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文化的新宠—动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动画品格的探查和诠释为起点,对世纪之交动画景观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依据这种品格特性对当下动画艺术发展进行前瞻性展望,以期还原动画艺术的整体风貌和形态特征,并逐渐过渡到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动画所主导的各种文化迹象。因而,通过本体性形态资质的找寻来确立动画研究这一基础性工程,便是论文孜孜不倦的目标。围绕着这个中心议题,论文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
     第一个部分是通过对动画影像进行比较性甄别,利用比较研究、理论研究以及图像学、风格学、符号学、形态学等当下视觉文化使用的诸多研究方法,充分挖掘影像所显示出来的与电影、绘画等图式风格完全不同的品格特性,并进行归纳与总结,揭示动画品格显现出来的影像风格之图式本性、叙事符码的符号学资质、幻动性的观影错觉以及戏谑性的叙事效果,深入、立体、全面地考察动画的品格形态。与此相应,还将对动画文化生态进行探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展现动画文化生态的品格特征。从理论上对动画品格进行探讨,不论是对动画品格还是动画的文化生态而言,这种研究都将面临一种理论冒险,尤其是对这种宏大性话题的探讨更是如此,但是对动画品格的
    
    影像文化的新究一一动顶盯研究
    深入性分析与探讨是决定着动画研究向着纵深化维度延展的关键性前提,它也必将成
    为这次努力的重点。
     依据动画投射出来的品格资质对动画艺术和动画现象进行分类上的重新划定和动
    画源流的重考是论文努力的第二部分。进行分类上的划定必然要涉及分类的“标准”
    问题,动画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类别样式,文章对动画艺术所
    进行的解剖性工作和对动画历史的考古学发现都将依赖于前面所进行的品格探讨。因
    而,依据重新确定的品格特征对动画艺术进行重构性的组合与排列是非常必须的。
     由动画电影、电视动画、网络动画、动画广告等共构的动画现象是世纪之交的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对这种动画景观的简单厘清不仅成为深入探讨动画品格所做的重要
    努力,它直接关涉与规制着动画研究在理论方面的纵深化发展。当然,这种铺垫不是
    仅仅限定在书写上简单的“起承转合”式的文字游戏中,而是通过对当下动画艺术的
    清理和动画文化的展现,通过历史研究的诸多方法和视角以明示出动画研究,特别是
    对动画的基础性特质的探讨对整个动画现象的关键性作用,对动画景观的交代、动画
    景观生成缘由的窥视以及动画艺术的弥散性和渗透性的把握是呈现世纪之交动画景观
    的三个主要领域。
     对动画艺术进行预测与展望是文章结语的重要工作。对深莫可测的未来进行把握
    原本是人类认知视域中最忌讳的陷阱,任何一个主体都可以毫无忌惮地对过去发表任
    何评论,但面临未来的时空时往往显得犹豫不决或停滞不前。明知会深深落入这样一
    个陷滩,但依然执迷不悟地对未来动画做着或许是“可笑”的预测,是因为这种逼近
    动画本体的品格资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自信支撑,理所应当地成为探究性工作的有
    机组成部分。
At the connection of 20th century and 21st century,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whole style and shape feature of animation art and present various cultural phenomena mainly guided by animation through multiple angles and aspects, first the author annotates and makes a thorough inquiry of animation character, then sorts out animation spectacle systematically and last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contemporary animation art by character.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build the basic project of animation research by looking for ontological shape and natural endowments. This thesis will expound this central subject under discussion by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fully taps the characters of image that shows
    
    
    different schematic style from film and painting by using methods of comparative study and theoretical study and by using methods of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such as: iconology, theories of style, semiotics, morphology and so on. The author thinks the characters of image include schematic character, natural endowments of semiotics of narrative code, unstable illusion when seeing a film and bantering narrative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fully demonstrates us the character of cultural ecosystem of animation by looking into the cultural ecosystem of animation. In order to deeply develop animation art, the author makes an adventure on the grand study of animation and trie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animation character seriously.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observes and studie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nimation again and reclassifies animation art and animation phenomenon by natural endowments that animation cast. - As we know, different animations have different styles and different styles lead to different classified standards. However, the author reconstructs animation art mainly by discussing former animation character.
    The deeper developing of animation research in theories depends on co-construction of animation films, TV animation programs, web animation and animation advertisement. At the connection of 20th century and 21st century, the three major fields of animation spectacle are to check up and demonstrating contemporary animation art and animation culture, to discuss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animation by different history research methods and
    
