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迁徙官僚家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依据地缘形成各自地区的地域认同,以此形成不同的地方势力。魏晋门阀士族在唐代彻底瓦解之后,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发生怎样的改变,家族的形成与维持随之发生何种变化。本文以宋代两浙地区为考察区域,从这一区域的迁徙官僚家族研究入手,针对这一问题略作探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论。古代社会安土重迁传统之下,很多宋代官员却迁徙其他地区,家族如何融入地方、如何发展,由此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即探讨两浙地区宋代迁徙官僚家族如何维持、发展,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迁徙背后的社会变革意义,并明确本文的研究区域、研究对象及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官僚家族迁徙方向与迁徙原因。通过分析迁徙家族个案,表明官僚家族迁徙趋向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从迁徙官僚家族迁居原因分析,也是出于获取更多的经济、文化资源而迁徙。战乱虽然是两宋之际大规模移民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宋代迁徙官僚家族而言,却不是最主要迁徙原因。宋代两浙地区官僚家族迁徙的流向和动因,表明受科举考试影响,地方精英更加中央化,官僚家族的地方性日益淡化。
     第三部分,迁徙官僚家族地位的维持。宋代迁徙官僚家族兴起和维持,主要依靠家族成员的科举成就。为了保证家族持续取得功名,官僚都重视家族子弟教育。科举和教育是家族维持的关键。为了保证家族的各种支出,多数家族注意营置田产。田产营置同样与官僚家族的地位维持有关,多数家族迁居地、田产所在地与官员任官地区重合,说明官位对购置田产有重要影响。
     第四部分,迁徙官僚家族的婚姻。分析迁徙官僚家族姻的地域特征,表明两浙地区的迁徙官僚家族,能够与迁居地家族结成姻亲关系,融入迁居地社会。部分迁居官僚与原居住地家族保持联姻。再分析官僚家族婚姻对象的门弟,官僚家族倾向于选择进士出身的士人为婿,接受儒家经典教育和参加科举考试亦是择婿的重要标准。科举考试形成新的“士—庶”关系。
     第五部分,迁徙官僚家族与地方社会。通过分析迁居官僚家族的社会活动,说明由于宋代官员与乡罩的松散关系,导致地方势力面对以官方身份迁徙而来的家族,缺少应对能力。迁徙家族不但能够轻易得购买土地,干预地方事务;甚至取代本土
Ancient society of China, form the region of each area to approve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reason, so as to form different local forces. The noble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s after disintegrating completely in the Tang Dynasty, between the national or local societies, what kind of change is emergence. This text regards Liangzhe Lu in Song Dynasty as area to study and start with from the migration bur Eaucrat of this area family, slightly do the discussion to answers this quest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altogether.
    First part Theory of the preface. The ancient society is attached to nativeland and unwilling to leave it, but a lot of officers migrated in other areas in Song Dynasties, how the family incorporates the place where they migrated in, how to develop, therefore put forward the meaning in which this text studies, how to keep, develop namely probe into two areas of Liangzhe Lu and migrate in bureaucrat's family in Song Dynasty, the relation with local society, migrate in the social change meaning of the back.
    Second part,The direction and reason of migrating that bureaucrat's family migrates. Through analyse the cases of, bureaucrat's family, indicate bureaucrat family move to the city that resource of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concentrate on.. Reason of bureaucrat's family,migration is in order to receive more politics.Though the war is a main reason of the extensive immigration between Northern Song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 but bureaucrat family but speech to Song Dynasty, no a main reason to migrate. Bureaucrat's families of Liangzhe Lu migrated in the direction in Song Dynasty, explained and influenced by imperial examinations examination, local elite central authorities take, local characteristic subside progressively.
    The third part,Migrate in the position that one's own that how bureaucrat's family maintains. Migrated in bureaucrat's family and grew up and kept in Song Dynasty, relied on family members to succe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examination mainly.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at the family can be long-term and successful in the
引文
1 杜佑《通典》卷一《食货典一·田制上》(引文版本请见附录,下文同)。
    2 邢义田《从安土重迁论秦汉时代的徙民与迁徙刑》,文载《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57册第二分。
    3 江继培《潜夫论笺校正》卷五《实边》,第282页。
    4 班固《汉书》卷七三《韦贤传》,载韦贤之子韦玄成赐葬杜陵,他去世前请求葬于父墓之旁,第3115页。范晔《后汉书》卷二七《承功传》,载承宫卒,明帝赐葬地,其妻子上书请求归葬乡里,第945页
    5 邢义田《从战国至西汉的族居、族葬、世业论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延续》,文载《新史学》6卷2期,1995年。
    6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第51页。
    1 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一三《尉迟氏园亭记》。
    2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1页。
    3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277页。
    1 黄宽重、刘增贵《家族与社会》导言。
    1 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了吗?》,文载《唐研究》第11卷。
    2 黄宽重《评介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文载《宋史论丛》页311-323。
    1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结论《科举社会下家族的发展与转变》,第252页。
    1 毛汉光将唐代官僚家族定义为完全依靠官位维持的家族,一旦社会政局变动,家族的政治地位随之变化。本文使用“官僚家族”概念,意在突出任官对于家族成长的决定性意义,而对于家族维持而言,更具决定意义的是科举成就,与毛汉光概念不同。见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页56。
    2 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第784页。
    3 陶晋生《书香世家:宋代的山阴陆氏家族》,文载《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另见黄宽重《家族与社会》序言。
    1 以《宝庆四明志》卷一○《进士》为例:宝元元年榜王异,以济州为户籍;皇祐五年楼郁、陈誴、项睎、葛良嗣皆以开封为户籍;嘉祐二年于锐、嘉祐八年葛蕴、熙宁三年冯景、熙宁九年陈伯强、杜岐、元祐六年袁灼亦皆是以开封为户籍。其中楼郁、陈誴、葛良嗣皆是长期定居明州,并未迁至开封。再以《正德松江府志》卷二三为例,嘉祐二年榜朱伯虎以开封为户籍,而其弟朱伯熊治平二年中进士,则以本贯应试。
    2 如绍兴十八年进士周毅,福州闽县人。《拙斋文集》卷一八《故左奉议郎临安府府学教授周仁仲行状》称:“公讳毅,仁仲字也,其先光之固始人,从王氏避地,遂居福之闽县。”
    3 远腾隆俊《宋代的士大夫与家族、宗族—以范公偁<过庭录>为中心》,文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
    4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三《孙氏碑阴记》。
    5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第四章《洛学遗绪—高氏家族的学术与政治抉择》。
    1 包伟民《浙江区域史研究》前言,第5页。
    2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第207-220页。
    3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九《福建路》,第399页。
    4 《宋史》卷二六《高宗本纪三》,绍兴元年十二月。
    1 所谓地区中心,是指两浙地区相对于长江以南其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是长江流域开发历史所证明的。但是由于本文最初论题设计,无法对其他长江流域的地区作家族迁徙分析,所以在研究方法方面有一定缺陷,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弥补。
    2 徐积《孝节集》卷二○《过故乡》。
    3 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第641页。
    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上册,第396页。
    2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第247页。
    3 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载《全唐文》卷四三○。
    4 梁肃《吴县令厅壁记》,载《全唐文》卷五一九。
    1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八《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
    2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第207-220页,卷九《福建路》,第399页。
    3 卢宪《嘉定镇江志》卷六《山川》。
    4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第207-220页。
    5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第480页。
    6 罗濬《宝庆叫明志》卷一《境土》,第4997页。
    7 刘允文《苏州新开常熟塘碑铭》,载《全唐文》卷七一三。
    8 刘煦《旧唐书》卷一六三《孟简传》,第4257页。
    1 李华《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并序》,载《全唐文》卷一三四。
    2 秦观《淮海集》卷一五《财用》。
    3 张方平《乐全集》卷一四《刍荛论》。
    4 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载萧绎《文选》卷二五。
    5 吴松弟《宋代福建人口研究》,文载《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二期。
    6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
    1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劳农》。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八,皇祐二年六月,第4048页。
    3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宋辽金元时期》,第501页。
    4 葛建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第170页。
    5 苏辙《栾城后集》卷五《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序》。
    6 苏基郎《唐宋时代闽南泉州史地论稿》,第153、176页。
    1 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卷九七《延平府·南坪》,第4044页。
    2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第63页。
    3 同前书第68页。
    4 贾志扬《宋代科举》第199页。
    5 宋祁《景文集》卷五九《文宪章公墓志铭》。
    6 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巻五二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
    7 强至《祠部集》卷三五《朝奉郎守尚书虞部郎中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曾府君墓志铭》。
    8 沈括《长兴集》卷一八《赠崇德县君任氏墓志铭》。
    1 杨时《龟山集》卷三三《御史游公墓志铭》。
    2 佐竹靖彦《唐宋變革地域研究》,第363页。
    1 天津出版社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1993年出版,后其主要内容收入氏著《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建炎三年二月庚午,第405页。
    3 吴松弟《宋代靖康乱后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文载《浙江学刊》1994年第1期。
    1 楼钥《攻媿集》卷一○七《王夫人墓志》。
    2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右中奉大夫致仕赠少师陈公神道碑》,邹浩《道乡集》卷三九《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
    3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一《先妣迁奉墓志》。
    4 喻长霖《民国台州府志》卷首。
    5 韩元佶《南涧甲乙稿》卷二○《资政殿大学士左通议大夫致仕贺公墓志铭》。
    6 冻国栋《庸代人口问题研究》,第278页。
    7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宋故端明殿学士左朝散大夫致仕安定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赠左中大夫胡公行状》。
    1 贾志扬著、赵东梅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第120页。
