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谏议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谏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日渐萎缩的趋势。随着清代皇权的登峰造极和专职谏官的消失,清代的谏议制度似乎无迹可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台谏合一后,科道官匡扶君主、谏争得失的职能并未消失,御史、科道官依然负有谏诤和监察的双重职能。其次,就统治者本身来讲,他也不会取消谏议制度,因为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谏议制度的存在不仅是对君主本身的一种制约,还是对有关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一个群策群言的机会。因为君主一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即使君主本身再英明睿智,也不可能解决治国过程中的一切问题,所以清帝不断下诏求言,要求科道官针对有关民生休戚、政治得失、君主不当方面的问题直言无隐。
     谏议制度,从主体上来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专指谏官对君主过失和各种国家管理事务提出看法、建议;广义上则包括文武百官在治理国家某些方面的看法和建议。谏诤涉及的范围很广,大到军政要事,小至君王自身的不当行为,都可进行指陈,其目的在于拾遗补缺、献可替否,指陈时弊、匡扶君主。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封驳诏书、朝堂议事和上书言事。
     本文以清代的谏议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时间上包括清入关前的后金时期和整个清代。由于清代皇权的空前强化,谏官组织日益监察化等原因,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清代监察制度方面,对清代的谏议制度却着墨甚少,对以科道官活动为中心的谏议活动的动态研究亦少,对一个皇权强化时代下的皇权制衡问题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此,本文将清代的谏议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与整合性研究。第一,将御史、科道官的活动从监察制度中分离出来,对清代的谏议制度做一定位。第二,对科道官在专制皇权强化下谏诤职能的萎缩做了深入探讨,分析其原因和表现。第三,力图动态地呈现清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状态下,科道官员的活动,以及在皇权干预下科道官的活动受到限制后,新的言谏道路的开辟。通过对比科道官员的活动和帝王对进谏的态度分析清代历朝帝王在求言、纳谏、拒谏方面的得失,希冀对一个强权笼罩下的有限谏诤作一客观评价。第四,分析了晚清的谏议制度与前中期相比带有的鲜明时代性,传统的谏议制度在救亡图存的驱使下,开始向近现代议会民主制转变。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采用历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由多维视角系统地对以清代历朝帝王和科道官员活动为中心的谏议制度进行动态研究,揭示清代谏议制度的时代性。本文运用的史料主要来自官修实录、政书、起居注、上谕档、奏稿、文集、笔记等。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史料来论证史实,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针,力图结论的客观准确。
     鉴于资料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不可能对广义的谏议制度进行面面俱到的研究,而是选取了几个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第一部分:清代谏议制度的确立。包括清以前谏议制度的简单回顾,清代谏议机构和职官设立之前,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前期的谏议活动,和都察院、六科的组织机构及谏议职能。努尔哈赤作为满族兴盛的奠基者,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在纳谏方面亦有独到的见解。他不仅在女真原有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创建了旗主贝勒议事制度,还不断申明求言纳谏的重要性,他的求言纳谏思想,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辉,可为后世借鉴者良多。皇太极统治时期,前期进行了一系列加强汗权的措施,打破了努尔哈赤“八王共治”的构想,实现了汗位独尊。后期,不断完善后金的制度建设,改国号为“清”,并采纳群臣谏议,设立都察院,规定都察院官员为朝廷谏诤之官,可以谏诤君主,监督诸王贝勒大臣。入关后,清承明制,设立六科,六科给事中掌谏诤封驳,是为独立的谏议机构。都察院和六科的设立及执掌的明确,标志着清代的谏议制度初步确立起来。
     第二部分:清代谏议制度的发展,探讨了传统的科道谏言外的谏议渠道。随着清代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科道官员的谏诤权萎缩。首先,雍正元年,雍正帝下诏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台谏合一:加之,密折制度的推行,六科给事中的封驳权已名存实亡;其次,为避免出现明末言路膨胀导致政治败坏的恶果,清帝有意识地防范、压制科道官,致使矫枉过正,科道官直言敢谏的锐气大打折扣;再次,出于民族防范的心理,科道官的活动受到多方掣肘,在很多问题上不敢畅所欲言。在此形势下,清帝为了周知庶务、集思广益,不断采取措施拓宽言路。最成功的做法莫过于奏折制度的推行。奏折最初是以密折的形式出现的,带有告密文书的性质,是清帝指定的少数人才有的特权。但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包含内容的广泛,不仅君主可以借此了解吏治民生,有折奏权的官员也可以附录自己对某些政事的意见,密折遂成为有效的开言路之法。雍正时期,雍正帝放宽了可以具折人的范围,确立密折制度。乾隆帝即位后,进一步规范密折制度,形成奏折制度推行全国。其他的开言路之法还有,因灾异上言和借经筵日讲进言,这两种方式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适用的范围也较为狭窄。每当天灾或天象异常,帝王在反省自身的同时下诏求言,此时可以建言的人员的范围因为帝王的要求得以放宽,在内容上也可以触及一些敏感话题。而借经筵日讲进言,则主要是在帝王较为年轻,且有向学之心的情形下才能发生。
     第三、四部分:对清前中期的帝王在纳谏拒谏方面的态度和科道官在进谏方面的活动进行了考察。入关之初,官员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谏言,基本都能被采纳,使得清代国家机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正常运转。但围绕顺治朝的剃发、逃人等问题的谏诤,则以皇权的胜出和科道官的败北告终。科道官因不畏强权,直言谏诤,被贬黜者不知凡几,承袭明代的敢谏锐气,被打击殆尽。可见,顺治帝在维护满族的利益方面是不遗余力的。康熙帝可算是开明之主,大方面在“禁海”、“迁海”问题上不听谏言,给沿海经济带来沉重灾难。雍正、乾隆前期,政治较为清明,但自乾隆中晚期开始,乾隆帝刚愎自用、听不进逆耳忠言,盛世下的隐忧浮现出来。嘉庆、道光帝在统治前期,能够励精图治、广听博采,但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力挽狂澜的果敢,清王朝兴盛的局面不再,逐渐走向下坡路。
     第五部分:对晚清谏议制度的变化作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以一个十分屈辱的姿态迈入近代,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系也在此冲击中开始了痛苦的转型。为了救亡图存,有志之士开始从各方面探求强国御侮之路。最初侧重在科学技术方面向西方学习,实行洋务运动,但以失败而告终。人们转而在政治制度方面思考救国良方,思考的最终结果认为与西方相比,清朝一蹶不振的症结在于:君民隔阂、下情不能上达。解决的方法在于设议院、开国会,以群治代替专制。经过士人、官员数十年的呼吁和请命,清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设议院、开国会的主张,实行预备立宪。尽管因为专制皇权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清廷颁布的很多措施都带有极大的欺骗性,但谘议局、资政院这些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开始向近代议会民主制转变。而清廷的改革则表明封建专制制度已走到了穷途末路,必将让位与民主制。
     第六部分:选取了晚清谏诤的两个典型事例,分析了参与谏诤的人员组成和谏诤的内容,总结了晚清谏诤的时代特征。与清代前中期的谏诤活动相比,晚清谏诤活动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颇深,带有明显的时代烙痕和救亡图存的印记。这一时期,言谏权超出科道官的范围,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不仅台谏官发扬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节,无言责官员、知识阶层,甚至普通民众,都奋起疾呼,呼吁清政府强国御侮,就参与人员的范围方面有越来越广的趋势。而在谏诤的内容方面,也有逐渐向近代民主政治过渡的趋向。
     第七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w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as well as a supplement to the autocratic monarchy.It was weakening with the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of the autocratic imperial power.During Qing Dynasty,the imperial power gone to the peak,and full-time advice officers disappeared. It seemed that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was over.However,it was not true.First of all,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Liu Ke and Du Cha-Yuan,dissuasion functions of gains and losses did not disappear,Yu Shi and Ke Dao still had the dual functions of dissuasion and monitoring.Secondly,for the emperors,they would not cancel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Because it was not only a constraint to the monarchy itself,it also served a chance of solv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with officials.After all,no matter how wise the emperor was,he couldn't solve all issues himself.So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asked advice for Ke Dan continuously about the people's livelihood,political gains and losses, misconduct of themselves and so forth.
     From the narrow sense,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was the advice officials gave their views for the fault of the monarch and country management.From the broad sense,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was all officials gave their advice in aspects of all national governance.Giving advice could be involved widely,military and political matters in a wide range,or King's own misconducts in a narrow range.The aim was for finding disadvantage and pointing out it,and helping the emperor to rule the country.The main ways to give advice were refusing emperor's improper rescript,discussing things in the hall or in the form of document.
     Expostulation System of Qing Dynasty is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including the period of Hou Jin and Qing Dynasty.Because of strengthening of the sovereignty, advisor organization became monitoring.So,scholars had focused on many aspects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of Qing Dynasty,while,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of Qing Dynasty was rarely talked about,as well as Ke Dao's activities.There was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about sovereignty constrain.This article put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of Qing Dynasty for the study object,will further explore these issues with the integrated study.First,to separate the activities of Yu Shi and Ke Dao from the Monitoring System,define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of Qing Dynasty. Secondly,to do in-depth study of the weakening of advising functions of Ke Dao under the strengthening of imperial power time,and analyze its causes and manifestations. Third,trying to dynamically show activities of Ke Dao under the strengthened sovereignty,discuss new advising ways after the activities of Ke Dao were limited at the intervention of imperial power.By comparing the activities of Ke Dao and the emperor's attitude to advice to analyze gains and losses of asking advice,accepting advice,refusing advice of Qing Dynasty emperors,hoping to mak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for the limited expostulation.Fourth,compared with the early time,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it's own character.In the driven to save the country,traditional Expostulation System changed for modern parliamentary and democratic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guidance,used 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other fields' research methods.By comparing,analysis,synthesis,studied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in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o Qing Dynasty emperors and Ke Dao's activities as the central,revealing the characters of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of Qing Dynasty.The materials are from the Official Record,the major political book,Collected Works and so forth.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the paper focused on historical data to prove the historical facts,combining of history and study,trying to get objective and accurate conclusions.