    angles of view and to analyze the forming causes of animation spectacle and grasp the features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permeation of animation art.
    The concluding remarks of this thesis looks into the future of animation art. Though the author knows it is difficult to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 author still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tion art on the base of discussing ontological character and natural endowment of animation.
引文
[1] [法]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21.
    [2] Chris Baldick.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2
    [3] A. Stabile & Mark Harrison, ed. Prime Time Animation: Television Animation American Culture, Routledge Press, 2003.15.
    [4] 对于“美术”的形态分类,本为采用国内普遍认可的分类方法,即美术分为工艺美术、建筑、园林艺术、雕塑、绘画、书法、篆刻、现代设计。见:王建宏、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5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76.
    [6] [美]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范静晔译.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6.
    [7] 清·盛大士.谿山卧游录.中国古代画论辑要.周积寅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91.
    [8] 杰克·特里锡德.象征之旅[M].石毅 刘珩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12.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66.
    [10] [法]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3.
    [11] 孙立军主编.动画艺术词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327.
    [12]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340.
    [13] 中国电影.第1卷第2期.1941年2月1日.
    [14] 扫荡报.重庆.1942年3月22日
    [15] 如果更宽泛地讲还应该包括雕塑艺术、民间工艺美术
    [16] 也有电视艺术的功劳,但是就其源流来说电视艺术大都基于电影艺术发展而来并和电影艺术有着叙事上的共同性,所以为了在文章中使用的方便,暂且忽视电视艺术
    [17] 杜洪宁、虞吉.像论.当代电影,2000.3.62.
    [18] 杜洪宁、虞吉.像论.当代电影,2000.3.62.
    [19]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7.
    [20] 丰子恺语,转引:缪印堂.漫画艺术入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
    [21] [日]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许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75.
    [22] [德]于果·明斯特伯格.电影心理学.徐增敏译.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编.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8.
    
    
    [23] [德]于果·明斯特伯格.电影心理学.徐增敏译.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编.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9.
    [24] [德]于果·明斯特伯格.电影心理学.徐增敏译.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编.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11.
    [25] [法]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20.
    [26] [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徐增敏译.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编.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219.
    [27] [日]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许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83.
    [28] [美]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8.
    [29]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3.
    [30] 让·里奥塔.转引[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
    [31]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3.
    [32] Paul Wells, Animation and America,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1.
    [33] 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34]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
    [35]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93.
    [36]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35.
    [37] 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195.
    [38]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4.
    [39]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7.
    [40] [美]达德利·安德鲁.电影理论概念.郝大铮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8.
    [41] [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25.
    [42] [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24.
    [43] 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插图3
    [44] [德]海德格尔.世界图象的时代.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下.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6.
    
    
    [45] [俄]尼古拉·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王有亮译.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6] 罗杰·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北晨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53.
    [47] 古迪纳夫.转引罗杰·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北晨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53.
    [48] A.Bullock、O.Stallybrass: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m Thoughts,London,1982.P150.
    [49]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9.
    [50]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5.
    [51] [俄]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王有亮译.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52] [俄]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王有亮译.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
    
    
    1、Debord, G.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New York: Zone, 1994.
    2、Featherstone, M. Undoing Culture, London: Sage, 1995.
    3、Kellner, D. Media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5.
    4、Michell, W. J.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5、Paul Wells: Animation and America,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
    6、A. Stabile & Mark Harrison, ed. Prime Time Animation: Television Animation American Culture, Routledge Press,2003.
    7、Catherine Winder and Zahra Dowlatabadi, Producing Animation, Focal Press,2001.
    8、John A. Lent ed. Animation in Asia and Pacific,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
    9、Giannalberto Bendazzi, Cartoons: One Hundred of Year Cinema Animation, John Libbey, 1994.
    10、John Pilling's, Women and Animation: A Compendium,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92.
    11、Paul Welles ,Understanding Animation, Routledge, 1998.
    12、Maureen Furniss, Art In Motion: Animation Aesthetics, John Libbey, 1998.
    13、Donald Crafton, Before Mickey: Animation Film 1898—1928,Massacgusetts Institute Technology, 1982.
    14、Leonard Maltin, The Disney Film, Hyperion Press,1995.
    15、Rita Street, Computer Animation : A Whole New World,Rockport,1998.
    16、Hal Erickson, Television Cartoon Shows: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1949 through 1993, McFarland, 1995.
    17、Heinrich W(?)lffiin,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_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Dover Publications, INC.,1950;
    18、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USA, winter2001;
    19、《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Rudolf Arnhei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69.
    
