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进、制度变迁与效率考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以新制度经济史学的核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框架,力求对近代中国证券市场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清晰地勾勒出市场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作出客观、科学地评价。
     首先,借助制度变迁理论的供求分析框架,本文从制度的需求角度分析了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信贷体系根本无法满足市场日益膨胀的资金需求,证券融资模式成为客观需要。同时,近代中国证券市场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附属品。
     其次,以制度变迁的主体为视角,通过考察初级行动团体与次级行动团体在证券市场制度变迁中的作为,阐述了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属于初级行动团体领导下的诱致性变迁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市场主导性和自发性,而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仅起到辅助性的次要作用。
     复次,以政府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分析中央政府介入证券市场的目的与方式,评析证券市场中的政府行为,并阐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中央政府以裁判员的身份干预近代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以弥补自由市场的不足,是符合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目标的,属于正向交替。同时,近代中央政府又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证券市场,大量发行政府公债,无视市场的承受能力,更无视市场的反馈与抵制,使证券市场的演变方向与健康发展的目标相悖,造成逆向交替。
     再次,本文分析了证券市场与近代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钱庄、银行的证券投资行为,以此对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以及外在效率的实现进行客观的评价。作者认为,近代证券市场不为产业服务,产业发展也不依托证券市场,产业与证券市场严重脱节。钱庄与银行是近代中国证券市场最重要的投资者之一,而投资态度的差异与参与程度的高低注定了钱庄的没落与银行的兴盛。
     最后,通过考察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从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分析波动的原因,以此诠释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资本定价功能的实现、市场运行的内在效率以及法治监管的执行情况。作者认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剧烈,证券投机风潮迭起,投资者对市场没有稳定的预期,市场估值体系混乱,致使证券市场的资本定价功能丧失,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内在效率的实现。
     通过对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政府干预与监管、市场效率与投资者行为以及市场价格波动与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作者认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制度移植性,是在投资者等初级行动团体的需求和努力下产生的。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初期表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自由发展特征,但随着以政府为代表的次级行动团体的出现与参与程度的加深,政府强制性干预成为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市场因素与政府因素的交替作用下,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变迁呈现出曲折性、波动性、投机性、财政性以及不健全性,属于一个运行低效的资本市场。
This thesis analyzes Modern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 clearly and makes the evaluation for Securities Market object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with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 Change—the core theory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 History.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odern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and the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concepts, with the angle of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 in Institution Change Theory. According to this part, my opinion is tha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joint-equity enterprises, the original credit system cannot satisfy the increasing fund demands, and thus it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financing mode of securities. Meanwhile, the Modern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is the result of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al thoughts.
     Secondly, with investigating the actions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groups i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ecurities market institution, it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Beiyang Government, from the angle of main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is part, my opinion is that,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is the course which induced by some elementary groups, so it takes on obvious feature of market predominance, and government is just play a role as secondary and subsidiary element.
     Thirdly, from the angle of government, it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in Securities Market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ith the method of observing purpose and means by which central government intervened securities market. In this part, my opinion is that, it is a course of the positive direction development, and is corresponding with wholesome development aim of securities market,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oes intervention and regulation on Modern Securities Market to diminish the shortage of liberal market, with the role of .judg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role of athlet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akes part in securities market and publishes a great deal of government bond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market endurance and resistance, so the result is contrary to wholesome development aim but the negative direction development.
     Fourthly,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al efficiency, it states the investment conditions of native banks and banks,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curities Market and modern industries, then concludes the evaluation to financing func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function, and efficiency realiza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 In this part, my opinion is that, Modern Securities Market does not serve for industrie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also does not rely on securities market. Native banks and banks are th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ors in Modern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and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investing attitudes and different participation levels doom the downfall of native banks and the flourish of banks.
     Finally, from the angle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it states the price fluctuation of Modern Securities Market, and thus works out the capital pricing function, inner efficiency and legal supervision of Modern Securities Market. According to this part, my opinion is that, in Modern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it shows the situation of violent price fluctuation, frequent security speculation, no steady expectation of investors, and disorderly market evaluation system. As a result, in this kind of market, the capital pricing function is out of use, and the inner efficiency of securities market is far from sound realization.
     After discussing the causes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curities Market, the intervention and supervision of government, the market efficiency and investor behaviors, and the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of market fluctu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Modern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i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institutional portability. It is appeared with demands and efforts of some elementary groups, such as investors. Certainl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iberal development with features of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Along with appearance of secondary groups such as governments as well as its deep participation in market, it is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at becomes main forces for market progress.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elements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the cours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Modern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tak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ist, volatility, speculation, finance and unsoundness, so it is the capital market with poor efficiency.
引文
①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0页。
    ①[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吴承明:《谈谈经济史研究方法的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3页。
    ③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第4页。
    ④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3页。
    ⑤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185页。
    ⑥张杰:《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第12页。
    ⑦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258页。
    ⑧杜恂诚:《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29页。
    ⑨王玉茹:《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第127页。
    ⑩详见尹振涛:《经济史学研究范式探索——兼评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62、163页。
    ①陆丹林:《国贼蒋介石做交易所经纪人的罪证》,《历史教学》,1952年第9期,第16、17页。
    ②例如,关于近代银行史的研究,仅1980年以来就有专著50余本、论文300余篇。详见易棉阳、姚会元:《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银行史研究综述》,《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252-257页。
    
    ①宋士云:《清朝末年中国的证券交易》,《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第35页。
    ②刘斌:《试论中国近代股票市场的兴起和特征》,《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4期,第91-93页。
    ③张春廷:《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民国时期)》,《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5期,第45-52页。
    ④汪中华:《试论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兴衰》,《学术交流》,1998年第5期,第35-37页。
    ①潘培志:《近代中国证券交易所探析》,《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40-43页。
    ②郑仁木:《民国时期证券业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1998第3期,第98-104。
    ③汪中华:《试论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兴衰》,《学术交流》,1998第5期,第35-37页。
    ④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0-160页。
    ⑤汪开振:《半个世纪前的中国证券期货市场》,《上海经济研究》,1995第4期,第47-48页。
    ⑥王广谦编:《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71-76页。
    ⑦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337页。
    ⑧丁玉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不发达的表现及原因》,《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53-156页。
    ①田永秀:《1862—1883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63- 65页。
    ②匡家在:《旧中国证券市场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第27-40页。
    ③郑仁木:《民国时期证券业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1998第3期,第98-104。
    ④彭厚文:《旧中国证券市场若干问题的订正与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151-156页。
    ①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行龙:《经济史与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39-41页。
    ②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③Douglass C. North,“Sources of Productivity Change in Ocean Shipping, 1600-1850”,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6, No. 5 (Sep. - Oct., 1968), pp. 953-970.
    ④Lance Edwin Davis, Douglass Cecil North,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CUP Archive, 1971。中文译本见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第10、11章,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②车维汉主编:《发展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科斯、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页。
    ①胡新宇:《证券市场内在效率外在效率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90-92页。
    ①冯子明:《民元来上海之交易所》,《银行周报》,第31卷,第23期,总第1496号,1947年6月9日。
    ②姜涛:《50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22页。
    ①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2页。
    ①王宗培:《中国公司企业资本之构造》,载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57页。
    ②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5-197页。
    ③孙毓堂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88页。
    ④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第39-74页。
    ⑤《申报》,1882年6月13日。
    
