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影像与现代化加冕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进程与影像生产的具体语境,系统梳理和探讨了1949-1978年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研究认为,作为中国纪录片花园中一簇绚丽的鲜花,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质朴、直观的影像,记录了三十年间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再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这种记录和展现也在影像层面赋予了少数民族一种地位,向世界宣告了少数民族共和国主人的身份,他们享有一切平等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团结、互助,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中前行。
     第一章宏观地考察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影片生产的历史环境和政策规定,从而说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新中国高调出现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背景。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制作的国家主导特性。首先介绍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解放前的简要发展历程,尔后,从影片主管部门、生产机构、思想方针、摄制队伍、资金来源等角度解读了“国家主导”。本章还介绍了建国初电影放映情况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观影条件,以此来探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播的可能性与广泛性。
     第三章到第六章则根据影片书写内容与时代特性,将1949-1978年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划分为“从战事‘拾零’到民族大团结想象(1949-1952)”、“向着伟大的建设时代前进并记录(1953-1957)”、“‘无限风光在险峰’(1958-1965)”和“文化钳制下的跋涉与恢复(1966-1978)”四大阶段,认为影片紧密契合新政府民族政策,在解放、生产、团结与文化的主题下,再现了少数民族工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活情况,宣扬了独立、统一、建设和坚持中央政权领导等民族国家意识和平等、互助、革命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教育了全国人民,也促进了中华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体想象。
     第七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表现模式,认为它们践行的是一种解释型纪录,这种纪录模式有利于制作主体价值观念和影片思想主题的宣达。
     应该说,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仅记录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同样也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大社会的整体形态与变迁。当然,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政策干预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难免带有极强的时代色彩,但如果实事求是地来分析这些作品,我们不得不承认: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奠定了这一类影片的总体基调,诠释了社会主义文化平等的独特内涵,再现了少数民族多样的生活方式。这些影片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与生产,关注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与互助,关注着少数民族人民运命,记录了新中国时期不断发展的民族地区现实和朴实、热情、善良的少数民族人民,处处洋溢着奋发、乐观、勇敢、向上的精神,歌颂着普通劳动者、战斗情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进行意识形态形象化展示,再现少数民族人民社会主义建设情景的同时,也为中华各族人民描绘了未来的美丽生活,一幅幅画卷值得憧憬,激发着各族人民团结奋进。
     作为一次独特的民族影像实践,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对世界纪录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Documentaries on minority subjects from 1949 to 1978 were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omplex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ist practice and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video production.
     As a bunch of gorgeous flowers in the garden of Chinese documentaries, documentaries on minority subjects recorded the condition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inorities with simple and direct images, and represent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se regions. The status of minorities as the masters of Republic of China was presented by these documentaries through images. The minorities, together with others, share the equal rights and work for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policies of the production of minority films were investigated in Chapter 1, to indicate the reasons and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ies on minority subjects.
     The state-led characteristic of documentaries on minority subjects was analyzed in Chapter 2. Firstly, the brief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cumentaries on minority subjects before liberation of China was introduced. Then this state-led characteristic was interpreted in the terms of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productive departments, the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shooting teams, and funds. The conditions of movie projection and the circumstance of viewing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were describ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documentaries on minority subjects.
     The documentaries produced from 1949 to 1978 wer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From Sidelights of Warfare to Imaginations of Great National Union (1949-1952), Go forward the Great Era and Record (1953-1957), Fabulous Sights on the Submit (1958-1965), the Trudge and Recovery Under the Cultural Muzzle (1966-1978). These movies corresponded to the national policies of the new government closely, presented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minorities and propagated the ideologies. They educated the whole nation as well as promoted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imaginations among Chinese peoples.
     The pattern of performance was analyzed in Chapter 7, and was regarded as a practice of interpreted record, for its superiority in expressing the main values and themes of these movies.
     Documentaries on minority subjects not only recorded the life of minorities but also reflected the conditions and transitions of the society in the same period. Inevitably, these documentaries showed strong symbols of the specific period with the influence of specific policies. However, these documentaries settled the keynote of this sort of movies to interpret the unique meaning of socialist culture-equality and represent the variety of minorities' life. These movie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among peoples and the destiny of minorities. These movies have recorde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the simple, warm, kind-hearted people of the ethnic regions after 1949.These movies were permeated with exertion, optimism and courage. The ideology was presented with the exaltation of socialist values. Meanwhile, an exciting picture of the future of Chinese peoples was portrayed.
     As a unique practice of images on ethnic minorities, Chinese documentaries on minority subjec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ocumentary film industry of the world.
引文
1 黄艾禾.康建宁和他的《沙与海》[J].中国电视,1993(2):54-56.
    2 王海兵.外国专家评《藏北人家》[J].现代传播,1992(2):49-51.
    3 由段锦川执导的这部影片主要拍摄了拉萨市一个街道居委会的日常工作,曾获得法国真实电影节“真实电影奖”,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收藏,还参加过二十余个国家的国际影展。
    4 邓翔,杜斐然.纪录片从影一次惊喜的登场[J].新闻周刊,2004(22):60-61.
    5 笔者认为,对“社区影像”不能作如下简单理解,即记录和再现某个区域内生产与生活的影像文本。其实,国外对社区影像的定义是明确的。社区内外的社会组织将影像机器交给社区内部民众,让他们去记录自己的现实生活,并将记录的影像在社区内部放映,从而发起一场有关文化与发展主题的社区运动,或者在社区外部放映,告知外界,希冀外界的关注并促成相关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纪录状态与纪录方式即为“社区影像”。其中,影像的创作主体是社会组织与当地居民,关注的对象是社区内部的政治、文化与经济发展,目的在于促进社区的进步与发展,诸如发起卫生运动、医疗运动。由于历史原因,边疆各民族地区发展相对不发达,社区影像发展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有所交织,换言之,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一种向度。当前这类影片也有一部分走向了国际。
    6 新华社.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周闭幕我国影片“欢腾的西藏”获一等主要奖[N],人民日报,1960,11(24):6.
    7 吕新雨.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J].读书,2006(5):12-22.
    8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2-28.
    9 (英)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片的首要原则[A].见: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6:257.
    10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78.
    11 在经济大恐慌的1933年,英国电影界发起了一场纪录片运动,它们受到苏联政治宣传片的影响,主张影片的告知和教育价值,支持电影的各种实验探索,将镜头对准工人及他们周边的工业或农业环境,对于改善公众宣传与唤醒社会意识都有很大作用,并深深影响了世界纪录片发展。
    12 (英)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片的首要原则[A].见: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6:259.
    13 同上,P262.
    14 (美)Richard Meran Barsam.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141.
    15 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20.
    15 同上,24-25.
    16 同上,142.
    17 同上,1.
    18 (美)Richard Meran Barsam.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17.
    19 欧阳宏生主编的《纪录片概论》谈的主要是电视纪录片,该书“前沿”有称,“在西方,纪录片孕育于故事片,并且在于故事片的抗衡中发展和成熟,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一直与电影艺术密不可分。而在中国,纪录片自从有了电视作载体后逐渐发展壮大,独立成类,纪录影 片的影响远远小于电视纪录片。”见: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吕新雨认为,“西方的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纪录片的发展史,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电影纪录片传统,电视纪录片既直接继承这个传统,同时告诉发展的电视技术如便携、摄录一体化,还有今天的数字化等也为这个传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发展了新的观念。而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与中国电影发展史在血缘上并不密切,中国电影的纪录传统是薄弱的,电影《新闻简报》是新闻报道,是今天中央台每晚七点钟《新闻联播》的前身,并具有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录片的性质。”见:吕新雨.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J].读书,1999(5):3-9.另外,任远、朱羽君、胡智锋、高鑫等纪录片专家在讨论中国纪录片时,往往指的大都是电视纪录片,而对电影纪录片论述相对较少。
    21 张暖忻.思想解放运动和电影艺术的新时期[J].电影通讯,1979(5);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电影艺术,1979(3):40-52.
    22 吕新雨.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J].读书,2006,5:12-22.
    23 马征.新闻纪录片有哪些品种[N].人民日报,1958,6(10):8.
    24 这一点也为当前一些工具书所接受,《世界大百科全书》中“新闻纪录片”条目说,“包括新闻片和纪录片,其特征是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真实再现生活中的表现对象。新闻片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时间性较强,必须以新近发生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纪录片不受时间的限制,既能记录当前现实,也可以再现历史,反映的内容也较为灵活,可以反映举世即目的重大事件,也可以表现娱乐表演和自然界的风光景物等等。如在迎来新千年的时候,各国放映了许多纪念不平凡的20世纪的优秀纪录片。见:邱科平主编.世界大百科全书·文学、语言、神话、传媒[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76.
    25 王志敏.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65-166.
    26 同上,162-164.
    27 吴荫循.新闻纪录电影第三次创作工作会议闭幕[J].大众电影,1954(5):22.
    28 陈荒煤.将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提高一步(1954)[A].见:陈荒煤.解放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81.
    29 同上,83-85.
    30 陈荒煤.加强新闻纪录电影的党性[A].见:陈荒煤.解放集[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30-242.
    31 刘白羽.在电影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节录)(1965年8月7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91.
    32 同上,492.
    33 《电影题材规划会议简报(节录)》(1965年8月2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2.
    34 同上,484.
    35 周恩来.关于文艺方针和电影问题(节录)(1965年8月11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97;程季华.关于艺术性纪录片的一次报告[A].见:陈荒煤,陈播.周恩来与电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47-261.
    36 陈荒煤等.当前电影创作问题座谈会[J].中国电影,1958(10):7.
    37 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
    38 杨正旺.反映兄弟民族生活的影片[J].文艺报,1956(12):17-19.
    39 秦榛.少数民族生活的真实反映——谈几部反映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影片[J].民族团结,1962(7):40-44.
    40 章柏青.银幕上的可喜收获——粉碎“四人帮”以来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述评[J].民族团结,1979(1):36-39.
    41 刘宾.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电影艺术,1979(5):24-32.
    42 张掮中.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初探[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出版,1982:1-100.
    43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63-269.
    44 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45 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05-351;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63-69.
    46 参见:巴德尔湖.少数民族电影杂谈[J].民族艺术,1986(4):45-49;潘健.宽容·厚度·新意——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随想[J].民族艺术,1986(4):82-96;周民震.中国电影少数民族题材探索片刍论[J].民族艺术,1997(1):101-111;少舟.闪烁多民族生活光彩的新中国银幕——兼及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民族性问题[J].电影创作,1997(5):61-67;李二仕.作为艺术探索的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J].当代电影,1999(5):80-87;东涛.内蒙古制片厂与少数民族题材创作[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新中国电影五十年:第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84-190;佳明.五彩祥云——散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中国民族,2001(12):13-17;李二仕.十七年电影与少数民族题材[A].见: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39-340;乌尔沁.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学化空间[J].民族文学研究,2003(4):64-67;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10-15;李二仕.地域文化与民族电影[J].电影艺术,2005(1):51-57;干学伟.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J].电影艺术,2005(1):57-60;赵卫防.缝合与间离: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一种评析[J].电影艺术,2005(1):61-65;李晓峰.民族国家话语对个人话语的消解——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J].民族文学研究,2005(4):60-65;崔银河.简论内蒙古少数民族电影发展[J].当代电影.2006(5):158-160;孙鹏.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138-142;董伟建,余秀才.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刍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63-166;满却顿智.藏族题材电影中的藏文化解析[J].西藏艺术研究,2006(2):56-59;张婷婷.云南少数族题材影片的叙事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138-140;路广,高明霞.试析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悲剧风格[J].电影评介,2007(9):7-8;吴峥.“十七年”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7(9):157-158;王珏.“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叙事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5):27-33;林进桃.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奇葩——重论电影《刘三姐》[J].四川戏剧,2009(1):106-108;程郁儒.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及其功能[J].思想战线,2009(5):56-60;谢溶.论《阿诗玛》的阐释历史与审美重构[J].作家,2009(12):153-154.
    47 (美)张英进.从“少数民族电影”到“少数话语”——协商国家、民族与历史[A].见: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74-234.
    48 鲁晓鹏.中国电影一百年(1896-1996)与跨国电影研究:一个历史导引[A].见:鲁晓鹏.文化·镜像·诗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62-90.
    49 康浩在《中国电影中的少数民族:电影与异域风情》一文中指出,“1949年以后,由于中国银幕上极少出现外国电影,而这极少数中还大部分都是苏联电影,因此这种对异域风情的搜索便使得中国电影制作者和观赏者把注意力指向了最为‘非中国’的地区。”张英进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该看法完全忽视主流中国电影(特别是30、40年代的左翼电影和50、6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全部文化遗产,因为中国主流电影的目的不仅仅是反映,而更是参与社会政治现实。见: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89.
    50 建国三十年少数民族纪录片在当前被遗忘的一个主要原因与纪录电影不无关系,因为前三 十年少数民族纪录片主要是以电影形式出现的纪录电影,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电视纪录片抓住了一段得风气之先的历史,配合着体制改革所必有的声势进行铺张,取得高速发展,虽然纪录电影也一直拍摄,但比较而言,它已经逐渐退出影院,远离公众视野。到了九十年代,伴随着新纪录片运动在电视领域的迅猛展开以及相关研究的蔚为显学,胶片电影在纪录片创作中不自觉地被边缘化,它以无法规避的尴尬被迫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在学院还是在民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境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验运动中,都从主流媒介悄然撤退。因此,建国初期以胶片电影出现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被忘却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51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4-126.
    52 同上,184-186.
    53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199-200.
    54 同上,238.
    55 同上,255-265.
    56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34-135,185-187,207,247-265,225-228.
    57 仅有的一篇较为系统的文章是方方的《珍贵的影像——电影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不过这只是对作者著作《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少数民族影片部分的整理。见:方方.珍贵的影像——电影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J].中国民族,2005(12):30-33.另外一个文章是许鑫的《纪录片<中国民族大团结>》也只是一个片目个案介绍。见:许鑫.纪录片《中国民族大团结》[J].中国民族,2009(Z1):32-33.
    58 参见:杨光海等.努力摄制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纪片[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14-19;杨光海,魏治臻.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简介[J].民族研究,1980(6):76-78;蔡家骐.纪录片的“复原”或“重建”方式——记民族志影片《鄂伦春族》的拍摄[J].新闻大学,2003(3):87-91;王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展望——从《鄂伦春族》谈起[J].电视研究,2009(7):52-53.
    59 参见:于晓刚,王清华,郝跃骏.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J].云南社会科学,1988(4):71-81;李德君.中国影视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1992(4):112-115;范志平.寻找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点[J].民族研究,1996(2):17-18;杨光海.从事影视人类学36年的回顾与思考[J].民族研究,1996(2):10-12;杜荣坤.略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在开幕式上的讲话[J].民族研究,1996(2):3-4;刘达成.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兼论中国影视人类学电影[J].民族艺术研究,1996(6):71-76;蔡家麒.试谈“影视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新方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3-47;蔡家麒.中国影视人类学40年回顾[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52-57;刘达成.跨世纪的中国影视人类学[J].云南社会科学,1998(2):82-85;张明.记录正在消失的文化(上)——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J].现代传播,2000(5):73-80;张明.记录正在消失的文化(下)——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J].现代传播,2000(6):92-99;陈刚.人类学纪录片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当代电影,2002(3):70-75;孙莉.人类学视野与中国纪录片[J].传媒观察,2009(5):35-36。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一些民族学、人类学等著作已经把这些影片作为中国影视人类学代表作品进行了历史书写,《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一书中收录的《论中国影视人类学电影》(见: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331-339.),即考虑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纪录影片作为“民族志影片”而来建构中国的影视人类学学科的。张江华在《影视人类学概论》中专章介绍了“新中国早期人类学拍摄方法和部分影片拍摄情况”。(张江华.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36-282.)另外,邓卫荣与刘静合作的《影视人类学:思想与实验》(邓卫荣,刘静. 影视人类学:思想与实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庄孔韶主编的《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刘达成的《民族学的实践与探索》(刘达成.民族学的实践与探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等书基本如此,在此不再一一细说。不过,纪录片研究者往往忽视了这些影片,或者因为民族志电影、人类学影视与少数民族纪录片之间的差异而有所顾忌,其实,两者在共同关注人与文化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只是前者用于学术研究,后者用于大众传播,而两者之间的界限又怎么可能有个清晰划定呢,因此宽泛意义上讲两者具备很大的叠合空间。
    60 例如,邹华芬的博士论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少数民族电影整体流变,进而在电影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生存语境下,探讨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像风格、叙事特征与身份构建;另外,西北民族大学杨伟、马雪娟、王朝飞、金晓鹏等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轨迹审视与探索》(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5.)、《少数民族题材与中国西部电影创作之研究》(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5.)、《从五部电影探索苗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前景》(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9.)、《藏族题材电影本土化创新西北民族大学》(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9.),以及刘书行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征》(贵阳:贵州大学,2007.)、刘洁的《中国蒙古族电影论析》(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黄倩的《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跨文化叙事模式研究》(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等少数民族电影研究硕士论文,显示了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并且视角不一,趋向某一民族题材电影研究。
    61 关于方法问题,除了文本分析,媒介研究中用来评价社会群体媒介再现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内容分析,这种有着社会历史渊源的方法,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媒体大量表面表述的内容进行比较和测量,对表面内容的描述使得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或者说是符号学分析是有区别的,符号学旨在研究媒介文本背后的意义,而内容分析关注的是利用量化的问题方法研究媒介再现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62 (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25.
    6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7.
    1 少数民族地区条件不成熟不能进行改革(一九五O年六月九日)[A].见:中共中央文献研 究室等.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17.
    2 在庆祝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宴会上的谈话(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四日)[A].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43.
    3 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代表的谈话(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八日)[A].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101.
    4 关涉西藏改革问题,毛泽东分别在1952年1月13日和1956年12月6日发出“藏族地区土改要防止过急过高要求的意见值得注意”和“西藏在六年内不实行改革”的意见指示。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59、154.
    5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3.
    6 早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并在根据地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建国初期,对于在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区以及自治区政府,中央一直十分慎重,认为“民族区域自治问题须加统筹”(一九五○年九月十六日),“区域自治问题,牵涉很广,有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康、云南、广西、贵州、海南、湘西等处,有的须成立内蒙那样的大区域政府,有的须成立包括几个县的小区域政府,有的是一个县或者一个区的政府,疆域划分,人员配备,政策指导,问题甚多,需加统筹。”(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29.)195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中指出,要认真在少数民族中工作,推行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是两项中心工作。周恩来于1957年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则,民族区域自治被定位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则经历了一个过程。1962年,李维汉在《在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纪要》中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才正式把它定位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并在2001年修改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满足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实现各民族和睦团结、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政治保证,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消除各民族由于发展不平衡而存在的事实不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条件。
    8 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3-199.
    81957年,周恩来在《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一文中谈了新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大理由:“我国和苏联的情况很不同。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间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见: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4-346.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6-157.
    10 沈雁冰.三年来的文化艺术工作(1952年9月25日)[A].见: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21.
    11 吴本立.参加制作“中国民族大团结”影片的一点体会[N].人民日报,1951,11(7):3.
    12 刘少奇.论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A].见:解放社.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M].上海:新华书店,1949:14.
    13 史东山.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3.
    14 沈雁冰.三年来的文化艺术工作(1952年9月25日)[A].见: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21.
    15 蔡楚生.在毛主席光辉的旗帜下前进——纪念毛主席《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载《文艺报》1952年10期)[A].见:蔡楚生文集第二卷(文论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70.
