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诗体式之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诗的体式是一种具有稳定构造、能体现新诗审美特质的特殊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能突显新诗文本的符号结构和编码方式,集中反映新诗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本质,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公用性和稳定性。
     新诗体式之演变是以晚清到建国前的诗歌文类为研究对象,梳理了白话语境下新诗体式演变的轨迹、探讨了新诗体式演变的原因,分析了三种代表性体式的审美特征,总结了新诗体式演变的规律、存在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未来新诗体式构建的借鉴意义。
     新诗体式的演变在整体上呈现出自由体—格律体—自由体—格律体这样矛盾着而又发展着的消长与起伏。通过探寻新诗体式的演变轨迹,清晰地描画出新诗体式发展的总体性线索和阶段性脉络,在纵向上展现了新诗体式的发展格局,在横向上发掘出新诗体式的演变同语言的变迁、社会的时代诉求、外国文学的影响、读者的接受、以及规范与反规范的规律运动之间的关系。
     影响新诗体式演变的因素很多。但关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文学语言的变迁,二是社会时代的影响。语言决定体式。新诗的体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白话语言的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和震撼。影响新诗体式演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诗体外部的社会时代因素。另外,新诗体式的演变还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读者接受的影响和诗体内部规范与反规范的矛盾运动等因素的影响。新诗体式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但总体上表现出多种体式交汇并进的发展态势。
     新诗的体式有很多种类,但代表性体式有三种:自由体、现代格律体、民歌体。自由诗体式自由多变,丰富多彩;注重自然的音节、自由的节奏和内在的韵律;在特殊的时代还表现出战斗的美。现代格律诗是自觉拯救新诗的弊端而彰显规律体式和语言要求的新派诗,在审美特征上具有节制的美,建筑的美和中国式的传统美。民歌体诗歌表现农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在处理诗与生活关系上主张面向生活,把握现实;在诗的表达上注重明白晓畅;在诗的语言形式上主张面向大众的白话,采用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民族形式,有韵(能诵易记)和非律(没有形式上的束缚)是民歌体新诗在体式上最突出的审美特质。
     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性,新诗体式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自由体与格律体的演变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演变形态;呈现出多对抗少和解的特点;呈现出大众化、民间化的趋向;但泛化诗体“自由”极易造成诗意的缺失。新诗产生于中国社会要求结束封建统治走向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促成这一划时代创造的灵感,主要来自改造社会的激情。新诗从体式破坏到体式重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具体表现在:新诗体式的构建一定要处理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定要处理好自由体与格律体的对抗问题;一定要分清诗歌与散文的文体区别;重自由体轻格律体易导致新诗体式的难以定型。
     新诗的体式构建要继承和发扬古典格律体的优秀传统,同时要吸收自由体的灵动素质和借鉴外国格律体的某些长处,要增多诗体,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段。让诗体整齐的美与错综的美结合在一起,既自由活泼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同时在兼顾民众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在诗艺上有所提高。
The style of modern verse is a special symbol system, which owns stable structures and can reflect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modern verse. The symbol system can highlight the symbol structure and encoding mode of the texts of modern verse, concentratedly reflect exter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aesthetic nature of modern verse and to some extend have the features of normative, commonality and stability.
     The evolution of the style of modern verse regards the genre of modern verse betwee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which efforts are made to clarify tracks of modern verse style evolving under the vernacular context, to explore reasons of the evolving, to analyz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styles and to summarize the law of modern verse style evolution, existed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d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erse style in the futur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verse style on the whole takes on contradictory and developing ups and downs of free verse-- metrical verse -- free verse--metrical verse. By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track of modern verse style, the general clues and threads in each phrasal are clearly depicted. Vertically, development pattern of modern verse style has been presented. Horizontally, the relationships, which are between modern verse style evolution and the language change, the demand of society, the impact of foreign literature, the acceptance of readers and the regular exercise of norm and anti-norm, are to be excavated.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verse style is impacted by many factors. However, there are two key factors:first, changes in literary language; second,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time background. Languages decide styles. The styles of modern verse rely heavily on the auditory and visual impacts and shocks of vernacular language.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is an external factor of social and time background. In additi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verse style also has been impacted by'foreign literature, by the acceptance of readers and by and by the contradictory exercise of norm and anti-norm in poems.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verse style is a complex cultural phenomenon. Although this evolution shows phrasal characteristic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on the whole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convergence of various styles.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odern verse in the style, but there are three representative ones:free style, modern metrical style and folk song style. Free style verse is rich and varied, focusing on the natural syllables, free rhythm and internal rhyme. In special time backgrounds, it also shows the beauty of fighting. Modern Metrics poetry is of a new poetry school which consciously rescues the demerits of modern verse and highlights the regular language requirements. Aesthetically, it owns the temperate, architectural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beauty. Folk song style poetry expresses rural life and concerns the fate of farmers. Whe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se and life, it is close to life and tries tog rasp reality. In expression, it focuses on being smooth and explicit; in language forms, it favors the vernacular language which is for the general publicity by using a national style of Sinicism. Rhyme (able to be recited and remembered) and non-law (no constraints in forms) are the two most prominent aesthetic qualities of the style of folk song style poetry.
