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下杢太郎日本文化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稿在既有的木下杢太郎研究的基础上,沿着对木杢太郎思想进行研究的新趋向,在大文学观的视角下对木下杢太郎文学进行了整体性考察,从中分析解读了木下杢太郎的日本文化论。
     本研究以木下杢太郎的日本文化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为主线,着重考察了其日本文化论的具体内涵以及思想意义。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木下杢太郎如何从一个憧憬欧洲,以同化于欧洲人为志向的青年转变为以重新书写日本文化史为使命的日本文化论者,并分析了木下杢太郎的初期日本文化论的特点。木下杢太郎思想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有1911年与德国美术史家克鲁特·格拉扎的相遇以及他自身思想的成熟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木下杢太郎产生了重新书写日本文化史的使命感,完成了对自己的日本人身份从“忘却”到“忆起”的转变。他的初期日本文化论在这一时期形成,主要具有积极入世、富于文明批判色彩、重视日本文化的外来性、以对历史的回溯作为观照日本文化的方法等特点。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以木下杢太郎的日本文化论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中国时期和欧洲时期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木下杢太郎的日本文化论在这两个时期的发展,并阐述了在经过这两个时期的发展之后,木下杢太郎的日本文化论形成了怎样的内涵。
     其中,第二章以1916-1920年的中国时期为考察对象,具体分析了木下杢太郎以佛像艺术为线索追寻日本文化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过程。在经过这样的追寻之后,木下杢太郎形成了以批判侵略思想为基础的东亚文化同源思想,在日本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关系这一框架内,为日本文化确定了作为东方文化一员的身份。
     第三章以1921-1924年的欧洲时期为考察对象,具体考察了木下杢太郎如何以欧洲时期对欧洲文化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回过头来反思日本文化与欧洲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了在欧洲时期结束之后,木下杢太郎最终形成了怎样的日本文化论。踏上自己向往已久的欧洲的土地却发现自己不能理解欧洲文化的经历,令木下杢太郎开始反思自己在日本国内的教育体系下所接受的欧洲文化的完整性,并由此发现了“另一个”在日本国内被无视的欧洲,即希腊拉丁文化。这种反思一方面令他对日本文化吸收欧洲文化的片面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从日欧文化交流史中找寻到了这种片面性之所以形成的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也与他中国时期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照,使得他对中日文化同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经历了欧洲时期之后,木下杢太郎的日本文化论趋于成熟。他在1925年的演讲《日本文明的未来》中对其进行了完整阐述。木下杢太郎在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的大框架下,将日本文化定位为先后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并认为东西方文化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化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日本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于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新的日本文化。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在木下杢太郎人生的最后20年,他的日本文化论的嬗变与坚持。嬗变的一面表现为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出现的对日本国民的优越性和日本文化的固有性的宣扬。坚持则表现在一如既往地对日本文化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考察,并一以贯之地提倡要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建设新的日本文化。这种嬗变与坚持反映了木下杢太郎思想的多面性与复杂性。笔者尝试从木下奎太郎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环境影响的角度对他思想嬗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木下杢太郎的日本文化论的意义在于,他在以关于日本文化的固有性的论述占主流的近代日本开启了一个讨论日本文化身份的新角度。他从与他者文化的“关系”中定位了日本文化的身份,使得日本文化的身份不再是固定的、绝对的,而是流动的、相对的,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他的日本文化论是战后日本思想家加藤周一的日本杂种文化论的先行理论,同时也为近代以来摇摆于东西方文化夹缝间的日本文化指明了一条以共存融合为方向的道路。
引文
1 本稿中所引用的木下杢太郎的作品以及书信均来自《木下杢太郎全集》(25卷本岩波书店出版1981年-1983年),译文由笔者根据原文翻译,在引文后面分别注上了所引原文的卷数和页码,后面不再一一作注。
    2 关于“满洲”“奉天”这些地理旧称,本稿中出于尊重历史原貌的考虑,选择沿用旧称,并以双引号加以标记,同时在旧称第一次出现时用括号标明今天的名称。下面不再一一注释。
    1 胡景敏.《大文学观与文学史研究的文化转向》.《北方论从》.2008年,(6):第7页.
    2 杨义.《读书的启示:杨义学术演讲录》.三联书店,2007年:第43页.
