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汉语存现句对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们认为,存现句并非汉语独有的句类。“某处所存在某事物”就是大多数国家或民族都需要表达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各种语言中就表现为存在句式。因此,本文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韩国语存现句的性质、范围、类型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界定,并建立了韩国语存现句的句式范畴。然后,对韩汉语两种语言的存现句的句法、语义进行了对比研究,试图找出韩汉语存现句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能够有效地认识和掌握各自的特点。
     另外,我们通过大量的例句对韩国语存现句中的存在词“”、“”和辅助谓词“/”的性质进行了界定。文中在把韩汉语存现句共分为6种类型的基础上,即韩国语存现句类型为K1、K2、K3、K4、K5、K6;汉语存现句类型为C1、C2、C3、C4、C5、C6,对韩汉语存现句进行了句法、语义两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文章共分为九章内容,详细情况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价值和意义、选题的范围、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主要介绍韩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现状和汉语存现句的性质、范围、分类的依据及其相关问题,并对韩国语存现句的性质、范围、类型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界定。
     第三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1、C1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1和介词短语的C1;第二节,对比K1、C1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
     第四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2、C2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2和介词短语的C2;第二节,对比K2、C2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
     第五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3、C3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3和介词短语的C3;第二节,对比K3、C3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
     第六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4、C4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4和介词短语的C4;第二节,对比K4、C4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
     第七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5、C5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5和介词短语的C5;第二节,对比K5、C5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
     第八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6、C6中的NP1、VP、NP2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6和介词短语的C6;第二节,对比K6、C6中VP的语义特征,即K6中的趋向动词、“V+趋向性辅助谓词”和C6趋向动词、“V+趋向动词”以及K6、C6中的瞬间动词。
     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薄弱环节和今后需要补充研究的内容。
We consider that existential sentences are not the kind of sentences that particularly appear in Chinese.“something exists somewhere” which is presented as the existential sentence in various kinds of languages, is the recognition that most countries
     and nations need to express. Thus,on the basis of corpus analysis, this paper firstly ha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ature, scope,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and established the sentence category of Koreanexistential sentences. Secondly,this paper ha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ntax and semantic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Korean and Chinese,trying to find out the nature of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Korean and Chinese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addition, through a lot of example sentences,we defined the nature of core terms inKorean existential sentences “”、“”and the nature of auxiliary verbs“
     /”. In this paper,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Korean and Chinese is divided into six types.The types of Korean existential sentences are signed as K1、K2、K3、K4、K5、K6;The types of Chinese existential sentences are signed as C1、C2、C3、C4、C5、C6.According to that, this paper ha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existentialsentences in Korean and Chinese.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 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opic selection,the scope of the selected topic,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selected topic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in Korean and Chinese and defines the nature, scope,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problem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Korean and Chinese.
     The third chapt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compares NP1,VP,NP2, syntactic structure, syntax ingredient in K1、C1and has a syntactic a nalysis on K1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idiomatic phrases and C1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prepositional phrase;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structure and semantic composition,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sentence model of K1and C1.
     The forth chapt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compares NP1,VP,NP2, syntactic structure, syntax ingredient in K2、C2and has a syntactic analysis on K2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idiomatic phrases and C2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prepositional phrase;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structure and semantic composition,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sentence model of K2and C2.
     The fifth chapt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compares NP1,VP,NP2, syntactic structure, syntax ingredient in K3、C3and has a syntactic analysis on K3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idiomatic phrases and C3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prepositional phrase;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composition,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sentence model of K3and C3.
     The sixth chapt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compares NP1,VP,NP2, syntactic structure, syntax ingredient in K4、C4and has a syntactic analysis on K4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idiomatic phrases and C4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prepositional phrase;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composition,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sentence model of K4and C4.
     The seventh chapt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compares NP1,VP,NP2, syntactic structure, syntax ingredient in K5、C5and has a syntactic analysis on K5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idiomatic phrases and C5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prepositional phrase;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composition,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sentence model of K5and C5.
     The eighth chapt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compares NP1,VP,NP2, syntactic structure, syntax ingredient in K6、C6and has a syntactic analysis on K6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idiomatic phrases and C6which sentence-initial is prepositional phrase;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VP inC6and K6,which includes tendency verbs in K6,“V+tendency auxiliary verb”, C6tendency verbs,“V+tendency verbs”and instant verbs in K6and C6.
