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民政协理论应是系统的、发展的,外交学理论同样应是系统的、发展的,在这种系统的理论框架下,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研究也应当是系统的、发展的。本文依据逻辑顺序次第展开,探讨了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指导思想、性质、特点、作用、内容、途径和载体等,涉及到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思想与政策、内容与形式、内在机制与外部环境。
     一是在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指导思想的研究上提出,人民政协在对外交往中要结合政协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把握党的外交思想,从总体上坚持党和国家的正确外交原则,包括全面把握与深刻理解毛泽东同志国际统一战线理论、邓小平同志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和而不同”和胡锦涛同志“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同时,要坚持用发展的、系统的、辩证的和重点论的观点,以人民政协理论为指导,正确分析政协对外交往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在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性质和特点的研究上认为,人民政协的性质和我国的总体外交格局决定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性质是人民外交;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决定了人民政协在我国民主外交中具有重要地位;人民政协对外交往具有联系广泛、代表性强、层次较高、影响较大、形式灵活、亦官亦民的特点。人民政协在对外交往中,要坚持自身对外交往固有的性质,并通过发挥特点和优势,体现这种固有的性质。
     三是在人民政协促进我国外交民主化的作用研究上认为,中国有中国特殊的民主观念,但在尊重民主的一般性原则下,人民政协一定要践行民主政治思想,促进我国外交民主化。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活动有利于完善我国外交工作的协商、监督和参与机制,有利于改善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外交形象,使中国外交迈向民主化和现代化。所以,本文从协商的角度,探讨了人民政协在外交政策形成上发挥作用的必要性、特殊性和机制;然后从监督的角度,探讨了人民政协如何在对外交政策落实上发挥作用,提出要加强对外交活动情况的审议、围绕外交方面的问题反映社情民意、针对外交政策的落实开展视察考察、参与对外交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检查等。最后从参与的角度,探讨了人民政协在协助外交政策落实上的特殊作用,认为人民政协对外交活动的民主参与,表现出对国民外交的拓展性,对政府外交的辅助性,对公众外交的引导性和对公共外交的提升性。
     四是在人民政协对外交往重要内容的研究上认为,人民政协要结合政协的优势和特点,围绕新时期的三大任务,抓住当前国际国内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开展对外交往活动。具体来讲,由于人民政协的第一要务是促进发展,人民政协要通过对外交往促进我国的发展外交;由于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国内统一战线与国际统一战线理论具有逻辑一致性,人民政协要通过对外交往促进世界和谐与国内和谐;由于人民政协是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其发扬民主的协商形式与世界民主发展的潮流相适应,人民政协要通过对外交往来促进我国的人权外交。
     五是在人民政协对外交往形式与载体的研究上认为,外交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外交大会、会议或会商,即国家代表定期会晤;以声明、信件、照会、备忘录等形式的外交文书往来;规定国家间关系各种问题的双边和多边的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筹备和缔结;进行政治谈判或其他的谈判;国家代表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在报刊上阐明政府对某些对外政策问题的立场,发布关于重大国际事件的正式消息,正式出版国际条约和文件。人民政协在开展对外交往中一般来说不能超越这些方式,但在这些主要方式中,有些具体外交方式人民政协是不能用的,有的虽然可以用但可能角度不一样,具体手段与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人民政协由于自身特有的性质和地位,在对外交往中有着特有的途径与载体。本文进而认为,人民政协要把握开展外交互访的特征,切实增强人民政协开展外交互访的目的性、有效性,合理安排外交互访的内容;要综合运用外交声明、座谈会、研讨会、纪念会、招待会、接受采访、发表演说等途径,宣传我国的外交政策与立场;要通过国际会议,促进我国多边外交的发展;要搭建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立体化平台,发挥政协主席对外交往与政协组织对外交往的优势与作用。
     六是在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比较研究上认为,由于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并同人民代表大会一样,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又由于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对象是议会,所以,对人民政协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各政党和西方议会在对外交往中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进而认为,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不同于人大的对外交往,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是人民外交,人大的对外交往是议会外交;人民政协不是议会,它和议会外交也不同,在外交的阶级性、目的性和方式上都有明显区别。人民政协对外交往与政党外交也不同,中国的政党外交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而人民政协包括了中国各政党和主要人民团体。但是,人民政协与我国人大、政党和西方议会在对外交往上又有着兼容性与相似性的一面。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同人大一样是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对外交往中,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人民政协同西方国家议会一样,包括了各政党的代表人士,要加强与议会的交流和合作;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要积极参与我国的政党外交,充分吸收各党派参加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活动,支持民主党派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活动。
     最后,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创立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理论,必须立足于体系的完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创立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理论。人民政协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外交学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二者在学科特点上有很多相似性,这是创立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理论的学理基础。以此为基础,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理论也就应有两个方面:即学与术。学是关于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本体论部分,包括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性质、地位、特点和内容等,术是关于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应用论部分,包括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途径、机制、作用、环境等。当然,这两个方面也不能截然分开。否则就称不上是体系。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理论建设的方向应是建立关于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学与术;能否建立起关于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学与术,是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理论成熟与否、全面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在创立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理论中,提倡学术思维,才能树立科学精神,将之视为科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从内政与外交相结合的层面,创立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理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从内政层面而言,人民政协在我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完善上起着协商、监督的作用;从外交层面而言,人民政协以参政的方式,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两个层面结合最终促进了中国外交的民主化、现代化。研究外交或研究人民政协,都必须研究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同时,研究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是一个交叉学科的问题,既属于对人民政协研究的范畴,又属于对中国外交学研究的范畴,二者的密切联系体现于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当代政协事业的发展与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决定了人民政协对外交往工作的发展,政协对外交往工作的发展状况往往是政协事业与外交事业发展的表现,其取得的成绩是政协事业得以开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工作成绩的一个侧面。
The theory of the CPPCC(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should be systematical and creative,and the theory of diplomacy should be systematical and creative too,so the theory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should be systematical and creative also.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e guiding thoughts, natur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s ,contents ,methods, platforms,internal mechanism and external surroundings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In the first chapter,it researches the guiding thoughts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It proposes that the CPPCC should stick to the theory of the CPPCC with developing, systematical, dialectical,and priority viewponts,at the sametime ,the CPPCC should grasp the CPC's(the Chinese Party of China) thoughts ,including Mao Zedong’s theory of the united front of the world people, Deng Xiaoping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democracy, Jiang Zeming’s ideal that there is much harmony among the different things ,and Hu Jintao’s Diplomatic concept that we should construct a harmonios world.
     In the second chapter , it researche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The CPPCC's nature and the Chinese overall diplomacy decide that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are the people's diplomacy on the earth. The CPPCC is an important body in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so i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overall dipomacy . It is a major form for carrying forward socialist democracy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country,so i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hinese depomacy.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have charatics of wide connections, strong representiveness,high lever ,deep influence,flexible form .They are official or non-official from time to time. The CPPCC should adhere to its nature and embody the nature through carrying forward its charateristics.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researches the unique function in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hinese dipomacy.Democratic diplomacy is modern diplomacy .China has a special democracy concept ,so it has the special concept of democratic diplomacy.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are beneficial to the consultative and joint mechanism of Chinese foreign exchanges and foreign affairs.They can contribute to enshape good impression for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Fisrtly,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 feasibility and mechanism during the process of foreign policy for the CPPCC.Secondly ,it discusses how the CPPCC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ervising over the implement of foreign policy.Finally,it discusses how the CPPCC can help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 the foreign policy.
     In the fourth chapter , it research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the CPPCC's first task i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so it must improve Chinese development througn foreign contacts.Because it is an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of the Chinese people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of the world people,it must improve the world harmony and the Chinese reunification. It is a major form for carrying forward socialist democracy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country,therefore,it should improve the human rights diplomacy.it can enlarge the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mprove the governmental diplomacy,guide the public diplomacy ,and promote the media diplomacy.
     In the fifth chapter , it researches the methods and platforms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Diplomacy contains foreign polices , and contains the forms, methods ,meanings and platforms of diplomacy. These forms, methods ,meanings and platforms includes the exchanges of diplomatic documents such declarations, demonstrations,letters, notes as memorandums;includes national representatives’diplomatic meetings such conferences, congresses as consultations; includes drafting , concluding, signing and publishing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protocols and agreements;includes political negotiations and other negotiations;includes national representives’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includes expounding governmental viewpoints rela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issues,publisizing the formal new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events. The CPPCC can not reject these forms, methods ,meanings and platforms,but some of them should not be used by the CPPCC,otherwise , the CPPCC could transcend its own position.Some of them can be used by the CPPCC,however, the CPPCC should consider its own points,concrete methods and aims. Firstly, this thesis researches how to organize the exchanging visits for the CPPCC. Secondly , it researches how to promulgate the national polices toward the foreign countries for the CPPCC.Thirdly, it researches how to convene and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for the CPPCC.Finally, this thesis researches how to estabalish the platforms of foreign contacts for the CPPCC.
     In the sixth chapter , it conducts a comparing research on the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During the comparing research on the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it thinks the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NPC's(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foreign contacts because the NPC's foreign contacts are parliament diplomacy ,on the contrary ,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are the people’diplomacy.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arliament diplomacy because the CPPCC is not a congress in China in terms of its nature,and because the class character ,aim and methods of them are different.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because the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speacially points to the CPC’foreign contacts, and because the CPPCC contains all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main societies in China.However,because the CPPCC is an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is like National People’Congress as a major form for carrying forward socialist democracy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country,it should connect, improve and help each other with the National People’Congress during the foreign contacts. Because the CPPCC contains the parties’representatives ,so it is like the Parliaments of westen countries ,and so it should exchange with the parliaments of westen countries in the foreign contacts.Because the CPPCC i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should absorb and support all the parties in the foreign contacts,assist democratic parties to join in the CPC’foreign contacts.
     At last,all in all,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e practice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rich ,the experience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ure ,the possibility to build the theory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is enough. The theory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should be built because it can meet the needs to build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the CPPCC,and because it can meet the needs to build and develop the diplomatic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teristics.In order to build the theory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two points must be considered:
     One is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tice in building the theory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The subject of the CPPCC is one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tice,and the subject of dilpomacy is one integrating the theory with pratice,too.So the simularities of such two subjects make the base for the theory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on which the theory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have two aspects :the science and the technique.Its science is the basic part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including the guiding thoughts ,important rules ,nature,status ,chara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Its technique is the practical part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including methods ,mechanism,role ,surrounding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Two parts depend on each other ,otherwise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are not systematical.Building two parts is standard of building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as it can endeep the research only if build the scientific spirit through building them.
     Another is to integrate domestic affairs with foreign affairs in building the theory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The CPPCC can play the consultative and supervising role in forming and completing the foreign policy from the aspect of domestic affairs.it can play the participating role from the aspect of foreign affairs.Two aspec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mocratization and moderniztion of Chinese dipomacy.The research on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are issues in both the subject of CPPCC and the subject of diplomacy, which embo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of domestic affairs and foreign affairs.The causes of CPPCC and Chinese diplomcy decide the cause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The cause of the CPPCC's foreign contacts reflects the causes of CPPCC and Chinese diplomcy.
引文
①毕云红. 外交决策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1).
    ②政协章程修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学习新修订政协章程问答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 2004 年,第49 页.
    ①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辑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 [C].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6 页.
    ②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1999 年版,第 198 页.
    ③新华社北京二十九日电.人民政协全体会议通过提案,否认伪政府联大代表,慰劳全国人民解放军,交由中央人民政府分别执行[N].人民日报,1949-09-30.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923 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4 页.
     ①全国政协办公厅干部培训中心.人民政协简明教程[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69页.
    ①全国政协办公厅干部培训中心.人民政协简明教程[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38页.
    ②裴默农.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年版,序言页.
    ③裴默农. 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4 页.
    ①金正昆.外交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0-35 页.
    ②张历历,等.现代国际关系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84—85页.
    ③刘达人.外交科学概论[M].中华书局1940年版,序言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利的原理[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62 年中文版,第 21-22 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摘要) [EB/OL]. http://www.pdzx.gov.cn/infoAction.do?method=detail&news_id=5091,2007-01-18.
    