    1 杉山二郎在这里用的是日语“ュマニテ”一词。该词在现在的字典中经常被翻译为“人道主义”,但是木下李太郎曾经在自己的文章(《国语国字改良问题之管见》1937年等)和书信(1936年8月7日致词河野与一的信)中再三提及了基督教系统的人道主义与他所说的“ュマニテ”之间的不同,并指出他所说的“ュマニテ”是继承了希腊文明、文艺复兴的系统的“ュマニテ”。而杉山二郎在该书中使用该词的目的也是为了明确木下奎太郎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代的精神发展史。因此综合考虑之下,笔者在这里将其翻译成“人文精神”。
    2 高田瑞穗.『木下杢太郎』.天明社,1949年:第4-5页.
    3 野田宇太郎.『きしのあかしや 』.学风书院,1955年:第2页.
    1 #12
    2 杉山二郎.『木下杢太郎——ュマニテの系谱』.平凡社,1974年:第7页.
    3 杉山二郎.『木下杢太郎——ュマニテの系谱』.平凡社,1974年:第10页.
    4 杉山二郎.『木下杢太郎——ュマニテの系谱』.平凡社,1974年:第312页.
    1 小林利裕.『木下杢太郎』.近代文芸社,1994年:第193页.
    2 杉山二郎.『木下杢太郎——ュマニテの系谱』.平凡社,1974年:第323页.
    1 池田功·木内英実·上田博·古泽夕起子编.『木下奎太郎の世界へ』.ゎらふら,2012年:第13页.
    2 李雁南.《试论大正日本文学中的东方主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43页.
    3 王成.《旅行‘与文学——阿部知二的中国旅行与文学叙述》.《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5期:第48页.
    4 李莉薇.《论大正时期日本作家对京剧的接受》.《国外文学》.2013年,第2期:第84页.
    5 肖霞.《比较文化视野中木下杢太郎的文学探索》.《日本学刊》.2007年,第6期:第99页.
    1 肖霞.《比较文化视野中木下杢太郎的文学探索》.《日本学刊》.2007年,第6期:第105页.
    2 肖霞.《比较文化视野中木下杢太郎的文学探索》.《日本学刊》.2007年,第6期:第107页.
    1 远山淳·中村生雄·佐藤弘夫编.『日本文化论キ一ヮ一ド』.有斐阁,2009年:第6页.
    2 远山淳·中村生雄·佐藤弘夫编.『日本文化论キ一ヮ一ド』.有斐阁,2009年:第6页.
    3 李萍.《日本文化论再认识》.《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第1页.
    1 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3页.
    2 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4页.
    1 鹿野政直.「日本文化论の历史」.『史学杂誌』.1978年3月,87(3):第307页.
    2 鹿野政直.「日本文化论の历史」.『史学杂誌』.1978年3月,87(3):第279页.
    1 [日]福洋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页.笔者在对照福泽论吉著『文明论之概略』(岩波书店 1995年)中原文的基础上采用该译文,下同。
    1 884年当时的《时事新报》记者高桥义雄出版了《日本人种改良论》一书,在其中提出通过与欧美人结婚,来改良日本人种,以达到与欧美比肩的目的。当时的帝国大学校长加藤弘之对此提出了反对,由此在两人之间引起了关于人种改良的论争。
    2 明治政府为了推进欧化政策,创造与西方人交往的社交场所,在当时的外务大臣井上馨的推动下,于1883年改建完成了鹿鸣馆。鹿鸣馆也由此被视为欧化政策的象征,从鹿鸣馆落成的1883年到1887年井上馨辞去外务大臣为止的这段时间也由此被称为“鹿鸣馆时代”。
    1 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上)』.讲谈社,1976年:第12页.译文由笔者根据原文自译,下同。
    2 志贺重昂.『开本风景论(下)』.讲谈社,1976年:第147页.
    3 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上)』.讲谈社,1976年:第195页.
    1 同仓天心.『同仓天心全集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268页.译文由笔者根据原文自译,并参考了冈仓天心·九鬼周造著,江川澜·杨光译《茶之书·“粹”的构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的翻译,下同。
    2 同仓天心.『罔仓天心全集 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266页.
    3 同仓天心.『罔仓天心全集 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278页.
    1 同仓天心.『罔仓天心全集 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280页.
    1 东京新诗社.『明星』.1907年,第4号:第67页.
    1 吉井勇.『定本吉井勇全集第八卷』.番町书店,1978年:第213页.
