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的引导下率先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我国的区位分布,指出FDI在我国的非均衡分布和路径依赖特征,同时以西部地区和陕西省为例分析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分布可以用政策因素和地理因素解释,东南沿海省市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较大比例的FDI。随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积累,单纯从上述两个因素无法解释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分布,必须引入经济活动的集聚因素。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的进发经常有地理集中点。经济活动是不均匀分布的,国家的城市和地区经济存在巨大的差异,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东部的高比例分布加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区域差异不断加大的趋势影响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基本生活。因此缩小区域差异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演绎和归纳法的综合运用,在总结区位理论和FDI区位理论基础上分析FDI在我国的分布特征,即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活动的发展和经济影响。其次指出在全国范围内FDI的区位分布形成了“东高西低”的经济空间结构,“东高西低”的原因在于资本形成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分别以西部地区和陕西为例研究FDI在不同层次的区位分布和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西部地区具有形成增长极的潜在优势。为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对FDI的吸引和消化能力。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用这些理论来分析FDI在我国的区位分布及其经济影响。FDI的本质是跨国企业的空间转移和扩散,在此过程中FDI的区位分布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对于企业所在的区域经济也有重要影响。FDI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选择最佳区位,而这种最佳区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影响FDI区位分布的环境变量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即地理和政策,本文着重从地理因素即区位优势进行分析。除了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经济活动中的特点也是决定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这个特点表现为经济活动的集聚。FDI在我国东部地区集聚是由于东部地区的优势,如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市场规模和技术优势等,FDI区位分布的路径依赖特征表现为产业集聚。基于此西部地区的增长路径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FDI资源,加强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本文包括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指出具体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以及研究结论;二是归纳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在FDI理论中的应用;三是从分工的角度分析造成FDI区位分布差异的原因以及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四是分析FDI在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区位分布差异以及路径依赖的特征;五是从地区空间和产业空间的角度分析FDI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贸易创造及技术溢出等;六是以陕西省为例分析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七是简短的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将FDI的区位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内生化,涉及到的学科有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同时吸收各学科的理论观点来综合分析FDI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特征及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经济基础上,这些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在我国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和经济增长。我国自身的经济特征才是影响FDI区位分布的关键因素,如我国的地理和空间特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FDI在空间的不均衡仅仅用运输成本解释是不充分的,本文从地区经济差异以及宏观经济政策阐述导致FDI不均衡的原因。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中都忽略空间因素,本文试图将区域经济增长和FDI的空间特征联系起来,指出FDI在空间上的集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Since the policy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world the eastern China has developed quickly with the help of preferential policy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 but the middle and west China develop slowly. The paper has analysed the uneven location and path dependance of FDI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FDI to the western China and Shanxi Province. The FDI loca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geographic factor and policy, the eastern China has has attracted lots of FDI.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FDI the economic agglomoration must be used to explain FDI location besides geography and policy.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showed that the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acctivites has the geographical centeral dots. The economic acctivites locate unevenly, there is great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lots of FDI in the eastern China has enlarged the regional disparity. Such tendency affecte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cconomy , which concerns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life of people . To reduce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s the basis of developing economy harmoniously , which h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has synthetically used the inductive method and the deductive method,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theory of location and FDI location it firstly analyses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traits of FDI in China. Moreover the paper has deeply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effect of FDI. Secondly it points out the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of High East and Low West reduced by the FDI location in China, the reasons for which lie in the ratio of capital formation and TFP. Lastly it has analysed the FDI location in the western China and Shanxi Province , the western area has the potent advantages to form the Pole of Growth, so the western area should construct th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native companies to attract FDI.
     The theoratical basis of this paper includes regional economy , geographic economy and the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 using which to analyse the location and econamic effects of FDI in China. The essence of FDI means the tranfer and disfusion of transnational companie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location of FDI had not influenced the efficiency of transnational companies, but also have an effect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the pursuit of profit FDIoffen chooses the optimum location, although which changes with the external envionment. Among the factors concerning the FDI location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y and policy. Besides the geographic factors and policy, the trait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has affected FDI location , which means the agglomo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reasons for the FDI agglomoration in the eastern China includes the advantages of economy , manpower, market and technology. In addition the path dependance of FDI means the industrial agglomoration . So the western China should develop the intensibal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using the FDI flow,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absorbing and transforming FDI of the nativ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which includ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 the concrete method , structure and conclusions of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has in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location and whose application to the FDI; the third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disparity of FDI loca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zone in China and the path dependance characteristics of FDI location; the fourth part includes divis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FDI in China; as well as how which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space structure of China; the fifth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FDI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such as to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trade creation and the technical spill-overing; the sixth part has taken the economy of Shanxi Province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FDI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last section concerns the brief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and the problem to be discusse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embodies the analysis of FDI locati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with the synthesis of Regional Economics, Geographic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s well as Developing Economics. In addition ,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has based on the economy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is defective and on some degree to explain the FDI location and its effects in China. The inherent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are in face the crucial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FDI location , such as the domestic geographic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economical macro-polices etc. The unbalanced spatial situation of FDI in China is not enough to be explained by the cost of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reasons for the unequilibrium of FDI from the regional disparity and the economic macro-polices. The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have neglected the factor of space, this thesis tries to integrate the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y with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FDI and conclude tha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FDI has promoted the economic growth.