    ①江泽民同志参加“两会”党员负责同志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03-27.
    ②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71 页.
    ①周启朋,杨闯. 国外外交学[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8 页.
     ①政协章程修改领导小组办公室. 学习新修订政协章程问答[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78 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4 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34 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04 页.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3 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60 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83 页.
    ①人民日报讯.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2-10-24.
    ① 李建敏.中国传统“和合思想”推动当代和平外交[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04/content_3581849.htm,2005-10-04.0
    ② Joseph Nye. the New National Interest [J] . Foreign Affairs,July /August 1999.
    ③Hans Morgenthau.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M].American Polititical Science Review,46:961,1988.
     ①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56 页.
    ①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953 页.
    ②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辑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C].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2 页.
    ③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25 页.
    ①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辑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C].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 页.
    ②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4 页.
    ③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93 页.
    ①全国政协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2 页.
    ②全国政协研究室.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00 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8 页.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答记者问(2004 年 3 月 12 日)[A].政协章程修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学习新修订政协章程问答[C].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0 页.
    ②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答记者问(2004 年 3 月 12 日)[A].政协章程修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学习新修订政协章程问答[C].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0 页.
    ①全国政协研究室.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00 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1 页.
    ②李君如.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协,2006(1).
    ③中共中央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 [N].人民政协报,2006-02-08.
     ①《中共中央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N].人民政协报, 2006-02-08.
    ②李瑞环.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6月14日) [R].《河北政协工作手册》[M].石家庄: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1997 年编印.
    ①叶自成.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0 页.
    ②叶自成.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2-43 页.
     ①李瑞环.学哲学、论哲学(下册)[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75 页.
    ②李瑞环.学哲学、论哲学(下册)[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8 页、第 629 页、第 631 页、第 633 页.
    ①叶自成.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3 页.
    ②叶自成.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 页.
     ① 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会议开幕词[J],人民日报,1949-09-22.
    ①政协章程修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学习新修订政协章程问答[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8 页.
    ②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3 页.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9 页.
    ②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5 页.
    ③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研究室.学习宪法政协章程资料选编[M]. 昆明: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研究室2004 年编印,第 14 页.
    ④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研究室.学习宪法政协章程资料选编[M]. 昆明: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研究室2004 年编印,第 14 页.
    ⑤政协章程修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学习新修订政协章程问答[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8-19 页.
    ①列宁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20-621 页.
    ②列宁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547 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364 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87 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85-186 页.
    ⑥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朱训,郑万通.中国政协全书(上卷)[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0 页.
    ⑦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朱训,郑万通.中国政协全书第二卷[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0 页.
     ①文史知识编辑部.文史知识[Z]. 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 27 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46 页.
    
