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中国高校学生生存问题不容乐观,不但有“贫困生”问题,还有最近出现的“富二代”问题,也有校园“贫富差距”导致的严重问题。在贫困生问题方面,中国高校为数不少的贫困生,他们或因贫困而影响学业,或因贫困而拖累家庭,甚至因贫困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富二代”问题则是中国高校校园新出现的问题,而且不容忽视。伴随着“贫困生”和“富二代”的并存,中国高校校园又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主要体现为高校校园内的同学关系鸿沟。由于这种鸿沟出现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宿舍,所以爆发冲突的隐患比校园外的“贫富差距”社会问题更为危险。
     中国高校学生出现一系列的生存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制度设计出了问题。中国高校学生当前的生存路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路径为主,国家、社会路径为辅;可是,在这个生存路径的制度设计中,家庭路径却没有法律地位,而国家、社会路径还很不完善。比如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忽略了高校学生的社会保障权利;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安排上,不符合中国国情,政府分担的成本太少,学生分担得太多;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中,没有把已经是成年公民的高校学生当作经济地位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另外,在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教育捐助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情,中国有必要构建新的高校学生生存路径:以国家、社会路径为主,家庭路径、个体路径为辅,并在社会保障、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教育捐赠等方面做出制度完善。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是高校学生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高校学生一般是成年人,父母没有抚养的法定责任;高校学生要学习,没有自我生存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学生的户籍已经迁离原籍,无法纳入原来的城市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所以,有必要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高校学生的基本生存权利。
     另外,高等教育成本应该实行合理分担,其中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一部分,学生分担部分不应超过25%。但是,中国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没能达到占GDP的4%之要求,在世界各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导致高校学生承担了过重的负担。如果这种分担模式在“精英教育”背景下因为高等教育回报率还比较高而得以维系的话,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回报率大大降低,特别是在中国“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在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导致的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高等教育成本,降低学费,减轻学生负担。
     就是在高校学生应该负担的那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也应该在负担的方式上有所考量高校学生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群体是法定年龄已“成年”而经济上还“未成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法定成年人,法律上不保障、实际上也不应该再依赖父母;但是,他们也不可能自己挣钱以解决大学学费。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高等教育之准公共产品属性,合理安排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资助模式,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国现有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助、贷、减等类型,各有利弊,需要调整。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将成年的高校学生与其家庭捆绑在一起,只面向“家庭贫困学生”,有诸多弊端,应该有所调整。
     基于培养人之目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应该基于“学习境脉”理论,让学生融学习于劳动当中,从劳动中学习。为此,国家、高校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加以改进。另外,中国高校研究生群体还存在一个特殊问题:不少研究生付出了很多的科研劳动,可是,他们却得不到合理的报酬。为此,需要改革相关的制度安排。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慈善事业的支持。中国高等教育捐助还很落后,教育慈善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育。当前,要发展中国教育慈善事业,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其中,由于校友捐助在整个教育捐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中国高校有必要重点考量校友慈善资源的培育。其中,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改善师生关系,改善母校和校友的关系。
     本博士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开展研究,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调查研究法,适当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Various survey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current issu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serious, not only "poor second generation" issues, as well as the recent "rich second generation" issues, but also campus "wealth gap". The "poor second generation" problem is usually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s of po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There're a large number of poor stud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ir study and families are affected because of poverty, even committing crimes because of poverty... and the "rich second generation" issue is an emerging problem in Chinese campus, and can not be ignored. Along with "poor second generation" and "rich second generation" co-existence, "wealth gap" has emerged in Chinese campus, mainly reflected in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Because those gaps appear in one classroom, or in one dorm room, so the hidden dangers of conflict more than the dangers of "wealth gap" in social.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survival path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hich makes clear design that the systems have problem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survival path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s:the family path have no legal status, and the national/social path far from perfect.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do not rely on the family path, on the other hand, the national/social paths providing assistance for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far from perfect. Such arrangements, in-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right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ocial security are ignored; the proportion of cost sharing arrangements for higher education do not meet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government share the cost too few and students share too much; in the state loan system,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did not have been as an adult citizen. In additi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studying and donor are still have some obvious problems.