    ①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第39-74页。
    ②王中茂、梁凤荣:《清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之得失再认识》,《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75页。
    ①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9、470页。
    ②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页。
    ③盛宣怀:《盛宣怀行述》,载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思补楼藏版,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5页。
    ④彭厚文:《上海早期的外商证券市场》,《历史档案》,2000年第3期,第97页。
    ⑤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页。
    ⑥Liu Kwang Ching, Anglo-American Steamship Rivalry in China(1862-187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pp:78.
    ①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8页。
    ②《招股不公》,《申报》,1882年1月27日。
    ③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第39-74页。
    ④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9页。
    ⑤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第39-74页。
    ⑥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3页。
    ⑦J.W.Maclelian, The Story of Shanghai: from the opening of the port to foreign trade, Printed and published at the North-China Herald Office, 1889, pp:83.
    ①日文即交易所之意。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艺文印书馆,1957年版,第911、912页。
    ③《申报》,1983年10月21日。
    ④《申报》,1882年8月24日。
    ①《宝勒点铜矿股分》,《申报》,1882年6月1日。
    ②《招投股份》,《申报》,1882年6月18日。
    ①《新报》,1881年10月13日。
    ②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76页。
    ③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第七卷,大通书局,1968年版,第111页。
    ④《上海机器织布总局催收后五成股银启》,《申报》,1882年5月18日。
    ⑤《申报》,1882年9月27日。
    ⑥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⑦《北华捷报》,1881年11月8日。
    ⑧经元善撰:《居易初集》,第二卷,第31-38页。
    ①《申报》,1882年8月12日。
    ②《论赛兰格锡矿》,《申报》,1882年6月25日。
    ③《矿物论上》,《申报》,1883年8月31日。
    ④《申报》,1884年12月18日。
    ⑤《申报》,1882年6月13日。
    ⑥《字林沪报》,1883年1月22日。
    ⑦《北华捷报》,1883年10月24日。
    ⑧经元善撰:《居易初集》,第二卷,第31-38页。
    ①祝寿慈:《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03页。
    ②即不问企业盈亏,必须按期支付股息。
    ③刘广京:《1873—1885年中英轮运业竞争》,载中国近代经济史丛刊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3、27页。
    ④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
    ⑤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银行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0页。
    ⑦琼记洋行为吸引中国人存款而提高利率,由于利率优厚,中国人存款甚多。
    
    
    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1、12页。
    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94页。
    ①J.Edkins:“Banking and Price in China”,第34页,转引自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②S.R.Wagel:“Finance in China”,(魏格尔:《中国金融论》),1914年版,第239页。
    ③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④冯养源:《洋厘、拆借之意义》,《银行周报》,第10卷,第29期,1926年8月3日,第11-14页。
    ⑤《上海县严禁洋厘空盘示》,《申报》,1887年11月23日。
    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53-643页。
    ⑦戴建兵:《白银与中国近代经济(1890—193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①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37-49页。
    ①[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①王广谦编:《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6页。
    ①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207页。
    ②《论语·述而》。
    ③《论语·里仁》。
    ④《论语·里仁》。
    ⑤《孟子·梁惠王上》。
    ⑥《论语·卫灵公》。
    ⑦《论语·季氏第十六》。
    ⑧《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⑨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7、448页。
    ①《礼记·曲礼上》。
    
    ①梁启超:《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载梁启超:《政闻时言》,下册,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325页。
    ②梁启超:《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载梁启超:《政闻时言》,下册,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329页。
    ③梁启超:《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载梁启超:《政闻时言》,下册,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330页。
    ④梁启超:《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载梁启超:《政闻时言》,下册,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337页。
    ①梁启超:《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载梁启超:《政闻时言》,下册,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320页。
    ②梁启超:《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载梁启超:《政闻时言》,下册,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333页。
    ③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载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2页。
    ④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载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2页。
    ⑤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载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2、573、576、577页。
    ⑥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载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6页。
    ①康有为:《理财救国论》,上海广智书局,1912年版,载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第188页。
    ②侯厚吉、吴其敬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第二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2页。
    ③康有为:《理财救国论》,上海广智书局,1912年版,载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第188、189页。
    ④康有为:《理财救国论》,上海广智书局,1912年版,载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第200页。
    ⑤康有为:《理财救国论》,上海广智书局,1912年版,载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第201、202页。
    ①康有为:《理财救国论》,上海广智书局,1912年版,载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第203页。
    ①《申报》,1882年2月24日。
    ②《股价须知》,《申报》,1882年6月9日。
    ③陈善政:《我国证券市场之发展史》,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95页。
    ④《申报》,1882年9月27日、28日。
    ①《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叙及章程》,转引自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年—194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105页。
    ②《上海股票市场史话》,《股票新闻》,第1卷,第1期,1949年2月21日,转引自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③彭厚文:《近代上海证券交易所流变考述》,《江南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第2页。
    ④《平准公司各股份市价》,《申报》,1882年10月27日。
    ①《申报》,1883年4月12日。
    ②邓华生:《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9页。
    ③平准公司最后一次刊登股票行情是在1883年4月12日的《申报》上。
    ④《申报》,1884年4月27日。
    ⑤《申报》,1885年6月22日。
    ⑥《申报》,1886年1月7日。
    ⑦公平易公司最后一次刊登股票行情是在1887年1月13日的《申报》上。
    ⑧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93页。
    ⑨陈善政:《我国证券市场之发展史》,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92页。
    ⑩俞寰澄:《民元来我国之证券交易》,载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141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①杨荫溥编:《中国交易所论》,载金融史编委会:《旧中国交易所股票金融市场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②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07页。
    ③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07页。
    ④俞寰澄:《民元来我国之证券交易》,载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142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⑤陈善政:《我国证券市场之发展史》,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92页。
    ⑥千家驹:《旧中国发行公债史的研究》,载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
    ⑦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07页。
    ⑧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07页。
    ⑨陈善政:《我国证券市场之发展史》,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97、398页。
    ⑩陈善政:《我国证券市场之发展史》,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97、398页。11邓华生:《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1页。
    ①《申报》,1920年5月1日。
    ②盛丕华:《上海交易所发起和成立简况》,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页。
    ③剑荣:《虞洽卿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3期,第61-63页。
    ④《组织上海交易所之呈请》,《银行周报》,第2卷,第14号,1918年4月16日。
    ①《上海交易所批准立案》,《银行周报》,第2卷,第16号,1918年4月30日。
    ②《上海交易所筹备复业》,《银行周报》,第2卷,第33号,1918年8月27日。
    ③《银行周报》,第2卷,第50号,1918年12月24日。
    ④龚彦孙:《民国初期上海的证券交易》,《民国春秋》,1992年第6期,第15、16页。
    ⑤奇良:《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六辑,1994年版,第40页。
    ⑥《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银行周报》,第3卷,第49号,1919年10月30日。
    ⑦《证券交易所立案要电》,《银行周报》,第4卷,第2号,1920年1月13日。
    ①奇良:《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六辑,1994年版,第41-43页。
    ②王恩良等编:《交易所大全》,交易所所员暑期养成所,1921年版,第1页,载《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41),上海书店,1990年版。
    ③王恩良等编:《交易所大全》,交易所所员暑期养成所,1921年版,第6页,载《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41),上海书店,1990年版。
    ④王恩良等编:《交易所大全》,交易所所员暑期养成所,1921年版,第16页,载《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41),上海书店,1990年版。
    
    ①周沈刚编:《证券买卖秘术》,前篇,文明书局,1922年版,第2、3页。
    ②周沈刚编:《证券买卖秘术》,前篇,文明书局,1922年版,第4页。
    ③周沈刚编:《证券买卖秘术》,前篇,文明书局,1922年版,第5页。
    ④周沈刚编:《证券买卖秘术》,中篇,文明书局,1922年版,第4页。
    ①周沈刚编:《证券买卖秘术》,后篇,文明书局,1922年版,第9、10页。
    ②周沈刚编:《证券买卖秘术》,后篇,文明书局,1922年版,第49、50页。
    ③杨荫溥编:《中国交易所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25页,载《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41),上海书店,1990年版。
    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①黄天华编:《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②孙文学、齐海鹏:《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53、154页。
    ③孙翊刚主编:《中国财政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27、328页。
    ①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页。
    ②周棠编:《中国财政论纲》,政治经济学社民国图书集成公司,1910年版,第90-94页。
    
