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优化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所谓行政决策听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做出直接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共决策时,主要通过召开听证会的形式来听取利害关系人、社会各方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而实现科学、合理、公正决策的一种规范性程序设计。它有利于政府机关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及时疏导利益冲突,构筑社会和谐,体现了公开、民主的现代行政精神。研究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现实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法等,对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意义,相关概念及理论渊源,西方主要国家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现状,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功能与价值,我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发展、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总括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主要应当从坚持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基本原则,以建立现代行政观念为先导,以改革程序设计为前提,以优化行政人员为关键,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基础,以社会组织发展为动力,以相关制度建设为保障等方面来对我国的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进行优化。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in government policy is in the key position, and directly affect the level and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success is the greatest success, decision making mistakes is the greatest mistake.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changes, especially in China has joined WTO and we have entered into a "risk society" background, the Government must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on major issues suddenly increased,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more complex than in the past, for the government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democratization, scientific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democratization and scientific , which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its quality and ability, more reliable and more viable option is to involve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This is a wonderful political vision, embodies the ruling party to seek the policy for who, whether in the right position as a civil servant and master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it embodies democratic political spirit, are critical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major issues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event, also related to a country's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hearing system then provides such a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in hearing to some degree of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pri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rban planning hearing is endless, hearing procedure significance and system value began to administrative organ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recognized. However, because of the hearing system applied in policy areas is but a dozen years, research o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hearing system is still not mature, is still in the stages of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learning.
     To implement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hearing, to improve decision-making mor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government have become the main objectives in recent yea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hearing system will make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system more smoothly, more harmonious,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greatly, and produce a common social orientation and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 China's administrative hearing system is ineffective in practice, in theory, there is no solid foundation. But only in solid foundation building,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system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nature and found that the inevita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ystem, their application in China is more convincing.
     In summar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of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ina's administrative hearing to a certain degree of development,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has a greater level of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spac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administrative hearing system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or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administrative hearing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Angl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hearing system, such as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theor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ies, governance theory,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limite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function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hearing system, such as expand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reflect people's democratic basic requirements,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promot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rationalization scientific, public administrative processes,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legitimacy and coordinate the multiple interests, practically improve of citizens' rights protection,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onsciously safeguard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he valu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and social public.
     The third chapter, China began to introduce an administrative hearing system and legislative decision-making areas of the mid 90's began in the 20th century, for decision making diversified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the influence, is considere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China's political reform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hearing system has grown deeply involved in China's political ecology,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This chapter analysis Chines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hearing system in the empirical, focusing on history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hearing system, the problem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making hearing system, and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The fourth chapter, in America, Britain,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express public opinion fully, to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re widely practiced in the decision-making hearings, and in their respective development process, forming different features. This chapter analyzed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hearing system in these countries, such as legal basis, the scope of hearing, chairperson of the hearing, the hearing representative (attend), and hearing procedure, the hearing form and hearing record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briefly.
     Chapter V, after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come to a critical stage of system design. Develop and perfect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hearing system, from the overall shall macro dynamic perspective,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hear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 factor analysis, make sure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perfect condition and objective basis, then around the center to create modern economic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hearing system, this is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lso will be the common historical task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the theoretical worker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analysis, this chapter is to address how 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syst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hearing problems. Around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in the hearing system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interests, the rule of law, referenc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administrative concept as the forerunner, reform program design as the premise,to optimiz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s the key and with the relevant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s a driving force and take the practical basis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etc.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is the conclusion, mainly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of the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hearing system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views to be summarized, thus make a clearer outline and describe for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hearing system.
引文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78.htm.(2009年8月3日最后访问)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20/content_1430493_1.htm.(2010年10月20日最后访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6/content_4309517_14.htm.(2010年5月16日最后访问)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429193.html(2008年9月10日最后访问)
    5《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8-06/18/content_1020629.htm.(2010年7月3日最后访问)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_10.htm.(2011年1月10日最后访问)
    7《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华网:http://news.china.com/focus/2011lh/gdxw/11092182/20110317/16434499_4.html.(2011年3月17日最后访问)
    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华网:http://news.china.com/focus/2011lh/gdxw/11092182/20110317/16434499_6.html.(2011年3月17日最后访问)
    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1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9月,第11卷第5期,第11页。
    1彭宗超、薛澜、阚珂:《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彭宗超、薛澜、阚珂:《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3424 U.S.319(1976)
    4转引自张兴详、刘飞、朱芒、何海波:《外国行政程序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敌52—53页。
    5H.H.Marshall,Naural Justice and the High Court of Australia:A Study in Common Law Constitutionlism(Ashgate,2002),p.13.