     In view of the material and capacity constraints,the article couldn't mak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for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in the broad sense.
     PartⅠ: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ing Dynasty,including the recalling of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advising activities during Nuerhachi and Huang Taiji periods,Du Cha-Yuan and Liu Ke's organization and expostulation functions.As the founder of the Manchu prosperity,Nuerhachi ha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in the course of war,had his own view in expostulation.He was not only created discussing system among Beiles,and also continued to affirm the importance of advice,his thoughts for requesting advices flashing a brilliant of simple dialectics that could be learned a lot.Under the reign of Huang Taiji,h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Han right at pre-time,breaking the concept-Eight Kings of Nuerhachi,made autocracy come true.At later period,he constantly perfecte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ou Jin,changed the name of country to Qing,and adopted officials' advice,set up Du Cha-Yuan,ordained the officials of Du Cha-Yuan,who could give advice to emperor and supervise officials.After Qing gone across Shan Haiguan,studied the Ming Dynasty's institutions,established Liu Ke,which could refuse emperors' decision.Liu Ke was an independent advising agency.The establishment of Du Cha-Yuan and Liu Ke and the definitude of their functions indic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of Qing dynasty.
     PartⅡ: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ostulation System of Qing Dynasty,discussing advice ways except traditional Ke Dao advice way.With the autocratic power of Qing Dynasty continued to strengthen,the right of Ke Dao to give advice declined gradually. First of all,the first year of Yongzheng,Liu Ke was combined with Du Cha-Yuan.In addi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ret documents system,the right to refuse emperors' decision disappeared.Secondly,in order to avoid bad consequences that caused by Ke Dao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prevented and suppressed Ke Dao consciously,which resulted in harming Ke Dao's enthusiasm.Third, because of different nations,the activities of Ke Dao handicapped by many reasons,so they were afraid of speaking their real thoughts.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the emperors of the Qing Dynasty constantly made to take measures to widen the advising way for knowing more,and the most successful way w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morial to the throne system.Memorials to the throne were initially in the form of secret documents,and be used in a very narrow range.However,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and width of content,not only monarch could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eople's livelihood,the officials who had the right to write memorial to the throne could also express their own views on certain political affairs.So it became effective way to give advices.In Yongzheng period,Yongzheng emperor widened the range of people who can give advice in the document,and established the secret document system.Qianlong emperor standardized the system of secret document further,and form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morial to the throne system.Other ways to give advice are when natural disasters happened and gave classes to emperors,but these two methods with a great chance,and applied to a narrower scope.Whenever a natural disaster or unusual phenomena happened,emperors reflect on their own,at the same time asked advice for officials.Meanwhile,the scope of the officials who could give advice widened,and the content could also be touched on some sensitive topics.While gave advice when gave classes to emperors only happened among the young emperors, who wanted to study.
     PartⅢandⅣ:Discussed the emperors' attitud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o accept and refuse the advice,and the activities of Ke Dao.At the beginning,officials' advice on the system-building could be accepted mainly,making the state machinery of Qing Dynasty operating in a very short time.But the advice about tonsure,fleeing slaves and so on,were refused.Ke Dao who undaunted by power were degraded.The enthusiasm to express their real views disappeared nearly.From these,we knew that Shunzhi emperor maintained Manchu's behalf mainly.Kangxi emperor was an enlightened monarch.He refused advice on prohibition of the sea and moving the people near sea away,which resulted in disaster on economy of coastal areas.During the period of Yongzheng and the early of Qianlong,political situation was stability. From then on,Qianlong emperor couldn't listen to officials' home truth,the problems under the peace and prosperity rose.Jiaqing and Daoguang emperors could listen to the home truth in the early stage,but they gave up in the later stage,and the prosperity situation of Qing Dynasty was no longer.Qing Dynasty was gradually going down.
     PartⅤ:Analysis of the change of Expostulation System in Late Qing Dynasty. After the Opium War,China entered the modern times in a very humiliating way.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economic,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em began a painful transition because of the impact.In order to salvation,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started to explore the wa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and fought for aggression from all aspects. They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the Wes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first, implement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but ended in failure.Then,people considered ways to save the country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instead.They conclude that, compared with the West,the crux of the Qing Dynasty going to the dogs was:the gap between monarch and common people,and common people's opinions should not reach the top.The solution lay in the House,the Congress,to replace the autocratic rule with democratic rule.Schola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called on for several decades,the Qing court accepted the House and the Congress in the end,and implemented the Preparatory Constitutional.Even though the autocratic imperial power could not be reconciled to exit the stage of history,the Qing court promulgated a lot of deceptive measures,but the setting up of such institutions as the Consultative Council,Congress mark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ystem into the modern parliamentary democracy.And the reform of the Qing court indicated that the feudal autocratic system had reached the end,and must make way for the democratic system.
     PartⅥ:Select two typical examples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giving advice to emperors,analyzing the composing of the people taking part in and the content of advice,in order to sum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Expostulation System.Compared with the earlier Qing Dynasty's dissuasion activities,the dissuasion activities in later Qing Dynasty was impacted by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deeply,with clear time mark.During this period,the right giving advice to emperors beyond the scope of Ke Dao's,because of the appeal at patriotism,not only Ke Dao gave their advice loyally,but also other officials,intellectuals,even ordinary people expressed their views sincerely.The scope of participants became widened and the content of dissuasion had also a gradual transition to the modern democracy.
     PartⅦ:To sum up the whole article.
引文
[1]张分田、萧延中:《政治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2]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谏诤章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2页。
    [3]这一理论成熟的表现有四:“一是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谏议理论,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谏议的功能和必要性,从而使谏议的基础理论大体完备。二是纳谏和进谏成为公认的政治美德。人们一致认为君主纳谏与否关系到盛衰兴亡。三是谏议机制在政治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始出现专司谏议的职官。四是进谏技巧日趋成熟。《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对君臣在谏议中的微妙关系及行为规范有所论及。”见张分田、萧延中:《政治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1]刘泽华、王连升:《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南开学报》,1982年第1期。
    [2](法)汪德迈,许明龙译:《中国谏议制度》,《法国汉学》(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3]赵映诚:《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4]《清高宗实录》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4-585页。
    [1]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2]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胡宝华:《唐代监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5]胡沧泽:《唐代监察制度对皇帝的制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6]薄振峰、杨兴定:《唐代谏议制度的性质及其启示》,《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程遂营:《唐代台谏官的选任制度》,《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哈萨:《浅议唐代的言谏制度》,《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王雪玲:《论唐代的封驳制度》,《史学月刊》,2005年第9期。
    [1]贾玉英:《宋代台谏合一之势探析》,《河北学刊》,1991年第6期;
    刁忠民:《北宋前三朝台谏制度述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刁忠民:《论北宋天禧至元丰间之台谏制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张筱兑:《论宋代台谏与文官集团的重组》,《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王世农:《台谏、舆论与北宋改革的命运》,《文史哲》,2004年第3期。
    [2]张薇:《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刘长江:《略论明代科道官参与廷议之得失》,《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4]张薇:《明代台谏对当权者腐败的监督与制约》,《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5]王天有、陈稼禾:《试论明代的科道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李珩:《论明代言官》,《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王为东、李凤鸣:《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试探》,《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徐式圭:《中国监察史略》,民国丛书第五编,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12据中华书局1937年版影印。
    [2]高一涵:《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民国丛书第五编,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12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第73页。
    [3]曾纪蔚:《清代之监察制度论》,民国丛书第五编,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12月据兴宁书店1931年版影印。
    [4]郭松义、李新达、杨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6]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汤吉禾:《清代科道组织之沿革》,《新社会科学》,第一卷第一期。
    汤吉禾:《清代科道之公务关系》,《新社会科学季刊》,1934年第一卷第二期。
    汤吉禾:《清代科道之成绩》,《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二卷二期。
    汤吉禾:《清代科道之职掌》,《东方杂志》,1936年三十三卷一号。
    [2]郑秦:《论明清时期国家权力的监督机制》,《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1期。
    倪军民:《试论清代监察官的权威及其保障机制》,《东岳论丛》,1993年第2期。
    倪军民:《清代监察官的任职资格及回避制度》,《中国监察》,1998年第8期。
    关汉华:《清代监察官员考选制度述论》,《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李光辉:《清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升转与考核》,《成都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葛生华:《试论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兰州学刊》,1991年第3期。
    王为东:《清代六科给事中制度之式微》,《南都学刊》,2004年第6期。
    刘丽君:《清代顺治朝科道官员作用受限的初步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2期。
    刘丽君:《略论清代顺治朝科道官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
    [4]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任青:《清初奏折探析》,《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晁中辰:《雍正朝的密折制度》,《文史哲》,2002年第2期。
    [2]赵秉忠、白新良:《经筵日讲与康熙政治》,《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1期。
    [3]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5年版。
    [4]林克光:《清末第一御史江春霖》,《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志武:《试论宣统二年江春霖参劾奕劻案》,《学术研究》,2004年第3期。
    王开玺:《晚清论驳上谕风潮述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叶玉琴:《论晚清预备立宪期间御史谏议的作用》,《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三《舜典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109页。
    [1]吴乘权等辑,施意周点校:《纲鉴易知录》卷二《纣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2页。
    [2](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十三《酒诰第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58-559页。
    [1]贾玉英:《宋代台谏合一之势探析》,《河北学刊》,1991年第6期。
    [1](明)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一《建州》,《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2](明)黄道周:《博物典汇》卷二十《四夷》,《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4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1页。
    [3](明)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七《李成梁传》,《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4](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三十八《李成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190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41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56、302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页。
    [2]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十五《济尔哈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949页。
    [3]《清太祖实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页。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七《四裔考四·女真》,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71页。
    [1]《清太祖实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页。
    [2]《清太祖实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71页。
    [4](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一《万历四十六年辽事起》,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5]《清太宗实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6]《清太祖实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页。
    [7]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五《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190页。
    [1](清)金梁:《满洲秘档·太祖行军琐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10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1页。
    [2]《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2页。
    [3]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五《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190页。
    [4]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五《阿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943页。
    [5]《清太宗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页。
    [6]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五《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190页。
    [1]《清太祖实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7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46页。
    [3]《清太祖实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8页。
    [4]《清太祖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64页。
    [5]《清太祖实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页。
    [1]《清太祖实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3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1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35页。
    [4]《清太祖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3-164页。
    [6]《清太祖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5页.