    ①中共中央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 [N].人民政协报,2006-02-08.
    ②鲁毅,等.外交学概论[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 页.
    ①杨公素.外交理论与实践》[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4 页.
    ②周启朋,杨闯.国外外交学[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11 页.
    ③[英]哈?尼科松.外交学[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3 页.
    ④[英]戈尔·布思.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 页.
    ⑤周恩来外交文选[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2 页.
    ⑥周启朋,杨闯.国外外交学[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10 页.
     ①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6 页.
     ①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辑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3 页到 184 页.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2 页.
    ② Wang Yunze .People’Diplomacy Has Bright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2003(3).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3 页.
    ①《乡音》编辑部.开展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联络[J].乡音,2000(1).
    ①齐怀远在对外友协七届理事会上强调中国民间外交大有可为[N].人民政协报,2002-05-21.
    ②熊平,刘东凯.贾庆林会见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西拉杰丁[N].人民日报,2006-3-31.
    ③马力超.马来西亚:加深政治互信、实现互利双赢[J].中国政协,2006(4).
    ④贾庆林.加强交流合作,共创美好未来―――在印尼各界人士欢迎活动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03-27.
    ⑤新华社.贾庆林出席中斯建交 50 周年暨“中斯友好年”庆祝招待会[N].人民政协报,2007-03-01.
    ①江迪.发挥优势和特色为构建和谐世界作贡献——2006 年全国政协对外交往工作综述[N].人民政协报,2007-03-02.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3)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7 页.
    ②人民政协报讯.王忠禹会见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N].人民政协报,2003-09-03.
    ①新华网.郑万通谈贾庆林访问拉美四国的成果[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406909.html,2005-05-22.
    ②全国政协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辑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版,第 319 页.
    ③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9-22.
    ① 贾庆林.过去一年积极拓展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EB/OL].http://www.cppcc.gov.cn/yhwl/200703030238.htm,2007-03-03.
    ②新华社.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21 日在北京会见了世界基督教联合会总干事撒母尔·考比亚一行 [EB/OL].http://www.cppcc.gov.cn/yhwl/200702120274.htm,2006-11-22.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8)[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2 页.
    ② 新华社.塞内加尔总统瓦德会见王忠禹[N].人民政协报,2006-06-06.
    ③人民政协报讯.王忠禹与塞内加尔经社理事会主席会谈[N].人民政协报,2006-06-06.
    
    ①周启朋,杨闯.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83 页.
    ② 严亚明.“间岛”交涉与国民外交的兴起[J].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 (6).
    
    ①罗罗.国民外交[J].东方杂志,第十八卷,第十五号.
    ②印少云.民初国民外交运动的对内转向分析[J].江汉论坛,2006(11).
    ③周鲠生.国际公法之新发展[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第 313 页.
    ④慕亚平,马新民.试论周鲠生的国民外交理论[J].法学评论,1990(5).
    
    ①鲁毅,等.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0-92 页.
    ②王福春.外事管理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18-124 页.
    
    ①毕云红.外交决策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②张历历.关于中国外交决策研究的几个问题[J].国际论坛,2000(2).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人民政协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页.
    ②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6 页.
    ③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6 页.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8 页.
    ①[英]费尔萨姆.外交手册[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年版,第 117 页.
    ②毕云红.外交决策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③李瑞环.增强商量意识,学会商量本领[J].中国政协,2000(3).
    ①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辑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3 页.
    ②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 5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政协报,2004-09-21.
    ③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2006 年编印,第 6 页.
    ①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3 页.
    ②毕云红.外交决策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③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9 页.
    ④[英]哈罗德·尼科松 .外交学[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53 页.
    
    ①[美]杰·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53 页.
    ②孙哲.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①张历历.关于中国外交决策研究的几个问题[J].国际论坛,2000(2).
    ②毕云红.外交决策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①朱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6)[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1 页.
    ②靳文.外交调研探微[J].世界知识,1988(4).
    ③朱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6)[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1-152 页.
     ①刘 泽 民 .坚 持 四 个 到 位 , 着 实 抓 好 社 情 民 意 工 作 [N].人 民 政 协 报 ,2004-04-26.
    ①周子亚.外交监督与外交机关[M].正中书局,1944 年出版,第 1 页.
    ②赵晓春.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监督制约机制剖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3).
    
    ①赵晓春.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监督制约机制剖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3).
    ②舒扬,李少民,等.政策学概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34 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②慕亚平,马新民.试论周鲠生的国民外交理论[J].法学评论,1990(5).
     ①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2006 年编印,第 7 页.
    ②政协河北省委员会.河北政协工作手册[M].石家庄:河北省政协办公厅 1997 年编印,第 426 页.
    ①港澳台侨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全体会议. 政协江苏省第八届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工作简则[EB/OL]. http://www.jszx.gov.cn/wcm/portal/firstPage.do?state=init&templateID=1&pageID=3&recordID=1281, 2002-09-24.
    ②港澳台侨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全体会议. 政协江苏省第八届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工作简则[EB/OL]. http://www.jszx.gov.cn/wcm/portal/firstPage.do?state=init&templateID=1&pageID=3&recordID=1281, 2002-09-24.
    