     Right of social security is a citizen's basic right,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basic rights.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generally are adults, their parents do not have the the statutory responsibilities to support them;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to study, and have no self-survival time and energ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domicile have been moved out, and cannot be included in the original urban or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nsure the basic righ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ddition, we should implement a reasonable share of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the government should assume a greater part, and the students'sharing part should not exceed 25%.However, the lack of Chines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has failed to meet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ccounting for 4% of GDP, which leading to that students have to take a heavy burden. If this sharing model could be maintained in the "elite education" context because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still relatively high rate of returning, then,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 higher education, the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turn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especially in China, "university Enroll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not in bala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assume more of higher education costs, lower fees, reduce the burdens of students.
     In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burdened, we should also be considering the way of burdening. Students are "adult" on legal age and their economy still "minor". They are legal adults, the law does not protect, in fact, should not be relying on their parents; but they can not own money to solve the university tuition fees. In this cas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rrange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assistance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gts basing on the external benefits of higher education. China's current system of students include award, assistance, loans, reducing and other types, but they are pros and cons, and needed to be adjusted.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ties the adult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gether, only for the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it has many drawbacks, and it should be open to more university students.
     Basing on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people, basing on the "learning contexts" theory, we need to take fur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work-study. In addition, Chinese universities graduate students, there are a special problem:many graduate students pay a lot of research work, however, they do not get reasonable returns. To this end, we need to reform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uate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constraints or cancel the power of instructors on management.
     Contributions for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However, contrib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very backward, charitable resources are not proper training. The reasons are complex.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charity need reformment of the system. Because alumni donor contributions in the whole education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the ratio, so Chinese universities need to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arity resources, alumni concerns. At present, the priority is to improve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o improve the school and alumni relations.
引文
1.安德鲁·卡内基.论财富[M].选自赵一凡主编《美国的历史文献》。
    2.[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3.[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4.柴效武.高校学费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5.曹明睿.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陈国良.教育筹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7.陈忠联.教育经费筹集的新思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美]D.B.约翰斯通著,沈红、李红桃译.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9.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杜殿坤.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2.[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方乐华.社会保障法论[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15.[奥]弗.冯.维塞尔著,陈国庆译.自然价值[M].商务印书馆,1982年。
    16.龚放.大学教育的转型与变革[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8年。
    17.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1998—200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18.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困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英]霍布斯著,黎思夏等译.利维坦[M],商务印书馆,1985年。
    20.赖达清,.社会保障法—保障公民生存权利的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李星云.教育经济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林声.中国勤工俭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
    24.刘良贵.人性与导向—人性的形成机制探讨[M].香港新华人民出版社,2008年。
    25.刘升平、夏勇.人权与世界[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
    26.[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等译.认真对待权利[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27.吕炜.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M].经济管理出版社。
    29.冒荣.世纪之交的教育选择[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30.冒荣.科学的播火者——中国科学社述评[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1.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5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32.苗苏菲.从无偿教育到有偿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33.[美]诺齐克著,何怀宏等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4.[法]P.布尔迪厄著,杨亚平译.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5.[法]P.布尔迪厄著,邢克超译.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36.[法]P.布尔迪厄著,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37.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困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8.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9.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
    40.桑新民.教育哲学对话[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1.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
    42.史万兵.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43.[日]矢野真和著,张晓鹏等译.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4.[法]泰.德萨米著,黄建华等译.公有法典[Z].商务印书馆,1982年。
    45.王缉思.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46.王家福,刘海年.中国人权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7.肖泽晟.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M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48.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9.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5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6年。
    51.杨克瑞.战后美国联邦政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2.叶留金著、张天恩译.苏联高等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
    53.余卫明.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
    54.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55.[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56.岳怀玉、昊小林.勤工俭学研究与对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57.张广利.社会保障理论教程[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58.张民选.理想与抉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59.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0.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61.赵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62.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3.赵中建.高等学校的学生贷款一国际比较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6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M].商务印书馆,2000年。
    65.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66.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7.郑名桢.留法勤工俭学运动[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
    68.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M].湖南教育出版社。
    69.钟明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7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
    71.85th Congress(1958)US Code:Congress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News, Vol.1, St. Paul,Minnesota:West Publishing.