引文
[1]赵晋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基本经验,《国际贸易》2008年第11期,http://www.xj.cei.gov.cn/e/DoPrint/?classid=12&id=43866
    [1]目前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广西、内蒙古。
    [2]张帆,胡曙光等:国际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1]陆铭,陈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经济问题》,2003年第3期.
    [1]李具恒:FDI的区位选择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兼论中国西部地区的对策选择,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
    [1]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陆铭,陈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整合和工业集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1]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66页。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三版),1961年。
    [1]摘自2007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2]赵晋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基本经验,《国际贸易》2008年第11期,http://www.xj.cei.gov.cn/e/DoPrint/?classid=12&id=43866
    [1]高进田:区位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92页。
    [2]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376页。
    [1]高进田:区位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8页。
    [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1]高进田:区位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96-97页。
    [1]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地理学: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36页。
    [1]高进田:区位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66-67页。
    [2]高进田:区位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68页。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40-41页。
    [1]高进田:区位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74-75页。
    [2]张仲礼,朱根:当代经济学新视野:国外经济学新学科思潮流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245、299页。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88-89页。
    [2]郭志仪,逯进,非现代观点视角下的西方区位经济理论体系的演变,区域经济论丛(二),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郭志仪,逯进:非现代观点视角下的西方区位经济理论体系的演变,区域经济论丛(二),20页,中国经济出版社,白永秀主编,2006年5月。
    [2]在地理经济学核心模型的内容中,冰山运输成本暗示了一部分工业品在地区间运输时没有到达目的地,这部分未到达的产品就代表了运输成本。核心模型用T来代表这些运输成本,并定义T是确保有一个单位商品能装运至目的地时每个距离单位实际所需的商品数目。
    [3](荷)S.布雷克曼等,西南财经大学文献中心翻译部:地理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4-105页。
    [1]刘志高,尹贻梅: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经济地理,2006年第3期,第56页。
    [2]高进田:区位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86页。
    [1]倪瑛: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问题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1,底51-55页。
    [1]何智蕴,姚利民等: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77-179页。
    [1]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1-63页。
    [2]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1]杨德新等:交易效率、劳动分工和国际直接投资:一个统一模型,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4页。
    [2]张幼文,梁文:要素集聚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学术月刊,2007,3,第75页。
    [1]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版。
    [1]杨小凯,分工与专业化—文献综述,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8-21页。
    [2]杨小凯,分工与专业化—文献综述,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23页。
    [1]高春亮等:专业化代工、网络结构与制造业升级,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68-71页。
    [1]洪世键,黄良浩:我国区域分工演变和未来趋势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9期,35-38页。
    [1]陈栋生,区域协调发展及其政策选择,区域经济论丛(一),白永秀主编,13页。
    [1]严汉平: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4页。
    [1]陆寒寅:世界经济结构演进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动态效率,复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77-178页。
    [2]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2-133页。
    [1]荣跃明:区域整合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0-41页。
    [1]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3期。
    [1]金丽国:区域主体与空间经济自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第42-44页。
    [1]成思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才能确保产业安全,经济观察报,2007.12.3第15版。
    [1]傅沂: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64页。
    [1]郭小平:从“路径依赖”到“后发优势”,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3年,第51页。
    [1]朱展斌,曾天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区位的研究-路径依赖的视角,特区经济,2006,1,第252-253页。
    [1](日)速水佑次郎,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1]吴俊梅:基于市场结构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发展,商业时代,2007年第36期,30-31页。
    [1]陈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3.32-33页
    [2]张帆,胡曙光,门曙莲:国际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3]张帆,胡曙光,门曙莲:国际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109页。
    [1]赵晋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基本经验,《国际贸易》2008年第11期,http://www.xj.cei.gov.cn/e/DoPrint/?classid=12&id=43866
    [2]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薛漫天,赵曙东: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内与行业间溢出效应:哪些行业受益?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57-74页。
    [1]Boudeville,J.R.Proble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198-199页。
    [2]G.Myrdal,Ec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Duckworth,1957,p.26.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5-207页。
    [2]速水佑次郎(日),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116-119页。
    [1]战明华,经济内生与外资的利用绩效,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2]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投资中国,第316页。
    [1]佩鲁,略论“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学译丛,1988年第9期。
    [2]“推动型单位”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个经济部门,它超过平均水平强劲增长并通过同其他部门紧密联系产生影响。
    [1]蔡德林:试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当代经济,2007,7,第26-27页。
    [1]吴海鹰: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西部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版,114-115页。
    [2]王耀中,刘志中:西部引进外资的困境与出路-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第60页。
    [3]吴海鹰,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西部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第6-7页。
    [1]张帆,胡曙光等:国际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302-303页。
    [1]何智蕴,姚利民等,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01-103页。
    [2]崔欣欣,王致萍:西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析及优化策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5年。
    [2]康玲,梁红,陈宇琪:西部十二省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研究,青海统计,2007,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法,商务印书馆,2006。
    [1]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4。
    [2]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4。
    [1]李志军,翟北秦: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7期。
    [1]李志军,翟北秦: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7期。
    [2]荣跃明:区域整合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60-61页。
    [1]李志军,翟北秦: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7期。
    [2]来源:1994-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43-149
    [1]吴海鹰: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西部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6页。
    [1]Alan Bevan ,Saul Estrin and Klaus Meyer ,Foreign Investment Lo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 Economics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ume 13, Issue 1,February2004, Pages43-64.
    