    [1]《清太祖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9-140页。
    [2]《满洲实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4页。
    [3]《清太祖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65页。
    [1]《清太祖实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0页。
    [2]《清太祖实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8页。
    [3]《清太祖实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3页。
    [4]《清太祖实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3页。
    [5]《清太祖实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页。
    [6]《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49页。
    [7]何汝霖:《沈阳纪程》,转引自武斌主编:《清沈阳故宫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8]《清太祖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2页。
    [1]《清太祖实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3-695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83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83-484页。
    [1]《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2]《清太宗实录》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0页。
    [3]天聪五年十一月,朝鲜使臣出使后金,回国后对国王李倧说:“(后金)八王互相猜疑,岂得久安乎?臣之妄见,必有相残之事矣。”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88页。
    [4]王思治的《皇太极嗣位与诸大贝勒的矛盾》,分析了皇太极与诸大贝勒之间的矛盾,认为“诸大贝勒并不是诚心拥立皇太极”,而是各自另有打算,“所以从天聪元年开始,皇太极与诸大贝勒之间的矛盾便逐渐激化,而皇太极在催抑权势极大的诸大贝勒方面,也是谋划于胸、次第而行的。”见王思治:《清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12月版,第86页。
    [5]《清太宗实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页。
    [1]《清太宗实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115页。
    [2]《清太宗实录》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5页。
    [3]《清太宗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9页。
    [1]《清太宗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9页。
    [2]《清太宗实录》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0页。
    [3]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九《沈文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12页。
    [4]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九《马国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17-9518页。
    [5]《清太宗实录》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6页。
    [6]《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0页。
    [7]《清太宗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页。
    [1]《清太宗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页。
    [2]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宁完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359-9360页。
    [3]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鲍承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368页。
    [4]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八《蒋赫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489页。
    [5]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九《沈文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07页。
    [6]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九《李栖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13页。
    [7]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九《马国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17、9520页。
    [8]魏鉴勋、袁闾琨在《试论皇太极的改革及其智囊团》中,将以文馆诸臣为骨干的、协助皇太极改革的人,称为皇太极的智囊团,并认为“皇太极的智囊团是改革的产物”。魏鉴勋、袁闾琨:《试论皇太极的改革及其智囊团》,载《光明日报》1981年2月24日。
    [1]《清太宗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7-148页。
    [2]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333页。
    [3]《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4页。
    [4]《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5-6页。
    [5]《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8页。
    [6]《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8页。
    [7]《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14-15页。
    [8]《清太宗实录》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9-170页。
    [1]《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9-10页。
    [2]《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22页。
    [3]《清太宗实录》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6页。
    [4]《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71页。
    [5]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范文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351页。
    [1]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369页。
    [2]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九《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28页。
    [3]《清太祖实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页。
    [4]《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49页。
    [1]《清太宗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8页。
    [2]《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41页。
    [3]《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43页。
    [1]《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49页。
    [2]《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90页。
    [3]《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95-96页。
    [4](清)慧中等撰:《钦定台规》卷二《宪纲》,《四库未收书辑刊》(贰辑,第2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184页。
    [1]《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3页。
    [2]《清太宗实录》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5-666页。
    [1]《清太宗实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115页。
    [2]《清太宗实录》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3页。
    [3]《清太宗实录》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3页。
    [4]《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6页。
    [1]《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7页。
    [2]《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80-881页。
    [3]《清太宗实录》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3页。
    [4]《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3页。
    [1]《清太宗实录》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7页。
    [2]《清朝通典》卷二十四《职官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176页。
    [3]《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职官二》认为左都御史在雍正八年升为从一品,但光绪朝《钦定台规》卷九《宪纲一·序官》则载“雍正七年,俱定为从一品”,今取《钦定台规》的说法。
    [1]《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7页。
    [2]《历代职官表》卷十八《都察院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336页。
    [3](清)延煦等编:《钦定台规》卷九《宪纲一·序官》,1989年3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据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复印。
    [1]《清太宗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7-148页。
    [2]《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41页。
    [3](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四《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05页。
    [1](清)张寿镛等编:《皇朝掌故汇编》卷二《官制二》,清光绪28年(1902)求实书社铅印本,第14页。
    慧中等撰《钦定台规》卷一《官制》中载:六科于雍正二年并入都察院。
    [2]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06-3307页。
    [3]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02页。
    [1]《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24页。
    [2]《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53页。
    [3]《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69页。
    [4]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5]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十六《吏部三十七·汉员遴选》,光绪石印本。
    [6]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十六《吏部三十七·汉员遴选》,光绪石印本。
    [7]《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53页。
    [8]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十二《吏部三十六·满员遴选》,光绪石印本。
    [1]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2]《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140-2141页。
    [3]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4]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5]《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142页。
    [6]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7]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十六《吏部三十七·汉员遴选》,光绪石印本。
    [8]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1]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2]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3]《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24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5]《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3页。
    [6]康熙三十六年谕:“言官责任,甚属紧要。汉郎中员外郎,果系居官优,人材好,著各部院堂官,保举引见。”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
    [7]康熙三十九年谕:“翰林官员内有堪补科道者,著翰林院学士等选择保奏。”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8]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1]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2]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十九《都察院三十二·各道》,光绪石印本。
    [3]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627页。
    [4](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杨以斋侍郎事略》,长沙:岳麓书院,1991年5月版,第93页。
    [5]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六《李元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530页。
    [6]徐珂:《清稗类钞·谏诤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23页。
    [1]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九《封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00页。
    [2]《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5页。
    [3]季振宜:《请复封驳旧制疏》,《皇朝经世文编》卷九《治体三·政本上》,近代中国史科丛刊本(73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364页。
    [4]《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049页。
    [5]《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0页。
    [1]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十四《都察院十七·六科》,光绪石印本。
    [2]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二《沈恺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73页。
    [3]赵尔巽:《清史稿》卷五百三《艺术二·王澍》,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887页。
    [4](清)张寿镛等编:《皇朝掌故汇编》卷一《官制一》,清光绪28年(1902)求实书社铅印本,第20-21页。
    [5]《清高宗实录》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5页。
    [1]赵之恒、牛耕、巴图主编:《大清十朝圣训·清世祖圣训》卷二《求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2]《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93页。
    [3]赵之恒、牛耕、巴图主编:《大清十朝圣训·清圣祖圣训》卷二十四《广言路》,北京:比较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页。
    [4]《清圣祖实录》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0页。
    [5]《清圣祖实录》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2页。
    [6]赵之恒、牛耕、巴图主编:《大清十朝圣训·清圣祖圣训》卷二十四《广言路》,北京:比较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7]《清高宗实录》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9页。
    [8]《清高宗实录》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8页。
    [1]赵之恒、牛耕、巴图主编:《大清十朝圣训·清太宗圣训》卷四《求言》,北京:比较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2]赵之恒、牛耕、巴图主编:《大清十朝圣训·清世祖圣训》卷二《求言》,北京:比较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3]《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24页。
    [4]《清世宗实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5页。
    [5]《清世宗实录》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2页。
    [1](清)慧中等撰:《钦定台规》卷二《宪纲》,《四库未收书辑刊》(贰辑,第2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2](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四《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05页。
    [3](清)张寿镛等编:《皇朝掌故汇编》卷二《官制二》,清光绪28年(1902)求实书社铅印本,第14页。
    [4]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06-3307页。
    [5](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九《封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00页。
    [1](清)张寿镛等编:《皇朝掌故汇编》卷一《官制一》,清光绪28年(1902)求实书社铅印本,第21页。
    [2](清)张寿镛等编:《皇朝掌故汇编》卷一《官制一》,清光绪28年(1902)求实书社铅印本,第114页。
    [3]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02页。
    [4]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六《仲永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533页。
    [5](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一十五《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90页。
    [1]《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4页。
    [2]《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5页。
    [3]《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页。
    [4]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都察院一·宪纲·谕旨一》,光绪石印本。
    [5]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都察院四·宪纲·谕旨四》,光绪石印本。
    [1]《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05-706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7页。
    [3](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一《张煊昭雪谈太伏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页。
    [4]《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05-806页。
    [1]《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一)卷四十九“雍正四年十月十六日上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71页。
    [2]《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7页。
    [3]《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09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0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3页。
    [3]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十二《吏部三十六·满洲遽选·科道员缺》,光绪石印本。
    [1]《白虎通德论》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2]《清太宗实录》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5页。
    [3]《清太宗实录》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9页。
    [4]《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5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0页。
    [2]《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页。
    [1]《清世祖实录》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2页。
    [2]《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7页。
    [3]《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87页。
    [1]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北: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第26页。
    [2]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3]《清世祖实录》卷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9页。
    [4]《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44页。
    [5]《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四集卷九,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初八日《谕大学士马齐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54-455页。
    [1]《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6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13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64页。
    [4]《清世宗实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5]王重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一二《觉罗满保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第883页。
    [1]转引自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北: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第38页。
    [2]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北: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第41页。
    [3]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北: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第37-38页。
    [4]转引自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北: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第39页。
    [1]《清圣祖实录》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2页。
    [2]《清世宗实录》卷九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4页。
    [3]《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四十四上《朱批福州将军宜兆熊奏折》,雍正二年九月十五日第3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0-331页。
    [1]《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一《朱批云南布政使兼管驿盐道事李卫奏折》,雍正二年四月十二日李卫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页。
    [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百九十八《朱批陕西宁夏道鄂昌奏折》雍正七年六月十八日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3页。
    [3]《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一)卷五十“雍正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92页。
    [4]《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十上《朱批直隶巡抚李维钧奏折》,雍正元年十一月初一日李维钧奏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33页。
    [1](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五《郊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9月版,第507页。
    [2](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一《为人者天》,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9月版,第386页。
    [3](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深察名号》,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9月版,第355页。
    [4](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02页。
    [5]刘光本的《中国古代灾异说之流变》,论述了自先秦到汉灾异观的演变,指出了董仲舒、京房等人灾异观的不同,及其对汉代政治的影响。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玉杯》,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9月版,第29页。
    [7]杨晓红的《试析灾异谴告说在宋代的政治功能》,分析了在宋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灾异在限制王权、控制百姓等方面的政治功能。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4-605页。
    [2]《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71页。
    [3]《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4页。
    [1]《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92-693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4页。
    [3]《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93页。
    [4]《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45-1046页。
    [5]《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56页。
    [6]赵晓华的《清代的因灾恤刑制度》认为,清代因灾恤刑制度的内容包括清理积案重案、因灾赦免、因灾缓刑、停止词讼等等,对清代政治社会生活产生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运作中又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缺陷。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
    [1]《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4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54页。
    [3]《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4页。
    [4]《清世祖实录》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1页。
    [5]《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5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7页。
    [2]《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0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5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7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45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47页。
    [3]《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6页。
    [4]《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0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06页。
    [2]《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4页。
    [3]《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9页。
    [4](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崇仁学案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版,第52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2页。
    [1]《清世祖实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3页。
    [2]《清世祖实录》卷九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65-766页。
    [3]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熊赐履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6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4页。
    [1](清)陈廷敬:《午亭文编》卷二十九《讲筵奏对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1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36页。
    [2](清)钱仪吉:《碑传集》卷十三《李文贞公事状》,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720页。
    [3]《清高宗实录》卷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98页.