    ①周棠编:《中国财政论纲》,政治经济学社民国图书集成公司,1910年版,第21、22页。
    ②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5、1336页。
    ③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346页。
    ①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②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页。
    ③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第四编,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3页。
    ④《清德宗实录》,卷356,载《清实录》,第五十六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36页。
    ⑤《清德宗实录》,卷387,载《清实录》,第五十七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页。
    ⑥杜翰藩编:《光绪财政通纂》,第二卷,国债,蓉城文伦书局,1905年版。
    ⑦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页。
    ①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②吴廷燮:《清财政考略》,1914年版,第22页。
    ③王延熙、王树敏编:《皇清道咸同光奏议》,载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初编》,第三十四辑,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602、603页。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卷,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35页。
    ⑤王延熙、王树敏编:《皇清道咸同光奏议》,载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初编》,第三十四辑,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602-604页。
    ⑥王延熙、王树敏编:《皇清道咸同光奏议》,载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初编》,第三十四辑,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602-604页。
    ⑦王延熙、王树敏编:《皇清道咸同光奏议》,载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初编》,第三十四辑,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602、603页。
    ①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卷,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2-4055页。
    ②《清德宗实录》,卷437,载《清实录》,第五十七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5页。
    ③孙毓棠认为不足500万两,详见孙毓棠:《抗戈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9页;千家驹认为不足1 000数百万两,详见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6页;周伯棣认为不到2 000万两,详见周伯隶:《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21页。
    ④《时报》,1911年12月30日。
    ⑤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第四编,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6页。
    ①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②金国珍:《中国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83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47、48页。
    ②左治生:《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十一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③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页。
    ④王宗培:《中国之内国公债》,上海长城书局,1933年版,第18页。
    
    
    ①此处即1920年。
    ②《惊心动魄之内外债》,《申报》,1921年。
    ③《周财长之谈话与避津》,《申报》,1921年。
    ④《倚伏中之本年财政》,《申报》,1921年。
    
    ①《全国银行公会之建议案》,《东方杂志》,第18卷,第3号,1921年。
    ②《罗掘俱穷之财部》,《申报》,1921年。
    ③《周财长发表整理内债问题》,《申报》,1921年。
    ④王云五主编:《民国梁燕孙先生士诒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41页。
    ⑤《上海商情·证券》,《银行周报》,第5卷,第6号,1921年。
    ①王云五主编:《民国梁燕孙先生士诒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41页。
    
    ①王效文:《公司法·绪论》,载《现代法学》,第1卷,转引自王志华:《中国近代证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②王志华:《中国近代证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2页。
    ①《政府公报》,第606号○1 ,1914年1月14日,转引自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年—194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145页。
    ②《东方杂志》,第12卷,第2号,1915年2月1日,转引自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74-281页。
    ①《东方杂志》,第12卷,第7号,1915年7月10日,转引自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年—194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154页。
    ②《东方杂志》,第18卷,第6号,1921年3月25日,转引自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年—194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155页。
    ③《日本取引所调查录》,《银行周报》,第2卷,第39号。
    ④成九雁、朱武祥:《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的兴起与演变:1873—1949年》,《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14-123页。
    ①《银行周报》,第2卷,第11号,1918年3月26日。
    ②《北京证券交易所之近闻》,《银行周报》,第2卷,第21号,1918年6月4日。
    ③《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处关于代收股款的函》,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31-1-499。
    ④其中54人有名可查,详见《北京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名录》,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41-1-553。
    ⑤席长庚:《1918年建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经济师》,1999年第3期,第103页。
    ⑥《北京证券交易所关于派充经纪人、公债票、购股票等的函》,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J31-1-492。
    ⑦《北京经纪公会规约》,.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J41-1-553。.
    
    ①席长庚:《1918年建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经济师》,1999年第3期,第103页。
    ②《交易所监理官条例》,《银行周报》,第10卷,第36号,1926年9月21日。
    ③《交易所监理官正式就职》,《银行周报》,第10卷,第38号,1926年10月5日。
    ①杨瑞龙:《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第45-52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购买船炮,艺文印书馆,1957年版,第920页。
    ②吴汝绘编:《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二十卷,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
    ③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0-1002页。
    ④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9页。
    ①《字林沪报》,1884年8月23日。
    ②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刘坤一遗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5页。
    ③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7、98页。
    ④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第126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⑤陈毅编:《轨政纪要》,初编,轨一,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⑥《大清光绪新法令》,第十类,实业,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4页。
    ⑦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年—194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⑧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年,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26页。
    ⑨吴汝绘编:《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十七卷,载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③详见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78-190页。
    ④杜恂诚:《北洋政府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中断》,《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①《中中交农四行业务划分及考核办法》,1942年6月15日,转引自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续编》,第十一编,1945年版,第329-331页。
    ②《蒋介石致孔祥熙电》,1935年3月23日,转引自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页。
    ①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246页。
    ①黄天华编:《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458页。
    ①《国际联盟统计年鉴》,1933—1934年,维基百科。
    ②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201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③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调查室编:《中国内外债详编》,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40年版,第76页。
    ①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年—194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295页。
    ①文红宇主编:《中国期货交易法律知识全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995页。
    ②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4-300页。
    ③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1-337页。
    ④《制止公务员投机》,《钱业月报》,第15卷,第5号,1935年5月。
    
    ①《国民政府核准备案之修正交易所税条例》,1928年11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②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页。
    ③《证券交易税条例》,《证券市场》,第1卷,第1期,1946年11月15日。
    ①《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致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函及呈财政部文》,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S173-1-321。
    ②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2 4787,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712-717页。
    ③《金融监理局改为泉币司之函知》,《钱业月报》,第8卷,第8号,1928年9月。
    ④《上海交易所监理员办公处人员任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三○1 /2150。
    ①经济部编:《经济法规汇编》,第五集,经济部刊物,1942年版。
    ②杨德惠:《上海的华股市场(下)》,《商业月报》,第2卷,第2号,1946年6月。
    ③《财政部钱币司可添设第四科办理保险公司及证券交易所监督,请追加经费及支付概算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2003-3563。
    ④《财政部、经济部等关于派任本所监理员的函件》,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327-1-48。
    ⑤《工商部制定之验换交品所及经纪人执照章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三○1 /2717。
    ①工商部编:《工商法规汇编》,1930年版,转引自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年—194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309、310页。
    ②《交易所监理员暂行规程》,1931年7月16日,转引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27、728页。
    ③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④杨德惠:《上海的华股市场(下)》,《商业月报》,第22卷,第2号,1946年6月,转引自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①《取缔上海股票业买卖华商公司股票暂行规则及其修正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2012-2167,转引自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113页。
    ②《交易所监理官暂行规程暨监理委员会组织规则》,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R1-14-448,转引自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118页。
    ③《行政院关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经纪人登记规则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2003-3715,转引自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308页。
    ④王雄华:《上海华股市场的过去及将来》,《中央银行月报》,第1卷,第1期,1946年1月,转引自刘志英:《沦陷时期上海华商股票市场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90页。
    
