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晋冀鲁豫族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是族田发展的重要时期,了解这一时期族田的特点及影响,是近代社会经济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族田的研究,多集中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很少有人涉及。为了更全面地揭示族田的性质和价值,体现族田的地域特色,本文对近代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北方四省的族田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总体而言,近代晋冀鲁豫族田数量较少,分布也不平衡,各省族田所占土地总面积的平均比例在1%左右,最多不会超过2%;族田的来源主要为族人的捐置和阖族购买,这使得族田的增殖非常依赖族众的经济水平,不易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四省族田整体呈现出曲折波动的发展态势;宗族依照自身实际,对族田采取或松或严的管理措施,族田田产大多自耕和出租经营;随着时代的发展,族田的功能日益多样,但祭祀功能仍占主要地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对南北方族田的状况进行了细致比较,并从影响族田建设的主客观方面,再次思考北方族田不发达的原因,以期窥探出近代晋冀鲁豫族田发展的区域特色,尽力展现北方族田的历史原貌。
The modern time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n fields. And 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times, an important task is 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the clan fields. The present research of the clan fields mainly focuses on the south of China, and rarely on the north. In order to uncover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the clan fields and reveal thei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thesis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clan fields of four Northern provinces, namely Shanxi, Hebei, Shandong and Henan.
     Generally speaking, clan fields were few and distributed unevenly in these four provinces in modern times. It is reported that clan fields accounted for 1%-2% of the total land in each province.The clan fields were mainly donated and bought fields, therefore, their increase depended largely on clans'economic levels. As a result, clan fields were hard to be internalized and normalized and had a fluctuate development. Leaders of clans managed clan fields either strictly or loosely in the light of actu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clan-owned fields were cultivated by people of their own clans or rented by others. As time went on, the functions of clan fields diversified, but the main function was still the sacrifice.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this thesis has further compared the clan fields of the south and the north.The subject and objective aspect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lan fields have been studi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the clan fields of the north, with an aim to reveal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four provinces in modern times and display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clan fields of the north.
引文
1李江、曹国庆:《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中宗族义田的发展》,《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2王目根、张先刚:《从墓地、族谱到祠堂: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汪润:《华北的祖茔与宗族祖织:明清房山祖茔碑铭解析》,厦门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于秀萍:《明清民族以来的河北宗族述略——以河北宗族族谱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年。
    2王晶晶:《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半岛军户家族组织研究——以鏊山卫、灵山卫为中心》,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张研认为,族田诞生于封建社会后期,最早产生于宋代(《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第10-12页);葛金芳认为,最早的族田记载是在西汉时期,此后便销声匿迹了,到了宋元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理学家们的倡导以及聚族而居传统的存在等各方面的原因,促成了族田的重新兴起(《中华文化通志·第4典·十地赋役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页);魏承思则认为在唐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族田(《唐代宗族制度考述》,《史林》,1987年第3期)。
    2(日)清水盛光:《中国族产制度考》,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版,第75页。
    3《宋史》卷316,《吴奎传》;《宋史》卷331,《韩贽传》。
    4《陵川县志·礼仪民俗》十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5《乡宁县志·礼仪民俗》十六卷,民国六年刻本。
    6《阳原县志·礼仪民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7《任县志·礼仪民俗》十二卷,民国四年铅印本。
    8《新河县志·礼仪民俗》二十四卷,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1《莱阳县志·礼仪民俗》三卷,民国二十四年刻本。
    2《庆云县志·礼仪民俗》四卷,民国三年石印本。
    3《无棣县志·礼仪民俗》二十四卷,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4《洛宁县志·礼仪民俗》八卷,民国六年河南官印局铅印本。
    5《考城县志·礼仪民俗》十四卷,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6《滨州志·礼仪民俗》八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刻本。
    7(光绪)《保定府志》卷六十二《孝义》,光绪十二年刻本。
    8《介休县志》卷二《孝义》,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9《灵石县志》卷九《善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10《宜阳县志》卷之八,光绪七年刊本。
