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朝鲜王朝地方城市及建筑规制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朝与朝鲜王朝在政治与文化方面有过广泛的交流,在建筑方面也存在许多类似之处,让我们猜测当时中韩两国建筑的文化、技术及制度方面有过一定程度的交流。这种影响关系尤其在两国共同经历过的全国性城市建设运动中有明显的体现,而且不同城市之间出现的类似性和规律性,让我们推测两国的城市建设都是按某种统一的规制而进行的。
     本论文以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地方城市及其配套建筑为对象,分析两国地方城市各自的特点和规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第一章是绪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相关历史资料及现有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探讨城市。本章主要对比明朝的平原城市与朝鲜王朝的山区城市,并分析古人的城市建设理论,来查明朝鲜王朝地方城市平面模式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第三章探讨地方衙署。本章主要根据地方志和图纸资料,对两国不同级别的地方衙署进行了平面分析。另外,通过各种间接分析方法,来推断衙署建筑的模式和不同等级衙署之间的建筑等级次序。
     第四章探讨地方馆舍。在明朝的地方城市中,馆舍一般位于当地衙署内部。然而,朝鲜王朝地方馆舍则独立于当地衙署。本章分析两国地方行政组织的特点来查明了其原因。
     第五章探讨坛庙。坛庙不同于衙署,涉及到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其建设制度很严格,特别讲究形式。本章主要查明朝鲜王朝遇到在中韩两国历代坛庙制度的矛盾,如何制定了自己的坛庙建设制度。
     第六章探讨庙学。朝鲜王朝地方庙学的建筑模式是基于中国历代中央庙学的建筑制度而简化的。本章主要分析了两国地方庙学对祭祀用的“庙”和教学用的“学”的两大功能的区分方式。
     第七章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本章总结了两国地方城市及建筑的规制和特点,并解释了影响关系。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Chosun Dynasty had extensive exchanges in the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so many similarities bwtween two countries make usguess the two countries also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exchange in the architecturalculture,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Eespecially they had experienced similarnational-wide city construction movement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regularitiesamong the cities, let us speculate their city construction might had been carried outaccording to a unified regulation of its country itself.
     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e local cities and their sets of ancillary buildings of twodynasties, analyzes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ties of local cities, and findsout the influence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system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cope, method, historicaldata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e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ir cities. This chapter mainly compares plaincitie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mountain cities in the Chousn Dynasty, and analyzesthe theory of city construction, to ascertain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their local city system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local government buildings. This chapter mainlyanalyzes the architectural plains of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 the localchronicles and their attached drawings, and finds out the architectural model andpattern through various indirect analysis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local official guest house. In the Ming Dynasty,they usually were placed in their local government building. On the contrary, thelocal official guest houses of the Chosun Dynasty were independent of localgovernment building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ofthe two dynasties to find the reason.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local offical altars and temples. Different from thegovernment budldings, the local offical altars and temples were related to theetiquette system, theri construction system was very strict and paid much attention totheir architectural form and size.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how the Chosun Dynasty made its own architectural systems of various offical local altars and temples afterfinding out its own systems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Ming Dynasty’s new officalsystem.
     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the local temple school. The architectural model of thelocal temple schools in the Chosun Dynasty was made based on several templeschools in the ancient China. This chapter analyzes how to combine temple sectionand school section in one architectural complex.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t summarize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and rugulation of local cities and their ancillary buildings in two countries, and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among them.
引文
①徐东日.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以燕行录、朝天录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18
    ②(朝鲜)香山县邑志.卷1,公廨
    ③(朝鲜)稷山郡邑志.卷1,公廨
    ④(朝鲜)广州府邑志.卷1,公廨
    ①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②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③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④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⑤李德华.山东城市平面形态与建筑规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8
    ⑥包志禹.明代北直隶城市平面形态与建筑规制研[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9
    ⑦李菁.明代南直隶地方城防与行政建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11
    ①胡介中.清代北京城内衙署建筑之规模与空间布局探索//王规祥等.中国古代建筑基址规模研究.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8:380~403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洪武初,建都江表,后乃尽革行中书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志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乾隆)山东通志.卷三,建置//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②(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二、三,建置沿革
    ③包志禹.明代北直隶城市平面形态与建筑规制研究[博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9,附录F.明代北直隶城池营建始末。
    ④(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东昌府
    ⑤(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清州府。
    ①(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济南府。
