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社会必经的发展过程,它们不仅显著地推动了经济、社会以至政治结构的变革和发展,而且也导致了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土地供求状况和生态环境等的变化;其中,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农地非农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农地非农化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农地非农化也存在明显的负作用,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通过对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波动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考察可知,在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地非农化仍将存在代价性损失,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也暗藏着更多的过度性损失:一是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二是我国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政府失灵。而究其根源,则是在于我国残缺的资源价值体系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源价格扭曲,造成人们决策过程没有或极少考虑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自然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隐性消耗。因此,本文正是由此入手,提出重构我国的资源价值体系,并以土地资源货币化核算成果修正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函数,旨在建立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部分地纠正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双重失灵”问题。
     论文首先对价值、自然资源及自然资源价值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系统地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价值理论以及资源配置理论,从而为资源价值体系的重构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接着,文章阐述了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的必要性,并将我国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和自然资源价值分类体系巧妙地揉合,重构了我国土地资源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我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价值构成,简要地介绍了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的方法,并就土地资源价值核算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随后,文章从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和内涵出发,阐释了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内涵、目标及原则,在借鉴弹性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及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灰参数线性规划模型作为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首选方法,并介绍了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与决策的基本步骤。最后,论文在上述理论与方法的支撑下,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青岛市为例对本文的研究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农用地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农用地所提供的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尽管支撑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价值补偿。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农用地使用者的积极性并促使农用地使用者的短视行为,最终导致农用地这种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农用地使用者进行一定的价值补偿,保障其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实际上,这也是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绿箱”政策合法化保护我国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2)根据青岛市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价值核算结果,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八大类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价值(1990年不变价)的比例由(经济价值)1∶0.59∶0.11∶0.17∶41.33∶14.88∶0.28∶0.00修正为(总价值)1∶0.42∶0.52∶0.32∶10.87∶3.82∶1.31∶0.01。由此可见,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函数得到了部分修正,以此构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可以部分修正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双重”失灵问题。
     (3)由于我国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中忽视了区域资源禀赋差异,迫使地方政府为完成耕地总量指标将不得不扩大后备资源的开发范围,造成能够提供巨大生态服务功能的土地类型遭到过度开发。实际上,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也削弱了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执行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加以区别对待.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为今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包括:将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进绿色GDP的实现;重新认识土地资源价值,修订征地制度中地价补偿标准;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维护各地区利益的动态平衡。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an inevitable ways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not only drive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politics, but also result in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land supply and demand, environment; farmland conversion is the direct effe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inc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in China, farmland conversion suppor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On the other hand,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occur in the course of farmland conversion, for example, much loss of arable land resources, by which results in a series of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rmland conversion still is a necessary cos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in China, which is reasonable, because the cycle of farmland conversion is consistent with economic growth cycle. Simultaneously, there are a lot of additional cos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hiding in the course of farmland conversion: one is ubiquitous market failure in the course of l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another is government failure in the course of l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 essential reasons of "dual" failure are fragmentary system of resources value and distorted resources price, which result in ignoring the latent expen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t decision-making time. So, the dissertation establishes coupling model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reconstr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value and amendment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by the results of land resources valuation in order to correct partially 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 in the course of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defines connotation of value, na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value, and reviews systematically the theor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ural resources value,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which are the founda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value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coupling model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Then, the dissertation expounds necessity of land resources valuation, and reconstructs the system of land resources value based on syneretizing skillfully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land use and natural resources value; moreover, dissertates detailedly value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troduces briefly methods of land resources valuation, and prospects the production appli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valuation. Subsequently, the dissertation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bjective and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according to advanced ideas and methods of flexible theory, grey system theory and complex ecosystem theory, chooses linear planning model of grey parameter for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and introduces the basic steps of schemes appraisal and decision-making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with AHP.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establishes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re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value, which is applied to Qingdao city for empirical test. Main conclusion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1) Though ecological and social services which are supplied by farmland support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armers do not gain value compensation due to market failure. Thus, it hurts certainly farmers' positivity and spurs farmers to overspend farmland, which will ultimately result in farmland being in short supply. Thereby, it is necessary to compensate farmers in order to guarantee equity betwee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2) According to effects of land resources valuation in Qingdao city, cultivated land in proportion to garden land, forestland, grassland, residence, industry and mining land, transportation land, water body and unutilized land is 1: 0.59: 0.11: 0.17: 41.33: 14.88: 0.28: 0.00 with economic value unit area at 1990 constant price, cultivated land in proportion to garden land, forestland, grassland, residence, industry and mining land, transportation land, water body and unutilized land is 1: 0.42: 0.52: 0.32: 10.87: 3.82: 1.31: 0.01 with total value unit area at 1990 constant price. The above-mentioned effect shows objective func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is partially corrected, coupling model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corrected objective function ean partially correct 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 in the course of l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3) Local governments excessively exploit unutilized land resources which can supply enormous ecological and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ask which keeps dynamic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fies in district, because the policy which keeps dynamic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ies ignores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resources endowment. Actually, above-mentioned a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s not only expend a lot of human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but also impair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policy which keeps dynamic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ies in district should make a difference between district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resources endowment.
     In the end,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land 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of studies, including: bringing land resources valuation into SNA for the sake of realization of green GDP, modifying compensation standards of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based on land resources valuation; establishing region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order to keep dynamic balance of different district interests.
引文
1 张智翔,游勇著.经营城市——中国城市发展的全新观念[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首位城市人口比率=某国最大城市的人口/该国城市总人口×100%
    3 白南生.关于中国的城市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3,(4):7~13.
    4 牛文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创新(节选).中国网.2004.3.12.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397
    5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 高德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英国经济史实例考察[J].世界经济,1994(4):48~52.
    1 邓晓丹.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问题探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60~65.
    2 李骥.工业化、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证券导刊,2004(32):19~20.
    3 欧名豪著.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 陈江龙.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 李雅琼等.广东资源透支严重,珠三角多数市将无地可用.人民网.2004.11.17.来源于南方日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4562/2993938.html
    1 保护耕地问题专题调研组.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1):2~11.
    2 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人[J].中国农村经济,1995(4):42~48.
    3 温铁军,朱守银.土地资本的增值收益及其分配——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中的土地问题[J].中国土地,1996(4):24~27.
    4 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1,95.
    5 俞奉庆,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3):3~9.
    1 曲福田,冯淑怡等.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4(1):229~248.
    2 李景刚,欧名豪,高艳梅等.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71~76.
    1 曾贤刚编著.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汪辉勇著.价值学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玉樑著.价值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4 孙伟平著.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 孙伟平著.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李德顺著.价值论——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 阿兰·兰德尔著,施以正译.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 王锡桐主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3 李金昌编著.资源经济新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4 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 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70~77.
    2 于连生主编.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 曲福田主编.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杨艳琳.自然资源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角度的解释及其意义[J].经济评论,2002(1):52~55.
    3 罗丽艳.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劳动价值论中自然资源价值的缺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6):19~22.
    4 黄贤金.农地价格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a.
    5 曲福田主编.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 曾贤刚编著.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 何承耕.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理论研究述评[J].福建地理,2001,16(4):1~5.
    ① 曾贤刚编著.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② 李金昌编著.资源经济新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1 姜文来著.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 曾贤刚编著.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 姜文来著.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A·迈克尔·弗里曼著,曾贤刚译.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 大卫·皮尔斯著,徐少辉等译.绿色经济的蓝图——获得全球环境价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 李金昌编著.资源经济新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2 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70~77.
    3 葛京凤,郭爱请.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生态经济, 2004(S1):70~72.
    4 白玮,郝晋珉.自然资源价值探讨[J].生态经济,2005(10):5~7,12.
    5 索恰瓦著,李世玢译.地理系统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转引自秦明周.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1):13~16.
    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施涵,陈松译.环境项目和政策的经济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7 王舒曼著.自然资源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水、大气资源核算为例[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1 王庆礼,邓红兵,钱俊生.略论自然资源的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25~28.