     The ninth chapter maily introduces the weak link of this paper and the content that needs to be added in the future.
引文
1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载《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韩国语句子结构中经常会出现基本词汇+辅助谓词,如“(站)+(V着)→(站着)”等形态的句子成分。
    1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2国内比较有权威性的著作(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和近年来国内大多数论著以及一般的教学语法都把“某处存在某事物”称作存在句,在教学语法里,似乎已经有“约定俗成”之势。
    1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
    1范晓《句型、句模和句类》,《语法研究和探索》(7),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王建军《汉语存在句的历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2张静:《汉语语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69页。
    3宋玉柱《现代汉语十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聂文龙《存在句和存在句的分类》,《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1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2范方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
    1张先亮、范晓等著:《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44页。
    2逻辑上同类关系和从属关系式两种不同的关系,术语的定名应当符合逻辑。
    1王维贤主编:《语法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但实际上在具体说明时还是指出存现句的句首词语是处所或时间。
    2雷涛(1993)指出,“存在句表达的是某个地方(已知)有什么(新知),确认人或事物的存在……而‘某人某物存在于某处’是说明人或事物(已知)所处的位置,二者的交际功能不同”。
    1存现句属于描记句,但是描记句不等于存现句。
    2张先亮、范晓等著:《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3应该把名物化和名词化区别开来,可参照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4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61页。
    5吕叔湘:《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吕叔湘文集》第二卷,第458、461、462页。这个分类是根据他的叙述概括的。
    1王建华(2003)认为“只有行为动词句才有状态可言”(见《汉语存在句的历时研究》,第31页),这种说法不全面。从实际情况来看,形容词和性状动词也是可以表示状态的。
    1徐正洙:《国语语法》,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734-744页。
    1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276页。
    1徐正洙:《国语语法》,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933-970页。
    2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83页。
    1张先亮、范晓等著:《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88-90页。
    1张豫峰:《“得”字句和“有”字句》,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1]曹逢甫著,谢天蔚译.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M].语文出版社,1995年.
    [2]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2年.
    [3]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M].语文出版社,1986年.
    [4]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陈信春.介词运用的隐现问题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6]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7]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书海出版社,1998年.
    [8]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9]范晓,杜高印,陈光磊.汉语动词概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10]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86年.
    [11]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商务印书馆,1979年.
    [13]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概述[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15]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M].第5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16]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17]贾彦德.汉语语义学(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M].再版.中华书局,1923年3月.
    [19]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重印本.商务印书馆,2008年.
    [20]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1]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商务印书馆,1986年.
    [22]林祥楣主编.现代汉语[M].语文出版社.第2版,1995年12月.
    [23]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1年.
    [24]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M].商务印书馆,1993年.
    [2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重印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
    [2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第1版.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
    [27]马建忠.马氏文通[M].重印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
    [28]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29]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M].中国语言学报:第3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
    [30]孟琮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M].第1版.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
    [31]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8年.
    [32]钱乃荣主编.现代汉语[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33]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0年.
    [34]邵敬敏主编.句法结构中的语义[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35]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6]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7]沈阳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M].语文出版社,2000年.
    [38]石安石.语义论[M].商务印书馆,1993年.
    [39]石毓智.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40]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41]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
    [42]王还.门外偶得集[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年.
    [43]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王理嘉,陆俭明.现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1993年.
    [4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0年.
    [46]王甦,汪圣安.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7]文炼.处所、时间和方位[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48]吴卸耀.现代汉语存现句[M].学林出版社,2006年.
    [49]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0]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51]袁毓林,郭锐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2]允川.主语宾语的位置问题[M].语文学习.8月号,1955年.
    [53]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M].第1期.1981年。
    [54]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55]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商务印书馆,1997年.
    [56]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57]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9年.
    [58]张伯红,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59]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1986年6月.
    [6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61]张豫峰.“得”字句和“(有)”字句[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
    [62]张豫峰,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编.句型和动词[M].语文出版社,1987年.
    [64]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M].中国语文第2期,1986年.
    [65]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1年.
    [66]朱德熙.语法答问[M].商务印书馆,1999年.
    [67]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年.
