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海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问与资源基地,也是国家安全防御的前沿阵地,又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事务的舞台,关系着国家的根本利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相关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之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有关这方面的要求就不会得到承认。而中国海洋国土有近半存在争议,受此影响,中国的海上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随着国际海洋竞争的白热化,陆地资源的减少及人口不断的增加,突显海洋资源的战略价值越来越重要,各国为了国家长远的生存与发展,无不积极制定海洋战略,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本文的问题意识或者创新之处就在于试图建立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类型建构”。首先,本文认为,世界上的海洋法律争议层出不穷,形态万千,例如法律上的行为、动机、因果关系、不同的法律形态之描述和概括等等,要完全把它们囊括入几个抽象的法律概念,这是一种学术神话,故传统抽象化的方法实在力不能逮。再者,海洋法律争议事实层出不穷,且随时代的发展变动不居,要完全对之进行条分缕析地具体化研究也不可能,更无必要,也有违法律规范化的本质。
     因此,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海洋法的理论和实践,达到确实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目的,本文认为,我们现在有必要对上述两种问题进行重新整合和归位,这也正是本文所力图阐明的“类型”的方法论意蕴所在。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厘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主权、管辖权、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等多个概念,针对不同类型的争端提供不同的解决路径,为解决诸如划界、岛屿主权归属等海洋争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与此同时,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要依据,详尽介绍各类型化争端的内容,并结合中国海洋法实践中的现状预测未来中国海洋政策、海洋法制发展的新方向。除此之外。本文也希望能引起更多的研究者,甚至政府重视海洋权益争端即将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重新思考我国现行的海洋政策,并投入更多的研究,以提供解决之策。
     本论文依上述研究目的,依次如下铺陈论述:
     第一章绪论
     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海洋权益争端类型化研究概述
     重点分析类型化研究在海洋法中的运用。本章通过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有关主权、管辖权、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做一类型化探讨。同时回顾了海洋法制定的发展历史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编纂经过,以期对海洋法各项权利规定有较为宏观和完整的概念。
     第三章主权类型争端
     本章主要说明主权的演变和国际法的发展,并列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内水、领海、岛屿制度来说明海洋法中的主权问题,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岛屿主权界定的缺失,通过中国、越南南海岛礁争端的具体案例做出回应。
     第四章管辖权类型争端
     本章共列出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内容,来说明海洋法中管辖权的问题,并讨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对各该海域所作的规定作整理、归纳、分析比较,获得该海域中与管辖权有关的规定,从而达到廓清基本的概念,以便于在讨论各种海域管辖权时有更明晰的界定。
     第五章海洋权益类型争端——以中国为中心
     本章通过对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梳理,特别是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海洋利益的类型和意涵。同时指出了当前中国海洋权益在东海、南海和黄海所面临的现实海洋利益问题,这是对海洋权益争端类型化分析的递进,并初步探讨了和平解决相关利益争端的途径。举出南中国海“无瑕号”事件、中日“冲之鸟礁”争议案例,通过前几章的分析理论成果,来说明这些案例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各权利归属有关的问题,为我国今后解决相关海洋争端的实践,提供一定的路径参考。
     第六章结论
     针对以上各章节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权利类型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与看法,并对海洋争端的解决机制提出建议。
The ocean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pace and resource base.Not only it is the forefront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defense, but also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affairs area.And it is in relation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ccording to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 requires that all parties must be prior to sub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Limits of Continental Shelf delimitation of continental shelf on May 13,2009, otherwise,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will not be recognized. And nearly half of China's maritime territory disputed, hence,China's maritime security issues will affected more complex. With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ine, land resources reduction and continuous increase in population, highlighted the strategic value of marine resources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rder to long-term national interests of nati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l country are all ac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strategies, put more resources to maintain their blue territory.
     This article trying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type construction." First, we believe that the world's oceans have many legal dispute such as legal actions, motivation, causality, different legal forms of description and summary, etc., to fully include them into a few abstract legal concepts this is a kind of academic myths, so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abstraction cannot catch, Moreover, ocean law dispute emerged endlessly,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no disposition to be completely on the specific studies carried out, not necessary, but also contrary to the nature of legal standardiz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w of the sea,really protect our Marine righ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 must integrated two problems, this is the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type".
     Above al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several concept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sovereignty, jurisdiction, marine rights and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view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sputes provide different paths to solve, in order to solve such as delimitation, islands sovereignty ownership of marine dispute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disputes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 as the main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Law of the Sea to predi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cean policy in China,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law. Besides,The paper also hope to be able to cause more scholars and government pay attention to Marine rights disputes, to rethink our current ocean policies and invest more research to provide solutions to the policy.
     The pap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 objectives, followed by elaborate exposition:
     Chapter I:Introduction
     Research purposes, research status,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
     Chapter II:Overview of the type about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ype construction of law of the sea. The chapter make a type of marine study of sovereignty, jurisdiction,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 Also reviewed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the se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 in order to understandings of the rights on macro and complete concept.
     Chapter III:Sovereignty dispute
     The chapter shows the evolution of sovereign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lists the internal waters, territorial sea, the island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sovereignty, stating that the drawback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 through the specific cas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and respond to the dispute.
     Chapter IV:Jurisdictional dispute
     The chapter lists a total of contiguous zon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continental shelf, etc., to illustrate the law of the sea in the jurisdiction, and discuss every area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 of the provisions made for finishing, induc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ccess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waters and jurisdiction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so as to achieve clearance to discuss the various waters in the jurisdiction.
     Chapter V:Maritime righe and interests disputes-on perspective of China
     This chapter analysed on marin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a, in particular, highlights the type and meaning of maritime interests; also pointed out problem that the current interest in the East China Sea, South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marine interests in reality, futher on analysed disput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disput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 Law of the Sea of sorting out, that type of study in the importance of settlement maritime disputes. Cite the case about "Impeccable" at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ino-japanese "chong-zhi-niao reef disput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ceding chapters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o illustrate how to solve these Marine dispute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for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Chapter VI:Conclusions
     For the above section,the paper on the right types of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the Sea, ask questions and advise the mechanism of dispute settlement.
引文
1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2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3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4[荷]格劳秀斯:《论海洋自由》,马忠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Gerard J. Mangone, Law for the world ocean Stevens, Eastern Law House,1981.
    6前苏联科学院国家和法研究所海洋法研究室编写:《现代国际海洋法一世界海洋的水域和海底制度》,吴云琪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加]巴里·布赞:《海底政治》,时富鑫译,三联书店1981年版。
    8R. P. Anand,Origin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the Sea,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Revisited,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3.
    9innLaursen, Toward a New International Marine Order,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2.
    10[韩]朴椿浩编:《国际海洋边界---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王丽玉、李红云、张海文译,王铁崖编校,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11James C. F. wang, Handbook on Ocean Politics & Law, Greenwood Press,1992.