    ①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97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②《财经两部防止证券投机操纵办法》,《申报》,1947年3月24日。
    ③《本所大事记》,《证券市场》,第2卷,第8、9期合刊,1947年9月15日。
    ④《库券基金保管委员会保管基金实况》,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173-1-29。
    ①《申报》,1927年10月1日。
    ②《银行周报》,第12卷,第27号,1928年7月3日。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④《财政部关于国债基金管理委员会条例已通过致国债基金管理委员会快邮代电》,1932年3月31日,转引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117页。
    ①民国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1 2769,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55页。
    ②民国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1 4895,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③康有为:《康南海文集》,第三卷,《理财救国论》,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①王恩良等编:《交易所大全》,交易所所员暑期养成所,1921年版,第16页,载《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41),上海书店,1990年版。
    ②伍启元:《中国工业建设之资本与人材问题》,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20页。
    ①陈善政:《我国证券市场之发展史》,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90、391页。
    ②陈善政:《我国证券市场之发展史》,载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杜,1992年版,第392页。
    ③杨荫溥编:《中国交易所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18页,载《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41),上海书店,1990年版。
    ④杨荫溥编:《中国交易所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18-21页,载《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二编,(41),上海书店,1990年版。
    ①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杨志信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②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债司编:《十年来之公债》,中央信托局印制处,1943年版,第8页。
    ③石柏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①王磊:《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第82页。
    ①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②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杨志信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①上海市档案馆编:《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5、96页。
    ②上海市档案馆编:《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106页。
    ③《蒋介石致陈光甫电》,1927年6月6日,《档案与历史》,1987年第1期。
    ④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6、207页。
    ⑤《申报》,1927年5月18日。
    ⑥吴景平:《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论述》,《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⑦North China Daily News,May 20,1927。
    ⑧[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杨希孟、武莲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⑨North China Daily News,March 9,1928。
    ①沈雷春主编:《中国金融年鉴》,1939年版,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
    ②沈雷春主编:《中国金融年鉴》,1939年版,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57页。
    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7-209页。
    ①详见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58-70页。
    ②《银行周报》,总第750号,第5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前言第14页。
    ②《全国银行公会第四届联合会议公告(第一号)》,《银行周报》,第7卷,第24号。
    ①该函共为六点,其余四点为“不可经营地产公司、不可多放同样工厂、不可做出呆滞押款、不可妄事贪图厚利”。原文见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档案,1931年密字通讯第1号,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9-332页。
    ②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5页。
    ③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0页。
    ④姚崧龄编:《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88页。
    ②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5页。
    ③马寅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拍产业证券行市之可能呼》,《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
    ④郑仁木:《民国时期证券业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第101页。
    
    ①张郁兰编:《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7、78页。
    ②任建树主编:《现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3页。
    ③俞增康:《上海证券交易所复业问题》,《银行通讯》,新4期,1946年3月。
    ①陈善政:《八年来的上海股票市场续》,《银行通讯》,新4期,1946年3月。
    ②倩君:《证交复业后洋股不开拍》,《华股研究周报》,第6卷,第2期,1943年10月18日。
    ③投资周刊社编:《证券交易所》,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第36、37页。
    ①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0页。
    ①关于钱庄证券投资行为的研究,详见尹振涛:《从历史数据看上海钱业的发展与证券投资行为》,《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2期,第42-51页。
    ①马寅初:《中园之经济组织》,杭州第三中山大学演讲稿,1927年11月5日,载《马寅初演讲集》第四集,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24、25页。
    ②王海波:《中国股票概述》,《日用经济》,第2卷,第10期;李韵清:《中国之股票交易》,《日用经济》,第2卷,第10期,转引自张忠民:《近代上海产业证券的演进》,《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54页。
    ①王宗培:《公司债票在中国》,《申报周刊》,第2卷,第12期,1937年。
    ①《中国信托业之现在与将来》,《银行周报》,第16卷,第38号,1932年10月4日。
    ②沈雷春主编:《中国战时经济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57-60页。
    ③企业直接吸收存款制度,详见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7-159页;朱荫贵:《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以资金运行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85、186页。
    ④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59、60页。
    
    ①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②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59页。
    ③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2 5,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668、669页。
    ④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61页。
    ①马寅初:《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开拍产业证券行市之可能乎》,《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
    ②章乃器:《经济统治与银行》,《银行周报》,第18卷,第44号,1934年11月13日。
    ③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6页。
    ①王广谦编:《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5页。
    ①《银行周报》,第2卷,第7号,1918年2月26日。
    ②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144页。
    ①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国书局,1984年版,第3页。
    ②潘国琪:《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5页。
    ②《民国十年第七期常会议事录》,1921年6月7日,上海钱业公会档案。
    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1页。
    ④吴景平:《关于近代上海金融史研究的一点思考》,《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3期,第42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7-209页。
    ②详见吴景平:《中国近代内债史研究对象刍议——以国民政府1927年至1937年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75-187页。
    ①《钱业月报》,第18卷,第6号,专载第99-108页,1947年12月,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720-727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573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574页。
    ④详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12-216页;李一翔:《近代中国银行与钱庄关系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71页。
    ⑤《上海钱业公会致国民政府及各院之呈文》,1931年3月16日,上海钱业公会档案。
    ①罗尔纲编注:《太平天国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7-136页。
    ②即英国的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
    ③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④除此之外,朱斯煌认为有17家,详见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31页;唐传泗等认为有20家,详见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见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第四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杜恂诚认为有30家,详见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①银行资力包括实收资本、公积金、盈利滚存、存款和发行兑换券之和。
    ②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载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第四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63、64页。
    ①叶作舟:《中国金融之危机及其当前问题》,《东方杂志》,第31卷,第6号,1934年3月。
    ②吴承禧:《民国二十四年度的中国银行界》,《东方杂志》,第33卷,第7号,1936年4月。
    ③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72页。
    ④沈雷春主编:《中国金融年鉴》,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①徐沧水:《银行与交易之关系》,《银行周报》,第4卷,第8号,1920年3月16日。
    ②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年)》,中华书局,1984年版,代序第6、7页。
    ①章乃器:《中国货币金融问题》,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68、69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编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65页。
    ②沈祖杭:《吾国银行与政府内债》,《银行周报》,第20卷,第7号,1936年2月23日,第9页。
    ③千家驹:《中国的内债》,社会调查所,1933年版,第73页。
    ④李紫翔:《中国的银行体制》,《东方杂志》,1933年11月1日,第35、36页。
    ⑤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72、73页。
    ⑥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74页。
    ⑦洪葭管、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5页。
    ⑧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东方杂志》,第27卷,第20号,1930年10月25日。
    ⑨千家驹:《中国的内债》,社会调查所,1933年版,第62页。
    
