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篆、隶书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元代书法复古运动的热潮之下,元代各书体都得到复兴,这在书法史上是非常独特的现象。以往对元代书法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楷、行、草今体,较少讨论篆、隶古体,而在宋代篆、隶书法衰落的情况下,元代篆、隶书法的兴盛具有特别的原因和意义。本文以元代存世篆、隶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作品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对比,结合史料文献的记载,梳理、总结元代篆隶兴盛的特点,影响风格形成的因素及造成篆隶复兴的社会原因。
     本文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将宋元碑刻数量的比对、文献著录中善篆隶的元代书家、现存元代篆隶书法作品、元代独幅墨迹作品等列表统计,梳理、分析元代篆隶书法兴盛现象的形式特点及功用的不同,指出元代篆隶书法的兴盛是全方面的,从政府高官到平民百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能善写篆隶,篆隶书法逐渐走向独立,进入文人艺术圈。
     其次是分析归结出元代代表书家及作品所呈现出篆隶书法的风格变化,从元代书家习书的角度来考虑当时篆隶的取法资源及鉴藏,注重寻找元代书家对传统的认识和取法,宋元文字学、金石学著作对元代篆隶书法的作用,进一步研究指出宋元金石学、文字学等丰富的收藏出版书既孕育和推动了元代篆隶书法的兴盛,也对篆隶板刻薄弱、了无生气的书法风格有一定影响。
     本文得出结论:元代篆隶书法普遍风行在社会各阶层,喜好篆隶的民众广泛,此时,元代不少书家有创新、突破的要求,并取得一些成果,但因篆隶可学资源的限制,并受书家自身对篆隶的看法、今体书法“经生体”趣味、书籍刻板书等影响,未能对唐宋的篆隶书风有大的突破,逐渐走向平庸规范,板结薄弱的书法风格特征。导致元代篆隶书法的复兴是由于篆隶书体自身的古意作用,元代民族文字多元化和文人重视小学的汉民族意识,普及篆隶书法来传承汉文化的要求及元代统治阶层对汉文化及书法的接受承认等各方面合力推动的。
During the wake of learning ancient-styled calligraphy movement in Yuan dynasty,various calligraphic forms and styles are restored. This is a unique phenomenon in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In the past, the studies on calligraphy of Yuan dynastyare mainly focused on current styles such as regular, running and cursive scriptsother than archaism such as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s havedeclined in Song dynasty, but in Yuan dynasty they thrive again with some unusualreasons and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mnant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works of Yuan dynasty, tries to classify, compare a great amount of works, and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the prosperity of seal script and clerical script worksin Yuan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llections by adopting the methodologyof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s.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factors which impactedthe formation of styles and the social reasons of the renaissance of seal scriptand clerical script.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lists and summarizes the amount of stone tabletinscriptions of Song and Yuan dynasty, the calligraphers of Yuan dynasty who aregood at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the extant of seal andclerical script calligraphy works of Yuan dynasty, single roll calligraphy worksof Yuan dynasty, etc. The characters and functions of the prosperous of seal andclerical script calligraphy are sorted out and are analyzed. The prosperous of itis comprehensive. From the high-ranking officers to ordinary people, seal andclerical script calligraphy is popular in every social level. Seal and clericalscript calligraphy becomes independent and enters the circle of scholar art.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nges of style emerged inthe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calligraphic works of the representative calligraphersin Yuan dynasty. From the viewpoint of calligraphy learning in Yuan dynasty, theresources used as references for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calligraphy, theevaluation and collection of it are considered. The cognition and utilization oftradition, and the impact on the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calligraphy given by thestudy of script and inscription of Song and Yuan dynasty are emphasized. Furtherresearch reveals, on the one hand, the abundant collec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study of inscription and script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give birth and push to theprosperous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calligraphy in Yuan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it influences the rigid, weak, and tedious style of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calligraph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calligraphy are popular in every social class and widely fond in Yuan dynasty. Thereare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at that time. But the restrictionof the resources of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the calligraphers' perspective to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the impact of the taste of sutra clerk styTe in currentstyle calligraphy, and that of book engraving, make it impossible to breakthroughthe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style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calligraphystyle become mediocre, normalized, rigid, and weak. The restoration of seal andclerical script in Yuan dynasty is because of the resultant force of the quaintfeature of it self, the pluralism of characters of the nationalities in Yuan dynasty,the scholars' consciousness of Man nationality which emphasizes on literal study,the requirement of popularizing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 calligraphy in order toinherit Han culture, and the acceptation and acknowledgement to Han culture and itscalligraphy of the governing classes of Yuan dynasty, etc.
引文
1 赵孟頫的《二羊图》与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有关系,见李铸晋《赵孟頫〈二羊图〉之意义》,载《新美术》1993年第2期,52-61页;第3期,47-58页。
    赵氏的《鹊华秋色图》有可能从王维的《辋川图》蜕变过来。见李铸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载《赵孟烦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261--377页。
    2 元人柳贯《跋赵文敏帖》,《待制集》卷十九,文津阁《四库全书》,404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384页。
    1 赵孟頫《阁帖跋》,《松雪斋集》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399册,768页。
    2 陶宗仪《书史会要》里就记有杜本隶书学汉《杨馥碑》,吴志淳、王务道、李申伯、郑樗学《孙叔敖碑》。