    72. Atchley, RC. Social force and aging. [M].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73. Johnstone,B. (1986)Sharing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n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ance,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Collge Board.
    74. Utter, D. B., Noble, C. H.&Brady [M]. Investing in the Future:Transforming Current Students Into Generous.
    1.曹洪彬.我国捐赠的公共经济学分析.厦门大学,2006.
    2.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黄维.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
    4.金芳.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从利益视角的探索.复旦大学,2005.
    5.郎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6.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
    7.李慧勤.高等教育收费与学生资助的实证研究-云南省案例.华中科技大学,2004.
    8.李庆豪.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华中科技大学,2006.
    9.刘幼昕.学生资助制度的责任伦理研究.西南大学,2008.
    10.潘力.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
    11.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2005.
    12.王冲.中国高校资本结构多元化及其优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4.
    13.徐颖.基于学生利益的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张万朋.高等教育投融资中的产权、规制及技术经济问题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4.
    1.布鲁斯·约翰斯通著,李红桃、沈红.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比较教育研究,2002(1)
    2.蔡禾等.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
    3.陈成文,喻名峰.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4.陈丽、陆根书.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特点及启示[J]高教研究2007(1).
    5.崔凤.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J].人口学刊,1999(6).
    6.代蕊华.美国高校的资金筹措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7.方水镇.大学生自杀念头产生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4)。
    8.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
    9.龚放.对教育本质的反思与追问:高教研究的重要前沿[J].中国高教研究,2003(6)。
    10.龚放.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与质量观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11.龚放.重视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12.龚放.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13.郭国庆.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成因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
    14.郭曰君,吕铁贞.论社会保障权[J].青海社会科学,2007(1)。
    15.黄兴国.浅析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现状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6.乐倩.建议建立高校学生医疗保障体系[N].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9日A5版。
    17.李乐平.论社会保障权[J].求是,2004(3)。
    18.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19.刘秀芬.高校学生人格障碍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2000,(2)。
    20.卢月兰.七例高校学生偷窃犯罪司法鉴定与精神鉴定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1998(12)。
    21.洛晓萍.高校学生求职费用问题探讨[J].教育艺术,2007(1)。
    22.马叙伦.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开幕词[J].人民教育,1950(7)。
    23.冒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麦当劳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24.冒荣.创造与自由—谈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25.冒荣.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6.冒荣.从精英之塔到大众之厦[J].东方文化,2002(5).
    27.冒荣.研究型大学与创造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1999(2).
    28.冒荣.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J].教育研究,1992(2).
    29.丘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
    30.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31.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05(1).
    32.桑新民.全球化视野中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潮流—东亚研究型大学网络文化共建共享的战略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9(1).
    33.汪婷.芬兰人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包容性特别好.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4日。
    34.汪霞.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谈大学国际化的应对之策[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
    35.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36.王运来.科学辩证创新前瞻—匡亚明的人才观的特征[J].南京大学学报,2006(4).
    37.王运来.大学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J].光明日报,2005-9-15。
    38.吴海鸿.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中国青年报,2004-1-15.
    39.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
    40.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41.余秀兰,龚放,张红霞,曲铭峰.教授承担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2.余秀兰.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发达国家的理念及其嬗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9(1).
    43.余秀兰.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07(1)。
    44.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45.张红霞.科学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历史与逻辑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7).
    46.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3)。
    47.周贤君,宋啸燕.经济学视角下高校收费问题的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48. Alumni[J]. Fund Raising Management,1999,30(9).
    49. Bruce Johnstone. A Political Culture of Giving and the Philanthropic Support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EB/OL]. http://www.gse.buffalo.edu/org/IntHigherEdFinance/Philanth ropy.2005-3-22/2005-4-20.
    50. Contribution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p by 4.9Percent to $25.6 Billion Second Year of Growth FollowingTwo-year Slump [EB/OL]. http://www.cae. org/con-tent/pdf/VSE 2005 SurveyPRwithTables. pdf.2006-02-16/2006-09-11.