    2 田家怡等著.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建设[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
    3 张维平编著.保护生物多样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4 皮尔斯(英),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施涵,陈松译.环境项目和政策的经济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1 田家怡等著.鹤伴山田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建设[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
    2 余谋昌著.自然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 王舒曼著.自然资源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水、大气资源核算为例[M].北京:大地出版社,2001.
    2 王庆礼,邓红兵,钱俊生.略论自然资源的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25~28.
    1 李金昌.环境价值越来越大[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4(2):29~35.
    2 王舒曼著.自然资源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水、大气资源核算为例[M].北京:大地出版社,2001.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施涵,陈松译.环境项目和政策的经济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1 徐慧,彭补拙.国外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25(4):102~109.
    1 曾贤刚编著.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3 Pimental D, Wilson C, McCullum C, et 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biodiversity[j]. BioScience, 1997, 47(11): 747~757.
    4 De Groot R. S., Wilson M. A., Boumans R.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 goods and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393~408.
    5 王万茂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Peters CA, Gentry AH, Mendelsohn R O. Valuation of an Amanzonian rainforest[J]. Nature, 1989, 339: 655~656.
    7 Tobias D, Mendelsohn R. Valuing ecotourism in a tropical rainforest reserve[J]. Ambio., 1991, 20: 91~93.
    8 Adger W N, Brown K, Cervigni R, et al.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forests in Mexico[J]. Ambio., 1995, 24(5): 286~296.
    9 Barbier E B, Burgess J C, Markandya A. The economic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J]. Ambio., 1991, 20(2): 55~58.
    10 Portela R., Rademacher I. A dynamic model of patterns of deforestation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ability of the Brazilian Amazonia to provide ecosystem services[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1, 143: 115~146.
    11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2 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科学通报,2000,45(1):17~22.
    3 郭中伟,李典谟等.生态系统调节水量的价值评估——兴山实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3):242~248.
    4 蒋延玲,周广胜.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9,23(5):426~432.
    5 肖寒,欧阳志云,赵景柱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481~484.
    6 韩维栋,高秀梅,卢昌义等.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2000,19(1):40~46.
    7 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2(5):783~786.
    8 赵同谦,欧阳志云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9 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
    10 赵同谦,欧阳志云等.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6):1101~1110.
    11 谢高地,鲁春霞,肖玉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山地学报,2003,21(1):50~55.
    12 闵庆文等.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草地学报,2004a,12(3):165~169,175.
    13 闵庆文,谢高地,胡聃等.青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4b,26(3):56~60.
    14 黄贤金.中国耕地资源价值量核算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97b,(3):40~42.
    15 黄贤金.江苏省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9,(4):55~60.
    1 孔祥斌,张凤荣,李霖.农用地估价方法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57~61.
    2 俞奉庆,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重建与农业补贴—一种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取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1):18~23.
    3 霍雅勤,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与重建——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5):81~85.
    4 于书霞,尚金城,郭怀成.基于生态价值核算的土地利用政策环境评价[J].地理科学,2004,24(6):727~732.
    5 肖玉,谢高地,鲁春霞等.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功能及其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617~623.
    6 赵海珍,李文华,马爱进等.拉萨河谷地区青稞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以达孜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632~636.
    7 潘文斌,唐涛,邓红兵.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初探——以湖北保安湖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0):1315~1318.
    8 赵同谦,欧阳志云,王效科等.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43~452.
    9 欧阳志云,赵同谦等.水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及其间接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2004a,24(10):2091~2099.
    10 辛琨,肖笃宁.盘锦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生态学报,2002,22(8):1345~1349.
    11 吴玲玲等.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5):411~416.
    12 孙玲,朱泽生,刘羽等.大丰市滩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3):10~14.
    13 庄大昌.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经济地理,2004,24(3):391~394,432.
    14 崔丽娟.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生态学杂志,23(4):47~51.
    1 沈万斌,赵涛等.人工湿地环境经济价值评价及实例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18(2):70~73,83.
    2 宗跃光,陈红春,郭瑞华等.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以宁夏灵武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0,19(2):148~155.
    3 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等.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冰川冻土,2001,23(4):360~366.
    4 徐俏,何孟常,杨志峰等.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268~272.
    5 欧阳志云,赵同谦,赵景柱等.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b,15(8):1395~1402.
    6 鲁春霞,谢高地,肖玉等.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4,24(12):2749~2755.
    1 王万茂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2 欧名豪著.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 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 师学义.基于GIS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 王万茂,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荆树柱,范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19(3):55~57.
    3 刘纪远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12.
    4 李中魁.小流域农林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数量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1996,16(1):102~108.
    5 张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81~384.
    6 俞勇军,陆玉麒.江阴市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4):440~443.
    1 罗光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江安县为例[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周青,黄贤金,濮励杰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以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6):842~846.
    3 徐为.大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郑阳明,贾金昌.动态规划在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9(3):21~24.
    5 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J].资源科学,1999,21(4):60~65.
    6 张耀光.辽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与持续利用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15~120.
    7 徐学选,高鹏,王炜.延安农林牧土地结构阶段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112~115.
    8 汤孟平,张会儒等.河南省西峡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21(4):16~18,22.
    9 刘艳芳,明冬萍,杨建宇.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5):493~498,515.
    10 曲福田等著.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a.
    11 但承龙.代际公平原则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南京市的实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99~103.
    1 康慕谊,姚华荣,刘硕.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63~367.
    2 徐玖平,李军.攀西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32(5):107~110.
    3 褚保金,张兵,孙明华.东台市沿海农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4):100~104.
    4 姚华荣,郑度,吴绍洪.首都圈防沙治沙典型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2,21(5):531~542.
    5 周宗丽,宁大同,杨志峰.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4):536~541.
    6 邹锐,郭怀成,刘磊.洱海流域环境经济相协调的农林土地利用不确定性系统规划[J].环境科学学报,1999,19(2):186~193.
    7 郭怀成,张振兴,于湧.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6):671~679.
    8 徐勇,Roy C.Sidle.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J].地理学报,2001,56(6):657~666.
    9 张红旗,李家永,牛栋.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J].地理学报,2003,58(5):668~676.
    10 何书金,李秀彬,朱会义等.黄河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313~323.
    11 田继敏,赵纯均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布局建模[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0):27~38.
    1 徐向红.江苏沿海滩涂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 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 戴维·皮尔斯(英),杰瑞米·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 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 赵士洞,王礼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3):288~292.
    1 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A].转引自: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中心编.可持续发展之路[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 洪银兴著.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 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 林翊.《资本论》的资源配置理论及其实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8~30.
    1 曲福田主编.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韩冰华.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 马传栋.论资源配置的生态经济理论[J].东岳论丛,1994(3):5~10.
    1 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 韩冰华.试析《佃农理论》与农地资源配置方式的多元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3):235~238.
    1 刘赣州.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探析[J].晋阳学刊,2003(6):49~52.
    2 史忠良,肖四如著.资源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1 张琴.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比较[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4):44~49.
    2 黄和亮.林地市场与林地市场化配置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 马中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鲁传一编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俞宪忠.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J].学术论坛,2004(6):94~98.
    4 王瑞雪,陈银蓉.国内外耕地资源价值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3):49~53.
    1 汤姆·泰坦伯格著,严旭阳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鲁传—编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张世秋,李彬译.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4 马中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杜胡清.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93~94.
    1 王万茂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J].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1 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主编.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程崇祯,蔡一鸣.关于弹性理论的几点拓展[J].学术研究,2003(1):39~42.
    3 方创琳著.区域发展规划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 顾永清.试论城市的动态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4(1):38~41.
    1 吴次芳,邵霞珍.土地利用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4):98~105.
    1 郑振源.土地利用系统论[A].钱铭主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 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 郭怀成,张振兴,于湧.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6):671~679.
    2 刘思峰等著.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 杨爱民.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泛生态链理论[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1):93~96.
    2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1 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 董全.生态功益:自然生态过程对人类的贡献[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233~240.
    1 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等.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冰川冻土,2001,23(4):360~366.
    2 曲福田等著.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钱阔,陈绍志主编.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 王万茂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许晓峰,李富强,孟斌编著.资源资产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 王舒曼著.自然资源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水、大气资源核算为例[M].北京:大地出版社,2001.
