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关系多样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关系。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又将其作为重要战略部署。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逐步确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形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的主体结构、主体地位、主体利益、规范和调节方式、劳动力配置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局面。研究这些变化,把握其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既是社会关注焦点,也是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还是学界专家学者纷纷倾力关注的重点。
     本文在汲取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指导,从劳动和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和历史考查入手,就新时期的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和途径,尝试性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和谐劳动关系主体是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本身,劳动关系主体特征、相互关系和责权通过实践来表征,劳动关系主体在实践中形成矛盾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并不是要彻底消除矛盾,而是使矛盾双方更好地实现协调、融洽、合作。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is various and complicated,the important one of it is the work relationship.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work relationship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so the 17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akes it as an essential strategy deployment.
     Over twenty year's reforming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has been set up,and the social economic components、organization styles、employment ways、distribution forms and benefit relationship are getting diversified day by day.The subjective structure、subjective status、subjective benefit、norm and adjustment forms and the laborer disposition ways of labor relationship changed greatly and profoundly,it displays a situation of unprecedented complexity.To study these variations,grasp its characteristic and regular patterns embodies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i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work relationship and harmonious society.As for how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work relation,not only it is a focus of social concern,but also it is the difficult for the government to settle by exerting its strength.Furthermore,it is also the key point which specialists and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as they do all they can.
     Based on the past research achievement,in this dissert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work value theory of Marx,I attempted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variation of the work relationship in the new times with a vision of intrinsic attribute and history investigation of work and work relationship,also I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importance、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the gateway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work relationship.In my opinion,the subject of the harmonious work relationship should be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labor union and the laborer himself.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subject、interrelation、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work relationship can be characterized in a way of practice.The subject in the work relationship forms the contradiction community in practice,they not only inter-opposite but also inter-integrate.Not that we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work relationship to eliminate the contradiction completely,but that we want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harmony and cooperation comparatively in the manual contradiction sides.
引文
[1]参阅程延园.劳动合同法: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参阅赵倩.从民主管理的视角看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3]参阅金银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强化“六个理念.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
    [4]参阅罗泽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障碍及其对策.学习论坛,2007年第3期
    [5]参阅曹小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农民工权益——基于经济学视角思考.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
    [6]参阅吕景春.和谐劳动关系的“合作因素”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合作主义”的视角.经济学研究,2007年第7期
    [7]参阅毛勒堂.劳动正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伦理诉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
    [1]参阅石若坤.心理契约视野下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学术交流,2007年第7期
    [2]参阅陈雪平.对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应对措施的探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参阅王勇.就业促进法草案评介.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3期
    [4]参阅徐根兴.论和谐劳动关系与劳动标准.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7-37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45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45页
    [1]参阅常凯.论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
    [2]参阅李克章.当前劳动关系的现状与思考.工人日报,2002年7月11日第5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3]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译).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46页
    [4][美]亨·房龙(齐植衍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61页
    [1]参阅高爱娣.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概述.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
    [1]程延园.劳动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3页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1]文选德.所有制断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2]邓小平文选(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3]路红梅.和谐劳动关系的哲学思考.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99页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2页
    [1]石金涛.劳功关系紧张的成因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9期
    [1]参阅《人民日报》,2006年1月20日第6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
    [1]邓小平文选(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 郭大力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9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7页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郭大力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4页
    [5]文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化认识劳动价值理论.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2期
    [1]黄楠森.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4页
    [1]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湖南日报,2005年5月1日第1版
    [2]参阅黑启明.政府归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1]参阅龚基云.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第31-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译)(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文选德.所有制断想.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程延园.劳动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袁方等主编.劳动社会学.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3