    12[澳大利亚]J.R.V.普雷斯科特:《海洋政治地理》,王铁崖、邵津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3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14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15刘楠来、周子亚:《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
    16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周子亚、杨志雄:《海洋法知识》,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18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根据该书的介 绍,其将每年出版一期《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但是框架和结构大体固定不变,但每年的内容与侧重会有不同。每一年会根据当年国内外海洋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对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海洋法律、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政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的海洋发展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19《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首份<中国海洋发展报告>》,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6914322.html,2010年12月10日访问。
    20《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首份<中国海洋发展报告>》,http://politics. people.com.cn/GB/6914322.html,2010年12月10日访问。
    21傅崐成主编:《弗吉尼亚大学海洋法论文三十年精选集(1977-2007)》(套装共4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高健军:《中国与国际海洋法——(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10周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高健军:《国际海洋划界论——有关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高健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高伟浓:《国际海洋法与太平洋地区海洋管辖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6宋云霞:《国家海上管辖权理论与实践》,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27宋云霞:《国家海上管辖权理论与实践》,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部分第4页。
    28季国兴:《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域管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徐质斌:《海洋国土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0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31李国强:《新中国海疆史研究60周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
    32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33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4页。
    34魏顺平:《技术支持的文献研究法:数字化教育研究的一个尝试》,《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第6期。
    35刘文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批准和生效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外交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36实际可明确计算的时间是8年((1974-1982),但如果加上前期预备和后期的一些工作,其时间跨度甚至超了十年。
    37关于类型字义的发展,以德国学者J.E.Heyde在1941年所著之专论《类型——论其字义发展市》最为重要,参见吴从周:《论法学上之“类型”思维》,载《法理学论丛——纪念杨日然教授》,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99—300页。
    38J.E. Heyde: Typus.参见吴从周:《论法学上之“类型”思维》,载《法理学论丛——纪念杨日然教授》,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93页。
    39[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0[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吴从周译,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41李可除了在《法学方法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第370—393页中论述类型研究方法外,在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秋季卷中还专文论述《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参见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秋季卷,第105-118页。
    42[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黎明星、陈一民、季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43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44[苏]∏.Φ.科兹洛夫主编:《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曹静、吴振海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45[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代译序第17页。
    46融天明:《知识产权类型化不足与司法困境》,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正文第3页。
    47融天明:《知识产权类型化不足与司法困境》,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正文第2页。
    48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49梁迎修:《类型思维及其在法学中的应用——法学方法论的视角》,《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50融天明:《知识产权类型化不足与司法困境》,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正文第4页。
    51吴从周:《论法学上之“类型”思维》,载《法理学论丛——纪念杨日然教授》,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322-323页。
    53V.Aster,Naturphilosophie,1932,S.13f.引自Engisch,a.a.0.①,S.247.参见吴从周:《论法学上之“类型”思维》,载《法理学论丛——纪念杨日然教授》,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326页。
    53Larenz,a.a.0.⑩,S.20,参见吴从周:《论法学上之“类型”思维》,载《法理学论丛——纪念杨日然教授》,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328页。
    54[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37页。
    55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56[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57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另外还可参见[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 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页。
    58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秋季卷,第115页。
    59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60G · Raddbruch:KlassenbegriffeundordnungsbegriffeimRechtsdenken. S.46.转引自吴从周:《论法学上之“类型”思维》,载《法理学论丛——纪念杨日然教授》,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307页。
    61对此可参见日本学者末弘严太郎的意见。段匡:《日本的民法解释学》,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62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63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64郁志荣:《浅谈对海洋权益的定义》,《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第5期。
    65范晓婷等:《海洋维权执法的法律依据之辨》,《行政与法》2009年第12期。
    66《中国海权的概念及其特征》,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5-10/19/content_6003314.htm,检索日期:2011年3月12日。
    67刘斌:《南极大陆架的国际法学探析》,《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第5期。
    68杨金森:《全面关注国家海洋利益》,见高之国,张海文主编:《海洋国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69潘京苏:《从中日海洋争端论我国全民海洋安全意识培养》,东南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
    70[日]西川博史:《日中韩三国经济合作的现状与课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71杨金森::《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框架》,《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年第4期。杨金森:《全面关注国家海洋利益》,见高之国、张海文主编:《海洋国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72贾宇:《切实维护我国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年第4期。
    73http://www.library.uq.edu.au/ojs/index.php/asc/article/viewFile/630/804,2011年3月12日访问:甘振军:《澳大利亚海权问题与亚太国际关系》,徐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另外也可参考[美]罗辛斯基(H.Rosingki)著:《海军思想的发展》,钮先钟译,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34页。
    74王素娟:《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海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5牛宝成等:《海洋竞争报告——人类四次分割海洋》,《决策与信息》2004年第9期。
    76王素娟:《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海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7张炜、郑宏:《影响历史的海权论一马汉<海权对世界的影响(1660-1783)>浅说》,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78周丕启、张晓明:《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权力》,《国际论坛》2004年第1期。
    79周忠海:《论海洋法中的剩余权利》,参见高之国、贾宇、张海文主编:《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页。
    80魏静芬、徐克铭:《国际海洋法与海域执法》,(台北)神州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72页,转引自陈荔彤:《国际海洋法论》,(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75页。
    81王秀霞:《谈大陆架及其法律地位和划界原则》,《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82陈兴华等:《中日“春晓”事件的国际海洋法思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3陈兴华等:《中日“春晓”事件的国际海洋法思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 期。
    84季国兴:《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两种制度及中日东海划界》,《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55参见Jonathan L Charney,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15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p.246,1985.
    86[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林茂辉等译:《权力与互相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87[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范怀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89[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6页。
    89[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7页。
    90王铁崖:《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91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9页。要弄清楚国际法的起源,我们可能需要追溯到十字军时期。
