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言小说佛教题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文言小说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佛教题材的作品占据其中较大一部分。本文首先探讨这些题材的文本内容,再着重分析其中的情节艺术,最后探讨唐代文言小说佛教题材流行的原因。
     绪论部分探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它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确立研究对象,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并说明论文的疑难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主要梳理分析作品,探讨四种佛教类题材的具体内容。灵验类题材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写人们通过诵经写经、造像建寺等信佛活动获得佛法庇佑;果报类题材侧重于彰显恶有恶报,其中杀生遭报、违礼遭报等故事比较常见,还有少量的动物报恩故事;复活类题材探析则从复活的手段切入,分为信佛而复活、施法而复活、因情而复活;法术类题材乃从法术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入手,分为法术施厄和法术释厄两种情形研究。
     第二章综合分析这四类题材情节艺术,首先探讨四类题材各自具有的功能性情节,即“遇险”、“报应”、“魂游”、“法术”;其次分析四类题材共有的情节模式“遭厄——救助”;又次则探析四类题材小说情节的结构形式特征。
     第三章在了解前代佛教题材的基础上,考察佛教题材盛行于唐的原因。首先分析佛教文化的历史积淀,从因果观念本土化、六朝“释氏辅教之书”两方面来探讨;其次从时代社会环境入手,分析统治者的推崇、佛教宗派的繁荣及讲唱文学的流播对佛教题材流行的作用;继而寻绎作者主观介入的原因,探讨佛教题材在唐代蔚为大观的原因。
     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指出唐代文言小说佛教题材的艺术成就与不足,兼及它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In the Tang Dynasty ,novel rich in content and subject matter vari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Buddhism in the Tang Dynasty theme of the novel, The text as the basis for classifying the content of Buddhist themes. First,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and then analyzes the types of these themes in the plot, and finally discus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novel in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hemes popular.
     Introduction part of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comb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its research to establish the object of study of this topic,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basic ideas, and explain the difficult point paper and inadequacies.
     The first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text of the novel in the Tang Dynasty, came out with one of the four main types. The first quarter of subjects relatively simple efforts, mainly by chanting XieJing write people, sculpture JianSi dharma activities obtain such buddhist protector. The second quarter of retribution theme focuses on reveal las toman, including killing enemies, violations ritual compare common enemies, etc, have a small story, so the animal gratitude from the story of three aspects to comb the retribution subject matter. The third quarter to explore the method from resurrection of themes, divided into resurrection cast a buddhist and resurrection, raised, and rose again because of the situation. The fourth quarter theme, and discussed from spells of spells in the novel, the role of joash, divided into spells of eritrea and spell eritrea's release.
     The second chapter,of the four types of Buddhism novels plot, that alone has the function of each type of plot,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four kinds of subjects each has functional plot, respectively is "distress", "karma", "soul swim", "spells". The second quarter of four types of subjects were analyzed by eritrea plot model "zaoe- jiuzhu". The third quarter is the theme contains webblogs form traits structure of plot .
     The third chapter attempts to explore Buddhist themes prevalent in the Tang Dynasty novel reasons, The first quarter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alysi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from causal concept localization, six dynasties "interpretation of auxiliary teaching's book" two respects are discussed. The second section is from the era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nalyses the ruler of elevation, Buddhism sect of prosperity and speeches of Buddhism theme of literature both the popular role. The third quarter fin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subjective intervention in this thesis categorized tang of reason.