     The occurrences and developments of thing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their own laws, so does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verse styles. The evolution of free verse and metrical poetry shifts a lot, showing the feature of more conflicts and less reconciliation and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public. But the generalization of verse styles is very likely to lead to poetic deficiency. Modern verse was produced in the time background when Chinese society demanded an end to the feudal rule and moved towards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inspiration of this epoch-making creation was mainly from the passion for transforming the society. Modern verse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style destruction to style reconstruction. It shows concretely in handling following relationships an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erse sty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free verse and metrical poetr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etry and prose; the difficulty in finalizing the pattern of modern verse style which is caused by overemphasis on free verse and less attention on metrical poetry.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erse style shoul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s of the classical metrical poetry, while absorb the variety of free verse and learn from advantages of foreign metrical poetry, enriching both kinds of styles and means of expression. In this way, neat poetic beauty and intricate beauty combine well, freely and lively and following certain rules as well. Consequently, on one hand, people's habits of appreciating poetry are consider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art of modern verse will be improved.
引文
①[法]托罗多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②骆寒超,陈玉兰:《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2页。
    ③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①周晓风:《新诗的历程——现代新诗文体流变(1919-1949)》,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③谢冕:《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④[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07页。
    ①[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②何其芳著,蓝棣之主编:《何其芳全集》(第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①胡适:《胡适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①朱自清:《今天的诗》,选自陈绍伟:《中国新诗集序跋选(一九一八一一九四九)》,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页。
    ②马君武:《寄南社同人》,收入《南社诗集》第3册。
    ③蒲风:《五四到现代的中国诗坛鸟瞰》,选自《诗歌季刊》第1卷第2期,1935年3月。
    ①于右任:《诗变》,选自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②柳亚子:《杨杏佛论文学书》,选自《民国日报》,1917年4月27日。
    ③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1917——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④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1917——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
    ①胡适:《胡适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②胡适:《谈谈“胡适之体”的诗》,选自姜义华主编,沈寂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66页。
    ③胡适:《胡适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④康白情:《新诗底我见》,选自《少年中国》一卷九期,1920年。
    ⑤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选自刘运峰:《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2009年版,第145页。
    ①胡适:《逼上梁山》,选自胡适:《胡适散文》,2001年版,第243页。
    ②郭沫若:《郭沫若1920年2月16日致宗白华的信》,选自肖斌如:《郭沫若专集一》,1984年版,第13页。
    ③潘颂德:《中国现代诗论40家》,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④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选自《诗刊》创刊号,1931年1月20日。
    ⑤许霆:《关于中国新诗发生若干问题的反思》,选自《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⑥胡适:《尝试集》(自序),选自《新青年》,6卷5号,1919年5月。
    ①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选自刘福春,李广田:《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二卷上》,2009年版,第278页。
    ②林庚著:《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③叶公超:《论新诗》,选自陈子善:《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5l页。
    ④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⑤闻一多:《律诗底研究》,选自《闻一多全集》第十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⑥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诗镌》第7号,1926年5月13日。
    ①闻一多:《律诗底研究》,选自《闻一多全集》第十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②钱光培:《中国十四行诗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71页。
    ③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页。
    ④徐志摩:《诗刊牟言》,选自《晨报·诗镌》第1号,1926年4月1日。
    ⑤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⑥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页。
    ①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诗镌》第7号,1926年5月13日。
    ②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选自《创造周报》,1923年第5卷,第6页。
    ③朱经农:《致胡适的信》,选自耿云志:《胡适论争集》(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3页。
    ④胡适:《答朱经农》,选自耿云志:《胡适论争集》(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⑤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诗话》中的“陆志韦条”,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26页。
    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论选》第一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70页。
    ①刘半农:《<扬鞭集>自序》,选自《刘半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②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88页。
    ③许霆:《闻一多:中国现代诗论的开启者》,选自《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④许霆:《闻一多新诗艺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⑤梁实秋:《文学的纪律》,选自《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⑥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页。
    ①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页。
    ②徐志摩:《诗刊放假》,选自《晨报·诗鎸》第11期,1926年6月10日。
    ③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页。
    ④艾青:《望舒的诗》,选自海涛等编:《艾青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2页。
    ⑤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选自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5页。
    ①蒲风:《现阶段的诗人任务》,选自《蒲风选集》(下),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50页。
    ②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③艾青:《艾青全集》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④力扬:《关于诗的民族形式》,选自《文学月报》,第1卷第3期,1940年3月。
    ⑤骆寒超,陈玉兰:《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6页。
    ①艾青:《艾青全集》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②贺建成:《诗歌形式:载体与图式》,选自《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18页。