    ① [美] 加·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10 页.
    ②[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8 页.
    ③[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9 页.
    ④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怎样影响世界舆论[M].北京: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298 页.
    ⑤刘文祥.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国会与总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8 页.
    ⑥时新.李肇星在线谈外交[M].北京: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1 页.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8)[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89 页.
    ②朱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5)[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0 页.
    ①戴超武.国家利益概念的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2).
    ②昆山日报讯.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调研组来昆调研[N]. 2004-4-28.
    ③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4)[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1 页.
    ①八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五年工作总结(1993-1998)[R],北京: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 1998 年编印.
    ②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应对非典影响,我省招商引资的新策略”调研报告[EB/OL]. http://www.jszx.gov.cn/wcm/portal/firstPage.do?state=init&templateID=1&pageID=3&recordID=1716.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4 页.
    ②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0 页.
    ③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8 页.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214 页.
    ②全国政协九届常委会举行第十六次会议[N].西藏日报,2002-02-27.
    ③政协十届全国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04-07-05.
    ④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N].人民政协报,2004-01-28.
    ①李国正.国家形象的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151 页.
    ②赵可金.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③袁岳.中国可以有怎样的公众外交? [J].商务周刊, 2005(6).
    
    ①黄琳,王春燕.媒介议程设置与美国外交决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3).
    ②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9 页.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1)[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1-182 页.
    
    ①葛军.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外交[J].世界知识,2005(10).
    ②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68 页.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0 页.
    ②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6 页和 208页.
    ③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15 页.
    ② 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8 页.
    
    ①顾莹惠.论 20 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外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4).
    ②周斌.论华盛顿会议前后的全国国民外交大会[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1).
    ③饶品良.《苏日中立条约》与战时国民外交[J].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5(5).
    ④印少云.近代中国的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J].学术研究,2004(3).
    ①李国正.国家形象的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1 页.
    ② Gu Zixin.Why Your Devotion to People-to- People Diplomacy [J].Voice Friendship,2005(4).
    ①Charles Wolf, Jr.Brian Rose. Public Diplomacy:How to Think About and Improve It[Z]. The Rand Corporation,2004,p3.
    ② Christopher Ross. 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J]. The Washington Quarerly , Spring, 2002.
    ①王逸舟.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②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4).
    ③程亮著,唐小松指导.中国公共外交析论[M]. 2006 年 9 月中国期刊网电子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
    
    ①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2).
    ②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学院学报,2005(3).
    ①[美]约瑟夫·戈尔德,托马斯·G·韦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中的多边发展外交[J].金融与发展,1987 年第 24 卷第 1 期.
    ②冯绍雷,等.国际关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71 页.
    ①郝银铭.经济外交纵横谈[J].21 世纪, 1997(5).
    ②周永生.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初探[J].北方论丛,1996(1).
    ③冯昭奎.日本的经济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6).
    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冷战后的美国与世界[M].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 页.
    ⑤江主席在马来西亚发表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1994-11-12 日.
    ⑥朱素梅.二十世纪外交方式的演进[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3).
    
    ①朱素梅.二十世纪外交方式的演进[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3).
    ②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 2005 年全国人大九届三次全体会议上)[N].人民日报,2005-03-05.
    
    ①胡锦涛.共同谱写和平、发展、合作的新篇章[N].人民日报,2007-01-01.
    ②鲁毅,等.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6 页.
    
    ①冯绍雷,等.国际关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71 页.
    ②冯绍雷,等.国际关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71 页.
    ①李瑞环.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1995 年 6 月 26 日)[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238 页.
    ②李瑞环.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1995 年 6 月 26 日)[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 [C].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238 页.
    ①高汝伟.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世界视域[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②李瑞环.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1995 年 6 月 26 日)[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 [C].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238 页.
    ③李瑞环.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1995 年 6 月 26 日)[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 [C].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238 页.
    ①李瑞环.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1995 年 6 月 26 日)[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 [C].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238 页.
    ②李瑞环.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1995 年 6 月 26 日)[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 [C].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238 页.
    ③李瑞环.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1995 年 6 月 26 日)[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 [C].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238 页.
    
    ①夏汛鸽.国际发展环境变化后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4-11-29.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6 页.
    ③于毅.李瑞环主席会见埃及总理詹祖里[N].光明日报,1999-05-25.
     ①施爱国.“东方主义”与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国威胁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①李瑞环.散布“中国威胁论”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1995 年 5 月 22 日)[A],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
    
    ①乌云斯琴.贾庆林与葡萄牙议长举行会谈[N].人民政协报,2004-09-11.
    ②王莉,徐宝康.贾庆林同韩国总统会见[N].人民日报,2004-08-28.
    ③人民日报讯.李瑞环访问智利.人民日报,1995-02-02.
    ①刘建飞.试析美国人权外交[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4).
    ②李瑞环.中国民主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A].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50 页。
    ③席来旺.美国“人权外交”简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2).
    ①王锦瑭.论美国的人权外交[J].求索,1994(3).
    ②王杏芳.浅议人权保障与人权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00(2).
    ③王蔚.美国借人权干涉主权[N].经济导报,2005-03-09.
    ④美国借人权干涉主权[EB/OL]. http://www.chinacfa.cn/l/au/2006-06-17/6edbfc962fe5bf8dc021d17cd64ba035.html,2006-06-17.
    ①王锦瑭.论美国的人权外交》[J].求索,1994(3).
    ②梁立华.人权外交:霸权欲望对国家实力的补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5(1).
    ③李瑞环.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140 页.
    ①梁守德.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M].哈尔滨,北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5-186 页.
    ②李世安.评美国的跨国市民社会运动与人权外交[J]世界历史,2002(6).
    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的发言[N]. 人民日报,2005-03-04.
    ①张宏毅.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题签页.
    ②谷盛开.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的法律与政策思考[J].国际法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0(6).
    ③李瑞环.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141 页.
    ①倪世雄指导的王芳博士论文.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政策(1980~2003)[M].复旦大学2004 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电子版,第 1 页.
    ②倪世雄指导的王芳博士论文.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政策(1980~2003)[M].复旦大学2004 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电子版,第 140-141 页.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R].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3/03/content_2642823.htm, [EB/OL].2005-03-03.
     ①李瑞环.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384 页.
    ①[美]杰斐逊集(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1139 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25 页.
    ③李瑞环.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140 页.
    