    1 葛京凤,郭爱请.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生态经济,2004,S1:70~72.
    2 周炳中,陈浮,包浩生等.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分类研究[J].资源科学,2002,24(2):88~92.
    3 秦明周.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1):13~16.
    1 林爱文,黄仁涛等.对我国新的土地分类体系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3):7~10.
    2 白晓东,殷佳伟.对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再探讨——与李树国和马仁会同志商榷[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36~38.
    3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源通讯,2001(10):10~15.
    4 曾乐春,王兆礼.新土地分类在1∶10000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6):47~50.
    5 岳健,张雪梅.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J].干旱区地理,2003,26(1):78~88.
    1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1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2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5.
    3 白晓飞,陈焕伟.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例[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4,12(1):180~182.
    4 宗跃光,陈红春,郭瑞华等.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以宁夏灵武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0,19(2):148~155.
    5 荆克晶,鞠美庭.对长春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探讨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8(6):13~17.
    6 李景保,刘春平等.湖南省大型水库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05a,19(2):163~166.
    1 王庆礼,邓红兵,钱俊生.略论自然资源的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25~28.
    2 谭俊华.自然资源的价值与有偿使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6):12~13.
    3 许劲,孙俊贻,罗平.自然资源价值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5(6):100~103.
    1 欧阳志云,李文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与研究进展[A].见李文华,欧阳志云,赵景柱主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价值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5):45~50.
    3 辛琨,肖笃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简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20~22.
    4 房岩,孙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4,39(4):11~13.
    5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7.
    1 项雅娟,陆雍森.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的研究进展[J].软科学,2004,18(6):12~14.
    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3 De Groot R. S., Wilson M. A., Boumans R. A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 goods and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393~408.
    4 梁留科,张运生,方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理论研究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6):829~834.
    5 王伟,陆健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a,24(11):1314~1316.
    1 王庆礼,邓红兵,钱俊生.略论自然资源的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25~28.
    1 萧景楷.农地环境保育效益之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1999,6(3):60~71.
    2 赵荣钦,黄爱民,秦明周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4):267~270.
    3 刘慧芳.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3):15~18.
    4 孔祥斌,张凤荣,李霖.农用地估价方法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57~61.
    5 霍雅勤,姚华军.耕地资源价值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2003(3):22~23.
    6 汪峰.农地价值评估及其社会保障功能研究——以上虞市小城镇农地评佑项目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1.
    1 杜新波,孙习稳.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内涵探讨——兼论耕地资源价值[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98~101.
    2 陈荣清,纪昌品.关于农用地“完全价值”——也谈农用地价值模式构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3~15.
    3 燕新程.农用地价格构成及其评估方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章家恩,饶卫民.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4):99~102.
    5 谢建豪.农用地价值构成与征地价格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 俞奉庆,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3):3~9.
    1 胡长青,桂小杰,徐永新.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经济价值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3):1~6.
    2 林微微,郭泉水,牛树奎等.对森林资源价值的再认识[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4):484~489.
    3 陈应发,陈放鸣.国外森林资源环境效益的经济价值及其评估[J].林业经济,1995(4):65~74.
    4 张颖著.绿色核算: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
    5 赵同谦,欧阳志云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1 李少宁,王兵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4):14~18.
    2 王亚娟,马俊杰,刘小鹏.关中周边山地森林生态环境综合价值评估[J].山地学报,2004,22(5):549~553.
    3 单胜道,吴次芳.森林公园综合效益计量研究——以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14~16.
    4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林业与国民经济增长.http://sdinfo.forestry.ac.cn/000new/index.cfm
    5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国家报告[R].2003.
    1 董全.生态功益:自然生态过程对人类的贡献[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33~240.
    2 曹晔,王钟建.中国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9(7):19~22.
    3 闵庆文,刘寿东,杨霞.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草地学报,2004,12(3):165~169,175.
    4 于遵波.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其动态模拟[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编.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于格,鲁春霞,谢高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5,27(6):172~179.
    3 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
    4 韩建国.我国草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http://www.agrionline.net.cn/new_agridist.asp?id=2939
    5 草地农业系统是食物增产农民增收之路——三论粮食安全.http://www.caqs.gov.cn/ztjz/ncpzlaq/t20050830_449021.htm
    1 叶文虎,魏斌,仝川.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4):298~301.
    2 李锋,王如松.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527~531.
    3 彭建,王仰麟,陈燕飞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594~604.
    4 阮俊华.区域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5 王丽.西安市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与环境保护投资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 欧洲运输部长联合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云萍,祁忠译.交通社会成本的内部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 皮尔斯等著,张绪军等译.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吕正昱,季令.交通运输外部成本问题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7):931~936.
    4 陈婷,陆雍森.交通噪声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方法比较研究[J].交通环保,2005,25(5):15~17,28.
    5 宗跃光,周尚意,温良等.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评价——以宁夏灵武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2,22(10):1573~1580.
    6 王晶.北京市交通社会成本的评估[J].交通环保,2005,26(2):31~33.
    7 宗跃光,陈红春,郭瑞华等.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以宁夏灵武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0,19(2):148~155.
    1 李元主编.中国土地资源(第1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2 赵魁义编著.地球之肾——湿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 安树清主编.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 曾贤刚,孙承泳,韩威.湿地经济价值的研究[J].生态经济,2002(9):51~54.
    1 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河流生态系统的休闲娱乐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1,23(5):77~81.
    2 栾建田,陈文祥.河流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和服务功能[J].人民长江,2004,35(9):41~43.
    3 赵同谦,欧阳志云,王效科等.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43~452.
    4 童春富,陆健健,何文珊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J].前沿论坛,2002(4):31~33.
    5 邓培雁,陈桂珠.湿地价值及其有关问题探讨[J].湿地科学,2003,1(2):136~140.
    6 张明祥,严承高.中国湿地效益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1999(3):43~47.
    7 李杨帆,刘青松编著.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 安树清主编.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吕宪国主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编.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鲁春霞,谢高地,肖玉等.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4,24(12):2749~2755.
    5 何浩,潘耀忠,朱文泉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122~1127.
    6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1 沈叶琴,李凤全,叶玮等.土地利用变化对浙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5):412~415.
    1 彭建,王仰麟,张源等.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J].地理学报,2004,59(4):629~638.
    2 李晶,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第一性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5,24(9):1029~1032.
    3 蔡银莺,李晓云,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大连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186~189.
    4 于书霞,尚金城,郭怀成.基于生态价值核算的土地利用政策环境评价[J].地理科学,2004,24(6);727~732.
    5 李蕾,刘黎明,谢花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161~163,167.
    1 英宏伟,任志远,谢红霞.延安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动态与生态效应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4):130~133.
    2 陈成文.价值选择、效益评价与机制构建——退田还湖的社会学分析[J].求索,2001(4):29~32.
    3 庄大昌,欧维新,丁登山.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536~543.
    4 许玉,王秀珍,钱翌等.基于生态经济价值核算的浙江省淳安县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效果评估[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28(3):44~48.
    1 但承龙,厉伟,王启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学含义及实现途径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1):34~36,30.
    1 转引自宇振荣等著.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及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 周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我见[J].中国土地,1996,(3):15.
    3 郝晋民,辛德惠.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管理[J].资源科学,1996,(4):1~7.
    4 谢经荣,林培.论土地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4):13~18.
    5 许彦曦,彭补拙,李春华.土地用途管制与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土壤,1998(3):137~142.
    6 梁长青,周寅康等.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68~71.
    7 唐华俊,陈佑启等主编.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8 曲福田等著.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刘黎明主编.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1 宇振荣等著.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及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3 欧名豪著.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 王万茂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1 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多维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1):4~6.