    11《定兴鹿氏二续谱》卷九《祀田》,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2《日照丁氏家乘》之《传》,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3(即墨)《袁氏族谱》之《(?)公捐帖记》,民国十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1(山东)《阳信县劳氏族谱》之《遗命记略》,光绪十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山西浑源)《麻氏族谱》之《清封文林郎灵圃麻公暨德配曹太孺人合葬墓志铭》,民国二十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高密李氏家谱》卷首之《茔图》,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山西平定平定县桃叶坡村王氏宗谱》之《新建王氏祠堂碑》,1999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5(河北)《文安王氏宗谱》附录二之《张管营旧茔田记》,民国二十四年,湖北省图书馆藏。
    6《长清县志》卷十三《人物志·懿行》,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7《夏津县志续编》卷八《人物志·义行》,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8《邹平县志》之《人物考(上)·传略》,民过三年修,二十二年刊本。
    9(即墨)《袁氏族谱》卷一《世系》,民国1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10《高密李氏家谱》卷四《例封安人单太君家传》,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民国)《静海县志》卷十三,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2(民国)《重修汝南县志》之《人物(下)》,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3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5页。
    4《即墨张氏族谱》卷一《绝产入支祠昭远堂规则记》,民国十六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5(潍县)《蒯氏族谱》不分卷之《茔地图》,民国十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1《宜阳槎溪永山洞口易氏重修支谱》卷一《大祠堂田货志》,同治四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2《淄川县丰泉乡王氏世谱》之《北茔祭田碑记》,据清道光间刻本影印,上海图书馆藏。
    3《五台徐氏宗谱》卷八《五台徐氏宗祠创修记》,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河东路氏柒修族谱》之《河东路氏创建家庙碑记》,同治十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民国)《济宁县志》卷之四《风土篇》,民国十六年铅本。
    6《世善堂解氏家谱》之《祭田说略》,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1《樊氏族谱》之《茔田序》,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济南市图书馆藏。
    2《怀庆府河内县杨氏家乘》之《柏香杨氏家乘叙》,1991年影印本,国学数典论坛所藏(网址:http://bbs.gxsd.com.cn/)。
    1齐武:《孔氏地主庄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页。
    1何修龄、刘重日、郭松义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5页。
    3(山西)《代州冯氏族谱》卷四《茔墓表》,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山西)《杨业家谱》卷九《坟图》,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5(即墨)《辛氏支谱》之《辛氏五支祭田记》,民国十九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6众存是指宗族子孙在分家析产时预留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公田。
    7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8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1(山东)《桓台胡氏世谱》卷八《心安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固始吴氏文存》,光绪六年铅印本,第39-40页,南京图书馆藏。
    1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正中书局,1941年7月初版,第60-61页。
    1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7年编印,据其39页的第二十七表“各省团体所有地每县平均面积”进行熟荒地总面积计算。其中表格里山东的寺、义庄、祭、学田荒热地共计为11017.869亩,笔者以为表格数字计算有误,应为10617.869亩。
    2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二卷)地理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2页。
    3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卷二《地理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第234页。
    4全国土地委员会认为“团体所有地系指寺庙地,义庄地,祭田,及不属于官有之学田而言。”(《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第37页)吴文晖也认为“除族田及宗教团体所有地外,南京土地委员会还调查到两种团体所有地,一是义庄地(置田取其共租,以赡养宗族之贫者),一是不属于官有之学田”。(吴文晖:《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版,第111页。)因此,学田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宗族的,可以算作族田。
    5中共义乌县农村工作委员会:《义乌县土改资料1—3—13》,转引于陈安定:《近代浙江义乌族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41年版,第234页。
    1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区土地改革成果统计》,1952年12月版,第3页。
    2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3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58页。
    4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4页。
    5就目前的资料搜集情况来看,尽管有些县市地方志设立“公田”项,但多为土改之后留作公用的土地。因此,这时的公田数据与我们所要考察的“族田”关系不大;土改档案中的“公田”多为土改时没收的寺庙土地、学田土地、汉奸土地,而且相当零碎、简单和笼统,使得系统地对某一县、某一市的族田或与族田有关的公田情况进行细致考察比较困难。
    1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7页。
    3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制委员会:《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59页。
    4李三谋:《清代孔府土地经济形态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7、160页。
    1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2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页。
    3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发展态势研究》,《中国农史》,2008年第2期。