    51. Debra, A. Worley, Jennifer, K. Little. The critical role of stewardship in fund raising:the Coaches vs. Cancer cam-paign [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2, (28).
    52. Mehmet,O.& Yip, Y.H. (1985)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Scholarship Policy in Malaysia", Higher Education, Vol.14 P2008。
    53. Lamont, Don. Getting close to the donor[J]. Fund Raising Management,1993.24(7).
    54. Rose, R.,1986, Common goals but different roles:the state's contribution to the welfare mix. In Rose, R.& Shiratori, R. 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①注:该数字不是很精确,只是一个大概接近的数字,由于这个误差不影响本论文总体的讨论,所以本论文采用这个数字来进行讨论。
    ①赖达清.社会保障法—保障公民生存权利的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P1。
    ②赖达清.社会保障法—保障公民生存权利的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P3。
    ①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5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P4-5。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P11。
    ③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P7。
    ④赖达清.社会保障法—保障公民生存权利的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P4。
    ⑤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319。
    ①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②丘海雄等.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
    ③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3)。
    ④蔡禾等.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
    ⑤ Atchley, RC. Social force and aging.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5,151.
    ⑥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
    ⑦陈成文,喻名峰.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⑧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320。
    ⑨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320。
    ①张亦嵘.女大学生欲提请违宪审查,法院认为大学生应自立[N].法制日报2006年1月18日第8版。
    ②周露,董娟.大学生向父亲借钱被拒,欲公证断绝父子关系[N].重庆商报2008年4月19日第13版。
    ③邓兴军、何佳.大学生为学费告母亲孩子养到多大算独立[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2/27/content_291867.htm。
    ④孟大庆.家境贫寒,无奈休学,女大学生状告离异生母[N].江南时报2002年10月8日第7版。
    ⑤谢磊杨克元.女大学生每月开销三千,起诉父亲要求增加抚育费[N].新闻晨报,2007年11月7日第4版。
    ⑥王晓凡,韩俊杰.20岁女大学生起诉父亲索学费被法院驳回[N].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1日第3版。
    ⑦吴海婕,西法.因留学费用母子对簿公堂,21岁儿子指责母亲没母性[N].青年时报,2010年3月24日第13版。
    ①裴晓兰.大学生向离婚父亲索抚养费被驳[N].京华时报,2010年4月20日第A13版。
    ②陈治家.刺死研究生儿子父亲领刑十年[N].广州日报,2009年5月16日第A24版。
    ③李江一,等.武汉大学生回老家遭亲父投毒,因无力付其学费[N].武汉晚报,2010年7月19日第8版。
    ①高明.老父无力供儿子上大学悬梁自尽[N].城市信报,2009年8月7日第16版。
    ②高建.陕西一考生考上复旦交不起学费,父亲跳楼自杀[N].青年时讯,2009年6月5日第5版。
    ③李春岩等.学费高如山 大学通知成催命单[N].南方都市报,2003年7月21日第3版。
    ①施健学.贫困生卖万斤橘子筹学费一小时内被抢购空[M].现代金报,2009年02月21日第2版。
    ②廉军,辛宏伟.关注西部特困生[M].文汇报,2005年3月11日第4版。
    ③曹菁.贫困大学生6元生活一天500元生活费撑了80天[M].广州日报,2009年10月26日第A14版。
    ①彭礼寿,等.一年伙食只花8.35元中南财大一女生捡吃剩馒头[M].文汇报2005年1月11日第9版。
    ①大学毕业证竟由婚姻契约换来[M].南方都市报,2000年3月14日第9版。
    ①王灵燕.分手后讨要工资卡引发血案痴情女怨杀前男友[M].长江日报,2010年3月3日第9版。
    ②翁晓波,谭迎春.大学生打8份工养活82岁奶奶感动数千师生[M].武汉晚报,2010年1月15日第9版。
    ③叶伟民,赵一海.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M].南方周末,2009年12月17日A01版。
    ④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开发主管孙美丽公布的消息称,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资料来源:海南日报2004年8月6日。
    ①李清.北科大男生劫持人质抢劫银行[M].新京报,2009年7月12日第A15版。
    ①康正.3大学生绑架工头勒索300万未果后撕票[M].华商报2009年2月6日第17版。
    ②胡晓,舒楚寒.大学班级团支书与生活委员校内行窃1年[M].重庆时报2009年5月8日第22版。
    ③肖玉.一大学生3年偷书1585本价值3.7万,偷书只为读书[M].重庆晨报2009年7月9日第5版。
    ①董馨.高校贫困三好生行窃受审,20余名同学求情[M].成都商报,2009年8月26日第12版。
    ②陈逸清,尚法.大四学生无钱交学费持刀抢劫[M].青年时报,2010年3月3日第9版。
    ①黄兴国.浅析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现状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②张蓓蓓.谈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J].今日南国,2008(3)。
    ③田北北.北京海淀18所高校窃案排行北大位列第一[N].新京报,2009年6月11日第2版。
    ④杨之辉,赵丽兴.丽江女大学生抢劫杀人碎尸[M].云南信息报,2009年4月17日第2版。
    ①朱燕.女大学生设一夜情陷阱敲诈已婚男子210万[M].新京报,2009年4月9日第A13版。
    ②甘丽华.裸聊网站主播多为女大学生最高月薪近五万[M].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7日第3版。