    2 师学义.基于GIS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 欧海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 欧海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 欧名豪著.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 欧海若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与模型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2 欧海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 FAO. Guidelines for land-use planning: Development Series No. 1[M]. Rome, 1993. http://www.fao.org/docrep/T0715E/t0715e02.htm#what%20is%201and%20use%20planning
    4 蔡玉梅,董柞继,邓红蒂等.FAO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评述[M].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70~78、
    1 FAO. The Future of Our Land Facing the Challenge-Guideline for Integrated Planning for Sostaillable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 FAO and UNEP [M]. Rome, 1999. http://Www.fao.org/docrep/V8047E/v8047e04.htm#land%20use%20planning%20and%20physical%20planning
    2 H. V. Vanlicr, et al.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M]. Elsevier Science B. V., 1994.
    3 程建权,兰运超,Jan Turkstra.协同学在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24(1):56~69.
    4 但承龙,厉伟.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初探[J].生态经济,2001,(11):60~61,64.
    5 刘序,陈美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观[J].国土经济,2003(12):17~19.
    6 朱红波,刘海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J].生态经济,2005(10):61~63.
    1 陈秀芝,陈会广,陈利根.农地非农化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基于农地非农化调控机制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38~42.
    2 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 夏华龙,姚华军,石东平.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 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 尤庆华.新时期县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系统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 王万茂,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 严金明.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20~25.
    2 李超,张凤荣,宋乃平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52~55,59.
    3 刘荣霞,薛安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655~662.
    1 王学萌,张继忠,王荣著.灰色系统分析及实用计算程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 耿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探讨——以田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勘测,2000(3):32~35,37.
    2 邓聚龙著.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 刘思峰等著.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 方创琳.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99~704.
    2 张巧艳,骆东奇,张天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2005(11):47~48.
    1 李景刚,欧名豪,高艳梅等.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71~76.
    1 周一星,杨焕彩主编.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 刘慧芳.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3):15~18.
    2 本文以《青岛统计年鉴2003》中非农业人口统计口径进行计算
    3 萧笃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7,9(1):34~39.
    1 王瑞雪,张安录等.近年国外农地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3):59~64.
    2 赵海珍,李文华,马爱进等.拉萨河谷地区青稞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以达孜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632~636.
    3 杨志新,郑大玮,文化.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564~571.
    1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3 杨兆芳,于永强,黄耀.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模型检验与情景预测[J].环境科学,2005,26(2):16~20.
    4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603~608.
    5 陶波,李克让,邵雪梅等.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模拟[J].地理学报,2000,58(3):372~380.
    6 何浩,潘耀忠,朱文泉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122~1127.
    7 陈利军,刘高焕等.运用遥感估算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植物学报,2001,43(11):1191~1198.
    8 马新辉,任志远,孙根年.城市植被净化大气价值计量与评价——以西安市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180~182.
    1 欧阳志云,李文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与研究进展[A].见李文华,欧阳志云,赵景柱主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向平安,黄璜等.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187~2193.
    3 孙新章,谢高地,成升魁等.中国农田生产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4):156~159.
    4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1 张云生,顾思平,田世明等.哈尔滨市主要农作物籽实、秸秆、根茬产量及其养分含量的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33(2):125~128.
    2 谢高地,肖玉 甄霖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3):10~13.
    3 高旺盛,董孝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脆弱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以安塞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2~188.
    4 宗跃光,,周尚意,,温良等.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评价——以宁夏灵武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2,22(10):1573~1580.
    5 王舒曼,谭荣,吴丽梅.农地资源舒适性价值评估——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6):720~724.
    6 张小燕,黄克龙,郑光辉等.论农用地征用价格的评估[J].农机化研究,2005(2).69~72.
    1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 张小燕,黄克龙,郑光辉等.论农用地征用价格的评估[J].农机化研究,2005(2):69~72.
    3 刘慧芳.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3):15~18.
    4 霍雅勤,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与重建——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7(5):81~85.
    5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 肖寒,欧阳志云,赵景柱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481~484.
    2 单胜道,吴次芳.森林公园综合效益计量研究——以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14~16.
    3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 杨洪国,杨瞿军.森林环境资源资产评估[J].四川林勘设计,1998(3):28~30.
    2 欧阳志云,王如松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3 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北京: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6.
    4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资源.http://sdinfo.forestry.ac.cn/000new/index.cfm
    5 青岛市有林地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87%以上,因此,这里为计算方便以针叶林和阔叶林生产力的加权均值来代表全市林地的基本状况。
    6 桑卫国,马克平,陈灵.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碳循环的初步估算[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5):543~548.
    1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 孙希华,闫福江,王新华.青岛市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评价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4(3):9~11.
    3 赵善伦,尹民,张伟.GIS支持下的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6):694~699.
    4 夏江宝,杨吉华,李红云等.山地森林保育土壤的生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97~100.
    5 张俊民主编.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土壤[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1986.
    6 鲁绍伟,靳芳等.中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土壤的价值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16~21.
    7 V_a=S/p_1·h×B/10000,其中,V_a表示林地单位面积减少土地废弃价值(元·hm~(-2)·yr~(-1)),S表示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t·hm-~(2)),p_1表示土壤容重(t·m~(-3)),h表示土壤厚度(m),B表示我国1990年林地单位面积年收益(元·hm~(-2)).
    8 侯元兆,李玉敏,,张颖等.森林环境价值核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9 V_b=S/p_2×24%×p,其中,V_b表示林地单位面积减轻泥沙淤积价值(元·hm~(-2)·yr~(-1)),S表示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t·hm~(-2)),p_2表示泥沙容重(t·m~(-3)),24%表示土壤侵蚀流失的泥沙有24%淤积于水库、江河和湖泊,p为我国1990年1m~3水库工程费用0.67元。
    10 欧阳志云,王如松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11 V_c=S×(C_N·P_N+C_P·P_P+C_K·P_K+C_(OM)·P_(OM))/1000,其中,V_c表示林地单位面积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价值(元·hm~(-2)·yr~(-1)),S表示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t·hm~(-2)),C_N、C_P、C_K、C_(OM)分别表示土壤中N、P、K及有机质(OM)的含量(kg·t~(-1)),P_N、P_P、P_K、P_(OM)分别表示N、P、K及有机质的市场价格,为方便起见,本文取我国1990年化肥(折纯量)的价格2549元·t~(-1)来替代N、P、K的市场价格。
    1 马定国,舒晓波,刘影等.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江西科学,2003,21(3):211~216.
    2 施晓清,赵景柱,吴钢等.生态系统的净化服务及其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908~912.
    3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 陈灵芝等编著.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5 张颖.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研究[J].林业经济,2001、(3):37~42.
    1 靳芳,鲁绍伟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8):1531~1536.
    2 赵同谦,欧阳志云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3 森林旅游:旅游业新亮点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巡礼.http://www2.sdnews.com.cn/news/travel/2005-9/5_56585.html
    4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国家报告[R].2003.
    5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资源.http://sdinfo.forestry.ac.cn/000new/indcx.cfm
    1 柳碧晗,郭继勋.吉林省西部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中国草地,2005,27(1):12~16,21.
    2 荆克晶,鞠美庭.对长春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探讨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8(6):13~17.
    3 王启基,牛东玲,蒋卫平等.柴达木盆地农牧交错区种草养畜的生态经济效益[J].草地学报,2005,13(3):226~232.
    1 《内蒙古草地资源》编委会编著.内蒙古草地资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2 李元主编.中国土地资源(第1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3 蒋建生,胡自治等.碱茅人工草地的初级生产及其与生态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草地,1995(3):16~22.
    4 郭孝.无芒雀麦人工草地初级生产力动态的研究[J].草业科学,1997,14(3):21~24.
    5 赵同谦,欧阳志云等.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6):1101~1110.
    6 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
    1 韩建国.我国草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http://www.agrionline.net.cn/new_agri/list.asp?id=2939
    1 白晓飞,陈焕伟.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例[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4,12(1):180~182.
    2 宗跃光,陈红春,,郭瑞华等.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以宁夏灵武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0,19(2):148~155.
    3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4 蒋延玲,周广胜.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J].植物生态学报,1999,23(5):426~432.
    5 青岛市统计局编.青岛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 周正立.黄土高原南部农果复合生态系统功能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 马新辉,孙根年,任志远.西安市植被净化大气物质量的测定及其价值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 (4):83~86.