    9215世纪初,东西方间的商路主要有4条:从西欧和东欧通过中亚和蒙古到印度和中国:沿东地中海过小亚、叙利亚、两河流域、中亚,再到东方;经黑海南岸到里海南岸经波斯湾到东方:经东地中海、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的海上商路。到15世纪中叶,第一条商路随着蒙古帝国的崩 溃而中断:奥斯曼土耳其封闭了第二条商路,控制了第三条商路(后来被伊朗萨菲尔王朝控制):埃及苏丹则在第四条商路征收高额关税,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西方对东方的富庶充满向往:另一方面,东西方商路受阻且欧洲无力打通。因此,西方人不得不另觅通商航线,从而开始了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进程。参见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2页。
    93学者多主张,罗马法中有关“海洋自由”内涵和近现代海洋法理论中的“海洋自由原则”并不相同。后者是近现代海洋法历史展开的主轴,也内涵有“海洋领有”等诸多其它因素。
    941381年理查二世颁布英国最早的航海条例,1485年和1540年又陆续订立。
    95[澳]J·R·V·普雷斯科特著:《海洋政治地理》,王铁崖、邵津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931页。
    96谭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后的海洋权益纷争》,《国防知识报》2005年9月21日第007版。张惠荣:《海上没有弹丸之地——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看海洋权益纷争》,《红旗文稿》2005年第20期。
    97[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7页。
    98王绳祖等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99荷兰也在未获得葡萄牙的许可之下,派遣舰队,绕过好望角,积极开拓东印度的经济版图。17世纪荷兰就在印尼建立起殖民统治,东印度公司鼎盛时期一度垄断了自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的海上贸易权力,其船只最多时达到160余艘,“荷兰东印度公司实力之强大,其他各国的印度公司不能望其项背”。参见[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45页。
    100参见林国华:《“大海不识主权者”——“自由海洋”的国际法意义及其理论前提》(未刊稿)。
    101[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7页。
    102袁征:《世界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103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朱子仪译,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104李永采:《海洋开拓争霸简史》,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页。
    105这部著作的发表有一段波折:1609年春天在荷兰莱顿匿名出版的《海洋自由论》是格劳秀斯最早发表的作品,因为这部著作实际上是他当时为一个著名的官司而写的辩护词的一部分(第十二章),这篇辩护词格劳秀斯生前并没有发表,直到1868年才以《捕获法》为名出版。这篇辩护词所涉案件是荷兰与葡萄牙(当时归属西班牙)的海上争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海峡捕获了葡萄牙的凯瑟琳商船,该商船装载了价值惊人的贸易品,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这些价值总额相当于三百万荷兰盾的货物(这个数目略低于当时英格兰政府的平均岁入)收归己有,这样就引发了一场国际争端,即荷兰在东印度的远海上捕获葡萄牙商船是否合法。东印度公司为此委托格劳秀斯为这一行为辩护,格劳秀斯抓住这一契机借题发挥,纵横开合,引经据典,写下了洋洋二十余万言,详尽阐发了他的国际法学说,尤其是自由海洋的理论。参见高全喜:《格劳秀斯与他的时代:自然法、海洋法权与国际法秩序》,《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4期。所以,我们从中也知道了为什么《捕获法》思想基础没有《战争与和平法》清晰和有力,主要缘由是:前者是以律师为当事人辩护而草就的,后者则是而现在则是以一个古典自然法思想家和国际法学者的身份,立足于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建构一套近代国际关系中的新型法权体系。因此,后世学者J.B.斯科特在对比这两部作品时,一语中的地指出:《捕获法》是为与东印度群岛通商和争取敌对行动并取得其战利品的权利进行辩护的论据。相反地,《战争与和平法》著作是为了正义与和平的利益而写的,它是这种利益的成熟的产物。
    106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明确区别“领有权”(dominion)和“管辖权”(jurisdiction),海洋虽不得为领有的对象,但不排除管辖权的存在,其范围与内容比照陆上管辖权乃国家支配力所及之处的原则,故沿岸军舰能实施管辖的海域即为其海上管辖权的范围。
    107海洋自由论出版后,国际间对于海洋的观念,颇受影响。1609年荷兰与西班牙缔结条约,承认印度自由航海及贸易的权利。
    108[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8页。
    109塞尔登(Selden)1618年写成了《海洋闭锁论》,到1635年才刊行。
    110格劳秀斯任荷兰使节期间,到英国交涉北海渔业专有权的存废问题,当时英国学者塞尔登(Selden)著《海洋闭锁论》(Mareclausum)与《海洋自由论》,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没有结果。
    111[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8页。
    112[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9页。
    113李红云:《论沿海国对领海内外国船舶的刑事管辖权》,转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 //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Html/Article_26434.shtml,检索日期2010年10月2日。
    114关于这些争议及不同主张可参见[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6页。还可参见周鲠生著:《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67页。
    115张文彬:《论私法对国际法的影响》,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116[奥]阿·菲德罗斯等著:《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18页。
    117 D. P.O.'Connell,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Volumel. Clarendon Press, Oxford World Publishing Corp,1982, p.62-63.
    118D. P.O'Connell,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Volumel. Clarendon Press, Oxford World Publishing Corp,1982, pp.68-69。还可参见周鲠生著:《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67页。
    119 D. P.O.'Connell,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Volumel. Clarendon Press, Oxford World Publishing Corp,1982, pp.65-66.李红云:《论沿海国对领海内外国船舶的刑事管辖权》,转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Html/Article_26434.shtml,检索日期2010年10月2日。
    120海洋的第三次被分割发生在1958年2月24日,即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与会国有86个。作为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成果,形成了四个公约:《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大陆架公约》和《捕鱼与养护公海生活资源公约》。这样沿海国家不但有领海,而且拥有更大海域面积的毗连区和大陆架。公海“自由”的范围,再一次被缩小。参见谭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后的海洋权益纷争》,《国防知识报》2005年9月21第007版。张惠荣:《海上没有弹丸之地——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看海洋权益纷争》,《红旗文稿》2005年第20期。
    121 WyndhamL. Walker, "Territorial Waters:The Cannon Shot Rule", The 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1945, pp.210-231.
    122在此一时期,原本偏重理想理论,形而上学的不成熟国际法理论,也逐渐朝向更着重国家的实行、效用等实证法理论范畴的方向发展。
    1231882年《北海渔业公约》,该公约由英、法、德、比利时、荷兰和丹麦六国所签订,其主要目的是在北海设立渔业警察,规定渔船登记、号码及船旗港、渔船文书、下锚、播网、渔具捞救等;对犯规渔船,本国保留惩罚管辖权。
    124Fulton, Thomas Wemyss. "The Sovereignty of the Sea.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Claims of England to the Dominion of the British Seas, an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Territorial Water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ights of Fishing and the Naval Salute.Edinburgh:William Blackwood and Sons, 1911. Reprinted 2002 by The Law book Exchange, Ltd. pp689-704.
    125仲光友:《大陆架划界的原则与方法探析》,《中国海洋报》2007年2月6日,第1578期。
    126袁古洁:《对大陆架划界问题的思考》,《中外法学》1998年第5期。
    127相关问题的讨论还可参见陈正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大陆架划界的几个原则问题》,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128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129国际法委员会认为领海(territorialsea)的说法较为精确,因为领水也可以包括内陆水域。
    130参见杜鲁门的大陆架公告,http://www.docin.com/p-120342737.html,检索日期2011年2月14日。
    131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132Doc.333, Paper Prepared in the Office of the Legal Adviser for Special Functional Problems, FRUS1958-60, VOL. Ⅱ, pp.642-649.
    133黄安年:《全球性资源危机和解决资源问题的对策》,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12月26日网上首发,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044&cid=23,检索日期:2011年2月14日。
    134黄安年:《全球性资源危机和解决资源问题的对策》,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12月26日网上首发,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044&cid=23,检索日期:2011年2月14日。
    135黄安年:《全球性资源危机和解决资源问题的对策》,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年12月26日网上首发,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044&cid=23,检索日期:2011年2月14日。
    136《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海洋出版社1983年版。
    137张海启、肖汉强:《深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及对策》,《中国地质》1994年第2期。
    138汪兆椿:《迟迟不能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世界》1994年第11期。
    139布丹首先提出主权的概念时,其目的在于支持君主在其辖境内享有管辖权,以对抗较小的封建领主,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种种权力主张,此对于民族国家的奠立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它一方面为削弱国境内的地方势力以增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在理论上抗拒了外来势力(如教廷与神圣罗马 帝国)对民族国家的限制。
    140Anthony Giddens, Deation-state and Violence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5, p.94.
    141 Jean Bodin, "On Sovereignty:Four Chapters from The Six Books of a Commonwealth", trans. Julian H. Frankl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p.3.
    142Jean-Jacque Rousseau, "Social Contract", trans. ByDonaldA. Cress, Cambridge: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87.
    143[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8页。
    144刘楠来等编:《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145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146[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8页。
    147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4页。
    148赵理海:《当代国际法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149[英]希金斯、哥伦伯斯:《海上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第111页。
    150刘楠来等编:《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151刘楠来等编:《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152参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2条,此处所谓的外国船舶是不包括军舰及非用于商务目的的政府船舶在内的。
    153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154周子亚、范涌:《公海》,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155周子亚、范涌:《公海》,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0页。
    155Oppenheim-Lauterpacht, International Law,1955, vol.1, p.494.