    4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的族产分配与家庭伦理》,《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宋)刘挚:《忠肃集附拾遗》卷十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以此书中第188页“明清两代族田事例统计”表为据,计算所得。
    3(洪洞)《刘氏宗谱》之《碑记》,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4(汶上)《世善堂谢氏家谱》卷首,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1(浑源)《麻氏族谱》之《家庙碑记》,民国二十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山东)《淄川窵桥王氏世谱》之《人物志——古人篇》,2001年电脑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山东古滕)《许氏族谱》卷首《许氏族谱序》,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2(河南)《邓州丁氏家谱》之《记丁氏祖茔斩伐柏树之要因》,2001年电脑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山东汶上)《世善堂解氏家谱》之《十一订家谱志》,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4乔志强、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5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8页。
    1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371页。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1927—193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82页。
    3乔志强、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页。
    5齐武:《孔氏地主庄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6齐武:《孔氏地主庄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7《滨海地委关于如何具体的执行中央五四指示的补充指示》(1946年8月25日)转引于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对于山东今后群众运动的意见——黎玉在华东局群工会议上的报告》(1946年8月31日)转引于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河北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关于颁发土地证的几点意见》(1950年2月1日)转引于河北档案馆:《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5页。
    1(河北)《文安王氏宗谱》附录一,王祖绎修,民国二十四年,湖北省图书馆藏。
    2(长山)《李氏家谱》之《坟墓图》,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既墨蓝氏茔图全卷》,民国十九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临淄)《路氏族谱》卷一,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信村吕氏族谱》之《吕氏祠堂记》,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咸平六营冈于氏重修宗谱》卷末《地亩》,宣统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桓台胡氏世谱》卷十五《胡氏庙碑遗名记》,民国十五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洪洞)《刘氏宗谱》之《家庙续置祭田碑记》,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2(邹平)《樊氏族谱》之《凡例》,道光二十四年刻本,济南市图书馆藏。
    3(诸城)《臧氏族谱》之《家谱引》,乾隆五十四年诸城臧氏刻本,2002年影印,南京图书馆藏。
    4《孙氏地亩碑》,引自邓庆平、赵世瑜:《蔚县碑铭辑录》,广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5《邓州丁氏家谱》第三编《家谱家祠》之《续议》,2001年电脑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6(齐河)《赵氏族谱》卷二《墓碑志》,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7《即墨王氏族谱》之《荆沟支祠堂约》,咸丰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8《日照丁氏家乘》之《新立条规十八则》,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9王志龙:《近代安徽宗族对族田的保护——对乡俗、族规和国法的灵活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1(河北)《定兴鹿氏二续谱》卷九《地亩文契》,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黄县)《逄氏宗谱》之《增添移田作祠缘由》,民国七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即墨)《袁氏族谱》之《存约》,民国十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1(河北)《定兴鹿氏二续谱》卷九《祀田》,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山东)《肥邑尹氏族谱》卷首上《祠堂林规记》,宣统元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3(滨州)《范氏族谱》卷一《宗禁》,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项城张氏族谱》之《张氏谱例》,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5(沂州)《杨氏家谱》第六册,民国二十四年影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6侯玉杰等著:《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35-244页。
    7(东光)《马氏家乘》之《马氏宗祠条规》,转引自冯尔康:《清代宗族祖坟述略》,《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
    1《黄县太原王氏族谱》之《二支茔图》,宣统元年,南京图书馆藏。
    2(文登)《宋氏族谱》卷一《序》,民国七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3《定例汇编》卷九《户例田宅》,转引于常建华:《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页。
    4(河北)《定兴鹿氏二续谱》卷九《规条》,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河南)《固始吴氏一线谱》卷四《吴氏阖族公呈立案碑记》,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6(民国)《济宁县志》卷四《故实略》“潘氏三田记”,民国十六年铅本。
    1(长山)《李氏家谱》之《茔地·告示》,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山西代州)《杨业家谱》之《控五台番僧侵占墓塔地基状》,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1《代州冯氏族谱》卷四《茔墓表》,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政协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史资料委员会:《东昌望族》,2003年12月版,第70-71页。
    3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4赖惠敏:《清代山东孔府庄田的研究》,引自(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1989年版,第146灭。
    5何修龄、刘重日、郭松义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1页。
