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以前出现的青铜器研究,虽然已经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但至今仍是文物、考古的重要研究领域。商代和西周时期是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铜器经历了发生、兴盛和继续发展的过程。由于青铜鼎是青铜器中最为核心的器物,以往的研究虽然涉及青铜鼎的内容很多,但作为单独器类系统展开研究还没有做过,所以我们将青铜鼎作为研究的课题。
     我们的研究以考古工作中出土的青铜鼎为主,通过查阅各种报告、简报我们收集到商和西周的1100余件青铜鼎(时间截止2010年)。这些器物多数都有详实的出土记录,只有一少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出土情况信息较为简单。接着我们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这部分资料进行了分类。
     我们首先将青铜鼎分为圆形鼎、方形鼎和分裆形鼎三大类,然后按照器足及其他一些因素,对这些青铜鼎进行了详细的类别、式别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参考商周考古分期及出土单位的性质、年代及共存器物的关系,对这些青铜鼎进行了分期和年代研究,指出了各种型式的青铜鼎存在的时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各个时期青铜鼎的形态特点。
     在完成了对出土青铜鼎的资料整理过程之后,我们对青铜鼎变化的社会背景展开了讨论。
     在对青铜鼎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文王以前,先周考古工作中没有发现姬周族大量使用青铜器的情况,在被认为与姬周族关系最为紧密的考古学文化中,不论是碾子坡文化还是郑家坡文化,抑或其他考古学文化,都没有发现姬周族有发达的青铜文化的证据。因此,我们认为在姬周族的文化传统中以鼎为核心的青铜礼器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青铜鼎没有在姬周族的文化传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灭商之后的西周早期阶段,青铜器不大可能在周人的政治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对于祭祀之类的传统文化,任何因素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之。
     青铜鼎在西周早期阶段,没有在周人的政治生活中发挥如商代青铜鼎那样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青铜鼎应该是脱离礼制生活独立存在的,或者只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正因如此,西周早期青铜鼎完全承袭殷代,这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与殷末十分接近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通过分析造成商周之际青铜鼎形态变化的社会因素,对商周时期文化变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完成了我们对商周青铜鼎课题的研究。
     通过对青铜鼎形态变化的分析,我们认为,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祀天神、祭地示、享人鬼”的祭祀活动中的道具。西周的青铜器与商代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先周时期周人没有青铜器使用的传统,所以西周早期青铜器没有在西周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到了穆王前后,才逐渐形成了在“别贵贱、序民人”的礼制文化中充当道具的周式青铜器。
     从青铜鼎的发展变化上,我们也证实了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对商代礼制文化进行了大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反映在器物的变化上是在穆王前后发生的。如何解释周公距离这场变革的时间差距,我们认为认为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器物形态的变化相对文化的变革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二是文献中所谓周公制礼作乐的记载,只是将周公作为这场变革的代表人物,而这场变革是通过几代统治者才最终完成的。
The studies on the bronzes unearthed before the Song Dynasty has initiated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 ago. It remains to be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archaeology research. The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is the very important period on development of bronz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bronzes experienced the occurrence, prosperous and growing procedure. As one of the core bronze vessels, Ding container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Although there're lots of related researches, but no systematic research has been done previously.
     My research focuses on those excavated Ding vessels. Through consulting archaeological report, we have collected over1100ancient bronze Ding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until2010). Most of these objects have detailed excavation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 the bronze Ding will be analyzed.
     First we divided them into round type, square type and split crotch tripod type by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Second we classified them further by tripod or other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ferr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date classification and excavation group characters of Shang and Zhou period, we made chron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f these bronze Ding, indicating their existing period and summarizing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by time.
     After sorting out of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of bronze Ding, we discussed the social background which led to the bronze Ding change.
     The systematic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Ji Zhou people did not using lots of bronze before King Wen Age. Among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which related to Ji Zhou nationality, no matter what cultures, the Nianzipo culture, Zhengjiapo culture or other archaeological culture, we haven't found any proof that the Zhou nationality has mature bronze culture.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in the Ji Zhou culture the bronze sacrificial vessels signaling by the bronze Ding had not bee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ecause the bronze Ding hadn'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Ji Zhou Culture, the bronze vessels could not be significant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fe of Zhou people in the early stage of Western Zhou. This is probably because that any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like sacrifice couldn't change in short tim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the bronze Ding was not such important as Shang ones in the political life and was away from the ritual life or just one emblem of the wealth. Just like this, bronze vessels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is just follow the Shang tradition and is nearly the same in the feature.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which may influence the bronze Ding shape change betwee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y, we subscribe our view and complete the research of Shang and Zhou Bronze Ding.