    2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
    3 苏辙《苏辙集》卷五《卜居赋》。
    4 苏辙《苏辙集》卷三《送任师中通判黄州》。
    5 曦洲《宋代阆州陈氏研究》,文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6 范镇《陈少卿墓志铭》,载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一。
    7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九○《安人王氏墓表》。
    8 不著撰人《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9 周行已《浮沚集》卷七《邓子同墓志》。
    1 贾志扬《宋代科举》,第148页。
    2 包伟民《浙江区域史研究》第5页。
    1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八。
    2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三《先大夫行述》。
    3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八篇《从士族籍贯迁徙看唐代士族中央化》。
    4 韩昇《魏晋南北朝的坞壁和村》,文载《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辽徙与社会变迁》,文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 《宋会要辑稿》型法二之三三。
    2 杨时《龟山集》卷三三《御史游公墓志铭》。
    1 刘一止《苕溪集》卷五一《徐氏安人墓志铭》:“世莆陽人,徙居吴郡……父(徐)铎,熙宁中廷对魁天下。”
    2 陈襄、郑穆见《家族迁徙表》1-1。
    3 洪迈《容斋四笔》卷五《饶州风俗》,第665页。
    4 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第278页。
    1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第15页。
    2 全汉昇《中国经济史研究》上册《唐宋帝国与运河》。
    3 周藤吉之《宋代的官僚制和大土地占有》,第179页,文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
    4 苏颂《苏魏公集》卷六一《少府监致仕王公墓志铭》。
    5 李复《潏水集》卷一六《托人求田》。
    6 苏轼《苏轼全集》卷七五《上荆公书》。
    7 袁燮《絜斋集》卷一六《叔父承议郎通判常德府行状》。
    8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人物》。
    1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一。
    2 胡宿《文恭集》卷三九《宋故朝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蒋公神道碑》。
    3 实录《陈成肃公升之传》,见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十五。
    4 刘敞《公是集》卷一四《吴中大水有负郭田在常州云已漂溃作一首示公仪》。
    5 同前书卷三六《伯父宝书阁记》。
    6 刘挚《尽言集》卷五《论章惇强买朱迎等田产事》。
    7 张德夫《隆庆长洲县志》卷一三《宅第》。
    8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一。
    9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六 《承议郎集贤校理蔡公墓志铭》。
    10 沈与求《龟溪集》卷一二《黄直阁墓志铭》。
    11 杨时《龟山集》卷三三《莫中奉墓志铭》。
    12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九《治行》。
    13 竺沙雅章《宋代社會宗教》第七章《北宋士大夫徙居買田》,第514页。
    14 《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二八。
    1 李纲《梁溪集》卷七四《按发张掞等在任取受不法奏状》。
    2 《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三○。
    3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三之八。
    4 《宋史》卷三○三《张昷之传》,第10033页。
    5 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一《牧守》。
    6 祝穆《方舆胜览》卷四六《淮安军》,第822页。
    7 陈襄《古灵集》附录《先生墓志铭》。
    8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六《承议郎集贤校理蔡公墓志铭》。
    9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七《人物》。
    10 陆佃《陶山集》卷一四《通直郎边公墓志铭》。
    11 杨时《龟山集》卷三三《钱忠定公墓志铭》。
    12 胡宿《文恭集》卷三九《宋故朝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致仕上柱国乐安县开国侯赠吏部侍郎蒋公神道碑》。
    1 叶棐恭《题严先生钓台》,载董弅辑《严陵集》卷八,。
    2 杨时《龟山集》卷三五《章端叔墓志铭》。
    3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七《溧阳县题名》。
    4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三《墓志铭宝文阁待制郑公穆墓志铭》
    5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八《叙人》。
    6 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七《州邑》。
    7 杨简《慈湖遗书》附录《宝谟阁学士正奉大夫慈湖先生行状》。
    8 《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一。
    1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一《宋故右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富君墓志铭》。
    2 沈遘《西溪集》卷一○《尚书职方郎中致仕刘公墓志铭》。
    3 刘敞《公是集》卷六三《伯父宝书阁记》。
    1 刘一止《苕溪集》卷五○《通判安肃军林君墓志铭》。
    2 杨时《龟山集》卷三三《莫中奉墓志铭》。
    3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第232页。
    4 杨时《龟山集》卷三五《章端叔墓志铭》。
    5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54页。
    6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四,绍兴二十六年八月甲申;刘宰《漫塘集》卷三三《钱贤良行述》。
    1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第84页。
    2 陈植锷《宋代文化史述论》第124-125页。
    3 苏轼《苏轼全集》卷八九《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4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第69页。
    5 王辟之《渑水燕淡录》卷四。
    6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三《先大夫行述》
    1 张方平《乐全集》卷十二《不孝之刑》。
    2 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3 黄溍《文献集》卷九《慈溪黄君墓志铭》。
    4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七《《宋故左朝议大夫直显谟阁致仕汪公墓志铭》。
    5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六《大理少卿徐公墓志铭》
    6 洪咨夔《平斋文集》卷三二《提举俞太中行状》。
    7 楼钥《攻媿集》卷一○一《洪子承墓志铭》。
    8 张湨《宝庆会稽续志》卷五《人物》。
    9 黄宽重《宋代四明士族的人际网络与社交文化活动》,文载《宋史研究辑》第三二辑。
    1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九二《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
    2 张栻《南轩集》卷四一《张氏墓表》。
    3 陈庆龄《同治临川县志》卷四七《寓贤》。
    4 黄宗羲《宋无学案》卷七一《岳麓诸儒学案》。
    5 叶适《叶适集》卷一四《徐德操墓志铭》。
    1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九《宋故武功大夫李公墓誌铭》。
    2 王日根《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第185页。
    1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二《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墓志铭》。
    2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六《谢师宰墓志铭》,卷九八《谢景回墓志铭》。
    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二《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墓志铭》。
    1 实录《陈成肃公升之传》,载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十五。
    2 王銍《默记》卷中。
    3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一。
    4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右中奉大夫致仕赠少师陈公神道碑》。
    5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一。
    6 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十一。
    7 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一。
    8 汪藻《浮溪集》卷二七《赠左大中大夫致仕陈君墓志铭》。
    9 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一。
    10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贵池主簿沈君墓表》。
    11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池州贵池主簿沈君夫人元氏墓志铭》。
    1 王安礼《王魏公集》卷七《故朝奉郎权发遣秀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借紫沈公墓志铭》。
    2 《宋史》卷三五四《沈铢传》,第11157页。
    3 汪藻《浮溪集》卷二六《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毫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
    4 郑岳《莆阳文献传》卷一○《傅楫》。
    5 陆心源《宋史翼》卷一九《黄挺传》。
    6 沈与求《龟溪集》卷一二《黄直阁墓志铭》。
    7 《宋史》卷三○一《边肃传》,第9983页。
    8 陆佃《陶山集》卷一四《通直郎边公墓志铭》。
    1 王鏊《正德姑苏志》卷五三《忠义》。
    2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七《人物》。
    3 《宋史》卷三二八《王韶传》,第10579页。
    4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六,绍兴五年十二月辛亥。
    5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御制》,徽宗皇帝手诏。
    6 刘宰《漫塘集》卷三四《故吉州王使君夫人蔡氏行状》。
    7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七。
    8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六《度支郎中葛公墓志铭》。
    9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一。
    1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赠金紫光禄大夫姜公墓志铭》。
    2 楼钥《攻媿集》卷一○六《知钟离县姜君墓志铭》。
    3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赠金紫光禄大夫姜公墓志铭》。
    4 汪应辰《文定集》卷二十《御史中丞常公墓志铭》。
    5 刘应钶《万历嘉兴府志》卷一七《冢墓》。
    6 刘应钶《万历嘉兴府志》卷五六《海盐列传》。
    7 《宋史》卷四二一《常楙传》,第12595页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一,庆历七年十一月戊戌,第3890页。
    2 曾巩《隆平集》卷一九。
    3 《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传下》,第8632页。
    4 《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上》,第8637页。
    5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直秘阁孟君墓志铭》。
    6 《宋史》卷四六五《孟忠厚传》,第13586页。
    7 李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四,绍兴三年四月壬寅。
    8 李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一,建炎元年十二月甲子。
    9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直秘阁孟君墓志铭》。
    10 叶适《叶适集》卷二五《孟达甫墓志铭》。
    11 叶适《叶适集》卷二五《孟达甫墓志铭》。
    12 叶适《叶适集》卷二二《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
    1 陆心源《宋史翼》巷三五《孟文龙传》。
    2 《宋史》卷三六七《杨存中传》,第11433页。
    3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四一《杨国夫人赵氏墓表》。
    4 袁甫《蒙斋集》卷一四《袭桂堂记》。
    5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七《科名》。
    6 不著撰人《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7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五《选举》下,1172-1173页。
    8 张希清《宋代荫补之滥》,第214页,文载《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
    1 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第9页。
    2 陆游《家世旧闻》卷上。
    3 《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七。
    4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第68页。
    5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571页,《左右朝议大夫》。
    6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140页,《龙图阁直学士》。
    7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688页,《元丰前后寄禄官阶对照表》。
    1 《宋史》卷一五八《选举志四》,第3711-页。
    2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694,《政和绍兴武官阶表》。
    3 《宋史》卷四六五《外戚传下·郑兴裔传》,第13593页。
    4 《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第799页。