    6(汶上)《世善堂解氏家谱》卷首《先茔旧规》,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7《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卷一百《宗族部》之《范氏义庄规矩》。
    1(河南)《内乡齐氏族谱》卷首《奉先堂祭田记》,民国二十一年奉先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日照丁氏家乘》之《新立条规十八则》,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兰陵褚氏家乘》卷首《祠堂祭规》,民国五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固始吴氏一线谱》卷四《碑记》,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因为吴氏在族谱中并没有对族产单独整理,只是散落于各种碑记中,因此,只能就现有的资料整理成表格,实际上吴氏族田亩数还要更多。
    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5-247页。
    1(河南)《内乡齐氏族谱》卷首《重修始祖庙碑记》,民国二十一年奉先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信村吕氏族谱》之《吕氏祠堂记》,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山东即墨)《袁氏族潜》之《地租》,民国十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4(河南固始)《金紫方氏族谱》卷一《家规》,民国三十一年石印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定兴鹿氏二续谱》之《规条》,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6详见何修龄、刘重日、郭松义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313页;齐武:《孔氏地主庄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8页;李肇翔:《明清时期孔府贵族地主的佃户》,引自山东大学研究生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汇编(1984年)》,1986年编,第68页: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1页。
    7李肇翔:《明清时期孔府贵族地主的佃户》,引自山东大学研究生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汇编(1984年)》,1986年编,第68页。
    1张少筠:《近代苏南族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陈安定:《近代浙江义乌族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张研:《清代族田经营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4许华安:《清代江西宗族族产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赵冈、刘永成、吴慧等:《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2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页。
    3《即墨王氏族谱》之《荆沟支祠堂约》,咸丰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山东即墨)《袁氏族谱》卷首《租种祭田》,民国十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5《一个村的群众工作调查——昆仑县林村区大英村》(1945年6月),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24—-01—0011—-002。
    6张心一:《中国农佃问题的一点材料》,引自李文海等:《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1(河南)《内乡齐氏族谱》卷四《茔域考》,民国二十一年奉先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河北)《定兴鹿氏二续谱》卷七《田堠茔祭扫事宜》,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莱邑)《初氏族谱》卷一《凡例》,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4(河南)《邓州丁氏家谱》之《续议》,2001年电脑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5(即墨)《袁氏族谱》之《管理公产记》,民国十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6(即墨)《袁氏族谱》之《管理公产条规》,民国十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1(汶上)《世善堂解氏家谱》卷首《先茔旧规(新条附)》,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2(河南西平)《张氏家谱》卷首《序》,光绪二十一年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3(河南固始)《金紫方氏族谱》卷一《宗谱家教》,民国三十一年石印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4(诸城)《臧氏族谱》之《琅邪台臧氏先茔记》,乾隆五十四年刻本,2002年影印,南京图书馆藏。
    5《日照丁氏家乘》之《条规(附录)》,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山西浑源)《麻氏族谱》之《麻衍裔堂保产半济实施细则》,民国二十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河南)《固始吴氏一线谱》卷四《吴氏世大夫祠经管祠学义田出入条约碑记》,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河南)《固始吴氏一线谱》卷四《吴氏同生庄条规》,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宁海曲氏义庄规约序》摘自(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4页。
    5(山西浑源)《麻氏族谱》之《麻泰和堂拨归麻衍裔堂施产半济简章》,民国二十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6(河南)《固始吴氏一线谱》之《吴氏同生庄条规》、《吴氏同生庄田宅立案碑记》,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山东)《胡氏族谱》之《汁开公田坐落》,同治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长山)《李氏家谱》之《坤仪公祭田碑记》,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邹平)《樊氏族谱》卷一《茔田图》,道光二十四年刻本,济南图书馆藏。
    4何修龄、刘重日、郭松义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5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8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页。
    1《兰陵褚氏家乘》卷首《祠堂祭规》,民国五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日照丁氏家乘》之《新立条规十八则》,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河北)《定兴鹿氏二续谱》卷九《规条》,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河南)《固始吴氏一线谱》卷四《吴氏同生庄条规》,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因吴氏同生庄的条规很多,因此这里只是摘选一些收支方面的,而赡族方面(如哪些族人属于赡济范围)的条规没有列入。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1(河南)《宜阳槎溪永山洞口易氏重修支谱》卷一《家训》,清同治四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2(民国)《夏津县志续编》之《许氏宗约》,民国二十三年铅本,第650页。