    157尹章华:《海洋法概要》,(台湾)文笙书局1998年版,第257页。
    158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70页。
    159尹章华:《海洋法概要》,(台湾)文笙书局1998年版,第2-14-4页。
    160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1955, Vol. I, pp.142-151.
    161尹章华:《海洋法概要》,(台湾)文笙书局1998年版,第1-14页。
    162尹章华:《海洋法概要》,(台湾)文笙书局1998年版,第2-9页。
    163尹章华:《海洋法概要》,(台湾)文笙书局1998年版,第2-14页。
    164李国强:《海岛与中国海疆史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65张良福:《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166Ibid, p.474.
    167丘宏达:《现代国际法》,(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08309页。
    168G. Von. Glahn, op. cit. p.277.
    169Brierly, The Law of Nations, Oxfond: Clarendon Press, (6thed.) Waldock,1963. p.167-171转引自傅崐成:《南(中国)海法律地位之研究》,(台北)123资讯1995年出版,第8页。
    170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171 D. W. Bowett, Estoppel before InternationalTribunalandit's Relation to Acquiescence, 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33 (1957) pp.176-177.
    172Rudolf Bernhardt,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NewYork:North-Holland,1984, Vol.7, p.79.
    173朱文奇:《国际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174俞宽赐:《国际法新论》,(台北)启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97页。
    175即西沙或西沙群岛。
    176即昆仑。
    177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178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178[越]武龙犀:《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地名学问题》,转引自(越)阮雅等著《黄沙和长沙特考》,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参见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1802007年6月15日越南在南沙群岛“国会选举”宣示“主权.http://bbs.gxbs.net/showtopic-195528.aspx,检索日期2009/7/27。
    1811958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关于领海声明,其中提及“…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与南沙群岛等南海诸岛属于中国领土……”,越南共和国总理表示承认并支持该领海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声明》,详见人民日报,1958年9月5日;关于越南总理致函周恩来的部份,详见人民日报,1958年9月22日,第3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集,第五集,页162-163。
    182Herbert W. Briggs, The Law ofNations:Cases, Documents and Notes New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 Inc.1952, pp.246-247.
    183关于国家边界的继承,可参见国际法院1990年利比亚与乍得领土边界案。http: //212.153.43.18/icjwww/icases/idt_ijudgments/idt_ijudgment_19940203.pdf检索日期:2009年06月10日。
    184 American Law Institut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Second (1965):Foreign Relations Law of the United State, ch.1, s.6, p.20. "... the capacity of a stat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o prescribe or to enforce a rule of law.
    Harvard Law School:"Harvard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Law, Draft Convention on Jurisdiction with respect to Crime, " Art..1 (b),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9,1935, p, 439. respect to Crime, " "... its competenc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o prosecute and punish for crime.
    186 F. A. Mann, "The Doctrine of Jurisdic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Hague Recueil des cows 1 Academic dedroit intmational de IA Haye,1964, p.9, "the State's right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o regulate conduct in matter not exclusively of domestic concern. "
    187BinChen, "Crimes on Board Aircraft, " Current Legal Problem, VOl. 12,1959, pp.181-182. "The former denotes the legislative power of a State, as well as the competence of its court to apply such rules. The latter describes the actual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the enforcement such laws, such as powers of arrest, passing sentence, imprisonment and so forth.
    188 J. D. Harris, Cases-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Law,1983, p.210. "State jurisdiction is the power of a stat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o govern persons and property by its municipal law. It includes both the power to prescribe rules (prescriptive jurisdiction) and the power of enforce them (enforcement jurisdiction
    189Ian Brownlie,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New York,4ed,1990, p.298.
    190黄異:《国际法》,(台北)启英文化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47页。
    191邵维国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盗罪规定的超普遍管辖权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92张静:《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研究及我国相关立法完善》,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93高建明:《论国家管辖权的发展趋势》,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94《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7条:1.沿海国不应在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上行使刑事管辖权,以逮捕与在该船舶通过期间船上所犯任何罪行有关的任何人或进行与该罪行有关的任何调查,但下列情形除外:
    (a) 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国:
    (b) 罪行属于扰乱当地安宁或领海的良好秩序的性质:
    (c) 经船长或船旗国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请求地方当局予以协助,或
    (d) 这些措施是取缔违法贩运麻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质所必要的。
    2. 上述规定不影响沿海国为在驶离内水后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上进行逮捕或调查的目的而采取其法律所授权的任何步骤的权利。
    3. 在第1和第2两款规定的情形下,如经船长请求,沿海国在采取任何步骤前应通知船旗国的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并应便利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和船上乘务人员之间的接触。遇有紧急情况,发出此项通知可与采取措施同时进行。
    4. 地方当局在考虑是否逮捕或如何逮捕时,应适当顾及航行的利益。
    5. 除第十二部分有所规定外或有违犯按照第五部分制定的法律和规章的情形,如果来自外国港口的外国船舶仅通过领海而不驶入内水,沿海国不得在通过领海的该船舶上采取任何步骤,以逮捕与该船舶驶进领海前所犯任何罪行有关的任何人或进行与该罪行有关的调查。
    19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条:对外国船舶的民事管辖权
    1. 沿海国不应为对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上某人行使民事管辖权的目的而停止其航行或改变其航向。
    2. 沿海国不得为任何民事诉讼的目的而对船舶从事执行或加以逮捕,但涉及该船舶本身在通过沿海国水域的航行中或为该航行的目的而承担的义务或因而负担的责任,则不在此限。
    3. 第2款不妨害沿海国按照其法律为任何民事诉讼的目的而对在领海内停泊或驶离内水后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从事执行或加以逮捕的权利。
    196I.A. Shearer, Starke's International Law, ed., Bntterworth & Co.,1994, P.212.
    197冷新宇:《普遍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导言第7页。
    193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199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
    200刘楠来等编:《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95-96页。
    201Lewis M. Alexander, "The Ocean Enclosure Movement:Inventory and Prospects, " San Diego Law Review. V01.20, NO.3, San Diego Press,1983, p.569.
    202刘楠来等编:《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203前苏联等国提出的《关于经济区的条款草案》((A/CONF.:62/C.2/L.38),参见刘楠来等编:《国际海洋 法》,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196页。
    204 R. R. Churchill and A. V. Lowe, The Law of the Sea,2nd ed.,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8, pp.136-137.
    206李文沛:《国际法上海盗行为之构成——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1条为视角》,《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6条(公海规定的适用)规定:“本部分的规定适用于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本条规定并不使各 国按照第五十八条规定在专属经济区内所享有的自由受到任何减损。”
    206“主权权利”是由海洋法发展出来的概念,是指沿海国对于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所享有的排他性的自然资源权利,为沿海国对于自然资源的专属权,是一种基于主权的基础所赋予沿海国的管辖权,其性质是功能性的,且仅局限于特定活动的管辖或管理。但是“主权权利”与“主权”既有联系却又有区别,两者在程度和范围上是相当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等同或过度引申。“主权权利”并不意味着国家在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可拥有像在内水或领海内所具有的那样的权利性质,它仅是沿海国为勘探或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而拥有的权利。参见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Case Citation,3rd, Restatement of The Foreign
    Relations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1987, p.514; 14, Comment b.