    1 见常杓《篆书宋人词》后明人张宁的跋,《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台北故宫博物院,1977年,211-212页。
    1 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文渊阁《四库全书》839页,842页。
    2 卞永誉《书画汇考·书考》卷十八,文津阁《四库全书》,274册,29页。
    3 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顾文彬、顾瞵士《过云楼书画记·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34页。
    4 白谦慎《杂书卷册和晚明文化生活》,《书法丛刊》2000年3期,20-21页。
    5 见故宫博物院藏元三家书《无逸篇》中萧 (奭斗)书的落款,《元代书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4页。
    6 《元史·本传》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六,《元史》,14册,中华书局,1975年,4326页。
    7 元苏天爵《元故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太子右谕德萧贞敏公墓志铭》,《滋溪文稿》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405册,533页。
    1 萧燕翼在《元揭傒斯〈真草二体千字文〉辨伪》中认为此书与后面明人刘瑞的跋皆伪,推定为明人陆士仁所伪。《文物》1997年,2期,85-91页。揭傒斯《真草二体千字文》虽有可能为伪作,但并非完全出于臆造,不排除作伪人看到过揭侯斯的真作。
    2 杨臣彬《元人班惟志二体千字文卷》,《收藏家》,2001年,7期,16-17页。
    3 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六有著录,文渊阁《四库全书》,812册,909页。
    4 明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六《钱翼之书四体千文》,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435页。
    5 元末陶宗仪在《赵魏公书画》条下记有,《南村辍耕绿》卷七,中华书局,1959年,81页。
    6 见黄公望题《赵孟颊书千文》一卷,《石渠宝笈·御书房》卷三十,文津阁《四库全书》,273册,344页。
    7 见《松雪斋文集·外集》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399册,774页。管夫人《千字文》未见存世,赵雍有《章草千字文》留世。
    1 杜本字伯原、原父,号清碧,清江(今属江西)人。读书能文,留心经世。与人交,尤笃于义。工篆隶。
    2 王世贞跋《杜待制书清真观碑》,《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428册,301页。
    3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6页。
    4 今存清人徐紫珊重刻《汉杨馥碑》,见除渭仁辑《随轩金石文字不分卷》附《建昭雁足镫考》二卷。徐渭仁,清道咸时上海人,书画家、金石收藏家,字文台、文玺,号紫珊、子山、不寐居士、随轩。室名春晖堂、西汉金镫之室、千声室、竹隐庵、鸥侣亭、寒木春华馆、万竹山房、秋水亭、玉林亭、宝晋砚斋等。
    1 参见洪在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研究》,《新美术》1997年第3期,6-7页。
    2 陈庭实,元代著名诗人,官居儒学提举。
    3 陶宗仪:“石岩,字民瞻,京口人,官至县尹。隶书学韩尚书。”《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7页。
    4 苏大年(1296-1364),字昌龄、昌令,号西坡、西涧,又号林屋洞主,原籍真定(今河南正定),侨居扬州(今属江苏)。官翰林编修,人称苏学士。
    5 李倜(? -1331),字士弘,号员峤真逸、员峤山人。河东(今属山西)人。官至集贤侍读学士。擅长墨竹,亦善书。
    6 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808页。
    1 邾经,邾一作朱,字仲谊,号观梦道士,又号西清居士。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前后在世。祖籍陇右,维扬海陵(今泰州)人。元末乡贡进士,官平江路儒学录。
    2 见明人丰坊撰《书诀》:“朱芾,字孟辨,松江人,亦类蒋冕”。文津阁《四库全书》,271册,4页。
    3 顾禄,字谨中,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洪武(1368-1398年)中以太学生除太常典簿,后为蜀府教授。少有才名,嗜酒擅诗,才情烂漫,善杂画,精于隶书、行草。
    4 邾经《题朱伯盛所藏吴孟思书三体心经》,明朱珪编《名迹录》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5页。
    5 《石经》全称《熹平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传为蔡邕所书。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土。
    6 明朱谋垔撰《续书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817页。
    1 杨瑀(1285-1361),字元诚,号山居道人,自号竹西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中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
    2 郭畀(1280-1335),字天锡,晚年号退思。业承家学,善长辩论,通晓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长须,人称郭髯。历任饶州路鄱江书院山长,处州青田县腊原巡检等职。工书画,书法以赵孟頫为师。善画山水、竹木、窠石。其《山居读易图》为篆书自题。
    3 马琬,字文璧,秦溪人。从杨维桢受《春秋学》,工诗能书画。
    4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一号虎林逸士,浙江杭州人。画山水、人物,尤精绘花鸟和水墨竹石。
    5 龚开(1222-1305),字圣予(一作圣与),号翠岩,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人。景定年间(1260-1264年)曾任两淮制置司监当官。入元不仕。擅长画人物、鞍马,兼工山水、花卉。
    6 见周耘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559页。
    7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5页。
    1 见周耘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658页。
    2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616页。
    3 王振朋(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14世纪初期),字朋梅,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居永嘉(今属浙江省),曾在南宋担任过官职,入元后,因其画艺极受元仁宗赏识,于延祐年间在宫内秘书监供职,皇帝赐号“孤云处士”,后任官漕运千户。擅长画人物和楼阁界画。
    4 曹知白(1272-1355)字又玄,贞素,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昆山教谕,后辞官隐居。善画山水,受黄公望、倪瓒所推重。
    5 元邵亨贞《题钱素庵所藏曹云翁手书龙眠述古图序文》,《野处集》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406册,67页。
    6 萧燕翼《张雨生卒年考--兼谈三件元人作品的辨伪》,《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总第79期,15-18页。
    7 赵衷(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至正年间),字原初,号东吴野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一作吴江(今江苏吴江)人。世本业医,能篆、隶、章草,善画白描人物、山水、花卉。
    1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浙江吴兴人。父王国器(1284生)亦善书画,为赵孟頫女婿,承继赵氏家风,王蒙自幼即善书画,受舅赵雍影响甚深。
    2 明朱存理编《珊瑚木难》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26页。
    3 明汪砢玉撰《珊瑚网》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271册,531页。
    4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十一上,文津阁《四库全书》,271册,410页。
    5 方从义(约1302-1393)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贵溪(今江西贵溪)人。上清宫道士。生性喜结交,有“方外之交”的美誉。工诗文,善隶书、章草。善画山水。
    6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64页。
    7 黄石翁,字可玉,号松瀑,晚号狷叟,南康人。曾为龙虎山道士。见邓文原《送黄可玉炼师还龙虎山燕集序》,《巴西集》卷上,文津阁《四库全书》,399册,436页。黄石翁在延祐(1314-1321)中,住持杭州龙翔宫。见明徐一夔《重修龙翔宫碑》,《始丰稿》卷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410册,669--670页。
    8 袁桷《黄可玉哀辞》:“南康黄先生可玉,可玉名石翁,世儒家,居庐山下,少多疾,父歌强使为道士。”《清容居士集》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402册,9页。袁桷《跋定武稧帖·不损本》:“王黼顺伯名厚之,号复斋,有《金石录》,家蔵石刻、钟鼎、篆籀、鉴铭、泉谱,侔内府。其家兵后不废,近岁丁未(1307),饥越,新昌尤惨,遂悉散落。始归于龙翔道士黄石翁,黄秘不示人。”《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402册,204页。
    9 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下,文津阁《四库全书》,287册,112页。
    10 有黄石翁跋《李士弘临右军帖》:“拟晋斋临帖,用笔圆活精到,其勤笃可为世法,余每见愧悚不已,自恨昏惰,无此功夫耳”。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434页。跋《苏东坡东武帖》:“坡公虽草草数字,能使人敬爱,非他书比也”,卞永誉撰《书画汇考》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273册,838页。跋《晋王羲之书曹娥碑》,《石渠宝笈》卷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273册,202页。
    11 见《宋人书画》,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19??年,302页。
    1 元余阙《高士方壶子归信州序》,《青阳集》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405册,629页。
    2 见沈周跋《云林钟秀图》,卞永誉撰《书画汇考》卷五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274册,488页。