    1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第137页。
    2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一四《学校考》,胡刚中《重修县学记》。
    3 王应麟《团学纪闻》卷八《经说》。
    1 曾巩《曲阜集》卷三《赠苏司空墓志铭》。
    2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六二《叔父卫尉寺丞景陵府君墓志铭》。
    3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三《附录·魏公谭训》。
    4 韩元佶《南涧甲乙稿》卷二○《故中散大夫致仕苏公墓志》。
    5 汪藻《浮溪集》卷二五《故徽猷阁待制致仕苏公墓志铭》。
    6 刘攽《公是集》卷三六《伯父宝书阁记》。
    7 曾肇《曲阜集》附录《神道碑》杨时撰。
    8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二。
    9 李弥逊《筠溪集》附录《筠溪李公家传》。
    1 李弥逊《攻媿集》卷九八《龙图阁待制赵公神道碑》。
    2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九《叙人》。
    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一《杜祁公墓志铭》。
    4 苏舜卿《苏学士集》卷一五《大理评事杜君墓志》。
    5 李光《庄简集》卷一八《杜府君墓志铭》。
    6 叶适《叶适集》卷一四《姜安礼墓志铭》。
    7 刘宰《漫塘文集》卷二八《故知和州陆秘书墓志铭》。
    8 王称《东都事略》卷三○一《管师仁传》。
    9 罗愿《罗鄂州小集》卷四《宜人赵氏墓志铭》。
    10 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二九《太令人方氏墓誌铭》
    11 曾巩《元丰类稿》45/3《天长县君黄氏墓志铭》。
    12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赠金紫光禄大夫姜公墓志铭》。
    1 杨时《龟山集》卷三五《章端叔墓志铭》。
    2 吕祖谦《东莱集》卷一○《朝散潘公墓志铭》。
    3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九四《直显谟阁潘公墓誌铭》。
    4 陈亮《龙川文集》卷二六《吏部侍郞章公行状》。
    5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五《人物考中》。
    6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累年告老恩旨未俞,诏领祠宫,遂还乡闬,燕闲无事追省平生,因成感事述怀诗五言一百韵示儿孙辈,使知遭遇终始之意,以代家训,故言多不文》。
    7 刘子建《宋代官学与私学的消长》,文载《两宋史研究从编》第220-225。
    8 楼钥《攻媿集》卷一○三《高端叔墓志铭》。
    9 《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四、五。
    10 陈傅良《止斋文集》卷三九《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
    1 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一。
    2 刘一止《苕溪集》卷五一《徐氏安人墓志铭》。
    3 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4 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四一《论杜太后家子孙》。
    5 王善军《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文载《宋史研究论文集》1992年。
    6 邹浩《道乡集》卷三五《胡元均墓志》。
    7 苏颂《苏魏公集》附录《魏公谭训》卷二。
    1 叶适《叶适集》卷一六《朝请大夫司农少卿高公墓志铭》。
    2 黄宽重《南宋两浙路社会流动的考察》,文载氏著《宋史从论》。
    3 游酢《游鷹山集》卷四《宣义胡公墓志铭》。
    4 李复《潏水集》卷一六《托人求田》。
    5 不著撰人《京口耆田传》卷一。
    6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
    1 宋祁《景文集》卷五九《故光禄卿叶府君墓志铭》。
    2 胡宿《文恭集》卷三九《宋故朝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致仕上柱国乐安县开国侯食赠吏部侍郎蒋公神道碑》。
    3 苏颂《苏魏公集》附录《魏公谭训》卷六,第1155页。
    4 陈襄《古灵集》附录,叶祖洽撰《先生行状》。
    5 刘安世《尽言集》卷五《论章惇强买朱迎等田产事》。
    6 刘敞《公是集》卷三六《伯父宝书阁记》。
    7 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三《林摅传》。
    8 叶适《叶适集》卷一五《高永州墓志铭》。
    9 叶适《叶适集》卷二五《孟达甫墓志铭》。
    10 王明清《玉照新志》卷四。
    11 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七○《武泰军节度使赠太尉郑公神道碑》。
    12 楼钥《攻媿集》卷一○三《工部郎中曹公墓志铭》。
    13 韩元佶《南涧甲乙稿》卷二○《资政殿大学士左通议大夫致仕贺公墓志铭》。
    14 《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之一四。
    15 周密《齐东野语》卷六《向氏粥田》。
    1 孙觌《鸿庆居七集》卷四一《赵氏墓表》。
    2 楼钥《攻媿集》卷九○《国子司业王公行状》。
    3 吕祖谦《东莱集》卷一○《朝散潘公墓志铭》。
    4 曹允源《民国吴县志》卷三九《宅邸》。
    5 梁庚尧《南宋的贫士与贫宦》,《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第412页。
    6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四《宋故左承议郎权发遣和州军州事傅公墓志铭》。
    7 卫泾《后乐集》卷一八《故特进资政殿大学士程公墓志铭》。
    8 李弥逊《筠溪集》附录《筠溪先生家传》。
    9 袁燮《絜斋集》卷一六《李太淑人郑氏行状》。
    10 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二七《故承事郞通判镇江府蔡公墓志铭》。
    11 斯波义信《江南经济史研究》第146页。
    12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八《朱翌》。
    13 邹浩《道乡集》卷四○《故朝请郎张公行状》。
    1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八。
    2 陶晋生《北宋士族》第314页。
    3 张德夫《隆庆长洲县志》卷一三《宅邸》
    4 包伟民《唐宋家族制度嬗变原因探析》,文载《暨南史学》第三辑。
    5 赵善璙《自警篇·赈族》第76页。
    6 远腾俊隆《北宋士大夫的寄居与宗族——乡里与移住者的信息交流》,文载《宋代社会空间》。
    1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秦国太夫人相里氏墓志铭》。
    2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
    3 邹浩《道乡集》卷三九《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
    4 杨时《龟山集》卷三一《李子约墓志铭》。
    5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右中奉大夫致仕赠少师陈公神道碑》。
    6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尚书兵部员外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7 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一三《朝散大夫谢公墓志铭》。
    8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朝散郎直秘阁赠徽猷阁待制蒋公墓志铭》。
    9 杨时《龟山集》卷三五《章端叔墓志铭》。
    10 罗愿撰《胡待制传》,见录于程敏政辑《新安文献志》卷七八。
    11 刘宰《漫塘集》卷二八《故知吉州王公墓志铭》
    12 杨时《龟山集》卷三《钱忠定公墓志铭》。
    13 蔡戡《定斋集》卷一四《大父行状》。
    1 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二七《故承事郎通判镇江府蔡公墓志铭》。
    2 邹浩《道乡集》卷四○《故朝请郎张公行状》。
    3 吕祖谦《东莱集》卷一○《朝散潘公墓志铭》。
    4 刘攽《故朝奉大夫权知陕州军府事陈君墓志铭》,载《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五,第1881页。
    5 王善军《宋代族产初探》,文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6 杨时《龟山集》卷三三《钱忠定公墓志铭》。
    7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七。
    8 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七○《武秦军节度使赠太尉郑公神道碑》。
    9 楼钥《攻媿集》卷八九《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
    10 凌万顷《淳祐玉峰志》卷中《氏族》。
    1 曹勋《松隐集》卷三三《显恩寺记》。
    2 曹勋《松隐集》卷三三《跋功德寺赐额石刻》。
    3 王迈《臞轩集》巷五《仙游县傅氏金石山福神道院记》。
    4 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一三《朝散大夫谢公墓志铭》。
    5 周煇《清波杂志》卷一二,第514页。
    6 江藻《浮溪集》卷二五《故徽猷阁待制致仕苏公墓志铭》。
    7 楼钥《攻媿集》卷八九《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
    8 刘宰《漫塘集》卷三四《故吉州王使君夫人蔡氏行状》。
    1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二。
    2 姚勉《雪楼集》卷二○《故同知处州路总管府事袁府君神道碑铭》。
    3 蔡勘《定斋集》卷一五《中大夫致仕朱公墓志铭》。
    4 沈辽《云巢编》卷八《翰林唐公祠堂记民。
    5 楼钥《攻媿集》卷九七《集英殿修撰致仕赠光禄大夫曾公神道碑》。
    6 邹浩《道乡集》卷三九《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
    7 章得象先世三代为父章奂、祖章士庶、曾祖章仁嵩,五子为约之、介之、修之、徽之、释之。见宋祁《景文集》卷五九《文宪章公墓志铭》。章楶上世为父章访,祖章频。见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朝请大夫直龙图阁章公墓志铭》。
    8 陈襄《古灵集》附录,叶祖洽撰《先生行状》。
    9 杨时《龟山集》卷三三《钱忠定公墓志铭》。
    10 李弥逊《筠溪集》卷二四《龙图阁直学士右通奉大夫致仕叶公墓志铭》。
    1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右中奉大夫致仕赠少师陈公神道碑》。
    2 蔡戡《定斋集》卷一四《大父行状》
    3 楼钥《攻媿集》卷九八《龙图阁待制赵公神道碑》。
    4 范镇《上仁宗论荫补旁亲之滥》,见录于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七四,第810页。
    1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朝奉大夫提点杭州洞霄宫章公墓志铭》。
    2 《宋史》卷三二八《章楶传》,第10590页。
    3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朝请大夫直龙图阁章公墓志铭》。
    4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朝奉大夫提点杭州洞霄宫章公墓志铭》。
    1 《宋史》卷三二八《章楶传》,第10591页。
    2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朝奉大夫提点杭州洞霄宫章公墓志铭》。
    3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朝请大夫直龙图阁章公墓志铭》。
    4 陆心源《宋史翼》卷四十。
    1 《宋史》卷四七一《章停传》,第13713页。
    2 楼钥《攻媿集》卷七○《跋元丰八年进士小录》。
    3 张德夫《隆庆长洲县志》卷一三《宅第》
    4 《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一五。
    1 陆心源《宋史翼》卷四《苏嘉传》。
    2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二○《故中散大夫致仕苏公墓志》。
    3 曾巩《曲阜集》卷三《赠苏司空墓志铭》。
    4 周必大《周益国义忠公集》卷六二《中大夫蔡公神道碑》。
    5 陆心源《宋史翼》卷一四《蔡戡传》。
    1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四《宋故左承议郎权发遣和州军州事傅公墓志铭》。
    2 汪藻《浮溪集》卷二六《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毫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
    3 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一《用人》胡安国奏。
    4 《宋史》卷二四《高宗本纪一》,第443页。
    5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绍兴十七年八月癸卯,2537页。
    6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绍兴六年八月已未,第1700页。
    1 杨万里《诚斋集》卷六九《己酉自筠州赴行在奏事十月初三日上殿第一札子》。
    2 萧子显《南齐书》卷三二《王延之传》,第585页。
    3 王溥《唐会要》卷三六《氏族》。
    1 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文载《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期。
    1 《礼记·婚义》。
    2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181页。
    3 周一良《南朝境内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载氏著《周一良集》第一卷,第95页。
    4 吴成国《从婚姻论东晋门阀制度的盛衰》,文载《江汉论坛》1997年第9期。
    5 牟发松《从社会与国家关系看唐代的南朝化倾向》,文载氏著《社会与国家视野下的汉唐社会变迁》。
    6 魏征《隋书》卷七六《崔儦传》,第1733页。
    1 欧阳修《新唐书》卷九五《高俭传》,第3841页;薛居正《旧唐书》卷八二《李义府传》,第2769页。
    2 薛居正《旧唐书》卷八一《李敬玄传》,第2755页。
    3 陈朋《中国婚姻史稿》第66页。
    4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朝请大夫直龙图阁章公墓志铭》。
    5 王称《东都事略》卷一八《王溥传》。
    6 曾巩《隆平集》卷四《王溥传》附。
    7 李濂《汴京遗迹考》卷九。
    1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朝奉大夫提点杭州洞霄宫章公墓志铭》。
    2 夏玉麟《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选举》。
    3 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三《牧守》。
    4 王昶《金石萃编》三编,宋一一《慈恩寺塔题名》。
    5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朝请大夫直龙图阁章公墓志铭》,从“修撰(章鲸任秘阁修撰)以女归某”可知。
    6 楼钥《攻媿集》卷七○《跋元丰八年进士小录》:“章公择,申公(章惇)子也,实为同年生,其孙澥与钥同登隆兴元年进士科。”而据章綡墓志铭,章澥应为章綡之孙。
    7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五《章户部》。
    8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五《起隐子》。
    9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三《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