    ③艾青:《艾青全集》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④绿原:《白色花》(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⑤朱自清:《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页。
    ⑥朱自清:《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7页。
    ⑦朱自清:《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93页。
    ①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②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③蒲风:《关于前线上的诗歌写作》,选自《蒲风选集》(下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22页。
    ④郑伯奇:《郑伯奇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⑤龙泉明:《中国现代诗学历史发展论》,选自《文学评论》,2002年第l期。
    ①老舍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选自《文艺月刊·战时特刊》第9期,1938年4月1日。
    ②芦焚:《二十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回顾》,选自《中国诗坛》新4期,1940年6月。
    ③萧三:《号召》,选自《萧三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④郭沫若:《普罗文艺的大众化》,选自《艺术月刊》,1930年3月第1卷第1期。
    ⑤穆木天:《关于写作新诗歌的一点意见》,选自《新诗歌》第1期,1933年2月。
    ⑥田间:《街头诗宣言》,选自《新中华报》,1938年8月10日。
    ⑦茅盾:《为诗人们打气》,选自《中国诗坛》,1946年第3期。
    ⑧巴人:《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选自徐遒翔:《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①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选自《鲁迅书信集》(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55页。
    ②冯至:《自由体与歌谣体》,选自《文艺报》,1950年3月第一卷第12期。
    ③朱自清:《抗战与诗》,选自朱乔生编:《朱自清散文全集》(上集),1998年版,第474页。
    ④萧三:《论诗歌的民族形式》,选自《文艺战线》,第1卷第5号,1939年11月16日。
    ⑤何其芳:《夜歌》初版后记,选自陈绍伟:《中国新诗集序跋选(一九一八—一九四九)》,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01页。
    ①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①高瑛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艾青》,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②周晓风:《现代汉语:反思与求学》,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③刘象愚:《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①周晓风:《现代汉语:反思与求学》,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②胡适:《尝试集》(自序),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版,第22页。
    ③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④朱晓进:《从语言的角度谈中国新诗的评价问题》,选自《文学评论》,1992年3期。
    ⑤[英]J·浮尔兹:《亚里斯托斯》,选自《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560页。
    ⑥艾青:《诗的形式》,选自《人民文学》,1954年第3期。
    ①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②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③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④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⑤朱湘:《中书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76页。
    ①[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9页。
    ②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31页。
    ③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选自《日本国志》卷三十三,上海图书集成书局,1898年版。
    ④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选自钟维克,黄洁:《再论裘廷梁的“崇白话而废文言”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
    ⑤梁启超:《小说丛话》,选自《新小说》,1903年第9期。
    ①刘冰冰:《试论黄遵宪诗歌中新名词的运用》,选自《齐鲁学刊》,2006年第5期。
    ②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六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1页。
    ③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④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8页。
    ⑤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315页。
    ⑥耿云志:《胡适论争集·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2页。
    ⑦王珂:《新诗诗体生成史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⑧王珂:《诗歌文体学导论》,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①[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99-200页。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选自《新青年》第2卷第5期,1917年1月。
    ③陈独秀:《独秀答钱玄同》,选自《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
    ④陈平原主编,凌云岚考释:《文学的标准与尺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⑤陈平原主编,凌云岚考释:《文学的标准与尺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①朱晓进:《从语言的角度谈中国新诗的评价问题》,选自《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
    ②胡适:《我为什么做白话诗——(尝试集)自序》,选自《新青年》,第6卷第5号,1919年5月。
    ③许霆:《新文学第一个10年新诗语言体式的演变》,选自《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①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选自乐齐,孙玉蓉主编:《俞平伯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04页。
    ②王岳川主编,金元浦著:《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③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页。
    ④许霆:《关于中国新诗发生若干问题的反思》,选自《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⑤臧克家:《回头走向中国古典诗词——记诗人翻译家郑敏教授》,选自《文艺报》,1990年2月10日。
    ⑥许霆:《关于中国新诗发生若干问题的反思》,选自《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①王元衷:《艰难的现代:中国现代诗歌特征性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②王岳川主编,金元浦著:《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③[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选自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④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⑤梁实秋:《诗底进化的还原论》,选自《时报副刊》,1922年5月29日。
    ⑥胡先骕:《评<尝试集>》,选自《胡先骗文存》(上卷),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4页。
    ⑦许霆:《闻一多新诗艺术》,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⑧王岳川主编,金元浦著:《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①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页。
    ②闻一多:《冬夜评论》,选自《民国丛书》,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284页。
    ③闻一多:《诗歌节奏的研究》,选自《闻一多全集(二)文艺评论散文杂文》,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④吴奔星:《诗的读法》,选自《现代》第5卷第3期,1934年7月。
    ⑤闻一多:《冬夜评论》,选自《民国丛书》,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126页。
    ⑥陈梦家编:《新月诗选》(序言),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⑦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诗镌》,第7号,1926年5月13日。
    ⑧陈梦家编:《新月诗选》(序言),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①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②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选自《新月诗选》,新月书店,1931年版。
    ③穆木天:《新诗歌发刊词》,选自《新诗歌》旬刊,1933年2月。
    ①艾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选自《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
    ②金钦俊:《新诗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③陈平原主编,凌云岚考释:《文学的标准与尺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④朱自清:《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页。
    ①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5页。
    ①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选自《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9页。
    ②罗振亚,李锡龙主编:《现代中国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①谢冕:《回望百年——论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选自《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石灵:《新月诗派》,选自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504页。