     By means of the 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the bronze Ding, we believe that the Shang bronze Ding is mainly used as the tool during the sacrifice ceremony. The bronze vessels of the Western Zhou have great difference with Shang bronze vessels. Because the pre-Zhou period people had no sacrifice tradi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Western Zhou the bronze vessels were not so important in political life. Until before and after King Mu period, the bronze vessels had just begun to t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itual culture, and typical Zhou type bronze vessels as ritual implements had then occurred gradually.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ancient bronze ding, we also verified in the Western Zhou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from Shang ritual culture by the ruling class led by Duke Zhou. The change could be explained as following:on the one h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 might happen later than the social chan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cial revolution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may have experienced several generation of Zhou Kings.
引文
①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① 转引自赵辉《关于考古类型学的几点思考》,《考古学研究(一)》第488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
    ② 张懋镕:《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考古学报》,2005年第1期。
    ③ 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第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① 容庚:《宋代吉金书籍评述》,《学术研究》1963年9期。
    ② 容庚:《考古图评述》,见《考古图、续考古图、考古图释文》,中华书局1987年。
    ③ 王国维:《书宣和博古图后》,《观堂集林(卷十八)》第56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 刘庆柱、段志洪、冯时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294页,香港明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② 刘庆柱、段志洪、冯时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306页,香港明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③ 刘庆柱、段志洪、冯时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307页,香港明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④ 干春松、孟彦弘编:《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第83-84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 王世民:《商周铜器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260-268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① 郭沫若:《我和考古学》,《考古》1982年5期。
    ② 米海里司著:《美术考古一世纪》第2页,郭沫若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③ 郭沫若:《郭沫若致容庚书简》第53-54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①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第525-537页,中华书局,2004年。
    ②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第527页,中华书局,2004年。
    ① 陈梦家:《西周中期后半及夷、厉时代的三种鼎》,见《西周铜器断代》第468-470页,中华书局,2004年。
    ①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和第四册,1948年。
    ② 李济:《殷墟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容器之研究:殷墟发掘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容器的形制和文饰之简述及概论(1972)》,《李济文集(卷四)》第4-43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 李济:《殷墟出土青铜礼器之总检讨》,《李济文集(卷四)》第439-4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①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第11-12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①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①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②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③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④ 金岳:《中国商代前期青铜容器的分期》,《考古学集刊》第6辑,第204-2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⑤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4期。
    ⑥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3期。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②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③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①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②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③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④ 杨宝成、刘森淼:《商周方鼎初论》,《考古》1991年6期。
    ⑤ 张懋镕:《商周方鼎探论》,《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二)》,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⑥ 本节参考朱凤瀚先生《古代中国青铜器》中《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史》一章的部分内容,未注明书籍和文章出处者可查阅此书。
    ⑦ 见李济对梅原铜器分类的点评,《李济文集(卷三)》第47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⑧ 樋口隆康主编、蔡凤书译:《口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第37-131页,东方书店,1990年。
    ⑨ 樋口隆康主编、蔡凤书译:《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131页,东方书店,1990年。
    ① 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之研究——殷周青铜器综览(一)》,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年。
    ② 林已奈夫:《殷周青铜器之研究——殷周青铜器综览(二)》,东京吉川弘文馆,1986年。
    ③ 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之研究——殷周青铜器综览(三)》,东京吉川弘文馆,1986年。
    ①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下篇)》第42页,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② 许慎:《说文解字》第143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③ 吕大临:《考古图》卷一,元氏鼎。见吕大临、赵九成撰:《考古图、续考古图、考古图释文》第12页,中华书局,1987年。
    ④ 晋侯墓地曾出土一件无耳的晋侯鼎,被认为是晋器的典型器。见赵瑞民、韩炳华著:《晋系青铜器研究》第5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 孙诒让撰:《墨子闲诂》第385-389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②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四》第1290页,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
    ③ 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辑,第273-315页。
    ①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二》第669-672页,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
    ①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下篇)》第41页,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② 两图及图右之描述皆采自裴文中《中国古代陶鬲及陶鼎之研究》,见《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第140-141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① 容庚著:《商周彝器通考》第310页,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②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7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① 王国维:《说觥》,《观堂集林》卷第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② 《宁寿鉴古》卷十二之二十九、三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发行,1992年,第263~264页。
    ① 裴文中:《中国古代陶鬲及陶鼎之研究》,《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第108-14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② 也有极少的无耳鼎,如《考古图》卷一之十二的无耳鼎。
    ③ 乔美美:《商周青铜鬲研究》第48页,此文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尚未见正式发表。
    ① 许慎:《说文解字》第62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① 张光直:《青铜挥尘》第22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新的铜器》,《考古》1991年12期。
    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北二七路新发现三座商墓》,《文物》1983年3期。
    ③ 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编:《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图版一一五,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④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上篇)》图版肆,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⑤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考古》1965年10期。
    ⑥ 河南省文物工作一队:《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0期。
    ⑦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11期。
    ①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1》图版四四,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②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1》图版四三,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③ 陈佩芬著:《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一)》图版〇九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④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上篇)》图版壹,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⑤ 卫斯:《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2年1期。
