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问题解决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学科问题解决的研究直到近30年才引起学科研究者们的关注。化学问题解决研究近十年来虽然取得了可观的进展,但国内基于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教师比较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空白。
     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保持学习者的积极性为主要特征,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则是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体现不同类型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增强中学化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运用意识,不断提高其教学策略水平,对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对中学化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水平进行比较,本论文通过自行编制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对河北、山东、天津、北京四省市的部分中学化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水平,无论在教学理念水平、一般教学策略水平,还是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异更大。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学化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水平的差异,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自觉提高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水平提供一些有益参考,论文紧密结合具体的中学化学教学案例,从教学理念、集中策略、类比策略、分解策略、逆推策略、探究策略、反思策略等角度,对专家教师和一般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了有效地提高中学化学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水平,论文提出了通过师资培训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通过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构建有利于创造型教师个性发展的环境和机制,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帮助教师认识到反思对于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建议教师运用反思,学会反思等对策和建议。这些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水平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The problem solving research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point in the realm of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both in and outside our country. However,the disciplinary problem solving research starts only from the recent 30 years. Although the problem solving research in chemistry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in the domestic, the comparing research based on TSPS (teaching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among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is still a blank.
     Whether it can realize the teaching targets and keep the aggressiveness of the learners or not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valid teaching strategy. TSPS is just the core of teaching strategy, and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SPS mark different levels of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ers’using consciousness of TSPS an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levels is quite important for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for the raising of the whole teachers’level, and for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ar reforms of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and for the completely promotion of the education qualities.
     For comparing their TSPS levels among the teachers, the writer had drawn up a questionnaire for investigating, which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Several hundreds of 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finished by chemistry teachers from Hebei, Shandong, Tianjin and Beijing. From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can see clearly: nearly in every item, the teaching conception level, the common teaching strategy level and the TSPS level,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vice teacher and the proficient teacher, or between the proficient teacher and the expert teacher, and especially between the novice teacher and the expert teacher.
     Closely combining with concrete teaching cases on chemistry in middle school, the paper gives comparing analysis in TSPS application between expert teachers and common teachers, so as to improve the chemistry teachers’level of TSPS. The analysis is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eaching conception, analogizing strategy, resolving strategy, anti-deduce strategy, inquiring strategy, rethinking strategy and so 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ers’level of TSPS in middle school efficiently, the paper presents several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s following, to exchange teaching conception by teacher training, to lead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by school-based research, to construct convenient environment and mechanism for the individuals to develop their creativities, to perfect the teacher's qualifications certificating system, and to help them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rethinking for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suggest teachers to learn and use rethink skill, and so on. All of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to promot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especially their TSPS levels.
引文
① 袁克定等.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2000 年 4 月.
     ②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6 月,4-16.
     ③ R.M.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 .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1 月,22.
    ④ [美]Beau Fl y Jones 等著.《问题解决的教与学——一种跨学科协作学习的方法》[M] . 范玮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年,导读.
    ⑤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 月,208 .
    
    ⑥ 鲁增贤、高永昌. 中学物理教学论(修订版)[M] .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86-87 .
    ⑦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6 月,242 .
    ⑧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 月,288 .
    ⑨ 王克勤. 化学教学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97 .
    ⑩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6 月,243 .
     11 段继扬. 问题解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J]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
     12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6 月,128-130 .
     14 夏嶔崟. 夏嶔崟的博客:“糖”的教学反思[EB/OL]. http://blog.cersp.com/20246/779555.aspx,2006 年 12月 6 号.
     15 林继阳. 林继阳的博客:高一化学课改随我行[EB/OL].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8/archives/2007/ 246669.shtml,2007 年 1 月 24 日.
    
    16 郭东歧编著.教师的适应与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73.
    17 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M].长沙:岳麓书社,2005 年 3 月,5.
     18 余文森.《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校本教学研究新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3 年 1 月 24 日第四版.
    19 王玉华、杨朝晖主编.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极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年.