    2 “南蛮”一词原本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古代中国以华夏为中心,将还没有臣服的周边地区称为“化外之地”,其中包括东夷、西戊、南蛮、北狄。日本古代对于“南蛮”以此最初也都是沿用了这一意思。但是在15世纪天主教传入日本、16世纪开始与欧洲进行贸易之后,“南蛮”一词转义为南欧,尤其是葡萄牙与西班牙。在近代“南蛮”一词已经脱离了蛮荒之地的含义,而具有了异国情调的意味。近代文学中的“南蛮文学”指的是以葡萄牙、西班牙传教士将天主教传入日本的历史为题材创作的富十异国情趣的文学,而“南蛮情趣”指的是由天主教传入日本的历史而勾起的对于欧洲的异国情趣。
    1 19世纪末起源于法国的新艺术运动在德国发展起来的流派,是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青年风格”之名来源于当时的先锋派期刊《青年(Jugend)》。
    1 新田义之.『木下杢太郎』.小沢书店,1982年:第177页.
    1 西川祐信(1671-1750),日本江户前期到中期活跃于京都的浮世绘画师,在绘画中追求理性美,对后来的浮世绘画师影响较大。
    2 铃木春信(1725?-1770),日本江户中期的浮世绘画师,传为西川祐信之徒。
    3 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 1850-1923),法国小说家路易-玛丽-朱利安·维奥(Louis-Marie-Julien Viaud)的笔名,他曾任法国海军军官四十余年,到过中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并根据自己在世界各地的亲身经历创作了一系列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他以到日本时的经历为基础,创作了小说《菊子夫人》(1887年),文中充斥着对日本的猎奇日光和对日本文化的嘲讽。
    1 太田正雄.『木下杢太郎日记 第二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396页.
    2 在木下杢太郎的文章中,在提到中国时,他都采用了当时日本用来指代中国的最为普遍的称呼“支那”。但足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使用“支那”一词往往带有近代以来日本蔑视中国的特殊含义。而木下杢太郎虽然是一位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但是他在文章中提到“支那”时只是单纯的用其来指称中国,而并不包含蔑视的总味。因此,为避免现代汉语语境下直接用“支那”一词所带来的语义的复杂性,本稿行文中一律将该词译为“中国”。
    1 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ockl in 1827-1961),出生于瑞士的象征主义画家,经常从圣经、神话中取材,描绘想象的画面,绘画风格充满神秘气息。代表作有《死亡岛》。
    2 马克斯·克林格(Max Klinger 1857-1920),德国画家、版画家、雕刻家。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之一。画作多充满幻想性。代表作《帕里斯的裁判》。
    3 夏尔·科泰(Charles Cottet1863-1925),法国画家。擅长风景及人物画,画作色调灰暗而具有抒情性。
    4 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Edward Rydz-Smigly1886-1941),波兰政治家、画家、诗人。1910年左右其风景画和人物画获得了好评。
    1 正宗生.「六月の美街界と批秤界」.『早稻田文学』.1911年,7月号:第277页.
    1 山脇信德.「断片」.『白棒』.1911年,9月号:第110页.
    2 山脇信德.「断片」.『白棒』.1911年,9月号:第110页.
    2 无车.「自己の为の芸术」.『白桦』.1911年,11月号:第142页.
    3 无车.「自己の为の芸术」.『白桦』.1911年,11月号:第142页.
    4 山脇信德.「木下杢太郎君に」.『白桦』,1912年,2月号:第149页.
    1 岩波书店编集部编.『木下杢太郎宛 知友书简集上卷』.岩波书店,1984年:第168页.
    1 新田义之.『木下杢太郎』.小沢书店,1982年:第39页.
    2 近代日本著名的短歌杂志。日文名“ァララギ”。最早由蕨真一郎于1908年创刊,之后分别由伊藤左千夫、.岛木赤彦、斋藤茂吉、土屋文明等担任主编,停刊于1997年,是日本近代大正、昭和年间最主要的短歌杂志。
    1 日语为“支那趣味”。因为日前国内学界已经普遍采用了“中国情趣”这一译法,因此笔者在文中也沿用了该翻译。
    2 竹内好.『竹内好全集 第十卷』.筑摩书房,1981年:第22-23页.