    ⑥ 孟宪武:《安阳三家庄、董王度村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及其年代推定》,《考古》1991年10期。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第38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③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年1期。
    ④ 王玉清:《岐山发现西周时代大鼎》,《文物》1959年10期。
    ⑤ 陈佩芬著:《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一)》图版二九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⑥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上篇)》图版壹零,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①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上篇)》图版壹柒,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②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2》图版一五,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青铜器》图版七六,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④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2》图版三二,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⑤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青铜器图释》图版八三,文物出版社,1960年.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考古》1979年3期。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第44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4期。
    ② 罗西章编著:《扶风县文物志》第9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第316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④ 庞怀清、镇烽、忠如、志儒: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5期。
    ⑤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1》图版三八,文物出版社,1995-1998年。
    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第171-172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①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第138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②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上篇)》图版壹贰,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③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文物》1983年3期。
    ④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图一八,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⑤ 孟新安:《郾城县出土一批商代青铜器》,《考古》1987年8期。
    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附图八,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1173,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青铜器》图版八〇,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91年安阳后冈殷墓的发掘》,《考古》1993年10期。
    ③ 郑振香:《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4期。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766,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⑤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5》图版二九,文物出版社,1997年。容庚著:《商周彝器通考》附图五八,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⑥ 田醒农、雒忠如:《多友鼎的发现及其铭文试释》,《人文杂志》1981年4期。
    ①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5》图版三六,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②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5》图版一四〇,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③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6》图版一二六,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④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
    ⑤ 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县望京楼出土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81年6期。
    ① 朱华:《山西洪洞县发现商代文物》,《文物》1989年12期;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1》图版五八,文物出版社,1995-1998年。
    ②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4》图版二六,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第37-3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④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上篇)》图版贰贰,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图版一二,1,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第79-8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①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6》图版三,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② 王世民等:《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第22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③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11期。
    ④ 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文物》1975年6期。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第38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青铜器》图版六四,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② 王光永:《陕西宝鸡戴家湾出土商周青铜器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1991年1期。
    ③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5》图版二,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④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4期。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第81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① 罗西章、吴镇烽、雒忠如:《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或诸器》,《文物》1976年6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第38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③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5》图版六,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④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78年。
    ①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4》图版一九,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②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上篇)》图版壹陆,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③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上篇)》图版壹肆,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④ 李济、万家宝著:《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上篇)》图版壹壹,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考古》1979年3期。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妇好墓》第44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①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2》图版六四,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② 张长寿:《流散的殷墟青铜器》,见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2》20-26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文中张先生系采用梅原末治的说法。
    ③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海外遗珍》,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1996年第二版,铜器一,图版1。
    ④ 张长寿:《流散的殷墟青铜器》,见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2》20-26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⑤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4期:出土时间与规格尺寸见《全集4》图版二十二。
    ⑥ 杨宝成、刘森淼:《商周方鼎初论》,《考古》1991年6期。
    ⑦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①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第28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②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第283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③ 容庚著:《商周彝器通考》鼎(三七),第291页,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④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第363-372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⑤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第363-364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⑥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第366-36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①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11》图版八〇,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② 杨宝成、刘森淼:《商周方鼎初论》,《考古》1991年6期。
    ③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5》图版一六,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④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6》图版六,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⑤ 杨深富:《山东日照崮河崖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4年7期。
    ⑥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3期。