    ③钱玄同:《尝试集》(序),选自《新青年》,第四卷第二号,上海群益书社,1918年2月15日。
    ④贺建成:《论中国现代诗歌形式的走向》,选自《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⑤袁可嘉:《新诗现代化》,选自天津《大公报》副刊《星期文艺》,1947年3月30日。
    ①[英]雪莱:《诗辩》,选自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页。
    ②郭沫若:《致宗白华信》,选自《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版,第24页。
    ③胡适:《读新诗》,选自《星期评论》,纪念专号,1919年10月10日。
    ④胡适:《文学改良当议》,选自《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海群益书社,1917年1月1日。
    ⑤谢冕:《回望百年——论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选自《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①郑敏:《关于<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商榷之商榷》,选自《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②何其芳:《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争论》,选自《文学评论》,1959年第1期。
    ③龙泉明:《中国现代诗学历史发展论》,选自《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④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①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②李庆西:《论徐志摩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6月。
    ①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②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③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①老舍:《“文协”给<中央日报>的公开信》,选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资料汇编》,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
    ②郭沫若:《革命与文学》,选自《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1926年5月。
    ③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选自《太阳月刊》,1928年第3期。
    ④[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①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②杨骚等:《发刊诗》,选自《新诗歌》1933年2月。
    ③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1917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④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选自《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⑤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页。
    ⑥王文参:《五四新文学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源》,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选自《诗刊》创刊号,1931年1月20日。
    ①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选自姜义华选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6-197页。
    ②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③祝宽:《五四新诗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④覃子豪:《新诗向何处去?》,选自杨匡汉,刘福春选编:《中国现代诗论》(下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⑤梁实秋:《关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选自徐静波选编:《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①王富仁:《<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序》,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3页。
    ③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97页。
    ①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思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②朱自清:《诗的形式》,选自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二),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97页。
    ①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②胡适:《四十自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8-59页。
    ③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字》,选自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1页。
    ④胡适:《尝试集》(序),选自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81页。
    ①[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②[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③蒲风:《关于前线上的诗歌写作》,选自《蒲风选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22页。
    ④黄绳:《民族形式和语言问题》,选自徐遒翔:《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⑤[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⑥朱自清《抗战与诗》,选自朱乔生编:《朱自清散文全集》(上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41页。
    ①萨特:《为何写作》,选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②王干:《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选自《山花》,1994年第6期。
    ③李育中:《马耶阔夫斯基八年忌》,选自《文艺阵地》创刊号,1938年4月。
    ④冯雪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选自《文学导报》,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日。
    ⑤伊瑟尔:《论菲尔丁·约瑟夫·安德鲁斯中读者的作用》,选自张中载,赵国新编:《文本·文论—英美文学名著重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⑥姚斯:《作为新文学研究的主导的读者》,选自[联邦德国]H.R.姚斯,[美] 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3页。
    ⑦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①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57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页。
    ③[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178页。
    ②[美]雷纳·威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三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③[美]H.M.卡伦:《艺术与自由》,张超金,黄龙宝等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④唐湜:《新诗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选自《诗探索》,1980年第2期。
    ①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②许德邻:《分类白话诗选》,选自陈绍伟:《中国新诗集序跋选(一九一八一一九四九)》,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①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选自《星期评论》,1919年10月10日纪念号。
    ②胡适:《尝试集》(自序),选自《尝试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③郭沫若:《郭沫若同志青年时期谈诗歌创作》,选自《四川文艺》,1978年第8期。
    ④穆木天:《谭诗》,选自《创造月刊》,1926年第1期。
    ①艾青:《诗的散文美》,选自《广西日报》,1939年4月29日。
    ②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选自《创造周报》,1923年6月第4号。
    ③林庚:《诗与自由诗》,选自《现代》,第6卷第1期,1934年11月1日。
    ①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选自《星期评论》,1919年10月10日纪念号。
    ②公木:《新诗鉴赏辞典》(序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③艾青:《诗论》(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英]罗吉·福勒(Roger Fowler)《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袁德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⑤郭沫若:《论诗三札》,选自《郭沫若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页。
    ⑥郭沫若:《郭沫若同志青年时期谈诗歌创作》,选自《四川文艺》,1978年第8期。
    ⑦郑克鲁:《法国诗歌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⑧康白情:《新诗底我见》,选自《少年中国》,第1卷第9期,1920年3月15日。
    ①陈仲义:《扇形的展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页。
    ②俞平伯:《冬夜》(自序),选自《俞平伯散文杂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③徐愑翔,陆荣春等编:《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15页。
    ④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5页。
    ⑤骆耕野:《诗和诗人》,选自《福建文艺》,1981年第1期。
    ⑥戴望舒:《论诗零札》,选自梁仁:《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⑦戴望舒:《谈林庚的诗和“四行诗”》,选自《新诗》,1936年1月。
    ⑧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⑨[英]罗吉·福勒(Roger Fowler):《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袁德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114页。
