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把”字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颇有特点的句式,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把”字句研究一直是汉语学界的热点课题。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历程中,学界对“把”字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传统和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把”字句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仅仅向学生提供诸如“处置”、“致使”等抽象术语也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可能还需要了解“把”字句在实际语言中的使用情况以及他们所使用的“把”字句与汉语母语者有无区别等问题。因此,本文立足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从对话和叙述两个方面对汉语母语者和韩语母语者使用“把”字句的情况分别进行了考察和对比,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能够对“把”字句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完备和系统,如果同时能够为汉语教学或教材编写提供些微帮助,那将是本文作者最大的心愿。
     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理论指引、语料来源、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二章是文献述评,在回顾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本文应关注的问题。
     第三章是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介绍。本章主要介绍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Searle之后西方学者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其中,我们重点介绍了Searle对施事行为的分类体系并将它确定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考察了对话中汉语母语者“把”字句的使用情况。以三十三集电视连续剧《婚姻保卫战》和一百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我爱我家》的对白为语料(共约170万字),我们发现,在对话中,说话人使用“把”字句所实施的最常见的施事行为包括指令行为、断言行为和表情行为三大类,这三类“把”字句所占比例之和达到了“把”字句总数的70%以上,其中,指令行为类“把”字句最多,约占40.4%,且此类“把”字句的施事意图大都十分“强烈”;同时,说话人使用“把”字句所实施的施事行为并非只有Searle提出的五类,还包括断言/表情行为、表态行为、推测行为和其他类施事行为等;第三,问句形式的“把”字句可执行多种施事行为,如表情行为、表态行为、承诺行为、其他类施事行为等,其中问句形式是说话人使用“把”字句实施表情行为的有效手段,这与Searle将疑问句所执行的施事行为归入指令行为的结论并不相同;第四,说话人使用“把”字句实施表情行为、断言/表情行为、表态行为、承诺行为及推测行为时,往往伴随着某一种或几种语法或非语法手段的使用,而这些语法手段的使用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说话人对某种特定施事行为的实施。
     第五章考察了叙述中汉语母语者“把”字句的使用情况。以CCL语料库中的部分散文作品、一部科技说明文作品和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为语料(共约80万字),我们发现,在叙述中,说话人使用“把”字句所实施的施事行为包括断言行为、断言/表情行为、指令行为、表态行为、表情行为、推测行为、宣告行为和承诺行为等八类,其中,断言行为类“把”字句最为常见,这类“把”字句在“把”字句总数中所占比例接近80%,而在对话中最常见的指令行为类“把”字句数量却很少,且施事意图大都十分“温和”;同时,在实施断言/表情行为和表情行为时,与对话情境不同,在叙述中,作者并不倾向于在“把”字句中使用句末语气词等语法手段;另外,作者在叙述中利用问句“把”字句所实施的施事行为类型相对集中,仅有表情行为和表态行为两种。
     第六章考察了对话中母语为韩语的留学生“把”字句的使用情况。根据我们设计的问卷,以15名汉语母语者为参照,我们对18名韩国留学生进行了访谈,得到对话语料约12万字。考察结果显示,在对话中,母语为韩语的留学生使用“把”字句所实施的施事行为包括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推测行为、表态行为和断言/表情行为等五类,其中,断言行为类和指令行为类“把”字句的比例之和接近“把”字句总数的80%,是说话人使用的“把”字句中最常见的两种情况;同时,在指令行为类“把”字句中,说话人的施事意图大都比较“温和”,这与汉语母语者在对话中使用“把”字句的表现存在明显不同;在实施表态行为、推测行为、表情行为和断言/表情行为时,韩语母语者几乎从不使用语气副词等语法手段,这也与汉语母语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七章考察了叙述情境中母语为韩语的留学生“把”字句的使用情况。我们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国籍为韩国、取得C级和C级以上等级证书的考生作文为语料(约70万字),发现在叙述中,母语为韩语的留学生使用“把”字句所实施的施事行为有断言行为、表态行为、指令行为、断言/表情行为、承诺行为、推测行为和表情行为等七类,其中,前三类“把”字句所占比例之和达到了“把”字句总数的97.0%,占据绝对优势;在实施指令行为时,与汉语母语者在叙述中的表现相似,韩语母语者所使用的“把”字句的施事意图大都十分“温和”,“把”字句的指令性整体较弱;而在实施推测行为时,“把”字句中出现的主要语法标志为情态动词,在实施表情行为和断言/表情行为时,他们几乎从不使用语气副词等语法手段,这与汉语母语者的表现并不一致。在问句“把”字句的使用方面,韩语母语者多利用问句“把”字句实施指令行为和表态行为,这一点也与汉语母语者不同。而与他们在叙述中使用“把”字句的情况相比,在对话中,他们使用的“把”字句呈现出与叙述中相似的倾向。总的看来,无论是在对话还是叙述中,韩语母语者所使用的“把”字句都十分稳定和单一,而汉语母语者所使用的“把”字句却呈现出明显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第八章是结论部分。首先,本章回顾了本文的主要发现并对Searle的施事行为分类体系进行了讨论;其次,指出本研究中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做出展望。
As a specific sentence pattern,“ba”-congstruction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researchers for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So far it has formed six systematic researchfields, including study on grammatical sense, syntax, pragmatics, second languageteaching, dialect, diachronic research, etc. With the fast growth of teaching Chinese asa second language, it poses a new subject for us: how to teach “ba”-construction moreefficiently, without only providing syntactical terms to students. We consider theanswer li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how “ba”-construction is actually used in Chinesepeople’s everyday life and what the difference is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foreigners when the use “ba”-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established in thespeech act theory, which is one of the core theories of pragmatics, studies on thecircumstances of “ba”-construction used by both Chinese and Korean and thecomparison between them. We hope that through our research, we can have a morematur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ba”-construction. Meanwhile, we hope thispaper can provide some help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is study is composed by eight chap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concerns the motivation, theoreticalperspective, the data,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surveys previous studies of“ba”-construction, pointing the inadequacy and poses the questions we shouldconcern.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peech act theory, which includes the theory ofJ.R. Austin, John.Searle and a part of scholars after Searle. Among them we focusmore on the division of the illocutionary act by Searle and make it our theoreticalbasis.
     The fourth chapter surveys the use of “ba”-construction by Chinese people inconversation. The date is from the script of the thirty-three episode TV series “HunYin Bao Wei Zhan” and one hundred episode TV series “Wo Ai Wo Jia”(one million seven hundred thousand characters approximately). The survey shows that“ba”-construction is usually used to conduct directives, assertives and expressives.Among them, directive “ba”-constructo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ype. Meanwhile,the intentions of the “ba”-constructions are usually “strong’ and the stronger theintensions, the more use of “ba”-construction. Moreover, we discover that the speakerconduct eight types of illocutionary act, not five suggested by Searle. The other threetypes are assertive/expreesives, make-awaritive and predictives. And, the interrogative“ba”-construction not only perform directives, but also performs expressives,make-awaritives, commissives, etc, and expressives mainly. This differs from Searle’spoint. The last, when the speaker use “ba”-construction to perform expressives,assertive/expressives, make-awaritives and predictives, they sometimes use certaingrammatical means, for example, the use of modal adverbs, the mood adverbs, etc.
     The fifth chaper discuss the use of “ba”-construction in narration of Chinesepeople. The data is from CCL corpus. The survey shows that in narration the speakeruse “ba”-construction to perform assertives, assertive-expressives, directives,make-awaritives, expressives, predictives and commissives. The first type, assertive“ba”-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s inconversation. Meanwhile, the intensions of the directive “ba”-construction are always“mild”, which also differs from the conversational environment. Moreover, innarration, the authors don’t show the tendency of using grammatical means. And theinterrogative “ba”-construction only performs two types of illocutionary act:expressives and make-awaritives. As a whole, the use of “ba”-construction is moreflexible and extensive than it was in nar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senses, in conversational environment, the grammatical sense is more “dispositive”than it is in narration.
     The sixth chapter surveys the use of “ba”-construction of Korean in conversation.The date is from HSK corpus (about seven hundred characters) We discover thatKorean students use “ba”-construction to perform seven types of illocutionary act,including assertives, make-awaritives, directives, assertive-expressives, commissives,predictives and expressives. The former three types of “ba”-construction are the mostfrequently used. When they use the construction to perform directives, their intensionsare always “mild”, which is similar to Chinese people in narration and different fromthem in conversation. When they use the construction to perform predictives, theyalmost never use grammatical means like what Chinese people do. And when it comes to the interrogative “ba”-construction use, the Korean students often use it to performdirectives and make-awaritives, which is also different from Chinese people.
