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犯罪及其防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组织犯罪与毒品犯罪、恐怖主义活动被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灾难性犯罪,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组织犯罪已严重威胁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世界公害和全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本文拟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成因与趋势、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自己粗浅的见解,供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参考。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是有组织犯罪的界定。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不同,有组织犯罪的表现形式也各不一样,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各国甚至一国的有组织犯罪定义不尽相同。本文在总结中外学者关于有组织犯罪概念的基础上,从犯罪学的角度,认为有组织犯罪应界定为三人以上故意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活动。考虑到当前我国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实际需要,以及为了与其它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有组织犯罪概念取得相对的一致,本文所探讨的有组织犯罪,主要是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黑社会犯罪。
     在第二部分是有组织犯罪的起源与发展。选取意大利、美国和中国等三国有组织犯罪的起源和发展形态作为材料,对其进行分析。这些国家中的有组织犯罪代表了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中有组织犯罪的历史渊源,具有典型意义。了解这些犯罪组织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有组织犯罪以及认识当代中国内地有组织犯罪十分必要。
     在第三部分是分析当前中国内地有组织犯罪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笔者把有组织犯罪的成因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并指出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形式将更加复杂和严密,数量上将呈增长之势,质量上必将向典型的黑社会组织犯罪演化,“企业化”、“公司化”趋势显著,区域化、国际化趋势明显。
     在第四部分是有组织犯罪的防治对策。介绍了境外防治有组织犯罪的经验,并针对我国防治有组织犯罪的对策提出了若干建议。指出我国应在刑事立法、司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强工作。
Organized crime, drugs crime and activities of terrorists' organization are regarded as the three most serious disastrous crimes. Organized Crime is an issue to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pays close attention. It has endangered many country'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has become a public hazard of the World and a common issue faced the whole mankind.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initially probe into the definition of organized crime,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ause of formation and tendency, countermeasure of prevention and wiping out of organized crime and so on, and propose own superficial view, offer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ield of the theory and the departments of dealing with the crime. The whole dissertation is arrang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definition of organized crime. The forms of gangsterdom crimes vary globally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 of the countries, and angles of research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the definitions of organized crime in every country or even in a country are not completely the same. From an angle of criminology after summarizing the point of view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about the definitions of organized crime. The writer holds that the organized crime should be defined as all the organized co-criminal activities committed- on purpose by the crime organization consisting of three or more members; 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cracking down organized crime currently in China, or order to reach relative agreement on the defini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probing organized crime mainly refers to gangsterdom crime and crime of gangsterdom propert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ed crime. The writer choo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forms of organized crime in Italia, the USA and China as material and analyses them. The organized crime in these countries represents different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origin of organized crime, which is of typical significance. Learning about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se crime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understand further organized crime and realize that there exists organized crime in the inland areas of current China.
     The third part is analyses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organized crime in the inland areas of current China and its developing tendency. The writer summarizes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organized crime into three way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besides points out that in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of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of world-word economy, the features of organized crime are as follows: the organization forms of organized crime in our country will be more complicated and more tight, the number will show an upward tendency, the nature will certainly evolve into gangsterdom crime, the tendency of enterprisization and companyization is remarkable and the trend of regio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obviou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rganized crime.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about organized crime oversea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against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rganized crime in our country, pointing out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enhance criminal legislation, judicature, comprehensive settlement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引文
1 武汉著:《武汉论文集》,百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2 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与防治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3 转引自朱恩涛主编:《国际刑警与红色通缉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4 [美]艾兹思、蒂默:《犯罪学》(中译本),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页。
    5 [德]汉斯·施奈德著:《犯罪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版,第44页。
    6 [日]菊田幸一著,:《犯罪学》,海沫等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90—91页。
    7 徐久生编著:《德国犯罪学研究探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8 康树华主编:《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9 1991年10月联合国莫斯科举行的“反对有组织犯罪国际研讨会”文件。转引自公安部公共研究所编:《世界警察参考资料》,1990年第7期第26页。
    10 [美]菲里克斯·W·克曼:“美国的有组织犯罪介绍”,王大国译,载《青少年犯罪研究》1993年第4期,第60页。
    11 《二十一世纪世界警务发展战略—93北京国际警学研讨会论文选辑》,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99页。
    12 参见莫洪宪著:《有组织犯罪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34页。
    13 转引自康树华主编:《犯罪学大辞书》,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094页。
    14 康树华主编:《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269页。