    ①李瑞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摘自会见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时的谈话[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136 页.
    ①人民日报讯.海外媒体、学者积极评价中国两会[N].人民日报,2006-03-16.
    ②央视国际.海外媒体评论:中国两会离百姓越来越近[EB/OL].http://www.cctv.com/news/world/20040309/100593.shtml,2004-03-09.
    ③新华网.《欧洲时报》文章认为中国政协作用日益凸显[EB/OL].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004lh/510210.htm, 2004-03-04.
    ①樊体宁.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5 年的中国外交[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1).
    ②张妍.和谐世界与中国外交[J].世界知识,2006(8).
    ③李瑞环.学哲学、论哲学(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76 页.
    ④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⑤曲庆彪,杨文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3).
     ①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2 页.
    
    ①孙君健.邓小平国际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②胡锦涛.促进共同发展------胡锦涛在越南国会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05-11-02.
    ③肖枫.从“和平外交”到“和谐外交”[J].当代世界,2006(8).
    ①贾庆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2005 年 7月8日)[A].全国政协干部培训班学习材料选编之二[C]. 北戴河:全国政协干训中心2006年编印.第 210 页.
     ①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1/content_4459120.htm ,2006-04-21.
    ①阎学通.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政策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6(1).
    ②方世南.文明多样性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学习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J].学习论坛,2006(2).
    ③满振刚.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新理念的深层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①人民日报东京 12 月 9 日电(记者温宪、于青).李瑞环在日中友好七团体举行的欢迎招待会上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1999-12-10.
    ②张红.“ 普遍和谐”思想与国际关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③温宪,于青.李瑞环在日中友好七团体举行的欢迎招待会上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1999-12-10.
    ④国家和平年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94 页.
    ①郭志俊.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J].兰州学刊,2006(5).
    ②李瑞环.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321 页.
    ③李瑞环.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A].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139 页.
    ①温宪.李瑞环主席同库马拉通加总统会见[N]. 人民日报,1999-12-03.
    ②李瑞环.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321 页.
    ③李瑞环.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321 页.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1)[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2-183 页.
    ②满振刚.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新理念的深层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③孙薇.贾庆林会见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N].人民政协报,2003-12-05.
    ①乌云斯琴.加强互利合作共创美好未来———贾庆林在韩国经济四团体午餐会上的演讲[N].人民政协报,2004-08-30.
    ②徐坚.“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问题研究,2006(4).
    ③李瑞环. “宁失千军,不丧寸土”[A].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269 页.
     ①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和外事委员会.八届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和外事委员会工作总结[EB/OL]. http://www.jszx.gov.cn/wcm/portal/firstPage.do?state=init&templateID=1&pageID=3&recordID=1586.
    ①李瑞环.西藏的历史进步[A].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326 页.
    ②李瑞环.西藏的历史进步[A].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326-327 页.
    ③李瑞环.客观、公正地评价西藏所发生的一切[A].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397 页.
    ①马剑,陈一鸣.贾庆林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和国民议会议长[N].人民日报,2003-12-6.
    ②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和外事委员会.八届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和外事委员会工作总结[EB/OL]. http://www.jszx.gov.cn/wcm/portal/firstPage.do?state=init&templateID=1&pageID=3&recordID=1586.
    ③赵金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在政协河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N].河北日报,2006-02-16.
    ④周启朋,杨闯.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7 页.
     ①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 页.
    周启朋,杨闯.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8 页.
    ③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 页.
     ①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4 页.
     ①刘正学,梁晓.李瑞环会见罗中友协领导人[N].人民日报,1998-05-18.
    
    ①刘正学,梁晓.李瑞环同康斯坦丁内斯库会见[N].人民日报,1998-05-17.
    ②刘正学,梁晓.李瑞环抵达布加勒斯特[N].人民日报,1998-05-15.
    ③李渤.新编外交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68 页.
    ①刘正学,梁晓.李瑞环抵达布加勒斯特[N].人民日报,1998-05-15.
    
    ①刘正学,梁晓.李瑞环抵达布加勒斯特[N].人民日报,1998-05-15.
    ②李渤.新编外交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62-164 页.
    ③赵丕涛.外事概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2 页.
    ④周启朋、杨闯.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38 页.
    ⑤李渤.新编外交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67 页.
    ⑥王铁涯,田如萱等.国际法资料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44 页.
    ①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6 页.
    ②江亚平,王建刚,罗辉.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见印度总理瓦杰帕伊[N].人民日报,2003-11-25.
    ③[美]埃·普利施科.首脑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0 页.
    
    ①江亚平,王建刚,罗辉.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见印度总理瓦杰帕伊[N].人民日报,2003-11-25.
    ②江亚平,王建刚,罗辉.贾庆林会见印度外长[N]. 人民日报,2003-11-25.
    
    ①李瑞环. 正视历史,面对未来——摘自会见葡萄牙总统桑帕约时的谈话[A]. 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C].北京: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第 380 页.
    
    ①王莉,康兴平.贾庆林参观奥地利左普夫生态农场侧记[N].人民日报,2004-8-31.
    ②马剑.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科伦坡参观中斯合作项目[N]. 人民日报,2003-11-30.
    
    ①乌云斯琴,康兴平.贾庆林一行参观巴塞罗那“环球文化论坛”[N].人民日报,2004-09-05.
    ②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2-194 页.
    ③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3 页.
    
    ①李渤.新编外交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7 页.
    ②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3 页.
     ①王荣久.正义的力量不可战胜——马万祺愤怒谴责北约暴行[N].人民日报(海版外),1999-05-10.
    