    1 王秋贤,孙根年,任志远.渭北高原植被保土保肥生态效益的计量研究[J].资源科学,2002,24(5):58~63.
    2 任志远,李晶.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J].地理学报,2003,58(4):503~511.
    1 程红光,杨志峰.城市水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5,21(3):318~322.
    1 邢秀凤,曹洪军,胡世明.青岛市“三废”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5):33~34,37.
    2 胡雁.青岛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J].环境保护,2003a(5):32~34.
    3 胡雁.青岛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03b,19(8):940~941.
    1 李丹燕.广州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特征及其效益分析[J].生态科学,1999,18(3):66~70.
    2 祝宁,李敏,柴一新.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9):1117~1120.
    3 冷平生,杨晓红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19(4):25~28.
    4 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3)[J].中国园林,1998(3):53~56.
    5 冯采芹编.绿化环境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1 欧维新.江苏盐城海岸湿地资源价值及其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与管理[D].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
    2 欧阳志云,赵同谦等.水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及其间接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10):2091~2099.
    3 赵同谦,欧阳志云,王效科等.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43~452.
    4 张淙皎,张世宝,冯田华.桃林口水库工程经济后评价防洪效益计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8):6~7.
    5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6 本应以青岛市湿地物质生产的实际值对表5-9中的湿地经济价值进行修正,由于缺乏翔实的数据,只好作罢,但如果以青岛市2002年内陆水域水产品产值来替代作为湿地经济价值的话,可以发现水域中原生湿地(包括坑塘水面)单位面积物质生产功能价值为5172元·hm~(-2)(此值尚不包括部分滩涂养殖产品和湿地植物产品价值),与表5-9中的单位面积湿地经济价值相差无几。因此,本文认为表5-9中湿地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还是可以用来代表青岛市湿地单位面积价值的。
    7 青岛市水域用地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原生湿地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青岛市水域用地中所包含的湿地面积(坑塘水面在此看作原生湿地)/青岛市水域用地面积
    1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2 肖玉,谢高地,安凯.莽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676~680.
    1 杨志新,郑大玮,文化.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564~571.
    2 任浩,郝晋珉.剪刀差对农地价格的影响[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3):38~43.
    1 张正华,吴发启,王健等.土地生态评价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104~107.
    2 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等.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框架与指标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31~35.
    3 刘宇辉,彭希哲.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生态学报,2004,24(10):2257~2262.
    4 罗贞礼,黄璜.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以南方丘陵山区郴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04,24(2):140~144.
    5 李双成,蔡运龙.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态势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3):346~350.
    6 陆宏芳,蓝盛芳,彭少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指标的新拓展[J].环境科学,2003,24(3):150~154.
    7 白晓飞,陈焕伟.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18(2):109~111.
    8 王宗明,张树清,张柏.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1):125~128.
    9 许中旗,李文华等.锡林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99~104.
    1 即周建春(2005)所计算的2002年全国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与当年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比值。
    2 研究表明,按目前的技术水平,环境污染损失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其占GDP的比重却是下降的。因此,这里参照表5-6,取烟台市研究成果的均值3%作为青岛市1996年环境污染损失占GDP的比重。
    1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2 韩棉,孙辉,唐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5,24(1):20~26.
    1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2 周敬宣,陈云峰,肖杰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动态货币化评价——以南水北调后的湖北省襄樊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4,24(4):743~749.
    1 李元主编.中国土地资源(第1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2 数据来源于《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专题(内部资料).
    1 刘黎明,李蕾等.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的“效益问题”及其评价方法探讨[J].生态环境,2005,14(5):794~797.
    2 张秋良.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 占绍文,金青梅,谢程妍.退耕还林政策及可持续性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5):62~65.
    2 万里强,侯向阳,任继周.系统耦合理论在我国草地农业系统应用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62~164.
    3 刘永清,张光宇.论土地利用系统工程——原理、方法和体系[J].系统工程,1997,15(2):8~12,57.
    1 但承龙,厉伟,王万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4):244~246.
    2 但承龙,厉伟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学含义及实现途径分析[J].国土资源管理,2002,19(1):34~36.
    1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内部资料。
    1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青岛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及布局研究》,内部资料。
    2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内部资料。
    3 数据来源于《青岛统计年鉴》(1996~2004)和土地利用现状表(1996~2004),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所承载的人口以农业人口表示;城镇用地包括城市和建制镇,所承载的人口为非农人口和流动人口之和;2010年规划总人口则是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之和。
    4 邓聚龙著.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 朱荣胜.趋势包络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青岛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及布局研究》,内部资料。
    2 魏宝麟,王松龄,李海文.森林覆盖率计算方法比较[J].世界林业研究,1993(3):20~28.
    3 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内部资料。
    1 王秀芬,陈百明,毕继业.新形势下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6):28~33.
    2 陈江龙.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 曲福田,冯淑怡等.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4(1):229~247.
    1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内部资料。
    2 这里考虑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2010年青岛市总人口上限约为967.2万人,近年来(2000~2004年)复种指数均值为158%,人均占有粮食以450kg·人~(-1)计,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为6 t·hm~(-2)(2000~2004年均值为6.062 t·hm~(-2)),则所需的粮食生产用地约为45.91万hm~2,仍小于青岛市2004年基本农田现状面积。因此,本文选取青岛市2004年基本农田现状面积作为全市耕地保有量的底线。
    3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4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5 单位为ghm~2·人~(-1),其中ghm~2表示全球公顷(global hectare),为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一种单位,是指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平均生产力水平一致的公顷。
    6 杜金辉,李峻等.青岛市可持续性定量测度动态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37~41.
    7 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等.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39(3):441~445.
    8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375~390.
    1 刘思峰等著.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傅立编著.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1 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 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 这里灰靶是指满意度λ~α的值阈,即D=[λ_α,1]。
    2 刘思峰等著.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 谢辉.“绿箱”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3):37~40.
    1 马小明,过孝民,田大庆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评价及案例[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2):127~132.
    2 胡鞍钢.我国真实国民储蓄与自然资产损失(1970~1998)[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4):49~56.
    3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 尤晓娜,刘广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法律机制[J].经济论坛,2004(21):124~125.
    [1] 阿兰·兰德尔著,施以正译.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 安树清主编.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 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 白南生.关于中国的城市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3,(4):7~13.
    [5] 白玮,郝晋珉.自然资源价值探讨[J].生态经济,2005(10):5~7,12.
    [6] 白晓东,殷佳伟.对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再探讨——与李树国和马仁会同志商榷[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36~38.
    [7] 白晓飞,陈焕伟.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例[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4,12(1):180~182.
    [8] 白晓飞,陈焕伟.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18(2):109~111.
    [9] 保护耕地问题专题调研组.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1):2~11.
    [10] 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等.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框架与指标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31~35.
    [11] 蔡银莺,李晓云,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大连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186~189.
    [12] 蔡玉梅,董柞继,邓红蒂等.FAO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评述[M].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70~78.
    [13] 曹晔,王钟建.中国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9(7):19~22.
    [14] 陈成文.价值选择、效益评价与机制构建——退田还湖的社会学分析[J].求索,2001(4):29~32.
    [15] 陈江龙.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6]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17] 陈利军,刘高焕等.运用遥感估算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植物学报,2001,43(11):1191~1198.
    [18] 陈灵芝等编著.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19] 陈荣清,纪昌品.关于农用地“完全价值”——也谈农用地价值模式构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3~15.
    [20] 陈婷,陆雍森.交通噪声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方法比较研究[J].交通环保,2005,25(5):15~17,28.
    [21] 陈秀芝,陈会广,陈利根.农地非农化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基于农地非农化调控机制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38~42.
    [22] 陈应发,陈放鸣.国外森林资源环境效益的经济价值及其评估[J].林业经济,1995(4):65~74.
    [23] 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科学通报,2000,45(1):17~22.
    [24] 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3)[J].中国园林,1998(3):53~56.
    [25] 程崇祯,蔡一鸣.关于弹性理论的几点拓展[J].学术研究,2003(1):39~42.
    [26] 程红光,杨志峰.城市水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5,21(3):318~322.