    ②(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兖州府。
    ③成一农.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墙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中村圭尔.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79
    ④(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
    ⑤(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
    ①(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五,黑窑厂,上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82
    ②(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篇,陶埏.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35
    ③考柏桦.明代州县衙署的建制与州县政治体制//史学集刊,1995(4)
    ①(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东昌府
    ①(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东昌府,茌平县城
    ②(明)陆釴等撰.(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
    ③(万历)恩县志.建置卷二,城池
    ④(正德)大名府志.卷一,城池
    ⑤(乾隆)山东通志.卷四,城池
    ⑥(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
    ⑦(康熙)肥城县志.建置志
    ⑧(乾隆)山东通志.卷三,建置
    ①(正德)大名府志.卷一,城池:““土圆城古筑。周仅四里,高二丈二尺,池深广各八尺,门各有楼。”
    ②(正德)大名府志.卷一,城池:“土圆城,在古蒲城镇。国朝洪武元年,县丞刘彦昭始筑,周二里有奇。”
    ③(天启)新城县志.卷三,建置志:“城池。东圆西方。”
    ④(正德)大名府志.卷一,城池:“土城。前方后圆。”
    ⑤(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
    ⑥(嘉靖)武县志.卷三,官职志
    ①(天启)新城县志.卷二,建置志
    ②(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
    ③(康熙)曹州志.卷三,建置志
    ④(万历)齐东县志.卷三,建置
    ⑤(康熙)曹州志.卷三,建置
    ①(嘉靖)山东通志.卷四,政治述
    ②(万历)青城县志.卷一,城池
    ③(嘉靖)高唐州志.卷三,城池志
    ④(嘉庆)莒州志.卷二,官署
    ⑤(康熙)诸城县志.卷一,城池
    ①(汉)郑玄注.周礼.卷四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②(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四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③(汉)郑玄注,(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卷四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④(朝鲜)柳馨远.磻溪随录.卷之二十二,兵制后录,城池//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又周制,天子城方十二里。(注:周四十八里。)公城方九里(注:周三十六里)。侯伯城方七里。(注:周二十八里。)子男城方五里。(注:周二十里。)”
    ①(朝鲜)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五集,政法集,第四卷//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数据库
    ①(朝鲜)柳馨远.磻溪随录,兵制后录,城池//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朝鲜)刘成龙.惩毖录,城池//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②(朝鲜)柳馨远.磻溪随录,兵制后录,城池//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朝鲜)柳馨远.磻溪随录,兵制后录,城池//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②(朝鲜)丁若镛.牧民心书.工典六条,修城//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数据库
    ①(朝鲜)丁若镛.经世遗表.卷二十八,官职志,冬官//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宋)刑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城邑,形势//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②(朝鲜)阳智郡邑志.城邑志,形势//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③(朝鲜)《英宗实录》.七十七卷,二十八年
    ④起源于中国古代“四镇五岳”,如《周礼·春官·大司乐》:“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故亦称五岳为镇山。有祭祀四镇之制,表示安定四方。”
    ⑤(韩)白寅吉.关于朝鲜时代的邑城的地位特性的研究[硕士论文].首尔:首尔大学,1989
    ①(韩)白寅吉.关于朝鲜时代的邑城的地位特性的研究[硕士论文].首尔:首尔大学,1989:82~123
    ①(韩)奎章阁藏.舆图类.1872年地方地图
    ①(万历)章丘县志.卷四,公署
    ②(康熙)肥城县志.建置志
    ③(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五,公署
    ①(万历)乐安县志.卷五,公署
    ②(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五,公署
    ③(康熙)临清州志.卷一,公署
    ④(洪武)苏州府志.苏州府志图卷:27
    ⑤(明)王祎.王忠文集,卷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
    ⑥(明)清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2~13。又见于(明)邓士龙.国朝典故.卷69,引蓬轩类记二。
    ⑦(明)陈仁锡撰.皇明世法录.卷四十八,“有司官吏不住公廨”条,//四库禁毁书丛刊.史十五:316
    ①(乾隆)山东通志.卷二十六,公署志
    ③(嘉靖)河间府志.卷四,宫室志:“(河间府衙)堂五间,左右为幕厅共六间,前为仪门三间,东西为吏房各二十七间,其旁东西又为私舍各六十间。仪门之外,正门三间,东为神庙,西为监狱又三十余间。崇卑广狭皆合于制。”
    ④(明)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之二十八,将作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993~994
    ①(明)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之二十八,.将作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993~994
    ②(明)邓士龙辑.卷六十九,蓬轩杂记之二//国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541
    ③王贵祥.明代王府及署廨第宅的基址规模//王贵祥等.中国古代基最址规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8.
    ④牛淑杰.明清时期衙署建筑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大学,2003.
    ①陈同滨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大图典.下册.河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309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六十九,礼部十六,房屋器用等第条
    ①李菁.明代南直隶地方城市城防与行政建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11:132~137
    ②(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六十九,礼部十六,房屋器用等第条
    ③(清)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羣祀考,杂祠淫祠//四库全书电子版,引明太祖实录。
    ④(明)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之二十八,将作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993~994
    ⑤(康熙)阳谷县志.卷二,公署
    ①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下册:32.引(明)卢熊.(洪武)苏州府志
    ②(康熙)东河县志.卷二,建置志
    ③(康熙)兖州府曹县志.卷二,公署志
    ①(清)伊桑阿等.(康熙)大清会典.吏部
    ①(嘉靖)滋阳县志.卷五,创设志
    ①(万历)乐安县志.卷八,公署:“土地祠在焉。后则宾馆,以示先神后人之义。”
    ①(康曹县志.卷二,建置志
    ②(康熙)滋阳县志.卷一,公署
    ①(嘉靖)高唐州志.卷四,政治述
    ①(朝鲜)太祖实录.卷七,四年正月己酉
    ②(朝鲜)经国大典.卷十四,第宅
    ③(朝鲜)世宗实录.卷一百零六,二十六年十一月戊子
    ④(朝鲜)文献通考.卷二,工曹,度量衡
    ⑤(朝鲜)经国大典.工曹,度量衡
    ①(朝鲜)世宗实录.卷五十一,十三年正月丁丑
    ①(朝鲜)世宗实录.卷九十,二十二年七月
    ②(朝鲜)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三,三十一年正月甲辰
    ①(朝鲜)朴趾源(1737~1805).热河日记.4册.首尔:文艺院,2012:58
    ①(朝鲜)舆地图书(1757~1765),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1973
    ①韩国传统建筑.第一辑,官衙建筑.大韩建筑士协会,首尔:新正文化社,1992.
    ①(朝鲜)吴宖默.旌善丛琐录(1897)中关于江原道监营园林的描述
    ①(朝鲜)吴宖默.旌善丛琐录//江原监营志.卷三.衙署志
    ①(朝鲜)綾州志.官廨//邑志总书.第三卷,国史编撰委员会.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92:298
    ②(朝鲜)高城郡邑志.官廨//邑志总书.第五卷,国史编撰委员会.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92:298
    ③(朝鲜)白川郡邑.卷二,官廨//邑志总书.第二卷,国史编撰委员会.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90:122.