    1 吕绮锋.《佐藤春夫笔下的近代中国——以<南方纪行为中心》.《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2012年:第14页。
    1 林出贤次郎(1882-1970),是近代日本最早派往西域的谍报人员之一。1905年春天,林出作为东亚同文书院的第二届毕业生毕业,在当时的校长根津一的推荐下,于同年7月作为日本外务省的谍报人员被派遣到新疆,为当时正处于日俄战争的日本收集俄国的后方情报。林出此后常驻新疆,担任过乌鲁木齐当地的官方学校的日本人教师。在木下杢太郎来到“奉天”的1916年,林出正就职于“奉天”的日本领事馆。因木下杢太郎与当时日本驻“奉天”的领事矢田七太郎有同乡之谊,因此初到“奉天”的他经常前往日本领事馆,并由此认识了林出贤次郎。关于林出贤次郎的参考了金子民雄著『西域 探检の世纪』(岩波书店,2002年)第112-114页上的介绍。
    1 伊东忠太.「支那山西云岗の石窟寺(承前)」.『国华』.1906年,第17编第198号:第490页.
    2 伊东忠太.「支那山西云崗の石窟寺(承前)」.『国华』.1906年,第17编第198号:第490页.
    3 松本文三郎.『支那佛教遗物』.大鐙阁,1919年:第167页.
    1 关野贞.「北支那古代文化の跻」.『支那の建集と芸术」.岩波书店,1938年:第6255页.
    2 关野贞.「平城京及大内里考」.『东京帝国大学纪要工科第3册』.1907年6月:第164页.
    3 关野贞.「平城京及大内裏考」.『柬京帝国大学纪要工科第3册』.1907年6月:第178页.
    1 伊东忠太.「法隆寺建筑论」.『建筑杂誌』.1893年11月,(7)83:第320页.
    2 伊东忠太.「法隆寺建筑论」.『建筑杂誌』.1893年11月,(7)83:第318页.
    3 伊东忠太.「法隆寺建筑论」.『建筑杂誌』.1893年11月,(7)83:第321页.
    1 杉山二郎.『木下奎太郎——ユマニテの系谱——』.平凡社,1974年:第183页.
    2 和辻哲郎.『和迁哲郎全集第二十五卷』.岩波书店,1992年:第84页.
    1 和辻哲郎.『和辻哲郎日本古代文化论集成』.书肆心水,2012年:第23页.
    2 苅部直.『光の领国 和辻哲郎』.创文社,1995年:第61页.
    2 和辻哲郎.『和辻哲郎全集第二十五卷』.岩波书店,1992年:第85页.
    1 和辻哲郎.『和辻哲郎全集第二十卷』.岩波书店,1963年:第273页.
    1 和辻哲郎.『和迁哲郎全集第二十卷』.岩波书店,1963年:第301页.
    2 和辻哲郎.『和辻哲郎全集第二十卷』.岩波书店,1963年:第310页.
    3 和辻哲郎.『和辻哲郎全集第二十卷』.岩波书店,1963年:第292-293页.
    1 和迁哲郎.『古寺巡礼』.岩波书店,1926年:第340页.
    2 和 哲郎.『古寺巡礼』.岩波书店,1926年:第211页.
    1 和辻哲郎.『古寺巡礼』.岩波书店,1926年:第316-317页.
    2 和辻哲郎.『古寺巡礼』.岩波书店,1926年:第314页.
    1 和辻哲郎.『古寺巡礼』.岩波书店,1926年:第338页.
    2 和辻哲郎.『古寺巡礼』.岩波书店,1926年:第340页.
    1 [日]小田部胤久著,梁青、梁艳萍译.《和辻哲郎前期美学理论中的文化阐释学——以《古寺巡礼》为中心》.《长江学术》.2010年,第3期:第81页.
    1 蔡替华.《一个东方文化的“辩护者”》.[口]冈仓天心著,蔡春华译.《中国的美术及其他》.中华书局,2009年:第1页.
    2 蔡春华.《从“理想”到“觉醒”——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的构造及其悖论》.《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4期:第70页.
    1 同仓天心.『罔仓天心全集 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13页.中文译文由笔者根据原文自译。同时参考了[日]冈仓天心著,蔡春华译:《中国的美术及其他》(中华书局,2009年)中的译文,下同。
    2 罔仓天心.『同仓天心全集 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121页.
    3 罔仓天心.『罔仓天心全集 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122页.
    4 同仓天心.『同仓天心全集 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15页.
    5 同仓天心.『同仓天心全集 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15良.
    1 罔仓天心.『同仓天心全集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15页.
    2 罔仓天心.『罔合天心全集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19页.
    3 罔仓天心.『同仓天心全集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20页.
    4 蔡春华.《从“理想”到“觉醒”——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的构造及其悖论》.《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4期:第72页.
    5 蔡春华.《从“理想”到“觉醒”——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的构造及悖论》.《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4期:第73页.
    1 罔仓天心.『同仓天心全集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112页.
