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亚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男性本质与形象的确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由男性自己来言说与界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使这一单纯由男性对自我言说与界定的局面得以打破。这种局面的打破主要是因为现代女作家大规模地“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女作家在诉说女性自我命运的同时,也对原来一直由男性自我界定的男性本质与形象进行了“别样”地观察。正是这种女性目光的“别样”观察,使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男性呈现出有别于过去的“别样”面目。
     事实上,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男人除了作为一种生理性别身份之外,他更多地被赋予一种文化形象的存在,比如:儒家文化所宣扬的“君子”文化形象、政治权谋文化中的“英雄/枭雄”文化形象、民间市民文化下两性情感中的“乞情弱者”的书生文化形象、负心汉文化形象等,这些文化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了男权文化传统下的男性自我建构的心理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大力反对封建传统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对传统文化彻底断裂,相反,一些深层次的文化集体无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国人内心深处,它在适当的时候就会被触发出来,这在男权文化方面又表现得尤其突出。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本论文采取了一种有别于过去简单地研究分析现代女性作家笔下男性形象特点的分析方式,而是将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的男性文化形象的认识基础上,观察并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男性文化本质和形象在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演绎,试图发掘出现代女性作家对深藏在历史传统中的男性文化形象一种与过去不同的解读与认知,而这种“不同的认知”却正是因为女性用一种“异性”目光打量男性而得来的。本论文从根本上突破了过去就现代女性笔下的男性形象而论男性形象特点的研究模式,而是将现代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放在整个传统文化中男性文化形象背景下进行研究,论述现代女性笔下的男性形象发生变化之处,并指出这种变化背后的女性心理意识,这种论述方式使得女性笔下的男性形象何以以此种方式呈现显得更加具有历史发展逻辑。在与传统男性文化形象进行比较之时,本论文还适当将其与同期男性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进行了比较,突出其与现代男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差异。无疑,现代女作家对男性形象的叙述,对如何认知作为社会性别的男性有极强的参照意义。
     总之,本论文具有切入角度新(以传统文化视角中的男性文化形象为线索来论述现代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中心新(将传统文化中的男性认知提炼出典型叙事模式来进行论述)、分析新、资料新等特点。
The male nature and image had been depicted and even defined by man themselves in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til “May Fourth Cultural Movement” took place since whentremendous amount of female writers rooted and sprouted in China. While these female writerswere telling stories of women, they also contributed their unique perception on male, bringingimpact to the prevailing knowledge of the male nature and image shaped by male themselves.Consequently, the publicly recognized profile of male gradually changed after the “May FourthCultural Movement”.
     In fac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ther than its sex icon, the word male hasalso been dressed with different outfits for all walks of life, i.e. a gentleman in the Confuciusculture, a sophisticate and powerful figure in political struggles, in daily life sometimes avulnerable pursuer or a rentless cheater in relationships with ladies. These outfits reflected man’sself-construal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masculist discourse. Notwithstanding the “May FourthCultural Movement” launched strong opposition against the Feudal traditional culture, it stillexisted. Some deep-rooted cultural sediment, especially the masulist culture lurked in the soul ofthe Chinese people, waiting to explode in the ripened time.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male nature and image based on thetraditional acknowledgement and the modern female writer’s interpretation of it, other than solelylooking for evidence from the female writers’ work. By this means, it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modern female writers’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of masculine image deep-rooted in the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provide from a point of view of an opposite gender. Other than makingisolated analysis on the male image only from the female writers’ work, this dissertation puts it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xt to analyze the change in the writing of the modern femalewriters and point out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by their writings. This approach is ableto enlighten a logical and chronicle path to trace of the variation of male image in the femalewriters’ work. While comparing the female writers’ percep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view, thedissertation also tries to disclose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perception by reference to the male writers’work. It is ostensible that the female writers’ perception of male is tremendously helpful to realizethe male existence in the social context.
