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比较艰难的状况已经引起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对它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在具体研究方面(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全面总体的研究很少。鉴于此,本文从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出发,对它的发展状况做相对全面地考察,并从中寻找存在的问题,在调查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发展做出思考。
    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了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其次是通过毕业生去向分析和访谈来呈现该专业发展的现状。在毕业生去向分析中,纵向分析了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16届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横向分析了全国部分高校的2002届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力求从纵横比较中寻找规律和变化。在毕业生访谈中探讨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具体问题。
    第二部分指出了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专业发展不稳定;(二)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和地位认识不清晰;(三)教育学理念缺失;(四)教育学专业自身建设不完善。
    第三部分提出了教育学专业发展的5个方面的构想。其一,稳定专业发展。对专业发展的确定应该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即专家论证、社会需求的调查和政策的宏观调控,惟有全面地考查、论证和调控才不至于使专业发展起起落落、摇摆不定。其二,重构教育学理念。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形成正确的教育学学科态度,二是加强教育学理念的培养。其三,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这里作者提出了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设想。其四,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最后是回应社会的呼唤,作者认为应从面向教师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面向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两方面来回应社会。
    在结语部分作者对文章作了简单地总结概括,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specialty in China has aroused the interest of educators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lthough much research about it has been done, the most is limited in specific fields (such as educational aim, educational model and curriculum designing etc.) and the complete and overall study is little. Owing to this f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seek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specialty as well as an overall reflection on i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specialty in China. Firs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specialty development. Next, it presen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ecialty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graduates and the interviewing of the graduates. In the analysis, longitudinal analysis is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of the graduates specialized in pedagogy during the last 16 years in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Henan University. Crosswise analysis is done through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of the graduates of Grade 2002 of a few institutions in the whole country .The author endeavors to seek the rules and diversification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m. Finally, the article explores some specific question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specialty through the interview of the graduates.
    The second part present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pecialty development. There are four aspects as following:
    (1) the instability of specialty development .
    (2) the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discipline character and status of pedagogy.
    (3) the lack of conceptions on pedagogy.
    (4) the imperfections of the field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presents five propositions about the specialty development:
    (1) stabilizing the specialty development. We should endeavor to do the following three pieces of work on setting the specialty development namely: experts demonstrating, the survey on the social demand and macroscopic regulation on policies. Through overall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ing and regulation, we can cre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specialty development.
    (2) r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ions on pedagogy . It needs to start with the two main aspects: First, to form the correct discipline attitude. Secon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ceptions on pedagogy.
    (3) orientating correctly the educational aim of the specialty. The author presents a tentative idea about cultivating elementary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theorists.
    (4) improv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reforming educational model.
    (5) responding to the summons of society. The author thinks we should reply the summons of the society in facing teacher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t last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summary in the conclusion remarks and presents some ideas of her.
引文
一、文章类:
    1. 扈中平、黄崴:《论高师教育学专业的改造》,《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 郑金洲:《我国教育系科发展史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 王楠:《全国高校教育系科现状调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3期。
    4. 崔允漷、王建军:《教育学系改革的比较研究与未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2期。
    5. 王守恒、周兴国:《关于教育系办学现状的个案研究报告——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近年来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教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1期。
    6. 叶澜:《“面向21世纪教育系科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题总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3期。
    7. 黄崴:《论教育学类专业模式的改造》,《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0期。
    8. 张丰:《教育系毕业生出路何在?——谈高师教育系科的专业改革必须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8期。
    9. 李臣之:《教育系培养目标的定位:一个参考性框架》,《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7期。
    10.有宝华:《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困惑及其对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11.张良才、陈廷柱:《关于高师教育系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12.刘莉莉:《教育系专业改造和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13.王守恒、周兴国:《新世纪高师院校教育系科改革的若干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4.黄甫全:《我国高师教育系课程改革路向初探》,《吉林教育科学》,1996年第3期。
    15.杨晓、彭振威:《教育系课程体系改革设想》,《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16.张法琨:《发展教育科学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浅谈教育学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教育评论》,1997年第1期。
    17.西南师大教育系课题组:《面向21世纪西南师大教育系改革思路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8.杨晓、傅维利:《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2000年第4期。
    19.高金岭:《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科的改革与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0.李秉德:《高师学生的教育训练与教育系的改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1期。
    21.赵建军:《全国高师教育系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综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22.赵建军、耿向红:《深化教育系专业改革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23.高振业:《高师教育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24.高振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的培养目标》,《教育研究》,1986年第3期。
    25.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26.郝徳永:《教育学面临的困境与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7.丁静、周峰:《20世纪我国教育学的演进与反思》,《学术研究》,1998年第1期。
    28.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
    29.汪玲、熊川武、张丽萍:《论中国教育学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0.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中、下),《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1999年第1、2期。
    31.周浩波:《论教育学的命运——与吴刚、郑金洲商榷 》,《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32.王雪峰、高畅:《尴尬的教育学和教育学的尴尬》,《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33.卢建华:《教育学的生命——致吴刚博士》,《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34.王啸:《作为人学的教育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35.周作宇:《“论中国教育学现象”》,《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36.钱立群:《呼唤真正的教育学问世》,《教育评论》,1998年第6期。
    37.陈桂生:《略论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教育研究》,1994年第7期。
    38.陈桂生:《略论教育学日益离题的现象》,《教育评论》,1997年第3期。
    39.鲁洁:《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第1期。
    40.郑金洲:《教育学终结了吗?——与吴刚对话》,《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41.鲁洁:《苏北农村教育考察笔谈——一点探索》,《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2.龚怡祖:《大学专业设置模式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1期。
    43.朱庆之:《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5期。
    44.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3、4期。
    45.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46.陈太平:《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
    47.李静、赵伟:《我国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改革初探》,《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8.曹方:《进行专业调整与布局应考虑的几个问题》,《江苏高教》,1996年第3期。
    