    ①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4 页.
    ②彭友今.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3 版,第 89 页.
     ①朱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4)[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92-93 页.
    ①李渤.新编外交学[M].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3 页.
    ②朱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4)[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9 页.
    ③本报北京 8 月 23 日讯(记者徐宝康、王莉). 韩国驻华大使举行招待会,庆祝中韩建交十周年[N].人民日报,2002-08-24.
    ①齐怀远.全国政协坚决反对“渐进式台独”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3/05/content_300757.htm, 2002-03-05.
    ②齐怀远.全国政协坚决反对“渐进式台独”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3/05/content_300757.htm, 2002-03-05.
    ③朱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4)[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14 页.
    ①温宪,于青.李瑞环在日本批驳“中国威胁论”,指出中国发展了决不会威胁别人,中国不发展倒会带来麻烦,中国的发展不可阻挡[N].人民日报,1999-12-14.
    ②张丽娟,张远峰.商务外交总论·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5 页.
    ③张丽娟,张远峰.商务外交总论·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6 页.
    ①王星桥,杨川.贾庆林在英中贸易协会发表演讲[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957670.html,2006-10-25.
    ②王莉.贾庆林在哥伦比亚国会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05-05-20.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7)[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28 页.
    ②王逸舟.中国与多边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
    
    ①楚树龙.多边外交:范畴、背景及中国的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
    ②[英]杰夫·贝里奇.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5 页.
    ③韩念龙.当代中国外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让 1987 年版,第 384 页.
     ①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8 卷第 6 期.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18 页.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957-958 页.
    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办公厅.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二十一世纪论坛 2000 年会议文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93 页.
    ①朱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5)[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7 页.
    ②人民政协报讯.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第 9 次国际会议在巴黎举行王忠禹出席并当选国际协会新一届主席[N].人民政协报,2005-06-11.
    ③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8)[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28 页.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1)[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7 页.
    ② G.R. Berridge. Diplomacy:Theory and Practice[M]. New York: Palgrave, 2nd ed.,2002,pp.168-169.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8 页.
    
    ①郑万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4)[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1 页.
    ②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6).
    
    ①陈锦华.中国与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01-02-03.
    ②人民政协报讯.王忠禹出席国际劳工大会并发表演讲[N].人民政协报,2006-06-07.
    ③《中国政协》讯.王忠禹率团出席国际会议并访问非欧三国[J].中国政协,2006(6).
    
    ①范炳良.国家外交形式的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05(3).
    ②李渤.新编外交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3 页.
    
    ①周启朋,杨闯.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125 页.
    ②鲁毅,等.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9-160 页.
    ③鲁毅,等.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 页.
    ①彭友今.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01 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版,第 171 页.
    ③裴坚章.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28 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48 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12 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66、360 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15 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78 页.
    
    ①李瑞环访问亚非四国圆满成功[N].人民日报,1999-05-27.
    ②全国政协秘书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瑞环访问亚洲三国圆满成功[N].人民日报,1999-12-16.
     ①李瑞环访问美洲四国圆满成功[N].人民日报,2000-05-24.
    ①朱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4)[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13 页.
     ①王逸舟.全球化和中国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7-178 页.
    ①陕西省政治协商委员会 2001 年大事记[EB/OL].http://www.sn.xinhuanet.com/200301071/36669.htm,2003-01-07.
    ②河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2005 年工作总结[R]. 河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2005 年印发.
    ③程超泽.世纪之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74 页.
    ①陕西省政治协商委员会 2001 年大事记[EB/OL].http://www.sn.xinhuanet.com/200301071/36669.htm,2003-01-07.
    ②陕西省政治协商委员会 2001 年大事记[EB/OL].http://www.sn.xinhuanet.com/200301071/36669.htm,2003-01-07.
    ③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2002 年度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大事记[EB/OL]. http://www.jszx.gov.cn/wcm/portal/firstPage.do?state=init&templateID=1&pageID=3&reco rdID=1570.
    ④该书编委会.中国人民政协词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48 页.
    ①该书编委会.中国人民政协词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48 页.
    ②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在2004年全国政协系统外事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R]. 2004年全国政协系统外事工作经验交流会印发.
    
    ①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2001 年工作总结[R].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2002 年印发.
    ②河北省政协.关于赴巴西、智利、新西兰进行经贸合作洽谈情况的报告[R].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646-647 页.
    
    ①列宁选集: 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83 页.
    ②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4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85 页.
    ①政协章程修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新政协章程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31 页.
    ③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河北政协工作手册[M]. 河北省政协 1997 年编印,第 399 页.
     ①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21 页.
    ②周恩来.关于目前国际形势、我国外交政策和解放台湾问题的发言(之二)(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1 9 5 6-0 6- 2 9.
     ①曹卫洲.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五十年回顾与思考[N].人民日报,2004-09-25.
     ①李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03 年 3 月 10 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R]. 新华社 2003 年 3 月 21 日.
    ②本书编写组.新政协章程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0 页.
    ①李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03 年 3 月 10 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R]. 新华社 2003 年 3 月 21 日.
    ②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发表声明:强烈呼吁停火政治解决危机[N].人民日报,2003-03-22.
    ①孙薇.李瑞环会见蒙古客人[N].人民政协报,2001-09-05.
    ②杜军玲.李瑞环会见也门协商委员会主席[N].人民政协报,2001-10-16.
    ③ 孙薇.李瑞环会见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范世阅[N].人民政协报,2001-12-18.
    ④本书编委会.中国人民政协词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37 页.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88 页.
    ②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0 页.
     ①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6 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155-161 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22-29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88 页.
    ②郭学堂.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J].国际观察,2005(1).
    ① 贾庆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EB/OL]. http://www.cppcc.gov.cn/yhwl,2007-03-0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M],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04 页.
    ③李胜凯,刘国柱.论战后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J].齐鲁学刊,1997(3).
    ④张爽.60 年代美国国会制度改革与美国外交决策[J],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论文电子版,1999(5).
    ① 汪涛.美国外交由谁负责?――总统与国会的权力之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② Arthur Schlesinger,Jr..Congress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J].Foreign Affairs, October,1972.
    ③ JohnG.Tower.Congress Versus the President: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J].Foreign Affairs,1981/1982,winter.
    ④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24 页.
    ⑤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31 页.
    ⑥李胜凯,刘国柱.论战后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J].齐鲁学刊,1997(3).
    ⑦James,Mac Gregor Burns,Tom Cronin,Jack Peltason,and David Magle.Government by the people[M].NJ:Prentice Hall,1987,p18。
    ⑧[美]托马斯·戴伊.民主的嘲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70 页.
    ⑨[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8 页.
    ⑩张千帆.自由的灵魂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1页.
    