     In brief, the dissertation has made several novel attempts as follow: adopting new approach ofputting 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xt the analysis of male image in the female writers’ work,conducting the argument by turning the traditional perception of male into masculine Narrativesubjects, selecting new angle for analysis, utilizing most updated data, etc.
引文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谢玉娥编:《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1978——2004)》代前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原载于1965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毛主席刘主席畅游十三陵水库》
    【4】[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5】[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6】[美]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性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7】[美]理安艾斯乐:《神圣的欢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8】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在该书中,孟悦、戴锦华认为现代女作家以一种群体写作的方式出现在文坛上,意味着女性写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9】廖冰凌:《寻觅“新男性”——论五四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10】廖冰凌:《寻觅“新男性”——论五四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11】廖冰凌:《寻觅“新男性”——论五四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12】李有亮:《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廖冰凌:《寻觅“新男性”——论五四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在该书绪论中,廖冰凌明确指出对现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研究绝对多于对现代女作家笔下的男性研究,这是一种性别研究的“失衡”现象。
    【14】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1卷1号。
    【15】[美]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性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16】宋剑华:《“误读”西方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周策纵(美):《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372页
    【2】庐隐在《海滨故人》、《兰田的忏悔录》、《或人的悲哀》等多篇小说中都曾发出“知识误我”的悲叹。
    【3】庐隐:《海滨故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4】庐隐:《海滨故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5】庐隐:《兰田的忏悔录》,《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6】刘乃慈:《第二/现代性:五四女性小说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119页
    【7】宋剑华:《〈海滨故人〉:解放的悲歌与庐隐的哀鸣》,《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8】女性解放并不是“五四”运动的产物,它在“五四”之前便已出现,这在学界已有共识,如蒋美华在《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就单辟专章论述了“五四”前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解放萌芽状态情形,而王绯在《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中更是将女性解放思想的足迹延伸到维新革命时期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
    【9】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3月,自序第2页
    【10】周策纵(美):《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373页
    【11】周策纵(美):《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373页
    【12】周策纵(美):《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374页
    【13】周策纵(美):《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375页
    【14】齐格蒙.鲍曼(英):《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
    【15】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1,第39页
    【16】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3页
    【17】庐隐:《“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18】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
    【19】学者宋剑华在《启蒙无效论与鲁迅〈药〉的文本释义》(《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5期)中指出,鲁迅并不相信思想启蒙是变革现实的推动力量,认为启蒙无效。同时他在《〈海滨故人〉:解放的悲歌与庐隐的哀鸣》(《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中指出,庐隐不再相信爱情神话与鲁迅断然否定启蒙功效,两者之间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价值观念的理性反思,其思想出发点完全一致的。
    【20】沉樱:《爱情的开始》,《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页
    【21】庐隐:《兰田的忏悔录》,《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22】庐隐:《兰田的忏悔录》,《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23】庐隐:《兰田的忏悔录》,《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24】庐隐:《恋爱不是游戏》,《庐隐散文集》西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25】冰:《歧路》,姜振昌编《启蒙与反叛——“新青年”派杂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68页
    【26】宋剑华、李哲:《古典爱情的现代演绎——《伤逝》与《莺莺传》之比较研究》,《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7】苏青:《第十一等人》,《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28】庐隐:《胜利以后》,《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29】沉樱:《旧雨》,《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162页
    【30】沉樱:《旧雨》,《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31】沉樱:《旧雨》,《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64页
    【32】转引,刘乃慈:《第二/现代性:五四女性小说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138页
    【33】刘乃慈:《第二/现代性:五四女性小说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138页
    【34】陈问涛:《提倡独立性的女子职业》(1921年8月),《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8第三版
    【35】庐隐:《胜利以后》,《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36】苏青:《写字间里的女性》,《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37】苏青:《写字间里的女性》,《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38】苏青:《谈婚姻及其他》,《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39】苏青:《歧途佳人》,《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40】施济美:《十二金钗》,《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148页