    ①财政清理处编:《财政清理处报告书表文件汇编》,第三册,京华印书局,1924年版。
    ②千家驹:《中国的内债》,社会调查所,1933年版,第63页。
    ③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①金城银行编:《金城银行创立二十年纪念刊》,上海世界书局印,1937年版,第157页。
    ②《证券科殷履恒[纪常]致总处报告1935年下期情况函》,1935年12月31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2页。
    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0页。
    ④《行务会议议案》,1921年5月,金城档案,档案号Q264-1-201。
    ⑤《董事会议事录》,1923年4月27日,金城档案。
    ⑥《总处致各行处函》,1924年3月25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⑦《总处致京、沪丰大号通函》,1926年2月5日,金城档案,档案号Q264-1-743。
    ⑧《访问王轶陶记录》,1957年2月,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0页。
    ①《董事会议事录》,1925年1月13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1、72页。
    ②《证券科殷履恒[纪常]致总处报告1935年下期情况函》,1935年12月31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2页。
    ③《总处致沪行函》,1935年3月15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1、542页。
    ④《证券科殷履恒[纪常]致总处报告1935年下期情况函》,1935年12月31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2页。
    ①《徐国懋回忆》,1960年7月,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7、548页。
    ①《徐国懋回忆》,1960年7月,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8页。
    ②《津行王锡文致周作民函》,1936年5月7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8页。
    ③《徐国懋回忆》,1960年7月,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7、548页。
    ④《津行王锡文致周作民函》,1936年5月7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8-549页。
    ⑤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202页。
    ①郭库林、张立英著:《中国近代市场经济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241页。
    ②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民国十三年编订法律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596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530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543、544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页。
    ⑥卓遵宏:《中央银行之筹建及初期发展(1927—1935)》,台北近代中国社,1991年版,第49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599页。
    ②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31088,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54-456页。
    ③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1 236,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56-459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600页。
    ⑤中国银行档案,档案号三九七2 108,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96-498页。
    ⑥中国银行档案,档案号三九七2 790,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98-504页。
    ⑦交通银行档案,档案号三九八2 602,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535-540页。
    ⑧交通银行档案,档案号三九八2 602,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533、534页。
    ⑨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2 855,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661-665页。
    ①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金融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8-24页。
    ②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2 855,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665-667页。
    ③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民国十三年编订法律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596页。
    ④中国银行档案,档案号三九七2 790,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98-504页。
    ⑤交通银行档案,档案号三九八2 602,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535-540页。
    ⑥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2 236,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56-459页。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600页。
    ⑧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金融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5-18页。
    ①张公权:《内地与上海》,《银行周报》,第18卷,第14期,1934年4月17日。
    ②仲廉:《从银行报告书上以观察其营业之概况(下)》,《银行周报》,第10卷,第32号,1926年8月24日。
    ③《董事会议事录》,1928年3月1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页。
    ④《董事会议事录》,1932年4月17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1页。
    ⑤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前言第17页。
    ⑥林地焕:《论20世纪前期天津钱庄业的繁荣》,《史学研究》,2000年第1期,第123-133页。
    ⑦Va,Y.C.,“Why Chinese native bank are more powerful than the modern bank”, Chinese Economic Bulletin,March 13 1926.
    ①贾士毅:《国债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5页。
    ②《金城银行行务会议录》,1937年5月18日,金城档案,档案号Q264-1-201。
    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前言第13页。
    ④朱偰:《中国财政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2页。
    ⑤[美]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⑥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80页。
    ⑦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页。
    ⑧《中国评论周刊》,1934年第2期,第35页。
    ⑨《董事会议事录》,1929年I1月20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页。
    ①徐矛等编:《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第5页。
    ②《董事会议事录》,1931年9月30日,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538页。
    ③金城银行编:《金城银行创立二十年纪念刊》,上海世界书局印,1937年版,第104页。
    ④《银行公会欢迎宋部长词》,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银行公会档案,档案号S173-1-56。
    ①陈忠主编:《中外股市风云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①翟志坚:《证券市场效率论》,《世界经济情况》,2002年第22期,第24-26页。
    ②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第13、14页。
    ①详见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2页。
    ②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24页。
    ①《答暨阳居士采访沪市公司情形书》,《申报》,1884年1月12日。
    ①《申报》,1884年1月23日。
    ①《申报》,1883年11月5日。
    ②《橡胶的未来》,《北华捷报》,1910年8月19日。
    ③[日]菊池贵晴:《清末经济恐慌与辛亥革命之联系》,邹念之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1页。
    ⑤一盘为十股。
    ①许毅:《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625页。
    ②上海市通志馆:《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一年,(下),第808页。
    ③《证券物品交易所营业发达》,《申报》,1920年8月1日。
    ④《证券物品交易所股东会纪》,《申报》,1920年8月30日。
    ⑤《证券物品交易所股东会纪》,《申报》,1921年1月17日。
    ⑥[日]滨田峰太郎:《支那の交易所:附邦人关系企业》,中华经济社,大正十一年版,第85、86、88页。
    ⑦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145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①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149-151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②马寅初:《信托公司》,《东方杂志》,第18卷,第12号,第115页。
    ③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63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①《八月份上海新企业之新统计》,《银行周报》,第5卷,第36号,1921年9月20日。
    ②《上海信交事业最近一览表》,《银行周报》,第5卷,第40号,1921年10月18日。
    ③《上海交易所调查录》,《银行周报》,第6卷,第11号,1922年3月28日。
    ①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151-153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②吴毅堂编:《中国股票年鉴》,中国股票年鉴社,1947年版,第3页。
    ③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63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④有关“信交风潮”的研究,详见尹振涛:《民国第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启示》,《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75-77、91页。
    ⑤《战时下的上海经济》,日本东亚研究所译,东亚研究所,1942年版,第224、225页,转移自朱荫贵:《抗战时期的上海中国股票推进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40-49页。
    ⑥《外商股票总诠》,载美商环球信托公司经济研究部编:《日用经济月刊》,第2卷,第6期,1940年版,第545页。
    
    ①吴毅堂编:《中国股票年鉴》,中国股票年鉴社,1947年版,第9页。
    ②钟思远:《旧中国的股票市场》,《海南金融》,1998年第2期,第44-48页。
    ③吴冈编:《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8、159页。
    ④吴毅堂编:《中国股票年鉴》,中国股票年鉴社,1947年版,第10-15页。
    ①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①《大公报》,1947年5月13日。
    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编:《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464页。
    