    3 明张丑撰《清河書畫舫》卷十上,文津阁《四库全书》,271册,296页。
    4 明卞永誉撰《书画汇考》卷五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274册,487页。
    1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石经又可以分为太学石经和释道石经两类。
    2 见唐张九龄等撰《唐六典》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595页,105页。
    3 宋徐铉《重修说文序》,《骑省集》卷二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362册,504页。
    4 参见(日)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卢永璘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9-30页。
    5 清人叶昌炽撰,王其祎校点《语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25页。
    1 戴表元《题茅生刻字后》,《剡源文集》卷十九,文津阁《四库全书》,399册,80页。
    1 孙向群,《寻找真实的宋元:宋元篆刻家及其审美观的考察》,《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印学峰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10月。
    2 赵孟頫《印史序》,《松雪斋集》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399册,745页。
    3 陶宗仪《国玺》:“文宗开奎章阁,作二玺一曰‘天历之宝’,一曰‘奎章阁宝’,命臣虞集篆文。今上作二小玺,一曰‘明仁殿宝’,一曰‘洪禧’命臣杨瑀篆文,‘洪禧’璞纯白而龟纽墨色。”《南村辍耕录》卷二,27页。
    4 《元史》本传,卷一百八十七,列传七十四,《元史》第14册,4296页。
    5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27页。
    6 参见孙向群,《寻找真实的宋元:宋元篆刻家及其审美观的考察》。莫武《由朱珪《名迹录》所附《赠言》论元代文人篆刻的发展》,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论文。黄惇《论元代文人印章的三个阶段》载《元代印风》,重庆出版社,1999年,1-19页。
    7 卢熊《〈印文集考〉序》,朱珪《名迹录》卷六,附录《赠言》,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4页。
    8 见黄惇《论元代文人印章的三个阶段》,《元代印风》,5页。 通字学,故公书上轨钟(繇)蔡(襄),其下不论也。”文津阁《四库全书》,397册,660页。
    1 《乌古论窝论墓志》今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2 钱泳《书学》,《覆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12月,287页。
    3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九,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117页。
    4 鲜于枢跋《赵孟頫小楷过秦论卷》,卞永誉《书画汇考》卷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73册,907页。
    1 吴澄《别赵子昻序并诗》,《吴文正集》卷二十五,文津阁《四库全书》,400册,86页。
    2 因款署“集贤直学士、朝列大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的官职,应是赵孟頫任此职之后书写此碑。
    3 《妙严寺记》为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纸本潢卷墨迹,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该卷未署书写年月,但从赵孟頫所署职衔可推算出应大至书于至大二年(1309)七月与至大三年(1310)九月间,是其中稍后的作品。
    4 鉴定学者刘九庵疑伪,见其《赵孟頫书法丛考》,《刘九庵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83-89页。
    1 题赵孟頫书的《四体千字文》、《六体千字文》里都有隶书一体,这两件作品虽为伪作,但也应是有本而托,有一定影响,可用来推测赵孟頫隶书的大致方向。
    2 见万经《分隶偶存》卷下,文津阁《四库全书》,228册,108页。
    3 清代鉴藏家安岐在《墨缘汇观》卷二里认为非赵孟頫书,疑似俞和书。徐邦达在《赵孟頫书画伪讹考辨》中也同安岐看法一致。
    1 陶宗仪有云:“篆法《石鼓》、《诅楚》,隶法梁鹄、钟繇。”《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2页。
    2 《元史·本传》,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元史》第13册,4023页。
    3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4页。
    4 黄溍《钱翼之墓志铭》:“吴兴赵公、巴西邓公遇翼之尤厚,数引拔之,翼之殊无仕进意。至大中,行中书省署翼之吴县儒学教谕,翼之欣然就职,已代去,辄不复出。闲居三十年,安贫守约,未始有求于人。一室萧然,坐客常满,咏歌酣嬉无虚日。”《文献集》卷九上,文津阁《四库全书》,404册,178页。
    5 黄溍《钱翼之墓志铭》,《文献集》卷九上,文津阁《四库全书》,404册,178页。
    1 明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436页。
    2 同上注。
    3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第三册:“钱逵,字伯行,平江人。才气飘逸,真草篆隶不失规矩。”武进陶氏逸园影印洪武本刻板重印,1929年,10页。
    4 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原籍桐庐,寓居钱塘,隐居不仕。
    5 明徐一夔《俞子中墓碣》:“少时得见赵文敏公用笔之法,极力工书,书日益精,篆楷行草各臻于妙。一纸出,戏用文敏公私印,识之人莫能辨其真赝。至其临摹晋唐人法书,尤称妙绝。”《始丰稿》卷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410册,682页。
    1 见明王世贞在《俞紫芝四体千文》中的评价,《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410册,682页。
    2 杨桓(1234-1299年),字武子,号辛泉,山东兖州人。幼警悟,为人宽厚,事亲笃孝。曾任监察御史、秘书少监等职,并预修《大一统志》。
    3 《元史·本传》,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一,《元史》第13册,3854页。
    4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5页。
    5 杨桓《六书统·序》,《六书统》,文津阁《四库全书》,78册,102页。
    1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5页。吾丘衍(1272-1311),一作吾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浙江开化人。寓居杭州,以教书为生。
    2 见明王祎《吾丘子行传》,《王忠文集》卷二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409册,640页。
    3 赵期颐,字子期,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官至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陶宗仪在《书史会要》里称其为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待考。
    4 吴叡(1298-1355)字孟思,号雪涛道人,先世为濮阳(铆可南濮阳西南)人,移居杭州,与其师一样,终生布衣。
    5 见明王祎《吾丘子行传》,《王忠文集》卷二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409册,640页。
    6 从吾丘衍《竹素山房诗集·附录》收袁桷《书吾子行篆书阴符经》的跋和徐一夔《始丰稿》卷十四里《跋吾子行墨迹后》,可知吾丘衍曾有篆书《阴符经》,篆书《瘗鹤铭》,隶书《寄友人近体诗》流传。
    1 明宋濂《文宪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1223册,549页。
    2 明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867册,572页。
    3 明刘基《吴孟思墓志铭》,《诚意伯文集》卷九,文津阁《四库全书》,409册,279页。
    4 此卷藏于上海博物馆,徐邦达、刘九庵认为款后加,画和印真,杨认为是真迹。《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353页。
    5 见上海博物馆藏吴叡篆书《千字文》卷的题款。
    1 盛时泰《吴叡篆书东山精舍记跋》,《苍润轩碑跋》,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九十九,文津阁《四库全书》275册,228页。
    2 邾经《题朱伯盛所藏吴孟思书三体心经》,明朱珪编《名迹录》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5页,参校文渊阁本,683册,90页。文津本少“予闻孟思先人”六字。
    3 清王澍《临元吴孟思集诅楚第二》,《竹云题跋》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5页。
    4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8页。
    5 明朱存理编《珊瑚木难》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121-122页。
    6 张翥《题朱伯盛所藏吴孟思书三体心经》,明朱珪编《名迹录》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5页。
    1 卢熊1365年作的《印文集考序》中就说:“乡人朱珪,笃志于古,尝从钱塘吴睿师授书法。凡三代以来金石刻词,靡不极意规效。”朱珪编《名迹录》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4页。
    2 陶宗仪在《书史会要》里记有:“褚奂,字士文,钱塘人。篆、隶专学吴睿,惜其不能以古人为师,伎遂止于此耳。”《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9页。
    3 顾瑛《赠朱伯盛诗序》,朱珪编《名迹录》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3页。
    4 陆友《方寸铁铭》,朱琏编《名迹录》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3页。
    5 卢熊《字原表目跋》,朱珪编《名迹录》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4页。
    6 卢熊《字原音訓跋》,朱珪编《名迹录》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5页。
    7 张绅《印文集考序》:“朱伯盛好考古篆籀之学,与同郡钱翼之父子及陆友仁、吴孟思、卢功武(熊)讲论甚博,尤善仿古名刻,及士大夫勒名金石,俨然三代制作气象。”朱珪编《名迹录》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584页。