    ①刘文祥.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国会与总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1 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 140 页.
    ③孙仲.论美国总统与国会外交决策权的消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①[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83 页.
    ①刘正学、果永毅. 李瑞环主席与法国参莫诺里议长会见[N].人民日报,1998-05-27.
    ②刘正学、果永毅. 李瑞环主席与法国参莫诺里议长会见[N].人民日报,1998-05-27.
    ③马累. 李瑞环会见马尔代夫议长[N],人民日报,1999-12-07.
    ① 孙哲.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② 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①孙哲.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②刘永涛.美国国会与外交[N].解放日报.1996-06-22.
    ③王国璋.当代美国国会的次级问政团体及其对立法的影响[J].问题与研究.1997(1).
    ④孙健.论政党政治与政党外交[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6).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4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34 页.
    ①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36 页.
    ②重庆《新华日报》社论.论共同纲领[N].新华日报,1946-01-16.
    ③肖效钦.中国国民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23 页.
    ④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卷)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年版,第 499 页.
    ① 孙薇.唐家璇、罗豪才分别会见美国客人[N].人民政协报,2003-10-24.
    ①李艳辉.政党与利益集团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②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7 页.
    ③吴兴唐.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 页.
    ④谭荣邦.政党国际组织的兴盛及其当代特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5).
    ⑤徐松,李星.亚洲政党国际会议是中国“政党外交”的成功体现[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05/content_1947754.htm,2004-09-05.
     ①张静宇,马剑,刘歌.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在北京闭幕[N]. 人民日报,2004-09-06.
    
    ①吴兴唐.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9 页.
    ②李宝俊,彭新良.新型党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意义[J] .教学与研究,2004(7).
    ③吴兴唐.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9 页.
    
    ①李艳辉.政党与利益集团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②吴兴唐.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9 页.
    ①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 页.
    ②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 页.
    
    ①朱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6)[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4-155 页.
    ②朱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6)[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5 页.
    