     The seventh chapter surveys the use of “ba”-construction of Korean students innarrition. We designed a piece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ed fifteen Koreanstu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 conversation, Korean students often use“ba”-construction to perform five types of illocutionary act: assertives, directives,predictives, make-awaritives and assertive-expressives. The assertive and directive“ba”-construction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ypes. When they use the constructionto perform directives, their intensions are “mild”, which is similar to theirperformance in narration and different from Chinese people in conversationalenvironment. When they perform make-awaritives, predictives and expressives withthe use of the construction, they almost never use grammatical means in the sentence,which forms distinct difference with Chinese people. However, this tendency showssimilarity to their performance in narration. As a whole, whenever in conversation ornarration, the use of “ba”-construction by Korean students shows a steady and singletendency wit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people, who show a clear tendency ofextensive and diverse.
     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dissertation. First, we review the mainpoints of the study and discuss the division system of Searle. Secondly, we point the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direc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引文
①本文的副词分类是以黄伯荣、廖序东(1991)《现代汉语》(下册)(第24页)为依据的。
    ②本文的情态动词分类是以彭利贞(2007)在《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中(第103——104页)对情态动词的分类为依据的。
    ③本文的心理动词分类是以范晓、杜高印、陈光磊(1987)的《汉语动词概述》中第四章“心理动词”(第
    59页)为依据的。
    ①本文修辞格的分类是以唐松波、黄建霖(1990)《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第759页)为依据的。
    白晓红赵卫2007《汉语虚词十五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贝罗贝1989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第1期。
    别敏歌2005关中方言特殊“把”字句探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曹峰1957“我们要把祁连山打通”中的“把祁连山”是状语还是前置的宾语,《语文学习》,第8期。
    曹逢甫著王静译2005《汉语的句子和子句结构》,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常纯民1978“把”字句是前置宾语的句式吗,《齐齐哈尔师院学报》,第2期。
    陈忠2005“把”字句成分之间的补偿机制,《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陈昌来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
    陈昌来2000《现代汉语句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昌来2002《介词与介引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陈昌来2005现代汉语介词的语用功能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陈丽安2006《实践汉语入门·初级口语会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淑梅2005粤语中“把”字句的弱位状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
    陈书农1957《现代汉语语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陈信春2001《介词运用的隐现问题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程仪1983浅谈“把”字句状语的位置,《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程乐乐2006日本留学生“把”字句习得情况考察与探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4卷第3期。
    程相文周翠琳1992“把”字句的课堂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储泽祥2010事物首现与无定式把字句的存在理据,《语言研究》,第30卷第4期。
    崔希亮1995“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单春樱2007“把”字句处置性的实现和处置的双向互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第4期。
    邓小宁2006《高级汉语精读教程》(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丁崇明2009《现代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丁崇明荣晶2007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应学的“把”字句及其变换,《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丁声树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董永杰余弦2008“把”字句中的所谓非句——兼与日语比较,《外语学刊》,第6期。
    杜文霞2005“把”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结构、语用差异考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范晓1998《汉语句子的类型》,上海:书海出版社。
    范晓2000论“致使”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中国语文杂志社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范晓2001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中国语文》,第4期。
    傅雨贤1981“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条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高立群2002“把”字句位移图式心理现实性的实验研究,《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立群李凌2004外国学生汉语“把”字句认知图式的实验研究,《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教学》,赵金铭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名凯1948《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高平平1999谈“把”字句中的动词叠用,《汉语学习》,第5期。
    戈弋1958把字句(处置式)的起源,《中国语文》,第3期。
    耿二岭毛俊萍2006《当代纯正汉语》(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顾曰国1989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顾曰国1994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国外语言学》,第3期。
    顾曰国1994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心智哲学,《国外语言学》,第2期。
    郭锐1998“把”字句的配价结构,《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袁毓林、郭锐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2003“把”字句的语义构造和论元结构,《语言学论丛》(28),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德润1981“把”字句中的动词,《江淮论坛》,第1期。
    郭曙纶2007《新汉语高级教程》(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燕妮2008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汉语学报》,第1期。
    郭志良杨惠元2007《速成汉语基础教程·综合课本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慕2004《速成汉语》(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亚南2001汉语处置式探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何自然1987《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洪心衡1980《汉语词法句法阐要》,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德明2006安徽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中国语文》,第4期。