    [2]Amy Jocelyn Glass, Kamal Saggi, Licensing versus Direct Investment: Implic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2,56,131-153.
    
    [3]Chyau Tuan Linda F.Y.Ng,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as Incentives to Asian FDI in China after WTO,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ume 15, Issue 4, August 2004, Pages China Chyau Tuan and Linda F. Y. Ng,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from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Perspectives: Some Evidence,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ume 12, Issue 1, Spring 2001,Pages 65-85.
    
    [4] Dean M. Hanink and Robert G Cromley, Minimizing the Geographical Ris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Geoforum, Volume 18, Issue 3,1987, Pages 247-256.
    
    [5]Economic Review, Volume16, Issue 3,2005, Pages 673-693.
    
    [6]Economic Review, Volume 6,Issues 3-4, June 2004, Pages 359-370.
    
    [7] Economic Systems, 2003 ,Vol27,223-246.
    
    [8]Eduardo Borenstztein, Jose De Gregorio, Jong~Wha Lee,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 W5057.
    
    [9]Farhad Noorbakhsh and Alberto PaloniAli Youssef, Human Capital and FDI In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Empirical Evidence,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29, Issue 9,September 2001, Pages 1593-1610.
    
    [10]Ho-- Fuk Lau, Industry Evolu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s from a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ume 56, Issue 10, October 2003, Pages 847-852.
    
    [11]Ike Mathur and Nanda RanganIndudeep ChhachhiSridhar Sundaram, The Market Effects of Acquisition-relat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the U.S.,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ume 3, Issue 1, Spring 1992, Pages 39-48.
    
    [12]Jaideep Anand and Andrew Delios, Competing Globally: How Japanese MNCs Have Matched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India and China,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ume 31, Issue 3, Autumn 1996, Pages 50-62.
    [13] James R. Markusen, Anthony J. Venables, The Theroy of Endowment, Intra-industry and Multi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52,209-234.
    