    10 王安礼《王魏公集》卷二《妻广平郡君程氏可永嘉郡夫人章惇妻定安郡君张氏可嘉兴郡夫人制》。
    11 王明清《挥塵录》前录卷四载黄寔为章惇外甥,则章惇之妹嫁给黄宣之父黄好谦。黄寔两女皆嫁给苏轼。
    12 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二六。
    13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中奉大夫致仕柳公墓志》。
    1 昌彼得《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二册,第1489页,和姓皆是开封、濮州两地。
    2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四《朝奉郎守国子博士知常州李公墓志铭》。
    3 杨时《龟山集》卷三一《李子约墓志铭》。
    4 王鏊《正德姑苏志》卷五七《游寓》。
    5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五《人物》。
    6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
    7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五《渤海县太君高氏墓碣》。
    8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二《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墓志铭》。
    9 黄庭坚《山谷集》别集《潘处士墓志铭》。
    10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科名》。
    11 杨时《龟山集》卷三一《李子约墓志铭》。
    12 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二。
    13 杨时《龟山集》卷三一《李子约墓志铭》。
    14 《宋史》卷三八二《李弥逊传》附李弥大传,第11777页。
    15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八《科名》。
    1 李弥逊《筠溪集》附录《筠溪李公家传》。
    2 李弥逊《筠溪集》卷二三《祭蔡子强学士文》。
    3 李弥逊《筠溪集》卷二三《祭叶子宁文》。
    4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宋故朝议大夫新知秀州军州事叶公墓志铭》
    5 袁燮《絜斋集》卷一六《李太淑人郑氏行状》。
    6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一《牧守》。
    7 李弥逊《筠溪集》卷二三《祭林时旉舍大文》。
    8 《宋史》卷四四九《林冲之传》附林震传,第13222页。
    9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六九《沧州诸儒学案》上,第2318页。
    10 陈耆卿《赤城集》卷一○《浙东提举叶侯生祠记》。
    11 张耒《柯山集》卷五○《李参军墓志铭》。
    1 沈遘《西溪集》卷一○《长寿县太君魏氏墓志铭》。
    2 陆佃《陶山集》卷一五《寿安县君王氏墓志铭》。
    3 刘敞《公是集》卷五一《先考益州府君行状》。
    4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朝请人夫守太子宾客判南京留守司御史台陇西李公墓志铭》。
    5 汤宝尹《宣城右集》卷七《书牙城公宇记后序》。
    6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九《国子博士陆君墓志铭》。
    7 徐嵩《乾隆绍兴府志》卷三一《进士》。
    8 刘攽《彭城集》卷三四《送胡因甫宰湘乡序》。
    9 王德毅《宋代澶州晁氏族系考》,文载《宋史研究辑》第三二辑。
    10 《沈睿达墓志铭》,《沈氏三先生文集》附录。
    11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九《职方员外郎郭君墓志铭》。
    12 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七《桥梁》页。
    13 郝玉麟《福建通志》卷三三《选举》。
    1 刘攽《故朝奉大夫权知陕州军府事陈君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五,第1881页
    2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四《秘书丞赠太师刘公神道碑》。
    3 陆心源《元祐党人传》卷四。
    4 吕祖谦《东莱集》卷一二《金华时君德辅墓志铭》。
    5 刘敞《公是集》卷三六《伯父宝书阁记》。
    6 陆佃《陶山集》卷一四《通直郎边公墓志铭》
    7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九《国子博士陆公墓志铭》。
    8 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黄裳》。
    9 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十五《陈成肃公升之传》。
    10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右中奉人大致仕赠少师陈公神道碑》。
    11 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六○《冯躬厚》。
    1 夏玉麟《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三《科举》。
    2 邵时敏《嘉靖天长县志》卷四《科举》。
    3 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一七《朱寿昌传》
    4 刘宰《漫塘集》卷三三《陈府君行述》。
    5 刘宰《漫塘集》卷三一《故溧阳县尉陈修职墓志铭》。
    6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右中奉大夫致仕赠少师陈公神道碑》。
    7 刘宰《漫塘集》卷三三《陈府君行述》。
    8 刘宰《漫塘集》卷三三《孙府君行述》。
    9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五六。
    10 苏颂《苏魏公集》附录《魏公谭训》卷十。
    11 苏颂《苏魏公集》附录《魏公谭训》卷七。
    12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八《职方郎中辛公墓志铭》。
    13 苏颂《苏魏公集》卷六二《万寿县令张君夫人苏氏墓志铭》。
    14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六《寿州霍丘县主簿宋君墓志铭》。
    15 曾巩《曲阜集》卷三《赠苏司空墓志铭》。
    1 张耒《柯山集》卷四九《欧阳伯和墓志铭》。
    2 黄庭坚《山谷外集》卷八《辛夫人墓志铭》。
    3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九《职方员外郎郭君墓志铭》。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六,哲宗元符元年三月戊辰,第11802页。
    5 江藻《浮溪集》卷二五《故徽猷阁待制致仕苏公墓志铭》。
    6 《宋史》卷四五三《曾孝序传》,第13319页。
    7 邹浩《道乡集》卷三九《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
    8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六《大宋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傅致仕赠司空侍中谥文定李公神道碑铭》。
    9 谈钥《嘉泰吴兴志》卷一七《贤贵事实》。
    10 苏颂《苏魏公集》六二《寿昌太君陈氏墓志铭》,第956页。
    11 毕仲游《西台集》卷一六《承相文简公行状》。
    12 韩元佶《南涧甲乙稿》卷二○《故中散大夫致仕苏公墓志》。
    13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四九。
    14 曾巩《曲阜集》卷三《赠苏司空墓志铭》。
    15 施宿《嘉泰会稽志》卷一九《杂纪》。
    1 汪应辰《文定集》卷二○《御史中丞常公墓志铭》。
    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
    3 张淏《宝庆会稽续志》卷六《进士》。
    4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仙源县太君夏侯氏墓碣》。
    5 《宋史》卷二九二《夏侯峤传》,第9758页。
    6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六《渤海县太君高氏墓碣》。
    7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六《渤海县太君高氏墓碣》载有四子,而谢绛墓志铭则载有三子,见王安石《临川先生集》卷九○《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
    8 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一三《朝散大夫谢公墓志铭》。
    9 黄庭坚《山谷外集》卷二二《湖州乌程主簿胥君夫人谢氏墓志铭》。
    10 韩琦《安阳集》卷四七《故崇信军节度副使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尹公墓表》。
    11 王珪《华阳集》卷五七《正奉大夫行给事中参知政事赠礼部尚书谥质肃唐公墓志铭》。
    12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九八《谢景回墓志铭》。
    13 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载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
    1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二《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孙公神道碑》,第798页。
    2 曾巩《元丰类稿》卷四二《胥君墓志铭》。
    3 晁说之《景迂生集》卷一九《承议郎陆公墓志铭》。
    4 胡宿《文恭集》卷三八《宋故朝散大大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兼集贤殿修撰知越州赠工部侍郎张公墓志铭》。
    5 宋祁《景文集》卷五七《张文懿公土逊旧德之碑》。
    6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六《太常少卿王公墓志铭》。
    7 晁说之《景迂生集》卷一九《文安县子硕人范氏墓志铭》。
    8 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四,周惇颐为陆诜婿,第3152页,《朱子全书》第17册。而考潘兴嗣《周茂叔墓志铭》载陆氏为职方郎中陆参之女,吕祖谦《宋文鉴》第2008页,未知孰是。
    9 晁说之《景迂生集》卷一九《承议郞陆公墓志铭》。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八,哲宗元符二年十一月乙亥,第12323页。
    2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陶渊明山海经诗》。
    3 程俱《北山集》卷三十《朝散郎直秘阁赠徽猷阁待制蒋公墓志铭》。
    4 胡宿《文恭集》卷三九《宋故朝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吏部侍郎蒋公神道碑》。
    5 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一八《科举》。
    6 尹继善《江南通志》卷一一九《选举志》。
    7 胡宿《文恭集》卷三九《宋故朝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致仕上柱国乐安县开国侯赠吏部侍郎蒋公神道碑》。
    8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十《朝散郎直秘阁赠徽猷阁待制蒋公墓志铭》。
    9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八《进士题名》。
    10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八。
    11 《宋史》卷二四《高宗本纪一》,第450页。
    12 苏轼《苏轼全集》卷八九《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13 《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二○。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神宗元丰二年二月辛亥,第7357页。
    2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宝文阁直学士中大夫致仕王公墓志铭》。
    3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四《延康殿学士中大夫赠正奉大夫王公行状》。
    4 汪晫《康范诗集》附录《行状》。
    5 据吕彼得《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二册,第1489页,和姓皆在开封、濮州两地。
    1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四○《秦国夫人王氏墓志铭》。
    2 叶适《叶适集》卷一三《孟氏夫人墓志铭》。
    3 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三二《西和陈使君墓志铭》。
    4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二二《景迂学案》吴梓材按:晁说之《答吴才老先辈书》,以足下乡里论之,紫微陈舍人(陈希颜)、御史孙中承(孙莘老)、秘书崔监(崔伯益),皆高邮老成人,第898页。
    5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直秘阁孟君墓志铭》。
    6 叶适《叶适集》卷二二《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
    7 叶适《叶适集》卷二五《孟达甫墓志铭》。
    1 《宋史》卷三九五《李大性传》,第12084页。
    2 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一四《淳熙荐士录》。按李大理自端州四会(肇庆四会)迁江西,而清代所修《广东通志》卷三一载李大理为四会人,绍兴三年进士、《法西通志》卷五十载为新建人,乾道五年郑侨榜。
    3 叶适《叶适集》卷二二《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
    4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五一《县令》。
    5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四《仕进》。。
    6 楼钥《攻媿集》卷九二《观文殿学士钱公行状》。
    7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一《郡守》。
    8 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三四《直敷文阁敛仕鲁公墓志铭》。
    9 《宋史》卷二四六《庄文太子传》,第8732页。
    10 温州人吴表臣有子名吴邵年、吴松年,吴修年可能为吴表臣之子。吴邵年登绢兴十八年进士第五甲七十名,其兄弟三人,吴修年可能为其弟,见《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11 陈俊卿《嘉定赤城志》卷三三《进上》。
    1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赠金紫光禄大夫姜公墓志铭》。
    2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九《先贤事迹下》。
    3 楼钥《攻媿集》卷一○六《知钟离县姜君墓志铭》。
    4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赠金紫光禄大夫姜公墓志铭》。
    5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赠金紫光禄大夫姜公墓志铭》。
    6 孙应时《烛湖集》卷十《司马氏七子字说》。
    7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九《孺人王氏墓表》。
    8 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
    9 包伟民《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文载《大陆杂志》第九四卷第5期。