    1 陈基《送褚士文序》,《夷白斋稿·补遗》,《四部丛刊·三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29-30页。
    2 明胡翰《胡仲子集》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410册,594页。
    3 周伯琦(1298-1369年),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坚白居士,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幼年随其父翰林待制周应拯居大都,入国学作士舍生。曾任翰林修撰、宣文阁授经郎兼经筵官、翰林直学士、监察御史、浙江肃政使等。1357年,得张士诚拜为江浙行省左丞。
    4 《元史》本传,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四,《元史》第14册,4297页。
    5 康里巎巎(1295-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元代属钦察汗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人。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博通群书,擅楷、行、草等书体。
    6 明杨士奇跋《说文字原》记有:“闻之前辈言,元至正间初改奎章阁为宣文,朝臣咸谓必命库库书榜。是时伯温虽在馆阁,精篆书而未为上知。库日令篆书宣文阁榜十数纸,周不识其意。一日有旨命库书宣文阁榜,巎言:‘臣所能真书,非古,古莫如篆,朝廷宣文阁用篆书为得体。周伯温篆书今世无过之者。’上如其言,召伯琦书,下笔称旨。由是益见 进用。前辈临事明于大体而不自出取其功,与引拔人材委曲成就之如此,皆不可及。”《东里文集》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413册,573页。库库即康里巎巎,四库馆臣将“巎巎”误作“巙巙”,又妄改作此。
    1 《元史》本传,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四,《元史》第14册,4296页。
    2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第三册,武进陶氏逸园影印刊洪武本刻板重印,1929年,10页。
    3 宋楼钥《跋张谦中篆金刚经》,《攻媿集》卷七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1153册,252页。
    4 宋饶节《赠道士张谦中》,《倚松诗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1117册,220页。
    5 朱德润卒于1365年,或许周伯琦在此年之后为其写墓志铭。
    1 《元史》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四,《元史》第14册,4296页。
    2 见王连起编《元代书法》中周伯琦《篆书宫学国史二箴卷》的说明,商务出版社,2001年12月,208页。
    3 见朱翼盦《欧斋石墨题跋》上,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1月,18-19页。按:此元拓本第十鼓有赵孟頫印章,或曾为赵氏观览或收藏,待考。
    4 周伯琦《诅楚文音释》收入至正中吴刊本《诅楚文》,附在郭沫若《诅楚文考释》后,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340-341页。
    1 见明人杨士奇跋周伯琦《四体千文》,《东里续集》卷二十,文津阁《四库全书》,413册,743页。
    2 周伯琦跋《钱良佑四体千字文》,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436页。
    3 陶宗仪在《书史会要》卷七:“周宗仁字克复,伯琦之子。官至山东行省左右司郎中。篆书宗其家学,然不逮父。”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61页。
    4 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二十二,《吴江史明古家藏》下记有:“周伯温书《四体千文》一卷,前画伯温小像,门人蒋冕侍立旁,有自赞,盖周公书以贻冕者。冕,苏郡人,亦精篆书。”文津阁《四库全书》,271册,599页。
    5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号白野,蒙古族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后居台州(今浙江临海)。累官至浙东道宣慰使。
    6 《元史》本传,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元史》第11册,3426页。
    7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62页。
    1 吴克恭《奉同杨廉夫赋简杜原夫达兼善》,元顾瑛编《草堂雅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1369册,246页。
    2 明初乌斯道《赠杨允铭小篆歌》,《春草斋集》卷诗二,文津阁《四库全书》,411册,610页。
    1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邵庵,世称邵庵先生,,其祖仁寿(今属四川),后居崇仁(今属江西)。官大都路儒学教授、秘书少监、奎章阁侍书学士,参于纂修《经世大典》。博学多才,精书画鉴定,以文章学问冠冕一时,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代四大家”。
    2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3页。
    3 陶宗仪《书史会要·序》“古文而后有大篆,大篆变而为小篆,小篆变而为古隶,古隶立而分楷行草兴”。《书史会要》第-册,洪武本,1页。
    4 《元虞集论书》,倪涛编撰《六艺之一录》卷二百八十,文津阁《四库全书》,276册,186页。
    5 虞集《题魏受禅碑》,《道园学古录》卷三十,文津阁《四库全书》,403册,417页。
    1 宋洪适跋《魏受禅坛碑》,《隶释》卷二十二,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6年11月,236页。
    2 吴志淳,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元末明初。字主一,安徽庐州府无为州人。以父荫历任靖安、都昌二县主簿,奏除待制翰林,为权幸所阻,后避兵迁浙江鄞县东湖,入明后不仕。与刘基、高启齐名。
    3 见明人赵撝谦《奉吴耑学书》,《考古文集》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411册,10页。
    4 见危素1338年11月为 吾丘衍《学古编》作的序,吾丘衍《学古编》十卷,明周履靖辑,景明刻本《夷门广牍》(十一),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万历刻本,商务印书馆,1940年,廿二页。
    5 宋苏辙在解《诗经》时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人居平安之世,不知兄弟之可恃,而以至亲相责望,则兄弟常多过失,易以生怨。故有以朋友为贤于兄弟者。夫观人于平安则不能得其实,其必试之于患难而后得之。”苏辙《苏氏诗集传》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70册,403页。按:在一定时侯,友生的关系在兄弟之上。
    6 虞集《好古斋铭》,附于吾丘衍《周秦刻石释音》后,文津阁《四库全书》,78册,433页。
    7 《揭傒斯赠吴主一》,明宋公传编《元诗体要》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1372册,505页。参校《揭曼硕赠吴主一隶书行》,附于吾丘衍《周秦刻石释音》后但缺后面九句,文津阁《四库全书》,78册,433页。
    8 姚燧有碑刻《重阳祖师仙迹碑隶额》(1276年)和墨迹《唐韩滉丰稔图卷隶题》存世,书法清朗端整。
    9 范椁“晚尤工篆隶,吴兴赵文敏公曰:‘范德机汉隶,我固当避之’”。《范先生诗序》,揭傒斯《文安集》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403册,617页。今未见有隶书作品存世。
    10 《华山碑》全称《汉西岳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立,隶书,郭香察书。22行,行37字。原碑已毁。碑旧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
    1 《金石林时地考》卷下记有“吴志淳《隶书千文》,(在)福州府学”,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704页。
    2 明盛时泰《苍润轩碑跋》《吴志淳隶书国清禅寺兴造记》后题跋有:“《国清禅寺兴造记》乃胜国时,张翥文,周伯琦篆,吴主一书者。”钱唐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九十九,文津阁《四库全书》,276册,229页。
    3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9页
    4 《孙叔敖碑》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五月立。洪适《隶释·隶续》卷三录有,中华书局,1986年11月,37-40页。
    5 虞集《送吴志淳》诗:“古道栖迟与世违,高才谁可共襟期,挥毫妙得中郎法,倚席长吟老杜诗,澹澹春风湖水咏,萧萧夜雨竹枝词,明年何处还能赋,骢马金沟结柳丝。”《道园遗稿》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403册,527页。
    6 吾丘衍《学古编》序,景明万历刻本《夷门广牍》 (十一),廿二--廿四页。
    1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王务道见759页、李申伯见758页、郑樗见765页、李林见761页。杨益见吾丘衍《学古编》卷七,景明万历刻本《夷门广牍》(十一),8页。
    2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403册,284页。
    3 《揭曼硕赠吴主一隶书行》,吾丘衍《周秦刻石释音》,文津阁《四库全书》,78册,433页。
    4 李嗣真《书后品》,唐张彦远辑,洪丕谟点校《法书要录》卷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83页。
    5 洪适《隶释》卷十九,《隶释·隶续》,193页。
    1 王惲《书画目录》,《美术丛书》四集第六辑-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3-4页。
    2 周密《志雅堂杂钞》,《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158页。参校周密《志雅堂杂钞》中记为“李建中古义书风后庙碑一卷”,差别较大。《美术丛书》三集第三辑四册,26页。
    3 见王恽《跋蔡中郎隶书后》,《秋涧集卷》七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1201册,65页。
    1 傅申《元文宗与奎章阁--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二)》,《故宫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9-11页。
    2 赵孟頫《阁帖跋》,赵孟頫《松雪斋集》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399册,768页。
    3 倪坚《杨桓〈六书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227册,3页。