    ⑩[加]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 New Jer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p.272。
    11艾青:《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选自《艾青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44页。
    12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诗镌》,第7号,1926年5月13日。
    ①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②郭沫若:《革命文学》,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③郭沫若:《关于诗歌的一些意见》,选自《浙江文艺》,1977年第6期。
    ①丁玲:《殷夫集》(序),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②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4页。
    ③萧三:《论诗歌的民族形式》,选自徐遒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3月版,第19页。
    ④老舍等:《我们对于抗战诗歌的意见——诗歌座谈会》,选自龙泉明编选:《诗歌研究史料选》,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⑤老舍:《文章下乡,文章入伍》,选自《老舍文艺论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⑥老舍:《大时代与写实》,选自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①艾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选自《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②绿原:《白色花》(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③骆寒超,陈玉兰:《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2页。
    ④胡风:《略观战争以来的诗——在文协扩大诗歌座谈会的报告发言》,选自《抗战文艺》,3卷7期,1939年1月28日。
    ⑤阿垅:《箭头指向》,选自《人、诗、现实》,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页。
    ⑥艾青:《诗的散文美》,选自《广西日报》,1939年4月29日。
    ⑦陈良运:《艺文·诗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65页。
    ①骆寒超:《论现代自由诗》,选自《中国现代诗歌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7页。
    ②吴思敬:《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选自《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①闻一多:《致左明》,选自《闻一多论新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页。
    ②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选自《创造周报》第5号,1923年6月10日。
    ③陈梦家:《梦家存诗》(自序),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版。
    ④柳无忌:《朱湘:诗人的诗人》,选自罗皑岚等著,罗念生编:《二罗一柳忆朱湘》,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5页。
    ⑤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选自《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⑥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选自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
    ⑦梁宗岱:《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⑧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诗镌》第7号,1926年5月13日。
    ⑨艾青:《诗论》,选自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340页。
    ①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②梁宗岱:《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③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副刊·诗刊》,1926年第7期。
    ④[美]桑塔耶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⑤[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⑥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选自《中书集》,上海生活书店,1933年版,第164页。
    ①闻一多:《律诗底研究》,选自《神话与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页。
    ①闻一多《论悔与回》,选自《新月》,第三卷五、六期合刊,1931年4月。
    ②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副刊·诗刊》,1926年第7期。
    ③刘大自:《中国诗的声调问题》,选自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34页。
    ④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副刊·诗刊》,1926年第7期。
    ⑤徐志摩:《白朗宁夫人的情诗》,选自《徐志摩散文全集》第1卷,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
    ⑥卞之琳:《雕虫纪历》(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①梁实秋:《偏见集》,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270页。
    ②闻一多:《谈商籁体》,选自《新月》,第三卷第5、6期,1931年。
    ③陈梦家编:《新月诗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④李广田:《<十四行集>序》,选自《中国现代格律诗选1919-1984》,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⑤闻一多:《谈商籁体》,选自《新月》,第三卷第5、6期,1931年。
    ⑥陶保玺:《新诗大千》,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
    ①谢冕:《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副刊·诗刊》,1926年第7期。
    ②闻一多:《泰戈尔批评》,选自《时事新报·文学副刊》,1923年12月3日。
    ③闻一多:《<冬夜>评论》,选自《红烛》,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④闻一多:《<冬夜>评论》,选自《红烛》,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⑤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67页。
    ⑥闻一多:《闻一多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40页。
    ①孙敦恒编:《闻一多外集》,北京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②石灵:《新月诗派》,选自《文学》,1937年8卷第1期。
    ③王珂:《新诗诗体生成史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89页。
    ④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十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5页。
    ⑤徐志摩:《猛虎集》(序文),新月出版社,1931年版。
    ①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选自《文学评论》,1969年第2期。
    ②王珂:《新诗诗体生成史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①止庵《沙鸥谈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②萧三:《论诗歌的民族形式》,选自徐遒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①周作人:《中国民歌的价值》,选自《歌谣周刊》第6号,1923年]月21日。
    ②毛泽东:《论新阶段》,选自徐遒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③陈伯达:《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杂记》,选自徐遒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④艾青:《<吴满有>附记》,选自《艾青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58页。
    ⑤洪长泰:《到民间去》,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⑥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页。
    ①朱自清:《抗战与诗》,选自《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页。
    ②段宝林,过伟:《民间诗律》,北京人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③朱自清:《真诗》,选自《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0页。
    ④朱自清:《抗战与诗》,选自《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页。
    ⑤朱自清:《诗的形式》,选自《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3页。
    ⑥毛泽东:《致蒋竹如》,选自《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页。
    ①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②周作人:《平民文学》,选自《每周评论》第5号,1919年1月19日。
    ③闻一多:《<冬夜>评论》,选自《红烛》,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2页。
    ⑤赵金钟:《中国新诗民间化运动论略》,选自《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4期。
    ⑥唐湜:《如何建立新诗体——与丁芒同志讨论》,选自《社会科学》,1983年第10期。
    ①石灵:《新月诗派》,选自《文学》,1937年8卷第1期。
    ②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③朱自清:《抗战与诗》,选自《新诗杂话》,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5页。
    ④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166页。
    ⑤朱自清:《诗的趋势》,选自《新诗杂话》,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7页。