    10 孙应时《烛湖集》卷十《司马氏七子字说》。司马俨七子:速,道,述,遂,逢,近,迅。
    11 黄宽重《宋史从论》第95页,四明史氏家族关系表。
    1 汪藻《浮溪集》卷二六《滕子济墓志铭》。
    2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四九。
    3 李纲《梁溪集》附录《行状》。
    4 楼钥《攻媿集》卷一○六《参议方君墓志铭》。
    5 《宋史》卷三九七《刘光祖传》,第12397页,真德秀《真文忠公集》卷四三《刘阁学墓志铭》。
    6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一《承议郎通判叙州李君墓志铭》。
    7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一《永康通判杜君墓志铭》。
    8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八《进士题名》。
    9 王十朋《梅溪集》跋。
    10 黄仲元《四如集》卷四《架阁通直刘公墓志铭》。
    1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四《陆郎中墓志铭》。
    2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五《奉直大夫陆公墓志铭》。
    3 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六八《左中奉大夫敷文阁待制特进林公神道碑》。
    4 刘子翚《屏山集》卷九《陆氏孺人墓表》。
    5 《宋史》卷四三四《刘了翚传》,第12871页。
    6 楼钥《攻媿集》卷一○三《知江州汪公墓誌铭》。
    7 楼钥《攻媿集》卷一○三《知江州汪公墓誌铭》。
    8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四《陆郎中墓志铭》。黄宽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交文化活动—以楼氏家族为中心》所列楼氏世系,楼钥同辈兄弟名皆从金,文载《宋史研究辑》第三十二辑。
    9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五《奉直大夫陆公墓志铭》。
    10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六《公廨》。
    11 陈著《本堂集》卷九二《江阴教授史君妻陆氏墓志铭》。
    12 《宋史》卷四二三《史弥巩传》,第12637页。
    1 夏玉麟《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科举》。
    2 潘绍诒《光绪处州府志》卷一六《科举》。
    3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七,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丙午,第6138页。
    4 赵师秀《清苑斋诗集》《送潘景参利州帐干》。
    5 吕祖俭《东莱吕太史年谱》淳熙三年三月二十一日,第233页。
    6 吕祖谦《东莱集》卷八《邢邦用墓志铭》,卷九《祭邢邦杰墓志铭》。
    7 吕祖谦《东莱集》卷一三《潘叔度妻朱氏墓志铭》。
    8 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四《朱翌》,第6198页。
    9 张孝祥《于湖集》卷二九《汤伯达墓志》。
    10 金生杨《眉山苏氏家族与学术》,文载《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第162页。
    1 叶适《叶适集》卷二六《故昭庆军承宣使知大宗正事赠开府仪同三司崇国赵公行状》。
    2 叶适《叶适集》卷二四《夫人王氏墓志铭》。
    3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四《亡嗣子圹记》。
    4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七,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丙午。
    5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四。
    6 程俱《北山小集》卷二三《妻宜人封令人》。
    7 楼钥《攻媿集》卷一○一《洪子忱墓志铭》。
    8 许景衡《横塘集》卷一九《丁大夫墓志铭》。
    9 葛胜仲《丹阳集》卷一四《中奉大夫葛公墓志铭》。
    10 楼钥《攻媿集》卷一○○《盛夫人墓志铭》。
    11 沈与求《龟溪集》卷一二《朝请大夫盛公行状》。
    12 楼钥《玫媿集》卷一○一《洪子忱墓志铭》。
    13 楼钥《攻媿集》卷一○○《盛夫人墓志铭》。
    1 楼钥《攻媿集》卷一○三《工部郎中曹公墓志铭》。
    2 陈朋《中国婚姻史稿》第30页。
    3 中村圭尔《关于南朝贵族地缘性的考察》,文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 秦冬梅《论北方士族与南方社会融合》,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 李伯重《东晋南朝江东文化的融合》,文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
    3 贾至《议杨绾条奏贡举疏》,《全唐文》卷三六八。
    4 陈弱水《从<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与心态的几个方面》,文载《新史学》第10卷第2期。
    5 吴宗国《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第441页。
    6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第159页。
    1 刘一止《苕溪集》卷二三《安人徐氏墓志铭》。
    2 袁燮《絜斋集》卷二一《夫人边氏圹志》。
    1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一《引试》,第402页。
    2 李弘祺《宋代的举人》,文载《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第304页。
    3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虞部郎中刁君墓志铭》。
    4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朝请大夫守太了宾陇西刁公墓志铭》。
    5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五《秩官》。
    6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七《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1 张方平《乐全集》卷四○《赠尚书礼部侍郎蔡公墓志铭》。
    2 刘挚《忠肃集》卷一三《屯田员外郎蔡君墓志铭》。
    3 蔡襄《端明集》卷四○《光禄卿致仕张公墓志铭》。
    4 邹浩《道乡集》卷三七《夫人严氏墓志铭》,卷四○《故朝请郎张公行状》。
    5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右中奉大夫致仕赠少师陈公神道碑》。
    6 邵时敏《嘉靖天长县志》卷四《科举》。
    7 刘宰《漫塘集》卷三三《陈府君行述》。
    8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一《宋故右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富君墓志铭》。
    9 刘攽《故朝奉大夫权知陕州军府事陈君墓志铭》,载《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五,1881页,。
    10 汪藻《浮溪集》卷二七《赠左大中大夫致仕陈君墓志铭》。
    11 杨时《龟山集》卷三一《李子约墓志铭》。
    12 袁燮《絜斋集》卷一六《李太淑人郑氏行状》。
    13 汪藻《浮溪集》卷二六《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毫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
    14 陈襄《古灵集》附录,叶祖洽《先生行状》。
    15 王明清《挥塵录》前录卷四载黄寔为章惇外甥,则章惇之妹嫁给黄寔之父黄好谦。黄寔两女皆嫁给苏轼。黄好谦,嘉祐二年特奏名,见《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
    16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宋故左中奉大夫致仕柳公墓志》。
    1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五《章户部》。
    2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五《起隐子》。
    3 邹浩《道乡集》卷三九《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
    4 汪应辰《文定集》卷二○《御史中丞常公墓志铭》。
    5 张淏《宝庆会稽续志》卷六,第7160页。
    6 沈辽《云巢编》卷九《张司勋墓志铭》。
    7 沈辽《云巢编》卷一○《宋太子中舍张传师墓志铭》。
    8 周必大《周益国义忠公集》卷七十《武秦军节度使赠太尉郑公神道碑》。
    9 杨时《龟山集》卷三三《钱忠定公墓志铭》。
    10 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黄裳》。
    11 陆佃《陶山集》卷一四《通直郎边公墓志铭》。
    12 袁燮《絜斋集》卷二一《夫人边氏圹志》。
    13 杨时《龟山集》卷三五《章端叔墓志铭》。
    14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三《宝文阁待制郑公穆墓志铭》。
    1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宋故朝议大夫新知秀州军州事叶公墓志铭》。
    2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六《承议郎集贤校理蔡公墓志铭》,第853页。
    3 沈与求《龟溪集》卷卷一二《黄直阁墓志铭》。
    4 杨时《龟山集》卷三三《莫中奉墓志铭》。
    5 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六二《中大夫蔡公神道碑》。
    6 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二九《太令人方氏墓誌铭》。
    7 楼钥《攻媿集》卷八九《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
    8 邹浩《道乡集》卷三六《宋子直墓志铭》。
    9 刘宰《漫塘集》卷三四《故吉州王使君夫人蔡氏行状》。
    10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七《王遂传》。
    11 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
    12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赠金紫光禄大夫姜公墓誌铭》,卷一○六《知锺离县姜君墓志铭》
    13 楼钥《攻媿集》卷一○六《知钟离县姜君墓志铭》。
    1 汪藻《朝散郎致仕胡君墓志铭》,载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九一
    2 真德秀《真文忠公集》卷四五《朝奉郎通判平江府事包君墓志铭》。
    3 叶适《叶适集》卷一六《高夫人墓志铭》。
    4 楼钥《攻媿集》卷一○八《直秘阁孟君墓志铭》。
    5 楼钥《攻媿集》卷一○七《王夫人墓志》。
    6 叶适《叶适集》卷四八《巩仲至墓志铭》。
    7 蔡戡《文定集》卷二○《御史中丞常公墓志铭》。
    8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四一《杨国夫人赵氏墓表》。
    9 《宋史》卷二四六《庄文太子传》,第8732页。
    10 楼钥《攻媿集》卷九二《观文殿学士钱公行状》。
    11 叶适《叶适集》五二《朝奉大夫知惠州姜公墓志铭》。
    12 叶适《叶适集》卷一四《姜安礼墓志铭》。
    1 楼钥《攻媿集》卷一○三《工部郎中曹公墓志铭》。
    2 楼钥《攻媿集》卷九八《龙图阁待制赵公神道碑》。
    3 韩元佶《南涧甲乙稿》卷二○《资政殿大学士左通议大夫致仕贺公墓志铭》。
    4 吕祖谦《东莱集》卷八《邢邦用墓志铭》。
    5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二《曾文清公墓志铭》。
    6 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三三《朝请大夫致仕赐紫金鱼袋黄公子游墓志铭》。
    7 楼钥《攻媿集》卷一○三《奉议郎黄君墓志铭》。
    8 楼钥《攻媿集》卷九○《国子司业王公行状》。
    9 真德秀《真文忠公集》卷四三《刘阁学墓志铭》。
    10 刘一止《苕溪集》卷五○《通判安肃军林君墓志铭》。
    1 叶适《叶适集》卷一四《徐德操墓志铭》。
    2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六《大理少卿赠集英殿修撰徐公墓誌铭》。
    3 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六二《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程公神道碑》。
    4 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一八《科举》。
    5 《江南通志》卷一一九《选举志》。
    6 胡宿《文恭集》卷三九《宋故朝散大夫人赠吏部侍郎蒋公神道碑》。
    7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一。
    8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宝义阁直学士中大夫致仕赠正议大夫王公墓志铭》。
    9 苏轼《苏轼全集》卷八九《故龙图阁学上滕公墓志铭》。
    10 王安礼《王魏公集》卷七《故朝奉郎权发遣秀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借紫沈公墓志铭》。
    11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四二《宋故通议大夫守吏部侍郎致仕赠宣奉大夫霍公行状》。
    12 程俱《北山小集》卷三一《朝议大夫郭公宜人周氏墓志铭》。
    1 沈辽《龟溪集》卷一二《盛公行状》。
    2 楼钥《《攻媿集》卷一○○《盛夫人墓誌铭》。
    3 吕祖谦《东莱集》卷一○《朝散潘公墓志铭》。
    4 卫泾《后乐集》卷十七《先祖考太师魏国公行状》
    5 刘宰《漫塘文集》卷二九《故湖州通判朱朝奉墓志铭》。
    6 卫泾《后乐集》卷一八《先考太帅鲁国公墓铭》。
    7 王苹《王著作集》卷五《墓志铭》。
    8 陈长方《唯室集》卷三○《胡先生墓志铭》。
    9 刘子翚《屏山集》卷九《陆氏孺人墓表》。
    10 楼钥《攻媿集》卷一○三《知江州汪公墓誌铭》。
    11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四《陆郎中墓志铭》
    12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五《奉直大夫陆公墓志铭》。
    13 汪藻《浮溪集》卷二七《徽猷阁直学士左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显谟阁直学士蒋公墓志铭》。
    14 朱熹《晦庵朱文公文集》卷九四《直显谟阁潘公墓志铭》。
    15 楼钥《攻媿集》卷一○○《盛夫人墓志铭》。
    16 尹洙《洲南集》卷一五《故宣德郎守大理寺丞累赠司封员外郎皮公墓志铭》。
    1 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
    2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
    3 黄庭坚《山谷外集》卷八《黄氏二室墓志铭》。
    4 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四,周惇颐为陆诜婿,第3152页。而考潘兴嗣《周茂叔墓志铭》载陆氏为职方郎中陆参之女,吕祖谦《宋文鉴》第2008页。
    5 晃说之《景迂生集》卷一九《文安县子硕人范氏墓志铭》。
    6 罗愿《罗鄂州小集》卷四《宜人赵氏墓志铭》。
    1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第51页。
    1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物产》。
    2 《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二八。
    3 《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九。
    4 王庭珪《芦溪文集》卷四七《向公行状》。
    5 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前编《宋代佛教社会史研究》,第113页。