    
    49.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
    50.傅淳、罗黎辉:《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探索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1.王伟廉:《专业培养目标是怎样转变为课程的》,《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3期。
    52.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53.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54.柳海明:《教师职业专业化与高师教育学科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
    5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教育研究》,www.edu.cn。
    56.刘道玉:《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展望》,《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
    57.叶澜:《在学校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提供的启示和经验》,《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4期。
    58.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www.edu.cn。
    59.候龙龙:《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同陈向明博士等商榷》,《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60.周亚君:《质的研究中开放性访谈的实践》,《学前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61.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62.陈向明:《质的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的界定》,《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63.张兴:《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改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6期。
    64、那茂菊:《中外教育实习改革的趋势》,《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65.徐志伟:《国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主要经验》,《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年第2期。
    66.刘晓红、段作章:《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67.朱旭东:《试论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68.叶澜:《转变观念,开拓发展空间——论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69.郭志明:《面向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改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70.朱新梅:《论我国部署师范大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71.刘新玲:《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演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72.唐海海:《师范院校,你有足够的准备吗?》,《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9期。
    73.黄崴:《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74.罗尔康:《改革高师续本科教育培训的思考与探索》,《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75.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76.史献平:《试论教育学学科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3期。
    77.李其龙:《对德国师范教育中加强教育学理念培养的思考》,《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1期。
    78.文胜利、王彦坦:《教育学理念:高师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兼谈高师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79.林毓铭:《关注就业:高等教育深化过程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二、著作类:
    1. 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上、下),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 王铁军主编:《现代教育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杜时忠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 毛亚庆著:《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夏正江著:《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金祥林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 王坤庆著:《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 李政涛著:《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从知识、科学、信仰和人的角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桑新民、陈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熊川武等著:《实践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陈桂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周作宇著:《问题之源与方法之境——元教育理论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陈桂生著:《教育学辩“元教育学”的探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陈桂生著:《教育原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刘捷、谢维和著:《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张盛勇著:《反思与建构——20世纪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杨钋、林小英编:《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扈涛主编:《教育统计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温忠麟、邢最智编著:《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技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7.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著,王建平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9.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的分析、批判和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迈克儿·W·阿普儿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4.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志编写组编:《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66页。
    ②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77页。
    ③ 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①《当代中国》丛书教育卷编辑室编:《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资料选》(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① 《当代中国》丛书教育卷编辑室编:《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资料选》(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版,第24页。
    ② 《当代中国》丛书教育卷编辑室编:《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资料选》(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6年版,第25页。
    ③ 郑金洲:我国教育系科发展史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89)》,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页。
    ① 李学农、华纬 :《“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 www.edu.cn。
    ① 《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5日。
    ① 周彬:《论教育学的学科建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①③④ 文胜利 、王彦坦:《教育学理念:高师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兼谈高师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② 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研究 ,2000年第5期。
    
    
    ① 高振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的培养目标》,教育研究,1986年第3期。
    ① 有宝华:《 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困惑及其对策》,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① 徐越:《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林蕙青谈高校学科专业调整》,www.edu.cn。
    ① 时蓉华编著:《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39页。
    ②③ 鲁洁:《 苏北农村教育考察笔谈——一点探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 期。
    
    ①② 李其农:《对德国师范教育中加强教育学理念培养的思考》,外国教育资料 ,1997年第1期。
    
    ① 朱旭东:《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质量保障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8期。
    ② 有宝华:《 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困惑及其对策》,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① 有宝华:《 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困惑及其对策》,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②③ 曹方:《进行专业调整与布局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江苏高教,1996年第3期 。
    
    ① 参见傅淳、罗黎辉:《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探索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① 参见李臣之:《教育系培养目标的定位:一个参考性框架》, 课程·教材·教法, 2000年第7期。
    ① 参见张良才、陈廷柱:《关于高师教育系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② 黄崴:《 论教育学类专业模式的改造 》, 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第10期。
    ③ 参见王守恒、周兴国:《新世纪高师院校教育系科改革的若干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① 李学农、华纬:《“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www.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