    ⑦ 容庚著:《商周彝器通考》图一七三,一七四,一七五,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⑧ 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清理报告》,《文物》1995年5期。
    ①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12期。
    ②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 《文物》1978年3期。
    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编:《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第5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④ 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迁安县文物管理所:《河北迁安县小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4期。
    ⑤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5》图版二O,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①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编序说——彝器形象学试探》,《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① 边城修:《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年3期。
    ② 郭沫若:《青铜器时代》,见《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年9月。
    ③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的发展阶段》,见《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④ 徐中舒:《再论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
    ⑤ 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册,1935年。
    ⑥ 翦伯赞:《诸夏的分布与鼎鬲文化》,《中国史论集》,文凤书局,1947年。
    ①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第105-106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
    ② 李学勤:《近代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社会》,《新建社》1958年8期。
    ③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1959年10期;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考古》1959年10期。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109-1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四-六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①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②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第30-32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2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④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白家庄遗址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4期。
    ⑤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小双桥遗址的调查与试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29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⑦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3期。
    ⑧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626-642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⑨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第4、5期。
    ① 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见《殷青》。
    ②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
    ③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④ 樋口隆康:《西周铜器之研究》,见樋口隆康主编、蔡凤书翻译《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论文集》50页,日本东方书店,1990年。
    ① 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① 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中)》第8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① 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第2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一》第七六页,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
    ③ 并非所有的铜容器都是礼器,一些西周以后出现的铜容器,没有在礼仪活动中发生作用,是不应该算作礼器的。参见梁彦民:《论商周礼制文化中的青铜鬲》,《考古与文物》2009年5期。
    ④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二》第七八八页,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
    ① 龚自珍:《说宗彝》,《龚定庵全集·定庵续集卷一》,国学扶轮社线装本。
    ②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商周铜器说(上篇)》,见《国家图书馆藏金文研究资料丛刊》,北图出版社。
    ③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第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① 孙诒让撰著,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第五册,第1296页,中华书局,1987年。
    ②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二》第861页,中华书局,1990年。
    ③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序文》见该书下册序文第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①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第30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修订第三版。
    ② 伊藤道治:《殷代史的研究》,见樋口隆康主编《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第206页,东京,株式会社东方书店,1990年。
    ③ 胡厚宣:《殷代之天神崇拜》,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第206-24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④ 陈梦家:《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燕京学报》第十九期第110页,1936年。
    ⑤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二十期第五三五页,1937年。
    ⑥ 董作宾:《殷历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四册石印本,1945年。
    ⑦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831页,中华书局,2001年。
    ① 艾兰:《中国青铜器在西方艺术史学者眼中》,见李学勤、艾兰编著《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412-413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② 艾兰:《中国青铜器在西方艺术史学者眼中》,见李学勤、艾兰编著《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413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①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见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纹饰》,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② 李济:《殷墟出土青铜礼器之总检讨》,《李济文集(卷四)》第4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 段勇:《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第28-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① 林巳奈夫:《所谓饕餮纹表现的是什么》,见樋口隆康主编、蔡凤书翻译《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第133-202页,东方书店,1990年。
    ① 俞伟超:《“神面卣”上的人格化“天帝”图像》,见《古史的考古学探索》第144-150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② 如《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考古与文物》,1981年2期;《商代的巫与巫术》,见《中国青铜时代》第252-280页、三联书店,1999年;《中国古代艺术与政治》,《新亚学术季刊》第4期,29-35页,1983年。
    ③ 张光直:《青铜挥尘》第187-189、32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④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第353页,中华书局,2004年。
    ① 马承源:《商代青铜器纹样属性溯源》,见《中国青铜器研究》第396-4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316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① 张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说》,《考古》,1995年9期。
    ② 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历史研究》,1993年5期。
    ③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326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④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部:《陕西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与文物》2008年6期。
    ①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84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 梁彦民、雒有仓:《殷末周初长冠大鸟纹略说》,《文博》2006年4期。
    ①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第67-68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① 樋口隆康:《西周铜器之研究》第122页,见橱口隆康主编《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论文集》,香港,东方书店,1990年。
    ①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一》第76页,中华书局,1990年。
    ② 《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第95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③ 《观堂集林(外二种)》第287-30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④ 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第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⑤ 赵辉:《良渚文化的若干特殊性—论—处中国史前文明的衰落原因》,见《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104-119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① 曹玮:《试论茹家庄西周墓地的器用制度——兼论西周后期器用制度的源流》,《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② 工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八一三页,中华书局,2001年。
    ③ 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中)》第12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通考——商周彝器通考[M],容庚著,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全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1-6[M],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95-1998年.