    
    20、《Visual Thinking》 ,Rudolf Arnhei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71.
    21、闵大洪:《数字媒体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2、(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3、(美)让.福克次、斯蒂芬·拉斯:《生活中的媒介:大众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4、(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次出版;
    25、(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1版;
    26、(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次出版;
    2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8、(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出版,1997年10月第1版;
    2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出版,1989年5月第1版;
    3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31、(日)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86第1版;
    32、(德)马科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华夏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3、(英)特里·伊戈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次出版;
    34、(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35、(英)多米尼克·特里斯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
    36、(英)约翰·斯到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
    
    版:
    37、(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8、(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9、(美)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0、(英)弗兰克·默特,《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1、(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罗国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
    42、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播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43、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第1版;
    44、(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45、(美)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46、(美)波德威尔:《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4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48、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第1版;
    49、缪印堂:《漫画艺术入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50、[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51、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7月版;
    52、张慧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4月
    53、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4、[台湾]黄木树:《现代动画艺术》,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年版;
    55、黄玉姗、余为政编:《动画电影探索》,台湾远流出版社,1997年版;
    56、高放:《动画电影的起源与发展》,博士论文;
    57、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整理:《我与孙悟空》,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8、曾广昌:《中国早期的动画片》,《江苏电影》,1992年12期;
    59、《美术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60、孙立军主编:《动画艺术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第1版;
    61、[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1版;
    62、[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腾守尧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
    63、[美]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
    64、[法国]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版,1995年1月版;
    65、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66、林韬:《数码艺术》,重庆出版社,2002年第1版;
    67、[法]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第1版;
    68、[英]杰克·特里锡德:《象征之旅》,石毅 刘珩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版;
    69、[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版;
    70、[日]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许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第1版;
    71、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第1版;
    72、[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第1版;
    73、《电影艺术》;
    74、《当代电影》;
    75、《中国电影年鉴》;
    76、《电视研究》;
    77、《中国电视》;
    78、《艺术设计》;
    79、《装饰》。
    
    
    一、美国动画片 《白雪公主》 《圣诞夜惊魂》 《风中奇缘》 《钟楼怪人》 《美女与野兽》 《狮子王》 《阿拉丁》 《大力神》 《玩具总动员》 《泰山》 《失落帝国》 《花木兰》 《海底总动员》 《真假公主》 《国王与我》 《埃及王子》、《蚁哥正传》 《虫虫特工队》 《恐龙》 《勇闯黄金岛》、 《怪物史瑞克》 《最终幻想》 《猫和老鼠》 《骇客帝国》(动画版)
    二、日本动画片 《风之谷》 《天空之城》 《柳川崛割物语》 《龙猫》 《再见萤火虫》 《魔女宅急便》 《儿时的点点滴滴》 《红猪》 《欢喜碰碰狸》 《幽灵公主》 《千与千寻》 《梦幻街》
    三、中国动画片 《中国传统动画电影辑》(1——17) 《宝莲灯》 《梁山伯与祝英台》
    四、其他动画片 《俄罗斯动画优秀短片选》 《捷克优秀动画短片选》 《波兰动画优秀短片选》 《加拿大优秀动画短片集》 《NFB加拿大动画短片选》 《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集》
    五、电影资料 《迷墙》 《谁害死了兔子罗杰》 《变相怪杰》 《飞天法宝》 《罗拉快跑》 《剪刀手爱德华》 《骇客帝国》等
    
    
    1、http://www.ccif.com.cn
    2、http://www.google.com
    3、http://www.chinanim.com
    4、http://mag.awn.com
    5、http://www.animationjoumal.com
    6、http://asifa.net/sas/
    7、http ://www.animationartist.com
    8、http://www.metapress.com
    9、http://www.lib.uwaterloo.ca/discipline/film/animation.htlm
    10、http://www.surrart.ac.uk/arc/
    11、http://www.animationlibrary.com/a-1/
    12、http://www.afca.asso.fr/
    13、http://www.niaf.nl/
    14、http://www.animationtoolworks.com/
    15、http://asifa.net/
    16、http://atomfilms.shockwave.com/af/home/
    17、http://www.joecartoon.com/pages/home/
    18、http://clay.s5.com/
    19、http://www.stopmotionanimation.com/
    20、http://www.level 13.net/index.php
    21、http://www.animationnation.com
    22、http://www.cartoon-media.be/
    23、http://www.cartoonresearch.com/
    24、http://www.digitalanimators.com/
    25、http://lcweb2.loc.gov/ammem/oahtml/oahome.html
    26、http://www.disney.com/
    
    
    27、http://jefferson.village.virginia.edu/pmc/contents.all.html
    28、http://arts.tom.com
    29、http://www.cl2000.com
    30、http://www. chinavisual.com
    31、http://www. culstudies.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