    16 于伶.期望[J].大众电影,1950(1):1.
    17 高维进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一书中曾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延安的电影从业人员遵循‘讲话’的精神,紧密结合现实的斗争,也把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作为制片的主要目的,在延安那种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创立了人民的电影事业来。”见: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3.
    18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393.
    19 同上,394.
    20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67.
    21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37.
    22 新华社.人民电影事业猛进本年内将制新片一百六十余部为工农兵扩增放映队至七百个[N].人民日报,1950,3(1):3.
    23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2.
    24 同上,3.
    25 《人民日报》有报道具体称:“中国电影事业,过去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靠美帝国主义的卖国政策,致使大量的美国片(其中绝大部分为有毒素的影片)无限制地进口,充斥了中国电影市场,使本国的电影制作业无法发展。而国内电影制作,又在国民党的反动文化政策之下,凡带有进步倾向的电影,均受到摧残、压迫;而充满封建买办意识与神怪淫靡毒素的电影,则受到鼓励与纵容。上述美国片及国产旧片尚在各地演映。针对此种情况,中央文化部成立后,即遵照共同纲领文教政策,大力发展新的人民电影事业。除积极发展国营电影外,并扶助与指导私营电影业,鼓励其摄制进步电影,以期共同抵制与代替有毒素的美国片与国产旧片,争取进步电影在电影市场上的完全优势。”见:文化部负责人发表谈话有关电影事业五项暂行办法的公布,是为了发展国产电影,抵制有毒素的美国影片;贯彻电影事业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公私兼顾的政策[N].人民日报,1950,7(12):3.
    26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49.
    27 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N].人民日报,1951,8(8):3.
    28 夏衍.从《武训传》的批判检讨我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N].人民日报,1951,8(26):3.
    29 1952年4月4日,政务院第131次会议批准了文化部电影局提交的《1952年电影制片工作计划(草案)》,计划中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已经接受了各私营电影制片公司的纷纷请求,将这些私营电影制片公司改为国营。在今后一月开始,上海原来的各私营电影制片公司已合并组成为国营的上海联合制片厂,此后全国电影制片事业已走入完全国家化的道路。”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32.
    301940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塞上风云》是第一部表现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影片,它讲述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抗日故事,影片的实景拍摄以及展现蒙古沙漠和草原的镜头,具有一定的气势和浓郁的地方特色。1948年,由西北电影公司出品的《花莲港》,描述的则是活泼美丽的高山族姑娘明娜追求爱情与幸福生活而不得的悲惨故事。影片中明娜与内地汉族医生志清之间被种族歧视所阻隔的爱情悲剧,使观众在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怀满老人在影片结尾呼吁大家“革除种族偏见,精诚团结”,至今中华民族发展中依然掷地有声。另外还有一部反映瑶族生活的无声影片《瑶山艳史》(1933)也比较有影响力,但情节猎奇,无所创造。鲁迅曾在文章《电影的教训》中评说,“这部片子,主题是‘开化瑶民’,机键是‘招驸马’,令人记起《四郎探母》以及《双阳公主追狄》这些戏本来。”
    31 1950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反映少数民族的第一部影片<内蒙春光)在京试映少数民族人士及文艺界一致赞扬》文章,报道了电影局4月20日起召集的三个座谈会极高的赞誉意见——
    (一)《内蒙春光》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第一部正确反映少数民族的影片。它不但具体地、深刻地描写了内蒙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事迹,使全国同胞对内蒙民族的具体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主题思想上也明确地表现了蒙汉民族的大团结,整个片子贯串了毛主席的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因为本片有着极丰富的内容和活泼动人的故事穿插,通过了具体人物事件表现了强烈的阶级对比与民族团结,把党的民族政策在影片中正确的形象化了。
    (二)本片不但可以教育少数民族间抱有狭隘民族主义思想者;同时也正确的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毒害和必须清除这种错误的观点。同时这部片子里并指出了这两种错误的观点是建筑在上层统治阶级,并不是劳动人民。
    (三)在新解放的地区少数民族很需要看到这种题材的影片,本片对革命理论、阶级斗争、思想改造都有着他的一定价值和教育作用。如果能用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录成拷贝,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放映,它的教育作用一定是很大的。
    (四)本片不只是表现了蒙汉民族的团结和在中国共产党及内蒙自治区人民政府云泽主席领导下内蒙人民翻身的史迹;而在拍摄本片时也充分地表现了蒙汉民族的大团结。
    (五)过去国营厂出品的故事片多半是纪录的形式,这部影片由于主题正确,人物刻划清楚,内容充实丰富,故事紧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使人民电影提高了一步。
    钟惦棐撰写《看<内蒙春光>》(人民日报,1950,4(30):5.)一文称——
    关于党的民族政策,这影片确是处理得很出色。
    影片充满了蒙古情调。一开始,顿得布便在草原上追逐着马匹;乌云碧勒格赤着脚在草地上赶着羊群:当她和顿得布定情的时候,掏出了绣着花的烟荷包;请客时喝的奶子茶以及像敖包会上的表演等等,都有着浓郁的内蒙风味。但是《内蒙春光》却根本区别于那种对少数民族带着猎奇欲的殖民地主义的电影。它是很有分寸的,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的。其中虽然也描写了爱情的穿插,但却安排得很得体,而并没有渲染“儿女情长”,整个的看起来很自然,很严肃。
    所以我觉得《内蒙春光》是一个成功的作品,无论主题的积极性上,艺术表现的手法上,都使我们从过去的基础上跃进了一步。这部影片,使我们看到了内蒙人民的真实生活与斗争,我们希望再有一部描写内蒙建设的影片及描写其他少数民族的影片,这样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的宣传,与促进国内各民族的更亲密的兄弟般的互助团结。
    布赫在《一个蒙古人看一部蒙古片——<内蒙春光>》(人民日报,1950,4(30):5.)中评论道——
    《内蒙春光》有力的批判了蒙古民族中所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并明确的反对了国民党大汉族主义者,正确的以马列主义的国际主义观点分析了狭隘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历史来源。它明确的告诉我们:历史上蒙汉民族相互屠杀,战争,都是由蒙汉反动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蒙汉劳动人民之间是没有仇恨的。
    《内蒙春光》揭露了内蒙古社会阶级斗争的情形,这是很重要的。过去内蒙的封建统治者否认内蒙有阶级存在,外面也有些不了解内蒙社会的人以为草原上是自由天地。相反的内蒙有着非常黑暗、残暴的封建统治,王爷对人民有生杀予夺之权,牧民连结婚的自由都没有;王爷过着骄奢淫佚的生活,人民的生活却不如牛马、骆驼。……
    《内蒙春光》是真正描写内蒙人民生活与斗争的第一部艺术片,它说明了谁是内蒙人民的朋友,谁是内蒙人民的敌人,并对蒙汉民族问题、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问题,作了正确的解释。我想这部片子对各民族的人民都会有相当大的教育意义。民族问题、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问题,作了正确的解释。我想这部片子对各民族的人民都会有相当大的教育意义。
    32 导演干学伟曾回忆(干学伟.从一部影片的复生说起[A].见:陈荒煤陈播.周恩来与电影[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73-274)——
    1950年,当我们迎来了开国以来第一个春天的时候,我初次执导的电影《内蒙春光》上映,受到了热烈欢迎。
    《人民日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好评。
    全北京影院上映十来天后,上座仍然甚佳,影片发行公司决定继续上映。
    突然,中央电影局通知我,当夜去北影放映室接受复审。
    夜里,来复审的有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和戏剧电影界前辈全国文联领导阳翰笙同志。见面时,他们都对我很亲切。可看完影片后,李维汉同志很惋惜地认为这部影片不宜再映出,它对团结和争取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不利。
    他说, “你在影片里虽说要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可在形象处理上却大量暴露他们,以至被国民党反动派败兵由抢劫而枪杀……”
    我其实是想表现他勾结反动派引狼入室自食其果。
    “明眼人可一下看出,这是‘借刀杀人’,你前边暴露太多,后立就不可能有别的结果。”这样就决定停映。……
    33 关于是修改而不是停映,干学伟在《从一部影片的复生说起》(见:陈荒煤陈播.周恩来与电影[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77)中作了说明——
    有人主张这部影片再过几年再放。
    蔡楚生同志发言说:“电影在技术上发展很快,如在仓库中搁上几年就可惜了,损失太大了,还是修改的好……”
    于是就有人赞同蔡老的意见。
    最后,总理作了指示,那已经是深夜了。
    34 王震之.《内蒙春光》的检讨[N].人民日报,1950,5(28):5.
    35 干学伟在《从一部影片的复生说起》一文中称,“这部影片又经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看了。因主席觉得片名不好,我就请主席改个片名,主席给改为《内蒙人民的胜利》,并指出前边加上一场戏。”见:陈荒煤陈播.周恩来与电影[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79
    36 郑文森.评《内蒙人民的胜利》[N].人民日报,1951,3(16):3.
    37 林毅.关于《金银滩》影片中两个问题的解释[J].大众电影,1954(2):28-30.
    38 孙建伟.民族兄弟进京来[EB/OL].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183963342000575,2010-4-11.
    39 同上.
    40 张一光.蹉跎岁月神圣情[A].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我们的足迹(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01-705.
    41 孟犁野.政治指向性与民族风情的结合[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03.
    42 1954-1957年电影故事片主题、题材提示草案(节录)(1953年10月1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58-359.
    43 同上,352.
    44 同上,359-360.
    45 文化部电影局.1952年电影制片工作计划(草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34.
    46 陈荒煤.为繁荣电影剧本创作而奋斗(1956年3月)[A].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9.
    47 文化部关于一九五六年文化工作的基本总结和一九五七年方针任务的报告[A].见: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1982:47.
    48 文化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给中央的报告(1957年1月)[A].见: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1982:421-425.
    49 夏衍.在讨论艺术片放卫星座谈会上的报告(1958年11月1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14.
    50 明年大放电影“卫星”创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民族新电影[J].大众电影,1958(22):7.
    51 电影局办公室.会议简报(五)(1958年11月7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一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26.
    52 文化部党组、文联党组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1962年4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93.
    53 《人民日报》在《僮族人民渴望有反映自己生活的影片》这一报道中刊登了来信内容:敬爱的编辑同志并转电影工作者:
    我是居住在祖国遥远的南边的一个僮族青年学生,今天,我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给你们写这封信。这封信不但代表了我自己,也代表了广大僮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我们要求电影工作者拍摄一部有关僮族人民生活的影片,让全国人民都看到;解放了的僮族人民,怎样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和关怀下过着幸福的生活。
    僮族人民有悲惨的过去。过去,我们受尽了反动政府的压迫和剥削,受尽了种族歧视的痛苦。然而,僮族人民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二十多年前,当红七、红八军在左右两江建立的时候,无数的人民奔向这革命的队伍,参加了革命斗争。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僮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左江上游的大青山组织了“左江革命游击队”,坚持同敌人战斗。当时,环境是艰苦的,吃的是芭蕉心和野菜,住的是山洞和大树上,热天用芭蕉叶盖住头睡觉,冬天烤火过夜。不管斗争多么艰苦,每个游击队员都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每次战斗回来,他们在森林的深处,烧起火来庆祝自己的胜利。
    解放后,僮族人民的生活起了根本的变化,分得了土地,消灭了地主恶霸,剿灭了土匪,成立了自治政府。现在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互助合作运动,到处呈现出新气象,火车也开到了这遥远的边疆。这一切,是我们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只有在新社会里僮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愿望才有可能变成了现实。正如一位老大妈所说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们今天得到了田地和房屋,我们要永远跟着他走啊!”
    当人们看到“内蒙人民的胜利”“欢乐的新疆”“金银滩”和“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片的时候,他们是多么渴望一部有关僮族人民生活的影片啊!
    同志:我衷心希望您们能够接受我这个建议,拍摄一部有关僮族人民生活斗争的影片。桂西僮族自治区龙州高中学生鲁玲
    见:鲁玲.僮族人民渴望有反映自己生活的影片[N].人民日报,1955,5(15):6.1955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在6版发表《批评建议的反应》,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表示希望和欢迎与僮族爱好电影的同志一起,使反映僮族人民生活的影片早日完成。54 何守中.热情、剽悍的鄂伦春人——《鄂伦春人》摄制点滴[J].大众电影,1959(23):28.
    55 杨明渊.兄弟民族在银幕上[N].云南日报,1961,10(17):3.
    56 章传根.多拍些反映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影片[N].西藏日报,1978,12(15):4.
    57 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三十五年来的中国电影[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4.
    58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64.
    59 鲁晓鹏.中国电影一百年(1896-1996)与跨国电影研究:一个历史导引[A].见:鲁晓鹏.文化·镜像·诗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69.
    60 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88-189.
    61 进一步发展人民电影事业[N].人民日报,1954,1(12):3.
    1 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49.换言之,向当前的社会现实或者生活现象注入意义,并让人们认同这种意义,这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面目,它与纪录片“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一概念有所一致。
    2 新华社.人民电影事业猛进本年内将制新片一百六十余部为工农兵扩增放映队至七百个[N].人民日报,1950,3(1):3.
    3 张江华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90-194.
    4 1937年,为抗日宣传需要,成立于1935年的“汉口摄影场”被扩建成“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它是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出任副部长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下属机构,集聚了大量共产党员,郭沫若任厅长、阳翰笙任主任秘书兼任电影厂编导委员会主任、田汉任第六处处长。为配合抗日,宣传民众,及时将前线的战事报告给广大人民,中国电影制片厂在1939年增设了新闻影片部,由郑君里负责。当时,“中制”配有一个电影放映队,他们从重庆出发,赴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路上以歌咏、美术和电影放映的方式,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同时把少数民族生活和抗战现实拍成影片素材。1943年,新闻影片部拍成了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
    5 《中国民族报》刊登过一篇报道对该影片有所介绍:
    《民族万岁》到底拍的什么?我开始以为它一定是一部充满了战争场面、血雨腥风的战争纪录片。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它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同胞支援抗战的行动,同时纪录了藏、蒙古、回、彝、苗、瑶等各民族独具一格的民俗、民风。过去的好猎手、骠骑兵穿上了军装,奔赴抗日前线;后方的山民抢修公路、铁路,争分夺秒:藏族姑娘将情郎送上战场,蒙古族母亲为汉族伤兵挤奶疗伤……让我感动的是,这部长达90多分钟的纪录片,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国民党的高官政要,而是那些当时被称为“蛮夷”、“野蛮人”的普通少数民族大众。这些老百姓的抗日热诚令人潸然泪下。见:陈菱,郑大里.60多年前,郑君里拍摄《民族万岁》[N].中国民族报,2006,3(3):7.
    6 郑君里.论抗战戏剧运动[M].上海:生活书店,1939:5.
    7 高维进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一书中曾指出新闻电影的地位,“为了表彰新闻摄影队对人民解放事业及电影事业的贡献,文化部电影局于1950年授予新闻摄影队以‘人民电影先锋队’的锦旗,这是全体新闻摄影人员的极大光荣。应该指出它的意义是肯定中国的新闻纪录电影是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先行军。”见: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1.
    8 新华社.提高国产影片的思想艺术水平文化部成立电影指导委员会[N].人民日报,1950,7(12):3.
    9 加强党对于电影创作领导的决定(1951年3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 —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81-83.
    10 关于国营电影的审查问题(节录)(1951年3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26.
    11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4,1(12):1.
    12 《文化部关于送审影片的规定》(1961年4月22日)(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44.)指出——各省文化局(西藏除外)、北京市文化局、上海市电影局,军委总政宣传部:
    自1958年以后,原我部直属各制片厂及各省建立的制片厂,统归省、市(区)委、文化局(电影局)领导,影片审查亦由各省、市(区)党委、文化局(电影局)负责,其中申请全国发行的影片,则经我部复查。但是,由于缺乏明文规定,各制片厂送我部复审影片时,大都未附送省、市(区)党委或文化局(电影局)对影片的审查意见,为此,特作如下规定:
    一、今后各制片厂拍摄的影片,申请全国发行,请一律附送省、市(区)党委宣传部或文化局(电影局)对影片审查的书面意见。八一电影制片厂请附送总政宣传部对影片审查的书面意见。不附送书面意见者,不予复审,
    二、各省、市(区)制片厂拍摄的新闻纪录片、科教片,一般均在本省(区)发行,不送我部审查。个别影片申请全国发行时,请同样附送省、市(区)党委宣传部或文化局(电影局)的书面审查意见。如影片涉及科学技术保密问题,并应按我部(61)文电夏密字第38号文内关于影片保密问题的规定,附送保密审查的意见。
    三、某些重点影片的样本,如提交我部审查时,亦请附送省、市(区)党委宣传部或文化局(电影局)对影片审查的书面意见。
    13 《文化部关于各种电影剧本与影片审查的规定(草案)》(1962年12月21日)(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13.)指出:“国产故事片(包括舞台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的电影文学剧本、导演分镜头剧本、摄制提纲、解说词,以及完成样片,均由各出品厂或由其主管领导部门根据需要予以审查;其中文化部如需进行重点业务指导,和涉及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和重大真政策,需送情文化部和中央有关部门审查者,由各省市文化(电影)主管部门报送文化部,或由文化部核转有关部门审查;文化部直属制片厂由厂长签报文化部,或由文化部核转有关部门审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产品,除‘今日中国’、长纪录片和部分政治性较强的新闻片、短纪录片的完成影片必须经文化部审查外,其他的新闻片、短纪录片,由厂负责完成或由厂组织有关单位审查。
    14 文化部党组关于电影工作的报告(节录)(1965年7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70.
    15 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广播电影电视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106.
    16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
    17 乔天,阿强.内蒙古草原的制片基地[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204.
    18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
    19 毋庸置疑,新影厂首先是一个制片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民众无以广泛接触电视的年代,它所生产的新闻片、纪录片,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一道向社会传递了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重大新闻信息,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因此,以新影厂为核心的新闻纪录片生产机构可以尝试着在整个新闻传播系统去讨论,但本文讨论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影片不包括少数民族新闻片的,虽然它具备一定的新闻性,却与新闻片依然有很大差距,因此这种尝试只能另文再论。
    20 列宁曾在论苏维埃电影生产的三种形式时指示,这种生产主要的是向着三个目标努力,“第一——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这种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而其精神应该符合于我们优秀苏维埃报纸所遵循的路线。……”见: (苏)H·列别杰夫.党论电影[G].北京:时代出版社,1951:50.
    21 程季华.袁牧之与新闻纪录电影(上)[J].电影艺术.2002(3):89.
    22 (苏)H·列别杰夫.党论电影[G].北京:时代出版社,1951:7.
    23 梅朵:向苏联电影进行深入的学习[J].大众电影,1953(20):3.
    24 1953年举办的这次苏联电影展览影片有七部——故事片《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光明照耀到克奥尔地村》,科学教育片《在北冰洋上》,纪录片《苏联杂技表演》,动画片《公主和七勇士》、《森林之旅》、《黄鹤的故事》。
    25 进一步发展人民电影事业[N].人民日报,1954,1(12):3.
    26 《论新闻纪录电影》一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苏联的纪录电影”、“论纪录片”、“纪录片中的典型问题”、“纪录片中的真实性”、“纪录速写片的几个特点”、“纪录传记 片中的形象创造”、“论节日的新闻片”、“纪录片中的彩色”、“论纪录片的剧本”“保护纪录片的剧本”、“纪录片的解说词”、“纪录片的处理”、“纪录片导演的技巧”、“纪录片中的人物”、“纪录片中的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形象”、“关于伟大建设工程的影片的拍摄工作”、“伟大的学校”。见: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论新闻纪录电影[G].北京:艺术出版社,1954.