    3(山东)《于陵聂氏族潜》卷终《祭田》,光绪三十年木活字本,家谱网所藏。
    1(山东即墨)《袁氏族谱》卷首《祭期》,民国十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2徐新民:《徐氏族谱》,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849页“始迁祖士祥公墓碑及祭祖考略”。
    3(山西临晋)《王氏族谱》卷八《祭祀》,咸丰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河北)《定兴鹿氏二续谱》卷九《祀田租支销章程》,光绪23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河南西平)《杨氏家谱》之《重修杨氏家谱序》,民国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山西浑源)《麻氏族谱》之《麻氏族谱重修叙》,民国二十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山东)《淄川县丰泉乡王氏世谱》之《续修世谱小言》,据清道光间刻本影印,上海图书馆藏。
    3(山东)《世善堂解氏家谱》之《十订家谱志》,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4(沂州)《杨氏家谱》第六册,民国二十四年影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5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第26页,引自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河南)《内乡齐氏族谱》卷首《创修始祖庙碑记》,民国二十一年奉先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陈祖光、邓华:《潍城陈氏世家简史》、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3页“祠堂碑记”。
    2[白氏]《尚书世家》编二《卖祖茔松树的契约》,1995年铅印本,第238页,上海图书馆藏。
    3(河南)《邓州丁氏家谱》第三编《家谱家祠》第50页,2001年电脑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山东省桓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桓台县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564页。
    5《内乡齐氏族谱》(续编本)卷四《新祠堂——齐营小学》,1998年,上海图书馆藏。
    6(民国)《济宁县志》卷四《故实略》,第413页“潘对凫潘氏三田记”,民国十六年铅本。
    7《世善堂解氏家谱》之《公议续增条规》,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1(河南)《固始吴氏一线谱》卷四《吴氏同生庄条规》、《吴氏世大夫祠条约》、《吴氏茔田学田合记》,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民国)《济宁县志》卷四《故实略》,第409-411贝“世经堂潘氏学田规则”,民国十六年铅本。
    3何成:《新城王氏:对明清时期山东科举望族的个案研究》,山东大学2002年博士毕业论文,第66页。
    1(河南)《固始吴氏一线谱》卷四《吴氏同生庄条规》,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河南)《固始吴氏一线谱》卷四《吴氏同生庄条规》,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民国)《济宁县志》卷四《故实略》,第413页,民国十六年铅本。
    4(山东)《即墨王氏族谱》之《荆沟支祠堂约》,咸丰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民国)《商水县志》卷二十《人物志》,第921页,民国七年刻本。
    6(河南)《宜阳槎溪永山洞口易氏重修支谱》卷一《祠堂志》,清同治四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7(河北)《邯郸县志》卷十《儒林》,第642页,民国二十八年刊本。
    8(民国)《济宁县志》卷四《故实略》,第413页,民国十六年铅本。
    1中共义乌县农村工作委员会:《义乌县土改资料1—3—13》,引自陈安定:《近代浙江义鸟族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邓河:《浅论近代农村的族田经济》,《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发展态势研究》,《中国农史》,2008年第2期。
    4邓河:《浅论近代农村的族田经济》,《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区土地改革成果统计》,一九五二年十二月编印。
    2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38页。
    3邱溶:《朱氏家礼》卷一,《通礼杂录》。
    4陈安定:《近代浙江义乌族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5郑振满:《清至民国闽北六件“分关”的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
    6《六安匡氏宗谱》卷首上《总例》,民国二十五年刊本,转引自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研究》,南京帅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未发表。
    1《镇海李氏养正义庄记》,转引自王日根:《明清福建与江南义田的比较研究》,《史林》,1996年第2期。
    2张少筠:《近代苏南族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研究》,南京帅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未发表。
    4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92灭中也提到过这些大地主没有设立义庄、族田。
    5张实龙:《甬商、徽商、晋商文化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6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7年编印,据第39页表格进行熟荒地总面积计算得出。
    1张明:《清至民国徽州族田地权的双层分化》,《中国农史》,2010年第2期。
    2《项城张氏族谱》之《张氏谱例》,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沂州)《杨氏家谱》第六册,民国二十四年影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定兴鹿氏二续谱》卷九《祀田》,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杨士骧、孙葆田:《山东通志》卷百六十九《人物志》,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初版,第4903页。
    2王询:《中国南北方汉族聚居区宗族聚居差异的原因》,《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1期。
    3冯尔康:《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299页。
    4于秀萍:《晚清民国以来的河北宗族述略——以河北宗族族谱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2008年,第153-165页。
    1张研:《清代族田宇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2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39-340页。
    3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十社会的制度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1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东南族商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25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169页。
    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1](宋)刘挚:《忠肃集附拾遗》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中华书局,2001年版。