    207[韩]柳炳华:《国际法》下卷,朴永姬、朴国哲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208参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46条。
    209丘宏达:《现代国际法》,(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610页。
    210《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3条。
    211管松:《“无意中影响水下文化遗产的活动”法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12李广义:《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国际法依据辨证》,《当代法学》2005年3期。
    213王金强:《美国海底利益的诉求与国际多边海洋机制的构建——以海底界限的争论为中心(1968-1973)》,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14魏敏主编: 《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21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
    216“主权权利”是沿海国行使于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的特殊权利,在性质上是功能性且仅局限在特定活动的管辖或管理。但须注意者,虽同属于“主权权利”,行使于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是有不同,两者差异是:
    (1)就大陆架行使的“主权权利”是专属性的(exclusive),即沿海国若不勘探或开发大陆架的自然资源,任何人未经沿海国的同意,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而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的“主权权利”则非如此,就剩余可捕量,沿海国在形式上有给予其他国家捕捞的义务。(2)沿海国为勘探开发大陆架和开发其天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而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3)沿海国在大陆架上的主权权利无等到有效或象征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便已经存在。而在专属经济区的主权权利,则沿海国必须主张才能行使。参见JonathanL Charney,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15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1985, p.246.
    217北海位于大西洋,面积大约57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属于半封闭海域的浅海。整个海床除了挪威海槽均由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所构成。北海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域内海洋生物生长茂盛,它一直是欧洲最重要的渔场之一,北海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周边国家海洋管辖范围争端的出现,参与北海大陆架划界的国家仅有挪威、丹麦、德国、荷兰和英国5国。1969年2月20日国际法院就丹麦、德国、荷兰3国北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使用中间线与公平原则相结合的方针进行了首例案件的判决。北海大陆架边界构成虽然比其它海区较为复杂,然而由于所有当事国相互合作,谈判后期迅速排除了划界中的两个重要障碍,即不考虑由挪威海槽地质地貌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在法律上同意了德国沿海凹型海岸地形位置的不利因素,满足了德国的合理要求,从而使边界问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圆满解决。参见李令华:《国际海洋划界》(未刊稿)。
    218《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46条。
    219《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9条。
    220王秀霞:《谈大陆架及其法律地位和划界原则》,《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1王秀霞:《谈大陆架及其法律地位和划界原则》,《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2王秀霞:《谈大陆架及其法律地位和划界原则》,《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3王秀霞:《谈大陆架及其法律地位和划界原则》,《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4王秀霞:《谈大陆架及其法律地位和划界原则》,《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5金永明:《东海划界争议解决路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226金永明:《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27R. R. Churchill & A. V. Lowe, The law of the Sea,Manchester:U, 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133-149.
    226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28页。
    229参见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230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23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6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
    (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
    (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
    (1)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
    (2)海洋科学研究;
    (3)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c)本公约规定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根据本公约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时,应适当顾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并应以符合本公约规定的方式行事。
    3.本条所载的关于海床和底土的权利,应按照第六部分的规定行使。”
    232蒲朋:《美国应该承担相应的国家责任—国际海洋法专家高之国谈中美撞机事件》,《中国海洋报》2001年4月10日。http://www.coi.gov.cn/oceannews/2001/hyb1004/19.htm。2010年11月10日检索。
    233案件详述可参见朱文奇:《国际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和陈汪杰:《西北大西洋海洋渔业争端(欧盟与加拿大)——评国际法院正在受理的《海洋法公约》生效后第一宗热点海洋争端》,《法学评论》1998年06期。
    234陈汪杰:《西北大西洋海洋渔业争端(欧盟与加拿大)——评国际法院正在受理的《海洋法公约》生效后第一宗热点海洋争端》,《法学评论》1998年06期。
    235任容君:《二十一世纪海洋的世纪》,国际海洋年专版,http://www.cnread.net/cnread1/jszl/y/yiming/zghj/012.htm,检索日期2010年7月27日。
    236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237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238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239高健军:《中国与国际海洋法——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10周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40高健军:《中国与国际海洋法——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10周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241梅宏:《可持续发展观与海洋法的关系》,《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第236-238页。
    242梅宏:《可持续发展观与海洋法的关系》,《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第241-242页。
    253陈吉祥:《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思路探析》,《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44沈文周:《海域划界技术方法》,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第458页。
    245《沈志成同志在第二委员会“无害通过”小组会议上关于海峡通行问题的发言》(1975年5月1日),见:《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75.1-6),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72页。
    246《沈韦良副团长在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80年8月25日),参见《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80.7—12),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278-280页
    247《沈韦良副团长在全会上的发言》(1982年4月30日),参见《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82.1--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
    2481992年2月24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草案))(修改稿)修改意见的汇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2年(1),第15页。
    249陈振国:《论海洋法中的毗连区制度和我国设置毗连区的必要性》;另参见赵理海:《当代海洋法的理论和实践》,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78-79页。
    250丘宏达:《现代国际法》,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69-371页。
    25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32),第16—19页。
    25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49条。
    253孙志辉、王曙光:《关于提高极地考察研究水平争取极地领域更大权益的建议》,见人民网:http://cppcc. People.com.cn/GB/34961/120830/120958/7 157644.html.2011年2月16日访问。
    254周罡:《论环境资源制约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255李明春:《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256中国的海上交通线遍及全球海洋,主要的国际航线分为:①“东行航线,包括中国至日本航线,中国至北美西海岸航线,中国至北美东海岸航线,中国至中美洲航线,中国至南美洲西海岸航线,中国至南美洲东海岸航线”。②“西行航线,由我国沿海各港过马六甲海峡进人印度洋、红海、过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包括中国至中南半岛航线,中国至孟加拉航线,中国至阿拉伯湾航线,中国至红海航线,中国至东非航线,中国至西非航线,中国至地中海航线,中国至黑海航线,中国至西欧航线,中国至北欧、波罗的海航线”。③“北行航线,它由我国沿海各港口北行进入朝鲜西海岸的南浦,东海岸的元山、兴南和清津港等,俄罗斯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纳霍德卡等港”。④“南行航线,包括中国至新加坡、马来西亚航线,中国至印度尼西亚航线,中国至菲律宾航线,澳新航线,中国至西南太平洋岛国航线等”。参见王曙光主编:《海洋开发战略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257“巽他海峡”(Sund Strait)“位于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印度尼西亚语作Selat Sunda"。“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狭窄水道(东经105度40分,南纬6度零分),宽26-110公里”,该海峡两端分别是太平洋的爪哇海与印度洋,具有极为重要战略交通价值。
    258《广东警方侦破“长胜”轮劫杀案纪实》,《人民日报》2000年1月11日。http://202.99.23.245/zdxw/12/20000111/200001111218.html,检索日期:2009年12月20日。
    259“国务院关於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新华网2004年2月9日,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2/09/content_1305101.htm,检索日期:2009年12月20日。
    260“南中国海主权之争何去何从”,美国之音中文网2007年8月17日,http://www.voa.gov/chinese/archive/worldfocus/aug2007/0817073whatisunderthegbtxt.htm,检索日期:2009年12月20日。
    261迟守峰:《加强海洋文化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第9期。
    262贾宇:《弘扬传承先进海洋文化依法保护中华海底文物》,见《中国海洋报》第1409期,2005年5月24日。
    263周俊生:《美海军监测船“无瑕号”事件的国际法思考——兼议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保护》,《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6月刊。
    264 As quoted in "FM: U.S. Naval Ship Violates Int'l, Chinese Law," China Daily,10 March 2009.参见Chris Rahman Martin Tsamenyi:A Strategic Perspective-on Security and Naval Issuesin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41:pp315-333,2010.