    27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9.
    28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51.
    29 (苏)H·列别杰夫.党论电影[G].北京:时代出版社,1951:51.
    30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举行第三次新闻纪录电影创作会议[J].大众电影,1954(3):28.
    31 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和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当代中国电影》(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6-17.)如是说——
    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到会讲话,对新闻纪录电影的任务、性质、题材及艺术表现发表了意见,并着重说明真实性原则。他指出:“新闻纪录电影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程度。……它可以直接地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同时又说:“不应单独强调电影的教育作用,其中也还有它的娱乐作用或者说‘美的欣赏”。关于真实性问题,他指出:“新闻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其他艺术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艺术在真实的基础上描写生活,可以有它的想象变化,而新闻纪录片则必须(P16)描写实际存在的东西,描写确实发生的事件。它所以特殊就是事件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捏造事实,否则将使新闻纪录片在政治上丧失威信”。他认为真实是事实的真实,题材选择角度上的真实,题材处理方法的真实。他指出:“既要反对臆造又要反对不经剪裁的自然主义。”关于纪录片艺术性的要求,他指出:第一,画面要明确、完整,结构要紧凑简练,同时要描写入物;第二,解说词必须要有吸引入的力量;第三,音乐应与内容结合。”
    会上,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对于新闻纪录电影的真实性作了详尽的阐述。他指出:“新闻纪录电影只能表现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展的实际存在的事实,它可以表现耿长锁但不能创造李有才,……在新闻纪录电影中所表现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是我们从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实中发现、选择来的,而不是由我们虚构加以创造的。”因此,必须‘对新闻纪录影片中一切虚假现象作严重的斗争,必须反对真人假事、假人真事、以及假人假事等现象。”他进一步指出:“笼统提新闻纪录影片是表现真人真事也是不恰当的,只有经过对现实深刻的研究与理解,选择了生活中真实的、典型的、本质的素材来表现,我们才可能反映生活的真实。这种选择就是新闻纪录电影对现实生活概括与集中的一种手段。”他强调摄影工作者必须深入现实生活,应象猎人一样,迅速捕捉住对象。他认为补拍、重拍要看具体情形,但那种主要依赖事后大量重拍来完成任务的思想是错误的。
    32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9.
    33 文化部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1958年5月23日)[A].见: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1982:161.
    34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3.
    35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9
    36 刘国典.培养造就新闻纪录电影的摄影人才[A].见:马驷骥.新闻电影——我们曾经的年代[G].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100.
    37 加强党对于电影创作领导的决定(1951年3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83.
    38 论电影工作者的思想改造(1952年7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94.
    39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4,1(12):1.
    40 文化生活动态[N].人民日报,1951.6(4):3.
    41 许群,江佐中.他们用镜头记录历史——记新影厂驻西藏记者站的四位藏族摄影师[A].见:马驷骥.新闻电影——我们曾经的年代[G].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222-224.
    42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238.
    43 方方对吴本立有一段采访,见: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215-216,如是记述:
    方方:我看过你们的回忆录,真是很不容易,你们胶卷都是一尺一尺数的,跑到外面还要借。那个报销单子只是你们自己的用途吧,象那些炮弹啊什么的,不会到你们这儿来报销吧?
    吴本立:一起算的,部队当然要算的。后勤部,整个儿要算的。
    方方:过去部队拍片,还会算这种钱啊?
    吴本立:是专门为《中国人民的胜利》这部片子的呀。
    方方:是啊,是啊,也要算吗?
    吴本立:也算。
    方方:那这笔钱谁付呢?
    吴本立:国家。
    方方:国家?哪里付呢?
    吴本立:四野用的,四野付嘛。每个野战军所用的钱归那个野战军付。我在拍东北的战役时,花的钱最多。三大战役最大的战场是辽沈,敌人最后被我们全部歼灭了。我们打锦州的时候,牺牲了三个摄影师。
    方方:我看到材料了,都是很好的人。
    44 季洪.国营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必须改革的说明[A].见:季洪.季洪电影经济文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0.
    45 文化部电影局关于电影企业推行经济核算制的权限、责任、业务范围及财务关系的指示(1953年5月30日)[A].见: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1982:87.
    46 2009年9月9日,曾拍摄过多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电视作品的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开始转企改制,见: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方案[EB/OL].云南省图书馆网站电子剪报,2009-10-12.
    47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中央级文教卫生部门1957年核定年度流动资金定额及办理银行信贷的几项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6(47):1160-1161.
    48 欧阳予倩等.电影政策献议(1949年1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5.
    49 《文化部195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1951年计划要点(节录)》(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86.)一文称:
    在影片发行方面,据现有统计,全国共有电影院674所,其中公营的342所,公私合营16所,私营316所。电影局直辖的影片经理公司在各大行政区均设有分公司,以统一全国影片发行工作,在影院较多的城市中,采取了统一排片的办法,并力求做到民主协商、公私兼顾。为使人民电影能深入农村、部队、矿山和工厂,1950年训练了放映员1800余人,并建立了放映队所用16毫米拷贝的小型手工洗印厂。全国原有100多个放映队,放映机定货到齐之后,全国将有放映队700个以上。1950年,由于胶片数量的不足及洗印设备上的限制,国营厂未能及时供应各地各方面以足量拷贝,致发生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
    《1952年电影制片工作计划(草案)》(1952年1月)(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31-232.)一文称:
    一九五一年全国电影观众达三亿六千万人,其中城市观众二亿二千万人,工厂农村部队的放映队观众约一亿四千万人,较一九五O年的观众人数增加一倍多;一九五一年进步片的观众已占到全部观众百分之九十以上,较一九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
    流动放映队已经从一九四九年的一百个队到去年底增加大一千五百个队。电影已经开始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对于放映队表示了无限热烈的欢迎。由于这样,使电影观众的成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农兵的观众在全体观众中已经占主要的地位了。但是对劳动人民群众需要来说,这一千五百个队还是十分不够的,因此在发展放映队和影院的工作上,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50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与电影工业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4,1(12):1.
    51 马石骏.我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回顾与展望[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338.
    52 朱树兰在《充分发挥农村电影放映队的作用》一文中说,:“几年来我国电影放映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活跃在工矿区和广大农村的电影放映队,一般都认真进行了电影放映工作,在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向广大工农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了不少的作用。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所放映的影片,给予农民群众许多新鲜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成为鼓舞和教育他们的巨大力量。
    可是,有些县、区领导干部没有很好地掌握和充分地运用这一宣传教育的武器,甚至把它和中心工作对立起来,认为电影不能配合当时当地的中心工作,反会影响工作,扰乱群众的情绪,因而用各种方法阻挠放映队下乡进行放映工作。例如江苏省昆山县在今年进行统购统销工作时,不让放映队下乡;经放映队一再要求,也只许在几个离城较近的大镇上放映。中共江阴县县委会在去年进行统购统销工作中,要两个放映队停止全部工作。热河省建平县的放映队三月份大部分时间没有为群众放映,在县城“配合”一个接着一个的会议。黑龙江穆棱县的领导同志借口“工作困难,群众也不愿意看电影”,硬把省文化局分配给该县的放映队送回去。这些情况说明了有些县、区领导干部至今还没有认识在农村放映电影的重大作 用。
    事实证明:有领导、有计划地运用电影这一宣传工具,不但不会妨碍农村工作,而且大大有助于工作;不但不会“扰乱群众的情绪”,而且能够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生产、工作热情。因为电影的内容具体生动,比一般口头的宣传教育工作更富有说服力。例如广东兴宁县第七区结合影片“光明照到高地村”的放映,向群众宣传了集体化、机械化的光明前途,对建立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中共兴宁县第七区区委第二书记刘宪荣在谈到他们的经验时说得好:“电影的放映和中心工作是不会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在于区的领导是否把这种新型的宣传工具抓起来,加以运用。”电影放映队的作用,还不仅在于电影放映工作,许多放映队利用放映电影前的时间,用幻灯片或口头进行的时事政策宣传,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见:人民日报,1955,5(6):3
    53 文化部关于促进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大跃进的通知(1958年3月15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84.
    54 新华社.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多快好省地办电影事业以地方为主发展电影事业做到省有制片厂,县有电影院,乡有放映队[N].人民日报,1958,6(3):7.
    55 新华社.云南省电影发行放映事业迅速发展[N].人民日报,1972,8(3):2.
    56 参见: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山东农村电影放映队幻灯汇报演出在京受到热烈欢[N].人民日报,1978,1(28):4:青铜峡县农村电影放映队受到贫下中农好评[N].人民日报,1975,7(30):4;深受山区人民欢迎的电影放映队[N].人民日报,1975,6(28):2; 深入山区为连队放映电影[N].人民日报,1975,5(23):1:灵山县农村电影放映队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坚持为贫下中农放映革命样板戏电影[N].人民日报,1975,2(7):4; 静乐县电影管理站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编制放映以批林批孔为主的幻灯[N].人民日报,1975,2(1):4;沅陵县积极发展轻装电影放映队为普及革命样板戏作出了贡献[N].人民日报,1974,8(14):4;浙江省农村电影放映事业蓬勃发展对于用社会主义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起了很好的作用[N].人民日报,1974,12(27):4;广西灵山县电影管理站放映人员不辞辛苦深入边远山区做好革命样板戏影片放映工作[N].人民日报,1974,8(2):2;五台县电影管理站坚持深入基层面向农村积极为社员放映革命样板戏影[N].人民日报,1974.6(28):3;太白山区放映队[N].人民日报,1974,3(28):4;青海积极培养少数民族电影放映人员他们熟悉本民族语言和当地情况,成为民族地区普及革命电影的主力军[N].人民日报,1974,2(16):4;深山密林中的电影放映组[N].人民日报,1974,1(15):2;广西各级电影部门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电影放映事业用少数民族语言配音译制电影受到欢迎湖北长阳县电影管理站开展爱机护片活动,提高了电影放映质量[N].人民日报,1973,7(26):4;山东青海电影发行放映工作面向农村放映员常年深入海岛、山区和偏僻牧区,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N].人民日报,1973,5(18):4;端起龙江化春雨——记宣恩县晓关区电影放映队普及彩色影片《龙江颂》的事迹[N].人民日报,1973,5(27):3;曲水县电影放映队热心为藏族群众服务文成县文艺宣传队深入山区演文艺节目[N].人民日报,1972,11(9):3;踏遍冰山为人民——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第一电影放映队的事迹[N].人民日报,1972,8(19):4;西藏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事业迅速发展全区拥有一百七十多个电影放映队,五百多名电影放映员,各地区(市)都有了影片发行站、电影院[N].人民日报,1972,4(22):3;活跃在越城岭上的电影放映队[N].人民日报,1972,3(5):3;踏遍青山为人民——记山西省平鲁县电影放映队[N].人民日报,1971,2(1):4;让毛泽东思想在村村队队大放光芒——上蔡县电影放映队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N].人民日报,1970,1(15):4:工农兵群众喜爱科教影片几年来,各地电影放映队,把影片放映同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结合起来,使不少优秀的科教片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N].人民日报,1965,4(2):2;通过银幕向广大农民宣传革命道理九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在京表演介绍先进经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普遍推行用朝鲜语为影片口头配音的好方法[N].人民日报,1964,12(20):2;潞西电影放映队是政治时事宣传队[N].人民日报,1964,11(24):2;把革命电影送到偏僻的山村去广东数百农村电影放映队积极设立新放映点[N].人民日报,1964,9(16):2.
    57 马石骏.我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回顾与展望[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340.
    58 本报评论员.积极发展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网[N].人民日报,1965,1(12):2.
    59 刘广宇.1949—1976年:江津农村电影放映队的历史沿革及运作机制[J].当代电影,2008(10):61-65.
    60 一般来说,一支放映队主要由放映员、发电员和宣传员三者组成,有研究者分析了当时农村电影放映员的社会角色:
    文化掮者——上世纪50-80年代中国文化变革频繁,电影放映员担负着承继传统文化、宣传崭新文化,甚至推行文化“革命”的重负,用最为接近生活常态的直观艺术形式推介最具活力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社会徙者——农村电影放映员在奔徙于千村万庄的过程中,以离农民最近但又有所区别的独特视觉,见证了中国农村社会40年的徙变,自身既是这种徙变的参与者、得益者,同时也是酸楚者。
    政治佣者——“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倡导在电影事业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农村电影放映员响应号召,或被动或自愿地用电影工具忠诚践行着这一宗旨,在40年舞台上担当着服务政治的社会角色。
    生活使者——中国农村历来是文化文艺的穷乡僻壤,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贫瘠的同时忍受着精神世界的空虚。是电影和电影放映员为他们送来欢乐,驱走寂寞:“因为他们,黑的夜从此亮了”。
    见:张新科.文化掮者·社会徙者·政治佣者·生活使者——二十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员社会角色评判[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38.
    61 1954年8月22日, 《人民日报》报道《关于发展少数民族文艺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总结说:“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就在各族人民如此热烈的支持下,一年比一年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七年中,电影队、电影院的数目,和刚解放时相比,已经扩大了六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从一九四八年到去年年底,出版了四十一种蒙文文艺书籍,今年一年内计划出版三十五种;新疆省现在已有十二个专业和四十多个半专业的艺术团体,各族文艺干部一千六百多人;新疆省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放映了近四百部影片,使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的人都看到电影:西康电影教育工作队两年间在藏族自治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区等地放映了四百多场;桂西僮族自治区仅宜山专区就有二十一个文工团队,在一个月内就演出三百多场,观众四十多万人。电影、戏剧、歌舞、书报、幻灯、展览会……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已经日益成为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62 刘云阁.给彝族兄弟姐妹们带去了电影——在凉山放映《中国人民的胜利》[J].大众电影,1951(29):26.
    63 旷云生.《中国人民的胜利》在瑶山[J].大众电影,1951(29):20.
    64 文化简讯·甘肃、新疆派电影队到少数民族地区放映电影[N].人民日报,1953,6(19):3.
    65 文化部关于一九五四年文化工作的基本总结和一九五五年文化工作的方针和任务[A].见: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1982:38.
    66 参见:中央派出少数民族电影队,于一九五三年九月下旬到达福建省福安专区意族地区放映电影,使三万多合族人民第一次看到了电影[N].福建日报.1954,2(24):2;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建立四个电影工作教育队,深入农牧区巡回放映一百多部影片[N].内蒙古日报.1954,11(3):8;新华社.青海省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村[N].人民日报,1956,4(14):3;新华社.西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电影放映队[N].人民日报,1962,12(2):2;新华社.青年放映队活跃在怒江两岸[N].人民日报,1962,4(22):2;新华社.深山密林中的电影放映组[N].人民日报,1974,1(15):2.
    67 新华社;内蒙古各旗县都有电影放映队[N].人民日报,1957,11(9):8.
    68 参见:新华社.西藏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事业迅速发展全区拥有一百七十多个电影放映队,五百多名电影放映员,各地区(市)都有了影片发行站、电影院[N].人民日报,1972,4(22):3;新华社.云南省电影发行放映事业迅速发展[N].人民日报,1972,8(3):2.
    69 1952年电影制片工作计划(草案)(1952年1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34.
    70 1959年6月27日,《文化部关于1959年国语片译制少数民族语言版片问题的通知》指出,“为了适应各民族地区需要,今后译制各种少数民族语言版片节目,均由有关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在年度已确定译制计划内自行选定。选定后应及时通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并告各片译制时间,以便中影统一供应或调配译制素材。素材费用由中影在收取的全国发行权费内负担,洗印发行拷贝费由各地自行负担。”见: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1982:147.
    71 新华社.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普遍推行用朝鲜语为影片口头配音的好方法[N].人民日报,1964,12(20):2.《人民日报》在《电影放映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国内短评)》(人民日报,1964,12(16):2.)一文中也评说: “这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广西僮族自治区等地区的电影放映单位,以本民族语言翻译对白解说影片。许多放映员口头翻译工作做得很出色,有的译得和一般翻译片的水平差不多。如果观众不知道有人在当场做口头翻译,简直以为是在看本民族语言的翻译片。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电影的口译工作,这是电影放映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创造,是电影放映事业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进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发展,发挥电影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教育作用,是有很大意义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语言关系,许多少数民族人民看不懂汉语普通话电影。党和国家对这件事非常关心,每年都要选译一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版的影片,供应这些地区放映。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只能译制几种语言和少数影片,远不能满足各族人民的要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 放映队,采取翻译对白解说影片的办法,既不要多花钱,多用人,又使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众完全看懂电影。这个经验,值得在少数民族地区电影放映队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
    72 戴笠人.天下趣闻奇观录(三篇)[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147.
    73 广西省电影工作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巡回放映影片[N].人民日报,1953,7(4):3.
    74 新华社.青海积极培养少数民族电影放映人员他们熟悉本民族语言和当地情况,成为民族地区普及革命电影的主力军[N].人民日报,1974,2(16):4.
    75 参见:广西省电影工作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巡回放映影片[N].人民日报,1953,7(4):3;新华社.鄂伦春人第一次观看电影[N].人民日报,1954,11(11):3.后者报道说,
    “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首次看到了电影。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电影教育工作队,从十月十五日到二十日在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大兴安岭上小二沟,一连给鄂伦春猎民放映了六场电影。放映了‘中国民族大团结’、‘内蒙人民的胜利’和‘光明照耀着西藏’等影片。”《“中国民族大团结”等影片将在西藏各城镇放映》(人民日报,1954,6(20):3)一文也称,“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民族大团结’和‘光明照耀着西藏’两部配有藏语解说的影片,已运到拉萨,不久将在西藏各城镇上映。”另,周丕琨在《漫话彝州电影》一文中称,“1950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前来楚雄慰问,在楚中大操场放映了《中国民族大团结》、《百万雄师下江南》及故事片《钢铁战士》,每场观众数干人,盛况空前。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途中,路经元谋,在元马镇放映了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1951年至1953年,为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宣传,西南区文教系统巡回电影放映队云南省大队,先后派出了电影1、2、3、4、5、10等小队,到武定、楚雄两专区所属各县县城及大的集镇开展了电影放映活动,放映了《大西南凯歌》、《翠岗红旗》、《中华女儿》等片。……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57年底,全区实现了每县有一个电影队的事业发展规划。1958年至1977年的20年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影响,建国17年来拍摄的大批影片被封存,银幕上出现了只放老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及样板戏的冷清局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员会教科文卫文史资料委员会.楚雄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文化体育史秋专辑[G].楚雄:楚雄州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2004:182-184.
    76 石梅.认清纪录片的特质提高纪录片的质量做好纪录片的发行和反映工作[J].大众电影,1954(5):28.
    77 李凤翔.应该积极克服纪录片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J].大众电影,1954(2):29.
    78 西流.纪录片真的“没意思”吗?[J].大众电影,1954(1):44.
    79 岳大同.不爱看纪录片的根本原因在哪里?[J].大众电影,1954(2):28.
    80 庄平.应当纠正歧视纪录影片的错误观点[J].大众电影,1954(5):29.
    81 李凤翔.应该积极克服纪录片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J].大众电影,1954(2):30.
    82 刘一元.不看纪录片是个很大的损失[J].大众电影,1954(4):29.
    83 黄连.我不爱看纪录片[J].大众电影,1954(1):45.
    84 刘一元.不看纪录片是个很大的损失[J].大众电影,1954(4):29.