    ③沈娅鑫.大学生三陪女自述:人穷,会连起码的自信都没有[M].中国青年报,2002年9月11日第4版。
    ①陈清华.对“二奶”学生就该亮黄牌[M].南国都市报,2010年8月17日第A20版。
    ①袁岳.警惕富不过二代[J].企业家天地,2008(2)。
    ①汪东亚.2009年:备受争议的“富二代”[M].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7日第2版。
    ②黄铁苗.关注“富不过三代”现象[N].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2日第7版。
    ③广州日报讯.95%富二代拒接民企班[N].广州日报,2010年5月25日第A8版。
    ①卢月兰.七例高校学生偷窃犯罪司法鉴定与精神鉴定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1998(12)。
    ②方水镇.大学生自杀念头产生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4)。
    ①吴海鸿.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15日。
    ②刘秀芬.高校学生人格障碍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2000(2)。
    ①朱文娟.2009年高校安全事故发生52起大学生自杀占死亡事故一半[N].青年报,2010年3月19日第2版。
    ②辛言.吉林农业大学杀人案:大四学生在宿舍刺死同学[N].新文化报,2009年11月15日第4版。
    ③卢红、闫硕.吉林通化师范学院男生校园内砍伤4名同学后逃窜[N].新文化报,2010年3月26日第8版。
    ①注:该资料来源于网易等网站,2010年3月29日。
    ①[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P80。
    ①张民选.理想与抉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P127。
    ②杨克瑞.战后美国联邦政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P2。
    ①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P361。
    ②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困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69。
    ①马叙伦.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开幕词[J].人民教育,1950(7)。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P404-406,433。
    ③张民选.理想与抉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P364-368。
    ①张民选.理想与抉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P382。
    ①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困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P12。
    ②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困社群的一个买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P13。
    ①注: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对于什么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4日出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婚姻法第
    21条规定的“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①[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P272。
    ①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困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P23。
    ②洛晓萍.高校学生求职费用问题探讨[J].教育艺术,2007(1)。
    ③周贤君,宋啸燕.经济学视角下高校收费问题的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①余卫明.社会保障法学[Ml.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P7。
    ②余卫明.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P7。
    ①余卫明.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P7-8。
    ①注释:“移”的意思是侈,为多余、富裕的意思。“移则分”就是要把自己多余的财富分给百姓。
    ①该段话的大意是:国家设有掌老官,老人年70以上,一子不服役,每3个月政府馈送一次肉食;年80以上,二子不服役,每月都要馈送肉食:年90以上,全家不服役,每天都要馈送肉食。老人死后,政府要供给棺椁。
    ②该段话的大意是:国家设有掌幼。孩子多负担重的家庭,有3个孩子,妇女不服役;4个孩子,全家不服役;5个孩子,给保姆,发给两个人的口粮,孩子长到能做事以后停止发送。
    ①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P142。
    ②张广利.社会保障理论教程[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P360。
    ③[法]泰.德萨米著,黄建华等译.公有法典[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P15。
    ④方乐华.社会保障法论[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1版,P28。
    ①刘良贵.人性与导向——人性的形成机制探讨[M].香港新华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P14。
    ②[英]霍布斯著,黎思夏等译.利维坦[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P98。
    ③刘升平、夏勇.人权与世界[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P319。
    ④[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252。
    ⑤曹明睿.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23。
    ⑥曹明睿.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23。
    ⑦[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P302-303。
    ①[美]诺齐克著,何怀宏等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P157。
    ②[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等译.认真对待权利[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P301。
    ③[奥]弗.冯.维塞尔著,陈国庆译.自然价值[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P56。
    ①王家福,刘海年主编.中国人权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P527。