    4 元人有专门解释六文、八体区别,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书家郑杓在《衍极》中提到“皇颉以降,凡五变”,刘有定注道:“谓古文、籀、篆、隶、草。按秦灭古文,书有八体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使甄酆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秦篆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郑杓撰、刘有定注《衍极》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443页。
    5 倪坚《杨桓〈六书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227册,4页。
    1 陶宗仪《书史会要·序》,武进陶氏逸园景印洪武本,1页。
    2 参见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301页。
    3 郝经《叙书》,《陵川集》卷二十,文津阁《四库全书》,398册,310页。
    4 吴澄《增广钟鼎韵序》,《吴文正集》卷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400册,59页。
    5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1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版。
    6 参见何琳仪《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1986年6月,106-110页。
    7 徐在国编《传抄古文字编》(上)《前言》,《线装书局》,2006年,Ⅴ-ⅩⅦ页。
    8 郝经《叙书》,《陵川集》卷二十,文津阁《四库全书》,398册,310页。
    9 吾丘衍《学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50页。
    1 郝经《叙书》,《陵川集》卷二十,文津阁《四库全书》,398册,310页。
    2 吴澄《增广钟鼎韵序》,《吴文正集》卷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400册,59页。
    3 吾丘衍《学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49页。
    4 郝经《叙书》,《陵川集》卷二十,文津阁《四库全书》,398册,310页。
    5 吴澄《增广钟鼎韵序》,《吴文正集》卷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400册,59页。
    6 吾丘衍《学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49页。
    7 郝经《叙书》,《陵川集》卷二十,文津阁《四库全书》,398册,310页。
    8 吾丘衍《学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49--850页。
    9 赵明诚在《东魏大觉寺碑阴》条下有:“右大觉寺碑阴题银青光禄大夫臣韩毅书,盖今楷字也。庾肩吾曰‘隶书,今之正书也’。张怀瓘《六体书论》亦云‘隶书者,程邈造字皆眞正,亦曰眞书’。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至欧阳公《集古录》误以八分为隶书,自是举世凡汉时石刻皆目为汉隶。”《金石录》卷二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102页。
    10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854册,318页。
    1 参见启功《古代字体论稿》“八分”一节,文物出版社,1993年3月,28-32页。
    2 赵孟頫《阁帖跋》,《松雪斋集》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399册,768页。
    3 见吉林省博物馆藏吴叡《题张渥九歌图卷》的题跋。
    4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854册,316页。
    5 沈度《陆柬之书陆机文赋》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 元初学者郝经(1223-1275),字伯常,陵川县鲁山(今属山西)人。家世以习儒授课为业,其祖父郝天挺是金末大家元好问之师。
    2 荀宗道《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山西通志》,卷一百八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549册,235-236页。
    3 郝经《叙书》,《陵川集》卷二十,文津阁《四库全书》,398册,310页
    4 参见吾丘衍《学古编》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45-849页。
    1 参见洪再新《从盛熙明看元末宫廷的多元艺术倾向》,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总79期,20页。
    1 揭傒斯《法书考序》,799页,盛熙明《法书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479页。
    2 欧阳玄《法书考序》,799页,盛熙明《法书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478页。
    3 危素《学古编序》,吾丘衍《学古编》十卷,《夷门广牍》(十一),廿二页。
    4 同上注。
    5 郑杓,字子经,莆田(今属福建)人,一说仙游人。元代泰定年间书法家。泰定中为南安县儒学教谕。与当时的国子监丞陈旅为文字交,精于字学。善书,能大字,工八分。
    6 见郑枃撰、刘有定注《衍极》后附图,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475页。
    1 见《明丰道生学书法》,《佩文斋书画谱》第二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120-122页。明人丰坊(1494-1565)字存礼、人叔,后更名道生,更字人翁,号南禺外史,鄞(今浙江宁波)人。书学极博,五体并能。
    2 参见马衡《石鼓为秦刻石考》,《国学季刊》,1923年,第1期。
    1 揭傒斯《石鼓诗》,《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五十二,明曹学佺编。文津阁《四库全书》,464册,696页。
    2 见吕静《关于秦〈诅楚文〉的再探讨》,《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125页。
    3 赵明诚《秦诅楚文》,《金石录》卷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82页。
    4 欧阳修根据《巫咸文》提到的楚王熊相,又根据《史记》记载战国后期秦、楚两国相争的清况与史实相较,认为“此文所载非怀王则顷襄王也”,见《秦祀巫咸神文》,《集古录》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4页;后又在熈宁三年的跋中肯定为“秦所诅者是怀王也”,见《又别本秦祀巫咸神文》,《集古录》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7页。
    5 董逌《书诅楚文后》:“其顷襄时楚犹盛,故秦以连衡为雄,楚以约从为霸,当此时天下诸侯不归秦则归楚,……则秦之诅楚为顷襄也”。《广川书跋》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813册,372--373页。
    6 见宋章樵注《古文苑》卷一收入的王厚之《诅楚文》跋语,文渊阁《四库全书》,1332册,583页。
    1 见宋王柏《诅楚文辞并序》,《鲁斋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396册,313页。
    2 见吾丘衍《学古编》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46页。
    3 都穆《秦诅楚文》跋:“予特疑其自秦至宋千有余年,尝沈之于水,瘗之于地,其字画纎细,理难完好。唐人编《古文苑》,虽尝载其辞,而自宋以前,荐绅君子曾无一言及之。董氏谓,岁久石渐刓阙,因据旧本得其完书,不知所谓旧本果出何时?元吾子行博古士也,以先秦古器比较,此篆绝不相类,以为后人伪作。但宋世诸公爱其笔迹,无有异论。予固不得而定之也。”《金薤琳琅》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633页。
    4 见郭沫若《诅楚文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291页。
    5 周伯琦《诅楚文音释》收入至正中吴刊本的《诅楚文》并附在郭沫若《诅楚文考释》后,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340-341页。
    1 王澍《秦诅楚文》,《竹云题跋》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228册,159页。
    2 赵孟頫《松雪斋集·外集》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399册,775页。
    3 倪涛编撰《六艺之一录》卷二百八十,文津阁《四库全书》,276册,186页。
    1 赵孟頫《印史序》,《松雪斋集》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399册,745页。
    2 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十下,文渊阁《四库全书》,817册,412页。
    3 刘因《叙学》,《静修集·续集》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本,400册,531页。
    1 吾丘衍《学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41-842页。
    2 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409册,640页。
    1 “正道之书”即吴正道这本《六书存古辨误韵谱》,今已佚。虞集《六书存古辨误韵谱序》,《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403册,421页。
    2 《元虞集论书》,倪涛编撰《六艺之一录》卷二百八十,文津阁《四库全书》,276册,186页。
    3 元虞集《六书存古辨误韵谱序》,《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403册,421页。
    1 王雨著,王书燕编纂《古籍善本经眼录》,《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14页。按:有张有《复古编》元至正丙戌(1346年)吴志淳好古斋刻本,卷末亦刻有虞集至正丙戌的跋,后有明人杨哲洪武甲子的跋,故为明刻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1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31页。
    2 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九,文津阁《四库全书》本,271册,193页。
    3 黄惇《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版,26-28页。
    1 元方回《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桐江续集》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1193册,524页。