    鼎形器——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M],李济、万家宝著,台湾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70年6月.
    集成——商周金文集成[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4-1994年.
    殷青——殷墟青铜器[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
    妇好墓——殷墟妇好墓[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
    陕青——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M],陕西省考古研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编,1979-1984年.
    河青——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M],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编,文物出版社,1960年.
    图释——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青铜器图释[M],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
    长子口——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M],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辛村——濬县辛村[M],郭宝钧箸,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年.
    北窑——洛阳北窑西周墓地[M],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国——宝鸡(?)国墓地[M],卢连成、胡智生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张家坡——张家坡西周墓地[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花园庄——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高家堡——高家堡戈国墓[M],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齐家村——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盘龙城——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M],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旌介——灵石旌介商墓[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天马—曲村——天马—曲村(1980-1989)[M],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郭家庄——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前掌大——滕州前掌大墓地[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藁城台西——藁城台西商代遗址[M],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琉璃河——琉璃何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M],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大洋洲——新干商代大墓[M],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孙诒让撰.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西清古鉴[M]、西清续鉴甲乙编[M]、宁寿鉴古[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发行,1992年.
    吕大临、赵九成.考古图、续考古图、考古图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月.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纹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李学勤、艾兰编著.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安徽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皖南商周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陈芳妹.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1998年.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故宫博物院编.故宫青铜器[M],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
    林巳奈夫著.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殷周青铜器综览[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年.
    陈佩芬著.夏商周青铜器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海外遗珍[M],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1996年.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市梯家口村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2).介绍几件殷商青铜器[J],中原文物,1986,(3).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安阳郭家庄北发现一座殷墓[J],考古,1991,(10).1983-198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7,(2).戚家庄东269号墓[J],考古学报,1991,(3).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市殷墟郭家庄东南五号商代墓葬[J],考古,2008(8).
    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J],考古,1977,(1)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2007,(8).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陕西宝鸡纸坊头西周早期墓清理简报[J],文物,2007,(8)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J],文物,2001,(8)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1)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J],文物,1994,(8)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7)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J],文物,1977,(11)
    陈颖.长安县新旺村出土的两件青铜器[J],文博,1985,(3)
    崔庆明 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国青铜器[J],中原文物,1984,(4)
    戴尊德.山西灵石县旌介村商代墓和青铜器[J],文物资料丛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樊维岳、吴镇烽.陕西蓝田县出土商代青铜器[J],文物资料丛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扶风县博物馆.扶风县官务窑出土西周铜器[J],文博,1986,(5)陕西扶风新发现一批商周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2007,(3)
    傅永魁.洛阳东郊西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1959,(4)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学报,1977,(2)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一九五〇年春殷墟发掘报告[J],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
    郭勇.山西长子县北郊发现商代铜器[J],文物资料丛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定州北庄子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河南省博物馆.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J],文物,1975,(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郑州二里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河南上蔡出土的一批铜器[J],文物参考资料,1957,(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郑州南顺城街青铜器窖藏坑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8,(3)郑州商代铜器窖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顶山市北媸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8,(1)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禹县文管会禹县吴湾西周晚期墓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1988,(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J],文物,1983,(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北二七路新发现三座商墓[J],文物,1983,(3)许昌县大路陈村发现商代墓[J],华夏考古,1988,(1).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罗山天湖商周墓地[J],考古学报,1986,(2).