    [3]吴文晖:《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三年版。
    [4]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常建华:《中华文化通志(第4典)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乔志强、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9]齐武:《孔氏地主庄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何修龄、刘重日、郭松义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齐鲁书社,2000年版。
    [12]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侯玉杰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
    [15]徐新民:《徐氏族谱》,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6]陈祖光、邓华:《潍城陈氏世家简史》,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版。
    [17]政协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史资料委员会:《东昌望族》,2003年12月版。
    [18](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41年版。
    [19](日)清水盛光:《中国族产制度考》,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版。
    [20](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2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的族产分配与家庭伦理》,《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4]冯尔康:《清代宗族祖坟述略》,《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
    [25]郑振满:《茔山、墓田与徽商宗族组织——<歙西溪南吴氏先茔志>管窥》,《安徽史学》,1988年第1期。
    [26]王日根:《明清福建与江南义田的比较研究》,《史林》,1996年第2期。
    [27]宋三平:《宋代封建家族的物质基础是墓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28]李江、曹国庆:《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中宗族义田的发展》,《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29]邓河:《浅论近代农村的族田经济》,《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0]傅建成:《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族田问题及中共政策分析》,《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31]王日根、张先刚:《从墓地、族谱到祠堂: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2]秦海滢:《明清时期山东宗族与祠堂发展》,《明史研究》(第10辑),2007年。
    [33]王询:《中国南北方汉族聚居区:宗族聚居差异的原因》,《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1期。
    [34]于秀萍:《明清河北宗族兴盛原因探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35]于秀萍:《晚清民国以来的河北宗族述略——以河北宗族族谱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2008年。
    [36]申红星:《明清时期的北方宗族与地方社会——以河南新乡张氏宗族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年。
    [37]师冰洁:《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晋商的宗亲慈善活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5期,2007年9月。
    [38]兰林友:《论华北宗族的典型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9]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收支管理研究——从“十家管公九家富”谈起》,《安徽史学》,2008年第2期。
    [40]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发展态势研究》,《中国农史》,2008年第2期。
    [41]汪润:《华北的祖茔与宗族组织:明清房山祖茔碑铭解析》,厦门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2]王晶晶:《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半岛军户家族组织研究——以鳌山卫、灵山卫为中心》,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43]张少筠:《近代苏南族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4]陈安定:《近代浙江义乌族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5]何成:《新城王氏:对明清时期山东科举望族的个案研究》,山东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46]秦海滢:《明清时期山东孝妇河畔的望族——以淄川地区为中心》,2006年中山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
    [1]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民国二十四年出版。
    [2]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7年编印。
    [3]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
    [5]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
    [6]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版。
    [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六册《公府田产(上)》,齐鲁书社出版,1980年版。
    [9]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正中书局1941年7月初版。
    [10]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区土地改革成果统计》,1952年12月版。
    [11]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2]太行区党委调查研究办公室:《太行土地改革资料第一分册》,1947年版。
    [13]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各大中城市郊区、山东省农村调查》1952年。
    [14]中共淇县县委党史办公室:《淇县土地改革资料选编》,1987年版。
    [15]李文海等:《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6]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上、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调查研究处:《中南区一百个乡调查资料选集解放前部分》,1953年2月出版。
    [18]邓庆平、赵世瑜:《蔚县碑铭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19]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1]河北省档案馆:《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22]中南军政区土地委员会:《中南区五省农村阶级关系与特殊土地问题资料》1950年编印,湖北省档案馆藏。