     Epilogue summarizes the thesis that in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hemes in the novel and the lack of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its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引文
①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②平野显照:《唐代文学与佛教》,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
    ③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④张跃生:《佛教文化与唐代传奇小说》,《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⑤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⑥韩达:《论佛教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影响》,《河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⑦孙步忠:《作为生活样态的佛教信仰——试论唐代“冥报小说”的文化内涵》,《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⑧钱光胜:《佛教地狱观念与唐代的入冥小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⑨刘亚丁:《佛像灵验记及其文化意蕴》,《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⑩刘亚丁:《灵验记研究》,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①夏广兴:《试论六朝隋唐的应验类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②娄新庆:《隋唐佛教灵验记新功能——鸣冤》,《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赵杏根:《唐五代小说中的法术僧人和另类僧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④赵娜:《唐玄宗时期的法术现象探析》,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⑤才峥:《唐五代定数类小说研究》,辽宁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⑥黄艳燕:《佛教与宋前小说的轮回主题》,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⑦张洪英:《唐代蛇故事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⑧韩云波、青衿:《初盛唐佛教小说与唐传奇文体的发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⑨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⑩李艳茹:《试论汉译佛典对唐代小说叙事之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①孙鸿亮:《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②赵杏根:《佛教因果说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2000年第1期。
    ③吕丽梅:《论佛教因果观对唐传奇艺术的影响》,《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8期。
    ④夏广兴:《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宋伦美:《唐人小说玄怪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梁僧佑:《出三藏记集》,苏晋仁、萧錬子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09页。
    ②[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8,第4页,《四部丛刊》初编,第84册。
    ③[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74,第7页,《四部丛刊》初编,第84册。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页。
    ②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4-85页。
    ③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5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9页。
    ④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5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5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5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4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4页。
    ③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9-530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②[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③[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④[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8,《大正藏》第3册,佛光教育基金会影印1990年版,第186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3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1页。
    ③孔颖达正义、王弼注:《周易正义》,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第19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5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84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24页。
    ①丁乃通编著,郑建成等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3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9页。
    ③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5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6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118,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52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③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页。
    ①[清]孙枝蔚撰:《溉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7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9页。
    ③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3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6页。
    ④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188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4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3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5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2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6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6页。
    ③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6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5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1页。
    ②[唐]释道世著,周叔迩、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773-1774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页。
    ①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5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2页。
    ①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1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223页。
    ①吴功正著:《小说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页。
    ①吴功正著:《小说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4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7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③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④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⑤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5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6-1307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小说的艺术—小说创作论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5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1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③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
    ②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①钱锺书:《管锥编》(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01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38页。
    ①[英]威廉·荷加斯著,杨成寅译:《美的分析》,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②[梁]刘勰著,祖保泉解说:《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21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②江守义:《唐传奇叙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3页。
    ②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③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9页。
    ④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9页。
    ⑤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①安正燻:《<法苑珠林>叙事结构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3页。
    ①孔颖达正义、王弼注:《周易正义》,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页。
    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页。
    ②[晋]杜预注释,[唐]陆德明注文:《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20页。