    ④(朝鲜)韩弼敎.宿践诸衙图.序首尔大学图书馆藏
    ①(朝鲜)世宗实录.卷十八,四年十二月辛丑//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②(朝鲜)铁原郡公廨间数及现存汴物文薄并成册、慈城郡公廨间数成册、庆尚道星州牧公廨新建修补间数及监蕫人姓名成册均为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收藏。
    ①朝鲜王朝时期水原华城工程(1794~1796)的国家档案,10卷10册。
    ②承政院是朝鲜王朝时期负责出纳王命的机构。《承政院日记》就是承政院的日志,现存1623年至1894年的记录。韩国学研究院收藏。
    ③朝鲜王的国政日志,现存1752年至1910年的记录。
    ④备边司是朝鲜中后期国家最高机构。《备边司誊录》就是备边司日志。现存1617年至1892年的记录。
    ⑤朝鲜王朝的朝廷学术机构奎章阁的日志,现存1779年至1883年的记录。
    ①(朝鲜)丁若镛.舆犹堂全书.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七卷,牧民心书,工典六条,缮廨//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七,艺文十九,诗//四库全书电子版
    ②(清)左周等.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三,艺文记二//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朝鲜)稼亭先生文集.卷之十九,律诗//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②(朝鲜)谨斋先生集.卷之一,诗//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朝鲜)徐居正等.东文选.卷之七十八,记,盈德客舍记//韩国古典数据库
    ①李菁.明代南直隶地方城防与行政建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11:179
    ②(万历)盐城县志.卷二,公署:“迎宾馆正堂之东,内正厅三间,耳房二间,厨房二间,大门一座,正厅前有月池。”
    ③(弘治)微州府志.卷二,公署
    ①管子.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③(弘治)微州府志.卷二,公署
    ④高丽史.卷二,世家,卷第二,太祖十四年十一月//(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⑤(宋)徐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第二十七,馆舍
    ①(宋)徐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第二十七,馆舍
    ①(宋)徐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第二十七,馆舍
    ②高丽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卷第四十二,崔忠献//(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①(宋)徐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第三,郡邑
    ②(朝鲜)稼亭集.卷三.(高丽)李谷.宁州怀古亭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③(高丽)韩州重营客舍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高丽)郑以吾.高阳客馆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朝鲜)承政院日记.孝宗三年三月十九日//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数据库
    ②(朝鲜)苏世让.拥翠堂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③(朝鲜)商州志(1619):“迎宾馆在北川桥傍,康熙甲戌牧使李恒建。”(朝鲜)商州志(1929):“迎宾馆在北川上,为迎送大宾之所。”
    ①(朝鲜)徐居正.积城县客舍重新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②(朝鲜)徐居正.罗州客馆东轩重新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③(朝鲜)曺伟.洪州客馆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④(朝鲜)徐李谷.宁州怀古亭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⑤(朝鲜)丁若镛.牧民心书,奉公六条,礼际中//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朝鲜)颐斋乱槁,卷三十一//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②(朝鲜)权文海.草间日记.1580.3.8//(韩国)国立综合图书馆古籍藏
    ③(朝鲜)权文海.草间日记.1581.8.8//(韩国)国立综合图书馆古籍藏
    ④(朝鲜)权文海.草间日记.1581.9.1//(韩国)国立综合图书馆古籍藏
    ⑤(朝鲜)太宗实录太宗.卷二十四,太宗十二年二月//(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①高丽史.卷六十八,志,卷第二十二,礼十,嘉礼//(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①(朝鲜)申叔舟.星州百花轩记,客舍东轩//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朝鲜)洪贵达.虚白亭文集.卷之二,漾碧亭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②《诗·大雅·行苇》:“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毛传:“设席,重席也。”后因以“设席”指设宴,置办酒席。《晋书·皇甫谧传》:“礼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设席以祭,百日而止。”《儒林外史》第十回:“次日,蘧公孙上厅谢亲,设席饮酒。”
    ③(朝鲜)世祖实录.五年夏四月//(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④今名釜山。原来是县,但为了管理倭人,升为府,一般由东莱府使接待倭使。
    ①(朝鲜)成俔.南平县客舍重修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朝鲜)公山志.楼亭:“锦江楼在锦北。”//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朝鲜)权近.盈德客舍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②(朝鲜)成俔(1439~1504).光州客舍东轩记。该记有两种版本,内容略相异,这是《韩国文集丛刊·卷十四·虚白堂集》的版本。
    ③指服丧。明高明《琵琶记·一门旌奖》:“今大人服制已满。况天朝恩典,礼当从吉。”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禁忌》:“服制之家不登贺不立门簿。”
    ①据《庆尚道青松·东莱邑志》的介绍,清宋郡在世祖朝时(1455~1468)被升级为都护府。
    ①(朝鲜)徐居正.海州客馆东轩重新记//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②《世宗实录·卷九十·二十二年(1440)》:“上曰:大抵立法非难,行法为难。即立其法,则虽有不得已之故,不可废也。昔高丽之八关会、我朝之讲武,虽遇旱干凶歉之岁,常行不废。今养老宴之法,诚为美典,亦宜永为遵行,不可废也。”
    ③《世宗实录·卷五十七·十四(1432)》:“礼曹启:各官养老宴,妇女则守令及妻,亲见馈饷,未便。请有职人之妻,给米一石、酒五甁。无职人之妻,米一石、酒三甁于其家幷分鱼肉。从之。”
    ④(朝鲜)柳寿垣.迂书,卷五,论两司合行职务事宜//(韩国)文化遗产研究知识端口古文献资料馆
    ①(朝鲜)咸山志//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①(朝鲜)国朝五礼仪.卷五,嘉礼(1474)//首尔大学电子图书馆
    ①(嘉靖)夏津县志.卷四,祀典志
    ②(万历)商河县志.卷四,学校志
    ③(嘉靖)山东通志.卷十八,祠祀
    ④(万历)商河县志.卷四,学校志,坛壝
    ①周礼注疏.卷一.天官冢宰第一//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5
    ②礼说,卷二,天官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③黄怀信等注.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12
    ①(宋)正和五礼新仪,首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宋)正和五礼新仪,首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宋)正和五礼新仪,首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②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八,答社坛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323-3324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八,答社坛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323-3324
    ①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八,答社坛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325
    ②宋史.巻一百二,礼志,第五十五,礼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今社稷不用血祭,又不荐烂,皆违经礼,请以埋血为始,先荐烂,次荐熟。
    ③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上,祭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③明集礼.卷十,吉礼十,郡县社//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④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吴元年八月癸丑,圜丘方丘及社稷坛成。圜丘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阳方丘在太平门外钟山之北社稷坛在宫城之西南,皆北向,社东稷西。”
    ⑤明史.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礼一,吉礼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洪武元年,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乃历叙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庙仪以进。礼官及诸儒臣又编集郊庙山川等仪,及古帝王祭祀感格可垂鉴戒者,名曰《存心录》。二年,诏诸儒臣修礼书。明年告成,赐名《大明集礼》。”
    ①胡广等.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己丑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746-747.