    85 同上.
    86 杨光禄.不能忽视纪录片本身的缺点[J].大众电影,1954(4):31.
    87 文化部关于加强电影放映和发行工作的指示(1953年12月12日)[A].见: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1982:142-143.
    88 参见:刘佩珩.新闻纪录影片不受社会重视发行放映等方面都有严重缺点[N].人民日报,1957,6(6):7;萧文(一个电影放映员).新闻纪录影片的质量要提高[N].人民日报,1957,6(20):8.
    89 本刊评论员.重视新闻纪录电影[J].大众电影,1958(11):10.此外,1954年9月18日,为加强新闻纪录、科教影片放映工作,充分发挥这些影片的时事宣传和科学普及作用,原天津华安电影院被改建成放映新闻纪录片的专业影院——新闻影院,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家新闻影院。专门放映新闻纪录、科教影片,如:新闻简报、“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活动、国家领导人出访、国际友人来访、各种学科门类的科教片、杂志片和教学片等。每场50分钟,票价1角。天津新闻影院深受群众欢迎,也引起了文化部电影局、中国电影总公司、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相关部门的重视。1955年2月,中央文化部发文向全国推广了天津市试办新闻电影院的做法。1958年6月中旬,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在天津召开“新闻电影院工作现场会议”,北京、上海、武汉、沈阳、长春、西安、天津7个城市的电影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新闻电影院的工作经验。电影局陈荒煤出席并讲话,会议向全国发出《加强新闻电影放映工作的倡议书》。见:全国第一个新闻影院[J].大众电影,1954,23:18;全国第一家新闻影院.每日新报,2008,4(12):44.
    90 张新科.文化掮者·社会徙者·政治佣者·生活使者——二十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员社会角色评判[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
    91 学者吴迪在所编的《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一书前言中提到了新中国电影语境的“管理一体化”和“思想一元化问题”,纪录电影也无法回避如此语境,一些表述可以帮助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生产背景——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这是新中国的语境,离开这个语境去研究新中国的文艺史、学术史,充其量是盲人摸象。电影是体制的产物,不同体制生产出来的电影,形态大不相同。电影是人拍出来的,从业者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是电影形态的决定因素。如果说这个“统帅”继承发展了斯大林主义的文化模式,那么这个“灵魂”则是举国上下的思想大一统。我在《被改造的艺术:“人民电影”的兴衰》一书中,将它们概括为管理的一体化和思想的一元化。管理的一体化,指的是电影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观看、发行、放映、评价方式以及电影从业者的文化身份、生存状态等方面的特征。思想的一元化,指的是国家权力对电影从业者进行的思想改造(人生观和艺术观)的方法和过程。这“两化”从两个维度、两个层面——人与制度、思想观念与管理体制,建构起一个全方位的社会生态体系。
    这个生态体系最大特点是“不断革命”,即一元化标准的不断升级,一体化要求的不断强化。前者表现为,改造从业者人生观——从清除其小资产阶级思想,到“兴无灭资”,再到“反修防修”;改造从业者的艺术观——从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到“两结合”。后者表现为从国营民营互补到彻底取缔民营,从学习苏联的正规化到“舍饭寺”会议的调整,从电影人的“百家争鸣”到电影界的反派,从个人写作到集体创作,从国家组织生产(题材规划、审查制度)到“最后由江青同志做主”。这三十年间新中国电影所呈现的形态、所遭受的磨难、所经历的调整,根源都在这个一元化和一体化之中。十七年是一元化和一体化建立、冲突、调整、强化、逐步走向激进主义的时期,“文革”十年则是一元化和一体化达到顶点,激进主义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禁绝“毒草”,创立样板的时期。……
    韦勒克把文学研究分成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在我看来,电影研究也同样。研究电影的生态和电影人的改造,应当属于外部研究。问题是,在“文艺为政治服务”指导电影创作的时代里,这种生态和改造决定了电影的命运和面貌。当外部因素成了支配艺术创作的主导力量的时候,仅仅把它当作背景是远远不够的。”这对于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纪录片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92 宁骚.论民族国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85.
    93 汪晖.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J].开放时代,2009(3):6-23.
    94 宁骚在《论民族国家》一文中认为,以社会主义中国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民族国家有四大基本特征,“第一,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刹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经济关系上消除了不平等的根源,人民群众当家做了主人,实现了国内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的大团结。于是,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空前增强。
    第二,打碎了刹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丛础的国家政权。由于这个国家政权坚决维护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所以它在起到“组织民族的统一”的伟大作用的同时,不至于像资产阶级国家机器那样成为民族躯体上的寄生赘瘤。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成为领导国家政权和全国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体现人民利益的,并且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律形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团结和领导核心的稳定,是国家政权、全国各项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因此,无产阶级政党是全民族凝聚的强大中心。
    第四,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民族的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是全国统一的国民文化的灵魂与统帅。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旦经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改造,使排除了任何迷信的、荒诞的、愚昧的成份,从而闪现出真正的科学与民主的光辉。在这种意义上形成的国民文化同质性,是任何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见:宁骚.论民族国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92-93.
    95 张维在《电影创作要正确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一文中记述到:“还应看到,创作出多民族题材的电影作品,是民族心理、感情的反映。一次,我随云南省歌舞团赴边疆一个兄弟民族县演出,该县的一位副县长(阿昌族),对我们严肃地说:‘我们阿昌族政治上解放了,经济上也翻身了,就是文化还没有翻身。’我说:‘你为何这样看呢’?他回答:‘不论从银幕,还是舞台上,都看不到我们民族的生活面貌。’”所以,被表现和被表达,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一种文化平等的体现。见:张维.影艺丛语[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13.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震惊全世界的伟大史迹之一,因此关于这一史迹的纪录片也引起了世界关注。新华社1954年4月2日转塔斯社报道说,“塔斯社纽约三月三十日讯:影片《新中国的诞生》已在纽约市中心的斯坦莱剧院连续放映达三星期之久。纽约《工人日报》顷发表该剧院经理的来信说,纽约市民对这部影片极感兴趣。他写道,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人们喜欢它。”见:我国影片《新中国的诞生》受到美国人民热烈欢迎,人民日报,1952,4(4):4.
    2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在西藏人民支持下,顺利进驻拉萨,西藏的解放标志中国大陆基本实现解放。
    3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401.
    4 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组织新闻摄影队随军南下[N],人民日报,1949,4(23):2.
    5 参见:钱筱璋.向黄河、向长江、向遥远的南方挺进——送摄影队进关远征[A].见:郝玉生.我们的足迹(续集)[G].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98:73.钱筱璋在送摄影队进关时还说:“第一批摄影队进关已四个月了,他们活跃在华北及中原各战场上。现在你们——第二批摄影队又要出发了,紧跟着还有第三批、第四批……我们的摄影队将源源不断地走向关里各个战场去。”在进军边疆的路上,摄制人员被分派随军拍摄战事,摄影师鲁明曾回忆:“当时,我们全都住在东城八面糟附近的一家私营旅馆,是一处有三进的大院落。就是在这里,我们经过考核已提升为摄影师的人员被编队,补充到各大战场去抢拍解放战争最后决战的场面,完成新闻纪录电影拍摄解放全中国的任务。我当时被编为第23队,与张永、罗矛一起分配到西北野战军(后称第一野战军)完成解放大西北的拍摄任务。”参见:鲁明.忆拍摄《红旗漫卷西风》二三事》[A].见:郝玉生.我们的足迹(续集)[G].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98:101
    6 为摄制反映伊犁、塔城、阿勒泰各族人民风俗习惯及哈萨克人游牧生活的影片,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摄影队抵达新疆省伊宁市[N].新疆日报,1950,8(13):2.
    7 “北影”将源源出产故事片、教育短片及纪录片[J].大众电影,1950(4):19.
    8 周容在《看“红旗漫卷西风”》一文中写道,“在这一个革命历史阶段以前,十年内战,二 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摄制电影记录片,在电影方面,已经是无法弥补的缺陷。至于在全国大胜利这一阶段,我们已有充分的条件拍摄电影,许多伟大的历史场面,已经普遍的在广大的群众中上演,而且今后还会继续拍摄,使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真实地展现在全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眼前。……它的值得珍贵,还不只是在这些难得的历史材料的本身上面;而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在胜利的面前能够看见我们所曾经走过的道路,能够使我们在任何胜利的环境下都不会消失艰苦斗争的意志。”见:人民日报,1950,5(30):4.柯蓝在《看<红旗漫卷西风>》认为,“这是一部值得我们上海观众一看的纪录片。一部能够回答我们一些问题的纪录片。……对于我们上海观众就有一种好处:就会使我们自然而然地相信,从困难中磨练出来的胜利,是牢不可破的,从那么大的困难中磨难出来的胜利,也就不会怕今天一些新的,比起来小了几千倍的困难来折磨。”见:大众电影,1950(2):2.
    9 金仲如.《红旗漫卷西风》给我们的教育[J].大众电影,1950(2):3.
    10 昔今.电影宣传月好电影介绍《大西南凯歌》[N].人民日报,1950,12(9):6.需要说明的是,该文进行片目介绍中还提到另外一点,“中国的反动派蒋匪帮和朝鲜卖国贼李承晚一样,勾结了美帝进攻人民,但终于逃不了人民的巨掌痛击而归于死亡。这就是美帝和被它所武装了的李承晚的写照。……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的。今天,中朝两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也像巨石一样团结起来了。美帝对于中朝两国人民发动了军事冒险进攻,最后必将被人民的铁拳打得粉身碎骨。”这与朝鲜战争爆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10月25日入朝作战背景是联系在一起的,也体现了报纸极强的政治鼓动作用。
    11 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发行新片预告[J].大众电影,1950(4):封底预告.
    12 《大战海南岛》梗概[J].大众电影,1951(15):23.
    13 费孝通在《看电影<光明照耀着西藏>以后》一文中写到,“‘光明照耀着西藏’是一部叙述西藏人民在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新生的纪录影片。……(影片)使人们开拓了眼界,认识西藏原来是一片沃美的土地、锦绣的河山,在那里居住着的是富于创造能力的藏族人民。”见:人民日报,1953,6(14):3.范明的《毛泽东伟大民族政策的光辉——为介绍<光明照耀西藏>而作》一文指出,“它(《光明照耀着西藏》)的成功之处,不但是用艺术的形式,把许多具体生动事实紧密地连贯起来加以美化,而且通过这些事实的正确纪录,表现了民族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因此它又是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的,对我们加强民族政策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将会有很大裨益的。”见:大众电影,1953(9):3.中央民族学院藏族学员座谈时候发言说:“从影片上,我看到班禅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们,站在毛主席周围喝酒:我看到了毛主席的脸上现出了亲切慈爱的笑容,心里非常感动。过去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用尽了阴谋诡计,使西藏民族内部发生分裂。多少年来,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一直是不和睦的,但在毛主席共产党的关心帮助下,他们很快就团结起来了。从这里,我深深地感觉到,西藏民族内部的团结和祖国各民族间的亲密团结一样,是只有在毛主席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的。这部片子帮助我们进一步地看到了毛主席民族政策的正确和伟大。……我们在影片里看到了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在西藏开辟了水渠,进行水利建设,使荒地变成了良田:也看见他们怎样和西藏人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他们帮助农民收割麦子,在生产、教育、卫生各方面给了西藏人民许多实际的帮助,看了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毛主席对西藏人民的关心和热爱。毛主席不但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束缚,并且使全国各民族之间建立了真正的、兄弟般的友谊,成分发挥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影片里的这些事实也说明了西藏人民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在各民族的热情帮助下,一定能在各方面得到很快的发展。”见:本刊记者.中央民族学院藏族学员座谈《光明照耀着西藏》[J].大众电影,1953(9):4.
    14 《中央民族学院藏族学员座谈<光明照耀着西藏>》一文中说,“西藏过去和内地长期隔绝的情况下,文化上没有交流,今天看到这部影片(《光明照耀着西藏》),我感觉到电影在这方面有很大作用的。以后应该多多拍摄这样的影片。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面就在想,希望能够赶快把它翻译成藏语说明送到西藏去,让所有的西藏人民都能够看到。但这部影片表现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方面还不够,从风俗习惯上看,我们感觉影片里有关这方面的大部分材料都是西康的,西藏的就比较少了。这样就不能够更有代表性地表现出藏族生活的特点。……影片里虽然也介绍了历史上藏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的事迹,但全西藏人民对于英帝国主义的痛恨是很深的,这一点在影片中却没有更多的表现。这方面的材料是有的,我希望以后有机会也能够拍下来编导影片里面去,介绍给全国人民!”
    15 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民族平等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与压迫,并一再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努力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以反对共同的敌人。早在一九二二年中共“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和政策。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毛泽东在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提出:“第一,允许蒙、回、藏、苗、瑶、彝、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第二,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须设置由当地少 数民族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作为省县政府的一部门,管理和他们有关事务,调节各族间的关系,在省县政府委员中应有他们的位置。第三,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不但不应强迫他们学汉文汉语,而且应赞助他们发展用各族自己言语文字的文化教育。第四,纠正存在着的大汉族主义,提倡汉人用平等态度和各族接触,使日益亲善密切起来,同时禁止任何对他们带侮辱性与轻视性的言语、文字与行动。上述政策,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应自己团结起来争取实现,一方面应由政府自动实施,才能彻底改善国内各族的相互关系,真正达到团结对外之目的,怀柔与羁縻的老办法是行不通了的。”15见:进一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N].人民日报,1953,9(9):1.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一再强调了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重大意义,并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一些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大大鼓舞了各族人民。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彻底废除了几千年来的民族压迫制度。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平等的政策、法令和措施。1949年《共同纲领》专辟第六章规定了四条民族政策,“第五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均有按照统一的国家军事制度,参加人民解放军及组织地方人民公安部队的权利。第五十三条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一九五一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褐、匣联的指示》。一九五二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和《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为了逐步消除民族问事实上的不平等,党和政府引导少数民族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帮助他们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
    16 柏生.毛泽东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中国民族大团结》影片评介[N].人民日报,1951,3(10):3.此外,梅朵在《我们人民的新闻纪录影片》(大众电影,1951,18:15.)文中也如是说到:“像《中国民族大团结》就纪录了我们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实。过去中国虽然是一个有着很多兄弟民族的大家庭,但是几千年来,却一直在反动统治阶级分裂、歧视的政策下,相互隔膜,彼此天南地北,各自过着悲惨黑暗的生活。现在由于毛主席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得到了解放,使我们祖国成了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这个事实,过去没有,现在是第一次。国内各民族在一九五○年国庆盛典的日子里,派出他们的代表从各地来到北京,团聚在毛主席周围!这是新鲜的事实,这是动人的事实。这是为全国人民热烈关心!现在我们从银幕上看到了。”
    17 吴本立.参加制作“中国民族大团结”影片的一点体会[N].人民日报,1951,11(7):3.
    18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6.
    19 刘格平.三年来民族工作的成就(1952年9月17日)[A].见: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43-44.
    20 当访问团来到云南,“……丽江的欢迎行列长达10里,大会人数达7万人。保山、楚雄、武定、宁洱、蒙自、文山等地都开过许多次上前上万人的欢迎会,有的是从三四百里路程外爬过崇山峻岭赶来赴会,有的是闻讯冒险通过匪特盘踞地区赶来的。”见:王连芳.永远跟着共产党为云南各民族的更加团结与发展而斗争[N].云南日报.1951,7(2):1.
    21 参见:中央访问团赴内蒙古等地访问少数民族[N].人民日报,1952,7(10):1;中央访问团完成对东北区少数民族的访问现已到达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首府乌兰浩特市[N].人民日报,1952,9(3):1;中央访问团业已完成内蒙古和绥远地区的访问工作[N].人民日报,1952,9(27):3.
    22 有文章说,佛海的一位摆夷(傣)族头人宣称,“我们那个村寨守着两块‘界碑’,过去帝国主义者把‘界碑’向内移动,我们不管,也不敢管,现在可不同了,请访问团告诉毛主席,从此放心吧,我们再也不会叫‘界碑’向内动一动,我们一定守住它,不叫帝国主义侵犯··见:王连芳.永远跟着共产党为云南各民族的更加团结与发展而斗争[N].云南日报.1951,7(2):1.
    23 黄钢.我国纪录电影的新成就——《边疆战士》等片评介[J].新电影,1951,第一卷(第九期):22.
    24 滕代远.四十年的愿望实现了[J].大众电影,1953(11):5.
    25 刘格平.三年来民族工作的成就(1952年9月17日)[A].见: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44.
    26 同上,P37.
    27 同上,P37-44.
    28 三年来,全国共生产故事片86部(包括1951年前私营厂生产的51部),记录片57部,翻译片(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101部。参见:沈雁冰.三年来的文化艺术工作(1952年9月25日)[A].见: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22.29 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A].见: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30 吴本立.参加制作“中国民族大团结”影片的一点体会[N].人民日报,1951,11(7):3.
    31 再如,青禾在《我看了<中国民族大团结>之后》中如是写到—
    看了《中国民族大团结》,使我对民族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我学习共同纲领第六章民族政策的时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们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但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条,我当然没有什么意见;不过由于长时期受反动派的挑拨离间,受了“大汉族主义”宣传的毒素,思想上残存着一些对少数民族不正确的看法:认为他们落后、愚昧,甚至野蛮,残暴。因为有这样错误的看法,所以我认为政府定这一条是为了便于“管理”他们,迅速求得国家统一所采取的必要手段。
    ……(影片中)他们淳朴、善良、诚挚的脸上,献出翻身后骄傲和愉快的微笑,哪里有反动派所加在他们身上的侮辱说他们是野蛮和残暴的影子呢?这原来是国民党为制造民族间的仇恨所散布的谣言呵!各民族文工团的优美健康的舞姿,更说明他们是有文化传统的。在各个场合,他们都以回到祖国怀抱的无限兴奋愉快的心情, 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着对毛主席以及祖国的热爱;毛主席以及广大人民也以同样的热情回敬他们。使我深深感到:我们尽管语言、文字、服装不同,相隔千山万水;然而我们是血肉相关的兄弟民族,我们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友爱合作的大家庭的一员。见:大众电影,1951(23):16.
    32 唐漠.光明照耀着西藏——西藏摄影队总领队郝玉生访问记[J].大众电影,1952(1-2):17.
    33 柏生.毛泽东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中国民族大团结》影片评介[N].人民日报,1951,3(10):3.
    34 家仁.我们永远团结在一起《中国民族大团结》梗概[J].大众电影,1951(18):16.
    35 本刊记者.中央民族学院藏族学员座谈《光明照耀着西藏》[J].大众电影,1953(9):4.
    36 吴本立.参加制作“中国民族大团结”影片的一点体会[N].人民日报,1951,11(7):3.
    37 唐漠.看记录影片《欢乐的新疆》[N].人民日报,1952,4(20):3.
    38 同上.
    1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即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此,共和国开始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推动政治和文化建设发展;进行并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以爱好和平的形象登上了国际舞台。总路线“一体两翼”与“同时并举”特点极大地诠释了这一点。所谓“一体两翼”,就是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为主体;以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劳动者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剥削者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为两翼,一体两翼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离的,它们充分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所谓“同时并举”,就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并举: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它为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2 我们要努力反映国家的伟大建设工作[J].大众电影,1953(9):33.
    3 维吾尔族观众对《欢乐的新疆》的意见[J].大众电影,1953(9):32.
    4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举行新闻纪录影片座谈会[J].大众电影,1953(2):4.