     1彭宗超、薛澜、阚珂:《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1[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秦甫:“兼听则明公正行政——外国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10期,第35页。
    1通化市政府网站:http://www.tonghua.gov.cn/content_n.jsp?nid=10730.(2011年2月23日最后访问)
     1汕尾教育信息网:http://www.gdswedu.com/article/88/672.Html.(2010年10月21日最后访问)
    
    1湖南省永州市商务之窗:http://yongzhou.mofcom.gov.cn/aarticle/dxsw/201011/20101107230728.htm.l(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2玉溪网:http://www.yuxi.gov.cn/xxxs.aspx?id=2010060908593444.(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1横峰县环境保护局:http://www.hfhbj.gov.cn/News_View.asp?NewsID=488.(2011年2月18日最后访问)
    2夏命群、王晴:“圆明园听证会名单确定73人参加最小者11岁”,《京华时报》,2005年04月13日。
    1[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9-50页
    
    1于海峰、姚凤民:《公共财政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2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2页。
    2[英]帕特里克?明福德:《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方福前、刘小波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1[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中译第十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2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管理世界》,1995年第02期,第199页。
    3[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98页。
    1[美]Margaret E. Gredler:《学习与教学》,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2朱孟才:“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治理理论”,《行政与法》,2007年第10期。
    3[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2Stoker,Gerry,“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 50,Iss.155(1998),pp.19-26.
    3R.A.W.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杨雪冬译,《政治学研究》, 1996年第154期。
     1朱孟才、周海燕:“民主行政的理论内涵、动因与现实建构”,《长白学刊》,2007年第5期。
    
    1加里·万斯莱:“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节选)(黑堡宣言),《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2加里·万斯莱:“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节选)(黑堡宣言),《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1余致力:“论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过程中的正当角色:黑堡宣言的内涵、定位与启示”,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报》2000年第4期。
    2段钢:“重建公共行政的思考——〈黑堡宣言〉首席作者万斯莱教授访谈录”,《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3张康之、程倩:“民主行政理论的产生及其实践价值”,《行政论坛》2010年第4期。
    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61页。
    2Martin Shapiro,APA: Past, Present, Future,Virginia Law Review, Vol. 72, No. 2,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A Fortie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Mar., 1986)
    3[美]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推荐版序言,第8页。
    
    1Webler, T., and S. Tuler ( 2000).“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from A Case Study.”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 35, No. 568.
    1Elster, John.ed. (1998).Deliberrative Democrac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8.
    2David Miller ,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A] . Maurizio Passer in Dentreve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 : New Perspectives[C]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2002.54.
    3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A] .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C] , The MIT Press ,1997.67.
    4Jorge M. 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Political Legitimacy , and Self - 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M]. USA West view Press. 2001.30.
    1Cohen, Joshua (1997).“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Pp.74-75
    2Elstub,S.(2006) A double-edged sword: the increasing diversit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ontemporary Politics,Vol.12, No.3-4,pp:303.
    3Hendriks, M.C.(2006) Integrated Deliberation: Reconciling Civil Society’s Dual Role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Studies,Vol.54,pp:487.
    4Curtin, M.D.(1999) Transparenc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EU Governance: A Role for Civil Society? Cultural Values,Vol.3,No.4,pp:445.
    5Heysse,T.(2006) Consensus and Power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quiry, Vol.49,No.3, pp:265.
    6Stasavage,D.(2007)Polarization and Publicity:Rethinking the Benefit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69,No.1,pp:59.
    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
    
    1朱孟才:“试论政府制度创新成效的价值性标准”,《行政与法》,2010年第3期。
    2赵昌文、姜晓萍:“‘服务型政府’的制度重塑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实现”,
    
    1[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3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1石瑛、朱孟才:“浅析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策略选择”,《长白学刊》2008年第4期,第36-37页。
    2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4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1[美]卡尔·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0页。
    2[美]卡尔·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2页。
    1[美]迈克尔·D·贝勒斯:《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邓海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68页。
    2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p187.
    1龙江网http://www.dq8.cn/html/2009/10/22080936897.htm.(2011年2月21日最后访问)
    2“成都密集召开听证会代表征集却‘冷场’”。四川信息网:http://www.scmzsh.com/html/jiaodian/421/Index_3.htm.(2011年2月26日最后访问)
    3William.J.Keefe,Morris.S..Ougl:《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Prentice—Hall Ins,1985,pp.206—207.