    2 元方回《送邱子正以能书入都,并呈徐容斋、阎靖轩、卢处道集贤翰林三学士》,《桐江续集》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1193册,524页。
    3 黄惇先生总结赵孟頫书风的特点。见《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28页。
    4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文渊阁《四库全书》,867册,422页。
    5 包世臣《艺舟双辑》,《安吴六种》卷六,同治壬申秋,湖北包诚注经堂刻板重刊,1872年,31-32页。
    1 见杨仁恺《书林三讲--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际学术会上的报告》,1985年3月发表。现收入《中国书画研究》,杨仁恺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 《元史·不忽木传》卷一百三十,列传十七,《元史》第10册,3166页。
    3 《元史·杨桓传》卷一百六十四,列传五十一,《元史》第13册,3853页。
    4 程钜夫《雪楼集》卷10《奏议存稿·公选》,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7),沔阳卢靖慎始基斋印行,1923年,16页。
    5 陶宗仪《南村辍耕集》,中华书局,1959年2月版,27页。
    6 赵孟頫《赠张进中笔生》《松雪斋集》卷五,文津阁《四库全书》本,399册,738页。
    1 佚名《书法三昧》,《六艺之一录》卷二百七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276册,173页。
    2 见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08页。
    3 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陵川集》卷二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398册,323页。
    4 《元史·萧(奭斗)传》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六,《元史》第14册,4325页。
    5 苏天爵《元故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太子右谕德萧贞敏公墓志铭》,《滋溪文稿》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405册,533页。
    1 见熊朋来《钟鼎篆韵序》,杨钧《增广钟鼎篆韵》,《续修四库全书》237册,17-19页。
    2 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卷下记有:“宣和间,内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汉遗物,无敢隐者,悉献于上。而好事者复争寻求,不较重价,-器有直千缗者。利之所趋,人竞搜剔山泽,发掘塜墓,无所不至。往往数千载藏,一旦皆见,不可胜数矣。”文渊阁《四库全书》,863册,682页。参见刘心明《略论金石学兴起于宋代的原因》,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2期,79-80页。
    3 宋赵明诚《谷口铜甬铭跋尾》里说:“盖收藏古物实始于原父,而集录前代遗文亦自文忠公发之,后来学者稍稍知搜抉奇古,皆二公之力也。”《金石录》卷十二,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81页。
    4 宋刘敞撰《先秦古器记》,《公是集》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1095册,715页。
    5 欧阳修《唐盐宗神祠记跋尾》,《集古录》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36页。
    6 郑樵《金石序》,《金石略》第一,《通志》卷七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374册,505页。
    7 容庚《宋代吉金书籍述评》,《学术研究》,1963年六期,1964年1期。
    8 从元吾丘衍的记载看《隶释》应也和《隶续》一样画有碑形和额字,但今存书已无。
    1 原存金石拓本,今已佚,仅存跋尾。《集古录》卷一摹写有青铜物器的铭文,碑刻则附有拓片。见欧阳修《集古录序》:“以谓转写失眞,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之先后,盖其取多而未巳,故随其所得而录之。”,欧阳修《集古录》,文渊阁《四库全书》,681册,3页。
    2 赵明诚《金石录》承欧阳修《集古录》体例,也带有金石拓本,现已佚,今存目录及题跋。
    3 吕大临《考古图记》,吕大临《考古图》,《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初编》,中华书局,2005年7月版,8页。
    4 洪适《隶续·序》,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6年,1页。
    1 陈翼子《考古图记》,《考古图》,文渊阁《四库全书》840册,96页。
    2 清纪昀等《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提要》,文津阁《四库全书》,77册,437页。
    3 柯九思曾跋:“集金石录者多矣,尚功所编,尤为精诣,况其墨迹乎?予旧于山阴钱德平家屡阅之,诚竒书也。至正元年十二月甲子。”斡玉伦徒跋:“予读薛尚功集古金石文,常叹其博。及见谢长源所收尚功写本,乃知金石刻仅得其半,而写本字画为精。夫学至于博而精,岂特论艺文而已?至正元年后五月廿二日”。柯九思、斡玉伦徒跋都称有薛尚功手写本。《薛尚功摹钟鼎彛器欵识真迹二十卷》,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276、277页。
    4 明孙桢《金石评考》:“薛尚功《钟鼎款识》二十卷,余所藏宋刻本有木、石二种,惜皆残缺,未睹其全。闻真迹在吴江史氏,前缺数页,元俞紫芝书补之,共用绢素百二十翻。屡欲扁舟往访,多难未遑也。”容庚《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述评》,《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初编》,306页。
    5 吾丘衍《学古编》里作十卷。记有:“薛尚功《款识法帖》十卷,碑在江州,蜀中亦有翻刻者,字加肥,后多一虺鼎。”吾丘衍《学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45页。
    6 盛熙明《法书考》里作二十卷。卷-记有:“薛尚功《款识法帖》二十卷,碑在江州,蜀中有翻本,字肥,后多一虺鼎。”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500页。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里有:“今取宋薛尚功此编《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碑本第十八卷内玺文,模勒于后,以备博古者之一览云。”此碑本在十八卷,则原书必在十卷以上。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六,321页。
    1 《薛尚功摹钟鼎彛器欵识真迹二十卷》跋,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815册,277页。
    2 见赵明诚在《家藏古器物铭下》-栏的《石本古器物铭》跋尾。《金石錄》卷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227册,82页。
    3 朱彝尊跋王厚之《钟鼎款识》,《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初编》,548页。
    4 干文博跋王俅《啸堂集古录》,《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初编》,776-777页。
    1 《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太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文渊阁《四库全书》,128册,427页。这类学校主要教授学童识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亦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关文字的学问因之渐被称为“小学”。
    2 《汉书·艺文志》卷三十里记有:“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汉书》第6册,中华书局,1962年,1721页。
    3 成帝时,诏光禄大夫刘向等校书中秘,每一书已,向则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向卒后,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歆继其父业,歆终于完成了我国第-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4 唐魏征等所撰《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二“小学类”后序云:“魏世又有八分书,其字义训读,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等诸篇章,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诸书。”《隋书》第四册,中华书局,1973年,946--947页。其中“训诂”专论字义,“声韵”专论字音,“体势”专论字形。参见姜聿华《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5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一百二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368册,681页。
    6 晁公武(约公1144年前后在世),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冲之子。
    7 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厚斋、深宁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进士出身,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8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下,文渊阁《四库全书》674册,180--181页。
    1 明人潘之淙《书法离钩》,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271册,64页。
    2 见曹本《续复古编》中李桓的序,《续修四库全书》,237册,596页。
    3 见曹本作的后记,《续复古编》,《续修四库全书》,237册,724页。
    1 戴侗(1200-1284年),字仲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戴侗继承家学,致力文字训诂之学,研精覃思,积三十载之功,撰成《六书故》一书。
    2 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252页。
    3 戴侗《六书故·六书通释》,文津阁《四库全书》,77册,610页。
    4 戴侗《六书故·六书通释》,文津阁《四库全书》,77册,610页。
    5 吾丘衍《学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48页。
    6 倪坚《六书统序》,杨桓《六书统》,文渊阁《四库全书》,227册,3页。
    7 刘泰《六书统序》,杨桓《六书统》,文津阁《四库全书》,78册,102页。