    [27] 程建权,兰运超,Jan Turkstra.协同学在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24(1):56~69.
    [28] 褚保金,张兵,孙明华.东台市沿海农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4):100~104.
    [29] 崔丽娟.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23(4):47~51.
    [30] 崔丽娟.扎龙湿地价值货币化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4):451~456.
    [31] 大卫·皮尔斯等著.张绪军等译.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2] 大卫·皮尔斯著,徐少辉等译.绿色经济的蓝图——获得全球环境价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3] 戴维·皮尔斯,杰瑞米·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4] 单胜道,吴次芳.森林公园综合效益计量研究—一以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14~16.
    [35] 但承龙,厉伟,王启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学含义及实现途径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1):34~36,30.
    [36] 但承龙,厉伟,王万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4):244~246.
    [37] 但承龙,厉伟.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初探[J].生态经济,2001,(11):60~61,64.
    [38] 但承龙.代际公平原则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南京市的实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99~103.
    [39] 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0] 邓聚龙著.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1] 邓培雁,陈桂珠.湿地价值及其有关问题探讨[J].湿地科学,2003,1(2):136~140.
    [42] 邓晓丹.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问题探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60~65.
    [43] 董全.生态功益:自然生态过程对人类的贡献[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233~240.
    [44] 杜金辉,李峻等.青岛市可持续性定量测度动态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37~41.
    [45] 杜新波,孙习稳.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内涵探讨——兼论耕地资源价值[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98~101.
    [46] 段晓男,王效科,欧阳志云.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5,27(2):110~115.
    [47] 方创琳.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99~704.
    [48] 方创琳著.区域发展规划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9] 房岩,孙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4,39(4):11~13.
    [50] 冯采芹编.绿化环境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51] 傅立编著.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52] 高德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英国经济史实例考察[J].世界经济,1994(4):48~52.
    [53] 高旺盛,董孝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脆弱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以安塞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2~188.
    [54] 葛京凤,郭爱请.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生态经济,2004(S1):70~72.
    [55] 耿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探讨——以田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勘测,2000(3):32~35,37.
    [56] 顾永清.试论城市的动态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4(1):38~41.
    [57] 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58] 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主编.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9] 郭怀成,张振兴,于湧.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6):671~679.
    [60] 郭孝.无芒雀麦人工草地初级生产力动态的研究[J].草业科学,1997,14(3):21~24.
    [61] 郭中伟,李典谟等.生态系统调节水量的价值评估——兴山实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3):242~248.
    [62]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63]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国家报告[R].2003.
    [64] 韩冰华.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5] 韩冰华.试析《佃农理论》与农地资源配置方式的多元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3):235~238.
    [66] 韩袆,孙辉,唐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5,24(1):20~26.
    [67] 韩维栋,高秀梅,卢昌义等.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2000,19(1):40~46.
    [68] 郝晋民,辛德惠.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管理[J].资源科学,1996,(4):1~7.
    [68] 郝运,赵妍,刘颖等.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效益价值估算[J].吉林林业科技,2004,33(4):25~26,34.
    [69] 何承耕.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理论研究述评[J].福建地理,2001,16(4):1~5.
    [70] 何浩,潘耀忠,朱文泉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122~1127.
    [71] 何书金,李秀彬,朱会义等.黄河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313~323.
    [72] 洪银兴著.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3] 侯春良.唐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保护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4] 侯元兆,李玉敏,,张颖等.森林环境价值核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5] 胡鞍钢.我国真实国民储蓄与自然资产损失(1970~1998)[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4):49~56.
    [76] 胡长青,桂小杰,徐永新.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经济价值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3):1~6.
    [77] 胡雁.青岛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J].环境保护,2003a,(5):32~34.
    [78] 胡雁.青岛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03b,19(8):940~941.
    [79] 黄和亮.林地市场与林地市场化配置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0] 黄贤金.农地价格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a.
    [81] 黄贤金.中国耕地资源价值量核算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97b,(3):40~42.
    [82] 黄贤金.江苏省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9,(4):55~60.
    [83] 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1.
    [84] 霍雅勤,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与重建——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7(5):81~85.
    [85] 霍雅勤,姚华军.耕地资源价值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2003(3):22~23.
    [86] 姜文来著.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7] 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8] 蒋建生,胡自治等.碱茅人工草地的初级生产及其与生态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草地,1995(3):16~22.
    [89] 蒋延玲,周广胜.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J].植物生态学报,1999,23(5):426~432.
    [90] 靳芳,鲁绍伟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8):1531~1536.
    [9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施涵,陈松译.环境项目和政策的经济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9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张世秋,李彬译.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93] 荆克晶,鞠美庭.对长春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探讨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8(6):13~17.
    [94] 荆树柱,范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19(3):55~57.
    [95] 康慕谊,姚华荣,刘硕.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63~367.
    [96] 孔祥斌,张凤荣,李霖.农用地估价方法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57~61.
    [97] 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人[J].中国农村经济,1995(4):42~48.
    [98] 冷平生,杨晓红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19(4):25~28.
    [99] 李超,张凤荣,宋乃平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52~55,59.
    [100] 李丹燕.广州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特征及其效益分析[J].生态科学,1999,18(3):66~70.
    [101] 李德顺著.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02] 李锋,王如松.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527~531.
    [103] 李海丽,赵善伦.白云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4):51~53.
    [104] 李骥.工业化、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证券导刊,2004(32):19~20.
    [105] 李建国,李贵宝,王殿武等.白洋淀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3(3):18~21.
    [106] 李金昌.环境价值越来越大[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4(2):29~35.
    [107] 李金昌编著.资源经济新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108] 李晶,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第一性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5,24(9):1029~1032.
    [109] 李景保,刘春平等.湖南省大型水库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05a,19(2):163~166.
    [110] 李景保,钟赛香,杨燕.泥沙沉积与围垦对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b,13(2):179~182.
    [111] 李景刚,欧名豪,高艳梅等.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71~76.
    [112] 李蕾,刘黎明,谢花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161~163,167.
    [113] 李少宁,王兵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4):14~18.
    [114] 李双成,蔡运龙.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态势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3):346~350.
    [115] 李杨帆,刘青松编著.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16] 李元主编.中国土地资源(第1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117] 李中魁.小流域农林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数量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1996,16(1):102~108.
    [118]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19] 梁长青,周寅康等.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68~71.
    [120] 梁留科,张运生,方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理论研究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6):829~834.
    [121] 林爱文,黄仁涛,佐藤洋平.对我国新的土地分类体系问题的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3):7~10.
    [122] 林微微,郭泉水,牛树奎等.对森林资源价值的再认识[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4):484~489.
    [123] 林翊.《资本论》的资源配置理论及其实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8~30.
    [124] 刘赣州.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探析[J].晋阳学刊,2003(6):49~52.
    [125] 刘慧芳.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3):15~18.
    [126] 刘纪远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12.
    [127] 刘黎明,李蕾等.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的“效益问题”及其评价方法探讨[J].生态环境,2005,14(5):794~797.
    [128] 刘黎明主编.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129] 刘荣霞,薛安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655~662.
    [130] 刘思峰等著.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31] 刘序,陈美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观[J].国土经济,2003(12):17~19.
    [132] 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J].资源科学,1999,21(4):60~65.
    [133] 刘艳芳,明冬萍,杨建宇.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5):493~498,515.
    [134] 刘永清,张光宇.论土地利用系统工程——原理、方法和体系[J].系统工程,1997,15(2):8~12,57.
    [135] 刘宇辉,彭希哲.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生态学报,2004,24(10): 2257~2262.
    [136] 柳碧晗,郭继勋.吉林省西部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中国草地,2005,27(1):12~16.
    [137] 柳易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生态功能区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8] 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39] 鲁传一编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40] 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河流生态系统的休闲娱乐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1,23(5):77~81.
    [141] 鲁春霞,谢高地,肖玉等.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4,24(12):2749~2755.
    [142] 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土壤的价值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16~21.
    [143] 陆宏芳,蓝盛芳,彭少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指标的新拓展[J].环境科学,2003,24(3):150~154.