    1大公报(香港),1999年9月10月,版A5;文汇报(香港),1999年9月1日,版A4。
    2王万华:“我国行政决策听证的现状及问题”,《法制日报》,2003年12月1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9/12/content_31188.htm.(2010年11月2日最后访问)
    4《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20030416/973024.html(2010年11月14日最后访问)
    1《关于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焦点房地产网:http://house.focus.cn/showarticle/2127/503472.html.(2011年2月21日最后访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10-28/1061495.shtml.(2011年2月21日最后访问)
    3《开设大型超市听证办法》,法易网:http://law.148365.com/177911p2.html.(2010年12月28日最后访问)
    1《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中国吴江:http://www.zgwj.gov.cn/upfile/template/contentpage/zgwj_zwgk/bmgkitem.aspx?contentid=4536.(2010年12月30日最后访问呢)
    2《银川市城乡规划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http://www.mlr.gov.cn/zwgk/flfg/dfflfg/201102/t20110211_815579.htm.(2011年3月2日最后访问)
    3王郁、李烨洁、董黎黎:“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现状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17卷,2010年2期,第25—26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212/3572/3574/20021029/853043.html(2011年1月2日最后访问)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xzf/xz9603.html(2011年1月5日最后访问)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8/112511199803.html(2011年1月5日最后访问) 2《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
    1程春荣:“听证会不应是民主决策的幌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04/29/content_4490374.htm(2011年3月4日最后访问)
    2“解析听证会14年历程:一边倒结果令人失去信心”。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0-09-12/090018100496s.shtml.(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1王石川:“如果我们‘被代表’听证会不举办也罢”,《厦门商报》,2009年08月03日。
    2贾西津:“听证制度的民主限度和正当程序”,《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3“【依法行政】市民对政府决策听证制度满意度仅为3成”。大洋网:http://m.dayoo.com/200911/10/61862_11247108.htm(2011年2月27日最后访问)
    
    1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8月27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ldhd/2010-09/19/content_1705732.htm(2011年2月27日最后访问)
    2[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新1997年版,第94页。1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
    
    2罗添:“调查数据显示过半公众从未访问政府网站,”《北京商报》2007年12月27日。
    1蔡方华:“价格听证会不能走过场”,《北京青年报》,2000年9月19日。
    1奚彬:“听证会:公正与‘做秀’”,:《浙江人大》2005年第03期。
    2“长沙岳麓山调价听证会24名代表中23人赞成涨价”,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5-04/16/content_4073222.htm。(2011年2月25日最后访问)
    3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1徐峰:“听证会不该如此神秘‘和谐’”,《广州日报》,2008年01月24日。1贾品荣:“改革30年中国面临既得利益集团强大挑战”,《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2月11日。2孙立平:“和谐的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南方周末》,2006年11月04日。
    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2《自由大宪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0415.htm#2.(2010年12月19日最后访问)
    3彭宗超、薛澜、阚珂:《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美]伯纳德·施瓦茨:“韦德所著〈行政法〉第七版于最近英国行政法的发展”,《中外法学》1997年第3期,第50页
    1《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09915.htm.(2011年2月18日最后访问)
    2《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09915.htm.(2011年2月18日最后访问)
    3[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民治政府》(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212页。
    4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册)》,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410页。
    5《德国基本法》,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http://law.hubu.edu.cn/faxue/wd/wg/德国基本法.doc.(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1张兴祥等著:《外国行政程序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185页。
    2陈建刚:“美国、德国、日本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较及借鉴”,《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年第2期,第94页。
    3秦甫:“兼听则明公正行政——外国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10期,第35页。
    4陈建刚:“美国、德国、日本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较及借鉴”,《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年第2期,第94页。
    5秦甫:“兼听则明公正行政——外国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10期,第36页。
    1美国1949年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3条第1款和第554条,第1款。
    2王名杨:《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396页。
    3张兴祥等著:《外国行政程序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198页。
    4“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七——德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2陈建刚:“美国、德国、日本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较及借鉴”,《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年第2期,第94页。
    1陈建刚:“美国、德国、日本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较及借鉴”,《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年第2期,第94页。
    2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3“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七——德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七——德国行政听证制度”,
    2“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之八——日本行政听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6008.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3[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1[美]伯纳德﹒施瓦茨著:《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300页。
    2美国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4条。
    1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页。
    2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页。
    3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4“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一——美国行政听证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zjgx/t20070510_134483.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5“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一——美国行政听证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zjgx/t20070510_134483.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1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1陈建刚:“美国、德国、日本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较及借鉴”,《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年第2期,第94页。
    2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5条(b)款。
    3“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七——德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6003.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4“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之八——日本行政听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6008.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1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2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3条。
    3罗豪才、应松年主编:《行政程序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页。
    1王锡锌:“行政程序法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机制”,载《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3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
    4“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五——英国行政听证制度(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5978.htm(2010年12月3日最后访问)
    1“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五——英国行政听证制度(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5978.htm(2010年12月3日最后访问)
    2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234页。
    3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
    1“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七——德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6003.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2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页。
    3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537页。
    1“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七——德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6003.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2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页。
    3“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五——英国行政听证制度(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5978.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4“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七——德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6003.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1[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罗纳德??M?利文:《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概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页.