    [13]吴俊杰等编著.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4]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张立文.和合哲学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陈志尚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余金成.劳动论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1995
    [18]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中国劳动问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19]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德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4
    [20]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2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22]李德齐.建立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北京:经济出版社,1999
    [23]李德齐.政府·企业·工会:劳动关系国际比较.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24]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5]王家宠主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北京:工人出版社,2004
    [26]徐小洪.冲突与协调.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4
    [27]谭希培.超越现存——制度创新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28]董振华.创新劳动论——从经济学到哲学的理论思考.北京:中央党校出版 社,2005
    [29]韦森.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0]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1]陆剑杰.实践问题和矛盾问题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2]陆剑杰,张一兵.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3]王爱文.社会劳动关系演变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3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彭寿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5][英]洛克.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7][英]约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9][美]亨·房龙(齐植衍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0][美]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辛鸣.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理论前沿,2006,(8)
    [2]李松龄,杜彦瑾.和谐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求索,2006,(3)
    [3]余学新,肖浪鸣.试析“和谐社会”论的哲学基础.理论月刊,2006,(3)
    [4]曾德盛.人类的美好追求,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想——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论坛,2005,(11)
    [5]程竹汝.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学习与探索,2006,(3)
    [6]石惊涛.劳动关系紧张的成因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9)
    [7]高爱娣.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概述.工会理论研究,2006,(5)
    [8]陈雪平.对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应对措施的探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9]陆红梅.和谐劳动关系的哲学思考.学术研究,2006,(6)
    [10]文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化认识劳动价值理论.高校理论战线,2002,(2)
    [11]黄楠森.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教学与研究,1996,(1)
    [12]李景源,邹吉忠.哲学研究制度的可能性讨论综述.学术界,2005,(1)
    [13]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博士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5
    [14]龚基云.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关系和现状分析:[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
    [15]高新会.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博士论文].暨南大学,2005
    [16]胡小寒,贾华忠.面向21世纪我国劳动关系模式研究.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1)
    [17]蒋伏心.劳动价值论研究:回归本原,回归现实.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18]陈沙.关于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几个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4)
    [19]王岩.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互补机制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1)
    [20]冯同庆.加入WTO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工会理论与战线,2002,(4)
    [21]房正宏.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生成.江淮论坛,2005,(5)
    [22]张创新,刘堂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初探.政治学研究,2005,(3)
    [23]余金成.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讨,2005,(5)
    [24]郭庆松.当代劳动关系理论及其新发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2)
    [25]王大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哲学思考.新华文摘,2005,(6)
    [26]黑启明.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社会伦理视角.道德与文明,2006,(3)
    [27]邓小臻.论人、实践、社会、历史四位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浅析.甘肃社会科学,2005,(2)
    [28]余金成.劳动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纲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3)
    [29]马子富.劳动关系协调与和谐社会构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0)
    [30]朱广荣.人的存在与和谐.学术论坛,2005,(10)
    [31]陈春萍.论和谐社会的和谐劳动.道德与文明,2006,(5)
    [32]张二芳.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公正.理论探索,2006,(3)
    [33]郭灿鹏,于风政.论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文化条件.中州学刊,2005,(6)
    [34]王勇.就业促进法草案评介.中国发展观察,2007.(3)
    [35]高岸起.论实践的主体性发生与发展.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4)
    [36]俞吾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之我见.探索与争鸣,2002,(2)
    [37]叶秀山.“和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理想”.中国哲学史,1998,(2)
    [38]王传发.建立和完善构建和谐社会必需的社会机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
    [39]徐根兴.论和谐劳动关系与劳动标准.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0]石若坤.心理契约视野下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学术交流,2007,(7)
    [41]罗雪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湖南工程学学学报,2004,(3)
    [42]刘建强.江泽民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3]安启念.和谐——马克思主义一个被长期遮蔽的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
    [44]程延园.劳动合同法: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45]赵倩.从民主管理的视角看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理论研究,2006,(6)
    [46]金银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强化“六个理念”.理论探索,2007,(5)
    [47]罗泽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障碍及其对策.学习论坛,2007,(3)
    [48]曹小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农民工权益——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6,(6)
    [49]吕景春.和谐劳动关系的“合作因素”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合作主义”的视角.经济学研究,2007,(7)
    [50]毛勒堂.劳动正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伦理诉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
    [1]I lyas Kostekli:Comments on Dani Rodrik's FOUR SIMPLE PRINCIPLES,OPEN THE SOCIAL SCIENCES,Stanfurd University,June 1996
    [2]Claire Andre and Manuel Velaspuez:Consistency Andre and Manuel Velaspuez:Consistency in Ethics,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1999,Vol.29
    [3]Leat,Mike:Exploring Employee Relations,Butterworth-Heinemann,2001
    [4]Little,adrian:Post-industrial Socialism:Towards a New Politics of Welfare,London,New work:Routledge,1998
    [5]Salamon,Michael:Industrial Relations:Theory and Practice.5ed.Financial Times Management,2004
    [6]Young,James D:Socialism and English Working Class:A History of English labor.New York:Harvester,1989
    [7]Selden Maik.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Socialism.Armonk,N.Y.:M.E.Sharpe,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