    ②明集礼.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③五礼通考.卷四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府州县社稷,洪武元年颁坛制于天下郡邑,俱设于本城西北,右社左稷。十一年定同坛合祭如京师。”
    ①续通典,卷五十,礼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④续通典,卷五十,礼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⑥五礼通考.卷四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初,定仪天下府州县社稷。洪武礼制,社稷同坛,制东西二丈五尺,南北二丈五尺,高三尺,俱营造尺,四出陛,各三级,坛下前十二丈或九丈五尺,东西南各五丈,缭以周墙,四门红油,北门入。”
    ①(乾隆)山东通志,卷十二,秩祀志
    ①(乾隆)山东通志.卷十二,秩祀志
    ①春秋左传注疏.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②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礼四,吉礼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⑤(乾隆)山东通志.卷十二,秩祀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乾隆)山东通志.卷十二,秩祀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胡广等.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洪武三年六月戊寅条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1050
    ②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③明史.卷四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版:28
    ④(嘉靖)清苑县志.卷三
    ⑤(弘治)易州志.卷三,神祀
    ⑥(嘉靖)高唐州志.卷四,政治述
    ⑦(康熙)临清州志.卷二,庙祀
    ⑧(嘉靖)宁海州志.祠祀,第四
    ⑨(嘉靖)蠡县志.建置第二
    ⑩(嘉靖)威县志.卷五,文事志,祀典
    ①(康熙)长清县志.卷三,祠祀志
    ②(康熙)陵县志.卷二,文庙
    ③(顺治)海丰县志.卷五,建置志
    ④(万历)沾化县志.卷二,建置
    ⑤(正德)莘县志.卷四,坛壝
    ⑥(万历)恩县志.卷二,建置
    ①高丽史.卷六十三,志卷第十七,礼五,吉礼小事,顺宗九年(1055)三月壬申
    ②高丽史.卷二十三,世家,卷第二十三,高宗二十三年(1236)九月丁巳
    ③高丽史.卷二十九,世家,卷第二十九,忠烈王七年(1281)一月丙午
    ④高丽史.卷三十五,世家,卷第三十五,忠肃王十五年(1328)七月庚寅
    ⑤高丽史.卷六十三,志,卷第十七,礼五,恭愍王九年(1360)三月甲午
    ⑥高丽史.卷五十四,志,卷第八,五行二,金(1390)九月甲寅
    ⑦朝鲜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十三年(1413)四月辛酉:“礼曹上诸祀之制。启曰:谨按前朝《详定古今礼》,社稷、宗庙、别庙为大祀;先农、先蚕、文宣王为中祀;风师、雨师、雷师、灵星、司寒、马祖、先牧、马步、马社、禜祭七祀、州县文宣王为小祀。”
    ⑧高丽史.卷三十三,世家,卷第三十三//(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⑨高丽史.卷四十二,世家,卷第四十二,恭愍王十九年(1370)五月.明朱元璋诏书:“成准得还自京师,帝赐玺书曰:朕为人神之主,天地百神之祀,牺牲未尝敢阙。闻王之国,孶生不育,何以供境内山川城隍之祀乎?有国之君,当崇祀典,刘康公有言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若戎事不备,祀事不合典礼,其何以为国乎?”
    ⑩高丽史.卷四十二,世家,卷第四十二,恭愍王十九年(1370)七月壬寅
    ①高丽史.卷一百三十五,列传,卷第四十八,禑王十一年(1385)九月:“禑谒玄陵,宣读诰命。张溥等往观社稷坛,责其不营斋庐。又欲观城隍,朝议以为,‘不可登高遍瞰国都。’绐以净事色为城隍,以示之。净事色乃醮星所。张溥等欲观籍田,朝议沮之。张溥等欲诣阙,禑方在淑妃宫未还,馆人以故迟留不进马,溥等大怒,欲徒行,廉兴邦进曰:‘王不豫,未得梳沐。今天使奄至,恐王不及礼,待请小留。’溥等然之。及禑还,乃邀宴慰。”
    ①(朝鲜)太祖实录.一卷,一年(1392)八月庚申//(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②(朝鲜)太祖实录.三卷,二年(1393)一月丁卯//(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③(朝鲜)太宗实录.十一卷,六年(1406)六月癸亥//(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④(朝鲜)太宗实录.十二卷,六年(1406)七月戊寅//(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①(朝鲜)太宗实录.二十一卷,十一年(1411)五月戊辰//(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②(朝鲜)太宗实录.二十五卷,十三年(1413)二月戊辰//(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①(朝鲜)世宗实录.四十九卷,十二年(1430)八月甲戌//(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①(朝鲜)世宗实录.五十七卷,十四年(1432)七月辛巳//(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①(朝鲜)世宗实录.五十七卷,十四年(1431)九月壬辰//(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②太祖二年,许稠求得元代陈家、姜文霔家的周尺,并参考《家礼》而制作尺子,献上朝廷。
    ①(朝鲜)世宗实录.七十二卷,十八年(1436)四月辛酉//(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①(朝鲜)世宗实录.五礼,吉礼序例,坛壝//(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史数据库
    ②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版:9
    ③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吉礼三
    ④胡广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四.洪武十三年冬十一月庚子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128.
    ①(朝鲜)日省录.正祖,九年(1785)//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数据库
    ①(朝鲜)日省录.正祖,十三年(1789)//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数据库
    ②(朝鲜)日省录.正祖,十六年(1792)//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数据库
    ①(朝鲜)日省录.正祖,十六年(1792)//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数据库
    ②(朝鲜)阳智郡邑志.卷二,坛庙
    ③(朝鲜)水城志.卷三,坛庙
    ①(朝鲜)日省录.铁宗六年(1855)
    ②朝鲜正祖朝时期,由国家主导的城市建筑项目的综合性报告书,1796年成书,1801年发刊。
    ①(朝鲜)正祖.弘斋全书.正祖三十五年(1814)
    ①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乾隆)山东通志.卷十二,学校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①(康熙)鱼台县志.卷二十一,学校志
    ①周瑛.明代河南府、州、县庙学建筑形制与空间构成研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8:104
    ①高丽史.卷五,世家,卷第五,德宗即位年十月己日。
    ②高丽史.卷三,世家,卷第三,成宗二年五月甲子。
    ③(宋)徐克,朴庆辉校注宣和奉使高丽图:31
    ④高丽史.卷七,十四第二十八,选学二,学校:“(仁宗)五年三月,诏诸州立学,以广教道”
    ①世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地理志,京畿
    ①周瑛.明代河南府、州、县庙学建筑形制与空间构成研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8:104
    [1]胡广等.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李时勉等.明宣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柯潜等.明英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4]陈经邦等.明世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5]张惟贤等.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6]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8]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篡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64).济南:齐鲁书社,1996.
    [9]朱元璋.明太祖皇帝钦录.故宫文献季刊,1970,1(4):71-112.
    [10]朱勤美.王国典礼.//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部.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9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1]徐学聚.国朝典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篡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12]林尧俞等.礼部志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3]李贤.明一统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72-47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4]申时行等.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
    [15]马端临.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6]允裪.钦定大清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7]郑玄注,贾公彦疏.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8]劳堪.宪章类编//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部.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46).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9]查继佐.罪惟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0]王鸿绪.明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2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2]朱国祯.涌幢小品.北京:中华书局,1959.
    [23]陆釴.病逸漫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篡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240).济南:齐鲁书社,1995.