    胡附文炼1955《现代汉语语法探索》,上海:东方书店出版社。
    胡盛伦1988“把”字句的特指问句式,《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胡盛伦1988“把”字句的正反问句式,《汉语学习》,第3期。
    胡文泽2005也谈“把”字句的语法意义,《语言研究》,第25卷第2期。
    胡文泽2010“把”字句语法意义在“把”字结构句中的不均衡表现,《语言研究》,第30卷第1期。
    黄伯荣廖序东1991《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晓雪2006方言中“把”表处置和表被动的历史层次,《孝感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
    黄晓雪2008宿迁方言的“把”字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汪国胜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晓雪李崇兴2004方言中“把”的给予义的来源,《语言研究》,第24卷第4期。
    黄晓颖2008《边看边学:实用汉语语法图解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月圆杨素英200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黄瓒辉2006《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中国语文杂志社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黄振英1989“把”字句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黄政澄2008《标准汉语教程(第二版)·会话篇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政澄2008《标准汉语教程(第二版)·阅读篇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季永兴1981把被句管窥,《中国语文通讯》,第6期。
    姜德梧1999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江亚丽2010桐城方言“把”字句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2期。
    蒋平2003是无动把字句还是一种行事句,《中国语文》,第5期。
    蒋家义2009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之脉络分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6期。
    蒋绍愚1997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中国语文》,第4期。
    金立鑫1997“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中国语文》,第6期。
    金立鑫1998选择使用“把”字句的流程,《汉语学习》,第4期。
    金英实2010把字句和述宾句与韩国语“O+VP”句的异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3卷第3期。
    景士俊1980《现代汉语虚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景士俊1988“把”字句琐议,《语文学刊》,第5期。
    兰宾汉1992谈一种新的把字句兼及把字句的定义,《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老舍1985《茶馆龙须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黎锦熙1958《比较文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因1954“把”字的误用,《语文学习》,第4期。
    李英邓小宁2005“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与排序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李邦强1996也谈贵阳方言中的“把”字——兼与王建设同志商榷,《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李宝贵2004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第5期。
    李昌年2004“把”字句语法意义论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5卷第4期。
    李大忠1996从运用“把”字句的偏误看“把”字句的教学与研究,《汉语言文化研究》,胡明扬、金天相等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科第2001《汉语虚词词典》,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李明晶2006《对韩汉语口语教程》(初级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宁王小珊2001“把”字句的语用功能调查,《汉语学习》,第1期。
    李人鉴1991试论“使”字句和“把”字句(续),《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李晓琪2009《现代汉语虚词讲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晓琪徐晶凝任雪梅2006《博雅汉语·起步篇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增吉2007《HSK常用介词精讲精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梁东汉1958论“把”字句,《语言学论丛》(第二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梁鸿雁2004《HSK应试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梁湘如盖珺2006《短期汉语听说教程》(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梁忠东2008玉林话“把”字句表达式的特点分析,《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汪国胜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明2007黎锦熙先生的“把”字句和语法化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
    刘承峰2003能进入“被/把”字句的光杆动词,《中国语文》,第5期。
    刘川平杨洁郑桂芬2010《目标汉语·基础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德联董琳莉高明明2004《新编趣味汉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宏帆2007“把”字句的习得研究及其教学,《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刘培玉2001“把”的宾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5期。
    刘培玉2001语境对“把”字句句法结构的制约,《修辞学习》,第3期。
    刘培玉2002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5期。
    刘培玉2005把字句里介词“把”前面的成分,《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陈昌来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
    刘培玉2009《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多角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培玉赵敬华2006把字句动词的类和制约因素,《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1期。
    刘世儒1960“把”和“以”,《中国语文》,第4期。
    刘颂浩2003论“把”字句运用中的回避现象及“把”字句的难点,《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刘颂浩汪燕2003“把”字句练习设计中的语境问题,《汉语学习》,第4期。
    刘一之2000“把”字句的语用、语法限制及语义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中国语文杂志社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月华等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刘振聪杨莉芳2006言语行为理论批判:传承与嬗变,《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3卷第2期。
    卢英顺2003“把”字句的配价及相关问题,《语言科学》,第2卷第2期。
    鲁健骥1994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陆俭明马真2003“把”字句补议,《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语文出版社。
    陆庆和徐秀菊姚晓林叶翔余稔生高山乾忠2005《汉语易读》(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必松2010“把”字短语、“把”字句和“把”字句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吕叔湘1948《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吕叔湘1953《语法学习》,中国青年出版社。
    吕叔湘1955《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吕叔湘1965“被”字句、“把”字句动词带宾语,《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4“把”字用法二例,《语文杂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吕叔湘朱德熙1979《语法修辞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吕文华1994“把”字句的语义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文华199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北京:语文出版社。