    5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4,1(12):1.
    6 进一步发展人民电影事业[N].人民日报,1954,1(12):3.
    7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举行第三次新闻纪录电影创作工作会议[J].大众电 影,1954(3):28.
    8 新闻纪录电影第三次创作工作会议闭幕,[J].大众电影,1954(5):22.
    9 今年的新闻纪录片将制作得更多、更快[J].大众电影,1955(6):28.
    10 徐行.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63.
    11 为庆贺康藏、青藏公路通车题词(一九五四年十二月)[A].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108.
    12 苏方.“金桥”是怎样修成的?——介绍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N].人民日报,1956,8(5):8.
    13 稂明德.“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J].大众电影,1956(14):13.
    14 《通过巴山蜀水》主要记录了宝成铁路建设情况,这一条铁路将超过秦岭和大巴山,把祖国的西南与西北连接起来。
    15 《西藏高原的新动脉》介绍西藏从拉萨到日喀则,从日喀则到江孜的两条公路通车情况,使得西藏三大重要城镇借助新修的两条公路连接了起来。第一支汽车队出发,藏族人民载歌载舞庆贺。从拉萨到日喀则337公里的路程,过去人走牛拉要八、九天的时间,而今只要两天。从日喀则到江孜过去需要两三天时间,而今只要三小时。有的藏民高兴得从六七十里外赶来看汽车。公路通车后,为藏族人民运来各种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两条公路的建成大大便利了西藏人民发展生产,加速改变西藏落后面貌。
    16 1954-1957年电影故事片主题、题材提示草案(节录)(1953年10月1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52.
    17 解放以后,我国政府实行合理采伐的方针,使森林充分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影片介绍了伊春林区,工人和技术人员保护森林资源,合理采伐木材。满载木材的火车开出林区驶往全国,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
    18 《深山探宝》反映了地质工作者到大西北戈壁滩、新疆、内蒙古草原、海南、桂林等地进行地质勘察情况。
    19 《在柴达木盆地》记录了年轻的勘探队员,在这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上寻找石油,将自己的青春献给柴达木。
    20 《黑色的喷泉》主要内容是,气候恶劣的柴达木盆地迎来了新的客人,石油勘测队来到这里寻找石油。白天他们认真勘测,到了晚上不惧严寒,围在篝火旁睡觉。汽车驶入沙漠,个个钻井塔耸立在茫茫大地上。一对新人在矿井旁喜结连理。矿井开始喷油,犹如黑色的喷泉,大家欢呼雀跃。
    21 《飞行在世界屋脊上》是为新中国空军第一次在世界屋脊西藏试航着陆拍摄的军事纪录片。195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当雄机场终于在我国西藏建成。人民解放军某空军部队决定由产自原苏联的伊尔一12运输机在当雄机场进行首次试航着陆。影片记录了运输机从北京辗转西安、西宁,进入西藏,终于平稳降落在当雄机场,试航着陆圆满成功,地面上藏族同胞歌舞欢呼。影片还拍摄了运输机在没有建成机场的拉萨、日喀则上空超低空盘旋,拉萨广场上向空中招手欢呼的藏民、空中俯瞰美丽的布达拉宫等一系列场景。见:李娟娟,梁雪.杨昭仁:知战争者懂和平[N].北京日报,2010,3(29):44.
    22 大兵.祖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介绍新纪录片《民间歌舞》[J].大众电影,1953(19):4-5;郭乃安把祖国装饰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介绍纪录影片《民间歌舞》[J].大众电影,1954(6):10-13.
    23 《民间美术工艺》比较集中地表现了景德镇的瓷器,湖南、广东等地的陶器,福建、四川、浙江等地的竹编制品,福建的漆器,北京的景泰蓝,蒙、藏等少数民族制作的银器、铜器等。苏州的刺绣,青田的石刻,许多精美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如百花争艳,美不胜收。
    24 《民间体育表演》记录的是一次全国性的体育表演大会。1953年11月8日,为了整理和提高流传在民间的体育活动,一次全国性的体育表演大会在天津举行。运动员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代表着汉、蒙、回、朝、满等10个民族,这是民间体育界的大会师。运动员们表演了武术、舞蹈、射箭、举石锁、拉硬弓、赛弓、马球运动等近400个节目,有200名运动员获得纪念奖章。
    25 赵凯在《最高的奖赏》一文中,详细写到——
    没多久,我很幸运地参加了大型纪录片《前进的内蒙古》的拍摄。因为草原季节的关系,这个片子用了两年时间才摄制完成。这两年的摄制组生活,内蒙古的风土民情,是我一生难忘的回忆。
    这个片子要集中表现内蒙古的经济、政治、文化,表现草原的壮美,表现内蒙古人民在新中国日新月异的生活。当时,内蒙古农牧业正在往合作社的方向发展,国家还大力提倡游牧民族向定居生活的方向转变。定居了,就能办学校,孩子们上学,年轻人放牧。那时候,内蒙古经济不发达,没有什么工业。在城市里,我们无非就看看市内的中学,拍拍牛奶厂做奶油什么的。去草原就拍摄牧民的生活,主要的生产就是放牧牛羊。学校也是刚刚开始。什 么都比较难,什么都是刚刚兴起。《前进的内蒙古》就是表现各方面刚刚兴起这个状态。摄制组大本营设在呼伦贝尔盟首府海拉尔市。下去拍摄,盟委就提供一辆中吉普给我们用。当时盟委总共才两辆吉普。
    牧民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在不同的季节,根据草场和水源的情况移动放牧。草原上有的是草地,有水源的地方就比较难找了。草原上基本上是没有树的,放眼望去,一望无际。宽广的草原上,零星出现一些蒙古包,有时是三五家,有时是一两家。我们守候在牧民比较集中的地方,等着拍摄牧民搬家去另外的地方放牧的场景。四五月份摄制组过去,到9月份,草都黄了,我们也就撤了
    在牧区,摄制组住的就是牧民的蒙古包。蒙古族人非常好客,能腾出两个蒙古包就给我们两个,当然腾不过来的时候,一个蒙古包就把我们摄制组的男男女女都收留了。这时,我们就按牧区的习俗,围着中间的火炉,头朝南边,男的睡一边,女的睡一边。大家都自带行李,在蒙古包里,用板子、干草铺一铺就可以了。
    每次下到草场,进了蒙古包,热情的女主人就忙着把奶茶、奶渣、奶把把等端出来招待远方的客人,而男主人就会杀一只羊招待,据他们说最好吃的就是八九个月大的羊。每次看着香喷喷、热腾腾的手抓肉,我真想饱尝一番。可是,我这个从小不吃牛羊肉也不喝牛奶的人,只能是心里想想,始终不敢下手。有一次刚进蒙古包,女主人就把鲜奶给端上来了。好多摄制组的同志们都坐在那里开心地和牧民举杯共饮,我却看着奶硬是喝不下去。坐在对面的一个蒙古族老奶奶转身从小柜子里拿出个小白袋抛在我面前。打开一看,白糖。我看看老奶奶,老奶奶点点头。把糖倒进奶里再看看她,她还在微笑。我就举起杯子一口气喝了下去,老奶奶这才满意地把头转开。
    草原的生活是不太方便的,没有厕所,方便一下就要去好远的地方。有一次,好多狗追着我过来了,听到我的叫喊声和狗群兴奋的吼叫声,蒙古族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冲过来,把我给救了出来。草原上的狗跟着羊群,遇到陌生人就会攻击。以后,有蒙古族的大姐大嫂陪伴我们才能去远处方便。
    牧民的燃料是草原上随处可以捡来的牛粪,烧起来火很旺,就是有股子味。没事干的时候,我们摄制组也一人挎着一个篮子出去拾牛粪,路边一摊摊的,多的是。最难的是没有水啊,牧民大嫂都是用木水车从很远的水塘或小河拉水。我们除了刷刷牙,或者用湿毛巾擦擦脸,其他事尽量不用水。
    为了表现草原经济的发展,我们去拍那达慕大会。这是一个每年都会举行的集市,什么工业产品,缝纫机啊,收音机啊,都有:畜牧,马牛羊什么都有,就直接在集市上交易。这个大会要持续好几天。在大会上还有摔跋啊舞蹈啊这些表演项目,这是牧民们一直以来传递下来的传统。那达慕就在空荡荡的草原上举行。原来空旷的草场上什么都没有,就有牧民骑着马到处通知,四面八方的牧民赶着自己的马车在约定的日子聚集在一起。一夜之间,蒙古包就在要举行集市的地方遍地开花了。
    为了表现这个导演所说的一夜之间用蒙古包搭建在草原上的“繁荣的城市”,我们得提前去。这时候,草原上只有一望无际的草地,一个蒙古包都没有。我们住在哪儿啊?蒙古族顾问找了一个喇嘛庙给我们住。我和导演张建珍两个女同志被安排在一个原来供奉过佛像的殿堂里。地上好潮啊,我就去外面到处找干草,什么也没找到。后来选了个地方铺开行李,张建珍就说:“你睡里边,我睡外边”。我能体会张导演这句话里对我的保护和关怀,可是院子里静得几乎没一点声音,屋子里漆黑漆黑的,又是供过佛像的,让我感觉特别阴森可怕。这一夜,我是战战兢兢地“睡”到天亮。
    《前进的内蒙古》摄制组算得上“庞大”,有导演,3个摄影师,还有摄影助理。我和另外两个助理跟着摄影师金威。大助理孟国纪是个工作特别有条有理的人,每到一处,先把机器整理好。二助理哈力克江,是个维族小伙子,直爽热情,特别善于帮助人。我这三助理在这个气氛下,感觉特别轻松愉快。白天在现场拍摄,我大部分时间是提着电瓶负责机器开关。那时的电瓶有几公斤重,摄影机也很笨重,所以电瓶得有专人负责。晚上,我就整理胶片或是用显影罐冲洗片头。要把拍过的胶片从机器片盒中取出来,放到送洗的片盒里,写好标签;再把没用过的胶片装进片盒,准备明天用。而当天拍过的底片一定要洗个片头出来,看看曝光是不是准确,有没有划伤。我就在蒙古包前,洗着片子,看着天色渐渐黑下去,天边的晚霞慢慢散开来,看着远处的牛羊从夕阳里归来,很安静,很美。可惜的是,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内蒙古看看。见:雷震霖:俯仰之间:中国三代电影女摄影师的记忆[G].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56-59.
    26 陆代.美丽富饶的内蒙草原:《人民的内蒙古》摄制通讯[J].大众电影,1954(2):23.
    27 《为了人民健康》(1953)是一部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的大型纪录片。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防疫队、医疗队深入内蒙、新疆、西藏为农牧民防病治病;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南京等城市打扫卫生、消除垃圾、填平臭水坑,改善生活环境;广大农村消灭蚊蝇、老鼠,防治传染病。在全国广泛开展的讲卫生、讲文明运动,提高了人 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28 《春到边寨》(1956)记录了云南文山县石硐乡红旗农业高级社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农业合作社使居住在这里的土族、苗族、彝族、普族和汉族,团结在一起进行生产。去年冬天种的小麦已经成熟了,玉米也长大了,早稻也到了插秧的时候。苗族社员帮助土族社员在玉米地间苗,土族社员又帮助苗族社员插秧。各族社员一起兴修水利。合作社兴修的水利,保证了早稻的丰收和其他农作物的成长。合作社使各族社员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他们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29 介绍几部新的纪录短片[J].大众电影,1956(1):21.
    30 文化部沈雁冰部长在优秀影片授奖大会上的讲话(摘要)[J].大众电影,1957(9):6.
    31 张模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32 李宗海.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J].民族团结,1958(1):9-11.
    33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违反社会主义利益的错误言论,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攻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在所谓“大鸣大放”的口号下,一些地方举行群众性集会,贴大字报,报刊发表和传播一些煽动性的错误言论,一时形成了相当紧张的气氛。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六月八日发出指示,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决定对右派进攻实行反击,22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不平常的春天》说,在政治战线上,在思想展现上,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还将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从此,在全国范因内开展了反右派斗争,直到一九五八年夏基本结束这一运动。在当时形势下,对某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利益的错误言论进行批评,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予以回击,在全国人民中间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以稳定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党的领导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把许多正常的甚至善意的批评和建议,视为右派进攻,再加上中央在一九五七年十月发出的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党内指示,并未能得到严格的执行,这样,就把一大批人错划为右派分子,这不但是他们个人的损失,也是整个国家的损失。中国的电影界也举行了反右派斗争,如《大众电影》在1957年第14、17期分别刊文《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举行反右派斗争座谈会》、《坚决保卫社会主义的电影事业投入声势浩大的反右斗争》,前者报道称,“他们(右派集团)的目的是企图篡夺党对人民电影事业的领导权,取消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使人民电影事业为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目标服务。……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彻底胜利为了保护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前途,电影工作者必须团结一致,用实际行动对右派分子的一切阴谋活动举行毫不留情的反击,并和他们斗争到底。”于是,电影界承担起了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举行斗争的任务。同时,《中国电影》1957年第7期也刊文《保卫社会主义的电影事业,声讨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应该看到,纪录影片,包括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属于一种艺术形式,而又不能够简单地使用艺术标准来打量它们。建国后,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仍然一直在或明或暗地被提出、被讨论、被定义。电影、文学等艺术领域内“左”的思潮,实际上也是这一对关系的一种处理方式。高维进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一书中也谈到了1953-1957年后期纪录片生产所受到的政治影响。从批判电影《武训传》,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到反胡风……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后,仍往往对正常艺术探讨有所冲击,演变称抽象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运动,表现出艺术与政治之间的混淆处理,动辄将剧本或者影片中出现的问题往政治问题上纲上线。例如,剧本《风雪帕米尔》被认为宣传唯心主义思想,把剧本提高到反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反爱国主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高度;影片《杏花春雨江南》描写了江南农村风情和农民田园生活的美感,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情调:《顾客的烦恼》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1956年夏,再讨论理解和贯彻“双百方针”中,纪录片的真实性、“形象化政论”等问题也被提出来,但是未能充分成效。于是,导致一些创作人员产生“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思想,也带来了题材狭窄,表现一般,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见: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59-163. 过去小社办不到或者不容易办好的许多事情,例如中型水利工程、较复杂的工矿建设、较大规模的道路和住宅建设、中等和中等以上学校的兴办等,现在大公社都可以大办特办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了。所谓公,就是人民公社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加社会主义化,更加集体化。”1960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在1版刊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指出,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
    2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九日[N],人民日报,1958,9(10):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54-362.
    4 《文化部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1958年5月23日)(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99-200.)中提出——
    目前全国人民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展开着空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照耀下,农业、工业的生产和文化教育的建设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新人新事不断涌现,国家的面貌和人民的精神正在迅速改变。这种形势要求我们的电影,作为党和国家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强大武器,应该将全国人民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波澜壮阔的斗争和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出来,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前进。……
    各制片厂必须继续鼓舞群众对大跃进的热情,在电影制片工作中全面贯彻多、快、好、省的总方针,大力争取完成并且超过各厂生产的第二本帐。……这种影片(艺术片)应该以当前的大跃进为背景,尽可能真实的反映现实,同时也应该恰当地表现劳动人民的光明远大的理想。……
    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在目前形势下,应该发挥它的更加巨大的作用,面向大跃进,又多又快地生产适合于广大劳动人民需要的影片,增加反映工农业跃进题材的影片的比重,加强对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报道和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群众创造的技术革新。
    5 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电影事业将进入新的时期[J].大众电影,1958(11):22.
    6 文化部关于各地电影制片厂的建设方针向中央的请示报告(1959年3月27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59.新闻纪录片摄影师顾泉雄曾回忆说,“因为电影胶片需要进口的,当时外国向我们封锁,外汇又非常紧张,你们平时买一卷柯达胶卷拍36张照片,在我手里拍电影,嘀嗒嘀嗒,两秒钟就没有了。”见:顾泉雄.视觉心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3.当时纪录影片相对如今纪录片较短,大型纪录片不多,一般是15-50分钟左右,文化部多次提到拍摄短纪录片,既有片种放映原因,也与当时胶片紧张不无关系。
    7 基于整个经济水平和放映器材供应不足,还不能过于迅速和大量地发展电影放映队,因此故事片的产量也不宜大量增长。为此,文化部对全国电影制片厂建立的布局、方针、规模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各省建立的制片厂,主要是摄制反映本地区建设的新闻纪录片和科学教育片,主要是供应本地区的放映节目,面向本省、面向农村。根据目前胶片供应情况,每年可拍摄新闻科教片30本到50本。
    二、除协作区中心城市外,各省一般暂不建故事片厂。……我们认为东北三省就应该发挥长影的潜力,最近几年内没有必要再建立故事片厂。西北数省(除新疆维族自治区外)也应该集中力量办好西安制片厂
    三、如果现有的五个老厂(北京、八一、长春、上海的天马、海燕)再加上各协作区四个新厂(西安、广州、四川、武汉),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昆明、新疆、内蒙三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三个厂可共有十二个故事片厂,稍加发展年产200部左右大型故事片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故事片的产量,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大体上还是符合需要的。……
    四、省以下的市、专署、县一律不建立新闻制片厂或者新闻摄影站。
    五、国务院各业务部门如果业务方面确有需要拍摄科教片,可委托伤害、北京、八一厂定制各类科教片。参见:文化部关于各地电影制片厂的建设方针向中央的请示报告(1959年3月27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59-260.
    8 参见:周恩来.在制片厂厂长座谈会上的谈话纪要(1958年4月18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85-186;康生.在制片厂厂长座谈会上的谈话纪要(1958年4月21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 —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87-191;林默涵.在电影跃进会上的报告(节录)[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91-194:陈荒煤.在电影跃进会上的发言(节录)[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95-199;大破大立,兴无灭资,电影创作思想大跃进让我国电影艺术真谛上红旗飘扬[J].大众电影,1958,11:23;陈荒煤.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1957年电影艺术片中错误思想的批判(1958年12月2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31-240.
    9 文艺界反击资产阶级右派斗争延续到了1958年,周扬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节录)》(1958年2月28日)一文中称, “这场斗争,是当前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在文艺领域内的反映。”经过毛泽东三次审阅修改的这篇文章还批判了文艺上的修正主义路线,“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文艺为工人、农民和一切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真实地表现群众的生活和斗争而又为群众所理解和喜爱,提高群众的思想情感,鼓舞群众建设新生活的信心。这种文艺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的文艺路线,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路线。另一条路线是:文艺不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服务,而只是为少数人服务,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满足个人名利欲望和迎合少数人的趣味,不是鼓舞群众的革命热情,而是沮丧群众的战斗意志。这种文艺对于社会的发展不是促进而是促退。这就是右派分子所主张的资产阶级的文艺路线,也就是反马克思注意的或修正主义的文艺路线。”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67-183.
    10 王兰西.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更奋勇前进[J].大众电影,1958(12):7.
    11 陈荒煤.在电影跃进会上的发言(节录)[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99.
    12 关于1958年摄制影片的检查报告(1962年5月23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08;经过修改的影片及其存在的问题(1962年5月23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10.
    13 文化部关于对违反当前政策精神的影片停止发行的通知(1962年9月8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12.