    [23]《东海区母猪河平原三个村的阶级变化调查——大英、小英、二马村(1945.6)》,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24—01—0011—002。
    [24]《一个村的群众工作调查——昆仑县林村区大英村》(1945年6月),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6024—01—0011—002。
    [25]《乳山县口口庄土地来源统计表(表二)》,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31—01—0463—006。
    [1]杨士骧、孙葆田:《山东通志》,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初版。
    [2]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
    [3]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二卷)地理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
    [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5]赵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赵县土地志》,2001年1月版。
    [6]栾城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栾城县土地志》,2002年版。
    [7]南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市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五台县志编纂委员会:《五台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迁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迁安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10]丰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丰润县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石家庄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石家庄市土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山西省灵石县志编纂委员会:《灵石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版。
    [13]襄汾县志编纂委员会:《襄汾县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4]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绛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15]尉氏县志编纂委员会:《尉氏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6]汝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汝阳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7]西平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西平县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18]唐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唐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9]方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方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0]新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新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1]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2]山东省平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原县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
    [23]山东省邹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邹平县志》,中华书局,1992年版。
    [24]潍坊市史志办:《潍坊市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5]临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朐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高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密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7]即墨市国土资料志编纂委员会:《即墨市国土资源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崂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崂山简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版。
    [29]郓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郓城县志》,齐鲁书社,1996年版。
    [30]山东省沂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沂南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1]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和顺县志》,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
    [32]郑庄村志编纂委员会:《青岛郑庄村志》,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33]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34]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3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河北)《郑氏族谱》[宁晋],民国十九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河北)《定兴鹿氏二续谱》,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河北)[白氏]《尚书世家》,1995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河南)《邓州丁氏家谱》,2001年电脑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5](河南)《咸平六营冈于氏重修宗谱》,清宣统三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6](河南)《内乡齐氏族谱》,民国二十一年奉先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7](河南)《内乡齐氏族谱》(续编本),1998年,上海图书馆藏。