    6 黄敏枝《宋代的功德坟寺》,文载氏著《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真宗天禧五年二月甲子条,第2242页。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九,仁宗嘉祐四年六月乙丑条,第4567页。
    3 《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一。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六,熙宁十年十二月戊子,第6998页;卷二九四,元丰元年十一月乙亥,第7164页。
    5 顾吉辰 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四,崇宁四年七月甲寅条,第844页。
    6 常建华《宗族志》第114页。
    7 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前编《宋代佛教社会史研究》,第130页。
    1 黄敏枝《宋代的功德坟寺》,第250页。
    2 王柏《鲁斋集》卷一一《跋赐额代明招作》,并见《宋会要辑稿》道释二之六。
    3 周家驹《嘉庆武义县志》卷五《寺观》。
    4 谈钥《嘉泰吴兴志》卷一三《杂志》。
    5 卢宪《嘉定镇江志》卷八《僧寺》。
    1 陆友仁《吴中旧事》。
    2 何世学《万历丹徒县志》卷列《寺观》。
    3 王迈《臞轩集》卷五《仙游县傅氏金石山福神道院记》。
    4 严观《江宁金石记》卷三《栖霞寺牒》。
    5 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九《宋苍山资福寺敕牒碑》。
    6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二八《寺观》。
    7 曹勋《松隐集》卷三一《显恩寺记》。
    8 王涣之《南壁徐公襄愍公墓记》,载杨廷望《康熙衢州府志》卷二九。
    9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二八《寺观》。
    10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二一《慧山陆子泉事记》。
    11 楼钥《攻媿集》卷一○一《瑞岩谷庵禅师塔铭》。
    1 王柏《鲁斋集》卷一一《跋赐额代明招作》。
    2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义序规矩》。
    3 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九《寺院》。
    4 何乃容《光绪缙云县志》卷一二《重修黄龙山护法院记》。
    1 邹浩《道乡集》卷四○《故朝请郎张公行状》。
    2 刘宰《漫塘文集》卷二八《故知和州陆秘书墓志铭》。
    3 卫泾《后乐集》卷十八《侄孙朝散大夫前知武冈军墓志铭》。
    4 黄幹《勉斋集》卷五《与李敬子司直书》。
    1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
    2 蔡戡《定斋集》卷一五《中大夫致仕朱公墓志铭》。
    1 楼钥《攻媿集》卷九十《国子司业王公行状》。
    2 袁燮《絜斋集》卷一九《朝奉郎王君墓志铭》。
    3 楼钥《攻媿集》卷一○三《工部郎中曹公墓志铭》。
    4 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绪论,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 黄宽重《宋代四明士人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文载宋史研究辑第三十二辑。《人际网络、社会文化活动与领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明州汪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文载宋史研究辑第三十三辑。
    2 袁燮《絜斋集》卷一八《刑部郎中薛公墓志铭》。
    3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徐都官九老会》。
    4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五《徐祐》。
    5 宋祁《景文集》卷五九《故光禄卿叶公墓志铭》。
    6 王鏊《正德姑苏志》卷三四《冢墓》。
    1 王安礼《王魏公集》卷七《资政殿学士太子少保赠太子少师谥章简元公墓志铭》。
    2 王鏊《正德姑苏志》卷三九《章岵》。
    3 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七《桥梁》。
    4 沈与求《龟溪集》卷一二《黄直阁墓志铭》。
    1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七《徐爽》。
    2 沈辽《云巢编》卷十《宋太子中舍张传师墓志铭》
    3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园第》。
    4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五《陈邹诸儒学案》,第1225页。
    5 袁桷《延佑四明志》卷四《人物考》。
    6 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
    7 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八《先贤》、卷十《进士》。
    8 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九《先贤》
    9 楼钥《攻媿集》卷九八《龙图阁待制赵公神道碑》。
    1 楼钥《攻媿集》卷一○九《周伯范墓志铭》。
    2 袁桷《延佑四明志》卷四《人物考》。
    3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三《先大夫行述》。
    4 袁燮《絜斋集》卷一六《叔父承议郎通判常德府行状》。
    5 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
    6 楼钥《攻媿集》卷五四《黄州贡院记》。
    7 楼钥《攻媿集》卷《知梅州张君墓志铭》。
    1 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卷三《学校》。
    2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二《先贤堂》。
    3 胡启甲《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卷五。
    4 赵锦《嘉靖江阴县志》卷六《坛壝》。
    5 吴师道《敬乡录》卷一一《衢州修群贤祠记》。
    6 柳立言《从赵鼎<家训笔录>看南宋浙东的一个士大夫家族》,文载《宋史研究集》第24辑。
    7 张恺《正德常州府志续集》卷五《学校》。
    8 朱怀幹《嘉靖维扬志》卷一三《祠观》。
    9 陈耆卿《黄岩县学三贤祠记》,见林表民《赤城集》卷八。
    1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二《先贤堂》。
    2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二《钱起居神道碑》。
    3 苏辙《苏辙集》卷二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1 《宋史》卷四三三《喻樗传》,第12854页。
    1 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一《牧守》。
    2 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一七《朱寿昌传》。
    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五《尚书屯田员外郎钱君墓表》,其母蒋氏亦葬于武进,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永安县太君蒋氏墓志铭》。
    4 汪应辰《文定集》卷二○《御史中丞常公墓志铭》。
    5 《永乐大典》卷三一四六《待制陈公行实》,第1885页。
    6 《宋史》卷三四六《孙谔传》,第10984页。
    7 《宋史》卷四一四《董槐传》,第12428页。
    8 郑柏《金华贤达传》卷五《康植传》。
    1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八五《严名宦乡贤祀》。
    2 程敏政《篁墩文集》卷一○《奏考正祀典》。
    3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370页。
    4 张廷玉《明史》卷二○八《颜鲸传》,第5511页。
    1 章懋《枫山集》卷四《乡贤祠志后序》。
    2 潘埙《开州名宦乡贤书二》,见《明文海》卷一九四。
    3 黄进兴《儒教从祀制与基督教封圣的比较》,文载氏著《圣徒与圣贤》第163页。
    1 岑仲勉《庸史余审》卷四《唐史中的望与贯》。
    2 韩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文载《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1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九篇《从士族迁徙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第234页。
    2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第43页。
    3 李昉《太平广记》卷一《诸州解》。
    4 王溥《五代会要》卷二三《贡举杂录》,天成二年十月。
    5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五。
    6 《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之五八。
    7 杨亿《武夷新集》卷六《致政李殿丞豫章东湖所居涵虚阁记》。
    8 徐积《孝节集》卷二○《过故乡》。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景德二年七月丙子,第1351页。
    2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八。
    3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六。
    4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一八。
    5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二。
    6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二一。
    7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八。
    8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八。
    9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二一。
    1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二一。
    2 《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一。
    3 陈寅恪《李柄筠自赵徙卫事》,文载氏著《金明馆从稿二编》第3页。
    4 罗愿《罗鄂州小集》卷三《程仪同庙记》。
    5 曾巩《参政李公若谷》,载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六。
    1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累年告老思旨未俞,诏领祠宫,遂还乡闬,燕闲无事追省平生,因成感事述怀诗五言一百韵示儿孙辈,使知遭遇终始之意,以代家训,故言多不文》。
    2 苏颂《苏魏公集》卷六九《辞免知扬州》。
    3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右中奉大夫致仕赠少师陈公神道碑》。
    4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一。
    5 王铚《默记》卷中。
    6 范纯仁《范忠宣集》卷十三《朝散大夫谢公墓志铭》。
    7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六《尚书兵部员外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8 尹洙《河南集》卷十二《故中大夫守太子宾客分司西京上柱国陈留县开国侯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谢公行状》载其贯为杭州富阳县章嵓乡赤松里。
    9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仙源县太君夏侯氏墓碣》。
    10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九八《谢景回墓志铭》,卷九六《谢师宰墓忠铭》,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一三《朝散大夫谢公墓志铭》。
    11 邹浩《道乡集》卷二《用前韵寄穰城谢公静推官》。
    1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九《国子博士陆君墓志铭》。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皇祐三年三月甲申,吴奎奏。
    3 朱瑞熙《一个长盛不哀的官僚家族:宋代江阴葛氏家族初探》,文载《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 袁说友《东塘集》卷九《论差税当究其原疏》。
    5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卷三《与程允夫》。
    1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
    2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六之三
    3 《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二三。
    4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之二三。
    5 《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三九、四六、四七。
    1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八,绍兴三十二年三月己亥。
    2 赵翼《陔余从考》卷二七《仕宦避本籍》。
    3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七
    4 刘攽《彭城集》卷三八《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唐公墓志铭》。
    5 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三《牧守》。
    6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园第》。
    1 汪藻《浮溪集》卷一八《昼绣堂记》。
    2 苏颂《苏魏公集》卷二《送郑无忌南归》。
    3 范仲淹《范仲淹集》《范文正尺牍》卷下《与仲仪待制》。
    4 王安石《临川集》卷八二《太平州新学记》。
    5 近藤一成《王安石撰墓志读地域、人脉、党争》,《中国史学》1997年。
    6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四三《乞将田割入蒋山常住札子》。
    7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一五。
    8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直龙图阁章公墓志铭》
    9 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载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二。
    10 强至《祠部集》卷三五:《朝奉郎守尚书虞部郎中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曾府君墓志铭》。
    11 虞集《道阔学古录》卷六《曾鲁公世家盛事集后序》。
    12 杨亿《武夷新集》卷一一《故太中大夫行给事中上柱国临汾郡开国侯食邑—千二百户赐紫金鱼袋柴公行状》
    13 李清臣《韩太保惟忠墓表》,载杜大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四一。
    1 楼钥《攻媿集》卷九八《龙图阁待制赵公神道碑》。
    2 《宋会要辑稿》职官八之二五至二六。
    3 吴宗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第441页。
    1 岑仲勉《唐氏余审》卷四《唐史中的望与贯》。