    [4](清)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四十七《翰林院四》,光绪石印本。
    [1]《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0-622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2-563页。
    [1]《清圣祖实录》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1-222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29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0-61页。
    [1](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九《浦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27页。
    [1](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页。
    [2](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页。
    [1]《清世祖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页。
    [2]《清世祖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3]《清世祖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页。
    [1]《明清史料》丙编第三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汉儒启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27页。
    [2](清)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都察院一·宪纲·谕旨一》,光绪石印本。
    [3]《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1页。
    [4]《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0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2页。
    [2]《清世祖实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3页。
    [3](清)魏象枢:《寒松堂全集》卷一《圣德勤修日懋等事琉》,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第12-13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0页。
    [2]《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1页。
    [3](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0页。
    [1]《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7页。
    [2]《清世祖实录》卷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5-707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2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3页。
    [3]《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9页。
    [4]《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7页。
    [1]《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9页。
    [1]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吴正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696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69页。
    [2]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五十《王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694页。
    [3]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宋德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699页。
    [1](清)施琅:《靖海纪事》下卷《恭陈台湾弃留疏》,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本(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18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73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35页。
    [3]《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4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89页。
    [1](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六,慕天颜《请开海禁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966页。
    [1]《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三十上《朱批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折》,雍正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22页。
    [1]《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二十三上《朱批山东巡抚黄炳奏折》,雍正元年六月初八日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88页。
    [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十上《朱批直隶巡抚李维钧奏折》,雍正元年七月十二日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26页。
    [1]《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五之二《朱批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鄂尔泰奏折》,雍正四年九月十九日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5页。
    [1](清)慧中等撰:《钦定台规》卷二《宪纲》,《四库未收书辑刊》(贰辑,第2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168页。
    [1]《清高宗实录》卷九百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14页。
    [2]《清高宗实录》卷九百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49-1150页。
    [1]《清高宗实录》卷九百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5-1186页。
    [2]《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页。
    [1]《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05-706页。
    [2]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二《曹锡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796页。
    [1]陈连营在其《试论嘉庆帝守成思想的形成原因》中总结嘉庆帝守成思想的根源有四:一是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二是认为康乾盛世即理想的政治。三是他缺乏开拓的素质,四是清朝祖传家法的戒律。这种思想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见陈连营:《试论嘉庆帝守成思想的形成原因》,《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2]《清仁宗实录》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6页。
    [3]《清仁宗实录》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7页。
    [1]《清仁宗实录》卷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4页。
    [2]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二《尹壮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800页。
    [3]《清仁宗实录》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8页。
    [1]《清仁宗实录》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0页。
    [2]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六《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320页。
    [3]徐珂的《清稗类钞·谏诤类》有专门《嘉庆初年谏臣》一章,记载了嘉庆初期谏臣的活动。(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第1498-1500页。
    [4]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七《吴熊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324页。
    [1]《清仁宗实录》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6页。
    [2]《清仁宗实录》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7-568页。
    [1]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六《洪亮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307-11311页。
    [1]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六《洪亮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314页。
    [1]《清宣宗实录》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9页。
    [2]《清宣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49页。
    [3]《清宣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8页。
    [4]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二《食货三·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94页。
    [1]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三《食货志四·盐法》,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18页。
    [1]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三《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419页。
    [2]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卷七,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5月版,第2页。
    [1]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九《林则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492页。
    [1]《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06页。
    [1](清)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都察院一·宪纲·谕旨一》,光绪石印本。
    [2](清)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都察院一·宪纲·谕旨一》,光绪石印本。
    [1]汤吉禾:《清代科道之成绩》,《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夏季号,第二卷第二期。
    [1]《清世祖实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页。
    [1]《清太宗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页。
    [2]《清太宗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8页。
    [3]《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02-903页。
    [1]《清代吏治丛谈》卷一《洪承畴关于清代之兴亡》,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1页。
    [1]《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江南总督洪承畴揭帖》顺治三年三月二十六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503页。
    [2]《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旱灾异常乱形己著冒死恳留漕米以支旦夕事题本》,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本(第四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1](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第39页。
    [1]《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4页。
    [1]《清世祖实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页。
    [2]《清世祖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页。
    [3](清)海滨野史:《建洲私志》(下卷),于浩辑:《明清史料丛书八种》(第6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55页。
    [1]《清世祖实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2]《多尔衮摄政日记》顺治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4),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5页。
    [3](清)李天根:《爝火录》卷一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82页。
    [4]《清世祖实录》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1页。
    [1]《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7页。
    [2]Martin Martini《鞑靼战记》,转引自(日)桑原骘藏,苏乾英译《中国辫发史》,《东方杂志》31卷3号。
    [3]《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江宁巡按毛九华揭贴》顺治三年正月初五日,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6页
    [4]《清世祖实录》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8页。
    [1](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四《镇江生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8页。
    [2]D'Orleans:《征服中国之鞑靼二帝》,转引自(日)桑原骘藏,苏乾英译:《中国辫发史》,《东方杂志》31卷3号。
    [3]《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0页。
    [4]《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6页。
    [1]《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7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9页。
    [3]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卷三十八,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0页。
    [4]《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81页。
    [1]林铁钧、史松主编:《清史编年》第二卷《康熙朝上》,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6页。
    [2](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一《田产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3]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393页。
    [4]《清圣祖实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6页。
    [1]《清圣祖实录》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5页。
    [2]《清圣祖实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页。
    [3]光绪十九年《新宁县志》卷十四,《事纪略下》,《中国地方志集成·光绪广州府志》(第35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页。
    [1](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五,台湾文献史料从刊本(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2](清)洪若皋:《南沙文集》卷三《遵谕陈言疏》,四库存目本(集225),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9月版。
    [3]《清圣祖实录》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8页。
    [1]清嘉庆二十四年《新安县志》卷廿二《奏疏十二》,《中国地方志集成·光绪广州府志》(第1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945-946页。
    [2](清)施琅:《靖海纪事》上卷《书陈所见疏》,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本(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六,台湾文献史料从刊本(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1]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四,范承谟:《条陈闽省利害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2](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3](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1]辽宁大学历史系编;《重译<满文老档>》(第二分册)卷四十三,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第157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第525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第501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第560页。
    [2]《清太宗实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3]《清太宗实录》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8页。
    [1](清)龚鼎孳:《再陈民困疏》,丁守和等主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2](清)龚鼎孳:《敬陈民困疏》,丁守和等主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3]《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3页。
    [4]《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9页。
    [5]《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58页。
    [1]《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3页。
    [2]《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5页。
    [1]《清世祖实录》卷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5页。
    [2]《清世祖实录》卷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5-706页。
    [1]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吴正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696页。
    [1]《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3页。
    [1]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版,第21-22页。
    [2](清)魏源:《魏源集》《默觚下·治篇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7-68页。
    [3](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一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第215页。
    [1](清)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易言·论议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103页。