    266案例详述可参照丁成耀:《从国际法角度看美国测量船闯入中国专属经济区事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周俊生:《美海军监测船“无瑕号”事件的国际法思考——兼议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保护》,《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6月刊。管建强:《美国无权擅自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从事“军事测量”——评“中美南海摩擦事件”》,《法学》,2009年4月刊。
    266周忠海:《论专属经济区上空的法律地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67丁成耀:《从国际法角度看美国测量船闯入中国专属经济区事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68丁成耀:《从国际法角度看美国测量船闯入中国专属经济区事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69丁成耀:《从国际法角度看美国测量船闯入中国专属经济区事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70在笔者准备本篇论文时,也注意到了近来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南海舰船对峙风波,“强调了提升美中军事对话层次和频率,以避免将来再发生意外”,这确是一个积极的姿态。
    271黄異:《国际海洋法》,(台湾)“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第133页。
    272Barbara Kwiatkowska, The 200 Mail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In the New Law of the Sea, MARTINUS NIJHOFF,1989, p.107.
    273吴卡:《中日“冲之鸟”争端的国际法分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274中国出席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5届会议代表陈京华大使在大会上的发言。http://china-isa.jm.chineseembassy.org/chn/hdxx/t575856.htm,检索时间2011年2月16日。
    275这是法国学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了郑和为说服明皇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转自王诗成:《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郑和海洋战略思想研究》,《齐鲁渔业》,2000年第1期。
    [1]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1期。
    [2][法]让·博丹:《主权论》,李卫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编,《海洋法资料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4][加拿大]巴里·布赞:《海底政治》,时富鑫译,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
    [5][加拿大]E.M.鲍基斯:《海洋管理与联合国》,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年版。
    [6][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黎明星、陈一民、季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
    [8][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陈序经:《现代主权论》,张世保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陈荔彤:《海洋法论》,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11]陈德恭:《现代国际海洋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陈德恭:《国际海底资源与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
    [13]陈兴华等:《中日“春晓”事件的国际海洋法思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4]陈正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大陆架划界的几个原则问题》,《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15]陈思行:《公海渔业的管理趋势》,《海洋开发与管理》1994年第4期。
    [16]陈吉祥:《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思路探析》,《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7]程彦彬:《论船旗国在公海上的管辖权》,《广东法学》2002年第3期。
    [18]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杜蘅之:《国际法大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丁成耀:《从国际法角度看美国测量船闯入中国专属经济区事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1]邓正来:《布莱克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傅崐成:《国际海洋法——衡平划界论》,台北:三民书局1992年版。
    [23]傅崐成:《南(中国)海法律地位之研究》,台北:123资讯1995年出版。
    [24]傅崐成:《海洋管理的法律问题》,台北:文笙书局2003年版。
    [25]傅崐成:《海洋法相关公约及中英文索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傅崐成主编:《弗吉尼亚大学海洋法论文三十年精选集(1977-2007)》(套装共4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范晓婷等:《海洋维权执法的法律依据之辨》,《行政与法》2009年第12期。
    [28]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29][奥]阿·菲德罗斯等著:《国际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0]高之国、贾宇、张海文主编:《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31]高之国等主编:《国际海洋法论文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
    [32]高之国等:《国际海洋法发展趋势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33]高之国,张海文主编:《海洋国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34]高健军:《国际海洋划界论——有关等距离踌殊情况规则的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
    [35]高健军著:《中国与国际海洋法——<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1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
    [36]高健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高伟浓:《国际海洋法与太平洋地区海洋管辖权》,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高建明:《论国家管辖权的发展趋势》,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39][荷]格老秀斯著:《论海洋自由或荷兰参与东印度贸易的权利》,马忠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国家海洋局政策研究室编:《国际海域划界条约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41]国家海洋局政策研究室编:《各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42]国家海洋局编:《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年版。
    [43]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
    [44]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45]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4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47]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国外海洋管理法规汇编》,北京:海军出版社,2001。
    [48]顾关福编著:《战后国际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49]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0]管松:《“无意中影响水下文化遗产的活动”法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51]韩丘涟痕整理:《韩振华选集之四南海诸岛史地论证》,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3年版。
    [52]黄瑶:《国际法关键词》,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3]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黄異:《国际法》,台北:启英文化公司1996年版。
    [55]黄異:《海洋秩序与国际法》,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
    [56][英]约翰·霍夫曼:《主权》,陆彬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7]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8][美]惠顿:《万国公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59][美]塞谬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经济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0]姜池皇:《国际公法导论》,台北:新学林2006年版。
    [61]季国兴:《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域管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2]季国兴:《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两种制度及中日东海划界》,《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3]金永明:《东海问题解决路径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4]金永明:《东海划界争议解决路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65]金永明:《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66]焦传凯:《论公海制度的演进及趋势》,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7]贾宇:《弘扬传承先进海洋文化依法保护中华海底文物》,见《中国海洋报》第1409期,2005年5月24日。
    [68]贾宇:《切实维护我国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年第4期。
    [69]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吴从周译,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71][苏]∏.Φ.科兹洛夫主编:《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曹静、吴振海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2][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3]刘达人、袁国钦:《国际法发达史》,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74]冷新宇:《普遍管辖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5]雷崧生:《海洋法》,台北:中华书局1964年版。
    [76]鹿守本:《海洋法律制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77]吕一燃:《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8]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介》,高之国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
    [79]刘楠来,周子亚:《国际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
    [80]刘中民:《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1]刘中民:《国际海底制度之争》,《海洋世界》2007年第1期。
    [82]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83]刘文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批准和生效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外交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84]刘东铖:《论船舶污染事故中船员犯罪问题》,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5]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6]李浩培:《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87]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8]李金明:《南海争端与国际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书2003年版。
    [89]李金明:《南海波涛——东南亚国家与南海问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
    [90]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91]李国强,《日本研究中国边疆之现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第4期。
    [92]李国强,《对解决南沙群岛主权争议几个方案的解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93]李国强,《近10年来钓鱼岛问题研究之状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
    [94]李国强,《南沙群岛的过去和现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第3期。
    [95]李国强,《南沙群岛史地问题的综合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
    [96]李国强等编,《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论著资料索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97]李国强:《新中国海疆史研究60周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
    [98]李国强:《海岛与中国海疆史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99]李国强:《钓鱼列岛属于中国有确凿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30日第007版。
    [100]李可:《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法论意义——以传统抽象思维作为参照》,《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101]李可:《法学方法论》,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2]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3]李永采:《海洋开拓争霸简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104]李建勋等:《陆源污染防治的全球性法律机制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第3期。
    [105][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6]梁迎修:《类型思维及其在法学中的应用——法学方法论的视角》,《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107]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8][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109][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10]林欣:《海洋法中的刑事管辖权》,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年版。
    [111]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2]楼锡淳:《海岛》,北京:测绘出版社2008年版。
    [113][英]哈·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14][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15][美]马汉:《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
    [116]梅宏:《可持续发展观与海洋法的关系》,《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
    [117]倪征燠:《国际法中的司法管辖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118]倪健中、宋宜昌:《海洋中国:文明重心东移与国家利益空间》,北京:中 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119]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0][苏]尼古拉耶夫:《国际法中的领水问题》,徐俊人、俞大鑫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