    ①《最近债券疲弱之原因》,《钱业月报》,第10卷,第7号,1930年7月。
    ②《国难当前国人对于国家债券应有之认识》,《钱业月报》,第11卷,第11号,1931年11月。
    ③《金融市况·证券》,《中行月刊》,第9卷,第2期,1934年8月。
    ①《最近债券疲弱之原因》,《钱业月报》,第10卷,第7号,1930年7月。
    ②《国难当前国人对于国家债券应有之认识》,《钱业月报》,第11卷,第11号,1931年11月。
    ③《金融市况·证券》,《中行月刊》,第9卷,第2期,1934年8月。
    ①《一年来上海金融市况》,《中央银行月报》,第6卷,第1号,1937年1月。
    ②《上海金融·债券行市》,《金融周报》,第4卷,第1期,1937年7月7日。
    ③详见白丽健:《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第73-77页。
    ①《购买股分亦宜自慎说》,《申报》,1882年9月2日。
    ②《中西公司异同说》,《申报》,1883年12月25日。
    ③《论致富首在开矿》,《申报》,1882年9月23日。
    ④《申报》,1883年6月3日。
    ①《上海的恐慌》,载东亚同文会调查编撰部:《支那调查报告书》,第1卷,第4号,1911年版。
    ②《综论本年上海市面情形》,《申报》,1883年1月30日。
    ③《字林沪报》,1883年11月1日。
    ④《申报》,1883年12月31日。
    ⑤[美]格林沃尔德编:《现代经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15页。
    ①《申报》,1883年11月1日。
    ②《论市面清淡之由》,《申报》,1883年10月19日。
    ③《论赛兰格锡矿》,《申报》,1882年6月25日。
    ④《综论沪市情形》,《申报》,1884年1月23日。
    ⑤《论市面清淡之由》,《申报》,1883年10月19日。
    ①《购买股分亦宜自慎说》,《申报》,1882年9月2日。
    ②《中西公司异同说》,《申报》,1883年12月25日。
    ③杨荫溥编:《上海金融组织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95页。
    ④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63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⑤《申报》,1883年11月5日。
    ⑥《中国经济界之危机》,载东亚同文会调查编撰部编:《支那调查报告书》,第一卷,1911年版。
    ⑦通一:《虚业膨胀之危机》,《东方杂志》,第18卷,第14号。
    ⑧《中国证券交易所定期开幕》,《申报》,1921年7月1日。
    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编:《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页。
    ⑩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142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11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63页,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①姜良芹:《南京国民政府内债问题研究:以内债政策及运作绩效为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176页。
    ①详见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113页。
    ①《信托公司之勃兴》,《申报》,1921年6月3日。
    ②成九雁、朱武祥:《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的兴起与演变:1873—1949年》,《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14-123页。
    ③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74页。
    ①桑润生:《简明近代金融史》,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②杜恂诚:《中国近代的三次金融风潮及其启示》,《改革》,1997年第2期,第115-121页。
    ③朱彤芳编:《旧中国交易所介绍》,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④冯子明:《民元来上海之交易所》,《银行周报》,第31卷,第23期,总第1496号,1947年6月9日。
    ⑤《取缔交易所轨外营业之请议》,《申报》,1921年6月13日。
    ⑥《交易所之分析》,《银行周报》,第5卷,第44号,1921年11月15日。
    ⑦鲁文辉、丁晓中:《试析1921年“信交风潮”的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221页。
    ①邓华生:《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8、329页。
    ②朱振陆:《证券物品交易所简述》,载陆坚心、完颜绍元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五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③《国民政府财政部金融监理局组织条例》,1927年11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2页。
    ①祝世康:《孔祥熙与“三不公司”》,载寿充一编:《孔祥熙其人其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52页。
    ②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档案号三(2)4464○2 ,转引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728、729页。
    ①有关制度可能性边界分析框架及其运用,详见张杰:《究竟是什么决定一国银行制度的选择——重新解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含义》,《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第1-18页。
    ①杜恂诚编:《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199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80页。
    ②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203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①马寅初:《马寅初演讲集》,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223页。
    ②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页。
    ①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陈旭麓等主编:《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4]洪葭管主编:《中央银行史料(1928.11—1949.5)》,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5]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交通银行史料》,中国金融出版,1995年版。
    [6]金融史编委会编:《旧中国交易所股票金融市场资料汇编》,上下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7]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刘大钧:《外人在华投资统计》,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1932年版。
    [9]南开大学历史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中华书局,1959年版。
    [10]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年)》,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全国经济会议秘书处编辑:《全国经济会议专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12]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1—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4]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年—194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
    [15]上海市档案馆编:《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76辑,1994年版。
    [18]申报社:《申报》,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版。
    [19]沈雷春主编:《中国金融年鉴》,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20]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年,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21]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年,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吴冈编:《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23]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中华书局,1962年版。
    [24]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2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下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28]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年报》,第二辑(1935年),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29]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年报》,第一辑(1934年),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版。
    [30]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3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
    [3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6]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
    [37]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38]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9]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1949-1952)》,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
    [4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1953-1957)》,中国物资出版社,2000年版。
    [42]中国社科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3]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44]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金融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1]《北方经济》
    [2]《北华捷报》(《字林西报》)
    [3]《复兴月刊》
    [4]《工商经济》
    [5]《股票新闻》
    [6]《华股研究周报》
    [7]《交易所周刊》
    [8]《金融汇报》
    [9]《金融季刊》
    [10]《金融知识》
    [11]《金融周报》
    [12]《经济汇报》
    [13]《经济评论》
    [14]《经济通讯》
    [15]《经济周报》
    [16]《钱业月报》
    [17]《商业新闻年刊》
    [18]《社会经济月报》
    [19]《申报》
    [20]《申报每周增刊》
    [21]《申报月刊》
    [22]《实业金融》
    [23]《银行通讯》
    [24]《银行周报》
    [25]《证券市场》
    [26]《中外经济周刊》
    [1] [美]奥斯特罗姆、菲尼、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巴图:《民国金融帝国》,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3] [法]白吉尔:《(1911—1937)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4]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5]陈明光著:《钱庄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陈曾年:《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7]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陈支平、魏明孔主编:《货殖——商业与市场研究》,黄山书社,2008年版。
    [9]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邓力群、钱学森等:《经济理论与经济史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3]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二卷:1895—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董继斌、景占魁主编:《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5]杜恂诚、陈争平、朱荫贵、林刚等:《汪敬虞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杜恂诚:《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创新》,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18]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9]杜恂诚:《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1]杜恂诚主编:《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199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编:《近代上海金融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编:《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变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高德步:《西方世界的衰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高德步:《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郭庠林、张立英:《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韩毅:《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研究——理论、方法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 [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李荣昌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29]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陈潮、陈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0]洪葭管、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1]洪葭管:《20世纪的上海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2]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33]洪葭管:《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国民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34]洪葭管编:《金融话旧》,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35]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6]胡继之:《中国股市的演进与制度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华民、韦森、张宇燕、文贯中等著:《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黄长征:《投机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黄汉民、陆兴龙:《近代上海工业企业发展史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黄鉴晖:《中国钱庄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1]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42]黄天华编:《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黄逸平、虞宝棠主编:《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44]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5]霍俊江:《计量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6]姜宏业:《中国金融通史》,第五卷: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7]姜良芹:《南京国民政府内债问题研究:以内债政策及运作绩效为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 [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9]孔令仁,李德征主编:《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0]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51]孔祥毅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兰日旭:《中国金融现代化之路——以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分析为中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3]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李长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与发展》,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55]李一翔:《近代中国银行与钱庄关系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56]李玉:《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结构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7]李玉:《晚清公司制度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林勇等编:《外国股份制100年》,广州出版社,1997年版。
    [59]刘佛丁、王玉茹、于建玮:《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0]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1]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2]刘鸿儒主编:《中国证券(1843—2000)》,九州出版社、线装书局,2001年版。