    14 参见:蒙古民族的繁荣离不开汉民族的帮助奎璧代表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和争取实现工农牧业大跃进的情况[N].人民日报,1958,2(14):9;新华社.内蒙古劳动模范代表集会鼓起干劲促进生产大跃进[N].人民日报,1958,2(15):4;宫敬之.自治区将大跃进[N].人民日报,1958,3(5):4;新华社.各族人民团结紧实现生产大跃进在广西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西省省长韦国清报告八年建设成就和今后建设规划[N].人民日报,1958,3(7):4:在汉族帮助下各少数民族学先进赶先进新疆工农牧业生产全面大跃进生产建设兵团为各少数民族农民办一件好事运动成绩显著[N].人民日报,1958,8(9):4;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为大跃进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委会主任刘格平谈自治区成立意义[N].人民日报,1958,10(24):7;新疆黑孜人民公社年种两次小麦试验成功[N].人民日报,1959,12(2):3;人民公社合理使用种畜推广人工授精新疆适龄母马大部配种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半年养猪加番[N].人民日报,1959,12(2):3;记录十年来惊天动地的变化云南编成各族人民公社史选[N].人民日报,1959,12(17):6;新疆人民公社改善社员生活条件大批农牧民迁入新居过新年[N].人民日报,1960,1(4):4;许振国,张春虎,李绍文.佧佤山上的红旗——南沧源佧佤族自治县贺南人民公社跨上了千里马[N].人民日报,1960,3(14):3;《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云南边疆各族人民跃进再跃进[N].人民日报,1960,4(14):16;扎西卓玛.用大跃进的速度发展西藏教育事业[N].人民日报,1960,6(10):11;新华社.全国各地欢腾庆祝全民的光辉节日 各地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集会和游行,庆祝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伟大胜利,庆祝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1960,10(3):3;杨苏.奶粉场——三台山景颇族人民公社纪事[N].人民日报,1960,10(22):8;秦继仑,邬力吉.人民公社的光辉照耀内蒙古边疆查干哈达公社一片人畜兴旺景象[N].人民日报,1963,8(19):1:新华社.人民公社为发展畜牧业开辟了广阔天地宁夏绵羊山羊连年增产[N].人民日报,1963,10(23):2;新华社.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改善草原放牧条件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牲畜成倍增加各族牧民收入普遍增多,欢欣鼓舞争取明年更大增产[N].人民日报,1963,11(17):2;新华社.高歌欢舞迎旭日乌鲁木齐演出维吾尔族大型歌舞《人民公社万岁》[N].人民日报,1965,10(11):2.
    15 可克达拉农场三放.来到“可克达拉”拍电影[J].大众电影,1959(7):28.
    16 例如,《森林之歌》(1958)、《林海深处》(1961)和《林区生产忙》(1965)介绍东北小兴安岭林区木材采伐与运输情况,往昔“人抬肩扛”的景象已不复见,林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使工人们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林业工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木材,支援社 会主义建设。当时已经意识到,伐大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小树的生长,要把小树留给子孙后代。《山上开运河》(1958)反映西北地区的引洮工程。《远征沙漠》(1959)反映了中国科学院治沙考察队为改造和利用开发沙漠提供依据而到内蒙古巴丹吉林大沙漠科考的情况。《草原钢城》(1959)反映了我国第三钢铁基地内蒙古包钢的建设过程,工人们在艰苦条件下完成了黄河水源进水工程和高炉建设工程。一百七十多米高的一号高炉像巨人屹立在草原上。9月26日,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深山密林一条路》(1959)讲述了来自农村的七千名共青团员唱着雄壮的战歌,修造一条森林铁路。他们艰辛创业,战胜困难,要把铁路修过森林,伸展到黑龙江边。
    17 王加邦.我喜爱“大理行”[N].人民日报,1960,4(16):8.
    18 石鱼.中苏合摄的影片“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N].人民日报,1959,9(19):8.
    19 黄臻.《重访西双版纳的密林》备受俄罗斯观众青睐[EB/OL].西双版纳新闻网,2010-3-19.
    20 新华社.表彰中国同志合作拍摄“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影片的贡献苏联文化部赠予“八一”影片厂人员奖章 契尔沃年科和沈雁冰互祝两国文化合作不断发展[N].人民日报,1960,1(16):4.
    21 新华社.彩色片《美丽的西双版纳》摄制完成[N].人民日报,1963,3(26):2.
    22 冯牧.看《美丽的西双版纳》[J].大众电影,1963(4):13.
    23 景梦陵.塞上千里胜江南——看彩色纪录片《前进中的新疆》[J].大众电影,1966(1):16.
    24 杨天喜.最新最美的图画——推荐彩色艺术性纪录片《军垦战歌》[J].电影艺术,1965(5):54-57;曹欣.平沙莽莽变绿洲——艺术性纪录片《军垦战歌》观后[N].人民日报,1965,10(13):6.
    25 新闻纪录片生产兴旺遍地开鲜花片源茂盛[J].大众电影,1958(11):11.
    26 薛振安.甘南草原摄影散记[J].大众电影,1959(7):28.
    27 杨明渊.兄弟民族在银幕上[N].云南日报,1961,10(17):3.
    28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394.
    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文化事业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58-260.
    30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05-211.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186.
    32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424.
    33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文学艺术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669-672;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电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130-137.
    34 董华,水原.今年将看到哪些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J].民族团结,1958(1):32.
    35 刘德源.向内地观众介绍西藏[N].人民日报,1958,3(21):8.
    36 《人民日报》在1959年5月10日第二版曾刊登新华社通稿《看,西藏叛匪祸国殃民的罪行!纪录影片“平息西藏叛乱”今起在北京上映》,介绍了该片,全文如下:
    新华社9日讯纪录影片“平息西藏叛乱”已经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从5月10日起在北京十二家影院上映,并将陆续在全国各地上映。
    影片大部分纪录了西藏叛乱经过。其中有3月10日叛乱发动头几天拉萨的混乱局面:一批贼头鬼脑的叛匪在街头张贴所谓“西藏独立国”的“征兵令”和其他反动文告。叛匪们把布达拉宫和药王山当作进攻人民的阵地,机关枪眼和射击掩体触目皆是。连达赖喇嘛居住的罗布林卡周围也布满了战壕和地堡。
    摄影师纪录下了叛匪们令人发指的罪行。拉萨清真寺和许多机关被叛匪烧得仅存四壁、片瓦不留,许多民房被打劫一空,国防公路和桥梁被切断,叛匪打死打伤了人民解放军战士和不肯参加叛乱的藏胞和藏族官员,向人民解放军报告叛匪情况的藏族青年格达被叛匪挖去了双眼。叛匪甚至悍然包围了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和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庄严的中共西藏工委大厦前仅仅设有一些防御性的铁丝网,没有人对叛匪的疯狂挑衅给以还击。摄影师们有时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影片中的许多现场情景。摄影师李振羽说,所谓人民解放军在3月17日先向罗布林卡或池塘打了两三炮的童话根本是捏造。
    3月19日夜叛匪终于在拉萨全城燃起了战火。3月20日上午人民解放军出击了。银幕上硝烟弥漫,战士们英勇冲向这些吃人的“豺狼”,嚣张一时的叛匪很快地变成了跪在地上的俘虏,那些满眼凶光的“代本”、“副司令”也都不得不举起他们沾满血污的双手,有些俘虏还穿着英国军装,各式各样的外国武器被缴了下来。
    影片中还揭露了在平叛战斗中缴获的许多蓄谋已久的密电和其他罪证,许多阴谋叛乱的证件,以及从哲蚌寺和墨汝寺的佛像下搜查出的大量枪枝、弹药和反动喇嘛准备在打仗时穿 的便衣。
    银幕上最后出现了叛乱平定后的一派和平景象:僧俗人民迅速修缮被战火毁损了的大昭寺楼角;拉萨市郊农民千百年来第一次为自己而耕种;全城人民举行大会庆祝平叛胜利,游行示威反对外国干涉者。
    37 杨天喜.欢呼平息西藏叛乱——看电影纪录片“平息西藏叛乱”[N].人民日报,1959,5(12):8.
    38 冯牧.大家都来看《平息西藏叛乱》[J].大众电影,1959(10):8.
    39 冯牧.西藏高原降临了真正的春天看记录影片《平息西藏叛乱》[J].中国电影,1959(6):10.
    们陈华.拨开云雾见青天——看纪录影片《甘孜藏族人民的控诉》和《康巴的新生》[J].大众电影,1959(12):15.
    41 影片编导郝玉生说:“我们参加这部影片工作的同志,都愿意把这部影片献给西藏人民,虽然由于我们水平不高和时间短促,影片本身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愿它能在西藏人民为彻底翻身的斗争中发挥一点力量;愿它在若干年后,当西藏人民同我们祖国大家庭中各族人民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时,再给年青的人们看看他们的父辈祖辈在农奴制度下,所过的非人的生活,使他更恨旧制度,更爱新生活,更好的建设新生活。”参见:郝玉生.欢呼西藏的新生——纪录片《百万农奴站起来》编后记[J].大众电影,1959,17:9.
    42 新华社1959年7月21日一条电讯《“百万农奴站起来”拍摄完成》,对该片也做了具体介绍,“一部揭露西藏反动的、黑暗的、残酷的、野蛮的农奴制度和反映西藏百万农奴迫切要求实行民主改革的纪录影片“百万农奴站起来”,已经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这部影片印有汉语版和藏语版。影片以大量的事实和罪证,反映了西藏劳动人民在农奴制度下所受的野蛮、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影片揭发了郎子辖(原拉萨市政府)对人民进行残酷压榨的大量罪证:在原拉萨市政府前面放着皮鞭、大秤锤、算盘,以及审讯室设的地下牢狱。劳动人民交不起千奇百怪的苛税,就要遭受毒打、被锁进这个监狱里。影片向观众揭示了布达拉宫下面用来残害劳动人民的“蝎子洞”。影片介绍了西藏军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帮助西藏人民修筑了公路、发电站、兴办学校的情况,和解放军官兵同藏族人民亲密无间的友谊。最后纪录了最近举行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的实况。”见:人民日报,1959,7(22):7.
    43 汪锋.“我们的太阳升起来了!”——影片“百万农奴站起来”观后[N].人民日报,1959,9(11):8.
    44 《拉萨河上建电站》(1960)介绍了翻身后的藏族人民对于拉萨河的开发利用,在纳金建立了一座水力发电站。党和军队领导既是电站建设的指挥员又是劳动者。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代理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也来工地视察。从北京、四川等16个省市调来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施工大批钢材、机器支援电站建设。1960年4月19日举行了纳金水电站建成典礼。
    45 影片《望果节》(1961):在西藏高原上,青稞和小麦都成熟了。大地一片金黄,丰收在望。人们满怀喜悦准备迎接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节。田野上彩旗飘扬。墨竹工卡县呷玛沟乡的农民们,兴高采烈地欢渡民主改革后的第三个望果节。节日虽然年年有,但只在翻身以后,他们才真正享受到节日的欢乐。世世代代被压迫被奴役的农奴,现在真正成为西藏高原的主人。
    46 影片《高原上的花朵》(1962):在上海戏剧学院,第一批藏族话剧演员在茁壮成长。南昆曲艺术家方传云对他们形体和舞蹈训练。宋廷锡、江文远老师上表演课。藏历年,老师们和藏族班学员共度佳节。经过两年的苦学,结业前他们排演大型历史剧《文成公主》。该剧在北京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热烈称赞。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向第一批藏族话剧演员致热烈祝贺。班禅大师、各国驻华使节也来祝贺。
    47 《人民日报》在1965年4月2日第二版,曾经刊发辛雪的《动人的<西藏在前进>》一文,具体深入地评价了《西藏在前进》(这里笔者宽泛地将专辑《新闻简报》当做纪录片对待)——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一九六五年第四号《新闻简报》,是《西藏在前进》专辑。……
    这个专辑编得很好。它通过拉萨万人隆重庆祝川藏、青藏两公路通车十周年大会、新式步犁代替木制藏犁、北京甜椒、西葫芦等一千多种外地蔬果在西藏开花结实、拉珠一家、白玛达珠生孩子和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热情歌唱《毛主席万寿无疆》这六个主题,勾画出了西藏十年间换了一个天地的变化。它使观众强烈地感觉到了今天西藏的繁荣和进步。
    拿拉珠和他的儿女来说,拉珠原是农奴,在造币厂做苦工,象千万农奴一样,过着悲惨的生活。但是现在,他已经当了拉萨汽车修配厂锻工组的副组长。他的五个儿女,也都成了工人。大儿子达瓦在纳金电厂,出席过全国工业劳模大会;二儿子洛桑是拉萨供电所的五好工人:三儿子强巴、大女儿巴桑和二女儿格桑跟他在一起。从影片的几个简洁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他们一家人都在为建设新西藏愉快地劳动。影片通过他们的形象指出:藏族工人阶级 登上了这世界屋脊的历史舞台;连一颗螺丝钉都不会制造的落后状况,已随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崩溃而一去不复返了。
    新闻纪录片要不要写人物的形象呢?有不少同志曾经有过怀疑。拉珠一家人的活动,所以这样鲜明地感染了观众,证明新闻纪录电影应该着力描写人物的形象;而写人,如果不写人的精神面貌,同写物也就没有多大差别了。摄影师在《拉珠和他的五个儿女》里,不单纯是介绍了拉珠一家人从事的各种职业,而是满怀热情地拍摄下第一代藏族工人忘我劳动的动人情景。拉珠在工作时那种认真的态度,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的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给他写信,热烈祝贺他们一家过着光荣幸福的生活。这一事实,生动地说明了新闻纪录片不仅可以写人,而且可以写得很生动。
    四十三岁的白玛达珠生孩子的事,也深深地感动了观众。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的生育。解放前,白玛达珠是一个农奴,受到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压迫。那时候,她曾经生过三个孩子,但是都夭折了。现在她在人民医院里,幸福地生下了第四个孩子。医院里的医护人员细心地照顾她,保证了母子平安。当观众看到白玛达珠抱着婴儿幸福地微笑时,可以让人感受到她对党和政府的热爱之情。影片还拍摄了许多新生的健壮可爱的婴儿,使人联想到所有西藏人民的幸福和进步。
    《西藏在前进》专辑篇幅不长,介绍西藏的新鲜事物却不少。影片自始至终显露出一种明朗而欢快的调子,编辑手法也比较简洁明快。这种编辑方法比较新颖,说明新闻纪录片的编辑人员,在提高工作质量,生产更好的新闻纪录片的工作上,又前进了一步。我们希望以后多出现一些这样的专辑《新闻简报》。
    48 山石.高原在欢唱——介绍彩色纪录片《山高水长》[J].大众电影,1962(1):8.
    49 金铎.高原上的春天——推荐彩色长纪录片《山高水长》[N].人民日报,1962,1(12):6.
    50 任远.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成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4):16-20.
    51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238.
    52 人类学影像与纪录片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在摄制目的上,前者意在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做参考:后者主要为向社会大众进行传播而拍摄。一般纪录片意在传播,或向社会传达信息,或向社会表达思想,目的并不是给学者提供研究素材,或者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两者在一些方面是有所重合的。
    53 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剧本选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1.
    54 少数民族科学纪录片摄制工作总结提要[A].见: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资料汇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2:10.
    55 费孝通在《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一文中认为,有些自报是少数民族的实际上却是汉族,由于不同原因自认为或被认为是一个民族而且有一定的名称,例如广西的“六甲人”,湖南的“哇乡人”等。有些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由于不同原因,被分成若干民族而且各有不同的族称,例如云南的“阿细”、“撒尼”、“阿哲”、“普拉”等都是彝族的分支。因之,我们不能直接根据自报的族来决定他们是不是一个民族。……(民族识别工作)从1953年开始起直到1982年告一段落,一共有三十多年。经过我们识别之后还要和当地有关民族群众协商取得同意后,才由中央分批审定和公布。1954年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1965年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1982年又确认2个少数民族,至此一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加以汉族,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的正式名称,按名从主人的原则,还要经过协商才予以正式确认。民族识别工作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极少数族群的识别没有定论,这些疑案还要进一步研究才能作出决定。见:北京大学学报,1997(2):4-12.
    56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调查从1957年开始到60年代中期告一段落,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恢复至1991年才结束,这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格局、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底润昆与张正明在《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详细地介绍了这次调查简况:在彭真同志传达毛主席指示,并对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做出布置后,为了更好地领导和开展这一重要的全国性的调查工作,1956年6月,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会议。会议邀请少数民族较多的省、自治区民委主任、中央民族学院和几个地区民族学院的领导同志、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研究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组织、计划和草拟的调查提纲。会议讨论的意见,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和彭真同志,得到同意。当时明确调查工作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持,成立了由刘格平、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刘春和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费孝通组成的调查领导小组,在全国人大民委成立了调查办公室,由中央民委、中央民族学院协同工作组织了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8个调查组,抽调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民族工作干部、大专院校师生200多人参加,第一批调查了20个民族,整理出不同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 社会、封建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第一手资料约1500万字。1958年,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改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具体组织,调查工作继续展开,又新增了甘肃、青海、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福建8个调查组,共16个调查组,调查组人员最多时达到千人以上。到1964年,调查工作基本结束。没有派调查组的省,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按照调查提纲提供所需材料。据不完全统计,调查组前后共写出调查资料340多种,2900多万字;整理档案资料和文献摘录100多种,1500多万字:特别是还专门按民族拍摄了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和风俗习惯的科学纪录片十几部;并且搜集了一批少数民族的宝贵的历史文物。在调查的基础上,已确认的每一少数民族都写出了《简史》、 《简志》,或者《简史、简志合编》初稿,这些史志初稿共写出57本,为我国少数民族确认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第一批材料比较翔实地记录下各民族历史和现状,是非常可贵的第一手材料。见:民族团结,1999(4):44-45.
    57 科学院云南民族调查组和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深入调查云南省各民族社会历史[N].人民日报,1961,7(8):7.
    58 新华社.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民族历史情况内蒙古科学工作者经过多年调查掌握了七个民族社会历史情况的大量材料科学院兰州分院民族研究所调查马仲英事件和甘南藏区社会性质获得成效[N].人民日报,1962,1(31):4.
    59 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资料汇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2:1.
    60 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论组.周总理的关怀鼓舞着社会科学工作者——纪念敬爱的周总理八十诞辰[N].光明日报,1978,2(25):2.
    61 少数民族科学纪录片摄制工作总结提要[A].见: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资料汇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2:9.
    62 上述片目资料,一部分来自笔者对片子的阅读,一部分来自于他人资料:杨海光,魏治臻.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简介[J].民族研究,1980,6:76-78;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255-265.
    63 王慰慈.纪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2000:409.
    64 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资料汇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2:44.
    65 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剧本选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1:49.
    66 同上,135-136.
    67 同上,135-164.
    68 王慰慈.大陆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与现况[EB/OL].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233158.html,2010-4-1.
    69 《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在拍摄提纲中有“实行区域自治”、“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合作化、大跃进”拍摄计划,但最终出品影片,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记录的,这与《佤族》、《黎族》、《凉山彝族》是不一样的,一者科学纪录片座谈会召开,将这种影片与新闻纪录片进行了区分,当然有主要原因是尊重科学,尽量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解放前传统文化。而《大瑶山瑶族》、《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中更多地或者只是在纯人文地再现。
    70 洪俊,刘达成.关于拍摄独龙族科学纪录片工作中的一些情况[A].见: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资料汇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2:13.
    71 同上,21.
    72 这是一部由新影厂纪录1957年国庆游行检阅盛况的宽银幕彩色片。影片反映了祖国建设成就和宏伟场面,拍摄了祖国风光、受阅部队、欢呼人群、劳动中少数民族妇女的艳丽服饰等画面。
    73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3:173.
    74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检查报告(1961年5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48.
    75 同上,346-347.