    马真200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马汉麟1955新兴的“把字句”,《南开大学学报》,第1期。
    孟艳丽2000也论“把”字句的主题和焦点,《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3卷第3期。
    缪小放1991老舍作品中的“把NVP”,《语文论集》(四),北京:外语教学与研出版社。
    缪一之1979“对于”提宾句与“把”字提宾句,《语文学习》,第5期。
    莫凤华2007加强交际性操练,强化越南留学生自觉使用“把”字句的意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期。
    牛保义2008“把”字句语义建构的动因研究,《现代外语》(季刊),第31卷第2期。
    彭嬿2005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把”字句——兼论阿尔泰语对西北汉语方言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4期。
    朴乡兰2010“处所类”把字句的演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齐荣1954“把”字的用法,《语文学习》,第4期。
    齐沪扬1998《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齐沪扬1999空间位移中客观参照“P+N”的语用含义,《中国语言学报》,北京:商务印书馆。
    齐沪扬2010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中处所宾语省略与移位的制约因素的认知解释,《华文教学与研究》,第1期。
    齐沪扬唐依力2004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中V后格标的脱落,《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2002《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饶长溶1984“把”字句否定式,《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杂志社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任碧生2005西宁话“把”字句的多样性,《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2期。
    任雪梅刘晓雨1997《走进中国》(中级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任玉华1998“把”字句的三个平面分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邵海强黎国昌1983“把”与兼语词组,《语文月刊》,第6期。
    邵敬敏1983“把”字句与“被”字句合用小议,《汉语学习》,第2期。
    邵敬敏2006“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邢福义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2007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第1期。
    沈家煊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沈家煊主编2005《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施春宏2010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施家炜1998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石定栩1999“把”字句和“被”字句研究,《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2006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语言研究》,第26卷第3期。
    史汉生2002论“把”字句的虚化过程对于汉语句子结构的影响,《语言与翻译》(汉文),第3期。
    史金生胡晓萍1998动词带“着”的“把”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史金生胡晓萍1991“把+N受+VP”的语义再分析,《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1期。
    宋文辉2005主观性与实施的意愿性强度,《中国语文》,第6期。
    宋玉柱1979“处置”新解——略谈“把”字句的语法作用,《天津师院学报》,第3期。
    宋玉柱1981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语文研究》,第2辑。
    宋玉柱1991《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宋玉柱1999谈谈特殊句式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马庆株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孙冰2005《商务汉语金桥·中级会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茜云1991试论“把”字句中的兼义现象,《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汤廷池1977《国语变形语法研究第一集移位变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唐启运周日健1989《汉语虚词词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陶红印刘娅琼2010从语体差异到语法差异(上)——以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把字句、被动结构、光杆动词句、否定反问句为例,《当代修辞学》,第1期。
    宛新政2004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化云郭水泉1988鄂东方言的把字句,《黄冈师专学报》,第1期。
    王还1984《“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还1985“把”字句中“把”的宾语,《中国语文》,第1期。
    王蕾2009“把”字句及其英语表达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王力1944《中国语法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王春辉2009对韩汉语教学中“把”字句偏误分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
    王广成王秀卿2006事件结构的句法映射——以“把”字句为例,《现代外语》(季刊)第29卷第4期。
    王红旗2003“把”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语文研究》,第2期。
    王建设1995贵阳方言中的“把”字,《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王景荣2002新疆汉语方言“把+人+VP”结构中“人”的指称研究,《语言与翻译》(汉文),第3期。
    王了一1946《中国语法纲要》,北京:开明书店1952年版。
    王了一1955《有关人物和行为的虚词》,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王美尧2006《轻松汉语——初级汉语精读》(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琪王艳丽2005《HSK词汇速成》(初级篇·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彦杰2001“把……给V”句式中助动词“给”的使用条件和表达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一敏1993“把”字句的语用结构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王政红1994“把”字句的情状类型及其语法特征,第4期。
    王志刚沈玮2008《跟我学汉语·综合课本》(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自强1984《虚词用法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魏红2006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4卷第2期。
    吴葆棠1987一种有表失义倾向的“把”字句,《句型和动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遍,北京:语文出版社。
    吴春仙1993“把”字句的一种特殊形式,《语文月刊》,第7期。
    吴福祥2003再论处置式的来源,《语言研究》,第23卷第3期。
    吴中伟2007《当代中文》(第二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中伟许静2007《拾级汉语》(10),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武克忠1992《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席留生2008“把”字句的认知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萧国政1994《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熊文新1996留学生“把”字结构的表现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徐晶凝2008《中级汉语语法讲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秀菊2002《快乐学汉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燕青1998张宇对“把”字句谓语使用条件的突破,《汉语学习》,第5期。
    徐燕青1999“使”字句与“把”字句的异同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徐燕青2009《现代汉语语法的察微与探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薛凤生1987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薛凤生1994“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结构意义——真的表示“处置”和“被动”?《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学思1979“把”字句,《语言文学》,第1期。