    【41】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42】孙晓忠:《捣麝成尘香不灭》,冯沅君《春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43】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44】周乐诗:《笔尖的舞蹈——女性文学和女性批评策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45】《妇女评论(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17页
    【46】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月1日,第二卷第六号
    【47】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自序》,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页
    【48】黄仕忠:《落絮望天:负心婚变与古典文学》,陕西人教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49】抱一:《旧式婚姻的罪恶》,《大公报》,1919年11月26日
    【50】吴润凯:《被挟持的自杀:“五四”妇女史观的制作》,《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七十二期,2008年3月31日
    【51】高彦颐(美):《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52】高彦颐(美):《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53】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54】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55】陈素:《五四与妇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回忆录》下册,第1020页
    【56】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57】张慰慈:《女子解放与家庭改组》,《每周评论》第34号,1919年8月10日
    【58】张若名:《“急先锋”的女子》,《觉悟》1期,1919年11月5日
    【59】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在广东女界联合会演说》,《广东群报》1921年1月31日
    【60】张若名:《“急先锋”的女子》,《觉悟》1期,1919年11月5日
    【61】盛绍尧:《振兴四川女子教育的浅言》,《四川教育新潮》第12号,1920年
    【62】邓恩铭:《济南女校的概况》,《励新》第1卷第3期,1921年1月15日
    【63】徐彦之:《北京大学男女共校记》,《少年世界》第1卷第7期,1919年4月15日
    【64】沈雁冰:《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妇女杂志》第6卷第2号,1920年2月5日
    【65】冰:《解放与恋爱》,姜振昌编《启蒙与反叛——“新青年”派杂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66】安东尼·吉登斯(英):《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
    【67】安东尼·吉登斯(英):《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68】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
    【69】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页
    【70】庐隐:《恋爱不是游戏》,《庐隐散文集》西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71】庐隐:《或人的悲哀》,《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72】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73】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2页
    【74】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4页
    【75】张爱玲:《五四遗事》,《怨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76】原载刘大杰:《黄庐隐》,载《人间世》第5期,1934年6月,转引自宋剑华《〈海滨故人〉:解放的悲歌与庐隐的哀鸣》《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77】刘乃慈:《第二/现代性:五四女性小说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128页
    【1】西蒙.波伏娃(法):《第二性》李强译,西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2】凯特·米利特(美):《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3】王溢嘉:《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4】刘再复:《双典批判: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页
    【5】刘再复:《双典批判: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10页
    【6】海男:《蝴蝶是怎样变成标本的》,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版
    【7】安东尼吉登斯(英):《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8】安东尼吉登斯(英):《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页
    【9】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10】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11】黎靖德(宋):《朱子语类》卷61,岳麓书社1997年版
    【12】王守仁(明):《与杨仕德、薛尚诚》,《王文成公全书》卷4,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
    【13】周作人:《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14】庐隐:《一幕》,《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15】庐隐:《一幕》,《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16】庐隐:《时代的牺牲者》,《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17】宋剑华:《〈海滨故人〉:解放的悲歌与庐隐的哀鸣》《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18】庐隐:《时代的牺牲者》,《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19】茅盾:《庐隐论》,《文学》3卷1号,1934年7月1日
    【20】茅盾:《庐隐论》,《文学》3卷1号,1934年7月1日
    【21】庐隐:《一幕》,《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22】庐隐:《时代的牺牲者》,《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23】庐隐:《时代的牺牲者》,《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24】茅盾:《庐隐论》,《文学》3卷1号,1934年7月1日
    【25】张爱玲:《封锁》,《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26】张爱玲:《封锁》,《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页
    【27】张爱玲:《封锁》,《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28】施济美:《悲剧与喜剧》,《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29】施济美:《悲剧与喜剧》,《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30】苏青:《续结婚十年》,第112页——113页
    【31】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8页
    【32】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3页
    【3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19篇《明之人情小说》上,《鲁迅全集》卷九,第18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4】李明军:《禁忌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页
    【35】冯沅君:《隔绝》,《春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36】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18页
    【37】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38】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39】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40】[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41】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38页
    【42】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39页