    ①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②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选自《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③唐湜:《新诗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选自《新意度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34页。
    ①胡适:《尝试集》(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
    ②吕进:《诗体:无体则无诗》,选自《中外诗歌研究》,2006年第3-4期。
    ①刘勰:《文心雕龙》,选自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2页。
    ②吴仁援:《汉诗现代化新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③王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①邓晓成:《现代性视域中的大众化诗潮(191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②周作人:《文学革命运动》,选自阿英:《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版,第6页。
    ③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鲁齐译,王优琴校,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0页。
    ④姜义华:《新文学运动·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页。
    ⑤王文参:《五四新文学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源》,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⑥洪长泰:《到民间去》,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⑦周作人:《歌谣》,选自《自己的园地》,北新书局,1923年版,第34页。
    ①贺仲明:《论民歌与新诗发展的复杂关系——以三次民歌潮流为中心》,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
    ②黄永林:《大众视野与民间立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③贺仲明:《论民歌与新诗发展的复杂关系——以三次民歌潮流为中心》,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
    ④力扬:《关于诗的民族形式》,选自徐道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52页。
    ⑤於可训:《当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①刘半农:《国外民歌译自序》,选自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页。
    ②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1917-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③高瑛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艾青》,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页。
    ④俞平伯:《诗的自由与普遍》,选自《新潮》,1921年第3卷第1号。
    ⑤陆志韦:《渡河》(序),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第3页。
    ①吴思敬:《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选自《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②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③周作人:《扬鞭集》(序),选自《语丝》,第82期,1926年5月。
    ④[美]叶维廉:《中国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6页。
    ⑤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选自《诗刊》创刊号,1931年1月20日。
    ⑥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选自《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10月。
    ⑦梁宗岱:《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页。
    ⑧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选自《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10月。
    ①梁实秋:《新诗与传统》,选自《梁实秋论文学》,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688页。
    ②梁实秋:《读<诗的进化的还原论>》,选自《晨报副刊》,1922年5月27日。
    ③梁宗岱:《新诗底纷歧路口》,选自《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页。
    ④许霆:《闻一多新诗艺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⑤鲁迅:《致蔡雯君》,选自《鲁迅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⑥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⑦俞平伯:《白话诗的三大条件》,选自《新青年》,第6卷第3期,1919年版。
    ⑧覃子豪:《新诗向何处去?》,选自杨匡汉,刘福春选编:《中国现代诗论》(下册),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①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选自《诗刊》创刊号,1931年1月20日。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
    ③[苏]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④邓晓成:《现代性视域中的大众化诗潮(191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⑤邓晓成:《现代性视域中的大众化诗潮(191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⑥许霆:《论百年诗体格局的偏颇及成因》,选自《江海学刊》,2008年4月。
    ①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②[美]李欧梵:《文学潮流(一):追求现代性(1895-1927)》,选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2页。
    ③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页。
    ④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页。
    ①吕进:《诗体:无体则无诗》,选自《中外诗歌研究》,2006年第3-4期。
    ②王珂:《新诗诗体生成史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58页。
    ③王珂:《新诗诗体生成史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4页。
    ④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⑤废名:《新诗问答》,选自《招隐集》,湖北大楚报社,1945年版。
    ①俞平伯:《冬夜》(自序),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第37页。
    ②胡适:《尝试集》(序),选自《胡适全集》第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第20页。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选自《胡适全集》第十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第279页。
    ②胡适:《谈新诗》,选自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420页。
    ③梁实秋:《文学讲话》,选自徐静波选编:《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④罗振亚,李锡龙主编:《现代中国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⑤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⑥杨义:《五四运动与现代人文建设》,选自《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①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②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页。
    ③胡适:《谈新诗》,选自《星期评论》,1919年10月10日。
    ④朱自清:《朱自清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1页。
    ⑤钟军红:《胡适新诗理论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⑥张中宇:《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选自《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①钟优民:《文学史方法论》,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21-322页。
    ②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8页,第662页。
    ①艾青:《诗的形式问题》,选自《艾青选集》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8页。
    ②闻一多:《<冬夜>评论》,选自《红烛》,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③朱自清:《朱自清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1页。
    ④诸孝正,陈卓团编:《康白情新诗全编》,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217页。
    ⑤成仿吾:《诗之防御战》,选自《创造周报》第一号,泰东图书局,1923年5月13日。
    ⑥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选自《创造月刊》,1926年3月第1卷第1期。
    ①闻一多:《诗的格律》,选自《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5月13日。
    ②何其芳:《谈写诗》,选自《星火集》,上海群益书店出版社,1946年版。
    ③施蛰存:《<现代>杂忆》,选自《北山散文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④王珂:《论20世纪散文诗对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负面影响》,选自《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⑤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选自《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①朱晓进:《从语言的角度谈中国新诗的评价问题》,选自《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
    ②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选自《新潮》,第3卷1号,1919年。
    ③黄绳:《民族形式和语言问题》,选自徐遒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页。
    ④朱自清:《新诗的进步》,选自《文学》第8卷1号,1937年1月。
    ⑤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选自《西滢闲话》,新月书店1928年6月版,第200页。