    [24]海瑞.海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25]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26]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100)《京畿》.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27]顾炎武着,黄汝成集释,栾保羣等点校.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8]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09-41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9]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79-12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0]礼部纂修.洪武京城图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1]郜相修,樊深纂.嘉靖河间府志.明嘉靖十九年刻本
    [32]石禄修,唐锦纂.正德大名府志.明正德元年刻本
    [33]章律修,张才纂,徐珪重编.弘治保定郡志.明弘治七年刻本
    [34]翁相修,陈棐纂.嘉靖广平府志.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
    [35]蔡懋昭纂修.隆庆赵州志.明隆庆元年刻本
    [36]戴敏修,戴铣纂.弘治易州志.明弘治十五年刻本
    [37]唐交等修高浚等纂.嘉靖霸州志.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
    [38]王齐纂修.嘉靖雄乘.明嘉靖十六年刻本
    [39]唐臣修,雷礼纂.嘉靖真定府志.明嘉靖二十八年(乙酉1594)刻本
    [40]谢庭桂纂.苏干续纂.嘉靖隆庆志.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41]李廷宝纂修.嘉靖清苑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
    [42]李复初纂修.嘉靖蠡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
    [43]赵惟勤纂修.嘉靖获鹿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
    [44]程遵纂修.陈纪编集.正德赵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2)
    [45]胡荣修.嘉靖威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2)
    [46]吴杰修,张廷纲,吴祺纂.弘治永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3)
    [47]景芳纂修.正德临漳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3)
    [48]周文龙修,孙绍等.嘉靖磁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3)
    [49]唐交修,陈玮.嘉靖武安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4)
    [50]佚名纂.嘉靖涉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4)
    [51]雍正畿辅通志.李卫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宋祖乙修,申佳胤等纂.崇祯永年县志.明崇祯十四年刻本
    [53]夏诒钰等纂修.永年县志.清光绪三年刊本
    [54]佚名纂.成化顺德府志.邢台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顺德府志》(明代两朝三部珍本),重印本,非公开发行,2007
    [55]佚名纂.万历顺德府志.邢台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顺德府志》(明代两朝三部珍本),重印本,非公开发行,2007
    [56]周应中修,杨芳纂.万历真定县志.明万历5年刻本
    [57]邹守愚,李濂.嘉靖河南通志.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58]崔铣.嘉靖彰德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45).
    [59]常存仁,郭檏.万历彰德府续志.明万历九年刻本.
    [60]侯大节.万历卫辉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34).
    [61]郭大纶修.万历淮安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8)
    [62]佟国瑞,吴干将,李中节.康熙汲县志.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63]魏青铓.民国汲县今志.民国二十四年南京铅印本.
    [64]黄似华,李本固.万历汝南志.明万历三十六年刻本.
    [65]纪国珍,刘元琬,羊璘.顺治汝阳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35).
    [66]邱天英,李根茂.康熙汝阳县志.清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67]德昌,王增.嘉庆汝宁府志.清嘉庆元年刻本.
    [68]孟重,刘泾.嘉靖怀庆府志.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
    [69]袁通,方履钱.道光河内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75).
    [70]邵大业,孙广生.乾隆禹州志.清乾隆十二年刻本.
    [71]王琴林.民国禹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459).
    [72]何景明.雍大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84).
    [73]赵廷瑞,马理.嘉靖陕西通志.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
    [74]李思孝,冯从吾.万历陕西通志.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
    [75]周易.万历凤翔府志.万历五年刻本.
    [76]达灵阿,周方炯,高登科.乾隆重修凤翔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292).
    [77]王行俭.乾隆南郑县志.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78]郭凤洲,柴守愚,刘定铎.民国续修南郑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257).
    [79]王珣,胡汝砺.弘治宁夏新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72).
    [80]杨守礼,管律.嘉靖宁夏新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68).
    [81]杨寿.万历朔方新志.故宫珍本丛刊.(084).甘肃宁夏府州县志(第二册)
    [82]张金城,杨浣雨.乾隆宁夏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3).
    [83]汪绎辰.银川小志.中国西北稀见方志(7).
    [84]唐懋德.万历临洮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9).
    [85]陈士桢,涂鸿仪.道光兰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564).
    [86]陆釴.嘉靖山东通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51-52).
    [87]宋祖法,叶承宗.崇祯历城县志.明崇祯十三年刻本.
    [88]蒋焜修,唐梦赍.康熙济南府志.清康熙三十一年刻本.
    [89]王赠芳,王镇修,成瓘,冷烜.道光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90]胡德琳,李文藻.乾隆历城县志.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91]毛承霖.续修历城县志.民国十五年历城县志局铅印本.
    [92]于慎行.万历兖州府志.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93]张鹏翮.康熙兖州府志.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94]觉罗普尔泰,陈顾联.乾隆兖州府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95]李兆霖.光绪滋阳县志.光绪十四年续修刻本.
    [96]杜思,冯唯讷.嘉靖青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41-42).
    [97]王家宾,钟羽正.万历青州府志.万历四十三年刻本.
    [98]田仰.万历益都县志.万历四十六年刻本.
    [99]陈食花,钟谔.康熙益都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刻本.
    [100]毛永柏,李图,刘耀椿.咸丰青州府志.清咸丰九年刻本.
    [101]张承爕,法伟堂.光绪益都县图志.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102]桑东阳,邢侗.万历武定州志.万历十六年刻本.
    [103]王永积,刘嘉祯.崇祯武定州志.明代孤本方志选.
    [104]倭什布,刘长灵.乾隆惠民县志.乾隆四十七年刻本.
    [105]沈世铨.光绪惠民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106]徐汝冀.万历沂州志.明万历三十六年刻本.
    [107]李希贤.乾隆沂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108]李侃,胡谧.成化山西通志.明成化十一年刻本.
    [109]杨宗气,周斯盛.嘉靖山西通志.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
    [110]李培谦,阎士骧.道光阳曲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396).
    [111]马暾.弘治潞州志.明弘治十八年刻本.
    [112]杨晙,李中白,周再勋.顺治潞安州志.清顺治十六年刻本.
    [113]张淑渠,姚学瑛.乾隆潞安府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114]吴九龄,蔡履豫.乾隆长治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115]李桢,杨笃.光绪长治县志.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116]张钦.正德大同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86).
    [117]胡文烨.顺治云中郡志.清顺治九年刻本.
    [118]黎中辅.道光大同县志.清道光十年刻本.
    [119]林富修,黄佐.嘉靖广西通志.明嘉靖十年刻本.