    [1](清)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盛世危言·议院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311-314页。
    [2](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页。
    [3](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23页。
    [4](清)王韬:《弢园尺牍·与方铭山观察》,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0页。
    [5](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达民情》,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页。
    [1](清)郭嵩焘:《郭嵩焘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7月版,第348页。
    [2](清)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11月版,第156页。
    [3](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第373页。
    [4](清)薛福成:《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603页。
    [1](清)李凤苞:《巴黎答友人书》,郑振铎编:《晚清文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2]崔国因:《奏为国体不立后患方深请鉴前车速筹布置恭折》,《枲实子存稿》,光绪二十八年铅印本,第22页。
    [3]崔国因:《条陈辛丑三月呈请大学士掌院代奏未行为谨拟新政备资采择恭折》,《枲实子存稿》,清光绪二十八年铅印本,第69-70页。
    [4](清)陈虬:《治平通议·变法一》,续修四库全书本(子部,第9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2页。
    [1](清)何启、胡礼垣著,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何启 胡礼垣集》,《新政真诠二编·新政论议》,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15页。
    [2](清)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上清帝第一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月版,第59-60页。
    [1](清)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上清帝第二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月版,第134-135页。
    [2](清)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上清帝第五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月版,第207页。
    [3](清)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月版,第339页。
    [4]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内阁学士阔普通武折》,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2页。
    [5]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三册),赵而霖:《开议院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5页。
    [1](清)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第51页。
    [1]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军机大臣世铎等折》,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页。
    [2]《清德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4-525页。
    [3]《清德宗实录》卷四百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0-561页。
    [1]《清德宗实录》卷四百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4页。
    [2]《清德宗实录》卷四百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5页。
    [3]《清德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4、580页。
    [1]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版,第233页。
    [2]《清德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3页。
    [3]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版,第220页。
    [4]《派载泽等分赴东西洋考察政治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1页。
    [1]《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174-175页。
    [1]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十四章《官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651页。
    [2]《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4页。
    [3]《庆亲王奕劻等奏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缮单进呈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63-464页。
    [1]《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374页。
    [2]《御史王步瀛奏新定官制多有未妥应饬认真厘定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28页。
    [3]《出使德国大臣杨晟条陈官制大纲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393-394页。
    [4]《翰林院侍读学士周克宽奏更改官制只各易新名实不如旧制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20页。
    [1]《内阁中书王宝田等条陈立宪更改官制之弊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159页。
    [2](清)慧中等撰:《钦定台规》卷二《宪纲》,《四库未收书辑刊》(贰辑,第2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3]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02页。
    [1]《东方杂志》,第三年(光绪三十二年,1903年)之临时增刊《宪政初纲》,第77-78页。
    [2]《庆亲王奕劻等奏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缮单进呈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64页。
    [3]《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速设资政院代上院以都察院代下院并设省谘议局暨府州县议事会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97页。
    [4]《御史陆宝忠等奏请改都察院为国议会以立下议院基础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07页。
    [5]《出使美墨秘古国大臣张荫棠奏陈设责任内阁裁巡抚等六项文职官制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551页。
    [1]《御史石长信奏都察院官制简略升转无阶请饬订章程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517页。
    [2]《裁定奕劻等核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71-472页。
    [3]《御史王步瀛奏请免都察院员缺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75页。
    [4]《御史江春霖奏都察院章程有阻塞言路之处请饬再加修改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95页。
    [1]《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4页。
    [1]梁启超:《现政府与革命党》,载《新民丛报》第八十九期。
    [2]《立宪应如何预备施行准各条举以闻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4页。
    [3]《著各省速设谘议局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67页。
    [4]《宪政编查馆等奏拟订各省谘议局并议员选举章程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70页。
    [1]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论谘议局》,《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2]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80页。
    [3]《宪政编查馆等奏拟订各省谘议局并议员选举章程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70-671页。
    [1]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论谘议局》,《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2]《东方杂志》第六年(1909)第五期,《宪政篇》第231-236页。
    [3]《清德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1页。
    [4]廖治:《咨议局经过大事记》,《宪政新志》第一号,1909年8月。
    [1]问天:《各省谘议局议案纪略》,《东方杂志》第六年第十三期,《记载一》第478-479页。
    [1]《都察院代递孙洪伊等恳请速开国会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37-641页。
    [2]《仍俟九年预备完全再定期召集议院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45页。
    [1]《宣统政纪》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0-771页。
    [2]《东三省总督锡良奏奉省绅民呈请明年即开国会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48-649页。
    [3]《开设议院年限不能再议来京请愿人等迅速送回原籍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52页。
    [1]《宣统政纪》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37页。
    [2]四川省档案馆:《四川保路运动档案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第123-124页。
    [3]《川汉铁路总公司集股章程》,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版,第35页。
    [4]《商办川汉铁路公司续订章程》,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版,第67页。
    [5]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3页。
    [1]邓孝可:《卖国邮传部!卖国盛宣怀!》,《蜀报》第十二期(1911年6月11日)。
    [2]《宣统政纪》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70页。
    [3]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5月版,1984年1月第2次印刷,第1260页。
    [4]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5月版,1984年1月第2次印刷,第1259-1260页。
    [5]邓孝可:《卖国邮传部!卖国盛宣怀!》,《蜀报》第十二期(1911年6月11日)。
    [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5-406页。
    [2]《四川谘议局呈川督请电奏收回铁路国有成命文》,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版,第142-143页。
    [3]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5月版,1984年1月第2次印刷,第1274页。
    [4]《宣统政纪》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70、972-973页。
    [1]《庆亲王奕劻等奏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缮单进呈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64页。
    [1]《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速设资政院代上院以都察院代下院并设省谘议局暨府州县议事会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498-499页。
    [2]《御史赵炳麟奏组织内阁宜明定责任制度确立监督机关以杜专权流弊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512页。
    [3]《设立资政院派溥伦孙家鼐为总裁并会同军机大臣拟订院章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06页。
    [1]《资政院总裁世续等奏改订资政院院章缮单呈览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56页。
    [2]《清朝续文献通考》载:总裁“以王公大臣简放”,副总裁“以曾任尚书、侍郎、督抚及出使大臣简放”。卷117《职官三》。
    [3]资政院议员人数,各种史料记载不一,《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17《职官三》中的《资政院官制》记载为130人;《改订资政院院章两章暨续订八章》记载为200人。吴玉章的《辛亥革命》则记载:皇帝委派王公世爵10人,宗室5人,中央各部院官员100人,业主资产10000元以上考10人,共124人;各省谘议局议员互选,由督抚复核咨送的约一百六七十人,全部总计约300人。
    [4]《资政院总裁世续等奏改订资政院院章缮单呈览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57页。
    [1]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8月版。
    [2]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8月版。
    [3]《宣统二年第一次资政院会议速记录》,第七号。
    [4]《宣统二年第一次资政院会议速记录》,第八号,第4页。
    [5]《宣统二年第一次资政院会议速记录》,第九号,第45页。
    [1]宣统二年十月《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十一期,《记载一》第148页。
    [2]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3]仅留学或赴日考察者即达24人之多,其中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者15人,这些人是会议上的活跃分子。王开玺《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中立宪派政治主张述论》,《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谕档》1525号,宣统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上谕所附之件,转引自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2页。
    [1]邹兆琦:《慈禧挪用海军费造颐和园史实考证》,《学术月刊》,1984年第5期。
    [2](日)藤村道生,米庆余译:《日清战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
    [1]《清德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16页。
    [2]《清德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4页。
    [3](二六0九)《出使大臣张荫桓、邵友濂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三,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5页。
    [4](二六三六)《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等奏请饬下关内外统兵大员实力防剿勿以议和意存观望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三,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2页。
    [1](二五0八)《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奏和不可恃请立罢李鸿章并召还张荫桓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一,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34页。
    [2](二五七四)《翰林院代奏编修孙锡第条陈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二,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3页。
    [3](二六一0)《北洋大臣转张荫桓等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三,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5页。
    [1](清)翁同龢著,陈义洁整理:《翁同龢日记》(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80-2781页。
    [2]郭廷以:《中国近代史事日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二七九0)《翰林院代奏编修丁立钧等条陈时务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五,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3页。
    [4](二七九三)《江西道监察御史王鹏运奏请寝罢和议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五,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0页。
    [1](二六八三)《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奏请饬李鸿章慎重议和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三,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48页。
    [2](二七0一)《户科掌印给事中洪良品奏军事渐顺和议不可轻开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四,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页。
    [3](二七三六)《翰林院代奏编修黄绍箕等条陈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四,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8-19页。
    [1](二九四二)《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奏倭攻台湾请饬使臣据理争论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七,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2页。
    [2](二七0一)《户科掌印给事中洪良品奏军事渐顺和议不可轻开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四,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页。
    [3](二七九三)《江西道监察御史王鹏运奏请寝罢和议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五,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1页。
    [4](二七五一)《翰林院侍讲樊恭煦奏和议难恃请饬守将严防要隘以固畿疆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五,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页。
    [5](二九七二)《吏部给事中褚成博请严拒割地议和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八,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0-11页。
    [1](二九八八)《侍讲张仁黼等奏和议要挟难堪请饬廷臣会议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八,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4页。
    [2](二九八五)《翰林院呈递编修李桂林等条陈时务文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八,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0页。
    [3](二九八六)附件一《编修张鸿翊条陈时务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八,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2-23页。
    [1](二九八八)《侍讲张仁黼等奏和议要挟难堪请饬廷臣会议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八,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4页。
    [2](二九八九)《礼科掌印给事中丁立瀛等奏和议条款未可轻许请饬廷臣集议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八,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5页。
    [3](二九九0)《广西道监察御史高燮曾奏陈时势危迫亟宜改图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八,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6页。