    ⑥胡适:《尝试集》(自序),选自《胡适全集》第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第19页。
    ⑦吕进:《论新诗的诗体重建》,选自《诗刊》,1997年第10期。
    ⑧瓦雷里:《论<魅幻集>》,选自《瓦雷里诗歌全集》,葛雷,梁栋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①林庚:《诗的语言》,选自《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4页。
    ②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③王珂:《论20世纪散文诗对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负面影响》,选自《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④鲁迅:《致窦隐夫》,选自《鲁迅书信集》(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55页。
    ①朱经农:《朱经农致胡适的信》,选自耿云志:《胡适论争集》(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4页。
    ②胡适:《胡适答朱经农》,选自耿云志:《胡适论争集》(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③许霆:《百年诗体格局的偏颇》,选自《江海学刊》,2008年4月。
    ④王珂:《新诗诗体生成史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⑤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58页。
    ⑥唐湜:《新诗的自由化与格律化运动》,选自《诗探索》,1980年第2期。
    ①张谷:《王力诗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③张舒敏:《从诗歌文体自由化与格律化之关系看新诗未来之路》,选自《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④龙清涛:《新诗格律探索的历史进程及其遗产》,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1期。
    ⑤王恩衷编译:《艾略特诗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86页。
    ⑥张舒敏:《从诗歌文体自由化与格律化之关系看新诗未来之路》,选自《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⑦许霆:《关于中国新诗发生若干问题的反思》,选自《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3期。
    ①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散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②许霆:《论百年诗体格局的偏颇及成因》,选自《江海学刊》,2008年4月。
    ③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页。
    ④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①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页。
    ②骆寒超:《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探求及其经验教训》,选自《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③骆寒超:《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探求及其经验教训》,选自《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①高长虹:《新文学的希望》,选自《莽原》第五期,1925年5月22日。
    ②许霆:《关于中国新诗发生若干问题的反思》,选自《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3月。
    ③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页。
    ④吕进:《论新诗的诗体重建》,选自《诗刊》,1997年第10期。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选自徐中玉主编:《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⑥周仲器,周渡:《中国新格律诗论》,雅园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35页。
    ①吕进:《诗体:无体则无诗》,选自《中外诗歌研究》,2006年第3-4期。
    ②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③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页。
    ④臧棣:《现代性与新诗的评价》,选自《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383页。
    ⑤臧棣:《现代性与新诗的评价》,选自《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①鲁迅:《致窦隐夫》,选自《鲁迅书信集》(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55页。
    ②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③[清]吴雷发:《说诗管蒯》,选自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895页。
    ④冯至:《关于新诗形式问题》,选自《文学评论》,1959年1月。
    ⑤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65页。
    ①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2页。
    ②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5页。
    ③冯雪峰:《我对于新诗的意见》,选自《冯雪峰论文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8页。
    ④吕进:《论新诗的诗体重建》,选自《诗刊》,1997年第10期。
    ⑤叶公超:《论新诗》,选自《文学杂志》,1937年5月创刊号。
    ①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0页。
    ②林庚:《新诗的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③[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5页。
    ④朱晓进:《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我看中国新诗》,选自《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2期。
    ①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4页。
    ②刘熙载:《艺概》,选自《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3页。
    ③吕进:《论新诗的诗体重建》,选自《诗刊》,1997年第10期。
    ④骆寒超:《中国现代格律诗选序》,镇江师专《教学与进修》语言文学版,1984年第4期。
    ⑤林庚著:《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⑥朱自清:《诗的形式》,选自《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2页。
    ①骆寒超:《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探求及其经验教训》,《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②林庚著:《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③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2页。
    ④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3页。
    ⑤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1页。
    ⑥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页。
    ⑦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选自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下编),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⑧吕进:《论新诗的诗体重建》,选自《诗刊》,1997年第10期。
    ①吕进:《中国现代诗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②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十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③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选自《文学评论》,1959年第2期。
    ④骆寒超,陈玉兰著:《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⑤朱自清:《论中国诗的出路》,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926页。
    ①何其芳:《关于新诗形式的争论》,选自《文学评论》,1959年第1期。
    ②毛泽东:《致胡乔木》,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英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
    ③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页。
    [1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2][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3][法]罗兰·巴尔特等著:《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6][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德]海德格尔:《存在与在》,王作虹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0][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2][英]查普曼(Chapman, R.):《语言学与文学:文学文体学导论》,王士跃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3][俄]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5][古罗马]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6][美]雷纳·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金言译,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7][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8][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丹麦]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张道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何永康等:《二十世纪中西比较小说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1]高永年:《中国叙事诗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郑敏:《结构一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25]陈爱中:《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王佐良:《语言之间的恩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方珊:《形式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9]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30]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何锐,翟大炳:《现代诗技巧与传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3]臧棣:《语言:形式的命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35]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7]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0]周仲器,周渡:《中国新格律诗论》,香港:雅园出版公司,2005年版。