    ③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0页。
    ④[东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2页。
    ①[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38,《大正藏》第30册,佛光教育基金会影印1990年版,第502页。
    ②[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3,《大正藏》第1册,佛光教育基金会影印1990年版,第473页。
    ③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④[东晋]释慧远:《三报论》,《弘明集》卷5,《大正藏》第52册,佛光教育基金会影印1990年版,第34页。
    ①陈允吉:《佛教文学精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5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6页。
    ①王立:《文化·审美·题材主题——中国复仇文学主题综论》,《毕节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第30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3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②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③李剑国:《论南北朝的“释氏辅教之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第65-66页。
    ①唐临、戴孚撰,方世铭辑校:《冥报记广异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页。
    ①俞晓红:《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②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③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②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③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④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⑤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⑥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⑦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①[清]董诰辑:《全唐文》卷5,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43页。
    ①[清]董浩辑:《全唐文》卷76,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786页。
    ①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②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①刘衍:《姚合诗集校考》,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52页。
    ②刘衍:《姚合诗集校考》,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③钱锤书:《管锥编》(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07页。
    ①[清]曹寅编:《全唐诗》,卷356,第2393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曹寅编:《全唐诗》,卷386,第2601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曹寅编:《全唐诗》,卷518,第3558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原载《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99页。
    ①王国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8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83页。
    ③唐临、戴孚撰,方世铭辑校:《冥报记广异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2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60页。
    ①《文苑英华》卷740,第3862页。
    ②《旧唐书》卷167,第2190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①[唐]刘知几,曹聚仁校注:《史通》,梁溪图书馆1926年版,第235页。
    ②[唐]刘知几,曹聚仁校注:《史通》,梁溪图书馆1926年版,第236页。
    ③[唐]刘知几,曹聚仁校注:《史通》,梁溪图书馆1926年版,第234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白话余刚经》.丽岸译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白喻经》.吴学琴译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抱朴子》,葛洪,上海:上海书店. 1986年版。
    《出三藏记集》,苏晋丁.萧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春秋左传集解》,杜预注释,[庸]陆德明注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大正藏》,日本大正一切经编辑委员会编,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十一年至昭和七年(1922-1933 )刊行,台北:佛光教育琴金会排印.1990年版
    《法苑珠林》,释道世著,《四部丛书》初编
    《溉堂集》,孙枝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高僧传》。释慧胶著。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泽注》,董志翘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后汉书》,范哗,郑州:中州占籍出版社,1996年版:
    《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冥报记广异记》,唐临、戴孚撰,方世铭辑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版
    《三报论》,释慧远,台北:佛光教育基金会影印. 1990年版。
    《唐代小说选译》,傅乡墉复选译,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会要》,[宋]王溥编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旧唐书》,[后晋]刘呴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南史》,李延寿,北京:中华伟局,1975年版。
    《普耀经》,竺法护泽,台北:佛光教育基金会影印,1990年版。
    《史通》,刘知几、蓸聚仁校注,上海:梁溪图15馆,1926年版。
    《全唐五代小说》(五册),李时人编校,两安:陕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全唐诗》,曹寅编‘清文渊阁四库全本
    《全唐文》,董浩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尚书正义》,孔颖达疏,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隋书》;[唐]魏征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太平广记》,[宋]李防编,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瑜伽师地论》,玄类译。台北:佛光教育基金会影印,199D年版
    《周易正义》,孔颖达止义、干弼注,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泽.台北:佛光教育基金会影印,1990年版
    《帝王与佛教》,王志平,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东方佛教论》,黄心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东方佛教文化》,罗照辉等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佛典·志J怪·物语》.王晓平.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佛教史》,杜继文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佛教与中占小说》,陈洪,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
    《佛教与中国文化》,张曼涛主编,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版。
    《佛教美学》,祁志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释永祥,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版。
    《佛教文学精编》,陈允古,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年版。
    《佛教与中国文化》,汤一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佛教与唐五代自话小说研究》,俞晓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吕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夏广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想》,蒋述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佛经的文学性解读》,侯传文,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孙鸿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佛学研究十一八篇》,梁启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佛学与隋唐社会》.张国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陈允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管锥编》,钱踵书,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汉化佛教与佛寺》,白化文,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任继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格,北京:三联书, 2001年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格,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金枝》,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泽,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觉悟与迷情》,龚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美的分析》,威廉·荷加斯著,杨成寅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密教传持与唐代社会》,夏广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名家说佛》,吴平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人间佛教与原始佛教》,弘学,成都:巴蜀出版社,1998年版。
    《神界鬼域:唐代民间信仰透视》,贾二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诗学》,亚里士多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唐佛教文化》,[日]砺波护署.韩异编译,刘建英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隋唐五代小说》,侯忠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程国赋编著,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005年版。