    [4](二九九四)《山东巡抚李秉衡奏议和条约尚须斟酌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八,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5页。
    [5](三0六八)《山东巡抚李秉衡奏和议要挟过甚万难曲从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一,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页。
    [6](三00二)《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7页。
    [1](三0一八)《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等奏和约断难遽就战事尤当预备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0页。
    [2](三0四七)附件一《(翰林院代递)奉天举人春生等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5页。
    [3](二九九六)《内阁大学士额勒和布等代奏侍读奎华等条陈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页。
    [1](三0三0)《(都察院代递)吏部候补主事鲍心增等条陈李经方罪状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8页。
    [2](三0八一)附件三《(都察院代递)内阁中书陈嘉铭等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一,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30页。
    [3](三0八一)附件六《(都察院代递)翰林院编修李骥年等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一,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38页。
    [4]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第26页。
    [5]有不少学者认为康有为所谓的“公车上书”是他自我标榜的一个骗局,事实上根本没有此事。汪叔子的《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说辨伪》(载《安徽史学》1987年第3期),王凡的《(公车上书记)刊销真相》(载《江西社会科学》1990第4期)对是否确实存在“公车上书”提出质疑,并认为《公车上书记》是康有为等人为了自我宣传而发行的印本。姜鸣在其《被调整的目光》中有文章《莫谈时事论英雄:康有为“公车上书”的真相》,指出所谓的“公车上书”,是康有为刻意制造的一个大骗局。茅海建更是从诸多史料的整理分析中,连续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4期)上发表文章《“公车上书”考证补(一)》和《“公车上书”考证补(二)》,重新审视“公车上书”的背景、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指出由广大举人参与的上书活动,其实是由高层政治人物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等人发动,京官组织的。康、梁四月初八日的上书只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却被有心人士任意夸大。对此,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1](二九九六)《内阁大学士额勒和布等代奏侍读奎华等条陈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页。
    [2](三0二七)《管理国子监事务户部尚书翁同龢等奏学习学正刘巨请改派重臣另议条约据呈代奏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5-26页。
    [3](三0一七)附件一《(翰林院代递)编修黄曾源条陈时务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9页。
    [4](三0三一)附件一《(都察院代递)工部候补主事喻兆蕃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33页。
    [5]姜鸣:《被调整的目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67页。
    [6](三0四七)附件五《广东举人梁启超等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6页。
    [1](三0八一)附件四《吏部主事洪嘉与等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一,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32-33页。
    [2](三三五一)附件一《洪良品等请毁和决战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五,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30页。
    [3](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页。
    [1](二七九0)《翰林院代奏编修丁立钧等条陈时务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五,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6页。
    [2](二九四二)《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奏倭攻台湾请饬使臣据理争论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七,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2页。
    [3]《鲁抚李秉衡奏割地请成断不可允请决意主战电》,《清季外交史料》卷一百零九,民国二十一年一月铅印本,第6-7页。
    [4](三000)《户科掌印给事中洪良品请力黜和议专修战备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5-6页。
    [1](三0五六)《广西巡抚张联桂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9页。
    [2](三0五四)《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7页。
    [3]《江督刘坤一奏据丁槐电闻割地偿费议和不胜忧愤请坚持战局电》,《清季外交史料》卷一百零九,民国二十一年一月铅印本,第6页。
    [4](三0七二)附件一《章京文瑞等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一,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9-10页。
    [5](三0八二)《翰林院侍读学士准良奏和议势难牵就请分筹战守折》,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二,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页。
    [6](二七三三)《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四,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7页。
    [7]《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呈称愿效死勿割台地电》,《清季外交史料》卷一百零九,民国二十一年一月铅印本,第5页。
    [1](三0三一)附件一《(都察院代递)户部主事叶题雁等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36页。
    [2](三0一0)《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3-14页。
    [1]《署江督张之洞致总署拟以台湾作保向英借款,请其派兵轮保卫电》,《清季外交史料》卷一百零九,民国二十一年一月铅印本,第5页。
    [2]《署江督张之洞奏和议各条万不可允电》,《清季外交史料》卷一百零九,民国二十一年一月铅印本,第25页。
    [3](三00八)《署南洋大臣张之洞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2页。
    [4](三0一0)《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3页。
    [5]《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拟将全台密畀各国为租界电》,《清季外交史料》卷一百一十,民国二十一年一月铅印本,第7页。
    [1](三0二0)《大学士李鸿章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2页。
    [2](三0三七)《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二》,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38页。
    [3](三一七0)《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一》,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四,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5页。
    [4](三一八九)附件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法使问答节略》,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四,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21页。
    [5](三二四三)《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四十四,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40页。
    [1](三0三五)《江西巡抚德馨来电》,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37页。
    [2](三0一七)附件一《(翰林院代递)编修黄曾源条陈时务呈文》,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九,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第19页。
    [1]蛤笑:《论中国立宪之难》,《东方杂志》第四年(光绪三十三年)第五期,《社说》第75页。
    [1]《清德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3-844页。
    [2]《清德宗实录》卷五百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55页。
    [3]《侍讲学士朱福诜请开设议会以维国势而固人心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24-626页。
    [1]孟森:《宪政篇》,《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七期,《记载》第7页。
    [1]盂森:《宪政篇》,《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七期,《记载》第8-10页。
    [2]孟森:《宪政篇》,《东方杂志》第五年第八期,《记载》第44页。
    [3]《九年预备立宪逐年推行筹备事宜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8页。
    [4]孟森:《宪政篇》,《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九期,《记载》第70页。
    [5]《清德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1页。
    [1]心史:《宪政篇》,《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一期,《论说》第1页。
    [2]《全国谘议局促开国会记事》,《东方杂志》第六年第十二期,《记事》第394页。
    [3]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则记载:“宣统元年十月十五日,各省谘议局代表在上海开正式大会”,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月版,第1342页。
    [4]心史:《宪政篇·请愿速开国会各省代表在上海会议记事》,《东方杂志》第六年第十三期,《记载一》第446-447页。
    [5]《中国时事汇录·记国会请愿代表进行之状况》,《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二期,《记载第三》第27页。
    [1]《中国时事汇录·记国会请愿代表进行之状况》,《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二期,《记载第三》第27-29页。
    [2]《中国时事汇录·国会请愿之近状》,《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七期,《记载第三》第177页。
    [1]宣统元年十二月《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一期,《记载第一》第11页。
    [2]《俟九年预备完全定期召集议院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42页。
    [3]《中国时事汇录·再记国会请愿代表进行之状况》,《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三期,《记载第三》第47-48页。
    [1]宣统元年十二月《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一期,《记载第一》第11页。
    [2]《宣统政纪》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0页。
    [3]宜樊:《政治之因果关系》,《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十二期,《论说》第295页。
    [4]宣樊:《筹备宪政问题》,《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十一期,《论说》第278-279页。
    [5]《东三省总督锡良奏奉省绅民呈请明年即开国会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649页。
    [1]《中国时事汇录·国会请愿之近状》,《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记载第三》第205页。
    [1]宣统二年十月《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十一期,《记载第一》第158-159页。
    [1](清)魏源:《魏源集》《默觚下·治篇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8页。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6年影印本。
    (汉)班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清)延煦等编:《钦定台规》,1989年3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据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复印。
    (清)慧中等撰:《钦定台规》卷二《宪纲》,《四库未收书辑刊》(贰辑,第2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清)吴树梅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乾隆二十五年修订本。
    (清)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石印本
    (清)张寿镛等编:《皇朝掌故汇编》,清光绪28年(1902)求实书社铅印本。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文孚纂修:《钦定六部处分则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3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4月版。
    (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蒋良骐:《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版。
    赵之恒、牛耕、巴图主编:《大清十朝圣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殊批奏折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1985年版。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4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6—425册),台北: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钦定大清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0—62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钦定续文献通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6—63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3—63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钦定续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9—64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钦定皇朝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2—64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钦定皇朝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64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国朝官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大清律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2—67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殊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辽宁大学历史系编:《重译<满文老档>》,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6月版。
    中仁主编:《雍正御批》,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9月版。
    《白虎通德论》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建夷》,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版。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徐珂:《清稗类钞》,《传世藏书》本,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清)赵翼:《檐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5月。
    (清)龚炜:《巢林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清)施琅:《靖海纪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本(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
    (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清)魏象枢:《寒松堂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钱仪吉:《碑传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清)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朱彭寿:《旧典备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海滨野史:《建洲私志》,于浩辑:《明清史料丛书八种》(第6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清)李天根:《爝火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台湾文献史料从刊本(第六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清)洪若皋:《南沙文集》,四库存目本(集225),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9月版。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
    (清)郑观应:《郑观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王韬:《弢园尺牍》,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郭嵩焘:《郭嵩焘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7月版。
    (清)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11月版。
    (清)薛福成:《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清)陈虬:《治平通议·变法一》,续修四库全书本(子部,第9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何启、胡礼垣著,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何启 胡礼垣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
    (清)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月版。
    (清)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
    《清代吏治丛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清)翁同龢著,陈义洁整理:《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5月版。
    《明清史料》甲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民国二十一年五月铅印本。
    《清季外交史料》,民国二十一年一月铅印本。
    《明清史料》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逮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3月版。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葛士濬辑:《皇朝经世文续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3月版。
    陈忠依辑:《皇朝经世文三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3月版。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宪档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