    [143] 吕宪国主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44] 吕正昱,季令.交通运输外部成本问题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7):931~936.
    [145] 栾建国,陈文祥.河流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和服务功能[J].人民长江,2004,35(9):41~43.
    [146] 罗光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江安县为例[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47] 罗丽艳.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劳动价值论中自然资源价值的缺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6):19~22.
    [148] 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北京: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6.
    [149] 罗贞礼,黄璜.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以南方丘陵山区郴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04,24(2):140~144.
    [150] 马传栋.论资源配置的生态经济理论[J].东岳论丛,1994(3):5~10.
    [151] 马翠欣,袁峻峰,董凤丽.上海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2):98~101.
    [152] 马定国,舒晓波,刘影等.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江西科学,2003,21(3):211~216.
    [153]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154] 马小明,过孝民,田大庆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评价及案例[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2):127~132.
    [155] 马新辉,任志远,孙根年.城市植被净化大气价值计量与评价——以西安市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180~182.
    [156] 马中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7] 迈克尔·弗里曼著,曾贤刚译.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8] 闵庆文,刘寿东,杨霞.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草地学报,2004a,12(3):165~169,175.
    [159] 闵庆文,谢高地,胡聃等.青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4b, 26(3):56~60.
    [160] 莫宏伟,任志远,谢红霞.延安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动态与生态效应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4):130~133.
    [161] 《内蒙古草地资源》编委会编著.内蒙古草地资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162] 欧海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3] 欧海若等.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与模型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164] 欧名豪著.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65] 欧维新.江苏盐城海岸湿地资源价值及其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与管理[D].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6]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167]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价值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5):45~50.
    [168] 欧阳志云,王如松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169]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170] 欧阳志云,赵同谦,赵景柱等.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b,15(8):1395~1402.
    [171] 欧阳志云,赵同谦等.水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及其间接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10):2091~2099.
    [172] 欧洲运输部长联合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云萍,祁忠译.交通社会成本的内部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173] 潘文斌,唐涛,邓红兵.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初探——以湖北保安湖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0):1315~1318.
    [174] 彭建,王仰麟,陈燕飞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594~604.
    [175] 彭建,王仰麟,张源等.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J].地理学报,2004,59(4):629~638.
    [176] 皮红莉.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及其恢复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77]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603~608.
    [178] 钱阔,陈绍志主编.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79] 秦明周.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1):13~16.
    [180] 曲福田,冯淑怡等.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4(1):229~247.
    [181] 曲福田等著.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a.
    [182] 曲福田主编.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b.
    [183] 渠涛,杨永春.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及其评估——以山城重庆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3):14~18.
    [184] 任浩,郝晋珉.剪刀差对农地价格的影响[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3):38~43.
    [185] 任志远,李晶.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J].地理学报,2003,58(4):503~511.
    [186] 阮俊华.区域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87] 桑卫国,马克平,陈灵.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碳循环的初步估算[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5):543~548.
    [187] 沈万斌,赵涛等.人工湿地环境经济价值评价及实例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18(2):70~73,83.
    [188] 沈叶琴,李凤全,叶玮等.土地利用变化对浙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5):412~415.
    [189] 师学义.基于GIS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90] 施晓清,赵景柱,吴钢等.生态系统的净化服务及其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908~912.
    [191] 史忠良,肖四如著.资源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192] 孙玲,朱泽生,刘羽等.大丰市滩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3):10~14.
    [193] 孙伟平著.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94] 孙希华,闫福江,王新华.青岛市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评价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4(3):9~11.
    [195] 孙新章,谢高地,成升魁等.中国农田生产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4):156~159.
    [196] 谭俊华.自然资源的价值与有偿使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6):12~13.
    [197] 汤孟平,张会儒等.河南省西峡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21(4):16~18,22.
    [198] 汤姆·泰坦伯格著,严旭阳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99] 唐华俊,陈佑启等主编.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00] 陶波,李克让,邵雪梅等.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模拟[J].地理学报,2000,58(3):372~380.
    [201] 田继敏,赵纯均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布局建模[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0):27~38.
    [202] 田家怡等著.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建设[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
    [203] 童春富,陆健健,何文珊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J].前沿论坛,2002(4):31~33.
    [204] 万里强,侯向阳,任继周.系统耦合理论在我国草地农业系统应用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62~164.:
    [205] 汪辉勇著.价值学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06] 王晶.北京市交通社会成本的评估[J].交通环保,2005,26(2):31~33.
    [207] 王丽.西安市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与环境保护投资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08] 王启基,牛东玲,蒋卫平等.柴达木盆地农牧交错区种草养畜的生态经济效益[J].草地学报,2005,13(3):226~232.
    [209] 王庆礼,邓红兵,钱俊生.略论自然资源的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25~28.
    [210] 王秋贤,孙根年,任志远.渭北高原植被保土保肥生态效益的计量研究[J].资源科学,2002,24(5):58~63.
    [211] 王瑞雪,陈银蓉.国内外耕地资源价值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3):49~53.
    [212] 王瑞雪,张安录等.近年国外农地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3):59~64.
    [213] 王舒曼,谭荣,吴丽梅.农地资源舒适性价值评估——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6):720~724.
    [214] 王舒曼.自然资源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水、大气资源核算为例[M].北京:大地出版社,2001.
    [215] 王万茂,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16] 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多维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1):4~6.
    [217] 王万茂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218] 王万茂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19] 王伟,陆健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a,24(11):1314~1316.
    [220] 王伟,陆健健.三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J].生态学报,2005b,25(3):404~407.
    [221] 王锡桐主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22] 王秀芬,陈百明,毕继业.新形势下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6):28~33.
    [223] 王学萌,张继忠等著.灰色系统分析及实用计算程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24] 王亚娟,马俊杰,刘小鹏.关中周边山地森林生态环境综合价值评估[J].山地学报,2004,22(5):549~553.
    [225] 王艳,赵旭丽,许杨等.山东省大气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2):30~33.
    [226] 王玉樑著.价值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227] 王宗明,张树清,张柏.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1):125~128.
    [228] 魏宝麟,王松龄,李海文.森林覆盖率计算方法比较[J].世界林业研究,1993(3):20~28.
    [229] 温铁军,朱守银.土地资本的增值收益及其分配——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中的土地问题[J].中国土地,1996(4):24~27.
    [230] 吴次芳,邵霞珍.土地利用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4):98~105.
    [231] 吴玲玲,陆健健,童春富.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5):411~416.
    [232] 夏光,赵毅红.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J].管理世界,1995(6):198~205.
    [233] 夏华龙,姚华军,石东平.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34] 夏江宝,杨吉华,李红云等.山地森林保育土壤的生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97~100.
    [235] 向平安,黄璜等.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 2187~2193.
    [236] 项雅娟,陆雍森.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的研究进展[J].软科学,2004,18(6):12~14.
    [237] 萧笃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7,9(1):34~39.
    [238] 萧景楷.农地环境保育效益之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1999,6(3):60~71.
    [239] 肖寒,欧阳志云,赵景柱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481~484.
    [240] 肖玉,谢高地,安凯.莽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676~680.
    [241] 肖玉,谢高地,鲁春霞等.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功能及其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617~623.
    [2420]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5.
    [243] 谢高地,鲁春霞,肖玉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山地学报,2003,21(1):50~55.
    [244] 谢高地,肖玉 甄霖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3):10~13.
    [245] 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
    [246] 谢辉.“绿箱”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3):37~40.
    [247] 谢建豪.农用地价值构成与征地价格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48] 谢经荣,林培.论土地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4):13~18.
    [249] 辛琨,肖笃宁.盘锦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生态学报,2002,22(8):1345~1349.
    [250] 辛琨,肖笃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简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20~22.
    [251] 邢秀凤,曹洪军,胡世明.青岛市“三废”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5):33~34,37.
    [252] 熊鹰,王克林,蓝万炼.洞庭湖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59(5):772~778.
    [253] 徐慧,彭补拙.国外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25(4):102~109.
    [254] 徐玖平,李军.攀西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32(5):107~110.
    [255] 徐俏,何孟常,杨志峰等.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268~272.