    【43】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傅雷文集》(文学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44】冯沅君:《我已在爱神前犯罪了》,《春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45】冯沅君:《我已在爱神前犯罪了》,《春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46】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齐鲁出版社1991年版
    【47】梅娘:《蟹》,《黄昏之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48】梅娘:《蟹》,《黄昏之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49】白薇:《悲剧生涯》上海生活书店1936版,第361页
    【50】凌淑华:《花之寺》,《花之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51】梅娘:《黄昏之献》,《黄昏之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52】沉樱:《两只面孔》,《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53】凌淑华:《花之寺》,《花之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54】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55】安东尼吉登斯(英):《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56】廖冰凌:《寻觅“新男性”——论五四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57】苏青:《结婚十年》,《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58】苏青:《结婚十年》,《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59】苏青:《结婚十年》,《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60】苏青:《结婚十年》,《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61】安东尼吉登斯(英):《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页
    【62】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63】陈衡哲:《洛绮思的问题》,《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64】陈衡哲:《洛绮思的问题》,《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65】陈衡哲:《洛绮思的问题》,《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66】陈衡哲:《洛绮思的问题》,《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67】陈衡哲:《洛绮思的问题》,《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68】任叔永:《<小雨点>任序》,原文作于1928年1月,转引自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78页
    【1】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3】茅盾:《庐隐论》,《文学》3卷1号,1934年7月1日
    【4】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5】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7页
    【6】详见易中天《中国的男人与女人》第一章,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
    【7】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页
    【8】施济美:《鬼月》,《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9】张爱玲:《茉莉香片》,《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10】张爱玲:《茉莉香片》,《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11】张爱玲:《茉莉香片》,《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12】张爱玲:《茉莉香片》,《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13】详见易中天《中国的男人与女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
    【14】苏雪林:《光荣的胜仗》,《蝉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5】苏雪林:《光荣的胜仗》,《蝉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16】苏雪林:《光荣的胜仗》,《蝉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17】苏雪林:《光荣的胜仗》,《蝉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8页
    【18】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1页
    【19】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7页
    【20】沉樱:《某少女》,《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21】沉樱:《某少女》,《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22】沉樱:《某少女》,《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23】沉樱:《某少女》,《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
    【24】庐隐:《海滨故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84页
    【25】庐隐:《海滨故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11页
    【26】丁玲:《韦护》,《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7】丁玲:《韦护》,《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8】丁玲:《韦护》,《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29】丁玲:《韦护》,《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30】丁玲:《韦护》,《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31】安东尼吉登斯(英):《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32】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33】萧红:《小城三月》,《朦胧的期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34】安东尼吉登斯(英):《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35】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傅雷文集》(文学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36】黄仕忠:《落絮望天:负心婚变与古典文学》,陕西人教出版社1991年版
    【37】黄仕忠:《落絮望天:负心婚变与古典文学》,陕西人教出版社1991年版,第92-93页
    【38】丁玲:《韦护》,《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39】沈雁冰:《女作家丁玲》,载《文艺日报》第一卷第2期,1933年7月
    【40】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41】黄仕忠:《落絮望天:负心婚变与古典文学》,陕西人教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42】戴容:《入赘》,《闺秀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说之二》陈学勇王羽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
    【43】蒋防:《霍小玉传》,《唐传奇》
    【44】张爱玲:《连环套》,《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
    【45】汤雪华:《转变》《闺秀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说之二》陈学勇王羽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
    【1】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1卷1号
    【2】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1915年10月,1卷2号
    【3】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1卷1号
    【4】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1卷1号
    【5】高语罕:《青年与国家之前途》,《青年杂志》1916年1月,1卷5号
    【6】易白沙:《战云中之青年》,《青年杂志》1916年2月,1卷6号
    【7】廖冰凌:《寻觅‘新男性’——论五四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8】梅娘:《蟹》,《黄昏之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9】白薇:《悲剧生涯》上海生活书店1936版,第361页
    【10】安东尼·吉登斯(英):《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一、主要理论专著:
    1、安东尼·吉登斯(英):《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安东尼吉登斯(英):《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3、[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
    4、[美]凯特·米利特著:《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廖冰凌:《寻觅“新男性”——论五四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
    7、李有亮:《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9、谢玉娥编:《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1978——2004)》代前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美]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14、姜振昌编《启蒙与反叛——“新青年”派杂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15、《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8第三版
    16、弗吉尼亚·伍尔夫(英):《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17、周乐诗:《笔尖的舞蹈——女性文学和女性批评策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8、《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19、黄仕忠:《落絮望天:负心婚变与古典文学》,陕西人教出版社1991年版
    20、高彦颐(美):《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2、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3、王溢嘉:《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
    24、刘再复:《双典批判: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25、李明军:《禁忌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
    26、易中天:《中国的男人与女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
    27、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28、傅雷:《傅雷文集·文学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9、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夏志清著,刘绍铭、李欧梵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
    3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周蕾著,蔡青松译:《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33、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34、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邹平:《阅读男人:文学百雄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36、赵丽等编著:《百年婚恋.第1辑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张爱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孟卓等编著:《百年婚恋.第2辑胡适、溥仪、沈从文、张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刘元元等编著:《百年婚恋.第3辑徐志摩、萧红、丁玲、周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9、[美]雪儿·海蒂著、林瑞庭、谭志华译:《海蒂性学报告·男人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40、[美]雪儿·海蒂著、林淑贞译:《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41、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康正果:《身体和情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3、刘达临:《性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年六月八版
    45、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书店
    46、梁羽生:《梁羽生闲说<金瓶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4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男性统治》,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48、[俄]叶尼克耶娃著、张杰等译:《男人的秘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
    49、[加]爱德华·肖特著、牛刚、谭焕然、牛仆译:《女性身心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50、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51、[美]朱迪斯·巴特勒著、宋素凤译:《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52、[美]奥利维雅·贾德森著、杜然译:《性别战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3、[美]小哈德罗·莱昂著、袁莉莉译:《温柔就是力量——男性解放的特征》,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54、[日]须藤瑞代著、姚毅译:《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5、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书店,1984版
    56、宋剑华:《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7、《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1918——1949)》,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
    58、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59、[美]爱德华·T·霍尔著、刘建荣译:《无声的语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0、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
    61、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62、刘乃慈:《第二/现代性:五四女性小说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1、沉樱:《某少女》,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2、庐隐:《何处是归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施济美:《凤仪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苏青:《苏青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5、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冯沅君《春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庐隐:《庐隐散文集》西苑出版社2006年版
    8、丁玲:《丁玲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9、凌淑华:《花之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0、梅娘:《黄昏之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1、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2、陈衡哲:《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3、苏雪林:《蝉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4、陈学勇王羽编:《闺秀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说之二》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
    15、陈学勇王羽编:《太太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小说之一》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
    16、曾果伟编:《白薇作品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萧红:《朦胧的期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8、冰心:《相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9、罗淑:《生人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0、罗洪:《薄暮的哀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1、杨刚:《桓秀外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2、关露:《仲夏夜之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3、张兆和:《湖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4、林徽因:《九十九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5、沈祖棻:《马嵬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论语》、《孟子》、《诗经》、《唐传奇》、《中国历代妇女诗词选》、《三言二拍》、《酉阳杂俎》、《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