    湖北黄冈市博物馆、湖北蕲春县博物馆.湖北蕲春达城新屋垮西周铜器窖藏[J],文物,1997,(12)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J],文物,1972,(2).
    黄陂县文化馆、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J],江汉考古,1982,(2)
    黄锂、况红梅.近年黄陂出土的几件商周青铜器[J],江汉考古,1998,(4)
    姬乃军.陕西延川出土一批商代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92,(4)
    喀左县文化馆、辽阳地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喀左县山湾子出土殷周青铜器[J],文物,1977,(12).
    康乐.武功县出土商周青铜器[J],文博,1986,(1).
    雷兴山、张天恩、田仁孝.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2004,(4).
    梁星彭、冯孝堂.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J],考古,1963,(8)
    临汝县文化馆.河南临汝出土一批商周青铜器[J],考古,1985,(7)
    刘少敏、庞文龙.陕西岐山新出土周初青铜器等文物[J],文物,1992,(6).
    刘士莪.老牛坡[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娄金山.河南平顶山市出土的应国青铜器[J],考古,2003,(3)
    卢建国.铜川市城关出土西周青铜器[J],文物,1986,(5)
    罗宏斌、黄传馨.新洲县阳逻架子山铜器[J],江汉考古,1998,(3)
    罗平.河北磁县下七垣出土殷代青铜器[J],文物,1974,(11)
    罗西章.扶风白龙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J],文物,1978,(2)扶风美阳发现商周铜器[J],文物,1978,(10)陕西扶风县北桥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J],文物,1974,(11)陕西周原新出土的青铜器[J],考古,1999,(4)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瑶西周墓清理记[J],考古,1979,(2).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J],文物,1972,(10).洛阳东郊C5M906号西周墓[J],考古,1995,(9)洛阳市唐城花园C3M417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4,(7)
    雒忠如.扶风又出土了周代铜器[J],文物1963年9期.
    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第九册,1955年.
    马全.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商代遗存[J],文物参考资料,1956,(10)
    孟宪武.安阳三家庄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J],考古,1985,(12)安阳三家庄、董王度村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及其年代推定[J],考古,1991,(10)安阳三家庄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J],考古,1985,(12)
    孟新安.郾城县出土一批商代青铜器[J],考古,1987,(8)
    庞怀清、镇烽、忠如、志儒.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J],文物,1976,(5)
    平顶山市文管会.平顶山市新出土西周青铜器[J],中原文物,1988,(1).
    齐泰定.安阳出土的几件商代青铜器[J],考古,1964,(11)河南辉县褚丘出土的商代铜器[J],考古,1965,(5).
    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J],文物,1972,(5)
    齐延霈.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铜器调查记[J],中国考古报告第二册,1947年3月.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2000,(3)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J],文物,1964,(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J],海岱考古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济宁地区文物组、曲阜县文管会.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J],文物,1986,(11).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山西长子的殷周文化遗存[J],文物,1959,(2).
    陕西扶风周原文管所.扶风发现师同鼎[J],文物,1982,(1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眉县文化馆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2003,(6).镐京西周宫室[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镐京附件部分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6,(1).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J],考古学报,1957,(1)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J],文物,1986,(8).陕西扶风十九号西周墓[J],文物,1979,(11)陕西扶风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3)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发掘报告[J],文物资料丛刊8,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尚友德、薛东星.陕西铜川市清理一座座西周墓[J],考古,1986,(5)
    尚志茹、樊维岳、吴梓林.陕西蓝田出土(?)叔鼎[J],文物,1976,(1)
    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J],考古学报第八册.
    史言.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J],文物,1972,(6)眉县杨家村大鼎[J],文物,1972,(7)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新发现古代青铜器[J],考古,1982,(2).湖北随州安居出土青铜器[J],文物,1982,(12)湖北随县发现商代青铜器[J],文物,1981,(8)
    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迁安县文物管理所.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J],考古,1997,(4).