    [1]范继淹.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B].语文出版社,1986年.
    [2]范开泰.语义分析说略.语法研究和探索(四)[B].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3]范晓.动词的“价”分类.语法研究与探索(五)[B].语文出版社,1991年.
    [4]范晓.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主语.语言研究的新思路[B].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5]范晓.试论语义结构中的主事.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思考[B].复旦大学出版社,199年.
    [6]范晓.语法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语法研究与探索(四)[B].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7]郭锐.述结式的配价结构与成分的整合.载沈阳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B].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8]李临定.语义的隐含性和制约性.语法研究和探索(三)[B].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9]李英哲.汉语“是/在/有”存在句的格分析.汉语历时共时语法论集[B].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陆俭明.陆俭明自选集[B].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1]陆俭明.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之管见.语法研究与探索(五)[B].语文出版社,1991年.
    [12]陆俭明.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语法研究与探索(四)[B].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3]吕叔湘.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1版)
    [B].商务印书馆,1984年4月.
    [1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B].商务印书馆,1999年.
    [15]齐沪扬.位置句中动词的配价研究.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B].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6]宋玉柱.存在句的延伸.纪念马汉麟先生论文集[B].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汤延池.国语、英语、日语句法的对比研究:存在句、准分裂句与关系子句.国语语法研究论集[B].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
    [18]汤延池.国语的“有无句”与“存在句”.国语语法研究论集[B].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
    [19]文炼,袁杰.谈谈从此得“向”.汉语论丛[B].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
    [20]于根元.关于动词后附“着”的使用.语法研究与探索(一)[B].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21]周国光.确定配价的原则与方法.载沈阳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B].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2]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B].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陈爱国.汉语存在句的鉴别和分类[D].华东师范大学1990届硕士学位论文.
    [2]毛永波.存在句及其后续成分[D].复旦大学199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潘文.汉语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4]王建军.汉语存在句的历时研究[D].南京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2001.
    [1][法]李钻娘.出现式与消失式动词的存在句.语文研究[J].第3期,1987年.
    [2]曹伯韩.主语宾语问题随感.语文学习[J].1月号,1956年.
    [3]陈昌来.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异议.世界汉语教学[J].第1期,2001年.
    [4]陈昌来.汉语处所价语的初步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3期,1997年.
    [5]陈昌来.汉语语义结构中工具成分的性质.世界汉语教学[J].第2期,1998年.
    [6]陈昌来.论现代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烟台师范学院学报[J].第1期,2000年.
    [7]陈昌来.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的配价考察.语言研究[J].第2期,1998年.
    [8]陈平.汉语零行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J].第5期,1987年.
    [9]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J].第3期,1994年.
    [10]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J].第2期,1987年.
    [11]陈昌来.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的配价考察.语言研究[J].第2期,1998年.
    [12]陈庭珍.汉语中处所词作主语的存在句.中国语文[J].第8月号,1957年.
    [13]陈仲选.对于曹伯韩、高名凯两位先生论主语宾语的意见[J].语文学习,1956年3月.
    [14]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J].第4期,1996年.
    [15]储泽祥.动词的空间适应性情况考察.中国语文[J].第4期,1998年.
    [16]储泽祥等.汉语存在句的历时性考察.古汉语研究[J].第4期,1997年.
    [17]崔建新.隐现句的谓语动词.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2期,1987年.
    [18]戴浩一.现代汉语处所状语的两种功能.语言研究译丛[J].第1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19]戴婉莹.句首方位词组成分归属试探.齐鲁学刊[J].第6期,1982年.
    [20]戴耀晶.情状与动词分类.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J].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戴耀晶.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探索.中国语文[J].第1期,1998年.
    [22]杜国平.论作为跨界谓词的“存在”.哲学研究[J].第2期,1997年.
    [23]杜瑞银.“定名谓语”存在句.汉语学习[J].第4期,1982年.
    [24]范方莲.存在句.中国语文[J].第5期,1963年.
    [25]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词”.语言研究[J].第1期,1982年.
    [26]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中国语文[J].第5期,1985年.
    [27]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3期,1993年.
    [28]范晓.动词的配价与句子的生成.汉语学习[J].第1期,1996年.
    [29]范晓.关于句子合语法或不合语法问题.中国语文[J].第5期,1993年.