    [14]Jeffry A. Frieden, David A.Lak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 1st e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Inc.2003.
    
    [15]John A. List and Catherine Y. Co,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Volume 40, Issue 1,July 2000, Pages 1-20.
    
    [16]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3 ,Volume87,1407-1430.
    
    [17] John F. Cassidy and Bernadette Andreosso-O' Callaghan, Spatial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FDI in China, Japan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18, Issue 4, December 2006, Pages 512-527.
    
    [18]Kevin Honlin Zhang, Why Does So Much FDI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Go to Mainland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ume 16, Issue 3,2005, Pages China Economic Review,Volumel6, Issue 3,2005, Pages 274-292.
    
    [19] Lars Oxelheim, Trond Randoy and Arthur Stonehill, On the Treatment of Finance- Specific Factors within the OLI Paradig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ume 10 , Issue 4, August 2001, Pages 381-398.
    
    [20] Leonard K.Cheng, Yum K.Kwan, 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51,379-400
    
    [21] Leonard K. Cheng and Yum K. Kwan, 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ume 51,Issue 2, August 2000, Pages 379-400.
    
    [22] L inda F. Y. Ng and Chyau Tuan, Location Decisions of Manufacturing FDI in China: Implications of China's WTO Accession,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ume 14, Issue 1,February2003, Pages 51-72.
    
    [23]Maris G. Martinsons and Choo-Sin Tseng, High-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Shanghai Success Stories ,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Volume 12, Issue 12, July 1995, Pages 111-137.
    
    [24]Nagesh Kuma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ocation of Overseas R &D Activities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24,Issue 4, April 1996,Pages 673-688.
    [25]Nikolaos Zahariadis,Contending Perspectiv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st e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Inc.2004.
    
    [26]Nobuyoshi Yamori, A Note on Location Choice of Multinational Banks: The Case of Japa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ume 22, Issue 1, January 1998, Pages 109-120.
    
    [27]Pehr-Johan Norback, Multinational Firms, Teconology and Loc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54,449-469.
    
    [28] Q ian Sun, Wilson Tong and Qiao Yu ,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ross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Volume 21, Issue 1, February 2002, Pages 79-113.
    
    [29] Ray Barrell and Nigel Pain, Domestic Institutions, Agglomera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urop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43, Issue 4-6, April 1999, Pages 925-934.
    
    [30]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Volume34,27-54.
    
    [31] Sung Jin Kang and Hong Shik Lee,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Choice South Korea FDI in China, Japan and World Economy, In Press,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14 September 2006.
    
    [32] Susanna Laaksonen- Crai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the Foret Sector: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est Policy and Joshua Aizenman, Volatility, Employment and the Patterns of FDI in Emerging Market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ume 72, Issue 2, December 2003, Pages 585-601.
    
    [33]Ting Gao , Labor Quality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umel6, Issue 3,2005, Pages 274 -292.
    
    Thomas D. Lairson, David Skidmor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Wealth, 1st e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Inc.2004.
    
    [34]Thierry Mayer and Jean- Louis Mucchielli, Agglomeration Effects, State Policies, and Competition in the Location of Japanese FDI in Europe, Research in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ume 6,1998, Pages 87-116.
    