    1 罔仓天心.『同仓天心全集 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148页.
    1 罔仓天心.『罔仓天心全集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第250--251真.
    1 王屏.《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哲学专业博士论文.2001年:第25页.
    2 王屏.《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哲学专业博士论文.2001年:第31页.
    3 王屏.《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哲学专业博士论文.2001年:第30页.
    2 关于童话与隐喻的关系,朱全国在论文《论作为隐喻的童话》(《文学评论丛刊》2013年第1期)中做过详细阐述。朱全国在论文中认为童话这一体裁就是创作者利用隐喻的方式,使得“成年人的价值观通过人类社会语言的社会价值属性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儿童的理解之中,形成儿童的价值判断”(第11页)。
    4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1 耶稣会司祭意大利人丹尼尔罗巴托利(Daniello Bartoli,1608-1685)在1660年出版了《日本耶稣会史(Dell'Historia della Compagnia di Gesu', Il Giappone, Roma,1660)》。
    1 亨利.科迪埃(Henri Cordier 1849-1925),法国的东方学者,精通当时西方的东方文献,曾编撰了《中国书日》《日本书日》等。
    2 《日本书目》。亨利·科迪埃的著作之一。
    3 太田正雄.『木下杢太郎日记 第二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438页.
    1 夏目金之助.『漱石全集第十二卷』.岩波书店,1994年:第13页.
    1 太田正雄.『木下奎太郎日记 第二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396页.
    1 参考平井昌夫『国语国字问题の历史』(三元社 1998年2月)「前期 国藉国字问题の历史的背景J(第7—151页)。
    2 平井昌夫.『国话国字问题の历史』.三元社,1998年:第158页.
    3 参考[日]小森阳一著、陈多友译《日本近代国语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2-160页中所述的上田万年在1894年所作的演讲《国语与国家》中的国语观。
    1 [日]芥川龙之著,高慧勤·魏大海主编.《芥川龙之全集第四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46页.
    2 木下奎太郎·导谢野宽·竹友藻风·石井柏亭·导谢野晶子.「饭名遣改定案抗议」.『明星』.1925年,第6卷第2号:第77页.
    1 槙林混二.「思想家の文学」.『岩波讲座日本文学史 第12卷20世纪の文学1』.岩波书店,1996年:第197-201页.
    2 槙林混二.「思想家の文学」.『岩波讲座日本文学史第12卷20世纪の文学1』.岩波书店,1996年:第204页.
    3 槙林混二.「思想家の文学」.『岩波讲座日本文学史第12卷20世耙の文学1』.岩波书店,1996年:第211页.
    1 武者小路実(?).「六号杂感」.『白桦』.1911年,9月号:第162页.
    2 土居光知.『土居光知著作集第五卷文学序税』.岩波书店,1977年:第88-89页.
    1 曹卫东·张广海等.《文化与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2 曹卫东·张广海等.《文化与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1 加藤周一.『杂种文化』.讲谈社,1974年:第31页.
    2 顾长江.《加藤周一“杂种文化论”浅析》.《文教资料》.2010年,第8期:第84页.
    1 太田正雄.『木下奎太郎日记 第五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137页.
    2 太田正雄.『木下杢太郎日记 第五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255页.
    3 太田正雄.『木下奎太郎日记 第五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369-387页.
    1 太田正雄先生(木下奎太郎)生诞百年记念会.『太田正雄先生(木下奎太郎)生诞百年记念会文集』.1986年:第72-83页.
    2 太田正雄先生(木下奎太郎)生诞百年记念会.『太田正雄先生(木下奎太郎)生誕百年记念会文集』.1986年:第1 7-18页
    1 太田正雄.『木下奎太郎日记 第五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372页.
    2 太田正雄.『木下奎太郎日记 第五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383页.
    3 太田正雄.『木下奎太郎日记 第五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387页.
    1 太田正雄.『木下杢太郎日记 第三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271页.
    2 即德国文豪歌德,全名Johan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3 即法国作家法郎士,全名Anatole France (1844-1924)。
    4 太田正雄.『木下杢太郎日记 第三卷』.岩波书店,1980年:第269页.
    1 加藤周一.『加藤周一自选集10 1999-2008』.岩波害店,2010年:第481页.
    2 “吉利支丹”是日本从战国时代到明治初期对天主教徒的称呼。加藤周一在该文章中主要介绍的是木下杢太郎对日欧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3 森林太郎.『鸥外全集第二十六卷』.岩波书店,1973年:第423页.