    [63]刘华:《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65]刘建生、刘鹏生、燕红忠等:《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6]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7]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8]刘永详:《金城银行——中国近代民营银行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刘志英:《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70]卢华:《制度变迁与投资者行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72]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73] [英]罗德里克·弗拉德:《计量史学方法导论》,王小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74]罗美娟:《证券市场与产业成长》,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5]宁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6] [美]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7] [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78]潘国琪:《国民政府1927—1949年内国公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9]潘国旗:《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1]戚厚杰、李琴、李珂、孙建军编:《百年证券变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82]盛慕杰、于滔主编:《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
    [83]施正康:《困惑与诱惑: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投资理念与实践》,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84]石国超编:《中国金融史话》,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85]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7]孙文学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8]孙毓棠:《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89]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0]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1]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全三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2]王恩良等:《交易所大全》,魏翔等整理,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版。
    [93]王广谦编:《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94]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5]王玉茹、燕红忠:《世界市场价格变动与近代中国产业机构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6]王玉茹:《近代中国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7]王志华:《中国近代证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8]巫宝三、陈振汉等:《经济思想史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99]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00]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1]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2]吴承明:《中国的社会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3]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1985年版。
    [104]吴景平、陈雁主编:《近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5]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06]吴景平主编:《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7]项观奇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08]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杨希孟、武莲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9]萧清编:《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0]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1]徐桂华、郑振龙编:《各国证券市场概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全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3]严亚明:《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4]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5]颜品忠主编:《花旗银行在华掠夺纪实》,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116]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840—194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7]杨端六编:《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8] [美]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9]杨荫溥编:《上海金融组织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20]杨荫溥编:《中国交易所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21]杨在军:《晚清公司与公司治理》,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22]姚会元:《江浙金融财团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23]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传记文学社印行,1976年版。
    [124]姚遂:《中国金融思想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125]叶青编:《证券史与证券税制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6]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7]叶世昌、施正康:《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8]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上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版。
    [129]叶世昌等:《中国货币理论史(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130]俞兆鹏编:《中国货币金融史论著索引》,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31]袁远福、缪明杨编著:《中国金融简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32] [美]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分析史》,全三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33]张东刚:《消费需求的变动与近代中日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4]张东刚:《中日经济发展的总需求比较研究1886—193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35]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杨志信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136]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7]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38]张国辉:《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清鸦片战争时期至清末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139]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40]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41]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会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42]张仲礼,费成康、王寅通译:《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3]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4]张仲礼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45]张仲礼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6]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7]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论(1840—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8]郑振龙等编:《中国证券发展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9]周积明、郭莹等:《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0]周沈刚编:《证券买卖秘术》,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版。
    [151]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152]朱彤芳编:《旧中国交易所介绍》,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
    [153]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154]朱荫贵、戴鞍钢主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5]朱镇华:《中国金融旧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1]白丽健:《1937~1949年上海证券市场的历史考察》,《南开学报》,2000年第4期。
    [2]白丽健:《近代中国公司债发行的效果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3]白丽健:《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4]曹流:《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商人与政府》,《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5]陈伟宁、陈明杰:《近代中国第一次金融风暴》,《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63页。
    [6]陈争平、左大培:《“民十信交风潮”的教训》,《经济导刊》,1994年第3期。
    [7]陈正书:《近代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的起源和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年第4期。
    [8]成九雁、朱武祥,《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的兴起与演变:1873—1949年》,《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9]崔鹏飞:《清政府发行昭信股票始末》,《金融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5期。
    [10]崔鹏飞:《我国第一张以“股票”发行的公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1]邓宜红:《试析1935年以前中国银行对待政府内债态度之演变》,《民国档案》,1993年第1期。
    [12]丁玉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不发达的表现及原因》,《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3]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4]杜恂诚:《1933年上海城市阶层收入分配的一个估算》,《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5]杜恂诚:《股市风潮与投机心理》,《上海经济研究》,1993年第5期。
    [16]杜恂诚:《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7]杜恂诚:《近代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大股东权利》,《财经研究》,2007年第12期。
    [18]杜恂诚:《一九二七年前中国金融的自由市场制度》,《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3期。
    [19]杜恂诚:《中国近代的三次金融风潮及其启示》,《改革》,1997年第2期。
    [20]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的政治性周期与逆向运作》,《史林》,2001年第4期。
    [21]范方志:《中国金融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2]方亮、张涛:《金城银行对民族工业的放款与投资(1917—1937)》,《绥化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23]高德步:《论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24]高德步:《经济学中的历史学派和历史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25]高德步:《制度变迁理论与我国的改革实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6年第1期。
    [26]高德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
    [27]高德步:《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与诺斯》,《经济学家》,1996年第5期。
    [28]高海燕:《近代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
    [29]何旭艳:《1921年北洋政府整理公债述评》,《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0]何旭艳:《信托业在中国的兴起和初步发展(1921—1937年)》,《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31]何益忠:《变革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年的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复旦学报》,1998年第3期。
    [32]洪葭管:《从中国近代的金融风潮看当代的金融危机》,《浙江金融》,1998年第9期。
    [33]胡滨、尹振涛:《基于法与金融视角下的中国金融法治建设》,《西部金融》,2008年第9期。
    [34]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35]黄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金融统制探略》,《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
    [36]贾秀慧:《近代中国股票市场述评》,《统计教育》,2005年第2期。
    [37]剑荣:《虞洽卿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3期。
    [38]姜良芹:《1927~1937年国民政府公债市场监管体制评析》,《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39]姜良芹:《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内债整理案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40]姜良芹:《南京国民政府1936年内债整理案述评》,《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1]姜涛:《50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42]剧锦文:《转轨时期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性变革》,《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43]康金莉、姚会元:《南京政府时期北四行有价证券投资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4]孔莉:《股份制企业在中国近代化初期的运作初探》,《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6期。
    [45]孔祥毅:《1883年的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6]匡家在:《旧中国证券市场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47]兰日旭:《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官利”制产生原因再探析》,《福建论坛》,2008年第5期。
    [48]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49]李春梅:《从轮船招商局看中国近代股份制的兴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50]李春梅:《买办与中国近代股份制的兴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1]李树启、金雪军:《证券风云启示录之三:“信交风潮”》,《浙江金融》,1998年第4期。
    [52]李英铨:《近年来中国近代证券问题研究综述》,《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53]李英铨:《论1882—1883年中国金融风潮》,《安徽史学》,2005年第6期。
    [54]李玉:《1882年的上海股票市场》,《历史档案》,2000年第2期。
    [55]李玉:《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股市风潮对洋务民用企业的影响》,《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
    [56]李玉:《清末“橡皮股票风潮”》,《文史杂志》,1997年第6期。
    [57]李玉:《晚清昭信股票发行过程论略》,《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58]李玉:《中国近代股票的债券性——再论“官利”制度》,《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9]林刚:《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60]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61]林刚:《中国国情与早期现代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62]林榕杰:《从“转买转卖之枢纽”到“投机家的乐园”——中国近代人士对证券交易所作用的思索》,《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
    [63]刘斌:《试论中国近代股票市场的兴起和特征》,《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4期。
    [64]刘斌:《中国近代股票市场与国民心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5]刘佛丁、王玉茹:《关于中国近代国民收入研究的状况和展望》,《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66]刘建生、刘鹏生:《晋商制度变迁方式分析》,《税收与企业》,2003年第9期。
    [67]刘兰兮:《关于近代市场研究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8]刘秋根:《15—18世纪中国资金市场发育水平蠡测》,《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
    [69]刘巍:《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兼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分析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70]刘晓泉:《晚清与北洋政府时期内国公债研究综述》,《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1]刘一民:《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考察》,《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72]刘永祥:《北洋政府时期的私营银行》,《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6期。