    [35]Victor M. Gatanaga, Jeffrey B. Nugent and Bistra Pashamova, Host Country Reforms and FDI Inflows: How Much Difference Do They Make?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26,Issue 7, July 1998, Pages 1299-1314.
    [36]Wilbur Chung,Mode,Size,and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and Industry Markup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Volume 45,Issue 2,June 2001,Pages 185-211.
    [37]白永秀:《区域经济论丛》(一)(二)(三)(五),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8](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0]蔡德林:试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J],当代经济,2007年第7期,26-27页。
    [41]陈德铭,鲁明泓: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2期。
    [42]陈泉,臧新:集聚经济对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43]陈浪南,陈景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年第6期。
    [44]崔新建:东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方式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第5期。
    [45]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6]董秘刚: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经贸影响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7]顾卫平:当代跨国公司的新视角:从理论到实践[J],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4期。
    [48]郭志仪,逯进:非现代观点视角下西方区位经济理论体系的演变[J],区域经济论丛(二),2006年版。
    [49]洪世键,黄良浩:我国区域分工演变和未来趋势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9期。
    [50]黄肖琦,柴敏:新经济地理视角下FDI的区位选择[J],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
    [51]黄文平等:全球视野里的外国投资[J],学术月刊,2005年第7期。
    [52]黄志勇,王玉宝:FDI与我国产业安全的辨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53]何智蕴,姚利民: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何枭吟,刘素霞:世界经济视野中的空间关联效应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6期。
    [55]胡峰,胡靖: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56]黄河: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比较优势下的融合[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57]江心英:国际直接投资地域结构动因理论及其实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4月。
    [58](英)J.R.沙克尔顿,G.洛克斯利: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59]黎东辉:FDI学派跨国并购理论范式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60]李多: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1]李杰:投资结构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李具恒:FDI的区位选择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兼论中国西部地区的对策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
    [63]李永,刘娟:贸易自由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
    [64]李志军,翟北秦: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7期。
    [65]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刘楷: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外商投资的区位分布及绩效分析[J],经济纵横,2008年第11期。
    [67]陆寒寅:供给创新和非对称突破[M],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68]陆铭,陈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9]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J],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70](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71]罗长远,曾繁华:外国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133-137。
    [72]马衍军,柳成洋:我国外商投资区域分布决定因素的动态演变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4]蒙自强:要素禀赋:全球FDI流出不平衡的一种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75]孟丹:西部经济发展中的路径选择和路径依赖[J],商业文化,2004年第4期,第86页。
    [76]邱慧芳:国际直接投资—基于空间经济与区位的一般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77]荣跃明:区域整合与经济增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8](荷)S.布雷克曼等著,西南财经大学文献中心翻译部译,地理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邵永发: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80]孙进,钱邵军,蔡长青:世界经济学名著速读手册[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年版。
    [81]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二、三集[M],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8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姚开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3](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84](荷)S.布雷克曼等:地理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文献中心翻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6]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7]王传荣等:经济全球化影响劳动就业的传递机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88]王国栋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9期。
    [89]王剑,徐康宁:集聚经济、FDI区位选择与引资新战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90]王静:北上还是西进—兼论我国西部地区吸引FDI策略[J],特区经济,2005年第5期。
    [91]王艳丽,刘传哲: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92]王耀中,刘志中:西部引进外资的困境与出路—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J],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
    [93]王志乐: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94]吴丰: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效应与西部利用外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2年第1期。
    [95]吴海鹰: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西部经济[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96]吴俊梅:基于市场结构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发展[J],商业时代,2007年第36期,30-31。
    [97]吴三忙:基于FDI非均衡分布视角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98]吴玉鸣:中国区域研发、知识溢出与创新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9]肖卫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 9期。
    [100]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1]谢识予,朱弘鑫:高级计量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2]熊性美,戴金平:当代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学主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3]徐晓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104]徐颖君: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影响:挤入还是挤出?[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105]薛漫天:外国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工业资本收益影响之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106]薛求知,任胜钢:跨国公司理论新进展: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视角[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107]严汉平: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8]杨德权:经济增长:过程及微观机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杨先明,赵果庆:中国城市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吸引力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110]杨新房等: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111]叶静怡:发展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2]赵冰:区域投资动力机制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论文,2005年2月。
    [113]赵果庆:跨国公司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114]赵红,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115]战明华:经济内生与外资的利用绩效[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116]张永春:外商直接投资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2期。
    [117]张帆,胡曙光,门淑莲:国际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8]张晓涛:从替代、互补到交叉与融合—试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J],经济师,2004年第1期。
    [119]张仲礼,朱根:当代经济学新视野[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2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1]赵娜等: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动态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3期,86-94。
    [122]郑甘澍:关于我国新一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9期。
    [123]郑吉昌等: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以及东道国的政策干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9期。
    [124]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5]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国际问题论坛观点综述[J]国际经济评论,2004,3-4
    [126]周颖,周峰,彭补拙:中国FDI的行业空间分布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2001年第2期。
    [127]朱骥等;FDI地区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69-73。
    [128]朱少杰:基于FDI产业集聚的西部引资策略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7期。
    [129]朱廷君,高沛: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