    2. 池田功·上田博等编.『木下杢太郎の世界へ』.おらふら,2012年.
    3.布田光一.『矶田光一著作集5』.小沢害店,1991年.
    4.伊藤整.『日本文壇史12 自然主义の最盛期』.讲谈社,1996年.
    5.芋洗生(岩村透).『巴里の美术学生』.画报社,1902年.
    6.岩波书店编集部编.『木下奎太郎宛知友书筒集上下卷』.岩波书店,1984年.
    8.太田庆太郎编.『杢太郎记念馆夕リ一ズ』(第1—16号).杢太郎记念馆,1970—1984年.
    9.太田庆太郎编.『杢太郎会夕リ一ズ』(第1—27号).杢太郎记念馆,1985—2012年.
    10.太田正雄.『木下奎太郎日记(全五卷)』.岩波书店,1979—1980年.
    11.太田正雄.『木下杢太郎全集(全25卷)』.岩波书店,1981—1983年.
    12.太田正雄.『木下奎太郎画集(全四卷)』.用美社,1985—1987年.
    13.太田正雄先生(木下杢太郎)生誕百年记念会.『太田正雄先生(木下杢太郎)生誕百年记念会文集』.1986年.
    14.同仓天心.『罔仓天心全集第一卷』.平凡社,1980年.
    15.小熊英二.『单一民族神话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谱』.新曜社,1995年.
    17.加藤周一.『杂种文化』.讲谈社,1974年.
    18.加藤周一.『加藤周一自选集1 1937—1954』.岩波书店,2009年.
    19.加藤周一.『加藤周一自选集9 1994—1998』.岩波书店,2010年.
    20.加藤周一.『加藤周一自选集10 1999—2008』.岩波书店,2010年.
    21.金子民雄.『西域探检の世纪』.岩波书店,2002年.
    22.苅部直.『光の领国和辻哲郎』.创文社,1995年.
    24.川本三郎.『大正幻影』.筑摩书房,1997年.
    25.北原白秋.『白秋全集第二卷』.岩波书店,1985年.
    26.北原白秋.『白秋全集第三十九卷』.岩波书店,1988年.
    27.木下奎太郎.『大同石佛寺』.座右宝刊行会,1938年.
    28.木下奎太郎.『百花谱上下』.岩波书店,1979年.
    31.小林利裕.『木下奎太郎』.近代文芸社,1994年.
    33.子安宣邦.『汉字论』.岩波书店,2003年.
    34.五人づれ.『五足の靴』.岩波书店,2007年.
    35.坂部惠编.『和迁哲郎随笔集』.岩波书店,1995年.
    36.泽柳大五郎.『木下奎太郎记』.小沢书店,1987年.
    37.财团法人神奈川文学振典会编.『(?)立神奈川近代文学馆收蔵文库目录4 木下杢太郎文库目绿』.1988年.
    38.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上下)』.讲谈社,1976年.
    42.铃木贞美编.『杂誌『太阳』と国民文化の形成』.思文阁出版,2001年.
    44.濑沼茂树.『日本文壇史 19 白桦派の若人たら』.讲谈社,1997年.
    45.高田瑞穗.『木下奎太郎』.天明社,1949年.
    46.竹内好.『竹内好全集第十卷』.筑摩书房,1981年.
    47.津田左右吉.『贵族文学の时代』.岩波书店,1966年.
    48.津田左右吉.『武士文学の时代』.岩波书店,1966年.
    49.津田左右吉.『平民文学の时代』.岩波书店,1966年.
    51.远山淳·中村生雄·佐藤弘夫编.『日本文化论キ一ヮ一ド』.有斐阁,2009年.
    52.夏目金之助.『漱石全集第十二卷』.岩波书店,1994年.
    53.夏目金之助.『漱石全集第十六卷』.岩波书店,1995年.
    55.新田义之.『木下奎太郎』.小沢害店,1982年.
    56.新渡户稻造.『新渡?稻造全集 第一卷』.教文馆,1969年.
    58.野田宇太郎.『木下杢太郎の生涯と芸衍』.平凡社,1980年.
    59.野田宇太郎.『日本唯美派文学の誕生』.河出书房新社,1985年. 1987年.
    61.平井昌夫.『国藉国字问题の雁史』.三元社,1998年.
    62.福泽论吉.『文明论之概略』.岩波书店,1995年.
    63.『文芸』第二卷第九号.河出书房,1945年.
    65.前岛密.『国字国文改良建议书』(非壳品).1885年.