    [41]邹绛:《中国现代格律诗选》,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42]许霆,鲁德俊:《新格律诗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3]许霆,鲁德俊:《十四行体在中国》,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4]许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许霆:《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许霆:《闻一多新诗艺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47]王光东:《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邓晓成:《现代性视阂中的大众化诗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罗振亚,李锡龙:《现代中国文学(1898-1949)》,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0]林焕标:《中国现代新诗的流变与建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2]王珂:《新诗诗体生成史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53]骆寒超:《20世纪新诗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54]骆寒超,陈玉兰:《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吕进:《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56]吕进:《现代诗歌文体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周晓风:《新诗的历程——现代新诗文体流变(1919-1949)》,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58]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赵金钟:《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与民间性》,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1]沈用大:《中国新诗史(1918-1949)》,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3]王光明:《艰难的指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64]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30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7]王彬,顾志成选编;《二十世纪中国新诗选》,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8]陆耀东:《中国新诗史》,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69]谢冕,孟繁华:《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0]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71]胡怀琛:《诗的作法》,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31年版。
    [72]朱自清:《新诗杂话》,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73]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74]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5]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76]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下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77]艾青:《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78]艾青:《艾青》,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9]何其芳:《何其芳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0]朱自清:《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2]废名:《谈新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83]魏崇新,王同坤:《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84]谢冕:《谢冕论诗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85]钟军红:《胡适新诗理论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常文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谢应光:《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89]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0]杨洪承:《废墟上的精灵: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的理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1]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92]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93]陈梦家编:《新月诗选》,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4]刘增人,刘泉:《臧克家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95]臧克家:《臧克家旧体诗稿》,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
    [96]谢冕,孙玉石,洪子诚编:《新诗评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7]谢冕,孙玉石,洪子诚编:《新诗评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8]谢冕:《新世纪的太阳》,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99]谢冕:《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0]王永生:《中国现代文论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1]程光炜:《程光炜诗歌时评》,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三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3]王家新,孙文波:《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4]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5]耿占春:《隐喻》,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06]杜荣根:《寻求与超越——中国新诗形式批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7]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8]袁可嘉:《现代派论·英美诗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9]《诗探索》系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朱晓进:《从语言的角度谈新诗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92年3期。
    [2]朱晓进:《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3]高永年等:《百年中国文学与政治审美因素》,《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4]高永年:《论梅村体的个性风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5]高永年等:《论百年中国新诗之叙事因素》,《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6]许霆:《论百年诗体格局的偏颇及成因》,《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
    [7]郑敏:《世纪末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8]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
    [9]郑敏:《语言观念必须变革—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与诗意价值》,《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10]郑敏:《试论汉诗的传统艺术特点——新诗能向古典诗歌传统学些什么?》,《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11]骆寒超:《论中国新诗中民族忧患类主题思路及其诗歌境界》,《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
    [12]陆耀东:《闻一多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关系》,《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3]丘振巾:《现代汉语诗歌中的语言问题》,《诗探索》,1995年第3期。
    [14]蓝棣之:《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传承》,《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15]吕进:《新诗现代化与形式建设》,《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6]吕进:《论新诗的诗体重建》,《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7]吕进:《中国新诗研究: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创作》,1995年第4期。
    [18]周渡:《新格律诗探索的历史轨迹与时代流向——从新月诗派到雅园诗派》,《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9]王珂:《百年新诗三种准定型诗体的流变》,《南都学坛》,2007年第3期。
    [20j姚奠中:《有韵为诗,格律难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1]吕家乡:《建国后中国新诗(1917-1949)研究综述》,《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江海学刊》、《人大复印资料》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