    2 郭锋《郡望向姓望转化与士族政治社会运动的终结》,文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
    3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三《郡望》。
    4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
    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咸平四年正月甲子。
    6 贺铸《庆湖遗老诗集》原序。
    1 《宋史》卷二四二《后妃列传上·孝惠皇后传》。
    2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三。
    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六《尚书兵部员外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4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八。
    5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第516页。
    6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56页。
    7 刘安世《尽言集》卷七《谢景温除命録黄》。
    8 曾巩《曲阜集》卷三《赠苏司空墓志铭》。
    9 韩元佶《南涧甲乙稿》卷二○《故中散大夫致仕苏公墓志》。
    10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风俗》。
    1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五《宋故右中奉大夫致仕赠少师陈公神道碑》。
    2 曾巩《曲阜集》附录。
    3 宋祁《景文集》卷六一《孙仆射行状》。
    4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第516页。
    5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首。
    6 王应麟《玉海》卷十八《宋朝郡国名》。
    7 不著撰人《庆元条法事类》卷一二《致仕·封赠》。
    1 《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一。
    2 常建华《宗族志》第87页。
    3 陈怡雯《由官学到书院》第337页。
    4 文同《丹渊集》卷四三《奏为乞置兴元府府学教授状》。
    5 近滕一成《科举社会的形成》,文载《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 申万里《从社会交往看元代江南儒士的社会网络》,文载《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后晋)刘昀《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
    (清)黄以周辑注 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
    (宋)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点校本。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宋)不著撰人《吏部条法》,台湾文海出版社1996年。
    (宋)不著撰人,戴建国点校《庆元条法事类》,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本。
    (元)不著撰人《宋史全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本。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许涵度刻本。
    (宋)陈骇《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中华书局1998年点校本。
    (宋)不著撰人《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宋本。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点校本。
    (清)永路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黄虞稷《干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点校本。
    (宋)吕祖谦辑《宋文鉴》,中华书局1992年3月影印本。
    (明)佚名《历代名贤确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宋)袁采《袁氏世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点校本。
    (宋)王禹称《小畜集》,四部丛刊本。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本。
    (宋)包拯《包拯集校注》,黄山书社1999年点校本。
    (宋)尹洙《河南集》,四部丛刊本。
    (宋)刘涣等撰、刘元高编《三刘家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文彦博《潞公文集》,山右丛书初编本。
    (宋)欧阳修,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点校本。
    (宋)祖无择《龙学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蒜《张乖崖集》,中华书局2000年点校本。
    (宋)陈襄《古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韩维《南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金君卿《金氏文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宋)刘敞《公是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魏野《东观集》,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古逸丛书三编》本。
    (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点校本。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点校本。
    (宋)刘放《彭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纯仁《范忠宣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陶《净德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林逋《林逋集》,浙江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宋)沈辽等撰《沈氏三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沈括《长兴集》,四部丛刊本。
    (宋)王令《广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宋)韦骧《钱塘韦先生文集》,武林掌故丛书本。
    (宋)陆佃《陶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辙《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本。
    (宋)苏颂《苏魏公集》,附《魏公谭训》,中华书局2004年标点本。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裳《演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庭坚《山谷集》,四部丛刊本
    (宋)曾肇《曲阜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南公《灌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秦观《淮海集》,四部丛刊本。
    (宋)邹浩《道乡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贺铸《庆湖遗老诗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宋)张耒《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本。
    (宋)陈师道,(宋)任渊注,《后山诗注补笺》,中华书局1995年点校本。
    (宋)晁补之《鸡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时《龟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庶《伐檀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李新《跨鳌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宋庠《元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唐庚《眉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廖刚《高峰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葛胜仲《丹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惠洪《石门文字禅》,四部丛刊本。
    (宋)翟汝文《忠惠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一止《苕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光《庄简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俱《北山小集》,金华丛书本。
    (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与义《简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郭印《云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邓肃《拼榈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澈《欧阳修撰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廷硅《卢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翌《谓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曹勋《松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守《昆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陶《净德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吴芾《湖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史浩《郧峰真隐漫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赵鼎《忠正德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点校本。
    (宋)洪适《盘洲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麟之《海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游《渭南文集》,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宋)吴儆《竹洲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刊本。
    (宋)范成大《范石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标点本。
    (宋)崔敦礼《宫教集》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薛季宣《薛季宣集》,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点校本
    (宋)王炎《双溪类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祖谦《东莱集》,金华丛书本
    (宋)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点校本
    (宋)楼钥《攻媿集》,四部丛刊本
    (宋)袁说友《东塘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宋)李纲《梁溪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林师葳《天台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简《慈湖遗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蔡戡《定斋集》,常州先哲遗书本。
    (宋)彭龟年《止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宋)袁燮《絜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子晕《屏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煸《云庄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叶适《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点校本。
    (宋)黄斡《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元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宋)李弥逊《筠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廖行之《省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孙应时《烛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宋)刘宰《漫塘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宋)卫泾《后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宋)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袁甫《蒙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吴泳《鹤林集》,四部丛刊本。
    (宋)陈耆卿:《簧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林表民编《赤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宋)王柏《鲁斋集》,金华丛书本。
    (宋)方岳《秋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高斯得《耻堂存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林希逸《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震《黄氏日抄》,清耕余楼刻本。
    (宋)卫宗武《秋声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著《本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姚勉《雪坡舍人集》,豫章丛书本。
    (宋)方逢辰《蛟峰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仲元《四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柳贯《待制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章懋《枫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96年。
    (宋)欧阳修《归田录》,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田况《儒林公议》,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宋)王得臣《麈史》,上海古籍出版杜1986年点校本。