    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出土商代青铜器[J],考古,1994,(1)山东滕州市发现商代青铜器[J],文物,1993,(6). 山东滕州市薛河下游出土的商代青铜器[J],考古,1996,(5)
    田海峰.湖北枣阳县又发现曾国铜器[J],江汉考古,1983,(3)
    王光永.陕西省岐山县发现商代铜器[J],文物,1977,(12)
    王儒林.河南桐柏发现周代铜器[J],考古,1965,(7)
    王文男、孙亚轩.河南正阳县出土商代铜器[J],考古,1992,(12)
    王言京.山东省邹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J],文物,1974,(1).
    王玉清.岐山发现西周时代大鼎[J],文物,1959,(10)
    卫斯.平陆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J],文物季刊,1992,(1)
    魏国.山东新泰出土商周青铜器[J],文物,1992,(3).
    文启明.河北新乐、无极发现晚商青铜器[J],文物,1987,(1)
    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青铜器[J],考古,1988,(10).
    武陟县博物馆.武陟县出土三件商代青铜器[J],文物,1989,(12)
    西安市文物管理处.陕西长安新旺村、马王村出土的西周铜器[J],考古,1974,(1).
    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J],文物,1988,(6)
    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清理报告[J],文物,1995,(5).
    新乡市博物馆.介绍七件商代晚期青铜器[J],文物,1978,(5).
    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县望京楼出土的铜器和玉器[J],考古,1981,(6).
    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管会.罗山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三次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8,(1).
    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河南罗山县蟒张商代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1,(2)罗山县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1,(4)
    徐正国.湖北省枣阳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青铜器[J],文物,1994,(4).
    阎宏斌.宝鸡林家村出土西周青铜器和陶器[J],文物,1988,(6)
    杨澍.河南临汝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J],考古,1985,(12)
    杨育彬等.近几年来在郑州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J],中原文物,1981,(2)
    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1986,(5)
    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墓葬2003-2004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7,(1).
    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J],文物,1998,(10).
    张肇武.河南平顶山市出土西周应国青铜器[J],文物,1984,(12)平顶山市出土周代青铜器[J],考古,1985,(3)
    长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J],文物,1972,(6)
    赵康民.临潼南罗西周墓出土青铜器[J],文物,1982,(1)陕西临潼博物馆新征集的青铜器[J],文物,1982,(9)
    赵永福.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J],考古,1984,(9)
    柘城县文化馆.河南柘城心闷寺遗址发现商代铜器[J],考古,1983,(6)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J],考古,1995,(10)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郑州岔河商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88,(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洼刘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J],中原文物,2001,(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安张家坡西周铜器群,北京:文物出版社,1965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J],考古,1965,(9)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M],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J],考古,1975,(1).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6,(2)安阳大司空东南的一座殷墓[J],考古,1988,(10)河南安阳市殷墟范家庄东北地的两座商墓[J],考古,2009,(9)河南安阳市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商代墓葬1989-1990年的发掘[J],考古,2009,(9)殷墟大司空M303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8,(3).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1)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集刊9,文物出版社,1995.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J],考古,1992,(6)1984-1988年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殷代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4,(4)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2,(1)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J],考古,1989,(7)1987年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J],考古,1991,(2)1987年夏安阳郭家庄东南殷墓的发掘[J],考古,1988,(10).1991年安阳后岗殷墓的发掘[J],考古,1993,(10).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J],考古,1993,(6)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J],考古,1988,(10) 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J],考古,1979,(3).安阳小屯村北两座殷代墓[J],考古学报,1981,(4).安阳薛家庄东南殷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6,(12)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J],考古学集刊(15),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J],考古,1983,(2).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J],考古,1986,(8).河南安阳高楼庄南发现一座殷墓[J],考古,1994,(5)河南安阳梅园庄西的一座殷墓[J],考古,1992,(2).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J],考古,1998,(10)河南安阳市刘家庄北地2008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7)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7,(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新的铜器[J],考古,1991,(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J],考古,1994,(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J],考古,1994,(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J],考古学报,1980,(4)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J],考古,1986,(3).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川,考古,1987,(1)陕西长安县新旺村新出西周铜鼎[J],文物,1983,(3).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J],考古,1984,(9).
    周文.新出土的几件西周铜器[J],文物,1972,(7)
    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J],文博,1987,(4)
    周原考古队2002年周原遗址(齐家村)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3,(4).