    [120]苏浚.万历广西通志.明万历二十七年刻本.
    [121]陈琏.宣德桂林郡志.明景泰元年吴惠重刻增补宣德本.
    [122]刘大谟,王正元.嘉靖四川总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42).
    [123]黄廷桂,张晋生.雍正四川通志.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124]王泰云.嘉庆成都县志.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125]陈法驾,叶大锵.民国华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刻本.
    [126]杨思震.嘉靖保宁府志.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
    [127]黎学锦,徐双桂,史观.道光保宁府志.清道光元年刻本.
    [128]刘元熙,李世芳.嘉庆宜宾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392).
    [129]王麟祥,邱晋成.光绪叙州府志.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130]徐学谟.万历湖广总志.明万历十九年刻本.
    [131]王庭祯,彭崧毓.同治江夏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341).
    [132]甘泽.嘉靖蕲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55).
    [133]孙存修,王宠怀.嘉靖荆州府志.明嘉靖十一年刻本.
    [134]吴道迩.万历襄阳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11).
    [135]陈锷.乾隆襄阳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136]杨宗时,崔淦.同治襄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137]恩联,王万芳.光绪襄阳府志.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138]徐一鸣.嘉靖长沙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37).
    [139]吕肃高.乾隆长沙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99).
    [140]陆柬.隆庆宝庆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39).
    [141]许绍宗,邓显鹤.嘉庆武冈州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40).
    [142]嘉靖常德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56).
    [143]顾璘,吴惺.嘉靖兴都志.影明内钞本.
    [144]徐阶,林廉.嘉靖承天大志.明刻本.
    [145]孙文龙.万历承天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146]孙福海.同治钟祥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39).
    [147]杨佩.嘉靖衡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59).
    [148]张奇勋,周士仪.康熙衡州府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36).
    [149]范涞,章潢.万历新修南昌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150]林庭昂,周广.嘉靖江西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82-183).
    [151]杨周宪.康熙新建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5).
    [152]陈策.正德饶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44).
    [153]夏良胜.正德建昌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34).
    [154]孟照.乾隆建昌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830).
    [155]曹养恒,萧韵.康熙南城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9).
    [156]王崇献.正德宣府镇志.正德刻本.
    [157]孙世芳,栾尚约.嘉靖宣府镇志.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19).
    [158]王者辅,吴廷华.乾隆宣化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18).
    [159]周季凤.正德云南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70-71).
    [160]邹应龙,李元阳.隆庆云南通志.隆庆六年修万历四年刻本.
    [161]胡宗宪.嘉靖浙江省通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24-26).
    [162]沈杰.弘治衢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31).
    [163]符锡,秦志道.嘉靖韶州府志.嘉靖十二一年刻本.
    [164]额哲克,单兴诗.同治韶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
    [165]彭泽.弘治徽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21-22).
    [166]程敏政,欧阳旦.弘治休宁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9).
    [167]王诰,刘雨.正德江宁县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4).
    [168]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点校.[民国]河北通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169]金富軾著李丙燾校勘.原文三國史記.京畿道:韩国学术情报,2012
    [170]李丙燾譯註.譯註三國遺史.京畿道:韩国学术情报,2012
    [171]金富軾.三國史記.京畿道:韩国史数据库[2011-02-14]. http://db.history.go.kr/url.jsp?ID=sg
    [172]三國遺史.京畿道:韩国史数据库[2011-02-18]. http://db.history.go.kr/url.jsp?ID=sy
    [173]高丽史.京畿道:韩国史数据库[2012-02-01]. http://db.history.go.kr/KOREA/
    [174]朝鲜王朝实录.首尔: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10-03-03]. http://e-kyujanggak.snu.ac.kr/sub_index.jsp?ID=JWS
    [175]日省录.首尔: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10-03-03]. http://e-kyujanggak.snu.ac.kr/sub_index.jsp?ID=JWS
    [176]承政院日记.首尔: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10-04-02]. http://e-kyujanggak.snu.ac.kr/sub_index.jsp?ID=SJW
    [177]内阁日记.首尔: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10-05-01]. http://e-kyujanggak.snu.ac.kr/sub_index.jsp?ID=NGK
    [178]备边司誊录.首尔: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10-05-01]. http://e-kyujanggak.snu.ac.kr/sub_index.jsp?ID=VBS
    [179]韩国古典翻译院.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http://db.itkc.or.kr
    [180]崔恒等編.经国大典.顯宗8年(1667)
    [181]丁若镛著,北韩社会科学院古典翻译研究所译.经世遗表.首尔:丽江出版社,2001
    [182]景仁文化社編集部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首尔:景仁文化社,2005
    [183]首尔大学校奎章阁韩国学硏究院.全罗道邑志.首尔: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09
    [184]首尔大学校奎章阁韩国学硏究院.忠淸道邑志.首尔: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01
    [185]首尔大学校奎章阁韩国学硏究院.京畿道邑志.首尔:首尔大学校奎章阁,2000
    [186]首尔大学校奎章阁韩国学硏究院.江原道邑志.首尔:首尔大学校奎章阁,1997
    [187]韩玙等编.寧城邑志.哲宗3年
    [188]金镕济编.迎日邑志.兴海乡校内正文公司,1929
    [189]定州郡编.定州邑志.1900年代
    [190]车勇杰.淸州邑志.淸州:忠北大学校中原文化硏究所,2003
    [191]加恩邑开发咨问委员会.加恩邑志,2005
    [192]崔洪奎编.水原华城郡邑志.首尔:国学资料院,2001
    [193]高原郡志编纂委员会.编着高原郡志.高原郡:高原郡志编纂委员会,2000
    [194]金镕济.庆州邑志//韩国地理风俗志丛书.首尔:景仁文化社,1999
    [195]朝鲜各道邑志//韩国地理风俗志丛书.首尔:景仁文化社,1999
    [196]韩国人文科学院编辑部编.朝鲜时代私撰邑志.首尔:韩国人文科学院,1989-1990
    [197]顺天大学南道文化硏究所编.升平志.顺天:南道文化硏究所,1988
    [198]朴趾源.热河日记.首尔:文艺院,2012
    [199]丁若镛.牧民心书.首尔:学影社,2010
    [200]韩国学文献硏究所编.邑志韩国地理志丛书.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82
    [201]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61.
    [202]吴晗.明史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04]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5]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
    [206]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207]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08]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09]杨雪峰.明代的审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1.
    [210]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1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83.