    2刘士平、肖艳辉:“我国听证制度缺失要说”,《湖南大学学报》,2004.1.
    3陈建刚:“美国、德国、日本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较及借鉴”,《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年第2期,第95页。
    4“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听证制度简介之六——英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jggl/jgqk/t20070518_135981.htm(2010年12月2日最后访问)
    5陈建刚:“美国、德国、日本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较及借鉴”,《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年第2期,第95页。
    6转引自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页。
    1刘峰、舒绍福:《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1江时学:“从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1期,第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2010年10月15日最后访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2010年10月15日最后访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2010年10月15日最后访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2010年10月15日最后访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2010年10月15日最后访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2010年10月15日最后访问)
    3应松年、王锡锌:“WTO与中国行政法制度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法学》,总105期(2002年2月),第7页。
    4Pitman B. Potter,“The Legal Implicat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China Quarterly, no. 167(September 2001), pp. 602, 605.
    5“听证是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内容”,《法制日报》,2002年1月11日,第3版。
    
    
    1石瑛、朱孟才:“转型期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及路向选择”,《长白学刊》,2006年第6期。
    2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3石瑛、朱孟才:“浅析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策略选择”,《长白学刊》2008年第4期,第35页。
    
    1胡建淼:《行政法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页。
    2石瑛、朱孟才、高立群:“试析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政治文化因素”,《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3[美]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1刘泽华、葛荃、刘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导论”,《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第12页。
    2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55页。
    3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56页。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第5页。
    1朱孟才:“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治理理论”,《行政与法》,2007年第10期。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4.html(2010年7月2日最后访问)
    2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年12月17日。
    3叶蕴:“‘中国模式’的未来——专访黄靖教授”,《南风窗》,2009年10月12日。
    1石瑛、朱孟才:“转型期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及路向选择”,《长白学刊》,2006年第6期,第20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3朱孟才、周海燕:“民主行政的理论内涵、动因与现实建构”,《长白学刊》,2007年第5期。
    4李昂:“政治与行政、民主与官僚及回应与效率之辩证”,《行政试训》,2003年12月第7期。
    5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序言。
    1猪口孝,爱德华·纽曼,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2加里·万斯莱:“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节选)(黑堡宣言)”,《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第29页。
    3张康之:“论作为行政伦理原则的民主范畴”,《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第24页。
    4李昂:“政治与行政、民主与官僚及回应与效率之辩证”,《行政试训》,2003年12月第7期。
    5加里·万斯莱:“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节选)(黑堡宣言)”,《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第29页。
    
    1朱孟才、周海燕:“民主行政的理论内涵、动因与现实建构”,《长白学刊》,第51-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4《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3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3林建华:“从利益冲突转向利益和谐: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理论导刊》,2008年第11期,第20—21页。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334页。
    2林尚立:《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2期,第6页。
    
    
    1田穗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区别》,《中国行政管理》,1987年第1期,第19—20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21。
    
    1徐邦友:《在两个转变中革新政府行政观念》,《甘肃理论学刊》,1997年第2期,第46-47页。
    2Justice William O.Douglas’s Comment in Joint Anti- Fascist Refugee Comm. v. Mcgrath , se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eports (95Law.Ed.Oct.1950 Term),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1951,p.858.
