的影响,进行汉语结果补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在韩语里的表现形式的研究,找出韩国学生母语的负迁移影响的类型。最后针对韩国学生学习结果补语的难点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对韩国学生结果补语教学的水平与效率。并研究韩语里表现汉语结果补语的对应方式,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预测、纠正韩国学生使用补语时产生的偏误。
Complement is the essential element of Chinese grammar, and complement phrase reflects the flexibility and simplification of Chinese. The flexibility and diversity of semantic change, in the complement usage, not only cause foreign students, even those who have learned Chinese for many years, to easily make mistakes, but also hinder them from using authentic Chinese. Moreover, Korean does not have complicated usage on a complement like Chinese, so Korean students feel difficult in studying Chinese and make a lot of mistakes in using Chinese.
     This article quotes the language database from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1.0 edition of BLCU, and discusses 315 sentences of the most frequent errors on resultant complement. It goes through study on error sentences and analyzes habitual mistakes by Korean students. Also it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orean and Chinese resultant complement, suggesting the way to efficiently teach Korean students to use Chinese resultant complement.
引文
1 刘月华(2007)《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534页
    2 刘宓庆(1990)《现代翻译理论》,145页
    3 周刚(1998)语义指向分析刍议《语文研究》第3期,第27页
    4 刘月华(2007)《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171页
    5 刘月华(2007)《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535页
    6 林润宣(2006)留学生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嘉兴学院学报》第一期,第89页
    7 鲁健骥(1994)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第62页
    白林、崔健(1991)《汉朝语对比和常见偏误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
    半介(1957)动词的状语和补语,《语文知识》第8期。
    陈巧云(2000)动词做结果补语情况深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陈永生(1981)也谈动词后面的“到”,《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程丽丽(2001)补语语义指向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美珍(1996)《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华语教学出版社。
    单宝顺(2006)及物动词宾语和粘合结果补语同现的两种形式,《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范晓(1984)关于动补格句式的句义重心,《中国语文通讯》第4期。
    范晓(1985)《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傅力(2001)某些动补格句式“后重前轻”的限制,《中国语文通讯》第1期。
    郭锐(1995)《述结式配价结构与成分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韩在均(2003)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常见偏误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
    黄伯荣、廖序东(1980)《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晓琴(2006)试论动结式的三种宾语,《汉语学报》第3期。
    黄玉花(2005)韩国留学生篇章偏误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
    姜红(2007)动结式中补语语义歧指现象分析,《安徽大学学报》第1期。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李大忠(1997)《外国入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李红梅、俞成云(2006)《新基础韩国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李临定(1984)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汉语学习》第2期。
    李小英(1994)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汉语学习》第5期。
    李义善(2000)汉语补语的韩译研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子云(1990)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中国语文》第5期。
    李子云(1991)《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梁银峰(2006)《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学林出版社
    林润宣(2006)留学生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嘉兴学院学报》第1期。
    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刘丹青(1994)“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第3期。
    刘街生(2006)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语言研究》第2期。
    刘颂浩(2007)《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刘月华(1982)状语与补语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刘月华等(198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卢福波(1996)《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鲁健骥(1992)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第一期。
    鲁健骥(1994)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一期。
    陆俭明(1990)“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第1期。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吕文华(1982)谈结果补语的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吕文华(1995)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语系统,《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文华(2001)关于述补结构系统的思考,《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吕文华、鲁健骥(1993)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汉语学习》第1期。
    马真、陆俭明(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二)(三),《汉语学习》第6期。
    梅立崇(1994)也谈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缪锦安(1990)《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钱玉莲(2007)《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2
    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
    石毓智(1992) 《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台湾学生书局。
    石毓智(2005)《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宋文辉(2006)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宋文辉(2007)《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德金(2003)《汉语语法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王红旗(1993)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汉语学习》第4期。
    王红旗(1995)《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红旗(1996)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汉语学习》第1期。
    王邱丕、施建基(1991)扩展·排他·强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邱丕、施建基(1992)补语与状语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吴洁敏(1984)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肖奚强(2000)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辛永芬(2003)论能够做结果补语的动词,《河南大学学报》第1期。
    #12
    许维翰(1999)韩国语表示汉语补语的相应形式,《韩国研究论集》,新世界出版社。
    许维翰主编(1999)《韩国研究论集》,新世界出版社。
    延俊荣(2002)动结式“V+Rv带宾语情况考察,《汉语学习》第5期。
    杨司薇(2003)对外汉语中结果补语的课堂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叶盼云、吴中伟(1999)《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詹开第(1987)《口语里两种表示动相的格式,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
    詹人凤(1989)动结式短语的表述问题,《中国语文》第2期。
    张国华(2007)表完成的补语是动作动词的动结式结构的语义分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
    张国宪(1988)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
    张嘉宾(1984)动补结构与其宾语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求是学刊》第1期。
    张旺熹(1999)《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周刚(1998)语义指向分析刍议,《语文研究》第三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景松(1987)补语意义的引申和虚化,《安徽师范学报》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