    [212]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1989年第二版;2004年第三版,修订版
    [213]董鉴泓主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14]董鉴泓主编.中国古代城市二十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15]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16]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17]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18]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19]郭湖生.中华古都:中国古代城市史论文集(增订再版).台北:空间出版社,2003.
    [220]贺业鉅.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21]贺业鉅.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22]贺业鉅.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23]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24]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25]傅衣凌,杨国桢,陈支平.明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6]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27]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硏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28]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学生书局,1997
    [229]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30]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31]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32]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33]黄仁宇.明代的漕运.张皓,张升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34]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235]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中国绅士》续篇.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36]杨联升.国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37]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38]陈桥驿主编.中国运河开发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
    [239]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
    [240]黄云眉.明史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79.
    [241]李燮平.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42]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43]北京市东城区园林局,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地坛史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44]王仲奋编着.地坛史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45]天坛公园管理处编.天坛公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46]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7]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48]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49]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50]庄林德,张京祥编着.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51]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孔庙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52]让·德·米里拜尔.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253]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王旭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54]四川省文史馆.成都城坊古迹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55]彭勇.明代班军制度硏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56]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57]王剑英.明中都.北京:中华书局,1992.
    [258]王剑英.明中都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59]王毓铨.莱芜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0]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261]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62]张锡昌编着.中国城市老地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63]张子模.明代藩封及靖江王史料萃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64]朱偰.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265]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00
    [266]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67]孙逊主编.都市文化硏究(第一辑),都市文化史:回顾与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68]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69]汪德华编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270]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71]王其亨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第7卷《明代陵墓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72]王其亨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第8卷《清代陵墓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73]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74]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75]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76]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277]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78]徐亦农.时空经纬中的中国城市:苏州城市形态的发展.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0
    [279]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280]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81]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82]北京先农坛史料选编编纂组.北京先农坛史料选编[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7.
    [283]刘景纯.城镇景观与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84]韩东洙.初探中韩两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以14世纪至19世纪为主[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7.
    [285]李志荣.元明清华北华中地方衙署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4.
    [286]欧阳恬之.隋唐两京里坊“割宅”制度及宅基地分配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5.
    [287]王正武.《乾隆京城全图》中王府的规模与布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6.
    [288]项琳斐.《乾隆京城全图》中寺观庙宇的用地规模与建筑布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6.
    [289]李菁.《乾隆京城全图》之合院建筑与城市肌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6.
    [290]胡介中.清代北京城内衙署建筑之规模与空间布局探索[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7.
    [291]史韶华.明代南京佛寺基址规模与建筑布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7.
    [292]姜东成.元大都城市形态与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7.
    [293]白颖.明代王府建筑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7.
    [294]李德华.明代山东城市平面形态与建筑规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8.
    [295]林哲.明代王府形制与桂林靖江王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5.
    [296]盖中武.明太祖礼治思想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4
    [297]张弓.中国古代城市设计山水限定因素考虑:以承德、南京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6
    [298]张传勇.明清城隍庙建置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299]郑土有,刘巧林.护城兴市——城隍庙信仰的人类学考察[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00]杨雨蕾.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11
    [301]杜慧月.明代文臣出使朝鲜与隍华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02]徐东日.朝鲜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以燕行录、朝天录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10
    [303]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304]西川孝雄.朝鲜王朝后期史硏究.首尔:名古屋风媒社,1999
    [305]韩国人文科学院编辑部编.韩国近代道志.首尔:韩国人文科学院,1991
    [306]韩国人文科学院编辑部编.韩国近代邑志.首尔:韩国人文科学院,1991
    [307]金渭显.韩国地方史料目录.首尔:艺文春秋馆,1988
    [308]大韩建筑士协会编.韩国传统建筑(第一辑:官衙建筑).首尔:新正文化社,1992
    [309]尹张燮.韩国建筑历史.首尔:东明社,1977
    [310]金正基.韩国木造建筑.首尔:一志社,1980
    [311]张庆浩.韩国的传统建筑.首尔:文艺出版社,1993
    [312]李明燮.韩国住局形态的发展过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尔:首尔大学,1964
    [313]李梦日.韩国风水思想史.首尔:明普出版社,1983
    [314]沈正辅.韩国邑城研究——以忠南地方为中心.首尔:学研文化社,1995
    [315]韩忠熙.朝鲜初期官衙研究.首尔:国学资料院,2007
    [316]韩忠熙.朝鲜初期政治制度与政治.大邱:启明大学校出版部,2006
    [317]韩国建筑家协会编.韩国传统木构建筑图集.首尔:一志社,1979
    [318]金泰永.朝鲜前期土地制度史研究.首尔:知识产业社,1983
    [319]闵贤九.朝鲜早期军事制度与政治.首尔:韩国研究院,1983
    [320]李树健.朝鲜时代地方行政.首尔:史民音社,1989
    [321]河炫纲.高丽地方制度的研究.首尔:韩国研究院,1977
    [322]大韩建筑学会编.韩国建筑史.首尔:技文堂,2002
    [323]安英培.韩国建筑的外部空间.首尔:宝津斋,1980
    [324]民族建筑美学研究会编.韩国建筑史文献目录.首尔:发言,1993
    [325]韩国建筑历史学会编.韩国建筑史研究.首尔:发言,2003
    [326]朴时翼.风水地理说与建筑涉及的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尔:高丽大学,1978
    [327]朱南哲.关于朝鲜时代住宅建筑的空间构成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尔:首尔大学,1977
    [328]金文殊等著.华城城役仪轨建筑用语集.水原:京畿文化财团,2007
    [329]郑基哲.十七世纪私林对庙寝制的认识与书院营建[博士学位论文].首尔:首尔大学,1999
    [330]曹英华.关于乡校建筑的楼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陵:陵南大学,1993
    [331]宋仁浩.都市型韩屋的类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尔:首尔大学,1990
    [332]金知敏.韩国的儒教建筑.首尔:发言,1996
    [333]关野贞.韩国建筑调查报告.东京: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学术报告第6号,1904
    [334]中西章.朝鲜半岛的建筑.东京:理工学社,1989
    [335]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葺计划.//《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一期,1935:5-162.
    [336][美]爱德华·L·法默尔(Edward L. Farmer).明王朝初期(1350-1425)的政体发展//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处论文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6-44.
    [337][美]范德(Edward L. Farmer).图绘明代中国:明代地方志插图研究.吴莉苇译.//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1-11.
    [338]顾颉刚.周室的封建及其属邦//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329-331.
    [339]顾诚.明代的宗室//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处论文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89-111.