    1易宪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保证”,《南方周末》, 2002年9月06日。
    2石瑛、朱孟才:“浅析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策略选择”,《长白学刊》,2008年第4期,第36页。
    3应松年:“《行政许可法》与政府管理转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39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1孙伟林:“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瞭望》2010年09月12日。
     1李楯:“治‘堵’与治本”,《瞭望》2011年第2期,2011年1月10日,第45页。
    1孙力:“表达权的和谐社会价值考量”,《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第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9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年12月17日。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彭宗超、薛澜、阚珂.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4]张康之、李传军、张璋.公共行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毛寿龙.公共行政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7]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行政决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于海峰、姚凤民.公共财政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9]应松年.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0]罗传贤.行政程序法基础理论[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11]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12]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李艳芳.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郭小聪.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6]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17]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18]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19]杨慧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罗豪才、应松年.行政程序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1]刘峰、舒绍福.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22]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3]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4]胡建淼.行政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5]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6]王锡锌.行政程序法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机制.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7]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8]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9]张创新.中国现代政府行政制度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0]张兴祥.外国行政程序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1]贺善侃、黄德良.现代行政决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32]陈家刚.协商民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3]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4]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5]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6]陈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37]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8]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9]彭海斌.公平竞争制度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0]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1]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2]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3]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44]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5]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358.
    [46]孙彤、李悦.现代组织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
    [47]宋世明等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48]夏海.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9]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0]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51]谢庆奎.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52]曾峻.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3]徐湘林.中国国情与制度创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86.
    [54]汪立鑫.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5]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6]王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7]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8]王伟.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以北京市为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59]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0]张尚仁、杨翟.政府改革论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61]王健.中国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2]韦广雄.制度话语下的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3]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4]韦森.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5]吴大英、杨海蛟.政治关系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66]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67]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9]余晖.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规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70]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1]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3]俞可平.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中国[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74]俞可平.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5]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05-200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6]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7]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8]张曙光.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反思[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79]张亲培.公共财政的政治学分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0]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1]卓越.行政发展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8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4][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罗纳德?M?利文.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概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法]皮埃尔·卡蓝默,安德烈·塔尔芒.心系国家改革——公共管理建构模式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9][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0][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美]迈克尔·D·贝勒斯.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M].邓海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美]塞缪尔·P·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
    [15][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6][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7][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18][美]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19][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0][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1][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2][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中译第十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3][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24][美]格莱德勒.学习与教学[M].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5][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6][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7][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8][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9][美]达尔.民主理论的前沿[M].北京: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30][美]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2][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3][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34][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5][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36][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37][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8][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9] [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民治政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0][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41][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2][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3][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5][美]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6][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47][美]盖伊·彼得斯、弗兰斯·冯尼斯潘.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8][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28.
    [49][美]F·卡斯特,J·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0][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22.
    [51][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2][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3][日]宫泽俊义,芦部信喜.日本国宪法精释[M].董藩舆译.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1990.
    [54][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55][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6][英]帕特里克?明福德.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7][英]威廉·韦德.行政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新,1997.
    [58][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社会和科技发展研究所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59][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规则与秩序》(1973)[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60][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1][英]边沁.政府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2][英]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3][英]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4.
    [65][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比]海尔特·鲍克尔特.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6]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67][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M].刘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8][德]萨维尼.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西方法理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孙力.表达权的和谐社会价值考量[J].政治与法律,2007(3).
    [2]丁煌.听证制度: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J].政治学研究,1999(1).
    [3]王仰文.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法律文本考察[J].理论与现代化,2010(3).
    [4]朱芒.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功能——以上海听证制度的实施现状为例[J].法学研究, 2003(5).
    [5]陈建刚.美国、德国、日本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较及借鉴[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2).
    [6]秦甫.兼听则明公正行政—外国行政听证制度简介[J].中国行政管理,1995(10).
    [7]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1).
    [8]应松年、王锡锌.WTO与中国行政法制度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M].中国法学,总105.
    [9]王湘军.评点我国公共行政听证现状[J].北京观察,2006(6).
    [10]段钢.重建公共行政的思考——〈黑堡宣言〉首席作者万斯莱教授访谈录[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11]范炜烽.制度变迁视角下政府职能的系统分析[J].江汉论坛,2008(11):85.
    [12]杨海坤.行政听证程序——中国行政程序制度的重要突破[J].行政法学研究,1998(3).
    [13]叶皓.应把媒体民意调查引入政府决策机制之中[J].新华文摘,2011(2).
    [14]陈瑞华.程序主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分析[J].中外法学,1997(2).
    [15]杨寅.普通法律传统中的自然正义原则[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3).
    [16]刘士平、肖艳辉.我国听证制度缺失要说[J].湖南大学学报,2004(1).
    [17]薛刚凌.公听代表人制度研究[J].法商研究,2003(2).
    [18]王郁、李烨洁、董黎黎.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2).
    [19]贾西津.听证制度的民主限度和正当程序[J].开放时代,2007(1).
    [20]奚彬.听证会:公正与”做秀”[J].浙江人大,2005(3).