    [73]刘志英:《近代上海的外商证券市场》,《上海金融》,2002年第4期。
    [74]刘志英:《旧中国的证券立法研究》,《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5期。
    [75]刘志英:《抗战前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财经论丛》,2004年第2期。
    [76]刘志英:《沦陷时期上海华商股票市场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77]鲁篱:《自治如何形成——对证券交易所法律地位的历史比较》,《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78]鲁文辉、丁晓中:《试析1921年“信交风潮”的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9]罗友山:《国家金融垄断资本扩张的产物——评1946—1949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80]马长林:《旧上海股票交易“茶会时代”之前后》,《上海档案》,1993年第2期。
    [81]潘国琪:《国民政府1932年公债整理案述评》,《福建论坛》,2001年第4期。
    [82]潘国琪:《国民政府1936年公债整理案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83]潘国琪:《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84]潘国旗:《北洋政府时期国内公债总额及其作用评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85]潘培志:《近代中国证券交易所探析》,《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86]潘晓霞,《近十年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综述》,《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87]彭厚文:《近代上海证券交易所流变考述》,《江南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88]彭厚文:《旧中国证券市场若干问题的订正与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89]彭厚文:《上海早期的外商证券市场》,《历史档案》,2000年第3期。
    [90]彭厚文:《上海早期的证券交易》,《财经研究》,1998年第6期。
    [91]彭厚文:《战后上海证券交易所述论》,《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92]乔亮:《中国近代股票经济思想的经济学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3]乔兆红:《跨入近代的门槛——民初中国商人的趋向和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2005年第5期。
    [94]施正康:《近代中国证券思想概论》,《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2期。
    [95]史志宏:《关于“清代经济运作的特点”的思考——与陈春声、刘志伟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2期。
    [96]史志宏:《清代前期财政概述》,载《纪念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7]宋士云:《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两次起落》,《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98]宋士云:《解放初期京津地区的证券交易市场》,《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99]宋士云:《近代天津证券交易市场的兴起和消亡》,《南开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100]宋士云:《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股票市场》,《齐鲁学刊》,1998年第5期。
    [101]宋士云:《略谈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两次起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02]宋士云:《民国初年上海的证券交易市场》,《同济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03]宋士云:《民国初期中国证券市场初探》,《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104]宋士云:《清朝末年中国的证券交易》,《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
    [105]孙毅:《民国时期信托基金的投资管理及其规制》,《思想战线》,2008年第4期。
    [106]田永秀、姜海臣:《1927年前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及股票市场的思想论略》,《山东经济》,2008年第9期。
    [107]田永秀:《1862—1883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08]田永秀:《试论中国近代的三次股市危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0期。
    [109]田永秀:《中国近代第一代股民心态剖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10]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
    [111]汪开振:《半个世纪前的中国证券期货市场》,《上海经济研究》,1995第4期。
    [112]汪中华:《试论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兴衰》,《学术交流》,1998年第5期。
    [113]王爱兰:《解放前天津的证券交易所》,《现代财经》,2001年第3期。
    [114]王红曼:《清末金融立法与金融发展》,《历史教学》,2008年第8期。
    [115]王健:《试论犹太人与近代上海经济》,《史林》,1999年第3期。
    [116]王晶:《1932年的公债风潮:国民政府与上海金融界关系述评》,《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3期。
    [117]王业兴:《论民国初年中国金融业近代化趋向》,《学术月刊》,1999年第9期。
    [118]王永贞:《近代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历史考察》,《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19]王玉茹:《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120]王玉茹:《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中长周期波动》,《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1期。
    [121]王正华:《1927年蒋介石与上海金融界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22]王志华:《略论中国近代证券立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23]王中茂、梁凤荣:《清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之得失再认识》,《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24]魏浩然、杨帆、余海岗:《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金融立法浅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25]魏明孔:《中国前近代社会国家的经济职能》,《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126]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27]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128]吴承明:《谈谈经济史研究方法的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29]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130]吴景平:《近代中国内债史研究对象刍议——以国民政府1927年至1937年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31]吴景平:《上海钱业公会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若干内债——对已刊未刊档案史料的比照阅读》,《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132]武艳敏:《略论1921年内债整理》,《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
    [133]徐华:《从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看清末的金融市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34]徐建生:《民国北京、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思想基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35]徐建生:《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背景与起步》,《民国档案》,1998年第2期。
    [136]徐建生:《钱庄·票号·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兴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第8期。
    [137]徐建生:《证券交易所近代兴衰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第10期。
    [138]严亚明:《近代洋务股份制企业股票性质与股权状况》,《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139]严亚明:《论晚清发展证券市场的思想主张》,《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0]严亚明:《浅谈洋务股份制企业的政企关系》,《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141]杨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行公债政策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42]杨瑞龙:《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143]杨勇:《晚清时期我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6年第2期。
    [144]杨在军、张岸元:《关于近代中国股份制起源的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45]姚会元、易棉阳:《中国政府金融监管制度的演进与特点(1900~1949)》,《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46]易继苍、史荣华:《买办商人、华商附股与近代中国国人投资理念的嬗变》,《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47]于雁、姜海、曹流:《论清政府与1883年金融危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48]张春廷:《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民国时期)》,《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5期。
    [149]张春廷:《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清朝晚期)》,《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4期。
    [150]张洁:《产权变化对企业制度的影响——浅析中国第一个股份制公司轮船招商局》,《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51]张启祥:《北洋政府时期的九六公债述评》,《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152]张寿彭:《旧中国交易所探源》,《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53]张秀莉:《上海外商企业中的华董研究(1895—1927)》,《史林》,2006年第6期。
    [154]张忠民:《近代上海产业证券的演进》,《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55]赵津:《不动产走向市场——论近代中国房地产商品化的历史前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56]赵津:《近代政府对城市土地经济的宏观调控》,《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157]赵津:《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史研究的成果——我在经济史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尝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58]赵秀芳:《抗战前十年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趋向》,《文史哲》,2003年第4期。
    [159]郑仁木:《民国时期证券业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1998第3期。
    [160]郑晔:《近代五次金融风潮评述》,《四川金融》,1998年第11期。
    [161]钟思远:《公债是私营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吗?》,《财经科学》,1992年第4期。
    [162]钟思远:《旧中国的股票市场》,《海南金融》,1998年第2期。
    [163]周建波:《洋务运动期间规范证券市场思想》,《中国改革》,2001年第4期。
    [164]周育民:《清末内债的举借及其后果》,《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
    [165]周育民:《试论息借商款和昭信股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66]朱国明:《旧上海两大证券交易所的经营权之争》,《档案春秋》,2007年第1期。
    [167]朱海城、朱秋孟:《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华商股市研究述评》,《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68]朱荫贵:《“孤岛”时期的上海众业公所》,《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169]朱荫贵:《1918—1937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
    [170]朱荫贵:《近代上海证券市场上股票买卖的三次高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3期。
    [171]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72]朱荫贵:《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73]朱荫贵:《抗战时期的上海中国股票推进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4期。
    [174]朱荫贵:《如何评价近代中国国家资本企业》,《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175]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176]朱荫贵:《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资本股份制企业形成的途径》,《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177]朱荫贵:《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以资金运行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78]庄少绒:《中国近代金融法治演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从法律文化的视角》,《理论月刊》,2007年第11期。
    [1] [日]滨田峰太郎:《支那の交易所:附邦人关系企业》,中华经济社,大正十一年版。
    [2] [日]滨田峰太郎:《中国最近金融史——支那の通货、为替、金融》,东洋经济新报社,昭和十一年版。
    [3] [日]根岸佶、越智元治:《支那及满洲の通货と币制改革》,东亚同文会发行,昭和十二年版。
    [4] [日]井村薰雄:《通货の种别と金融》,上海出版协会,昭和二年版。
    [5] [日]井村薰雄:《支那の金融ご通货》,上海出版协会,大正十三年版。
    [6] [日]木村增太郎:《支那の经济と财政》,东京大阪屋号书店,大正十二年版。
    [7] [日]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调查课:《上海华商证券业概况》,昭和十六年版。
    [8] Albert Feuerwerker,“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1, 21:41-60.
    [9] Andrea Lee McElderry, Shanghai old-style banks (ch’ien-chuang), 1800-1935: a traditional institu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5.
    [10] Arthur N. Young, 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 1937-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11] Chen Zhiwu,“Stock Market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rospects”,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2006.
    [12] Frank M. Tamagna,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New York: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42.
    [13] Goetz Mann, William N. and Andrey Ukhov, China and the World Financial Markets 1870-1930: Modern Lessons from Historical Globalization, 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2001.
    [14] Lance Davis, Larry Neal, Eugene N. White,“How it all began: the rise of listing requirements on the London, Berlin, Paris, and New York stock exchanges”, 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3, 38:117-143.
    [15] Lance Davis, Larry Neal,“The Impact of Micro Structure on the Efficiency of Security Exchanges, London, New York, and Paris, 1800-1914”, 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98, 5.
    [16] Lamy Neal, Lance Davis,“The evolution Lond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first emerging markets: the London, New York and Paris stock exchanges, 1792-1914”,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 45:296-311.
    [17] Philip C. C. Huang,“The Paradigmatic Crisis in Chinese Studies: Paradox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Modern China, 1991, 3:299-341.
    [18] W. A. Thomas,“An Intra-Empire Capital Transfer: The Shanghai Rubber Company Boom 1909-1912”, Modern Asian Studies, 1998, 32:739-760.
    [19] W. A. Thomas, Western Capitalism in China: A History of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Ash 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