    66.松田毅一.『庆长遣欧使节——德川家康と南蛮人』.朝文社,1992年.
    67.松田毅一.『天正遣欧使节』.讲谈社,1999年.
    68.松本文三郎.『支那佛教遗物』.大鐙阁,1919年.
    69.「满洲国」教育史研究会监修.『「满州·满洲国」教育资料集成第8卷学校要霓Ⅱ』.株式会社エムテイ出版,1993年.
    70. 「明星」複製刊行会.『明星(第一次)』(復刻版).临川书店,1964年.
    71. 「明星」複製刊行会.『明星(第二次)』(復刻版).临川书店,1980年.
    72.森林太郎.『鸥外全集第二十六卷』.岩波书店,1973年.
    73.与谢野晶子.『定本与谢野晶子全集 第十九卷』.讲谈社,1981年.
    74.吉井勇.『定本吉井勇全集第八卷』.番町书店,1978年.
    77.早稻田文学社编.『早稻田文学(第二次)』(復刻版).早稻田大学出版社,1991年.
    78.和辻哲郎.『古寺巡礼』.岩波害店,1926年第12版.
    79.和迁哲郎.『孔子』.岩波害店,1988年.
    80.和辻哲郎.『和辻哲郎全集第二十卷』.岩波书店,1963年.
    81.和辻哲郎.『和辻哲郎全集第二十二卷』.岩波书店,1992年.
    82.和迁哲郎.『和辻哲郎全集第二十五卷』.岩波书店,1992年.
    83.和辻哲郎.『和辻哲郎日本古代文化论集成』.书肆心水,2012年.
    2.五十岚诚毅.「木下奎太郎の初期の文学」.『国文学解积と教材の研究』第13卷第5号.1968年4月.
    3.石川巧.「木下奎太郎の「支那」通信と「支那学」の成立J.『九大日文』(2). 2003年.
    4.伊东忠太.「法隆寺建筑论」.『建筑杂誌』(7)83.1893年11月.
    5.伊东忠太.「支那山西云崗の石窟寺」.『国华』第17编第197号.1906年.
    6.伊东忠太.「支那山西云罔の石窟寺(承前)」.『国华』第17编第198号.1906年.
    8. 王书玮.「大正作家の「支那趣味」——谷崎润一郎と芥川を轴として」.『千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2).2011年3月.
    14.小堀杏奴.「木下奎太郎先生と父森鸥外」.『杢太郎会夕リ一ズ』第3号.1987年11月.
    15.加藤清志.「商家米惣と杢太郎」.『奎太郎会夕少一ズ』第24号.2008年12月.
    16.加藤周一.「木下奎太郎とツナの医学J.『近代文学』No.36.1949年10月.
    17.久野宁.「满州时代の太田君J.『木下奎太郎全集月报10』.1982年2月.
    21.鹿野政直.「日本文化论の历史」.『史学杂誌』87(3).1978年3月.
    24.秦刚.「芥川能之介と谷崎润一郎の中国表象——<支那趣味>言税を批判すゐ 『支那游记』——」.『国藉と国文学』.2006年11月.
    25.槙林混二.「思想家の文学J.『岩波薄座日本文学史 第12卷20世纪の文学1』.岩波书店.1996年.
    26.杉山二郎.「和辻·见岛と奎太郎J.『杢太郎会ツ リ一ズ』第10号.1995年3月.
    27.杉山二郎.「大正时代の木下杢太郎·太田先生」.『奎太郎会夕リ一ズ』第20号.2005年3月.
    28.铃木秀治.「木下杢太郎の欧米体验(1)」.『文明21』(11).2003年10月.
    29.铃木秀治.「木下杢太郎の欧米体验(2)」.『文明21』(14).2005年3月.
    30.铃木秀治.「木下杢太郎の欧米体验(3)」.『文明21』(21).2008年9月.
    31.铃木秀治.「木下杢太郎の欧米体验(4)」.『文明21』(27).2011年10月.
    32.铃木秀治.「木下杢太郎の欧米体验(5)」.『文明21』(28).2012年3月.
    35.关野贞.「北支那古代文化の跻」.『支那の建筑と芸术』.岩波书店.1938年.
    36.关野贞.「平城京及大内裏考」.『东京帝国大学纪要工科第3册』.1907年6月.
    37.高橘明.「土肥庆蔵先生」.『日本泌尿器科学会杂志』20(11).1931年.