    [21]梁丽萍.提高体制效率深化体制改革——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教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5).
    [22]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23]叶蕴.“中国模式”的未来——专访黄靖教授[M].南风窗,2009.10.12.
    [24]林建华.从利益冲突转向利益和谐: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J].理论导刊,2008(1).
    [25]李宗勋、郑锡锴.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治理模式-欧陆新治理(MODERN GOVERNANCE)观点”[J].宪政(研) 090-030号May 18, 2001.
    [26]石瑛、朱孟才.转型期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及路向选择[M].长白学刊,2006(6).
    [27]李昂.政治与行政、民主与官僚及回应与效率之辩证[J].行政试训,2003(7).
    [28]朱孟才.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智力理论[M].行政与法,200(10).
    [29]朱孟才、周海燕.民主行政的理论内涵、动因与现实建构[M].长白学刊,2009(3).
    [30]石瑛、朱孟才.浅析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策略选择[M].长白学刊,2008(4).
    [31]石瑛、朱孟才.转型期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及路向选择[M].长白学刊,2006(6).
    [32]田穗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区别[J].中国行政管理,1987(1).
    [33]张淑芳.论行政决策听证[J].社会科学家,2008(5).
    [34]徐邦友.在两个转变中革新政府行政观念[J].甘肃理论学刊,1997(2).
    [35]应松年.行政许可法与政府管理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4).
    [36]李楯.治“堵”与治本[M].瞭望,2011(2).
    [37]孙伟林.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M].瞭望.2010.09.12.
    [38]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J].管理世界,1995(2).
    [39]白战峰.行政决策听证及其存在问题对策初探[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0]余致力.论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过程中的正当角色:黑堡宣言的内涵、定位与启示[J].公共行政学报,2000(4).
    [41]秦国民.试论政府制度创新的价值[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
    [42]张康之.论作为行政伦理原则的民主范畴[J].天津社会科学,1998(6).
    [43]张雅勤、李昌全.论我国利益集团政策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其化解对策[J].党政干部论坛,2006(2).
    [44][美]伯纳德·施瓦茨.韦德所著《行政法》第七版于最近英国行政法的发展[J].中外法学,1997(3).
    [45] [美]加里·万斯莱.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节选)(黑堡宣言)[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46]R.A.W.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47]陈泉生.论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J].法制月社会发展,1995(5).
    [48]魏建新.论我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完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
    [49]罗静.论公众参与视角下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重构[J].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
    [50]许江涛.公众感知理论:我国行政决策听证程序的理论基础[J].理论界,2009(10).
    [51]黎明琳.关于完善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6).
    [52]肖川.人文——社会学术研究中的感悟、思辨与实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3]严存生.规律、规范、规则、原则——西方法学中几个与“法”相关的概念辨析[J].法律科学,1995(4).
    [54]杨勇平.行政程序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J].法学论坛,2000(6).
    [55]赵昆鹏.关于完善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思考[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4).
    [56]罗海珍.中国治理转型中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57]竺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的法律性质研究[J].河北法学,2005(8).
    [58]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J].中国法学,2004(2).
    [59]包世奇.社会公正问题的听证制度视角分析[J].郑州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60]祝贺.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价值定位和模式[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
    [61]彭宗超、薛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以中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5)
    [62]彭向刚.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J].天津社会科学,2010(3).
    [63][美]霍姆斯.法律之道[J].许章润译.环球法律评论,2001秋季号.
    [64][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1).
    [65]刘晓玮,童中贤.目前我国行政决策听证的缺陷及创新思路[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5).
    [66]陈健康.浅论我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5).
    [67]胡恒丽.浅析我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哲学本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
    [68]陈湛穗.完善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69]崔裕蒙.决策立法要确立人大行政决策听证权[J].岭南学刊,2010(3).
    [70]李国旗、张颖春、卢晶颖、刘扬.我国政府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9(5).
    [71]许鹏.行政决策听证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J].法制与社会,2006(8).
    [72]肖北庚.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之民主性困境及突围[J].广东社会科学,2010(5).
    [73]李丽.与行政决策听证有关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1]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12-05.
    [2]肇颉.从听证于民到决策利民——论听证会制度建设[N].中国青年报,2003-09-14.
    [3]夏命群、王晴.圆明园听证会名单确定73人参加最小者11岁[N].京华时报,2005-04-13.
    [4]燕继荣.西方关于‘有限政府’的理论[N].学习时报,2008-04-29.
    [5]贾品荣.改革30年中国面临既得利益集团强大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08-12-11.