    ①李忠发.贾庆林会见蒙古民主党代表团[N].人民政协报,2006-12-15.
    ②李忠发.贾庆林会见蒙古民主党代表团[N].人民政协报,2006-12-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3、《列宁选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4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
    7、《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年版。
    8、《周恩来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9、《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版。
    10、《邓小平文选》第一到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到 1994 年版。
    11、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辑室编《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年版。
    12、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3、《十六大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1、朱训、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下卷,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
    2、该书编委会编《中国人民政协词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年版。
    3、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
    4、张长珍主编《人民政协教程》,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5、全国政协研究室编《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00 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年版。
    6、政协章程修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学习新修订政协章程问答》,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年版。
    7、彭友今主编《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3 年版。
    8、全国政协办公厅干部培训中心编《人民政协简明教程》,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年版。
    9、宋德敏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3),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10、朱训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4),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1、朱训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5),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12、朱训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6),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13、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7),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 年版。
    14、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8),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
    15、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1999),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6、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0),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7、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1),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18、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2),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9、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3),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20、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4),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1、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5),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1、金正昆著《外交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鲁毅、黄金祺等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 年版。
    3、刘达人著《外交科学概论》,中华书局 1940 年版。
    4、杨公素著《外交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5、李渤编著《新编外交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鲁毅等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年版。
    7、周启朋、杨闯编译《国外外交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8、赵丕涛编著《外事概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 年版。
    9、黄金祺著《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年版。
    10、张丽娟、张远峰编译《商务外交总论·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1、王福春主编《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2、韩念龙著《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让 1987 年版。
    13、吴兴唐著《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
    14、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年版。
    15、卫灵、孙洁琬著《邓小平外交思想探究》,中央文献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 年版。
    17、王逸舟著《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版。
    18、叶自成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9、裴默农著《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年版。
    20、谢益显主编《当代中国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年版。
    21、黄安余编著《新中国外交史》,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2、时新编《李肇星在线谈外交》,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
    23、王福春、张学斌编著《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4、刘文祥著《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总统与国会》,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25、张宏毅主编《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26、周子亚编著《外交监督与外交机关》,正中书局 1944 年版。
    27、[英]杰夫·贝里奇著《外交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8、[英]戈尔-布思主编《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
    29、[英]费尔萨姆著《外交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年版。
    30、[美]埃·普利施科著《首脑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 年版。
    31、[英]哈罗德·尼科松著《外交学》,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 年版。
    1、冯绍雷等著《国际关系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 年版。
    2、俞正梁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张历历等著《现代国际关系学》,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
    4、洪兵著《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程超泽著《世纪之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新华出版社 1998 年版。
    6、周鲠生著《国际公法之新发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
    7、阎学通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8、梁守德主编《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冷战后的美国与世界》,时事出版社 1991 年版。
    10、吴兴唐著《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
    11、倪世雄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2、国际关系学院《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17-1932),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8 年版。
    13、《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二十一世纪论坛 2000 年会议文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 年版。
    14、张巨岩著《权力的声音:美国怎样影响世界舆论》,三联书店 2004 年版。
    15、李国正著《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6、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出版。
    17、国际和平年中国组委会编《国家和平年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6年版。
    18、王铁涯、田如萱等编《国际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 1986 年版。
    19、[美]约瑟夫·奈著《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 2005 年版。
    20、[美]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21、[美]杰里尔·A·罗赛蒂著《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年版。
    22、[美]路易斯·亨金著《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23、[美]威尔逊著《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24、[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1、董云虎、刘武萍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2、舒扬、李少民等著《政策学概论》,求实出版社 1989 年版。
    3、李道揆著《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4、张千帆著《自由的灵魂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肖效钦著《中国国民党史》,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6、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4 年版。
    7、[美]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著《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 年版。
    8、[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著《美国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9、[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利的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2 年中文版。
    10、[美]加·阿尔蒙德著《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11、[美]《杰斐逊集》下册,三联书店 1993 年版。
    12、[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13、[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1、毕云红《外交决策及其影响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 1 期。
    2、朱素梅《二十世纪外交方式的演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 年第 3 期。
    3、谢震《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新理念》,《理论导刊》,2003 年第 7 期。
    4、吴建民《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
    5、孙仲《论美国总统与国会外交决策权的消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 4 期。
    6、郭学堂《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回归》,《国际观察》,2005 年第 1 期。
    7、严亚明《“间岛”交涉与国民外交的兴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 6 期。
    8、罗罗《国民外交》,《东方杂志》,第十八卷,第十五号。
    9、印少云《民初国民外交运动的对内转向分析》,《江汉论坛》,2006 年第 11 期。
    10、慕亚平、马新民《试论周鲠生的国民外交理论》,《法学评论》,1990 年第 5 期。
    11、孙哲《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期。
    12、张历历《关于中国外交决策研究的几个问题》,《国际论坛》,2000 年第 2 期。
    13、靳文《外交调研探微》,《世界知识》,1988 年第 4 期。
    14、赵晓春《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监督制约机制剖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 年第 3 期。
    15、戴超武《国家利益概念的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 年第 12 期。
    16、赵可金《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年第 3 期。
    17、袁岳《中国可以有怎样的公众外交?》,《商务周刊》,2005 年第 6 期。
    18、黄琳、王春燕《媒介议程设置与美国外交决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 年第 3期。
    19、葛军《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外交》,《世界知识》,2005 年第 10 期。
    20、顾莹惠《论 20 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外交》,《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 年第 4期。
    21、周斌《论华盛顿会议前后的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22、饶品良《〈苏日中立条约〉与战时国民外交》,《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 年第 5 期。
    23、印少云《近代中国的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学术研究》,2004 年第 3 期。
    24、王逸舟《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
    26、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第 4 期。
    27、程亮著,唐小松指导《中国公共外交析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9 月中国期刊网出版。
    28、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现代国际关系》2006 年第 2 期。
    29、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外交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30、约瑟夫·戈尔德《托马斯·G·韦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中的多边发展外交〉》,《金融与发展》,1987 年第 24 卷第 1 期。
    31、郝银铭《经济外交纵横谈》,《21 世纪》,1997 年第 5 期。
    32、周永生《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初探》,《北方论丛》,1996 年第 1 期。
    33、冯昭奎《日本的经济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 年第 6 期。
    34、席来旺《美国“人权外交”简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 年第 2 期。
    35、刘建飞《试析美国人权外交》,《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 年第 4 期。
    36、王锦瑭《论美国的人权外交》,《求索》,1994 年第 3 期。
    37、王杏芳《浅议人权保障与人权外交》,《国际问题研究》,2000 年第 2 期。
    38、倪世雄指导、王芳著《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政策(1980~2003)》,复旦大学 2004年网络出版。
    39、梁立华《人权外交:霸权欲望对国家实力的补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5 年第 1期。
    40、李世安《评美国的跨国市民社会运动与人权外交》,《世界历史》,2002 年第 6 期。
    41、樊体宁《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5 年的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42、张妍《和谐世界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2006 年第 8 期。
    43、肖枫《从“和平外交”到“和谐外交”》,《当代世界》,2006 年第 8 期。
    44、王逸舟《中国与多边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10 期。
    45、楚树龙《多边外交:范畴、背景及中国的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10 期。
    46、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6 期。
    47、范炳良《国家外交形式的发展趋势》,《当代世界》,2005 年第 3 期。
    48、李胜凯、刘国柱《试论战后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齐鲁学刊》,1997 年第 3期。
    49、张爽《70 年代美国国会制度改革与美国外交决策》,复旦大学硕士论文,1999 年 5 月。
    50、孙健《论政党政治与政党外交》,《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
    51、杨思华《民间外交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怀化师专学报》,1991 年第 4 期。
    52、高海宽《中国民间外交走向新的历史阶段》,《外交学院学报》,1999 年第 4 期。
    53、孙哲《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4 期。
    54、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3 期。
    1、周敦仁《美国国内政治和PNTR投票》,《国际展望》,2000 年第 4 期。
    2、张红《“普遍和谐”思想与国际关系》,《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期。
    3、郭志俊《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兰州学刊》,2006 年第5 期。
    4、徐坚《“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国际问题研究》,2006 年第 4 期。
    5、阎学通《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政策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 年第 1 期。
    6、方世南《文明多样性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学习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学习论坛》,2006 年第 2 期。
    7、满振刚《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新理念的深层解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5 期。
    8、曲庆彪、杨文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论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3 期。
    9、孙君健《邓小平国际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初探》,《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 1 期。
    10、谷盛开《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的法律与政策思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2000年第 6 期。
    11、王蔚《美国借人权干涉主权》,《经济导报》,2005 年 3 月 9 日。
    12、施爱国《“东方主义”与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国威胁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6 期。
    13、马力超《马来西亚:加深政治互信、实现互利双赢》,《中国政协》,2006 年第 4 期。
    14、李艳辉《政党与利益集团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
    15、李宝俊、彭新良《新型党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意义》,《教学与研究》,2004 年第 7 期。
    16、谭荣邦《政党国际组织的兴盛及其当代特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 年第 5 期。
    17、刘永涛《美国国会与外交》,《解放日报》,1996-06-22。
    18、王国璋《当代美国国会的次级问政团体及其对立法的影响》,《问题与研究》,1997 年第 1期。
    1、李君如《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政协》,2006 年第 1 期。
    2、《李瑞环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选编》,全国政协办公厅 1998 年 9 月编印。
    3、《学习宪法政协章程资料选编》,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研究室 2004 年 5 月编。
    4、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工作总结,从 1993 到 2006 年,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印发。
    5、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从一届到十届,全国政协办公厅印发。
    6、《全国政协干部培训班学习材料选编之二》,全国政协干训中心 2006 年编印。
    7、《河北政协工作手册》,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1997 年编印。
    8、《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论述选编》,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2006 年编印。
    1、人民日报
    2、人民政协报
    3、天津日报
    4、陕西日报
    5、河北日报
    6、西藏日报
    7、光明日报
    8、经济导报
    9、中国经济时报
    10、解放日报
    11、新华日报
    12、中国中央电视台网站(中央电视台主办):http://www.cctv.com
    13、人民网(人民日报主办):http://www.people.com.cn
    14、新华网(新华社主办):http://news.xinhuanet.com
    15、中国新闻网(中新社主办):http://www.chinanews.com.cn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网站(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http://www.cppcc.gov.cn
    17、江苏省政协网站(江苏省政协办公厅主办):http://www.jszx.gov.cn
    18、燕赵政协新闻网(河北省政协办公厅主办):http://www.zxxw.gov.cn
    19、上海市浦东区政协网站(上海市浦东区政协办公室主办):http://www.pdzx.gov.cn
    20、中国 网(国务院新闻办):http://www.china.org.cn
    1、Joseph Nye, the New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July /August ,1999.
    2、Hans Morgenthau,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Polit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8.
    3、Shalows , Deplomatic Practice, Longmans Green,&, C., London, 1957.
    4、Charles Wolf, Jr.Brian Rose.Public Diplomacy:How to Think About and Improve It, The Rand Corporation,2004.
    5、Christopher Ross , 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 The Washington Quarerly , Spring, 2002.
    6、James,Mac Gregor Burns,Tom Cronin,Jack Peltason,and David Magle.Government by the people,NJ:Prentice Hall,1987.
    7、Arthur Schlesinger,Jr..Congress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October,1972.
    8 、 John.G.Tower , Congress Versus the President: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 Winter,1981/1982.
    9 、Wang Yunze ,People’Diplomacy Has Bright Prospects,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2003(3).
    10、Gu Zixin,Why Your Devotion to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Voice Friendship,2005(4).
    11、G.R. Berridge, Diplomacy: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Palgrave, 2nd ed.,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