    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隗瀛涛、赵清同:《四川辛亥革命史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
    潘哲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991年版。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6-1995年版。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本(第四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事日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林铁钧、史松主编:《清史编年》,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丁守和等主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
    谢俊美编:《翁同龢集·甲午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李春光纂:《清代名人轶事辑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曾纪蔚:《清代之监察制度论》,民国丛书第五编,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12月据兴宁书店1931年版影印。
    徐式圭:《中国监察史略》,民国丛书第五编,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12据中华书局1937年版影印。
    高一涵:《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民国丛书第五编,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12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
    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隗瀛涛:《四川保路运动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周谷城:《中国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版。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历史研究编辑部:《明清人物论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5年版。
    王汉昌、林代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版。
    罗慧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杨度:《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远廉、赵世瑜:《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王思治:《清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2月版。
    林代昭、陈有和、王汉昌:《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7月版。
    张晋藩:《中古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7月版。
    李鹏年等:《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6月版。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4月版。
    吴观文:《中国古代政治与监察制度》,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张晋藩:《中国官制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孔令纪:《中国历代官制》,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
    李孔怀:《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卢广森、王进国:《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周轩:《清宫流放人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7月版。
    张薇:《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12月版。
    徐凯等:《中国清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版。
    孙坤保、王汝丰主编:《甲午战争与翁同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郭松义、李新达、杨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姜鸣:《被调整的目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张分田、萧延中:《政治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赵禄祥主编:《中华史鉴》,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贾玉英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朱诚如主编:《清朝通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郭松义等:《清朝典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子告:《康熙雍正乾隆治政韬略》,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1月版。
    关捷等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全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胡宝华:《唐代监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龚延明:《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汤吉禾:《清代科道组织之沿革》,《新社会科学》,第一卷第一期。
    汤吉禾:《清代科道之公务关系》,《新社会科学季刊》,1934年第一卷第二期。
    汤吉禾:《清代科道之成绩》,《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二卷二期。
    汤吉禾:《清代科道之职掌》,《东方杂志》,1936年三十三卷一号。
    赵捷民:《晚清清议派的主张及其作用》,《新史学通讯》,1956年第7期。
    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论谘议局》,《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郑里:《清代中央军政机关的档案》,《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4期。
    金圆:《宋代封驳制度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孟昭信:《清初“逃人法”试探》,《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朱金甫:《清代奏折制度探略》,《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
    全国华:《关于公车上书的经过和主要内容》,《史学月刊》,1981年第4期。
    熊月之:《论郭嵩焘》,《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4期。
    高放、韦庆远、刘文源:《西方代议制度在中国的最早实验——试论清末的资政院和谘议局》,《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第5期。
    于伯铭:《清末的资政院》,《历史教学》,1981年第12期。
    耿云志:《论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高放、韦庆远、刘文源:《清末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牛济:《清末立宪派与四川保路运动》,《史学月刊》,1982年第5期。
    徐艺圃:《试论康熙御门听政》,《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1期。
    于伯铭、冯士钵:《清末的谘议局》,《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徐凯:《清初逃人事件述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吕美颐:《戊戌变法与官制改革》,《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陈佳华:《八旗制度研究述略》,《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5期。
    邱远猷:《清末“立宪改官”中的资政院和咨议局》,《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5期。
    符和积:《立宪派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朱金甫:《清代奏折制度考源及其他》,《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
    吴观文:《论清初的监察制度与吏治》,《求索》,1986年第6期。
    吴观文:《论清代密折制度与专制政治》,《求索》,1987年第6期。
    李景兰:《努尔哈赤纳谏思想述略》,《黑河学刊》,1988年第1期。
    李熊:《明代言官与皇帝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王天有、陈稼禾:《试论明代的科道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
    赵秉忠、白新良:《经筵日讲与康熙政治》,《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1期。
    曲晓璠:《清末东三省咨议局述论》,《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
    李本义:《明清监察制度的特色》,《史志文萃》,1990年第5期。
    赵秉忠、白新良:《论乾隆后期的专制统治》,《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李景屏:《顺治与清初满汉关系的调节》,《满族研究》,1991年第2期。
    姚念慈:《天命年间都堂初探》,《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
    杜家骥:《清代“议政处”考略》,《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
    葛生华:《试论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兰州学刊》,1991年第3期。
    罗华庆:《论清末资政院第二届常年会》,《河北学刊》,1991年第4期。
    贾玉英:《宋代台谏合一之势探析》,《河北学刊》,1991年第6期。
    刘凤云:《试析乾隆惩贪屡禁不止的原因》,《清史研究》,1992年第1期。
    郑秦:《论明清时期国家权力的监督机制》,《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1期。
    于鹏翔:《康熙开言路之法》,《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
    李国荣:《<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的编纂及其史料价值》,《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
    张玉芬:《论嘉庆初年的“咸与维新”》,《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郭成康:《十八世纪中国的政治》,《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陈佳华:《八旗制度概述》,《北方文物》,1993年第2期。
    倪军民:《试论清代监察官的权威及其保障机制》,《东岳论丛》,1993年第2期。
    李渡:《试论明初皇权强化的历史动因》,《东岳论丛》,1993年第5期。
    钟永山:《浙江咨议局在清末宪政运动钟的政治意向》,《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刘秀丽:《从中国古代言谏制演变透视封建监察制度》,《大庆社会科学》,1993年第11期。
    关孝廉:《清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刍议》,《历史档案》,1994年第1期。
    范丽:《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满族研究》,1994年第1期。
    杨华山:《论道光帝在鸦片战争期间的态度》,《武当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韦庆远、柏桦:《论清代文官制度》,《求是学刊》,1994年第2期。
    刘奇俊:《清初开放海禁考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张良俊:《试论郭嵩焘学习西方的思想》,《安徽史学》,1994年第4期。
    王如绘:《马关签约后清朝官员的谏诤活动》,《东岳论丛》,1994年第4期。
    董蔡时、王建华:《论甲午战争时期帝党和言官的“倒李”斗争》,《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
    程维荣:《北魏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韦庆远:《<明清档案>与顺治朝吏治》,《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6期。
    万忠鑫:《唐代谏官制度与“贞观之治”》,《孝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李建国:《总督、巡抚的地方化与清代地方吏治的腐败》,《唐都学刊》,1995年第1期。
    杜家骥:《清代官员选任制度述论》,《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唐玉萍:《雍正朝密折制度管窥》,《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孙秀玉:《<马关条约>与中华觉醒》,《大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董万仑:《努尔哈赤早期汉人顾问龚正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4期。
    张雷军:《试论努尔哈赤的法制思想》,《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4期。
    张玉兴:《论清兵入关的文化背景》,《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
    知光:《汉官范文程对清初满族吸收汉文化的促进作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4期。
    魏鉴勋:《清入关前军功集团与智囊集团比较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5期。
    高庆仁:《试论皇太极的吏治管理》,《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关文发:《试评嘉庆的“广开言路”与“洪亮吉上书事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王萍:《保路运动与资产阶级立宪派》,《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任青:《清初奏折探析》,《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朱莲华、邱永明:《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性质》,1996年第2期。
    江兴国:《试论中国封建王朝的谏诤制度及对君权的制约机制》,《政法论坛》,1996年第3期。
    王思治:《洪承畴降清评议》,《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杨清江:《洪承畴传记六种史料比勘》,《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王宏志:《评价洪承畴的症结》,《福建学刊》,1996年第3期。
    韦宝平:《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得失刍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卢骅:《略论努尔哈赤时代的习惯法》,《满族研究》,1996年第4期。
    范金民、孔潮丽:《噶礼张伯行互参案述论》,《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萧致治:《林则徐吏治研究》,《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袁刚《漫谈封建时代监察御史“风闻弹人”》,《法学杂志》,1996年第5期。
    田兆阳:《言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转换》,《中国行政管理》,1996年第10期。
    田莉姝:《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陈辽:《“世界第一”的中国之主——论嘉庆帝》,《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杜家骥:《天命后期八旗旗主考析》,《史学集刊》,1997年第2期。
    谢承仁:《明朝后期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田兆阳:《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正君作用》,《行政人事管理》,1997年第2期。
    孙善根:《道光帝与鸦片战争的失败》,《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第2期。
    阎少华:《略论洪承畴降清后的作用及评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成积春:《略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伦理思想》,《史学集刊》,1997年第3期。
    田兆阳:《封驳制的沿革及其对皇权的制约》,《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4期。
    彭勇:《试论多尔衮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关系》,《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关汉华:《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学术论坛》,1997年第5期。
    张安东:《试论道光帝》,《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白新良:《试论努尔哈赤时期满洲政权的中枢决策》,《南开学报》,1998年第1期。
    阎立新:《清代初期历史上的汉官》,《满族研究》,1998年第1期。
    李宇思、施宣圆:《李光地与施琅——兼论李光第在统一台湾中的贡献》,《安徽史学》,1998年第1期。
    郝文勉:《中国古代参谋言谏制度史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白品海、鹿慧:《论明代监察制度对皇权与相权的制约》,《文史哲》,1998年第2期。
    稷若:《清前中期皇帝典学述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
    李子龙:《清初逃人问题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袁钰:《试论黄爵滋与禁烟运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袁进:《试论晚清出洋士大夫对西方民主的理解》,《安徽史学》,1998年第2期。
    何晓芳:《清初汉儒臣对满族军事谋略的影响及作用》,《满族研究》,1998年第3期。
    闫少华:《洪承畴简析》,《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张明华:《试论北宋时期的“台谏合一”》,《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王开玺:《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中立宪派政治主张述论》,《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边家珍、李自然:《试论清初满洲贵族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的主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4期。
    王开玺:《晚清论驳上谕风潮述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何晓芳:《清初汉儒臣对满族军事谋略的影响及作用》,《满族研究》,1998年第3期。
    王开玺:《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中立宪派政治主张述论》,《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刁忠民:《北宋前三朝台谏制度述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刘长江:《略论明代科道官参与廷议之得失》,《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杨淑艳:《论康熙帝对汉族士大夫的怀柔政策》,《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倪军民:《清代监察官的任职资格及回避制度》,《中国监察》,1998年第8期。
    田兆阳:《古代御史监察体系与分权制衡》,《甘肃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倪学新:《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议会思想》,《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9年第1期。
    陆海英:《努尔哈赤崇天及其影响》,《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张薇:《明代台谏对当权者腐败的监督与制约》,《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魏克威:《论嘉庆为政之失》,《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赵丕强:《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主和”的原因》,《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林庆元:《道光帝与鸦片战争》,《三明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刁忠民:《论北宋天禧至元丰间之台谏制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陈连营:《试论嘉庆帝守成思想的形成原因》,《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魏克威:《论嘉庆为政之失》,《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陈生玺:《剃发令对清初的政治影响》,《南开学报》,1999年第4期。
    白新良:《乾隆朝奏折制度探析》,《南开学报》,1999年第4期。