    (宋)王侄《默记》,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沈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点校本。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方勺《泊宅编》,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赵善璙《自警篇》,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赵升《朝野类要》,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宋)周煇《清波杂志》,中华书局1994年校注本。
    (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费衮《梁溪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四部丛刊三编本。
    (宋)黎德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宋)周密《齐东野语入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吕祖俭《东莱吕太史年谱》,吴洪泽《宋人年谱集目宋编宋人年谱选刊》,巴蜀书社1995年。
    (明)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点校本。
    (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清)赵翼《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年标点本。
    (宋)志磐《佛祖统记》,《大正藏》第49册。
    (清)严观《江宁金石记》,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清)王昶《金石萃编》,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清)阮元《两浙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清)黄瑞《台州金石录》,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清)杜春生《越中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清)罗振玉《两浙冢墓遗文》,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
    (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
    (宋)张淏《宝庆会稽续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周应合《景定严州续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本。
    (宋)范成大《吴郡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中华书局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卢宪《嘉定镇江志》,中华书局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项公泽《淳祐玉峰志》,中华书局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罗濬《宝庆四明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施宿《宝庆会稽续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罗愿《新安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元)袁桷《延祐四明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元)张铉《至大金陵新志》,中华书局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夏玉麟《嘉靖建宁府志》,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邵时敏《嘉靖天长县志》,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赵锦《嘉靖江阴县志》,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朱怀幹《嘉靖维扬志》,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张德夫《隆庆长洲县志》,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周家驹《嘉庆武义县志》,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张恺《正德常州府志续集》,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王鏊《正德姑苏志》,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刘应钶《万历嘉兴府志》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何世学《万历丹徒县志》,天一阁明方志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胡启甲《康熙新修东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清)杨廷望《康熙衢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清)徐嵩《乾隆绍兴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清)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
    (清)陈庆龄《同治临川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清)潘绍诒《光绪处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清)何乃容《光绪缙云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清)孙琬《道光武进阳湖合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喻长霖《民国台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曹允源《民国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陈思修、缪荃孙《民国江阴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书店1993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
    全汉异《中国经济史研究》,新亚出版社1976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法律出版社2003年。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8月。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
    苏基郎《唐宋时代闽南泉州史地论稿》,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92年
    杜正胜《编户齐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
    剧一良《周一良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朋《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
    刘子建《两宋史研究丛编》,联经出版社2002年9月。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一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罔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2002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2002年。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
    徐扬杰《中国家庭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
    贾志扬《宋代科举》,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贾志扬著、赵东梅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包伟民 主编《浙江区域史研究》,杭州出版社2004年。
    包伟民 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商务印书馆2004年。
    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文津出版社1993年。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宋辽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陈植锷《宋代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93年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书店2004年。
    吴宗国《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曾瑜《宋朝的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杜1996年。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4年
    黄宽重《宋史论丛》,新文丰出版社1993年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东大图书公司2006年。
    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一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东大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乡土变迁》,天津人民出版杜1996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何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政治军事文化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何忠礼《中国古代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
    韩森 著 包伟民 译《变迁之神一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1999年。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杜1993年。
    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牟发松 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从制度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联经出版社2004年。
    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黄进兴《圣徒与圣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佐竹靖彦《唐宋燮革地域研究》同朋舍1990年。
    佐竹靖彦《佐竹靖彦史学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
    谷川道雄 著 马彪 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4年。
    谷川道雄 著 李济沧 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西嶋定生 著 武尚清 译《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中华书局2004年。
    斯波义信 著 何忠礼 方健 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竺沙雅章《宋代社会宗教》同朋舍1982年。
    周藤吉之《宋代的官僚制和大土地占有》,第179页,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中华书局1993年。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唐宋之际社会转变之一》,《新亚学报》1959年第1期
    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沦》,《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
    陈乐素《宋代的客户与士大夫》,《杭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
    关履权《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及阶级》,《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了吗?——试论韩明(士政治家与绅士)与“地方史”研 究方法》,《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包伟民《宋代陈希亮家族及其迁徒考》,《大陆杂志》1995年第2期。
    包伟民《宋代明州楼氏家庭研究》,《大陆杂志》1997年第5期。
    包伟民《唐宋家族制度嬗变原因试析》,《暨南史学》第一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刁培俊《宋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
    郭恩秀《八○年代以来宋代宗族史中文论著研究回顾》,《新史学》十六卷一期,2005年3月。
    韩异《南北朝隋唐士族向缄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韩异《科举制与唐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历史研究》1983年2期。
    李弘祺《宋代的举人》,《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88年。
    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期。
    柳立言《从赵鼎<家训笔录>看南宋浙东的一个士大夫家族》,《宋史研究集》第24辑。
    柳立言《宋代的社会流动与法律文化:中产之家的法律》,《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
    罗袆楠《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王宇《论南宋后期科场中的朱子学和永嘉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学界对“士大夫与民众”问题之研究》,《新史学》第四卷第四期,1993年
    张国刚《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吴铮强《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陈弱水《从<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与心态的几个方面》,载《新史学》第10卷第2期。
    祝尚书《宋代科举发解制度考论》,《文史》2004年第1期。
    方诚峰《统会之地——县学与宋末元初嘉定地方社会的秩序》,《新史学》第16卷第3期,2005年。
    竺沙雅章《北宋士大夫徙居買田》,《史林》第54卷第2期,1973年。
    竺沙雅章《宋代官僚寄居》,《东洋史研究》第41卷第1号,1982年。
    上田信《地域的履历——浙江省奉化忠义乡》,《社会经济史学》第49卷第2期,1983。
    远腾俊隆《北宋士大夫的寄居与宗族——乡里与移住者的信息交流》,《宋代社会空间》汲古书院2006年。
    中村圭尔《关于南朝贵族地缘性的考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水越知《宋代社会祠廟信仰展開》,《东洋史研究》第69卷第4号,2002年。
    近藤一成《王安石撰墓志读地域、人脉、党争》,《中国史学》1997年。
    近藤一成《科举社会的形成》,《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近藤一成《从南宋四川类省试看区域问题》,《史观》第151卷。
    昌彼得、王德毅《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8年。
    李国玲《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9年。
    王德毅《宋会要人名索引》,新文丰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