    8 宋洪适《隶韵序》,《盘洲文集》卷三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387册,160--161页。
    1 宋洪适《隶纂跋》,《盘洲文集》卷六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387册,224页。
    2 熊朋来《钟鼎篆韵序》,杨钧《增广钟鼎篆韵》,《续修四库全书》,237册,22-23页。
    1 刘因《叙学》,《静修集·续集》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400册,531页。
    1 明杨士奇跋《说文字原》,《东里文集》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413册,573页。
    2 吾丘衍《学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841页。
    3 元代依种类分四等:一等蒙古人亦称“国人”,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部族亦称“诸国人”,三等汉人即原受金人统治的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四等南人即为南宋所统治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中国人,其中对南人尤为歧视。
    4 元末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录了当时社会“十色”的传说:“一官、二吏、三僧、四道、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文人儒士的地位在当时与乞丐差不多。
    5 居庸关云台喇嘛教浮雕与六种文字佛经的刻凿、西宁王速来蛮在敦煌莫高窟立六体文字真言碑。参见洪再新《从盛熙明看元末宫廷的多元艺术倾向》,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24页。
    6 如科举、国子学的几次停办、复开、废除等。顺帝时,禁汉人、南人不得学蒙古、色目文字。
    1 《元史·阿合马传》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二,《元史》第15册,4560页。
    2 原注:“按真正佛法非一夕所能晓。”按:皇太子所学佛法乃藏传佛教里的秘密双修法。《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文渊阁《四库全书》,345册,544页。
    3 刘因《篆隶偏旁正讹序》,《静修集·遗文五》卷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400册,491页。《宋元学案》称:“有元之学者,鲁斋(许衡)、静修(刘因)、草庐(吴澄)三人而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3021页。
    4 欧阳玄《法书考·序》,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478页。
    5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403册,421页。
    6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一百二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368册,681页。
    1 吴澄(1249-1333),字幼清,人称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历任元朝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国史院编修、太中大夫等官职。用心儒学,校定五经,授徒讲学,以继承朱熹之后的道统自命,被称为“经学之师”。
    2 吴澄《赠番易吴岫云序》,《吴文正集》卷三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400册,119页。
    3 元邵亨贞《题钱素庵所藏曹云翁手书龙眠述古图序文》,《野处集》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406册,67页。
    4 《无逸篇》,《尚书》篇名,周公还政于成王以后,害怕成王贪图享乐,荒费政事,作《无逸》,以告诫成王要念稼穑的艰难,不可贪图逸乐,不可像商王般迷乱、酗酒,要效法周文王勤劳节俭。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宋璟写了《尚书·无逸》篇图,献给玄宗,玄宗把它置于内殿,出入时常常看它,以之为座右铭。
    5 明人黄芳《说文字原序》,周伯琦《说文字原》,文渊阁《四库全书》,228册,79页。
    1 《元史·徐世隆传》,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元史》第12册,3769页。
    2 许衡《立国规摹》,《鲁斋遗书》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1198册,393页。
    3 《元史·康里巙巙传》记有:“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今秘书所藏裕宗仿书,当时御笔于学生之下亲署御名习书谨呈,其敬慎若此。”《元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元史》第11册,3415页。
    4 《元史·裕宗传》:“中庶子伯必以其子阿八赤入见,谕令入学,伯必即令其子入蒙古学。逾年又见,太子(裕宗)问读何书,其子以蒙古书对,太子曰:‘我命汝学汉人文字耳,其亟入胄监。’”。《元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二,《元史》第10册,2891页。
    5 王振朋《龙池竞渡图卷》题诗,《故宫书画图录》(十七),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年,203页。
    6 虞集《皇图大训序》,《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二,文津阁《四库全书》,403册,380页。
    1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中华书局,91页。
    2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752页。
    3 见许衡《立国规摹》:“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聪悟特达,晓知中原历代圣王为治之要,则必咨嗟怨愤,喧哗甚不可也”,《鲁斋遗书》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1198册,393页。
    《故宫历代法书全集》1--17册,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1976--1978年。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37册--50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集》,文物出版社,1963年。
    《辽宁博物馆藏历代法书选集》,文物出版社,1962年。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24册,文物出版社,1986--2000年
    《故宫书画图录》1--5册、15--18册,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1999年。
    玲木敬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1--5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户田祯佑、小川裕充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1--4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2001年。
    铃木敬、小山富士夫主编《世界美术全集》第16卷《中国宋元美术》,角川书店刊,1966年。
    王连起编《元代书法》,商务出版社,2001年。
    《故宫藏画大系》1--10卷,台北故宫博物院,1993年--1996年。
    莫家良《元代篆隶书法试论》,《二000年书法论文选集》,中华民国书法教育学会。
    姜一涵《元内府之书画收藏》(上),《故宫季刊》第十四卷,第二期,25--54页;《元内府之
    书画收藏》(下),《故宫季刊》第十四卷,第三期,1--36页。
    傅申《女藏家皇姊大长公主--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一)》,《故宫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25--51页;《元文宗与奎章阁--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二)》,《故宫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1--24页;《宣文阁与端本堂--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三)》,《故宫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1--12页;《秘书监及其他--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四)》,《故宫季刊》第十三卷,第四期,1--24页。
    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研究》,《新美术》1997年3期,4--16页。
    洪再新《从盛熙明看元末宫廷的多元艺术倾向》,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总79期,22--32页。
    姜一涵《赵孟頫书湖州妙岩寺记》,《故宫季刊》第十卷,第三期,59--80页。
    李铸晋《赵孟頫〈二羊图〉之意义》,《新美术》,1993年2期,47-58页;3期,47-58页。
    李铸晋《复古:元代山水画风格成因研究》,《美苑》2005年第3期,49-56页。
    李铸晋《赵孟頫之研究(一)》,《故宫季刊》第十六卷,第二期,33-40页。
    李铸晋《近年来元代绘画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5-19页。
    李铸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上、下),《故宫季刊》(1969),第3卷4期,15--70页;第4卷1期,41--70页。载入《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261--377页。
    刘昭瑞《宋代石刻著录书与所著录石刻的价值》,《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53-61页。
    容庚《宋代吉金书籍述评》,《学术研究》,1963年六期,1964年1期。
    (美)何惠鉴《元代文人画序说》,《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洪再辛选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46--274页。
    谢成林《元代宫廷的绘画活动辑录》,《美术研究》,1990年第1期,56--59页。
    Lee, Sherman, and Wai-kam Ho. 1968. Chinese Art Under the Mongols: The Yuan Dynasty(1279-1368), Cleveland: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美)李雪曼、何惠鉴《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元朝(1279--1368)》)