    [256] 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57] 徐为.大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58] 徐向红.江苏沿海滩涂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59] 徐学选,高鹏,王炜.延安农林牧土地结构阶段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112~115.
    [260] 徐忆红,闪红光.大连市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1(5):38~41.
    [261] 徐勇,Roy C.Sidle.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J].地理学报,2001,56(6):657~666.
    [262] 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等.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39(3):441~445.
    [263] 许劲,孙俊贻,罗平.自然资源价值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5(6):100~103.
    [264] 许晓峰,李富强,孟斌编著.资源资产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1999.
    [265] 许彦曦,彭补拙,李春华.土地用途管制与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土壤,1998(3):137~142.
    [266] 许玉,王秀珍,钱翌等.基于生态经济价值核算的浙江省淳安县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效果评估[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28(3):44~48.
    [267] 许中旗,李文华等.锡林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99~104.
    [268] 严金明.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20~25.
    [269] 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70~77.
    [270] 燕新程.农用地价格构成及其评估方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71] 杨爱民.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泛生态链理论[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1):93~96.
    [272] 杨洪国,杨瞿军.森林环境资源资产评估[J].四川林勘设计,1998(3):28~30.
    [273]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274] 杨艳琳.自然资源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角度的解释及其意义[J].经济评论,2002(1):52~55.
    [275] 杨兆芳,于永强,黄耀.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模型检验与情景预测[J].环境科学,2005,26(2):16~20.
    [276] 杨志新,郑大玮,文化.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564~571.
    [277] 姚华荣,郑度,吴绍洪.首都圈防沙治沙典型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2,21(5):531~542.
    [278] 叶文虎,魏斌,仝川.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4):298~301.
    [279] 尤庆华.新时期县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系统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80] 尤晓娜,刘广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法律机制[J].经济论坛,2004(21):124~125.
    [281] 于格,鲁春霞,谢高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5,27(6):172~179.
    [282] 于连生主编.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83] 于书霞,尚金城,郭怀成.基于生态价值核算的土地利用政策环境评价[J].地理科学,2004,24(6):727~732.
    [284] 于遵波.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其动态模拟[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85] 余谋昌著.自然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86] 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2(5):783~786.
    [287] 俞奉庆,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3):3~9.
    [288] 俞奉庆,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重建与农业补贴——一种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取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1):18~23.
    [289] 俞宪忠.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J].学术论坛,2004(6):94~98.
    [290] 俞勇军,陆玉麒.江阴市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4):440~443.
    [291] 宇振荣等著.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及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92] 岳健,张雪梅.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J].干旱区地理,2003,26(1):78~88.
    [293] 曾乐春,王兆礼.新土地分类在1∶10000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6):47~50.
    [294] 曾贤刚,孙承泳,韩威.湿地经济价值的研究[J].生态经济,2002(9):51~54.
    [295] 曾贤刚编著.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96] 占绍文,金青梅,谢程妍.退耕还林政策及可持续性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5):62~65.
    [297] 张淙皎,张世宝,冯田华.桃林口水库工程经济后评价防洪效益计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8):6~7.
    [298] 张红旗,李家永,牛栋.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J].地理学报,2003,58(5):668~676.
    [299] 张俊民主编.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土壤[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1986.
    [300] 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01] 张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81~384.
    [302] 张明祥,严承高.中国湿地效益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1999(3):43~47.
    [303] 张巧艳,骆东奇,张天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2005(11):47~48.
    [304] 张琴.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比较[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4):44~49.
    [305] 张秋良.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06] 张素珍,李贵宝.白洋淀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估算[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3(4):22~25.
    [307] 张天华,陈利顶,普布丹巴等.西藏拉萨拉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生态学报,2005,25(12):3176~3180.
    [308] 张维平编著.保护生物多样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09] 张小燕,黄克龙,郑光辉等.论农用地征用价格的评估[J].农机化研究,2005(2):69~72.
    [310] 张耀光.辽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与持续利用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15~120.
    [311] 张颖.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研究[J].林业经济,2001(3):37~42.
    [312] 张颖著.绿色核算: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
    [313] 张云生,顾思平,田世明等.哈尔滨市主要农作物籽实、秸秆、根茬产量及其养分含量的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33(2):125~128.
    [314] 张正华,吴发启,王健等.土地生态评价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104~107.
    [315]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316] 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等.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冰川冻土,2001,23(4):360~366.
    [317] 张智翔,游勇著.经营城市——中国城市发展的全新观念[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18] 章家恩,饶卫民.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4):99~102.
    [319] 赵海珍,李文华,马爱进等.拉萨河谷地区青稞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以达孜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632~636.
    [320] 赵魁义编著.地球之肾——湿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21] 赵荣钦,黄爱民,秦明周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4):267~270.
    [322] 赵善伦,尹民,张伟.GIS支持下的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6):694~699.
    [323] 赵士洞,王礼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3):288~292.
    [324] 赵同谦,欧阳志云,王效科等.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43~452.
    [325] 赵同谦,欧阳志云等.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6):1101~1110.
    [326] 赵同谦,欧阳志云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327] 郑文英,杨寿彭,孙海.安徽省环境系统经济损失值及其分布特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3):23~26.
    [328] 郑阳明,贾金昌.动态规划在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9(3):21~24.
    [329] 郑易生,钱慧红,王世汶等.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1993年[J].生态经济,1997(6):6~14.
    [330] 郑易生,阎林,钱薏红.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管理世界,1999(2):189~197,207.
    [331]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主编.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33] 周炳中,陈浮,包浩生等.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分类研究[J].资源科学,2002,24(2):88~92.
    [334] 周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我见[J].中国土地,1996,(3):15.
    [335]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36] 周敬宣,陈云峰,肖杰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动态货币化评价——以南水北调后的湖北省襄樊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4,24(4):743~749.
    [337] 周青,黄贤金,濮励杰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以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6):842~846.
    [338] 周一星,杨焕彩主编.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39] 周正立.黄土高原南部农果复合生态系统功能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40] 周宗丽,宁大同,杨志峰.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4):536~541.
    [341] 朱红波,刘海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J].生态经济,2005(10):61~63.
    [342] 朱荣胜.趋势包络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43] 祝宁,李敏,柴一新.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9):1117~1120.
    [344] 庄大昌,欧维新,丁登山.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a,18(5):536~543.
    [345] 庄大昌,丁登山,董明辉.洞庭湖湿地资源退化的生态经济损益评估[J].地理科学,2003b,23(6):680~685.
    [346] 庄大昌.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经济地理,2004,24(3):391~394.
    [347] 宗跃光,周尚意,温良等.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评价——以宁夏灵武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2,22(10):1573~1580.
    [348] 宗跃光,陈红春,郭瑞华等.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以宁夏灵武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0,19(2):148~155.
    [349] 邹锐,郭怀成,刘磊.洱海流域环境经济相协调的农林土地利用不确定性系统规划[J].环境科学学报,1999,19(2):186~193.
    [350] Adger W N, Brown K, Cervigni R, et al.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forests in Mexico [J]. Ambio., 1995, 24 (5): 286~296.
    [351] Barbier E B, Burgess J C, MarkandyaA. The economic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J]. Ambio., 1991, 20 (2): 55~58.
    [35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353] Dally G C, et al.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7.
    [354] De Groot R.S., Wilson M. A., et al.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 goods and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393~408.
    [355] H.V. Vanlier, et al.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M]. Elsevier Science B.V., 1994.
    [356] Peters C A, Gentry A H, Mendelsohn R O. Valuation of an Amanzonian rainforest [J]. Nature, 1989, 339: 655~656.
    [357] Pimental D, Wilson C, McCullum C, et 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biodiversity [J]. BioScience, 1997, 47 (11): 747~757.
    [358] Portela R., Rademacher I. A dynamic model of patterns of deforestation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ability of the Brazilian Amazonia to provide ecosystem services[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1, 143: 115~146.
    [359] Tobias D, Mendelsohn R. Valuing ecotourism in a tropical rainforest reserve[J]. Ambio., 1991, 20: 91~93.
    [360]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es, 1999, 29: 375~3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