    [6]瞿方业.“决策听证”当以政务信息公开为前提[N].上海金融报,2008-06-20.
    [7]王万华.我国行政决策听证的现状及问题[N].法制日报.2003-12-18.
    [8]王石川.如果我们‘被代表’听证会不举办也罢[N].厦门商报,2009-08-03.
    [9]王亦君.不少政府网站让公众身陷“迷宫”[N].中国青年报,2010-02-22.
    [10]罗添.调查数据显示过半公众从未访问政府网站[N].北京商报,2007-12-27.
    [11]蔡方华.价格听证会不能走过场[N].北京青年报,2000-09-19.
    [12]徐峰.听证会不该如此神秘‘和谐”[N].广州日报,2008-01-24.
    [13]李富永.听证会代表有点‘烦’”[N].中华工商时报,2003-04-15.
    [14]余晖.质疑电信价格听证会[N].中国经济时报,2000-09-27.
    [15]张航:“听证会不是‘听证秀’”[N].解放日报,2005-04-1.
    [16]王长江.体制创新要直面既得利益[N].北京日报,2009-05-11.
    [17]孙立平.和谐的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N].南方周末,2006-11-04.
    [18]听证是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内容[N].法制日报,2002-01-11.
    [19]易宪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保证[N].南方周末,2002-09-06.
    [20]童大焕.好制度价值高于经济增长[N].新民周刊,2005-08-10.
    [21]王文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在硬骨头面前勇往直前[N].中国改革报,2009-06-04.
    [22]郑永年.人们理解政治改革的问题存在一定误解[N].新快报,2007-04-04. [23]大公报(香港),1999年9月10月;
    [24]文汇报(香港),1999年9月1日。
    [25]许崇德.有了好宪法必须贯彻实施[N].中国青年报,2003-12-04.
    [2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N].人民日报,2005-10-28.
    [27]张锐昕、赵海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N].吉林日报》,2007-04-06.
    [28]张悦、沈亮.十年前,他们离开部委大楼——1998年部委人员大分流回望[N].南方周末,2008-03-13.
    [29]郑永年.政府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N].联合早报,2006-05-02.
    [30]陈杰、栾喜良.长春市供热价格调整听证会市民代表产生[N].东亚经贸新闻,2008-10-18.
    [31]王万华、景利.中国行政决策听证的现状及问题[N].法制日报,2003-12-18.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EB/OL].(2006-4-21).http://gb.cri.cn/8606/2006/04/22/107@1013193_1.htm
    [2]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0年8月27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ldhd/2010-09/19/content_1705732.htm(2011年2月27日最后访问)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95159.htm.(2011年1月21日最后访问)
    [4]湖南省永州市商务之窗:http://yongzhou.mofcom.gov.cn/aarticle/dxsw/201011/20101107230728.htm.l(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5]玉溪网:http://www.yuxi.gov.cn/xxxs.aspx?id=2010060908593444.(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6]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8-06/18/content_1020629.htm.(2010年3月5日最后访问)
    [7]中国常州:http://old.changzhou.gov.cn/CZPortal2008Web/Default/InfoDetail_B.aspx?InfoGuid=c79905bc-a57b-43c0-8eef-5b66757d6c13&CategoryID=6e1df34b-6f61-48ff-a9a3-2bd29383fa55.(2010年5月7日最后访问)
    [8]横峰县环境保护局:http://www.hfhbj.gov.cn/News_View.asp?NewsID=488.(2011年2月18日最后访问)
    [9] http://www.dse.de/zg/gg/html/english/4_indepthpaper_1.htm#1(2008年7月12日最后访问)
    [10]赵昌文、姜晓萍:《“服务型政府”的制度重塑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实现》,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chengdult/916660.htm.