    [30]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J].第4辑,1991年.
    [31]范晓,朱晓亚.论句模研究的方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99年.
    [32]范晓,朱晓亚.三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J].汉语学习.第6期,1998年.
    [33]方经民.汉语“左”“右”方位参照中的主视和客视.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3期,1987年.
    [34]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世界汉语教学[J].第4期,1999年.
    [35]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世界汉语教学[J].第3期,2002年.
    [36]冯广艺,魏红.存现句的变异运用.修辞学习[J].第2期,1999年.
    [37]冯志纯.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4期,1986年.
    [38]高慧燃.方位词组和处所名词作状语的存现句和作主语的说明句.汉语学习[J].第3期,1981年.
    [39]高名凯.从语法与逻辑的关系说到主语和宾语.语文学习[J].1月号,1956年.
    [40]高慎贵.用“(有)”的存现句试析.逻辑语言学习[J].第2期,1990年.
    [41]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中国语文[J].第4期,1991年.
    [42]顾阳.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现代外语[J].第3期,1997年.
    [43]顾志刚.“是”字存在句.南通师专学报[J].第6期,1992年.
    [44]顾志刚.“是”字存在句——兼析“(有)”字存在句.南通师专学报[J].第2期,1992年.
    [45]贵阳师院中文系二年级汉语科学小组.谈主语宾语的几个问题.语文学习[J].第3期,1955年.
    [46]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J].第3期,1997年.
    [47]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J].第6期,1993年.
    [48]胡晓研.现代汉语存现句显隐意义探微.锦州师院学报[J].第3期,1998年.
    [49]胡裕树.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4期,1982年.
    [50]黄理兵.时空观念的不平衡性和存现句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J].第1期,1999年.
    [51]黄南松.论存现句.汉语学习[J].第4期,1996年。
    [52]金积令.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外国语[J].第6期,1996年.
    [53]金岩.汉语存现宾语在朝鲜语中的对应形式.汉语学习[J].第5期,1997年.
    [54]雷涛.存在句的范围,构成和分类.中国语文[J].第4期,1993年.
    [55]黎锦熙.主宾小集(下).语文学习[J],1955年12月.
    [56]李芳杰.一种可以作主语的介词结构.语文月刊[J].第4期,1983年.
    [57]李临定.动词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汉语学习[J].第1期,1985年.
    [58]李临定.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J].第4期,1990年.
    [59]李临定.施事,受事和句法分析.语文研究[J].第4期,1984年.
    [60]李临定.主语的语法地位.中国语文[J].第1期,1985年.
    [61]廖秋忠.空间方位词的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J].第1期,1989年.
    [62]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中国语文[J].第4期,1983年.
    [63]廖秋忠.现代汉语中动词支配成分的省略.中国语文[J].第4期,1984年。
    [64]刘宁生.动词的语义范畴“动态”与“静态”.汉语学习[J].第1期,1985年.
    [65]刘宁生.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语言研究[J].第2期,1985年.
    [66]鲁川.林杏光.现代汉语的格关系.汉语学习[J].第5期,1989年。
    [67]陆俭明.“着”字补议.中国语文[J].第5期,1999年.
    [68]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J].第3期,1990年.
    [69]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J].第1期,1980年.
    [70]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J].第1期,1991年.
    [71]吕冀平.对于〈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的商榷.语文学习[J],1956年3月.
    [72]吕冀平.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与探索[J].第4期,1979年.
    [73]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J].第1期,1986年.
    [74]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J].第2期,1981年.
    [75]聂文龙.存在句和存在句的分类.中国语文[J].第2期,1989年.
    [76]潘国良.汉语话题句类举.山西大学学报[J].第2期,1989年.
    [77]齐沪扬.“N+在+处所+V”句式语义特征分析.汉语学习[J].第3期,1994年.
    [78]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J].第1期,1998年.
    [79]沈家煊.“有界”和“无界”.中国语文[J].第5期,1995年.
    [80]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J].第2期,1999年.
    [81]沈家煊.句式和配价.中国语文[J].第4期,2000年.
    [82]史有为.关于名词和处所词的转化.汉语学习[J].第1期,1982年.
    [83]宋玉柱.从“定心谓语存在句”看存在句的结构分析.汉语学习[J].第1期,1984年.