    杨德峰2009《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寄洲贾永芬2007《汉语初级口语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小璐肖丹2008现代汉语把字句习得的个案研究,《当代语言学》,第3期。
    叶向阳2004“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余文青2000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调查报告,《汉语学习》,第5期。
    袁永锋2001非“宾语前置”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2期。
    袁永锋2001非受事类把字句初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
    岳中奇2001处所宾语“把”字句中动词补语的制约机制,《汉语学习》,第2期。
    岳中奇2004成事“把”字句的句法形式及语义,《语文研究》,第3期。
    詹开第1983把字句谓语中动作的方向,《中国语文》,第2期。
    詹开第1985动结式动词句与把字句的变换关系,《语文论集》(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斌2001《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杰2006最简方案新框架下把字句的生成与推导,《外国语言文学》(季刊),第2期。
    张黎2007汉语“把”字句的认知类型学解释,《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张潜1998“把”字句研究概述,《南京高师学报》,第14卷第2期。
    张宝林2010回避与泛化——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习得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张伯江2000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语言研究》,第1期。
    张伯江2001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
    张伯江2005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语言科学》,第4卷第6期。
    张济卿2000有关“把”字句的若干验证与探索,《语文研究》,第1期。
    张黎聂学慧2005《商务汉语入门——日常交际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宁刘明臣1994试论运用功能发教“把”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张佩兰1986汉语介词“把”和维语宾格“ni”的比较,《语言与翻译》,第2期。
    张朋朋2007《新编基础汉语·口语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廷远2006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北方论丛》,第3期。
    张旺熹1991“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张旺熹2001“把”字句的位移图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张谊生1997“把+N+VV”祈使句的成句因素,《汉语学习》,第1期。
    张谊生2005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探微,《汉语学报》,第5期。
    张豫峰2005试析“N+把+N2+[主事]+VP”中的“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志公1953《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赵微2005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金色2010“把”字句句法、语义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3期。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1997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赵新李英林凌1999《中级汉语精读教程》(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郑杰2005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郑懿德1995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高年级语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周红2008“把”字句、“被”字句与致使力的传递,《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周健2005《基础华语》(第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82《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朱景松2007《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朱庆明2005《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
    朱文涛陈淑梅2010咸安方言特殊“把”字句“把+NP+VP+上”探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
    祝敏澈1957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丛》(第一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邹洪民2001致使义“把”字句的语义语用分析,《语言与翻译》(汉文),第1期。
    Austin, J. L.1965How to 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Bach, K.&Harnish, R.M.1991Lingtuistic Communication: a Schema for Speech Act.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H. H.1991Responding to Indirect Speech Ac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H. H.&Carlson. T. B.1991Speech Acts and Hearer’s Beliefs.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Davison, A.1975Indirect Speech Act and What to do with the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Ungerer&H.-J. Schmid2008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入门(第二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团。
    Fraser, B.1975Hedged Performativ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ordon, D.&Lakoff. G.1975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 Peter Cole&Jerry. L. Morgan.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een, G. M.1975How to get people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Peter Cole&Jerry. L. Morgan.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u Yueguo1993Impasses of Perlocu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No.20.
    Harnish, R. M.1994Mood, meaning and speech act. Savas. L. Tsohatzidis, Foundationsof Speech Act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Leech, G. N.1998A set of postulates. 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 London:Routledge.
    Levinson, S. C.1982Speech Act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Valerie Kinsella, Eightstate-of-the-art Articles on Key Area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dock, J. M.1994Toward a grammatical realistic typology of speech acts. Savas. L.
    Tsohatzidis, Foundations of Speech Act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Searle, J. R.1969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Searle, J. R.1979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Searle, J. R.1985Foundations of Illocutionary Log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Searle, J. R.2000Seman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Wierzbicka, A.1998The semantics of illocutionary forces. Pragmatics, CriticalConcepts, vol.2, London: Routledg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