    [11]龙江网http://www.dq8.cn/html/2009/10/22080936897.htm.(2011年2月21日最后访问)
    [12]成都密集召开听证会代表征集却“冷场”。四川信息网:http://www.scmzsh.com/html/jiaodian/421/Index_3.htm.(2011年2月26日最后访问)
    [13]焦点房地产网:http://house.focus.cn/showarticle/2127/503472.html.(2011年2月21日最后访问)
    [14]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10-28/1061495.shtml.(2011年2月21日最后访问)
    [15]程春荣:“听证会不应是民主决策的幌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04/29/content_4490374.htm(2011年3月4日最后访问)
    [16]解析听证会14年历程:一边倒结果令人失去信心[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0-09-12/090018100496s.shtml.(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17]市民对政府决策听证制度满意度仅为3成[EB/OL].大洋网:http://m.dayoo.com/200911/10/61862_11247108.ht(m2011年2月27日最后访问)
    [18]通化市政府网站:http://www.tonghua.gov.cn/content_n.jsp?nid=10730.(2011年2月23日最后访问)
    [19]长沙岳麓山调价听证会24名代表中23人赞成涨价[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5-04/16/content_4073222.htm。(2011年2月25日最后访问)
    [20]景德镇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jdz.gov.cn/bmgkxx/sjst/fgwj/qtygwj/200912/t20091205_70900.htm.(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21]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xffgw.gov.cn/News/Show.asp?id=203.(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22]临澧文化旅游网:http://www.llwhj.com/zwgk/xzxk/zwgk/200911/36425.shtml.(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23]黑龙江省伊春市政府农业门户网站:http://www.ycsagri.gov.cn/ShowDetails.aspx?id=30856.(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24]中国如皋:http://www.rugao.gov.cn/nantongrg/zfxxgk/showinfo.aspx?infoid=5d607d37-822d-4556-bfbd-b023b00572d6.(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25]市建设委员会:http://xxgk.luan.gov.cn/XxgkNewsHtml/NA015/200908/NA015010602200908004.html.(2011年2月25日最后访问)
    [26]乐山市教育城域网:http://www.sclsedu.gov.cn/newsInfo.aspx?pkId=5556.(2011年2月25日最后访问)
    [27]鞍山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www.asgzw.gov.cn/article-221.aspx.(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28]湘潭市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http://www.xtgt.gov.cn/shiwebtudi/5583.htm.(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29]株洲房地产信息网:http://www.zzfc.com/affairs/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923.(2011年2月24日最后访问)
    [30]任穗英称应给消费者代表更充分的时间[EB/OL]. http://business.sohu.com/00/80/article211128000.shtml。
    [31]宋国良.城市规划许可听证界定重大利益关系刍议[EB/OL].郑州规划局:zghj.gov.cn/default/news_view.asp?newsid=2961(2011年2月22日最后访问)
    [1]Martin Shapiro,APA:Past,Present,Future,Virginia Law Review,Vol.72,No.2,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A Fortie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Mar,1986)
    [2]Barber.(1984).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Webler.T, and S.Tuler (2000).“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from A Case Study.”Administration &Society,Vol.35,No.568.
    [4]Elster,John.ed.(1998).Deliberrative Democrac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8.
    [5]David Miller,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A].Maurizio Passer in Dentreve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C].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54.
    [6]Joshua Cohen.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A].Deliberative Democracy :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C],The MIT Press ,1997.67.
    [7]Jorge M. 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elf - 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M].USA West view Press.2001.30.
    [8]Cohen, Joshua (1997).“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Pp.74-75
    [9]Elstub,S.(2006) A double-edged sword: the increasing diversit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ontemporary Politics,Vol.12, No.3-4,pp:303.
    [10]Hendriks,M.C.(2006)Integrated Deliberation:Reconciling Civil Society’s Dual Role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Studies,Vol.54,pp:487.
    [11]Curtin, M.D.(1999) Transparenc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EU Governance: A Role for Civil Society? Cultural Values,Vol.3,No.4,pp:445.
    [12]Heysse,T.(2006) Consensus and Power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quiry, Vol.49,No.3, pp:265.
    [13]Stasavage,D.(2007)Polarization and Publicity:Rethinking the Benefit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69,No.1,pp:59.
    [14]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5] Marie-Claude, Smouts,“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No.155,1998, pp.81-89.
    [16]B.Jessop,“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 of failure: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No 155,1998,pp.29-45.
    [17]J.Pierre,“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In Pierre, eds.Debating Governanc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22-25.
    [18]C·Hood,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gtration ,69(Spring) ,1991,P3-19.
    [19]OECD,Governance in Transition: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OECD,1995,p3.
    [20]D·FriedMan,PriceTheory,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1986.
    [21]Stoker,Gerry,“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 50,Iss.155(1998),pp.19-26.
    [22]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p187.
    [23]William.J.Keefe,Morris.S..Ougl:《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Prentice—Hall Ins,1985,pp.206—207.
    [24]Pitman B. Potter,“The Legal Implicat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China Quarterly,no.167(September 2001),pp.602,605.
    [25] Justice William O.Douglas’s Comment in Joint Anti- Fascist Refugee Comm. v. Mcgrath , se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eports (95Law.Ed.Oct.1950 Term),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1951,p.8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