    [12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林茂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2][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3]牛宝成等:《海洋竞争报告——人类四次分割海洋》,《决策与信息》2004年第9期。
    [124]钮先钟:《战略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5][韩]朴椿浩编:国际海洋边界---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王丽玉、李红云、
    [126]张海文译,王铁崖编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127][澳大利亚]J.R.V.普雷斯科特:《海洋政治地理》,王铁崖、邵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28]潘石英:《南沙群岛·石油政治·国际法》,香港:香港经济导报社1996年版。
    [129]潘京苏:《从中日海洋争端论我国全民海洋安全意识培养》,东南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
    [130][美]约翰·帕金斯:《地缘政治与绿色革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年版。
    [131]丘宏达:《现代国际法》,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
    [132]屈广清主编:《海洋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3]饶戈平主编:《国际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4]融天明:《知识产权类型化不足与司法困境》,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5][美]罗辛斯基:《海军思想的发展》,钮先钟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34页。
    [136]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137]沈克勤:《国际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
    [138]沈文周:《海域划界技术方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
    [139]宋云霞:《国家海上管辖权理论与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140]史春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1]前苏联科学院国家和法研究所海洋法研究室编写:《现代国际海洋法一世界海洋的水域和海底制度》,吴云琪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42][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范怀俊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3]邵维国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盗罪规定的超普遍管辖权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44]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1990—2003)》,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45][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46][英]斯塔克:《国际法导论》,朱奇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147]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48]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9]王绳祖等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150]王正毅:《边缘地带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1]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2]王金强:《美国海底利益的诉求与国际多边海洋机制的构建——以海底界限的争论为中心(1968-1973)》,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53]汪兆椿:《迟迟不能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世界》1994年第11期。
    [154]魏敏:《海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155]吴楚克:《中国国防与边疆防御问题研究新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6]吴楚克:《文明与跨文化新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7]吴楚克:《试论中国边疆政治学与边政学、民族学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58]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9]吴从周:《论法学上之“类型”思维》,载《法理学论丛——纪念杨日然教授》,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160]吴纯光:《太平洋上的较量—当代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61]王素娟:《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海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62]王诗成:《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郑和海洋战略思想研究》,《齐鲁渔业》,2000年第1期。
    [163][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国际法》,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64]吴卡:《中日“冲之鸟”争端的国际法分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165][英]希金斯、哥伦伯斯:《海上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
    [166]徐祥民:《海洋法律、社会与管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
    [167]徐祥民:《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168]徐祥民:《现代海洋法的实质及其给我们的启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69]徐质斌:《海洋国土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70]徐辉:《中美军事互信为何难以建立?》,《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71]肖慧丹等:《如何正确理解海洋倾废的定义》,《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第3期。
    [172]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173]杨金森,高之国编著:《亚太地区的海洋政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174]杨昭全等:《中韩海洋权益之争》,《东北亚研究》2009年第1期。
    [175]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6]杨泽伟主编:《国际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7]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北京:实事出版社1999年版。
    [178]俞宽赐:《国际法新论》,台北:兽英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版。
    [179]尹章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暨相关法规汇编(英文本)》,台北:文笙书局1998年版。
    [180]尹章华:《海洋法概要》,台北:文笙书局1998年版。
    [181]尹章华:《国家主权与海域执法》,台北:文笙书局2003年版。
    [182]尹田:《中国海域特权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83]袁古洁:《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84]袁征:《世界近代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5]郁志荣:《浅谈对海洋权益的定义》,《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第5期。
    [186]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87]张耀光:《中国边疆(海疆)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8]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9]章士平:《中国海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190]张良福:《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191]张炜:《国家海上安全》,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192]张炜、郑宏:《影响历史的海权论—马汉<海权对世界的影响(1660—1783)>浅说》,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3]张辉:《国际海洋法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武警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94]张耀光著:《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5]张文木:《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6]张惠荣:《海上没有弹丸之地——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看海洋权益纷争》,《红旗文稿》2005年第20期。
    [197]张文彬:《论私法对国际法的影响》,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98]张静:《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研究及我国相关立法完善》,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99]郑海麟:《钓鱼岛列屿之历史和法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00]仲光友:《大陆架划界的原则与方法探析》,《中国海洋报》2007年2月6日,第1578期。
    [210]赵明义:《当代国际法导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2001年版。
    [211]赵振飞:《沿海国对领海外海域的管辖权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12]周鲠生著:《国际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13]周忠海:《周忠海国际法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214]周忠海:《论海洋法中的剩余权利》,《政法论坛》,2004年第9期
    [215]周忠海:《论专属经济区上空的法律地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16]周子亚、杨志雄:《海洋法知识》,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217]周子亚、范涌:《公海》,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218]周丕启、张晓明:《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权力》,《国际论坛》2004年第1期。
    [219]朱文奇:《国际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0]朱子芬:《海洋法》,台北:正中书局1973年版。
    [22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联合国国际法公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版。
    [222]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研室编:《国际公法案例评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23]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224]张蕴岭:《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构建新型伙伴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25]赵理海著:《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226]赵理海主编:《当代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1978年版。
    [227]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28]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概说》,《中国军事科学》2002年第1期。
    [1]Anthony Giddens, Deation-state and Violence.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85.
    [2]American Law Institut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Second:Foreign Relations Law of the United State, ch.1, s.6.1965.
    [3]Aileen San Pable---Baviera edited,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Philippine Perspectives,Philippine China Develepment Resource Center &Philippine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1992.
    [4]Apichai Sunchindah,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o the Mekong River Basin: A Framework for Trans boundary Co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hared Water Resources, The Indonesia Quarterly ⅩⅩⅩⅠ/4,2003.
    [5]A. R. Sutopo,Tensions in the Spratly Islands, The Indonesia Quarterly ⅩⅣ/1,1986.
    [6]A. L. Morgan, The New Law of the sea:Rethinking the lmPlieations for Sovereign Jurisdietion and Freedom of Action, Oeean DeveloPment and Intemational Law, Volume27, Numbersl - 2,1996.
    [7]Anne-Marie Slaughter:Liberal liber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Policy, Vol.10,1995.
    [8]Aron, Raymond:Peace and War: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ranslated by Richard Howard and Annette Baker Fox, Doubleday,1966.
    [9]Bob Catley and Makmur Keliat, Spratlys:The Dispu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Great Britain, Biddles Limited,1997.
    [9]B. A. Hamzah, Jurisdiction Issues and the Conflicting Claims in the Spratlys, The Indonesia Quarterly XVIII/2,1990.
    [10]Charles H. Stevenson, U. S. Foreign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Regional Issue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14, no.2, September 1992.
    [11]Chang Pao-min, A New Scramble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 no.1, June 1990.
    [12]David Jenkins, Trouble over Oil and Water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ugust 7,1981.
    [13]Dave Hatcher, Abduction of A villag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February 24,1978.
    [14]David Rosenber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Developing a Regional Respons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21, no.1, April 1999.
    [15]Daniel Y. coulter,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Countdown to Calam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17, no.4, March 1996.
    [16]D. P.0.'Connell,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Volumel. Clarendon Press, Oxford World Publishing Corp,1982.