    [84]宋玉柱.存现结构及其句法功能.逻辑与语言学习[J].第1期,1987年.
    [85]宋玉柱.存在句的确认.语文月刊[J].第11期,1992年.
    [86]宋玉柱.存在句与兼语句相结合的句式.语文月刊[J].第10期,1993年.
    [87]宋玉柱.存在句中动词后边的“着”和“了”.天津教育学院学报[J].第1期,1988年.
    [88]宋玉柱.定心谓语存在句.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3期,1982年.
    [89]宋玉柱.动态存在句.汉语学习[J].第6期,1982年.
    [90]宋玉柱.范围谓语存在句.语文月刊[J].第6期,1994年.
    [91]宋玉柱.关于存在句的变换方式.天津师专学报[J].第1期,1987年.
    [92]宋玉柱.关于动态存在句问题.学语文[J].第3期,1988年.
    [93]宋玉柱.关于静态存在句的分类.学语文[J].第2期,1990年.
    [94]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J].第5期,1991年.
    [95]宋玉柱.略谈“假存在句”.天津师大学报[J].第6期,1988年.
    [96]宋玉柱.名词谓语存在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J].第4期,1988年.
    [97]宋玉柱.完成体动态存在句.汉语学习[J].第6期,1989年.
    [98]宋玉柱.为什么说存现句是主谓句?.语文学习[J].第6期,1984年.
    [99]肃父.谈动词句.语文学习[J].11月号,1955年.
    [100]孙宏林.由“V+有”构成的存在句.世界汉语教学[J].第2期,1996年.
    [101]孙毓平.句首的方位词.语文知识[J].第6期,1958年.
    [102]谭景春.一种表破损义的隐现句.中国语文[J].第6期,1996年.
    [103]田文琪.存在句的俄汉对比.外国语[J].第2期,1993年.
    [104]田小琳.从“店里坐着许多人”说起.中学语文教学[J].第12期,1984年.
    [105]王还.说“在”.中国语文[J].第2期,1960年.
    [106]王还.再说说“在”.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3期,1980年.
    [107]王建军.从存现句再论〈山海经〉的成书.南京师大学报[J].第2期,2000年.
    [108]王了一.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语文学习[J].1月号,1956年.
    [109]王森.试谈“台上坐着主席团”的句首方位词或处所词.兰州大学学报[J].第2期,1982年.
    [110]王聿恩.存现句的变换和选择.逻辑与语言学习[J].第4期,1991年.
    [111]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J].第1期,1982年.
    [112]文炼.与语言符号有关的问题——兼论语法分析中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J].第2期,1991年.
    [113]吴为章.单向动词及其句型.中国语文[J].第5期,1982年.
    [114]吴为章.动词“向”札记.中国语文[J].第3期,1993年.
    [115]吴为章.“动词中心”说及其深远影响.语言研究[J].第1期,1994年.
    [116]谢泽荣.试论时间词和空间词连接出现在句首的句子的主语.重庆师院学报[J].第2期,1981年.
    [117]邢公畹.论汉语造句法上的主语和宾语.语文学习[J].9月号,1955年.
    [118]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当代语言学[J].第3期,1998年.
    [119]杨安红,周鸣.现代汉语存现句中方位词的使用情况.徐州师大学报[J].第2期,2001年.
    [120]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J].第1期,1999年.
    [121]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J].第1期,1995年.
    [122]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结果.中国语文[J].第4期,1995年.
    [123]张国宪.有关汉语配价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学习[J].第4期,1994年.
    [124]张学成.存在句.语言学年刊[J].1982年.
    [125]张先亮,范晓.“(有)”字句的后续成分.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4期,1996年.
    [126]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语法讲话.中国语文[J].第11期,12期,1952年.
    [127]周国光.动词“给”的配价功能及其相关句式发展状况的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J].第1期,1993年.
    [128]周国光.工具格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地位.中国语文[J].第3期,1997年.
    [129]周祖谟.关于主语和宾语的问题.语文学习[J].第12期,1955年.
    [130]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J].第1期,1981年.
    [131]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中国语文[J].第5期,1987年。
    [132]祝孔嘉.从教学经验来谈主语宾语问题.语文学习[J].第12期,1955年.
    [133]邹韶华.现代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J].第3期,198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