    陈虹娓:《乾嘉时期的吏治腐败与清王朝的衰亡》,《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王晓天:《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湖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刘长江:《略论明代科道官的“风闻言事”》,《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魏克威:《清王朝中衰之我见》,《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谢景芳、麻晓燕:《努尔哈赤政治思想及其时代特征》,《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1期。
    张爱群:《杰出的政治家皇太极的为政艺术》,《满族研究》,2000年第1期。
    王秀彦:《清初名臣魏裔介》,《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0年第1期。
    黄俊君:《论道光皇帝开放言路政策与内政改革》,《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鞠方安:《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赵映诚:《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胡沧泽:《唐代监察制度对皇帝的制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孙湘云:《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二年稽察官员御史奏章》,《历史档案》,2000年第3期。
    卞修全:《资政院与清末的制宪活动》,《南开学报》2000年第4期。
    田兆阳:《论言谏制度是君主专制的监控和纠错机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刘风云:《试论康熙中期官僚集团的党争》,《清史论丛》2000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周晔:《中国古代谏议制的现代启示》,《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潘浩:《明初言官与理学》,《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耿云志:《张謇与江苏谘议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刘光本:《中国古代灾异说之流变》,《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侯文华:《试析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特征》,《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李海生:《论顺康两朝的文化政策及其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谦论清代学问由经世之用转向考据之实》,《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牛淑贞:《论雍正潮的奏折政治》,《阴山学刊》,2001年第2期。
    张徐芳:《从洪亮吉流放事件看乾嘉之际文禁政策的转变》,《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程遂营:《唐代台谏官的选任制度》,《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周德清等:《清代满汉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刘战、谢茉莉:《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张宝成:《清代监察制度概况及特点》,《贵州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沈晓敏:《民初各省议会发对适用<谘议局章程>的斗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6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汪高鑫:《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述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孙季萍:《中国古代的权力监督制度》,《东岳论丛》,2001年第4期。
    张丽梅:《试论皇太极对满汉文化的态度》,《满族研究》,2001年第4期。
    高平:《清初的文治方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刘佩芝:《康熙帝对朱熹治国思想的继承》,《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4期。
    卞修全:《清末国会请愿运动平息以后立宪思潮的继续高涨》,《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陈彬:《清代监察机关之管理》,《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李光辉:《清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升转与考核》,《成都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定宜庄:《美国学者近年来对满族史与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简述》,《满族研究》,2002年第1期。
    梁严冰、刘蓉:《论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晁中辰:《雍正朝的密折制度》,《文史哲》,2002年第2期。
    傅礼白:《康雍乾时期的奏折制度》,《文史哲》,2002年第2期。
    林克光:《清末第一御史江春霖》,《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赵彦龙:《试论西夏谏官制度》,《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冯年臻:《清入关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局限性》,《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
    李春光:《论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吸收及其社会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3期。
    任德超:《给事中杜笃佑》,《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李珩:《论明代言官》,《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连心豪、谢广生:《再论施琅与清初开放海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关汉华:《清代监察官员考选制度述论》,《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倪蛟:《<马关条约>签订前后台湾士绅阶层动向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薄振峰、杨兴定:《唐代谏议制度的性质及其启示》,《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沈一民:《论清初统治者吸收汉族文化的途径》,《满族研究》,2003年第1期。
    白新良:《康熙朝奏折和来华西方传教士》,《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周远廉:《乾隆皇帝述评》,《满族研究》,2003年第1期。
    张松祥:《论资政院总裁》,《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张筱兑:《论宋代台谏与文官集团的重组》,《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高进:《努尔哈赤确立八王共治制度心理问题研究》,《北方文物》,2003年第2期。
    王景泽:《试论清太宗皇太极对异民族的“恩养”政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李凯灿:《多尔衮与清初弊政整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张杰:《论施琅在台湾问题上的高瞻远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李巧玲、梁景和:《国会请愿与国人参政意识的觉醒》,《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王开玺:《论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史学集刊》,2003年第3期。
    王薇:《御门听政与康熙之治》,《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吴乃华:《知识分子与戊戌变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李凯灿:《多尔衮与清初民族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沈一民:《皇太极的汉族文人政策述评》,《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5期。
    李伟:《清代监察官员的选任、管理及对现代监察建设的启示》,《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10期。
    叶玉琴:《论晚清预备立宪期间御史谏议的作用》,《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王为东、李凤鸣:《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试探》,《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孙善根:《中国古代的“台”、“谏”制度》,《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唐海迪、梁景和:《清末咨议局与议员参政》,《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刘凤云:《从康雍乾三帝对杜甫的简用谈清代的专制皇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孟姝芳:《从乾隆朝处分中透视皇权的强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李志武:《试论宣统二年江春霖参劾奕劻案》,《学术研究》,2004年第3期。
    王世农:《台谏、舆论与北宋改革的命运》,《文史哲》,2004年第3期。
    裘斌:《中国古代“治世”之政治成因及其现实价值》,《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哈萨:《浅议唐代的言谏制度》,《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刘凤梅:《我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刘长江:《清朝风闻监察述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贾玉英:《中国古代中央监察体制变迁初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王为东:《清代六科给事中制度之式微》,《南都学刊》,2004年第6期。
    阎光亮:《论康熙皇帝推行的尚宽政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王于飞:《陈名夏之死与顺治改制内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7期。
    张丽璇:《浅析晚清清流派与各政治派系的关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王晓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求索》,2004年第12期。
    成积春:《从“皇天眷佑”到“天命靡常”——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天命思想的演变》,《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
    王剑:《明代密疏书写格式考论》,《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
    杨银权:《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初的作用》,《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刘长江:《明代风闻监察述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蔡明伦、李亚明:《论明代言官维护皇权的政治功能——以嘉靖、隆庆、万历朝薇中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蔡明伦:《明代言官勇谏原因考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张旭、赵卫东:《论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天命观”的异同》,《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3期。
    杨庆东:《我国古代“言官谏诤”制度的演进及启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二)》,《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杨军、周湘荣:《论清代监察体制的三重性》,《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金霞:《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视野中的祥瑞灾异》,《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龚小峰:《清前期督抚关系管窥——以清官张伯行的仕宦生涯为个案》,《安徽史学》,2005年第4期。
    张先昌、刘伯兰:《隋朝监察官谏诤权的行使与社会政治关系》,《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马自力:《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
    陆然:《魏晋南朝谏官制度浅析》,《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蒋启俊、范立舟:《台谏在仁宗朝的发展及其言风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蔡明伦:《论言官对明中后期吏治的影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田冰:《康熙民本思想探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王静芳:《浅析康熙朝晚期禁海的原因》,《前沿》,2005年第7期。
    王雪玲:《论唐代的封驳制度》,《史学月刊》,2005年第9期。
    段颖慧:《明神宗朝六科给事中境遇之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成积春:《论康熙以“理”治国的理论与实践》,《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
    马玉良:《清初辅政时期对南方汉族的压翻》,《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陈文英:《预备立宪公会与1910年国会请愿运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徐凯:《清初摄政、辅政体制与皇权政治》,《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易卉:《略论熊赐履的理学思想》,《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黄东奎:《从国会请愿运动看中国商人在宪政中的作用》,《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蔡明伦:《论明万历中后期言官对神宗的批判》,《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孟姝芳:《清代皇权在官员处分中的决定性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5期。
    曾坚、李雪华:《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探究》,《河北法学》,2006年第6期。
    岑红、丁三青:《论晚清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赵晓华:《清代的因灾恤刑制度》,《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
    那赫男:《浅谈汉官在后金(清)政权建设中的作用》,《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祁世远:《清末资政院研究综述》,《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
    房德邻:《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读<“公车上书”考证补>献疑(一)》,《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房德邻:《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读<“公车上书”考证补>献疑(二)》,《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
    刘丽君:《清代顺治朝科道官员作用受限的初步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2期。
    刘丽君:《略论清代顺治朝科道官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薛洪波:《论努尔哈赤伦理思想中的天命色彩》,《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孙明:《论努尔哈赤伦理思想的特点》,《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杨晓红:《试析灾异谴告说在宋代的政治功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李巧:《清代监察官员之选任与考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杨银权:《论归附知识分子在皇太极强化中央集权中的作用》,《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陈德鹏:《咸丰帝的人格心理及其影响》,《安徽史学》,2008年第2期。
    楚德江:《试论郭嵩焘政治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异同》,《兰州学刊》,2008年第2期。
    冯锦:《北宋司法监察制度述论》,1999年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龙腾:《明初监察制度研究》,2001年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制度研究》,2001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潘浩:《明代理学与言官》,2002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2003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龙长安:《清末立宪研究——以法制现代化为视角》,2003年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松祥:《资政院述论》,2003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巧:《试论清代监察制度的建置及其监察机能萎缩的原因》,2004年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大飞:《贞观时期谏官制度研究》,2004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蔡明伦:《明代言官研究——以嘉靖、隆庆、万历朝为中心》,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勇军:《明代监察体制述评》,200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远平:《晚清君主立宪思潮的阶段性特征》,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洪涛:《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2005年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景未:《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研究》,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婷:《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2005年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肖平:《试论灾异与万历政局》,2005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郑跃涛:《清末顺直谘议局研究》,2005年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敬:《清末言官的变法观考察》,2005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颖:《明代监察制度的泛化》,2006年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湘:《晚清立宪的分析》,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彩娟:《元代监察制度述论》,2006年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胡海滨:《清末监察制度改革述论》,湘潭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杨雄威:《日暮途穷——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言路》,2006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芳:《言官与戊戌变法》,2006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丽君:《清代顺康两朝科道官员研究》,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日)邨山纬·北条铉:《大清三朝事略》,1980年上海古籍书店据日本宽政十一年刻本复印本。
    (美)费正清、刘广京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日)井上清著,马黎明译:《日本军国主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法)龙巴尔,(中)李学勤主编:《法国汉学》(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清史译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07年版。
    (日)吉尾宽,乐遊编译:《1987年日本清史研究综述》,《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4期。
    (日)岩井茂树,华立编译:《1988年日本清史研究综述》,《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4期。
    刘小萌:《近年来日本的八旗问题研究综述》,《满族研究》,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