    朱华.山西洪洞县发现商代文物[J],文物,1989,(12)
    珠葆.长安沣西马王村出土“许男”铜鼎[J],考古与文物,1984,(1)
    艾兰.中国青铜器在西方艺术史学者眼中,见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附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白川静.金文的世界[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8月.西周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曹玮.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芳妹.小屯五座墓的青铜容器[J],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上),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
    陈公柔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载的丧葬制度[J],考古学报,1956,(4).
    陈梦家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J],北京:燕京学报第十九期,1936年.商代的神话与巫术[J],北京:燕京学报第二十期,1937年.西周年代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11月初版.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殷代铜器[J],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 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杜迺松.金文中的鼎名简释[J],考古与文物,1988,(4)
    段勇.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高明.高明论著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高仁俊.鼎录(1-30)[J],故宫文物月刊,台北:1986年4卷9期至1989年7卷7期.
    高西省.论关中出土的西周青铜方鼎[J],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5卷3期,1997年6月.
    戈登·柴尔德著,安志敏、安家瑗译考古学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奴隶制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何青.商文化窥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何毓灵.试论中商时期的青铜容器[J],三代考古(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上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谦盈.南邠碾子坡先周墓葬和西周墓葬——周人早期葬俗探讨之一[J],中国考古学论丛——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
    金岳.中国商代前期青铜容器分期[J],考古学集刊第6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李伯谦.商文化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朝远.青铜器学步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李济.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J]、如何研究中国青铜器[J]、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问题[J]、殷墟出土青铜礼器之总检讨[J]、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J]等,皆见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梁云.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J],考古与文物,2005,(3)
    林巳奈夫.所谓饕餮纹表现的是什么-根据同时代资料之论证[J],见樋口隆康主编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第133-202页,香港:东方书店,1990年.
    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J],史学集刊,1990,(3)
    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刘军社.先周文化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刘启益.西周纪年[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刘一曼.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J],考古学报,1995,(4).
    刘雨.乾隆四鉴综理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扶风县文物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的发展阶段,见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蒙德留斯著,滕固译先史考古学方法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周初地理考[M],北京:燕京学报,1956,(10).
    邱德修.镬鼎考证[J],大陆杂志第79卷第3期一九八九年,金文集成37卷第503页.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M],中华书局,2002年.
    松丸道雄.西周青铜器制作的背景—周金文研究序章[J],见樋口隆康主编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第261-324页,东京,株式会社东方书店,1990年.
    孙华.周代前期的周人墓地[J],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唐际根、汪涛.殷墟第四期文化年代辨微[J],考古学集刊15,文物出版社,2004年.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9,(4).
    唐兰.关于夏鼎,故宫博物院编唐兰先生金文论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樋口隆康.西周铜器之研究[J],见栖口隆康主编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第37-132页,香港,东方书店,1990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晖. 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徐萍芳、张光直.中国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J],燕京学报(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许倬云.西周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杨宝成、刘森淼.商周方鼎初论[J],考古,1991,(6)
    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伊藤道治.殷代史的研究[M],见樋口隆康主编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第203-260页,香港:东方书店,1990年.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资料为主的殷周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J],考古学报,1977,(2)
    尹盛平.西周史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的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J],见俞伟超著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J],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岳洪彬.殷墟青铜容器分期研究[J],考古学集刊第15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张昌平.盘龙城商代青铜容器的初步考察[J],江汉考古,2003,(1)
    张光直、李光模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商代文明[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J],考古与文物,1981,(2)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青铜挥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010年.周人不用日名说[J],历史研究,1993,(5).周人不用族徽说[J],考古,1995,(9).
    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张渭莲.商文明的形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综合研究[J],古文字研究第10辑.
    张长寿.商周考古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J],考古学报,1979,(3)
    赵丛苍.城洋青铜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赵辉.关于考古类型学的几点思考[J],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良渚文化的若干特殊性—论——处中国史前文明的衰落原因[J],见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104~119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赵世超.瓦缶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周代国野关系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铸鼎象物说[J],社会科学战线,2004,(4)
    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J],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郑振香侯家庄1001号大墓的年代与相关问题[J],揖芬集——张政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论殷墟文化分期及其相关问题[J],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考古学·西周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第4、5期.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