    ②钟明钊主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化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P95。
    ③肖泽晟.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P241。
    ④李乐平.论社会保障权[J].求是,2004(3)。
    ⑤郭曰君,吕铁贞.论社会保障权[J].青海社会科学,2007(1)。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82。
    ②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57。
    ③江泽民.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汇编[Z].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1。
    ①余卫明.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P15。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社会保障:一场欧洲规模的讨论[M](转引自《社会主义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418)。
    ③崔凤.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J].人口学刊,1999(6),P13页。
    ①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①乐倩.建议建立高校学生医疗保障体系[N].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9日A5版。
    ①王海燕.陈敏姬.北京流村镇256名大学生201人放弃“农转非”[N].北京日报,2010年7月21日第1版。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129。
    ①注:以2007年为例,2007年全国预算内财政收入5.13亿元,按照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所估计的,2007年的预算外财政收入计有:社保收入8000亿元,土地收入1.2万亿元,罚没款收入1.67万多亿元,此外还有国企利润1.62万亿元(这是国家的公开数据)。仅此几项,就是5.29万亿元,比预算内财政收入还多。两项相加,政府总收入达到10.42万亿元。
    ②羊城晚报讯.2006年政府“三公消费”9000亿专家呼吁率先压缩公务消费[N].羊城晚报,2009年1月15日第A02版。
    ①注:本文中“财政资助”与“社会保障”虽然都体现的是政府的责任,都是财政支出,都是国家保障路径,但其间的区别在于,财政资助体现的是一种政府的重视与给付,而社会保障体现的是一种公民的权利与政府的义务。
    ②张民选.理想与抉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P24-28。
    ①张民选.理想与抉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P29-33。
    ②B.叶留金著、张天恩译.苏联高等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P45。
    ③杜殿坤.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P4。
    ④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P340-341。
    ⑤85th Congress(1958)US Code:Congress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News, Vol.1, St. Paul,Minnesota:West Publishing, P1896。
    ⑥张民选.理想与抉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P144。
    ①Johnstone, B. (1986)Sharing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n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ance,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Collge Board, P3。
    ②赵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P17。
    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6年,P341。
    ①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87-113。
    ②[日]矢野真和著,张晓鹏等译.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P76。
    ①[美]D.B.约翰斯通著,沈红、李红桃.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P7。
    ①汪婷.芬兰人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包容性特别好.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4日。
    ②周贤君,宋啸燕.经济学视角下高校收费问题的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③注:该标准来源主要是参照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收费的普遍做法(比如美国是21%左右),结合中国的实际,最终在1996年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第五条明确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
    ④注:从绝对数字看,日本的学费可能是世界最高的,每人一年教育总支出8930英镑,约合人民币11万元。但是,以人均GDP算,中国仅为1000美元上下,日本则超过3.1万美元,是中国的31倍。所以,从支付比例上来看,其支付的11万元仅相当于中国居民支付3550元。而中国现阶段大学费用(含学费、住宿费等开支)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有的仅学费就每年超过1万元。所以,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费用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
    ⑤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① Mehmet,O.& Yip, Y.H. (1985)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Scholarship Policy in Malaysia", Higher Education, Vol.14 P2008。
    ② DES(1988) Top-up Loans for Students, London:HMSO, P1。
    ③张民选.理想与抉择——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P177-180。
    ①彭安臣.我国博士生资助制度变迁及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①余卫明.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P92。
    ①注:该资料来自天涯社区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