    [340]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明王府制度.营造学社汇刊,1934,4(3,4):259-269.
    [341]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营造学社汇刊,1934,5(2):116-126.
    [342]单士元.故宫南三所考//于倬云.紫禁城建筑研究与保护:故宫博物院建院70周年回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128-131.
    [343]郭湖生.子城制度——中国城市史专题研究之一.载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东方学报》第五十七册,1985:665-683.
    [344]王贵祥.“五亩之宅”与“十家之坊”及古代园宅、里坊制度探//贾珺主编.建筑史(第21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4-156.
    [345]王贵祥.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的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5):46-85.
    [346]王贵祥.明代城池的规模与等级制度探讨.//贾珺主编.建筑史(第24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6-104.
    [347]王贵祥.明代建城运动概说.//王贵祥主编.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壹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39-174.
    [348]陈薇.天朝的南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前后北京外城商业活动与城市格局,建筑师,2007(3):57-68.
    [349]鲁西奇.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时期郧阳府、县城的形态与空间结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38-559.
    [350]成一农.宋、元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墙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中村圭尔,辛德勇编.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5-183.
    [351]林哲.桂林独秀峰山前城市形态空间历史演变.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24(2):159-164.
    [352]胡凡.儒教与明初宫廷祭祀礼制[J].齐鲁学刊,1999(6):42-49.
    [353]刘琳.成都城池变迁史考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78-84.
    [354]马炳坚.明清官式木构的若干区别(上、中).古建园林技术.1992(2,3):61-64,59-64.
    [355]欧志培.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2):69-72.
    [356]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60-67
    [357]陈仲篪.识小录.营造学社汇刊,1935,6(2):158-166.
    [358]王柏中.明嘉靖年间的庙制变革问题试探[J].社会科学战线,2001(02):141-145
    [359]姜舜源.元明之际北京宫殿沿革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4):88-94.
    [360]雷玉华.唐宋明清时期的成都城垣考.四川文物,1998(1):67-71.
    [361]李志荣.内乡县衙建置沿革与现存遗迹考.中原文物,2006(1):77-87.
    [362]潘杰夫,张家芳.襄阳城中的明代绿影壁.文物天地,1990(2):7-9.
    [363]李孝聪.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和形态的研究//《环境变迁研究》第四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153.
    [364]祁英涛.北京明代殿式木结构建筑构架形制初探//中国文物研究所.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325-341.
    [36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门考古队.明秦王府北门勘查记.考古与文物,2000(2):17-21.
    [366]尚民杰.明西安府城增筑年代考.文博,2001(1):38-44.
    [367]史红帅,吴宏歧.明代西安城内皇室宗族府宅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3):69-78.
    [368]孙英刚.隋唐长安的王府与王宅//容新江.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5-214
    [369]滕新才.明朝中后期居室文化初探//陈支平.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95-103.
    [370]万依.论朱棣营建北京宫殿、迁都的主要动机及后果.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3):31-36.
    [371]王剑英.明初营建北京始于永乐十五年六月考//北京史研究会.北京史论文集(第一辑),1980:121-128.
    [372]王剑英.燕王府即元故宫旧内考//北京史研究会.北京史论文集(第2辑),1982:185-194.
    [373]王剑英,王红.论从元大都到明北京宫阙的演变//单士元,于倬云.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93-103.
    [374]王金岩,梁江.明初兖州府城形态扩展及鲁王城规划分析——兼论藩王城规划.规划师,2007(1):74-77.
    [375]王璞子.燕王府与紫禁城.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1):70-77.
    [376]王其明.中国王府建筑述略——明清王府建筑研究有待开展.古建园林技术,2005(1):6-8.
    [377]王树声.明初西安城市格局的演进及其规划手法探析.城市规划汇刊,2004(5):85-88.
    [378]吴承越,刘大可.明代王府述略.古建园林技术,1996(4):16-21.
    [379]谢元鲁.宋代成都经济特点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3):55-63,118.
    [380]辛德勇.有关唐末至明初西安城的几个基本问题//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200-206.
    [381]张德信.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历史研究,1985(2):76-90.
    [382]赵全鹏.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47-50.
    [383]赵毅.明代宗室政策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53-58.
    [384]诸葛净.嘉靖朝之制礼作乐//张复合.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5-132.
    [385]朱南哲.朝鲜时代住宅的空间性.大韩建筑学会志(第13卷34号),1969:23-28
    [386]朱南哲.关于官衙建筑的研究.建筑,1984(2):28-116.
    [387]朱南哲.客舍建筑的研究.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2卷3号),1986(6):32-67.
    [388]李刚勤.新增东国舆地承览与至朝鲜前期的建筑.讲座美术史(3号),1989:85-128
    [389]洪继载.关于朝鲜时代礼的秩序体系与建筑的配置构造的研究.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8卷2号),1992:123-129.
    [390]金熙春.关于朝鲜朝书院建筑计划的研究.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23卷88号),1979:110-128.
    [391]金志敏.关于乡校建筑造营规范的研究.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28卷117号),1979:55-63.
    [392]金志敏.关于朝鲜时代乡校建筑的研究.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9卷12号),1993:98-110.
    [393]李王基,朴明德.关于安东地方祭祀建筑的研究(1).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4卷1号),1988:98-110.
    [394]李王基,朴明德.关于安东地方祭祀建筑的研究(2).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4卷3号),1988:22-34.
    [395]洪承载.关于朝鲜时代建筑与礼制的研究——家庙与家礼为中心.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6卷1号),1990:82-108.
    [396]孙泰津.朝鲜时代三庙建筑比较.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13卷7号),1997:32-44
    [397]洪台形.关于全州乡校外部空间的研究.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22卷81号),1978:12-34
    [398]金志敏.全南地方斋室建筑研究.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13卷3号),1997:102-110.
    [399]郑基哲.鲜初宗庙创建形式的起源.建筑历史研究(第8卷2号),1996(6):85-92.
    [400]李相海.三国史记屋舍条的再考察.建筑历史研究(第4卷2号),1995(6):25-32.
    [401]李正国,李刚业.关于高丽时代寄居样式的研究.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第13卷6号),1997:18-28.
    [402]韩东洙.关于清代主要城市的满城形制的研究.建筑历史研究,1997(6):72-82.
    [403]尹张燮.韩国的营造尺度.建筑,1975(3):12-22.
    [404]麻生武龟.朝鲜中央及地方制度沿革史.朝鲜史讲座,1923(1):12-22.
    [405]金鸿值.18世纪末实学派的建筑思想研究.建筑,1986(5):32-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