    42.新田义之.「木下杢太郎の国语国字论」.『比较文学研究』(20).1971年10月.
    46.根来司.「木下奎太郎と和辻哲郎」.『奎太郎会夕リ一ズ』第7号.1991年11月.
    48.昌中美菜子.「奎太郎と留学」.『奎太郎会夕リ一ズ』第14号.1998年12月.
    49.畠中美菜子.「村松嘉津と杢太郎」.『奎太郎会夕リ一ズ』第27号.2012年1月.
    52.平井照敏.「近代南蛮文学の出発—木下奎太郎の位置—」.『青山学院女子短期大学总合文化研究所年报1』.1993年.
    53.傅玉娟.「木下奎太郎「崑崙山」论」.『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二辑 下』.延迈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55.松永伍一.「奎太郎と白秋J.『杢太郎会夕リ一ズ』第13号.1997年12月.
    57.水野达朗.「木下杢太郎『朝鲜风物记』の位置」.『比较文学·文化论集』25.2008年.
    58.宫坂康一.「「落日」の诗人木下奎太郎」.『文芸と批评』(10(10)).2009年11月.
    1.曹卫东·张广海等.《文化与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日]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2年.
    3.[日]冈仓天心著、蔡春华译.《中国的美术及其他》.中华书局,2009年.
    4.[日]冈仓天心·九鬼周造著、江川澜·杨光译.《茶之书·“粹”的构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5. [日]芥川龙之介著、高慧勤·魏大海主编.《芥川龙之全集第四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
    6.[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李民等译.《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
    7.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8. [日]南博著、邱琡雯译.《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10.[日]青木保著、杨伟·蒋葳译.《日本文化论的变迁》.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11.[日]神林恒道、杨冰译.《“美学”事始——近代日本“美学”的诞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乾隆辛丑年刻本.早稻田大学馆藏本。
    14.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日]小森阳一著、陈多友译.《日本近代国语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日]西原大辅著、赵怡译.《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中华书局,2005年.
    18.[日]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年.
    19.杨义.《读书的启示:杨义学术演讲录》.三联书店,2007年.
    20.[日]竹内好著、李冬木等译.《近代的超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卞崇道.《关于岛国日本文化论的思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蔡春华.《<茶之书>:面向西方世界的言说》.《东方丛刊》.2008年第2期.
    3.蔡春华. 《从“理想”到“觉醒”——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的构造及其悖论》.《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4期.
    4.戴宇.《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简析》.《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
    5. 戴宇. 《面向西方世界的诉求与告白——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与明治日本》.《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4期.
    6.傅玉娟.《木下杢太郎与克鲁特·格拉扎》.《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2期(总第208期).
    7. 傅玉娟.《木下杢太郎的日本文明论研究》.《日本研究》.2013年第一期(总144期).
    8.傅玉娟.《木下杢太郎的国语国字论》.《日本学研究》.2013年(总第23期).
    9.顾长江.《加藤周一杂种文化浅析》.《文教资料》.2010年第8期.
    10.胡景敏.《大文学观与文学史研究的文化转向》.《北方论丛》.2008年第6期.
    11.李萍.《日本文化论再认识》.《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12.卢毅.《“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总第188期)
    13.吕绮锋.《佐藤春夫笔下的近代中国——以<南方纪行>为中心》.《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
    14.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5.秦弓.《整理国故的动因、视野与方法》.《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6.任萍.《二战后日本文化论的变迁》.《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7.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8.盛邦和.《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9.王屏.《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哲学专业博士论文.2001年.
    20.王志松.《“杂种文化论”与多元文明史观》.《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23日.
    21.王勇.《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日本学刊》.2007年第6期.
    22.[日]小田部胤久著、梁青·梁艳萍译.《和辻哲郎前期美学理论中的文化阐释学——以<古寺巡礼>为中心》.《长江学术》.2010年3月.
    23.肖霞.《比较文化视野中木下奎太郎的文学探索》.《日本学刊》.2007年第6期.
    24.杨栋梁·王美平.《日本“早期亚洲主义”思潮辨析——兼与盛邦和、戚其章先生商榷》.《日本学刊》.2009年第3期.
    1. Andreas Strobl:Curt Glaser. Kunsthistoriker, Kunstkritiker, Sammler. Eine deutsch-jiidische Biographie, Bohlau, Koln 2006.
    1. Miyuki Yasumatsu. "JAPANESE ART AT THE 1909 EXHIBITION OF FAR EASTERN ART IN MUNICH".『别府大学大学院纪要6』.2004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