    薛永年《赵孟頫的古木竹石图与书画关系》,《中国美术史论文集-金维诺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文集》,薛永年、罗世平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191--198页。
    薛永年《谈张渥的〈九歌图〉》,《文物》,1977年11期,64-68页。
    徐利明《“篆隶笔意”与四百年书法流变考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0年04期,32-36页。
    蔡梦霞《论元代章草的复兴--以《急就章》的流传与研究为线索》,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方波《宋人隶书审美观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杨扬《论金代书学》,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刘莉亚《元代手工业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九庵《赵孟頫书法丛考》,《刘九庵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83-89页。
    徐邦达《赵孟頫书画伪讹考辩》,《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
    黄惇《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2000年。
    黄惇《论元代文人印章的三个阶段》载《元代印风》,重庆出版社,1999年。
    孙向群《寻找真实的宋元:宋元篆刻家及其审美观的考察》,《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印学峰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
    王连起《赵孟頫伪书丛考》,《书法丛刊》1992年,第2期,36--62页。
    白谦慎《杂书卷册和晚明文化生活》,《书法丛刊》2000年3期,20--32页。
    何传馨《元代书画题咏文化--以李士行〈江乡秋晚〉卷为例》,《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九卷第四期,11--30页。
    郑瑶锡《谈元代书法的复古》,《故宫文物》月刊,第七卷第三期,112--121页。
    中田勇次郎《元人的书法和题跋》,梁少膺译,《书法赏评》2001年1期,14--19页。
    何琳仪《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1986年,101--134页。
    徐清《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春力《元初法书鉴藏研究:以赵孟頫为视角》,吉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姚宇亮《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崔树强《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谭国亮《虞集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莫武《由朱珪〈名迹录〉所附赠言论元代文人篆刻的发展》,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学位论文。
    杨臣彬《元人班惟志二体千字文卷》,《收藏家》,2001年,7期,16--17页。
    萧燕翼《元揭傒斯〈真草二体千字文〉辨伪》,《文物》1997年,2期,85--91页。
    萧燕翼《张雨生卒年考--兼谈三件元人作品的辨伪》,《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总第79期,15-18页。
    崔文印《宋代金石学》,《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62--71页。
    李玉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薛尚功手写本极其刊本考》,《南开学报》,2000年,3期,60-66页。
    李玉奇《洪适金石学考》,《北方论丛》,1998年,第5期,83--88页。
    徐中舒《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页跋》,《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128-139页。
    汪俊《论宋代金石学的衰歇》,《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2页-35页。
    吕静《关于秦〈诅楚文〉的再探讨》,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125-138页。
    刘心明《略论金石学兴起于宋代的原因》,《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2期,76-81页。
    夏超雄《宋代金石学的重要贡献极其兴起的原因》,《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1期,66-76页。
    张以国《赵孟頫“用笔”的意义:“古意”的一个侧面的探讨》,上海博物馆编《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374--392页。
    马衡《石鼓为秦刻石考》,《国学季刊》,1923年,第1期。
    唐兰《石鼓年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01期,6--36页。
    安岐《墨缘汇观》,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
    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2001年。
    《宋人书画》,台北故宫博物院,19??年。
    傅申《海外书迹研究》,葛鸿桢译、贺哈定校,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
    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刘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史论集》,《美术考古丛刊4》,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杨震《碑帖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赵琦《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
    肖燕翼《古书画史论鉴定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浙江书法家协会编,《赵孟頫国际书学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店出版,1994年。
    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
    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徐在国编《传抄古文字编》,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第-辑),《线装书局》,2006年。
    《中国书画全书》第一至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唐张彦远辑,洪丕谟点校《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崔尔平选编《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雨著,王书燕编纂《古籍善本经眼录》,《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1990年。
    王敦德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7年。
    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
    《佩文斋书画谱》,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著录·书法卷》,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
    黄惇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頫卷》,荣宝斋,2000年。
    楚默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康里巎巎、杨维桢、倪瓒卷》,荣宝斋,2000年。
    楚默著《楚默书学论集》,百家出版社,2004年。
    朱家溍主编《历代著录法书目》,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日)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卢永磷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顾文彬、顾麟士《过云楼书画记·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2005年。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年。
    《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钱泳《覆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
    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
    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6年。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华书局,1984年。
    叶昌炽撰,王其祎校点《语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初编》,中华书局,2005年。
    吾丘衍《学古编》十卷,明周履靖辑,景明刻本《夷门广牍》(十一),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万历刻本,商务印书馆,1940年。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姜聿华《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刘球编《隶韵》,中华书局,1989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赵超《石刻古文字》,文物出版社,2006年。
    朱翼盦《欧斋石墨题跋》,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包世臣《艺舟双辑》《安吴六种》卷六,湖北包诚注经堂刻板重刊本,1872年。
    程钜夫《雪楼集》,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7),沔阳卢靖慎始基斋印行,1923年。
    王惲《书画目录》,《美术丛书》四集第六辑-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
    周密《志雅堂杂钞》,《美术丛书》三集第三辑四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
    陈基《夷白斋稿》,《四部丛刊·三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