    [8](河南)《固始吴氏一线谱》,清光绪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9](河南)《宜阳槎溪永山洞口易氏重修支谱》,清同治四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10](河南)《项城张氏族谱》,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1](河南)《张氏家谱》[西平],光绪二十一年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12](河南)《商丘宋氏家乘》,清乾隆四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3](河南)《杨氏家谱》[西平],民国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4](河南)《阚氏宗谱》[罗山],清宣统二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15](山西)《代州冯氏族谱》,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6](山西)《麻氏族谱》[浑源],民国二十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7](山西)《王氏族谱》[临晋],清咸丰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8](山西)《河东路氏柒修族谱》,清同治十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9](山西)《山西省平定县桃叶坡村王氏宗谱》,1999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0](山西)《五台徐氏宗谱》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1](山东)《兰陵褚氏家乘》,民国五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2](山东)《李氏家谱》[长山],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3](山东)《高密杜氏族谱》,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4](山东)《张氏谱书》[莱阳],民国八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5](山东)《山东淄川窵桥王氏世谱》,2001年电脑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6](山东)《淄川县丰泉乡王氏世谱》据清道光间刻本影印,上海图书馆藏。
    [27](山东)《信村吕氏族谱》,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8](山东)《即墨张氏族谱》,民国十六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9](山东)《古滕张氏族谱》,民国二十五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30](山东)《即墨王氏族谱》,清咸丰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1](山东)《桓台胡氏世谱》,民国十五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2](山东)《杨氏家谱》[沂州],民国二十四年影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3](山东)《黄县丁氏族谱》,清宣统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4](山东)《高密李氏家谱》,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5](山东)《逄氏宗谱》[黄县],民国七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6](山东)《即墨蓝氏族谱》附茔图一卷,民国十九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7](山东)《辛氏支谱》[即墨],民国十九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8](山东)《范氏族谱》[滨州],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9](山东)《赵氏族谱》[齐河],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0](山东)《信阳县劳氏族谱》,清光绪十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1](山东)《日照丁氏家乘》,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2](山东)《胡氏族谱》,清同治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43](山东)《蒯氏族谱》[潍县],民国十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44](山东)《路氏族谱》[临淄],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45]《沧州刘氏家谱》,刘玉策修,乾隆三十二年刻本(载于《中华族谱集成》(刘氏谱卷)第14册),南京图书馆藏。
    [46](洪洞)《刘氏宗谱》,刘殿凤等修,光绪二十七年刻本(载于《中华族谱集成》(刘氏谱卷)第1册),南京图书馆藏。
    [47]《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王楷苏、王揩欧等修,嘉庆二年(载于《中华族谱集成》(王氏谱卷)第3册),南京图书馆藏。
    [48](灵石)《王氏族谱》,王梦鹏、王中极修,乾隆五十五年(载于《中华族谱集成》(王氏谱卷)第3册),南京图书馆藏。
    [49]《黄县太原王氏族谱》,王基鸿、王慕增等修,清宣统元年(载于《中华族谱集成》(王氏谱卷)第5册),南京图书馆藏。
    [50](即墨)《黄氏家乘》,黄守平纂,山东省图书馆藏清黄氏抄本(载于《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十七、十八、十九册),南京图书馆藏。
    [51](长山)《马氏家谱》,马笃恒等纂修,淄博市张店区马以林藏民国二十年马氏周村石印本(载于《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十四册),南京图书馆藏。
    [52]《新城王氏世谱》,王兆弘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新城王氏家刻本(载于《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十四册),南京图书馆藏。
    [53]《高密李氏家谱》,李敦芳等编,同治十年(载于《中华族谱集成》(李氏谱卷)第十二册),南京图书馆藏。
    [54](诸城)《臧氏族谱》,臧宸熏等修,底本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诸城臧氏刻本2002年影印,南京图书馆藏。
    [55]鲍氏南蔡庄老祠家族理事会:《鲍氏家谱》,2003年,南京图书馆藏。
    [56]《固始吴氏家乘(附文存)》,吴子健修,光绪六年铅印本,南京图书馆藏。
    [57]《栖霞名宦公牟氏谱稿》,民国三十二年排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58](文登)《宋氏族谱》,民国七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59]《肥邑尹氏族谱》,宣统元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60](莱邑)《初氏族谱》,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61]《兰陵邵氏族谱》,民国十八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62](即墨)《袁氏族谱》,民国十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63](汶上)《世善堂解氏族谱》,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64](古滕)《许氏族谱》,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65](河北)《南皮张氏族谱》,民国十三年木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66](山西)《杨业家谱》[代州],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67](泰安)《东原杜氏族谱》,1949年东原丁家坞刊刻,济南市图书馆藏。
    [68](历城)《郭氏族谱》,1935年石印本,济南市图书馆藏。
    [69](邹平)《樊氏族谱》,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济南市图书馆藏。
    [70](河北)《文安王氏宗谱》,民国二十四年,湖北省图书馆藏。
    [71](河南)《金紫方氏族谱》[固始],民国三十一年石印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72](河南)《怀庆府河内县杨氏家乘》,1999年,国学数典论坛所藏。(网址http://bbs.gxsd.com.cn/)
    [73](山东)《于陵聂氏族谱》,清光绪三十年木活字本,来源于台北万万斋藏书楼,家谱网所藏。(网址:http://www.jiapu.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