    15 转引自康树华主编:《犯罪学大辞书》,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094页。
    16 赵秉志、郝兴旺:“跨国跨地区有组织犯罪及其惩治与防范”,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
    17 丁慕英、单长宗:“中国对有组织犯罪——走私和洗钱的惩治与防范”,载《法学家》1998年第12期,第66页。
    18 康树华:《犯罪学——历史·现状·未来》,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第794页。
    19 王大为:“论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及对策”,载《青少年犯罪研究》1998年第4期,第6页。
    20 参见杜宇:“有组织犯罪二元论”,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第50页。
    21 转引自朱恩涛主编:《国际刑警与红色通缉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22 参见朱恩涛主编:《国际刑警与红色通缉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23 转引自卢建平主编:《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4 转引自卢建平主编:《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25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译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7页。
    26 参见卢建平主编:《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5页。
    27 此处是从犯罪学上定义。从刑法学上定义,简单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都共同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即所有共同犯罪人都是实行犯。
    28 此定义主要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94条之规定作出。
    29 参见高一飞著:《有组织犯罪问题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1页。
    30 参见朱恩涛主编:《国际刑警与红色通缉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58页。
    31 转引自朱恩涛主编:《国际刑警与红色通缉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32 参见何秉松:《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中国法治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1页。
    33 参见朱思涛主编:《国际刑警与红色通缉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170页。
    34 参见李文燕、柯良栋主编:《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8页。
    35 参见崔敏:《求真集——我的治学之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290页。
    36 崔亚斌:“黑枭末日——刘涌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覆灭纪实”,载《啄木鸟》2001年第11期。
    37 殷田夫、陈阳:“试论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成因及对策”,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8 参见《牛津法律人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37页。
    39 郝宏奎:“集团犯罪的发展趋势”,载《公安研究》,1998年第6期。
    40 参见李文燕、柯良栋主编:《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41 转引自李文燕、柯良栋主编:《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42 参见《安全与保卫》1997年第12期。
    43 参见储槐植主编:《美国、德国惩治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法律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4 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45 参见高一飞著:《有组织犯罪问题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46 参见叶高峰、刘德法主编:《集团犯罪对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页。
    47 参见刘尚煜主编:《黑社会犯罪与对策》,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8页。
    48 参见刘尚煜主编:《黑社会犯罪与对策》,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49 参见张伟坚、钟健平:“黑社会犯罪动向及控制对策”,载《越境犯罪与控制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50 参见高一飞著:《有组织犯罪问题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199页。
    51 转引自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52 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53 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54 参见高法释[2000]42号。
    55 参见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刑法第294条第1款的解释》。
    56 参见川高法[2005]19号文件。
    1、莫洪宪著:《有组织犯罪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与防治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向朝阳主编:《中国刑法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高铭暄主编:《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陈兴良:《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皮艺军:《犯罪学研究论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治出版社1999年版。
    9、马克昌主编:《犯罪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夏吉先:《刑事源流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何秉松:《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中国法治出版社2002年版。
    12、李文燕、柯良栋主编:《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3、谢勇、王燕飞主编:《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4、卢建平主编:《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金其高主编:《犯罪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6、朱恩涛主编:《国际刑警与红色通缉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崔敏:《求真集——我的治学之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姜伟主编:《刑事司法指南》(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0、叶高峰、刘德法主编:《集团犯罪对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何秉松:“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和特征”,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陈兴良:“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8期。
    3、赵秉志、于志刚:“论我国新刑法典对有组织犯罪的惩治”,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
    4、张伟坚、钟健平:“黑社会犯罪动向及控制对策”,载《越境犯罪与控制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5、赵秉志:“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立条件”,刑法学研究会2002年会论文。
    6、赵秉志、肖中华:“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司法认定”,第三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论文。
    7、张穹:“关于‘严打’整治斗争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载于《检察日报》2001年7月23日第3版。
    8、刘志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主体与主观方面疑难问题研析”,第三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论文。
    9、王永禄:“当前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探讨”,第三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论文。
    10、范德繁:“浅析我国刑法中的黑社会概念”,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2期。
    11、佘宏荣、胡建福:“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载于《中国司法评论》2001年第1期。
    12、苏南恒:“防制黑道之利器——罪犯财产没收分享制度简介”,载(台)《法务通讯》2002年第6期。
    13、游伟、肖晚祥:“我国黑社会犯罪原因初探”,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4、阮方民:“浅谈黑社会组织罪的认定”,载《学习与思考》1998年第1期。
    15、莫洪宪:“有组织犯罪概念研究”,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3期。
    16、莫洪宪:“有组织犯罪之概念分析”,载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17、吴健勇:“我国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的界定、原因及对策研究”,载《社科纵横》2004年第2期。
    18、何秉松:“论当前我国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2期。
    19、田宏杰:“试论我国“反黑”刑事立法的完善”,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4期。
    20、高克强、孙义刚:“黑社会犯罪概念辨析”,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3期。
    21、许永胜:“国际刑法学界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最新研究动向”,载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4期。
    22、袁建军:“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认定的困惑与对策”,第三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论文。
    23、崔敏:“黑社会犯罪论纲”,载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4、刘继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主要特点及防治对策”,第三届全国检察理论
    25、李文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有关问题的探讨”,第三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