    [17]D. W. Bowett, Estoppel before InternationalTribunalandit's Relation to Acquiescence, 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33,1957.
    [18]D. W. Bowett,Jurisdiction Changing patterns of authority over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British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1982. Fifty-third year of issue London, England: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 1983.
    [19]Dieter Heinzig, Disputed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mburg Institute of Asian Affairs,1976.
    [20]Eric Tagliacozzo, Border Permeability and the State in Southeast Asia Contraband and Regional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23, no.2, August 2001.
    [21]Esmond D. Smith, Jb, China's Aspirations in the Spratly Island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16, no.3, December 1994.
    [22]Finn Laursen, Toward a New International Marine Order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2.
    [23]F. A. Mann, The Doctrine of Jurisdic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Hague Recueil des cows 1 Academic dedroit intmational de IA Haye,1964.
    [24]Fulton, Thomas Wemyss. "The Sovereignty of the Sea.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Claims of England to the Dominion of the British Seas, an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Territorial Water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ights of Fishing and the Naval Salute. Edinburgh:William Blackwood and Sons,1911. Reprinted 2002 by The Law book Exchange, Ltd
    [25]Gerard J. Mangone, Law for the world ocean Stevens; Eastern Law House, 1981.
    [26]Gidel, le 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 dela Mg(111).1934.
    [27]George Kent and Mark T. Valencia, Marine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28]George A. Coquia, Navig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hipp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Indonesia Quarterly XVⅢ/2,1990.
    [29]George Kent, Regional Approaches to Meeting National Marine Interest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5, no.1, July 1983.
    [30]George Lauriat and Melinda Liu, Pouring Trouble on Oily Water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 28,1979.
    [31]Guy Sacerdoti, Smoothing Troubled Water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12,1980.
    [31]Harvard Law School:Harvard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Law, Draft Convention on Jurisdiction with respect to Crime, Art..1 (b),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9,1935.
    [32]Harvard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Law, draf Convention on Jurisdiction with Respect to Crime, arts.3,4,8, in AJIL, Vol.29,1935.
    [33]HerbertW. Briggs, The Law ofNations:Cases, DocumentsandNotes New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Inc.1952.
    [34]Shee Poon Kim, The South China Sea in China's Strategic Thinking,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19, no.4, March 1998.
    [35]Hasjim Djalal,The 1982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A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 The Indonesia Quarterly Ⅻ/1,1985.
    [36]Hasyim Djalal, Spratly Dispute Needs Democratic Settlement, The Jakarta Post January3,1995.
    [37]Hasjim Djalal, The Relevance of the Concept of Joint Development to Maritime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Indonesia Quarterly XXVI1/3,1999.
    [38]Ian James Storey, Creeping Assertiveness:China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21, no.1, April 1999.
    [39]I. A. Shearer, Starke's International Law, ed., Bntterworth & Co. 1994.
    [40]John Mcbeth, Oil-rich Diet,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pril 27,1995.
    [41]J. Soedjati Djiwandono, The Security of Sea Lanes i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The Prospects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The Indonesia Quarterly XIV/1,1986.
    [42]James C. F. wang, HandbookonOceanPolitics & Law, GreenwoodPress,1992. Jonathan L Charney,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15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1985.
    [43]Jiguoxing, maritime jurisdiction in the three china seas:options for equitable settlement. in choon-ho park etc. edited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and east asia, institute of east and west studies, yonsei university,1996.
    [44]J. R. V. prescott, Maritime Jurisdiction In Southeast Asia:A commentary and map, east-west environment and policy, east-west enviroment and policy institude,1981.
    [45]Jean Bodin, On Sovereignty:Four Chapters from The Six Books of a Common wealth, trans. Julian H. Frankl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6]Jean-Jacque Rousseau, "Social Contract", trans. By Donald A. Cress, Cambridge: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Inc.,1987.
    [47]Jessup, The Law of Temtorial Waters and Maritime Jurisdiction,1927.
    [48]J. D. Harris, Cases-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Law,3rd,1983. Ian Brownlie,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New York,4ed, 1990.
    [49]K. Das, Perched on a Claim,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 29,1983.
    [50]Kriangsak Kittichaisaree, The Law of the Sea and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in southeast A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ngpore,1987.
    [51]Knight, Gary and Hundgah Chiu,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Cases, Documents, and Readings, NewYork: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and UNIFO Publisher, Inc.,1991. R. P. Anand, Origin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the Se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Revisited, Martinus Nijhoff, The Hague, 1983.
    [52]Leszek Buszynski, ASEAN,the Declaration on Conduc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25,no.3,2003.
    [53]Lewis M. Alexander, The Ocean Enclosure Movement:Inventory and Prospects, San Diego Law Review, VOl.20, NO.3,San Diego Press, April 1983.
    [54]Lim Joo- jock., Geo—Strategy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Basin,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79.
    [55]Lisa Ford, Settler Sovereignty:Jurisdiction and Indigenous People in America and Australia,1788-1836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56]Lee Lai To Managing Potential Conflic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olitical and Security Issues,The Indonesia Quarterly XⅧ/2,1990.
    [57]Mark J.Valencia,A Spratly Solution,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March 31,1994.
    [58]Mark J. Valencia and St. Munadjat Danusaputro, Indonesia:Law of the Sea and Foreign Policy Issues, The Indonesia Quarterly Ⅻ/4,1984.
    [59]Michael Vatikiotis, Sea Worthy,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pril 21,1994.
    [60]Marwyn S. Samuels, 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New York, Metheun, 1982.
    [61]Oppenheim-Lauterpacht, International Law,1955.
    [62]Phiphat Tangsubkul, ASEAN and the 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2.
    [63]Peter Katzenstein and Takashi Shiraishi, ed,Network Power:Japan and Asia Cornell University,1996.
    [64]Peter Kien-hong Yu,The Chinese(Broken)U-shaped Li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Points, Lines, and Zone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25, no.3, 2003.
    [65]Peter Van Ness, Alternative U. S.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Chin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Vietnam,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20, no.2, August 1998.
    [66]Ramses Amer, The Territorial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and Regional Stabil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19, no.1, June 1997.
    [67]Rodney Tasker, Stake-out in the Spratly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February 24,1978.
    [68]Rigoberto Tiglao, Troubled Water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une 30,1994.
    [69]Rigoberto Tiglao, Remote Control,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une 1, 1995.
    [70]Rudolf Bernhardt,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NewYork: North-Holland,1984, Vol.7.
    [71]R. R. Churchill and A. V. Lowe, The Law of the Sea,2nd ed.,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8.
    [72]Shigeru Oda, The Law of the Sea in Our Time, Vol.1, U N. Seabed Committee, Leyden,1977.
    [73]WyndhamL. Walker, Territorial Waters:The Cannon Shot Rule, The 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1945.
    [74]Zhiguo Gao, The South China Sea:From Conflict to Cooperation,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25,1994.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公海公约》
    [3]《领海与毗连区公约》
    [4]《捕捞及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
    [5]《大陆架公约》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8]《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1]《人民日报》(1949——2011年)
    [2]《光明日报》(1974——2011年)
    [3]《中国海洋报》(1988——2011年)
    [4]《环球时报》(1949——2011年)
    [1]联合早报
    [2]中国南海研究院
    [3]凤凰网
    [4]人民网
    [5]新华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