    20 高敬芝、阎红梅、杨国萍.教师创造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对策[A].全国教育学会学科教育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学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年 10 月,93-96
    21 王宁.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全国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 “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集[C].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6 年 9 月,119-121
     22 人民教育编辑部.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基本问题透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7 月,146-153.
    [1]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7 月.
    [2]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 2 月.
    [3]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辽宁:辽宁师大出版社,2001 年版.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4 月,106-166.
    [5]陈向明.在行动中作质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6]李广洲.化学教育与测量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2 月.
    [7]潘玉进.教育与心理统计——SPSS 应用[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 月.
    [8]吴明隆.SPSS 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实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 月,19-79、140-163.
    [10]王水玉.教师专业成长策论[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年 5 月.
    [1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月,421-434.
    [1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13]连榕、孟迎芳.专家——新手教师研究述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 年第 4期,66-68.
    [14]陈丽云,专家型教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目标[J],成都教育学报,2005 年 4 月,82-84.
    [15] [美]Ralph Fessler 等著.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等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 1 月.
    [16]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 8 月,239-279.
    [17]邓志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年 8 月.
    [18] [美]Marian M.Mohr 等著.研究型教师与学校发展[M].方彤、罗曼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年 7 月.
    [19]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5 月,172-194.
    [20]黄甫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6 月,107-231.
    [21]方亮.21 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 [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1 年 3 月.
    [22]辛自强.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世纪:回顾与前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6 月,101-107.
    [23]段继扬.问题解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年第四期,97-105.
    [24]余彩芳.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浅议[J].小学教学参考,2002 年 Z1 期.
    [25]魏樟庆.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育,2005 年第 8 期,31-33.
    [26]夏本成.论化学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 5 月,79-81.
    [27]李剑波.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性探讨[J].化学教学,2005 年第 1-2 期,44-46.
    [28]郑集平、郭满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育,2005 年第 12 期,31-34.
    [29]吴鑫德、张庆林.思维策略训练对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4 年,27(5),1049-1051.
    [30]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 月,276-307.
    [3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年 6 月,13-22.
    [3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82-210.
    [33]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年 8 月,168-187.
    [3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173-174.
    [35][美]Beau Fly Jones 等著.问题解决的教与学[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4 月版.
    [36]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6 月,241-247、283-302.
    [37]王克勤.化学教学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327-354.
    [38]王祖浩.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8 月.
    [39]范增民、刘一兵.化学教学论研究的新视点——《化学问题解决研究》评介[J].化学教育,2005 年第四期,62-63.
    [40]李广洲.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0 月,1-80.
    [41]李桢.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及其教学意义[J].教师教育研究,2005 年 9 月,20-24.
    [42]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 年第 10 期,58-62.
    [43]王祖浩.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年 1 月.
    [44]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年 9 月,53-73.
    [45]郑金洲.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年 3 月,79-124.
    [46]李会利.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05 年 9 月.
    [47]吕文轶.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05 年 9 月.
    [48]王磊、胡久华.高中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 年第 3 期.
    [49]何永红.关于中学化学问题解决中表征和策略的初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2 年 5 月.
    [50]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200-225.
    [51]严云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5 年第 8 期.
    [52]王轶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4 年 6 月.
    [53]黄婕.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燃烧条件”内容的比较分析[J].山东教育,2004 年第 14 期,44-45.
    [54][美]R.M.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1 月,22.
    [55]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年 5 月.
    [56]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年 9 月.
    [57]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8 年 1 月.
    [58]李灵芝.化学课堂教学设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12-13.
    [59]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211-216.
    [60]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年 9 月,146-173.
    [6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6 月, 1-37.
    [62]黄高庆等.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 年第 11 期,50-54.
    [6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8 月, 1-6.
    [64]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1 月,257-283.
    [65]刘云燕、王景.新课程热点问题探究与校本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年3 月,164-178.
    [66]人民教育编辑部.走向理想课堂——新课程基本理念与基本问题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7 月,146-1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