    76 《中宣部批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检查报告》(1961年6月1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45.
    77 许群,江佐中.他们用镜头记录历史——记新影厂驻西藏记者站的四位藏族摄影师[A].马驷骥.新闻电影——我们曾经的年代[G].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224.
    78 戚吟.十七年电影再反思——兼评《毛时代中国电影的历史、神话与记忆1949-1966》[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17-22.
    79 文化部夏衍副部长在第二届“百花奖”授奖大会上的讲话[J].大众电影,1963(5-6):17.
    80 新华社.描写登山英雄彩色纪录影片 “征服世界最高峰”今天上映[N].人民日报,1960,9(10):4.
    81 黄中.发扬登山英雄们的共产主义精神推荐彩色纪录片《征服世界最高峰》[J].大众电影,1960(16):10-11.
    82 鲁光,王鼎.无高不可攀——彩色纪录影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观后[N].人民日报,1975,8(27):3.
    83 韩复冬.英雄人民的赞歌——看彩色纪录片《征服世界最高峰》[.J].电影艺术,1960(10):36.
    84 史学增.终极探险群英录——记参与登山探险的摄影师们[A].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我们的足迹(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32.
    85 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坐落在我国西藏聂拉木县境内,是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唯一没有踏上人迹的山峰。《登上希夏邦马峰》记录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登山队经过45天的艰苦战斗,从海拔5300米到7700米的高度建成了6座高山营地,完成了适应性的锻炼和物质运输任务。5月2日北京时间6点,突击队员向顶峰挺进。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艰苦行军,终于把希夏邦马峰踩在脚下。影片也反映了各族人民,尤其是藏族兄弟大力支援登山探险以及驻藏部队具体组织领导这次登山活动的场面。《欢迎征服希夏邦马峰的英雄》主要拍摄了征服海拔8012米高的希夏邦马峰的登山队全体队员5月13日胜利回到拉萨,受到西藏党政军负责人和拉萨市各族各界六千多人的热烈欢迎。6月4日,登山队到达北京,首都三百多人到车站热烈欢迎。6月6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举行授奖大会。登上顶峰的队员有:许竞、张俊岩、王富洲、邬宗岳、陈三、索南多吉、成天亮、米马扎西、多吉、云登。6月7日,首都各界一万多人举行庆祝大会。
    86 极“左”批判运动对影片评判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标准是所谓的“写十三年”口号,即凡不写十三年(1949年-1962年)的文艺作品,一概不是社会主义的文艺,都应该被打到,因此,当时《白求恩大夫》、《烈火中永生》、《苦菜花》等表现革命历史和军事斗争题材的一批影片都受到了批判。
    1 电影“毒草论”影响了电影生产与发展。同样,它对电影研究也造成很大影响1949年后,中国出现了一些电影学术杂志,介绍国外电影理论和国内电影事业动态,包括最有信息性和权威性的《大众电影》和《电影艺术》。不幸的是,到1966年,所有杂志因为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停刊。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电影事业面临两个弊端:没有电影与没有出版物。1969年,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的大批电影工作者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或被分配至边远地区下放劳动,使得电影事业发展受到极大摧残。
    2 文化部存档资料.毒草及有严重错误影片四百部(节录)(1968年1月)[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下)[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67-183.
    3 张掮中.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初探[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出版,1982:7-8.
    4 高维进在其著作《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中如是描述,“1966年到1967年毛主席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北京各学校师生群众,共摄制了7部纪录片,其中有新影、八一合作拍摄的,还有北师大、北航等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参加摄制的,打乱了电影的正常生产秩序。但以后新影在绝大多数人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员在军宣队领导下坚持工作,拍摄影片资料如大字报、大辩论、红卫兵运动、大串联、徒步长征、破四旧、揪斗一些领导人等,及摄制少量纪录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纪录片及新闻简报。‘文革’前期故事片都停止生产,只有新影和八一厂还摄制少量新闻纪录片。”见: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15.新影厂原摄影师顾泉雄曾回忆说“1970年我才34岁,军宣队进驻新影厂,搞清理阶级队伍,竟把我作为‘阶级敌人’,第一个隔离审查。”见:顾泉雄.视觉心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4.
    5 由于这一时期电视事业发展受到遏制,直到“文革”后期、结束后才得以舒缓,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也鲜有发展,因此不作讨论。值得一说的是,1976年9月,经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革委会批准,西藏广播事业局成立电视台筹备组(无级别建制),一个月后,筹备组用1台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了纪录片《欢腾的高原》,并且片尾打出“西藏电视筹备组摄制”9个字,而西藏电视台正式成立则是1985年6月20日。
    6 有关民族聚居区建设与边疆交通发展方面的这一类纪录片,不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文革”时期都有涉及。虽然有一些影片不是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纪录,但片子所记录的边疆交通建设发生场所在民族聚集地区,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参与了祖国建设,并且交通建设扩大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改善和地区经济发展。
    7 《百花迎春》(1972)记录了云南、吉林、内蒙、广西、新疆、湖北、河北、广东、湖南九省、自治区的文艺宣传队以不同形式,深入农村、牧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哨所、海边渔村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歌舞、杂技和样板戏等节目;《一九七二年全国田径运动会》(1972)记录内容是,1972年10月12日全国田径运动会在南京隆重开幕,参加运动会的有来自28省市、自治区和人民解放军、北京体育学院等单位的1258名男女运动员,包括汉、蒙、回、藏、朝鲜等十多个民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出席了开幕式。运动会分男子成年、男子少年和女子成年、女子少年4个组,共进行了30多个田径基础上的比赛。比赛期间,运动员们认真比赛,互相学习。经过7天的紧张比赛,全国田径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前6名的是:北京队、山东队、辽宁队、河北队、广东和上海队。
    8 赵可军.精神变物质人们创奇迹——彩色纪录片《捕象记》、《驯鹿》观后[N].光明日报,1973,2(13):3.
    9 当时由“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政治部”摄制的《西南铁路建设简报8号》(1966)和《南铁路建设简报第9号》(1966)分别介绍了建设者们在梅花山上修路的情况,他们战胜了大水的袭击,打通了梅花山隧道。铁道兵架设钢塔架大桥的情况,团中央书记胡克实来工地视察。以及“快速掘进的井巷三队”及其工人们改进工具和造作方法,加快了掘进的速度。
    10 《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上》(1970)表现了解放军指战员在成昆线的建设中,发扬当年红军强渡金沙江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号称“水上禁区”的金沙江上游,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新航道。他们在工作上是高标准,精心修建艰巨的宏伟工程,在生活上是最低标准,住的是最简陋的草棚。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职工和沿线各族人民共同完成了成昆铁路南段从昆明到攀枝花的铁路398公里,有蜿蜒曲折的隧道163座,雄伟的桥梁392座。成昆铁路全线同车,对保卫国防、加速我国战略基地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11 《军民战斗在成昆线上》着重介绍了成昆铁路北段—从成都到攀枝花的重点建设工程。全长727公里,大中桥299座,总长47公里。隧道278座,总长243公里。地势险要,地质复杂,工程艰巨,施工极其困难。一些外国专家断言这是“铁路禁区”不能修路。本片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建设成昆铁路的铁道工程兵指战员、铁路工人和农民,发扬“一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敢于打开这个“铁路禁区”。使成昆铁路全线通车。
    12 这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纪录片《战斗在万水千山》,热情地歌颂了铁道兵战士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革命精神。见:石直.长征路上铺彩虹——彩色纪录影片《战斗在万水千山》观后[N].人民日报,1972,8(17):4.
    13 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到云南昆明。1964年8月,成昆铁路开始施工。工人们用空中索道,从波涛滚滚的金沙江上,运送修路器材。修路工程十分艰巨,全线要修427座隧道,很多隧道,塌方成山,流水成河,施工十分困难。全线还有653座桥梁。一线天石拱桥,跨度54米。三线桥,一座桥上架三条铁路线,桥上就是一个车站。大渡河桥,最大的一跨长达140米。金沙江大桥,钢梁一孔长192米,是我国目前最大跨度的桥梁。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胜利建成通车。成昆铁路的建成,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罕见的工程。
    14 王佩琈.万水千山铺彩虹——大型纪录影片《成昆铁路》观后[N].光明日报,1974,11(14):3.
    15 李清濂,文德,董铁志.千难万险只等闲——大型纪录影片《成昆铁路》观后[N].人民日报,1974,11(20):3.该文还说,“影片用生动的事实告诉我们,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战胜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伟大胜利。……成昆铁路的建成,也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战胜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伟大胜利。……‘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筑路大军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终于建成了成昆铁路,使社会主义的列车早日飞驰在祖国大西南的万水千山之间。随着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我国人民必将在祖国的大地上,画出更多更新更美的画图!”
    16 当时社会主题是阶级斗争,而经济发展却是放在次属位置。正如一段评论所言: “除了政治运动和军事运动之外,“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和现代性不同选择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革命和政治军事革命正是中国革命的两大特殊性,或者说,它们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和现代性不同选择的独特性。同样道理,中国现代性不同选择要求不间断地实施,更新和加强文化革命或上层建筑领域内的阶级斗争。因此,在毛泽东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规划中,作为现代化目标的经济重建和发展被搁在次要的位置。尤其在“文革”后期,中国的经济建设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影响,而与此同时,东亚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却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见:刘康.现代性不同选择与文化革命——毛泽东与阿尔图赛的理论思考[A].刘康.文化·传媒·全球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
    17 乌江赫孜尔汗(哈萨克族).团结的赞歌战斗的诗篇——看彩色纪录片《团结战斗的新疆》[N].新疆日报,1975,11(1):3.新华社从政治层面介绍了该片说:“大型彩色纪录影片《团结战斗的新疆》,以丰富多彩的镜头,纪录了在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十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并肩战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在工业、农业、畜牧业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新新疆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动人景象,歌颂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歌颂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伟大胜利。”见:新华社.彩色纪录影片《团结战斗的新疆》维吾尔歌剧片《红灯记》在新疆上映[N].人民日报,1975,10(4):4.
    18 辛颖.云岭盛开大寨花——《瑞丽江畔大寨花》等五部纪录片观后[N].云南日报,1975,11(19):3.
    19 许南明.前进,英雄的回族、壮族人民——介绍纪录片《宁夏,我的家乡》和《壮乡处处是春天》[J].人民电影,1978(12):22-23.
    1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107.
    2 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解释型模式继续存在,但是观察式、参与式、反射式和表述行为式等类型纪录片不断,它们对于声画的不同处理诠释了新时代的纪录片表现风格。同样是记录鄂伦春族生活,《最后的山神》具有观察性影片部分特征,它主张“观察现场自然发生的一切”,一般反对解说和扮演;《秘境中的兴安岭》含有参与式特征,它强调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互动。拍摄以访谈或其他更为直接的参与方式进行。通常还与资料片相结合,以调查历史事件,比较信任历史见证者的个人追述以及未曾经历的历史资料。影片《最后的马帮》则全面地使用了画面、解说词、对话与自然音响等元素,展现了边疆民族地区货运情况,以及基本的生产与生活状态。
    3Bill Nichols.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109.
    4 王慰慈.纪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2000:408.
    5Bill Nichols.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107.
    6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26-227.
    7 朱羽君.20年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的演变[EB/OL].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网)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会,2002-5-28.
    8 本报评论员.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中国》的反华影片[N].人民日报,1974,1(30):2.
    9 “有声片问世之初,敏感的电影导演和批评家们都疑虑重重,而特别是对添加语言这一‘自古以来对人的束缚’感到不安。他们担心,譬如说,语言会取消摄影机的运动——这是一种不久就证明是毫无根据的担心。在卓别林看来,一个会讲话的流浪汉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他在《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里便对程式化的对话进行了嘲讽。”见:(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30.
    10 “在有声电影问世之初出现的这种强烈的不安情绪,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当时正日见流行的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配有声音的影片,只有当视觉形象在其中占有首要地位时,它才是符合电影的精神的。电影是一个视觉的手段。再以雷内·克莱尔的话为例,他说他认识某些并不怎么熟悉电影史的人顽固地坚信某些给他印象极深的无声片是有对白的;于是他便巧妙地引申说,他们在记忆上的差错应当引起所有那些不肯承认形象的首要地位的人深思。这个要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电影的最独特的贡献事实上无可置疑地是来自摄影机,而不是录音机:音响也好、对话也好,全都不是电影所独有的。也许有人会说,加上语言后,看来便可以证明试图使语言和形象处于平衡状态而作的努力是正当的, 但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类努力注定要失败。对于有声片说来,为求忠实于基本的美学原则,它们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必须要以画面为基础。”见:(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31.
    11 “图像作为信息手段四处扩散,迅速导致了现代人的被动趋向,人们摄上银幕的图像,放映速度极快,不客观众思索,却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它们起着暗示作用。不谈这些图像,我们就可以说,这种视觉上的不断冲击,导致了观众的麻木状态。他没有能力思考和控制自己,他仅仅记录和承受某种潜在的催眠。思考被剥夺了,而将取而代之的是自发的生理反射。”见:(法)勒内·于格.图像的威力[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6.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画面的冲击力。
    12 11(大远)由混同江摇至起伏的街津山脉。12(大远)由街津山脉摇至街津口村。26(特)一杆快钩。32(特)一扇木浆落入水中。33(特)水中鱼群游动。35(特)鱼叉的叉头。36(特)水中鱼群。42(特)水中鱼群。44(特)鱼把叉带走。48(特)江水中鱼群。55(特)水中鱼群。57(特)一群刚捞上来的活鱼。60(特)大家把自己的木棍递给一个人手里。76(特)一双正在做鱼皮(?)的手。77(特)鱼皮衣服和鱼皮(?)。80(特)野菊花。90(特)织渔网的手等。
    13 8(远)鄂伦春族猎队骑马奔驰,马蹄扬起雪花。9(远-全)猎队通过冰河。13(远)狂跑
    14(远)猎队奔驰。15(远)猎队穿过密林。16(远)猎队前进。通过猎队行踪看到各种树木。17(大远)猎队走过冰河。18(远)几顶“仙人柱”被冰雪包嵌着。23(特)磨猎刀。25(特)擦枪27(特)弓箭、火枪29(特)做弹头30(特)做弹头38(特)给马喂盐。45(远)马队奔驰47(远)出猎队通过雪原48(远)出猎队越过高山。56(远)清除宿营地积雪。111(远)猎手追赶野兽。152(特)举起手中的器具。160(特)档士(神棍)193(远)妇女在林中走204(远)鄂伦春人从仓库中拿出需要的物品离开仓库。216(远)迁徙的马队走着。238(远)密林中的马队324(远)一片耕地366(远)从河边走过来的马400(远)桦皮船顺水而下518(远)孤单的小“仙人柱”。
    14 5(远)怒江奔腾在高山夹谷间。6(远)横断山脉向东南延展,山上云海浮动。7、8、9(远全摇)云海上端,山峦起伏。云岭、森林、村落。10(远)山坡上,一个较大的寨子,附近山坡上有几个大寨。152(特)(妇女)手掐稻穗。162(特)脚踩稻。
    15 工农群众热爱新闻纪录影片[.J].中国电影,1958(6):3.
    16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105.
    17 从声音层面来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画面+解说”模式与解释型模式是更加吻合的了。前者主要使用画外解说以及权威发言(当然很少),后者直接把这块一体划归解说词。
    18 其实,在那个年代以至于今天,发声不仅是一个自然或者技术问题,很大程度上一个文化和权力问题。比如,在电影《马路天使》(1937)中声音被赋予了一种文化意义。姐姐(小云)一直是无声的,被压抑的失声的妇女:妹妹(小红)一直是言语的,有愿求的新女子。只有在表示反抗,帮助妹妹外逃,有反抗意识的时候,她才会发声。影片中,姐姐大部分时间是屈服的,所以大部分时间是无声的,但在帮助妹妹离开住所,与房东对抗受伤之后,这个时候的姐姐言语着、应答着,一改此前无边的沉默。“陈少平:小云,我对不起你,请你
    1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3.
    2 1954-1957年电影故事片主题、题材提示草案(节录)(1953年10月1日)[A].见: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85.
    3 参见: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今日在首都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1949,10(1):1;新华社.首都三十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朱总司令检阅海陆空军宣读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N].人民日报,1949,10(2):1;新华社.新中国诞生上海万民欢腾[N].人民日报,1949,10(2):1.《新中国诞生上海万民欢腾》全文如下:[新华社上海一日电]人民政协会议胜利闭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主席的消息传到上海时,全市欢声雷动。今晨解放日报、新闻日报、大公报均以大字红色标题刊登此项消息,及中央人民政府正副主席的铜版像片。全市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黄浦江外滩、苏州河畔一带,宣传卡车及化装游行的行列川流不息。远东最高建筑物国际饭店二十四层大楼,及许多高楼大厦顶上都飘扬着五星红色国旗。霞飞路、爱多亚路、南京路、河南路上也家家户户自动挂起新国旗,万民欢腾,气象一新。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192.
    5 本报国内资料组.黑暗、落后、残酷的西藏农奴制度[N].人民日报,1959,4(30):7.
    6 周德仓.记录伟大历史一页:中外记者见证西藏民主改革[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4.
    7 钱筱璋.新闻纪录电影应该为新时期作出新贡献[J].电影,1981(5):6-10.
    8 刘德源在《在新的路程上——关于纪录电影特性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他们那一代人,在从事新闻纪录电影工作时, 最初接触业务知识,多半是从苏联学来的。列宁对新闻纪录电影所下的定义“形象化的政论“被认为是对这一片种的性质、任务的科学概括。不过, 在列宁发表的论著中,是找不到“形象化的政论”这一定义的。这句话的来源,是当年与列宁一起谈论电影的人追述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况下提出的, 它符合苏维埃建立初期的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实际。因为在那时的新闻纪录电影中,政治宜传的内容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此前,为了阐明新闻纪录电影的属性, 国内长期争论纷纭, 一会儿说是“报纸的兄弟”,一会儿又说是“艺术的姐妹”。经常强调的是它的战斗性、真实性和文献性。偶而也提过它还具备知识性和娱乐性。其实,这些说法,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属性作了说明,假若不被偏废, 本来不应该再产生什么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问题恰恰就出在认识的偏狭上。他认为,“形象化的政论”不等于就是新闻纪录电影。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拿风光歌舞纪录片来说,怎能说它是“形象化的政论”呢?它不过是纪录电影的一种形式,而非唯一形式。应该把“形象化的政论”理解为影片风格、样式和体裁。它不是政治原则,是新闻纪录电影的属性之一,而不是它的全部属性。见:电影艺术,1981(4):48-52.
    9 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J].东方论坛,2000(2):30-36.
    10 转引自: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18.
    11 (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05.
    12 (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06.
    13 同上,739.
    14 同上,720.
    15 同上,734.
    16 (法)让-路易·博得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A].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 文选(下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63.
    17Stuart Hall.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A]. Michael Gurevitch etc.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C].Great Britain:Clays Ltd,St.Ives PLC,1982:85-88.
    18Stuart Hall. Media Power:The Double Bind[J]. Th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74, Volume 24:19-26.