    1.廖冰凌《寻觅“新男性”——论五四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书写》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2.李有亮《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的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博、硕士学位论文:
    1.博士论文:张毅《从五四到抗战——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山东大学2007年
    2.硕士论文:杨柳《“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及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西南大学2010年
    3.硕士论文:段淑芳《论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的男性书写》扬州大学2009年
    4.硕士论文:胡继文《她们眼中的他们——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分析》河南大学2011年
    5.硕士论文:戚学英《无处突围——从男性形象看现代女性书写》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张磊《论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严英秀《论女性主义文学的男性关怀》,当代文坛,2007年第4期
    3.隋丽《女性主义审美关照下的男性文学形象》,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李仕英《软弱与挫败——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8期
    5.李彬《身份缺失的男性:东北沦陷区女作家的异性视角》,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刘红林《试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男性形象》,2001年第2期
    7.孔令云《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男性形象的衍变》,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叶继群《女性意识的互补和深化_早期中国现代文学中男_女作家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9.寿静心《从中心到边缘_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中的男性形象》,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0.李励《女性话语中的男性形象解析》,长城论坛2010年第2期
    11.陈瑶郑晗琳《浅析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解构》,江淮论坛2005年第3期
    12.陈澜《现代女性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3.董慧芳《当代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演变考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武琼《论凌叔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纪忠旋《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肖常玮《论丁玲二十世纪20年代_40年代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仲红艳《论张爱玲小说对男性丑的揭示》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徐鑫《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吉林大学2006年
    6.付蓉娣《张爱玲作品的男性批判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万直纯《女性寻找:自我世界男性世界整个世界——从丁玲创作看现代中国女性的精神历程》、
    2.刘晓南《试论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3.刘爱华《女性关怀与男性批判——梅娘小说创作论》(上、下),丹东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1999年第3期
    4.常彬《作者情感态度的男性世界——张爱玲小说论》,河北学刊,2000年第4期
    5.苏桂艳《女性写作的男性化叙述——论丁玲二十世纪30年代的男性观》,德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6.刘玉芳《“家”中男性:批判与消解——巴金张爱玲家族小说中男性形象比较》,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7.代廷杰《“性别之战”中的角逐——论庐隐对男性神话的拆解与局限》,兰州学刊2007年第6期
    8.郭继宁郑丽丽《霸王别姬还是姬别霸王——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透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9.肖常玮《传统文化因袭下的延安解放区男性_论丁玲延安前期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2008年第6期
    10.吴兰《从男性形象看张爱玲、苏青认知方式的异同》,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1.龚军辉胡志明《丁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2.刘柯《否定与颠覆_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书写》,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3.郑璞《论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文史博览2006年第12期
    14.庄超颖许嘉《自身客观存在的认识价值_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5.毛灿月《张爱玲的荒原意识与男性贬抑书写》,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6.尹正纯《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保山师专学院2008年第6期
    17.李海燕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男性形象解读》,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18.金鑫《在场的缺席者——冯沅君、宗璞小说的男性形象塑造》,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9.郭怀玉《女作家期待的理想丈夫形象——凌叔华<酒后>现代解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0.秦妞《消解男性的传统光环_论张爱玲塑造的男性形象》,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1.薛双芬《试论凌叔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文化广场2010年第6期
    22.平原《女性之态和人生之梦_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探析》,
    23.于文夫《萧红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及其意蕴》,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24.韩冷《苇弟与凌吉士——女性想象世界中男性形象的两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5.逯艳《试论梅娘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菏泽学院学院2008年第6期
    26.余平《失去信任的残疾亚当——张爱玲在小说中对男性形象的颠覆》,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27.李萍《简析丁玲后期创作中的男性形象》,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8.王超《女性话语霸权下的男性形象透视——张爱玲小说的另一种论域》,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9.宋红霞《男性典型的缺失——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作家杂志2008年第1期
    30.冯永朝王颖《解构男权_萧红小说中男性形象解读》,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31.乐继平《论<再生缘>中男性形象的阴化倾向》,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2.余礼凤何锡章《试论张爱玲小说的男性观》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2期
    33.宋小梅《对情感世界中"另一半"的审视与重构——当代女性作家笔下男性形象嬗变轨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