    《唐传奇叙事》,江守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周勋初,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李鹏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代文学与佛教》,孙吕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唐代文学与佛教》,[日]平野显照著,张桐生译,台北:华宁出版社,1986年版。
    《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韩云波,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唐代小说研究》,刘开荣,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唐代小说重写研究》,黄人宏.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唐代小说的文化阐释》,程国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唐代小说史》,程毅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小说史话》,程毅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程蔷、董乃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前志压小说史》,李剑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唐人小说玄怪录研究》,宋伦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梵志i寺校注》,项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王国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
    《文坛佛影》,孙吕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文心雕龙解说》,刘都著,祖保泉解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赵明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文言和白话》。张中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文言小说》.李格休,郑州:中州占籍出版社,1987年版。
    《无我与涅粱》,张怀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两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王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小说的艺术一小说创作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小说美学》,吴功正,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小说面面观》,E.M.福斯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小说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9年版。
    《小说形态学》,徐岱,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小说艺术论稿》,马振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姚合诗集校考》,刘衍,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在文化的观照下》,蒋述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王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禅宗通史》,杜继文、魏道儒,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汤一介,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佛道艺术》,张育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南怀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业露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佛教逻辑史》,沈剑英,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 3001年版。
    《中国佛教文化》,孙吕武,大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佛教文化论》,赖永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佛教研究史》,梁启超,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佛教文化大观》。方广拓主编,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佛教史研究》。梁启超,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杜继文,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占代小说与方术文化》,万晴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占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吴光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潘建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孙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丁通编著,郑建成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神话史》,袁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988年版。
    《中国寺庙文化论》。段玉明.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孙吕武.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人杰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98午版。
    《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胡从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中古汉泽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吴海勇,北京:学苑日出版社,2004年版。
    《20年来“佛经文学对中国小说影响”研究综述》。王立、黄艳燕,《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承负”与“轮回”一道教与佛教两种果报理论的比较》,徐明生,《江苏科技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初盛唐佛教小说与唐传奇的文体发生》,韩云波、青价,《浙江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大唐西域记与唐五代小说的创作》。问红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段成式<西阳杂俎>与佛教》.夏广兴,《钦州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敦煌文学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及其内涵》,王晶波,《敦煌学研究》,2009年第2期。
    《发乎道德,应乎福祸》,牛延锋,《佛学研究》,2008年第!期:
    《佛教地狱观念与唐代的入冥小说》,钱光胜,《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佛像灵验记及其文化意蕴》,刘亚丁,《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佛教文化与唐代传奇小说》。张跃生,《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997年第2期。
    《(经律异相、对梁陈隋F,}s小说的影啊》。蒋述卓,《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4期。
    《论佛教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影响》,韩达,《河南科技片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论佛教因果观对唐传奇艺术的影响.昌丽梅,《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8期。
    《论佛教对唐代写梦小说的影响》.贺湘丽,《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论南北朝的“释氏辅教之书”》.李剑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浅谈古代小说中的‘’人变兽”类型),王玲,《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沦》,黄亚娟,《高校i井坛》, 2009年第1期。
    《全唐五代小说校勘商议》,范崇.荡、李明龙,《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
    《试论六朝隋唐的应验类小说》,夏广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3期。
    《试论佛教对唐传奇的影响》,周晴,《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
    《试论唐前观舟灵验故事及其叙事特征》,曾小霞,《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隋唐佛教灵验记新功能—呜冤》,娄新庆,《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路工,原载《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
    《唐五代小说中的法术僧人和另类僧人》,赵杏根。《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唐代小说中的仙佛道影》,夏广兴,《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唐五代小说中的释道关系》,凤录生,《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唐人小说中佛寺的艺术功能与文化蕴涵》,李芳民,《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唐代妇女与佛教》.杨小敏,《沈阳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文化·审美·题材土题—中国复仇文学上题综论》,王立,《毕节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结构模式》,白艳玲,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中国古代果报小说研究综述》,杨宗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作为生活样态的佛教信仰—试论唐代“冥报小说”的文化内涵》,孙步忠,《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法华宗与隋唐文学》.秦丙坤,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法苑珠林>叙事结构的研究》,安正镖,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佛教与宋前小说中的轮回主题》,黄艳燕甲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古代小说与龙王信仰研究》,沈梅丽,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两晋南朝佛教小说故事类型》,王光容,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灵验记研究》,刘亚丁,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唐代蛇故事研究》,张洪英,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唐五代定数类小说研究》,才峥,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唐玄宗时期的佛教法术现象探析》,赵娜,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试论汉译佛典对唐代小说叙事之影响》,李艳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刘正平,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佛教与宋前叙事文学的悼祭主题》,韩林,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