    19 (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
    20 论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纪录片特性、制作理念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影片,纪录片学者范志平有过评述——
    我仅就我们了解的情况做说明。我们的纪录片从一九四九年后就有,但那时是以苏联模式来拍摄。严格来说,九○年代之前大陆的纪录片都深受苏联影响,列宁曾说过一句话叫“形象化的政论”,意即事先确定主题,等遇到主题,就可以主观的拼凑画面,再加上一定的解说词,这就是当时大陆受苏联影响非常深的一种纪录片模式。好比有一支百万雄师下江南作战,当时大军都已过了长江。但政府为了拍这场景,可以请苏联的电影专家来,组织当时的野战军,完全大规模的由怎么渡江,如何占领总统府等,所有已过去的事实可以为摄影机全部重新演一次。这种“完全组织拍摄”,是非常典型的,也就是苏联专家指导的模式,也是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直习惯的拍摄方式。
    它总有个明显的政治主题,表现一个什么特定思想,就可以组织拍摄,至於该花多少费用……等,都要通过政府行为来组织。这是从五○年代到六○年代的传统,它开始於延安时期八路军的纪录片。如果这些拍摄题材能和生活同步跟踪拍摄的话,那也无可非议,但它是事後经过重新组织,非常有计划来组织拍摄,而且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拍摄纪录片的模式,这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後,对中国都有很深的影响。
    大陆有一位电影的老前辈陈方梅,开放后,他和电影代表团带了很多这样的片子出国访问。外国朋友就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你们想说的,你们都说了”;第二句“我们想看的,都没看到”:第三句“你们不是第三世界,你们是第一世界”。这就大概的说清楚了他们的观感。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意思就是:你们尽量宣传你们的,但我们想见到的,都没看到。当时安东尼奥尼拍了一部有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纪录片,后来江青主持批判,指责那部影片暴露了许多阴暗面,就将当做反面的教材,所以这种意识形态是很清楚的。第三句是“不是第三世界而是第一世界”是指出:虽然你们是第三世界未开发的国家,但实际上,拍出来的片子,其内容都是反映你们过著很好的生活,正如同已开发的国家一样。
    那时的电视台都强调做为政府的喉舌,因此拍摄少数民族就得拍正面的宣传,不可有阴暗面。好比在审片时,如果发现那个少数民族没穿衣服,那些镜头都会被去掉。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後是大陆很重要的转折点,那次会议确定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之後,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主,这种情况就有了改变。现在我们较突出的问题都是有关商业的、市场的,一切问题都被商业和市场左右。因为现在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台,都以广告为主流,以广告和收视率决定节目方向,也就是完全被商业左右!这种情况下,我们深感两方面的压迫和干涉,一边是政治的,一边是经济的。(见:王慰慈.纪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2000:39-40.)
    需要指出的是,范志平主要是将新闻纪录片、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放置在政治与商业的两大框架内进行切割的。据此,1978年以前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则是具有极强或者是单一的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性质的那一类型。这一判断是基本准确的,不过应该注意,我们不能因为当时纪录片政治色彩浓厚,而来否认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运作的商贸特点,只不过这种交易是一种计划经济形态,在官方完全组织的发行与放映体系下运行。
    21 徐迅.民族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6-49.
    22Caffrey. Who "Who" Is, and Other Local Poetics[J]. China Information,2004,18:243-274.
    23 一般来说,近代国家以民族和国民最高代理机构的身份进行统治,并将其势力不断伸入境内偏远角落村民身上。国家借助人口普查、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交通与通讯等方式,不断与每一地域和国民建立了紧密联系。国家为了继续有效地管理国民,不仅需要解决政府管理形式和技术障碍问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民的效忠问题,即人民对于国家及其统治体系的认同问题。当然这也涉及到新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于是,一般人民对于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效忠问题自然是新政府首要考虑的政治议题,他们一般会不断扩大民主范围,不断为人民描绘一个合理的远景,以动员公民认同国家并参与现代建设。
    24Chris Berry, Mary Farquhar. China on Screen:Cinema and Natio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25 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剧本选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1:875.
    26 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剧本选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1:445-446.
    27 同上,122.
    28 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92.
    29 中国共产党七大后,毛泽东思想成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上升为政策在全国执行。这个时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1956)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分别开辟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少数民族问题”章节具体说明。前者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后者强调,“这个问题(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之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
    30 (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5.
    31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148.
    32 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学术界一般有革命叙事和现代叙事、宏大叙事和小叙事等分类,前者的分类角度是内容,后者则为视角。革命叙事是一种宏大叙事,在当代社会是占绝对支配地位的主流叙述,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革命叙事”产生于革命斗争年代,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动员色彩,它更多地关注历史大趋势,以大叙述、大概念来展开它的论点,无形中就会遮蔽历史的多重复杂面像。用某种模式化的单一解释将复杂的人群和事物给予平面化或者概念化处理,有的可能准确,有的就有穿凿附会之嫌。所以,革命叙事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当然如果对宏大叙事作出一些结构性的调整,革命叙事仍有其重要意义,它表达了左翼革命主义的世界观,为人们认识这个纷繁而多元的世界及其来源,提供了一个不可取代的视角。如果增补现代化叙事加以拉扯,把不同认识框架置放在一个平台上,将会为我们全面认识一个事物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由此,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是否反映了现实,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意义,与这些叙事核心观念和方式有莫大的关系,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既要看到革命叙事和阶级叙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也要看到现代国家发展与提升的必要性,对于拍摄者来说,我们不能够回避对现实问题的政治洞察和价值观涉入,也应该关注细节,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与日常生活有更加深刻的体味,从而让纪录变得生动、更有生命力。
    33 依照学者王斑的说法,这是一种美学政治,它解释了各类媒体为什么能够产生情感效果、产生幻想的力量以及在塑造真正觉悟和政治情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那些时代,观看革命电影等中国的大众文化活动是一种公众仪式,将快乐原则与意识形态结合一起。见:王斑.革命影片中的欲求与快感[A].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16-151.
    [1]北京图书馆社会科学参考组,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全国报刊电影文章目录索引1949-1979[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2]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二卷(文论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陈荒煤,陈播.周恩来与电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6]陈荒煤.论纪录性艺术片[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7]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8]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9]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0]戴笠人.天下趣闻奇观录(三篇)[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11]邓卫荣,刘静.影视人类学:思想与实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2]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13]付春.民族权利和国家整合——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4]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6]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17]郝玉生.我们的足迹(续集)[G].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98.
    [18]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9]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文学艺术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1]季洪.季洪电影经济文选[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2]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电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23]解放社.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M].上海:新华书店,1949.
    [24]《解放西藏史》编委会.《解放西藏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25]雷震霖:俯仰之间:中国三代电影女摄影师的记忆[G].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26]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7]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8]林少雄,陈剑峰.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纪实影片发展与执政党的文化策略[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9.
    [29]刘达成.民族学的实践与探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30]刘康.文化·传媒·全球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鲁晓鹏.文化·镜像·诗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2]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3]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4]吕新雨.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G].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罗广武.新中国民族工作大事概览(1949-1999)[G].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36]马驷骥.新闻电影——我们曾经的年代[G].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3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8]民族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3[G].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39]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0]邱科平.世界大百科全书·文学、语言、神话、传媒[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41]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
    [42]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3]史东山.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44]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5]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6]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47]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8]王慰慈.纪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2000.
    [49]王志敏,杜庆春.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和历史叙事[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50]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论新闻纪录电影[G].北京:艺术出版社,1954.
    [51]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1982.
    [52]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二)[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1982.
    [53]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4]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5]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下)[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6]吴筑清,张岱.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7]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广播电影电视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文化事业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59]徐行.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60]徐迅.民族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1]杨光海.民族影志田野集录[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62]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剧本选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1.
    [63]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资料汇编(第一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1982.
    [64]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5]张江华.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6]张模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67]张掮中.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初探[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出版,1982.
    [68]张维.影艺丛语[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69]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70]郑君里.论抗战戏剧运动[M].上海:生活书店,1939.
    [7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7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一九四九-二○○五年[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7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4]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75]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7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员会教科文卫文史资料委员会.楚雄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文化体育史秋专辑[G].楚雄:楚雄州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2004.
    [77]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C].北京:新华书店,1950.
    [78]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少数民族研究资料索引第一辑》[G].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54.
    [79]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少数民族研究资料索引第二辑》[G].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55.
    [80]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少数民族研究资料索引第三辑》[G].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56.
    [81]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我们的足迹(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2]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我们的足迹(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84]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5](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86](美)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8](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9](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90](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1](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2](美)Richard Meran Barsam.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
    [93](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4](苏)H·列别杰夫.党论电影[G].北京:时代出版社,1951.
    [95](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96](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97](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8]Bill Nichols.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
    [99]Chris Berry, Mary Farquhar. China on Screen:Cinema and Nation[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1]“北影”将源源出产故事片、教育短片及纪录片[J].大众电影,1950(4):19.
    [2]蔡家骐.纪录片的“复原”或“重建”方式——记民族志影片《鄂伦春族》的拍摄[J]. 新闻大学,2003(3):87-91.
    [3]《大战海南岛》梗概[J].大众电影,1951(15):23.
    [4]本刊记者.中央民族学院藏族学员座谈《光明照耀着西藏》[J].大众电影,1953(9):4-5.
    [5]本刊评论员.重视新闻纪录电影[J].大众电影,1958(11):10.
    [6]陈华.拨开云雾见青天——看纪录影片《甘孜藏族人民的控诉》和《康巴的新生》[J].大众电影,1959(12):15.
    [7]陈荒煤等.当前电影创作问题座谈会[J].中国电影,1958(10):4-9.
    [8]程季华.袁牧之与新闻纪录电影(上)[J].电影艺术.2002(3):85-90.
    [9]大兵.相.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介绍新纪录片《民间歌舞》[J].大众电影,1953(19):4-5.
    [10]邓翔,杜斐然.纪录片从影一次惊喜的登场[J].新闻周刊,2004(22):60-61.
    [11]董华,水原.今年将看到哪些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J].民族团结,1958(1):32.
    [12]方方.珍贵的影像——电影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J].中国民族,2005(12):30-33.
    [1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
    [14]冯牧.大家都来看《平息西藏叛乱》[J].大众电影,1959(10):8.
    [15]冯牧.看《美丽的西双版纳》[J].大众电影,1963(4):13.
    [16]冯牧.西藏高原降临了真正的春天看记录影片《平息西藏叛乱》[J].中国电影,1959(6):10.
    [17]工农群众热爱新闻纪录影片[J].中国电影,1958(6):2-3.
    [18]郭乃安.把祖国装饰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介绍纪录影片《民间歌舞》[J].大众电影,1954(6):10-13.
    [19]韩复冬.英雄人民的赞歌——看彩色纪录片《征服世界最高峰》[J].电影艺术,1960(10) :35-36.
    [20]何守中.热情、剽悍的鄂伦春人——《鄂伦春人》摄制点滴[J].大众电影,1959(23):28.
    [21]侯孝贤,陈光兴,魏均.影像与政治参与[J].读书,2007(08):3-12.
    [22]胡台丽.民族志电影之投影:兼述台湾人类学影像实验[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1(71):183-208.
    [23]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发行新片预告[J].大众电影,1950(4):封底预告.
    [24]黄艾禾.康建宁和他的《沙与海》[J].中国电视,1993(2):54-56.
    [25]黄钢.我国纪录电影的新成就——《边疆战士》等片评介[J].新电影,1951,第一卷(第九期):21-23.
    [26]黄连.我不爱看纪录片[J].大众电影,1954(1):44-45.
    [27]黄中.发扬登山英雄们的共产主义精神推荐彩色纪录片《征服世界最高峰》[J].大众电影,1960(16):10-11.
    [28]家仁.我们永远团结在一起《中国民族大团结》梗概[J].大众电影,1951(18):16.
    [29]介绍几部新的纪录短片[J].大众电影,1956(1):21.
    [30]今年的新闻纪录片将制作得更多、更快[J].大众电影,1955(6):28.
    [31]金仲如.《红旗漫卷西风》给我们的教育[J].大众电影,1950(2):3.
    [32]景梦陵.塞上千里胜江南——看彩色纪录片《前进中的新疆》[J].大众电影,1966(1):16.
    [33]可克达拉农场三放.来到“可克达拉”拍电影[J].大众电影,1959(7):28.
    [34]旷新年.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关系的重建与现代文学的发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41-48.
    [35]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J].文学评论,2003(1):34-42.
    [36]旷云生.《中国人民的胜利》在瑶山[J].大众电影,1951(29):20.
    [37]稂明德.“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J].大众电影,1956(14):13.
    [38]李凤翔.应该积极克服纪录片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J].大众电影,1954(2):29-30.
    [39]李宗海.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J].民族团结,1958(1):9-11.
    [40]刘宾.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电影艺术,1979(5):24-32.
    [41]刘一元.不看纪录片是个很大的损失[J].大众电影,1954(4):29.
    [42]刘云阁.给彝族兄弟姐妹们带去了电影——在凉山放映《中国人民的胜利》[J].大众电影,1951(29):26.
    [43]陆代.美丽富饶的内蒙草原:《人民的内蒙古》摄制通讯[J].大众电影,1954(2):23.
    [44]吕新雨.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J].读书,1999(5):3-9.
    [45]吕新雨.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J].读书,2006(5):12-22.
    [46]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J].东方论坛,2000(2):30-36.
    [47]梅朵:向苏联电影进行深入的学习[J].大众电影,1953(20):3.
    [48]明年大放电影“卫星”创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民族新电影[J].大众电影,1958(22):7.
    [49]南明.前进,英雄的回族、壮族人民——介绍纪录片《宁夏,我的家乡》和《壮乡处处是春天》[J].人民电影,1978(12):22-23.
    [50]宁骚.论民族国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84-93.
    [51]戚吟.十七年电影再反思——兼评《毛时代中国电影的历史、神话与记忆1949-1966》[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17-22.
    [52]钱筱璋.新闻纪录电影应该为新时期作出新贡献[J].电影,1981(5):6-10.
    [53]秦榛.少数民族生活的真实反映——谈几部反映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影片[J].民族团结,1962(7):40-44.
    [54]任远.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成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4):16-20.
    [55]山石.高原在欢唱——介绍彩色纪录片《山高水长》[J].大众电影,1962(1):8.
    [56]石梅.认清纪录片的特质提高纪录片的质量做好纪录片的发行和反映工作[J].大众电 影,1954(5):28-29.
    [57]唐漠.光明照耀着西藏——西藏摄影队总领队郝玉生访问记[J].大众电影,1952(1-2):17.
    [58]滕代远.四十年的愿望实现了[J].大众电影,1953(11):5.
    [59]汪晖.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关于“西藏问题”的一点思考[J],天涯,2008(4):173-191.
    [60]汪晖.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J].开放时代,2009(3):6-23.
    [61]王海兵.外国专家评《藏北人家》[J].现代传播,1992(2):49-51.
    [62]王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展望——从《鄂伦春族》谈起[J].电视研究,2009(7):52-53.
    [63]王珏.“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叙事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5):27-33.
    [64]王兰西.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更奋勇前进[J].大众电影,1958(12):7.
    [65]维吾尔族观众对《欢乐的新疆》的意见[J].大众电影,1953(9):32.
    [66]文化部沈雁冰部长在优秀影片授奖大会上的讲话(摘要)[J].大众电影,1957(9):6-7.
    [67]文化部夏衍副部长在第二届“百花奖”授奖大会上的讲话[J].大众电影,1963(5-6):17.
    [68]我们要努力反映国家的伟大建设工作[J].大众电影,1953(9):33.
    [69]吴荫循.新闻纪录电影第三次创作工作会议闭幕,[J].大众电影,1954(5):22.
    [70]西流.纪录片真的“没意思”吗?[J].大众电影,1954(1):43-44.
    [71]新闻纪录片生产兴旺遍地开鲜花片源茂盛[J].大众电影,1958(11):11.
    [72]许鑫.纪录片《中国民族大团结》[J].中国民族,2009(z1):32-33.
    [73]薛振安.甘南草原摄影散记[J].大众电影,1959(7):28.
    [74]杨光海,魏治臻.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简介[J].民族研究,1980(6):76-78.
    [75]杨光海等.努力摄制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纪片[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14-19.
    [76]杨光禄.不能忽视纪录片本身的缺点[J].大众电影,1954(4):30-31.
    [77]杨天喜.最新最美的图画——推荐彩色艺术性纪录片《军垦战歌》[J].电影艺术,1965(5):54-57.
    [78]杨正旺.反映兄弟民族生活的影片[J].文艺报,1956(12):17-19.
    [79]姚新勇,毛毳.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叙事——以《红河谷》为例[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4):80-86.
    [80]于伶.期望[J].大众电影,1950(1):1.
    [81]岳大同.不爱看纪录片的根本原因在哪里?[J].大众电影,1954(2):28.
    [82]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电影事业将进入新的时期[J].大众电 影,1958(11):22.
    [83]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电影艺术,1979(3):40-52.
    [84]张新科.文化掮者·社会徙者·政治佣者·生活使者——二十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员社会角色评判[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38.
    [85]章柏青.银幕上的可喜收获——粉碎“四人帮”以来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述评[J].民族团结,1979(1):36-39.
    [86]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举行新闻纪录影片座谈会[J].大众电影,1953(2):4.
    [87]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举行第三次新闻纪录电影创作工作会议[J].大众电影,1954(3):28.
    [88]周德仓.记录伟大历史一页:中外记者见证西藏民主改革[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4.
    [89]庄平.应当纠正歧视纪录影片的错误观点[J].大众电影,1954(5):29-30.
    [90]Caffrey. Who"Who"Is, and Other Local Poetics[J]. China Information,2004,18:243-274.
    [91]Colin Mackerras.Folksongs and Dances of China's Minority Nationalities:Policy, Tradi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J]. Modern China,1984(10):187-226.
    [92]Denis-Constant Martin.Popular Culture, Identity and Poli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inidad Carnival:'I is another,All of We is One'[J]. Studies in History,1996(12):153-170.
    [93]ELIZABETH WICKETT.Visual 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Video as Critique, Praxis and Process[J].Visual Anthropology Review,2007(1):69-75.
    [94]Gang Zhao.Reinventing China:Imperial Qing Ideolog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J].Modern China,2006(32):3-29.
    [95]Gundolf Graml.(Re)mapping the nation:Sound of Music tour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Austria, ca 2000 CE [J]. Tourist Studies,2004 (4):137-159.
    [96]JAIYAN MI.The Visual Imagined Communities:Media State,Virtual Citizenship and Television in Heshang(River Elegy)[J]. 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2005(22):327-340.
    [97]Keith Acheson, Christopher Maule.Shadows Behind the Scenes:Political Exchange and the Film Industry[J].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1(20):287-307.
    [98]Nimrod Baranovitch.Between Alterity and Identity:New Voices of Minority People in China [J].Modern China,2001(27):359-401.
    [99]Paul G. Pickowicz.Cinema and Revolution in China:Some Interpretive Themes[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4(17):328-359.
    [100]Sara Kindon.Participatory video in geographic research:a feminist practice of looking?[J]Area,2003(2):142-153.
    [101]TAMAR ASHURL.The nation remembers:national identity and shared memory in television documentaries[J]. Nations and Nationalism,2005,11 (3):423-442.
    [102]Woei Lien Chong, Anne Sytske Keijser.Modernizing Mainland China:PRC Films and Documentaries at the Royal Tropical Institute in Amsterdam,1999 [J].China Information, 2000(14):171-207.
    [1]《大众电影》(1950-1966)
    [2]《人民日报》(1949-1978)
    [3]《中国电影》(1956-1959)
    [4]《新电影》(1951-1952)
    [5]《文艺报》(1949-1966)
    [6]《民族团结》(1957-1966)
    [7]《人民电影》(1978-1980)
    [8]新影网(http://www. cndfilm. 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